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正缺個橋,來個扛板子的】(慣)有板子就可搭橋。比喻來得正好,及時滿足了需要。
【第2句】:【船到橋,直苗苗】(諺)指船行到橋頭,船身自會直直地隨著水流通過。比喻凡事用不著心急,事到臨頭,自會有解決的辦法。 也作船到橋頭自會直。 船到江心自會直。 船到灣頭自然直。
【第3句】:【姜子牙的坐騎——四不像】(歇)坐騎:供人騎的馬,也泛指供人騎的獸類。四不像:麋鹿的俗稱,角像鹿,尾像驢,蹄像牛,頸像駱駝,從整體上看,哪種動物都不像。比喻不倫不類的人或事物。 也作“姜太公的坐騎——四不像”。
【第4句】:【大柵欄】“大柵欄”是北京舉世聞名的一條街。到了北京,不逛大柵欄是一種遺憾。那么,緣何叫它“大柵欄”呢? 據考證,“大柵欄”始建于明代永樂初年(1403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最初名叫“廊坊四條”。清乾隆年間,京城各街道為防賊盜,都在街口修建柵欄,晚間關閉,白天開啟。廊坊四條由于店鋪眾多,實力雄厚,所建柵欄在京城也算最大最漂亮,因此“大柵欄”這個名稱漸漸取代了廊坊四條。該地區的商業“發端于明,發展于清”,北京著名的老店如同仁堂、瑞蚨祥、內聯升、馬聚源等云集于此。當年,曾有“頭戴馬聚源、身穿瑞蚨祥、腳蹬內聯升,腰纏四大恒(指當時大柵欄內的四大銀號)”之說,其名聲長盛不衰。
【第5句】:【見人挑擔不吃力】(諺)吃力:費力。比喻凡事不經過親身實踐,就不知其中的甘苦。 也作“見人挑擔不吃力,自家挑擔重千斤”。
【第6句】:【初生牛犢不怕虎】(諺)犢(du):牛犢,小牛。剛生下的牛犢連猛虎也不怕。比喻年輕人未經世事,不知天高地厚。也比喻年輕人不受世俗約束,敢沖敢闖,敢說敢干。
【第7句】:【晴天不肯走,直待雨淋頭】 釋義:比喻不識時務,辦事恰到好處就該收,過頭了就壞事,招致沒趣或禍害。 例句:“你真是‘晴天不肯走,直待雨淋頭’,還不趕快借坡趕驢,要不,可就沒你的好果子吃了。”
【第8句】:【一根篙竿壓倒一船人】 釋義:比喻不分青紅皂白,傷害好人。 例句:咱把話扯明白,今天不是誰跟誰過不去,掃大伙兒臉的是你!你“一根篙竿壓倒一船人”!
【第9句】:【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諺)畫出虎的皮毛容易,要把虎的風骨畫出很難;認識人的外貌容易,要看清人的內心很難。指世間最難的事莫過于識透人心。 也作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畫虎難畫骨,知人難知心。
【第10句】:【種谷得谷,種麻收麻】 釋義:比喻做了什么樣的事情,就會得到什么樣的結果。 例句:他管你什么肚皮里娃娃,我則理會的種谷得谷,種麻的去收麻。咱是個積善人家,天網恢恢不漏餡。
【第11句】:【免死牌】在傳統的戲劇、小說當中常常能看到“免死牌”的情節,據說,犯了死罪皆可赦免,多者免九死,少者免三死。那么,歷史上真有“免死牌”嗎?答案是肯定的,有。它是怎么來的呢? “免死牌”是俗稱,史料中稱為丹書鐵券,又名“誓書鐵券”、“丹書鐵契”等,是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世代保持,使其享受免死的特別證件。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免死牌,《周禮·秋官·司約》載有“書于丹圖”之事。這就是今天俗語所說的“鐵券丹書”。可見,這種特權證件在漢代以前就有了。 也有人認為丹書鐵券源于漢初。據《漢書-高帝紀下》載:“(劉邦)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券,金匱石寶,藏之宗廟。”這種鐵券從中剖開,分為左右兩塊,左頒功臣,右藏內府,如果功臣本人及其后代犯了死罪,取兩半券合二為一,可獲赦免。頒發鐵券要舉行典禮,領取者要鄭重宣誓,誓詞為“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礪),國以永存,愛及苗裔。”南朝梁改為“丹書銀券”,隋改為“金書鐵券”,唐代又把“丹書”發展成嵌金,遼代繼續升級為“丹書金券”,變得越來越珍貴,越來越不容易造假。