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縣文化體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文化體育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對于提高人民群眾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對于凝聚全縣各方面力量,樹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建設美好家園,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此,必須從我縣實際情況出發,面向新世紀,根據我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總體戰略構想和象山縣文化建設總體目標要求,制訂象山縣文化體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明確主要目標和任務,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為把我縣建設成現代化生態型濱海旅游城市而努力奮斗。
一、我縣文化體育發展現狀 象山是中國民間藝術(竹根雕)之鄉,是全國體育先進縣。象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以塔山遺址、茅洋廟頭山遺址為代表的濱海史前文化,以松蘭山、中國漁村、石浦漁港古鎮、高塘花岙島等景點為代表的濱海旅游文化,以殷夫故居、王家謨故居、賀威圣烈士墓及故居為代表的革命歷史文化,以竹根雕、剪紙、農民畫、漁燈為代表的民間藝術文化不僅內容豐富,而且特色鮮明。
象山體育工作扎實有效,體育人口不斷增加,群眾體育意識有效提高,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比賽熱熱鬧鬧,競技體育水平大幅躍進,向國家和省 市運動隊輸送了一大批優秀運動員。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十五”以來,我縣按照《象山縣“十五”文化發展規則》要求,積極探索文化體育體制改革,各項文化體育事業有了長足發展。
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有聲有色,年舉辦各類廣場、社區、村鎮、校園文化體育活動150多次;業余文藝創作水平在參與實踐中不斷提高,女子群舞節目在全市有一定影響力,聲樂干部紀云飛屢獲省市大獎,并獲第十屆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業余組)熒屏獎;競技體育成績可喜,王成意入圍中國出征雅典奧運軍團,江浩俊、康宏偉、盧文華、項曉曉等一批優秀運動員屢獲國內各級比賽獎牌;陣地建設如火如荼,縣人民廣場、體育館、圖書館等一批城市標志性建筑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縣博物館、文化活動中心及體育中心二期工程也正在規劃籌建中;文化體育市場繁榮有序,健康發展;中國開漁節、石浦“三月三”等大型活動(節日)漸成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已成為我縣招商引資、對外開放、推銷象山的一張精美“名片”。 目前縣圖書館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藏書達到17.3萬冊,已通過國家一級館評估驗收。
縣文化館建設面積2660平方米,亦已創成省一級館。我縣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歷史文化保護區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1處,重要文物保護點百余個。
縣級單項性體育協會(社團)13個。已建成“東海文化明珠”工程13個,其中省級4個,市縣級村落文化示范點19個,其中市級5個。
全縣還有民間藝術表演團體16個,歌舞娛樂場所94家,出版物經營單位208家,其中音像經營單位99家,印刷企業158家(含電腦打字復印店),網絡文化經營單位89家,經營性體育項目75個。設施配套、網絡健全、機制靈活、管理有序的文化體育工作格局已基本形成。
文化體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對于提高全縣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身體素質,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雖然我縣文體事業有了長足發展,但是文化事業的現狀和我縣悠久豐厚的文化積淀相比仍不相稱,與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還不協調,與人民日益增長的多層次的文化娛樂需求和體育健身需求存在著一定差距,文化體育投入相對不足,標志性設施建設進程緩慢,基層農村文化建設不平衡,文化體育市場管理尚需加強,文體隊伍整體素質亟
待提高,相關政策意見和事業發展規劃有待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到位。這些問題如不加以解決,勢必對象山文化大縣建設進程構成障礙和制約。
因此,我縣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下力氣進一步搞好文化體育工作,理清思路,明確發展目標和任務,突出重點,狠抓落實。
