教育工作情況匯報 XX縣人民政府 (2004年9月6日) 臨邑縣轄7鎮3鄉,859個行政村,總面積1016平方公里,總人口51.9萬。2003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60.8億元,增長21.9%;地方財政收入2.37億元,增長32%;城鄉居民儲蓄余額23億元,增長17.6%;農民人均純收入3250元,增長12.2%。
全縣現有普通中小學127所,教職工5388人,其中,高中1所,完中1所,高中在校生6502人;初中17所,在校生25279人,初中適齡少年入學率96%;小學108所,在校生3390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多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科教興縣,先興科教”的戰略思想,把教育放到優先發展、適度超前發展的戰略地位,不斷增加教育投入,控制中小學生輟學,鞏固提高“兩基”成果,深化教育改革,加強教育執法,堅持服務“三農”,促進了教育事業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2002年在全市率先進行了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完成了第一輪中小學危房改造任務,03年啟動了以學校管理、教師提高、科研興教為主要內容的三項工程, 04年在全市率先進行了財務管理制度改革,一系列的改革走在了全市的前列,連續兩年在全市教育綜合考評中名列第一,先后榮獲“全省農村教育工作先進縣”、“山東省職業教育與*教育科研先進單位” 等市級以上表彰20余項。現將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統一思想,執政興教,認真落實“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 落實“以縣為主”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是加快農村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為了統一全縣上下的思想認識,我們采取了多種形式,組織黨員干部認真學習國家和省、市有關文件精神;縣委黨校舉辦了兩期專題培訓班,對各鄉鎮、各部門負責人進行集中培訓;組織鄉鎮及有關部門一把手赴先進省、市考察學習。
從而使各級干部充分認識到實行“以縣為主”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對于加快農村教育發展、提高全民素質、促進“富民、興鄉、強縣”工程的重大意義,增強了加快教育事業發展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 堅持并落實了“三個優先”、“四項制度”。
“三個優先”:即在制定規劃時,把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作為優先發展的戰略重點來對待;在經費投入上,寧可其他方面放緩一點,也要優先安排教育經費;在干部使用上,優先提拔德才兼備、政績突出的教育干部。在2004年縣委、縣政府確定的十大民心工程中,有兩項是教育工程,一是新建一所高標準的高級中學,二是完成縣成、職教中心的擴建改造任務。
“四項制度”:一是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堅持每年召開一次全縣教育工作會議,每季度召開一次縣委常委會或縣長辦公會,專題研究部署教育工作。
二是領導干部聯系學校制度。縣委、縣政府領導同志都有自己的聯系學校,不定期到學校調查研究,解決實際問題。
三是人大、政協定期視察教育工作制度。人大、政協每年確定不同重點,進行1—2次教育工作專項視察。
四是實行教育執法目標責任制。制定出臺了《關于建立教育執法目標責任制的意見》,明確了各鄉鎮政府及縣政府各部門加強教育執法的職責、義務和目標要求,并實行了定期督導評估制度。
深化教育財務體制改革,為教育事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從2002年6月開始,落實了農村教師工資“由縣管理,統一發放”制度,從根本上解決了拖欠教師工資問題。
2004年在全市率先進行了財務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市教育局的要求,經縣委、縣政府批準, 8月1日“臨邑縣教育局財務結算中心”正式運行,采用“一廳式辦公,柜組式作業”方式,對各學校的財務活動實行集中管理,統一核算。實行教育財務統管,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益;監管職農技并進”教育,做好初中分流工作,為一些升學無望、回家務農的學生發家致富創造了條件。
幾年來,我縣中學輟學率一直控制在2—5%,我縣先后代表省、市接受國家及省教育督導團“以縣為主”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檢查驗收,義務教育實施水平走在了全市前列。
三、深化改革,完善機制,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精干高效的教師隊伍,是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大計。
(一)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啟動教育內部活力。2002年,在全市率先進行了以“校長選聘負責制、教職工聘任制、崗位目標責任制、結構工資制”為主要內容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近年來,從國辦中小學選拔優秀教師50多人次到鄉鎮學校包班支教,通過考試在師范類畢業生中選拔了214名,從外地引進優秀本科畢業生56名,全部充實到農村中小學,啟動了教育內部活力。
(二)強化管理,加強培訓,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在加強師德建設的同時,健全了教師進修的驅動機制,啟動“名師帶動工程”,利用假期先后舉辦音體美、實驗技能、電教技能、信息技術和新課程等培訓40余期,培訓考核教師3000余人次。
目前,全縣中小學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達到93%和100%,縣級以上教學能手170多名、教學新秀294名,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全面提高。
四、拓寬思路,服務三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近年來,我們緊緊圍繞服務“三農”這一主題,確立了以*職業教育為依托,以市場經濟為導向,全方位推進農村科技進步的戰略方針,使職業教育和*教育辦學規模和質量效益不斷提高。
(一)拓寬辦學思路,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縣成職教中心根據我縣社會經濟對各類實用技術人才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開設了畜牧獸醫、機電一體化、鄉村醫士、服裝、微機、汽車駕駛、摩托車維修、幼師等19個專業,目前,在校生已達1000多人。
我們還與大中專院校掛鉤,聯合辦學,先后為當地金融、糧食等系統進行崗前培訓1860人次。通過拓展職業學校的辦學路子,增強了自身造血功能,為職業教育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加強基地建設,抓好科技培訓,提高為“三農”服務水平。幾年來,縣、鄉兩級政府共投入資金400多萬元,每個鄉鎮都建起了*教育中心校,都開辟了實驗基地,積極開展科技試驗、示范和推廣,4所*教育中心校被評為“省級規范化學校”。
全縣共舉辦各種短訓班80多期,培養農村實用技術人才3000多人,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建設。
五、堅持督政、督學雙管齊下,為教育事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為充分調動社會各部門關心教育、支持教育、發展教育的積極性,從2003年開始,我們建立了督政、督學雙管齊下的督導評估機制。制定下發了(臨辦發[2003]60號)《鄉鎮及縣直有關部門履行教育工作職責考核評估標準》,成立了由分管書記任組長、分管縣長任副組長的“臨邑縣教育督導評估領導小組”,并成立了由有關部門人員25人組成的教育督導評估組。
2003年12月15日開始,用了半月時間,完成了對全縣39個部門和10個鄉鎮政府教育執法目標完成情況的督導評估,并在04年全縣農村教育工作會議上,對臨盤鎮等9個“教育執法先進單位”進行了表彰獎勵,從而督促各鄉鎮、各部門認真履行各自的職責和義務,為教育事業健康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大環境。 雖然我縣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一是教育投入整體水平仍然偏低,辦學條件與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二是初中學生輟學現象時有發生,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遏制;三是面臨課程改革,教育觀念有待進一步轉變,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四是教學質量還不穩定,教育為經濟建設、社會
上一篇:銷售人員月度工作計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