明代朱元璋一登寶座就制作出一批“免死牌”,賜予二十八位功臣。 丹書鐵券究竟是什么樣子?各代不盡一致,但大同小異。清雍正年間編寫的《浙江通志》記載一塊鐵券很詳細“長一尺八寸三分,闊一尺一寸,厚一分五厘,重一百三十二兩;其文嵌金,共三百三十三字。”清代《臺州府志》中,還刊有鐵券嵌金文詞和誓詞。文詞部分主要是所封的官職爵位、封地和功績簡要介紹。誓詞為:“長河有似帶之朝,泰華有如拳之日,唯我念功之旨,永將延祚子孫,使卿長襲寵榮富貴。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可加責。” “免死牌”真的管用嗎?得看皇帝的臉色,比如朱元璋殺害的那些開國功臣——胡惟庸、李善長、藍玉等,他們都有免死牌。可見,這種丹書鐵券也非萬能的護身符,如果超過朝廷允許的限度,這種東西形同虛設,皇帝可發免死牌,也可以收回免死牌,因為皇帝是“金口玉牙”,伴君如伴虎。
【第12句】:【禮多人不怪】(諺)對人多講究禮貌,人不會見怪。指禮貌是文明的舉止,以禮待人,謙恭有禮,人們總是樂于接受的。 也作禮到人不怪。 禮多不罪人。
【第13句】:【得放手時須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諺)能寬恕人的地方盡量寬恕,能饒恕人的地方盡量饒恕。指為人處世不宜太苛刻,要有大度量,對己嚴,對人寬。 也作“好放手時須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第14句】:【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下假神】 釋義:跟著好人學好,跟著壞人學壞。 例句:“要說也是,‘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下假神。’那劉翠香整天跟秀真跑得那么近,還能對秀真說什么好話?”
【第15句】:【瓦片尚有翻身日】(諺)扔掉的瓦片,也還有拾起來再用的時候。比喻背時的人不必喪氣,總會有境遇好轉的一天。
【第16句】:【力田不如逢豐年,力桑不如見國卿】(諺)國卿:朝廷高級官員。男子辛勤耕作,不如逢個好年景;女子盡力蠶桑,不如嫁個大官員。舊指辛勤勞動,不如巧遇機會。 也作力田不如逢豐年,力耕不如見公卿。公卿:原指三公九卿,后泛指朝廷高級官員。 力田不如逢年,采桑不如見郎。
【第17句】:【殺人可恕,情理難容】(諺)殺人的行為有時也可寬恕,違情悖理的事情卻實在難以容忍。指違情悖理的行為,有時比殺人還可惡。
【第18句】:【煞上褲腰帶就充貞節女】(慣)比喻剛干了壞事,轉臉就假裝好人。
【第19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慣)一夫:一人,表示人數少。萬夫:萬人,表示人數多。一個人把守關口,一萬個人也攻不進來。形容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也作“一夫當關,萬夫莫入”。
【第20句】:【得一尺進一步】(慣)容人貪心不足。 也作“得了一步進一步”。
【第21句】:【抱粗腿】(慣)指攀附有錢有勢的人。
【第22句】:【蛤蟆掛鈴鐺——鬧得歡】(歇)形容得意忘形。含譏諷意味。
【第23句】:【咽下口水吞了自己的話】(慣)比喻話說出去了又反悔。
【第24句】:【夢是心頭想】(諺)睡覺所夢到的種種情景,往往是人清醒時心頭想到的。指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幻是人的心理作用。 也作夢從想中來。 夢現心頭事。
【第25句】:【現官不如現管】(諺)現官:現任的官員。現管:直接管轄自己的頂頭上司。指不怕現任官員職位多高,就怕直接管轄自己的頂頭上司。
【第26句】:【開綠燈】(慣)比喻為某些事或人提供便利條件。
【第27句】:【一個釘子一個眼】(慣)形容對事情非常認真。也形容盤算得很緊,沒有剩余。 也作一口釘子一個眼。 一個竹眼釘一條釘。
【第28句】:【牛頭不對馬嘴】 釋義:比喻胡拉亂扯,二者毫不相關。 例句:蘇雨道:“我是蘇爺的嫡親兄弟,特地從涿州家鄉而來。”皂隸兜臉打一啐,罵道:“見鬼,大爺自姓高,是江西人,牛頭不對馬嘴!”