二、“十一五”總體構想和主要目標 根據我縣文化建設總體目標要求,“十一五”(2006—2024年)期間,是象山文化大縣建設的第二個階段,即為提高階段:要使文化建設與全縣的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相適應,形成“文化大縣”的基本框架格局。為此,確定我縣“十一五”文化體育事業發展的基本思路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以及今年9月即將召開的四中全會精神,牢牢把握文藝“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緊緊圍繞《體育法》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以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體質為出發點,以文化精品創作、社會文化活動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文體市場管理、全民健身運動水平提高、農村文化建設、特色文化研究和文物保護工作為重點,以發展和壯大旅游文化業、體育健身業、大眾娛樂業為亮點,帶動我縣文化體育事業的全面發展,進一步鞏固全國體育先進縣和文化先進縣地位。
通過五年的努力,進一步形成與建設現代化生態型濱海旅游城市相適應的,具有象山歷史文化內涵和鮮明地域時代特色的海洋文化,形成文化體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協調均衡、齊頭并進的良好局面;努力達到文化體育資源優化配置、文化體育產業結構合理、文化產品絢麗多姿、競技體育成績喜人、文化體育體制富有活力、市民文化和身體素質較好的目標,為文化大縣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發展重點和具體措施 根據上述總體構想和主要目標,確定“十一五”期間我縣文化體育事業發展的重點為: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創作生產文化精品、開展社會文化活動、興建文體基礎設施、規范文體市場秩序、積極發展文體產業、注重特色文化研究、提高健身運動水平、加快專業文化發展、強化文體隊伍建設。
(一)加強農村文化建設 堅持把文化工作的重點放在基層、放在農村,把農村小康文化建設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和領導責任制。繼續實施“東海文化明珠”工程和村落(社區)文化示范點建設,在全縣現有13個省市級“東海文化明珠”的基礎上,丹東、丹西、西周、大徐、涂茨等鎮鄉街道要分別達到省市級“東海文化明珠”標準,在已有19個市縣級村落(社區)文化示范點的基礎上,“十一五”期間,各鎮鄉中心村和街道社區均要創成市級文化示范點,80%的行政村達到縣級示范點以上標準。
與此同時,要進一步加強已建“東海明珠”工程和文化示范點建設,鞏固基礎,發揚成績。深入開展文化三下鄉和“文化春風遍象山”行動工程,切實解決山區海島地區群眾業余文化生活相對枯燥貧乏的問題,教育引導農漁民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闊視野,提高其融入社會和經濟的能力。
(二)創作生產文化精品 進一步堅持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努力繁榮文藝創作。以沖擊“五個一”工程獎為目標,以“群星獎”及各類文藝比武為契機,樹立精品意識,實施精品戰略,積極發動和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開展各類文藝作品的創作,突出抓好文學、音舞、根雕、農民畫、剪紙、美術、書法、攝影等門類的藝術創作,每年有5個項目(作品)在省級以上獲獎或出版。
繼續深入實施“一鄉一品”活動,在“十一五”末,每個鎮鄉街道均實現“一鄉一品”,形成鄉鄉有一品、村村有特色的氛圍。
(三)開展社溪城墻、殷夫故居、賀威圣烈士墓及故居、黃公岙山海樓、王家謨故居、漁山燈塔、東門媽祖廟等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工作。管好、用好現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進一步加強對石浦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宣傳、保護。縣圖書館在建成國家一級館的基礎上,要加強自動化管理和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加大扶持、指導基層(村落、社區、校園、軍營、企業)圖書室建設力度。
縣新華書店在建成象山港路圖書綜合樓(象山書城)的同時,要加強經營管理,鞏固現有陣地,改善服務條件,提供優質服務,確保圖書銷售業績年年穩中有升。
(十)強化文體隊伍建設 立足于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文體專業人才、文體管理人才、文體經營人才隊伍。注重新生文化力量培育,重視對藝術特長生的培養和業余青少年藝術團組建,加強象山藝術學校建設,加快發展少兒文化事業,認真實施“蒲公英計劃”,建設農村兒童文化樂園。
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引進文藝創作、文藝管理、藝術表演、藝術教育、體育管理、專業體育人才,狀大文化體育隊伍。
上一篇:縣委關于進一步加強信訪工作的意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