【第29句】:【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釋義:鴻儒:學問淵博的人。白丁:普通百姓。形容交往的都是上層人物。 例句:九媽道:“我家美兒,往來都是王孫公子,富室豪家,真個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第30句】:【君子不吃無名之食】 釋義:君子不平白吃人食物。 例句:“你不說明,我也不吃。常言說得好:君子不吃無名之食。”
【第31句】:【揭蓋子】(慣)比喻把掩蓋著的矛盾、問題揭露出來。
【第32句】:【豆腐拌成了肉價錢】(慣)比喻由于某種原因,本來不值錢的東西成本提高,價格大幅提升。
【第33句】:【鄉下獅子鄉下跳】(諺)鄉間的社火賽會舞獅子,也就只限于在鄉間。指低俗的技藝,不可在高雅的場地表演。也指低層次的人物,不能冒充到高層次中。 也作鄉里獅子鄉里舞。 鄉下獅子鄉下調。 鄉里獅子鄉里滾。
【第34句】:【馬大哈】“馬大哈”常用來指馬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辦事草率、丟三落四、經常出錯之人。它源自20世紀50年代,由天津市相聲界藝人創造的趣語。 相聲段子《買猴》50年代的時候曾風靡全國。故事說一位干部以不負責任馬虎草率出名,他的大名就叫“馬大哈”。他寫了一個報告,本來要通知“到(天津市)東北角買猴牌肥皂五十箱”,可是飛筆疾書,競寫成“到東北買猴兒五十只”了。而馬大啥的領導們也是同樣馬虎草率的官僚主義,內容看也不看便揮筆批準。馬大哈的同事和下屬又習慣于盲從,問也不問紛紛出差執行任務,結果鬧出了令人捧腹不已的大堆笑話。比如:他們為了去采購猴子,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各地接洽者雖然驚奇于天津采購員的離奇“購貨單”,卻仍然到處幫助他們捉拿猴子交貨;猴子從四面八方運回后,群猴出籠,又大鬧了百貨公司,趣聞笑話接連不斷。 這段相聲的作者是何遲,表演者是相聲大師馬三立。一經演出,“馬大哈”一詞迅速傳遍全國。可見,相聲的藝術魅力不亞于戲曲。《西廂記》中的“紅娘”成了媒人的代稱,而《買猴》中的“馬大哈”則成了馬馬虎虎的同義詞。
【第35句】:【不到火候不揭鍋】 釋義:比喻要抓住適當的機會。 例句:袁堅呢,喜歡仔細觀察,理出個頭來,不到火候不揭鍋。
【第36句】:【刀分兩把,各有其鞘】 釋義:每把刀有每把刀的刀鞘。比喻不能搞錯,張冠李戴。 例句:潛逃犯與謀殺案,究竟有什么必然聯系呢?俗話說:刀分兩把,各有其鞘。搞破案的,可不能隨意地張冠李戴啊!
【第37句】:【吃豆腐】“豆腐”人人愛吃,可這里所說的“吃豆腐”,你可不要沾邊,繞開它,躲著走。 這里所說的“吃豆腐”,與吃不沾邊,是占女人便宜的意思,有時候甚至可以視為“性騷擾”的含蓄說法。雖說不是真吃,但跟食用豆腐暗有關聯。 有人認為“吃豆腐”的說法與民間常有“豆腐西施”的戲稱有關:豆腐店老板娘因常食豆腐而細皮嫩肉,為招徠顧客難免有賣弄風情之舉,便引得周圍男人以“吃豆腐”為名到豆腐店與老板娘調情,且動手動腳。于是,“吃豆腐”就成了男人輕薄女人的代名詞。
【第38句】:【拼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諺)剮:舊時凌遲處死,即割肉離骨。作好了身受極刑的準備,就敢于打倒皇帝。指只要豁出一條命,就什么事都敢做。 也作拼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打。 破著一身剮,皇帝也對打。 豁出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第39句】:【女人不穿嫁時衣,男兒不吃分時飯】見“好男不吃婚時飯,好女不穿嫁時衣”。
【第40句】:【三歲至老】(諺)一個人從很小時候的言行舉止上,就能看出他一輩子有多大的作為。指人的性情、志趣和氣度,往往到老不變。 也作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
【第41句】:【看得破,忍不過】(慣)指雖然看透了,卻控制不住情緒。
【第42句】:【著濕布衫】(慣)比喻惹上了甩不掉的麻煩事。
【第43句】:【龍多乃旱】(諺)龍多了,互相推諉,誰也不管下雨的事,天就干旱了。比喻做事,人多誰也不負責,反把事情耽擱了。 也作龍多不治水。 龍多旱,人多亂。
【第44句】:【麻雀站牌坊——好大的架子】(歇)牌坊:舊時為褒揚忠孝節義等封建禮教的人樹立的高大建筑,狀似牌樓。架子:本指牌坊的構架,轉喻人的架勢、氣派。指擺出一副傲慢的、盛氣凌人的架勢。
【第45句】:【有了好騎手,駑馬也生翼】(諺)駑馬:跑不快的馬。翼:鳥類的翅膀。指騎手高明,駑馬也會跑得像插上翅膀一樣快。也泛指有了杰出的人才,就會創造奇跡。
【第46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諺)馮唐:漢文帝時名臣。李廣:漢武帝時名將。指文帝以年老為由不重用名臣馮唐,武帝因李廣非皇親而不予其爵位。泛指真正的人才往往不被賞識,不被重用。
【第47句】:【馬勺子吊起來當鑼打——窮得叮哩當啷晌】(歇)叮哩當啷:擬聲詞,本擬敲打馬勺的聲音,轉以形容人窮得一無所有。
【第48句】:【碗里不見青,腸胃倒鉤心】(諺)青:青菜。飯碗里如果不見青菜,腸胃就會鬧病,牽動得心神不寧。 指常吃青菜,有益于身體健康。
【第49句】:【觀棋不語】觀棋不語是看下棋時的一條紀律,它源于圍棋。 圍棋的黑白兩色,象征著日月,表示陰陽二氣;棋子的圓形模擬渾圓的天象穹蒼;棋盤四角比喻地象的四方;縱橫各19條線,交織成361個棋位,這是舊歷一年的天數;棋盤中間有9個星點叫做勢眼,表示九大行星;棋盤長1尺2寸,表示12個月;白子表示白晝,黑子表示黑夜;黑子先走,表示一天從半夜的子時開始;黑白相對,表示陰陽應對之氣,陰陽對應時不得混入他物。因此,下圍棋時不許旁觀者插嘴。可見圍棋的高深莫測,是世界棋類之冠。
【第50句】:【大水沖倒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 釋義:龍王:傳說中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云降雨。發大水是龍王管的事情,大水把龍王廟沖了,是自家人不認識自家人造成的。比喻自己人之間由、于不認識而發生矛盾沖突,造成誤會。 例句:賣瓢人差不多一下子跳起來,就像多年未見面的八輩子老姑舅親似的,一把攥住姑娘的手,“哎呀!真是大水沖倒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啊!原來你是公社婦聯魏主任哪?”
【第51句】:【虎生三子,必有一彪】(諺)彪:小虎中最兇猛殘暴的。指母虎一胎所生的幾只小虎中,必有一只是最兇猛殘暴的。
【第52句】:【狗皮上墻不像畫】 釋義:“畫”與“話”諧音。比喻人言行不好,不合適。 例句:我這幾天不在家,不知老娘們把她兄弟弄來穿場干活,我把她臭罵一頓!叫她兄弟回家!真是“狗皮上墻不像畫(話)”,怎么能不通過穿場同意就來干活呢?
【第53句】:【二百五】俗語中常用“二百五”形容有些傻氣、言行莽撞的人。它源出多頭。 一說來自懸賞緝兇。戰國時期,身披六國相印的蘇秦被人暗殺了。齊王非常憤怒,要給蘇秦報仇雪恨,可一時又拿不住兇手。于是想出一妙計,使人將蘇秦的首級懸于城門,出告示云:“蘇秦是個大內奸,謀刺者乃為齊國除了一大害,當賞黃金千兩!”告示一出,立馬有四條漢子到宮中聲稱:“我等殺了大奸蘇秦。”齊王問有何憑據。各人都慌編了一套理由,急于領賞。齊王說:“果勇士也,千兩黃金你們如何使得?”眾答:“我們算過了,四人平分,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斬了!” 二說來自銀兩。舊時銀子五百兩為一封,二百五為半封,諧音“半瘋”,故而對于不通事理、言行魯莽的人稱為“二百五”。 三說來自古幣銅錢。宋元時期,市井言某人裝瘋賣傻日“半吊子”。原來古時的銅錢中間有孔,為了便于攜帶和交易常用繩子串起來,一千個銅錢為一串,俗稱“一吊”,也叫“一成”。不滿一千者稱不夠成。凡滿五百個為“半吊”,也稱“半成”。后遂用“半吊子”或“半成”來形容那些智力發育不全、一知半解卻又裝懂的人。后來,又因五百的一半是二百五,二百五還不如“半吊子”,連“半成”都夠不上,人們便干脆把“不夠成”的人由“半吊子”又戲稱為“二百五”。 四說來自官員儀仗。唐朝長安的京兆尹權勢很大,出巡時有龐大的儀仗隊伍。在最前開路的小吏,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著一根長竿趕開路人。后來,喝道伍佰增為兩員,但長安百姓并沒有以兩個伍佰稱他們,反而說他們是共稱“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稱為“二百五”,又因他們每人手中持一長竿,所以又稱他們為“二桿子”。今天,“二百五”與“二桿子”都是莽撞、無禮、粗魯之人的代名詞。 五說來自賭博。舊時賭具“牌九”中有“二板”(四個點)和“么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的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 所以,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二百五”。
【第54句】:【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諺)大限:壽命的盡頭。夫妻就像同林棲歇的鳥一樣,到非分離不可的時候自然就得分離。指再好的夫妻也難保永不分離。 也作“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
【第55句】:【種地在人,長苗在地,收成在天】 釋義:指種莊稼離不開入力,苗長得壯不壯,收成好不好,決定于地利和天時。 例句:種地在人,長苗在地,收成在天,這地不給長,老天爺不給收成,光人折騰,也難說呀!
【第56句】:【銅錢攥出綠水】(慣)綠:指銅綠。形容人過于吝嗇。
【第57句】:【急水灘頭慢行船】(諺)指船行到水流湍急的地方,行船必須緩慢謹慎。泛指做事到關鍵時刻,務必不急不躁,從容小心。
【第58句】:【男不男,女不女】(慣)既不像男的,又不像女的。形容人打扮得不倫不類,不像樣子。 也作男不像男,女不像女。 女不女,男不男。
【第59句】:【老人不講古,后生會失譜】 釋義:老年人不講過去的事情,年輕人會失去傳統的行動準則。 例句:“不是爺爺愛翻老皇歷,俗話說:老人不講古,后生會失譜嘛!”
【第60句】:【六月里下雪】 釋義:比喻事情稀奇,少有,意外。 例句:孫生旺有點驚異地問道:“六月里下雪哩,真是稀罕事呀!從來也沒見你喝酒,今天這是怎么啦?”
【第61句】:一家蓋不起龍王廟,萬人造得起洛陽橋。
【第62句】:【常賭無贏客】(諺)經常賭博的人,沒有一個是贏錢的。指凡賭博,最后都是以輸錢為下場。 也作“久賭無勝家”。
【第63句】:【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在我國又稱“小寫數字”,比起中國的大寫數字簡省、方便得多。它現在是世界通用的數字,發明者可謂對世界科學進步貢獻大焉。 阿拉伯數字并非起源于阿拉伯國家,它的發源地在印度。印度在自然科學方面,最杰出的貢獻就是發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計數法,創造了包括“。” 在內的10個數字符號。那么,為什么叫阿拉伯數字呢?是因為這種數字符號和計數法產生后,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了西方,被命名為“阿拉伯數字”。
【第64句】:【拒人于千里之外】 釋義:形容態度傲慢,沒有商量的余地。 例句:杜秋葵冷若冰霜,拒人于千里之外。于是,安天寶只有等下去,等來春到杜秋葵心頭那一天。
【第65句】:【為人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門】見“白天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
【第66句】:【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諺)形形色色:各式各樣。指人多了,什么樣的人都有。也指人群中自有出色的人才。 也作人上一百,五顏六色。 人上一百,五藝俱全。五藝:各種技藝。 人上一百,生奇出怪。
【第67句】:【腦子怕不用,身子怕不動】(諺)腦子怕的是不用,越不用越遲鈍;身子怕的是不動,越不動越僵硬。 指腦子越運用越靈活,身子越活動越健康。
【第68句】:【少所見,多所怪,睹橐駝言馬腫背】(諺)橐(tu。)駝:駱駝。見識少的人容易大驚小怪,看到駱駝就以為是馬背腫高了。指把不常見的事物看作怪異的,只緣見識太少。 也作少所見,多所怪。 少見必多怪。
【第69句】:【鍋也砸了,碗也摔了】 釋義:比喻徹底完蛋。 例句:蕭長春在這個節骨眼兒把個親生兒子沒了,哪還有心緒打麥子,麥子垛一捂一爛,得,甜頭、苦頭全完了,一年白鬧騰,鍋也砸了,碗也摔了,貧農、中農一塊兒挨餓吧!
【第70句】:【秋后的螞蚱,還能蹦幾蹦】 釋義:螞蚱:即蚱蜢,一種昆蟲。螞蚱活不過冬天。比喻離死亡不遠。 例句:貼墻根站著的賈正,不耐煩地朝炮樓的方向一瞥:“媽的,看你這秋后的螞蚱,還能蹦幾蹦?”
【第71句】:【一推六二五】(慣)本是一句珠算口訣“一退六二五”,“退”諧“推”。 指把責任推卸得干干凈凈。 也作“一退六二五”。
【第72句】:【管丈母娘叫大嫂子——沒話找話】(歇)指本來無話可說,硬要找些話來說。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見了丈母娘叫大嫂子——沒話搭拉話”。搭拉:方言,閑談,閑扯。
【第73句】:【柴經不起百斧,人經不起百語】(諺)木柴再硬,也經不住斧百次砍斫,定會劈開;人再固執,也經不住上百次的勸說,定會回心轉意。指思想工作只要耐心,自會生效。
【第74句】:【男兒沒性,寸鐵無鋼;女人沒性,爛如麻糖】(諺)男子沒有剛強的性格,就像鈍鐵無鋼一樣無用;女人沒有剛強的性格,就像爛麻糖一樣立不起來。指人無論男女,都必須自立自強,剛強而有個性。 也作男入無剛,不如粗糠。 男兒無性,鈍鐵無鋼。
【第75句】:【吃官飯】(慣)指在政府部門或事業單位工作,靠工資生活。
【第76句】:【嘆氣一口,宅低三尺】(諺)哀嘆上一口氣,就會使院宅陷低三尺。 指人在生活中要充滿樂觀精神,積極向上;如果悲觀憂郁,必定走向衰落。
【第77句】:【主席】“主席”在我國現在指國家、團體或會議等最高領導職務。“主席”一詞很多人認為是外來詞,實際上“主席”是中國的特產,源于中國古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設施。 我國古代沒有桌、椅、板凳,室內先鋪筵,然后再放上席。筵較寬大,故用來鋪地,席較小是給人生的,古人人室先脫鞋,再走過筵,坐在席上。 現在朝鮮、韓國和日本人的室內生活,基本上還是這樣,據說是由中國傳人的。入席時,客人有客座,坐時讓長輩坐在里頭,以示尊重,人多時,長輩就獨居一席,這就是主席。 《論語》中有一句話:席不正不坐。說的是坐的規矩,席子一定要擺正。 《禮記》中也有這樣一個規定:群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五個人以上,德高望重者必須另坐一張席子,這就是主席。這個“主席”稱謂后來被叫開,就漸漸演變成現在的會議主持人或國家、團體的領導人的最高職位名稱了。
【第78句】:【張天師被鬼迷】(慣)張天師:東漢張道陵創立道派,認為符水咒法能驅鬼治病,被盾世尊為“天師”,其后裔繼承道法,受封號為“張天師”;民間也泛指能降鬼的人。比喻有本領的人被入迷惑,頭腦不清醒。 也作張天師吃鬼迷了。 張天師著鬼迷。 張天師教鬼給迷住了。
【第79句】:【瓶口扎得住,人口扎不住】(諺)瓶口可以封住,人嘴卻無法封住。 指人們總是要評論是非,傳播消息。 也作“瓶口易扎,人口難封”。
【第80句】:【谷雨三朝看牡丹】 釋義:谷雨:節氣名,在每年陽歷四月十九、二十或二十一。三朝:三天。牡丹在谷雨開花,谷雨以后三日正是觀賞牡丹的好時機。 例句:牡丹花,俗稱“谷雨花”,以其在谷雨節開也。諺云:“谷雨三朝看牡丹。”
【第81句】:【多得不如現得】(諺)多得:得利多多。沒有兌現的多得,不如現錢到手的少得。指凡利益或金錢,只有到手的才是真正可靠的。
【第82句】:【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慣)聽到、看到了沒聽過、見過的事物。 指所聽所見的事物十分稀罕,以前沒有聽過或見過。 也作“見所未見,聞所未聞”。
【第83句】:【大軍未到,糧草先行】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第84句】:【要吃飛禽,鴿子、鵪鶉;要吃走獸,兔子、狗肉】(諺)鵪鶉(anchun):鳥名,小頭短尾巴,羽毛赤褐色,不善飛。指飛禽中,數鴿子和鵪鶉的肉最細嫩;走獸中,數兔子和狗的肉最美味。
【第85句】:【兩虎相斗,必有一傷】(諺)兩只猛虎相互咬斗,其中必有一只要受到損傷。比喻兩強相斗,必有一方受害。 也作兩虎共斗,勢不俱生。 二虎相爭,必有一傷。
【第86句】:【西葫蘆配南瓜】(慣)西葫蘆: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長圓筒形,為常見蔬菜。比喻情況差不多的兩個人結合在一起。也形容彼此不相上下,誰也不比誰強。
【第87句】:【吃迷魂湯】(慣)迷魂湯:迷信指地府中使靈魂迷失本性的湯藥,比喻迷惑人的話語或行為。1比喻被假象或甜言蜜語所迷惑,頭腦不清醒。2泛指人糊涂,不明事理。 也作吃迷魂藥。 吃迷藥。
【第88句】:【不到西天不識佛】(諺)西天:傳說中阿彌陀佛所居的國土。佛:佛祖。指不到西天去朝拜,就不認識佛祖的形象。比喻不親歷其境就不知事情的真相。也比喻不使出強硬手段對方就不知道厲害。 也作“不到西天,不知佛大小”。
【第89句】:【一個鍋里磨勺子】 釋義:比喻在一起生活。也比喻攪混在一起。“磨勺子”又作“掄勺子”、“摸勺子”、“耍勺子”等。 例句:明兒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了,今兒是咱們一個{咼里磨勺子的最后一天了,也算不上是開什么會,一塊掏掏心里話吧!
【第90句】:【熱不過三伏,冷不過三九】見“冷在三九,熱在三伏”。
【第91句】:【甘拜下風】“甘拜下風”是指自認不如他人,并真心佩服他人。出自《莊子·在宥》:“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 后來“順下風而拜”就演變成“甘拜下風”,表示誠信佩服,自認不如對方。 此源來自典籍,莊重嚴肅。但源莊流諧,故事情彩。 西晉時期有個大富豪叫石崇,據說他富可敵國。王愷是晉武帝的舅舅,也是一個富豪。他們倆爭強好勝,經常在一起比誰吏富。因此,兩人經常到處搜羅綺麗的寶物裝飾衣服或車子。 一次,晉武帝踢給王愷一棵高兩尺的珊瑚樹,此樹枝丫或密或疏,形態美麗,簡直是世間少有。王愷如獲至寶,非常得意,認為這次石崇該認輸了。 于是,王愷就帶著這棵罕有的珊瑚樹去見石崇。 石崇看完之后,不動聲色地拿起鐵如意,趁王愷不注意,一下子打在珊瑚樹上,珊瑚樹馬上就碎了。王愷見石崇親手打碎了皇帝賜給自己的寶物,以為石崇是嫉妒自己而毀寶,聲色俱厲地責問石崇打碎天下最好的寶貝怎么辦。 石崇卻不慌不忙,悠然地對王愷說:“你別埋怨,今天我賠你。”石崇說完,就命令仆人去搬家里的珊瑚樹。待石崇把家里的珊瑚樹都搬出來后,王愷驚呆了。別說兩尺高,四尺高的都有,其中光彩奪目的就有六七棵,王愷從來都沒見過。像王愷剛剛拿過來的那樣的還有很多。王愷看后,茫然若失,不得不甘拜下風了。
【第92句】:【觀棋不語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 釋義:觀看下棋而不多嘴的人是有道德的人;端起酒杯就喋喋不休的是小人。 例句:所以古人說得好:觀棋不語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可喜王三老偏有一德,未曾分局時,絕不多口。
【第93句】:【借花獻佛】“借花獻佛”比喻拿別人的東西做人情。但原來的意思并不是這樣,它源出佛教,是名副其實的借花獻佛。 這個典故出自《佛本行集經卷》佛本生故事中。故事說,佛在修成正果前,有一世是一位婆羅門弟子,叫做善慧,在四出參訪途中,聽到燃燈佛(三佛中的過去世佛)將要說法。善慧想以鮮花供養燃燈佛,然而國王已將全城鮮花用來供養燃燈佛。善慧尋遍全城,最后在井邊遇到一位年輕婢女,手中捧著一個瓶子,瓶子中有七枝優缽羅花,善慧于是懇切求花。婢女受他的至誠之心感動,給他五枝,并請他將另外兩枝替自己獻給燃燈佛,以積自己的功德,并且要善慧許以“未得圣道以前,生生世世結為夫妻”的諾言。善慧求花心切,就答應了,隨后趕到城門口向燃燈佛許愿獻花。燃燈佛為他授記,并對他說:“無量劫后,你必可成佛,號釋迦牟尼。”這就是“借花獻佛”的來歷。
【第94句】:【價出口,貨出手】(諺)價:價錢。 指市場交易中,買方說定了價錢,賣方交出了貨物,就算成交,雙方不得反悔。
【第95句】:【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釋義:聽見風吹鷦叫就嚇得心驚膽戰,看見一草一木都當作是敵兵。形容驚慌恐懼,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例句:有的說鬼子到了盤龍山西南,有的說已到了郭家集;有的說有五六百人,有的說有兩三千。這幾天,特別是夜里,真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第96句】:【報一箭之仇】(慣)指采取行動,報復曾經虧待或傷害過自己的人。
【第97句】:【母狗不掉尾,公狗不上身】(諺)掉尾:擺著尾巴求歡。母狗如果不主動掉尾求歡,公狗就不會上母狗的背。比喻女方不表示出風騷,男方就無從偷情。 也作母狗不掉尾,公狗不跳槽。 母狗不擺尾,牙狗不上前。 牙狗:公狗。 母狗不擺尾,公狗不爬背。
【第98句】:【走獨木橋】見“過獨木橋”。
【第99句】:【有借有還,再借不難】見“好借好還,再借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