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 在生活中,我們因為心中的雜念太多,往往會迷失了自己。在心中保 持一份澄清,讓雜念沒有滋生之處,我們才能去除煩惱,找到真正清凈的 自己。
【第2句】: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未法身。世尊,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思議佛法。《勝鬘經》
【第3句】:言如者,有二義:一如如智,二如如境,并不倒,故名如如。(古印度)世親《佛性論》卷二
【第4句】:佛如優曇花,值遇生信難,遇已種善根,永離餓鬼苦,亦復能損減,阿修羅種類。芥子投針鋒,佛出難于是。……生世為人難,值佛世亦難,猶如大海中,盲龜遇浮孔。《大般涅槃經》卷二,壽命品
【第5句】:主人可以隨意進入自己的房間,客人只是在外觀看、猜測。研究佛教而不真實信仰佛教的學者,只是佛門的客人,想跟著他們人佛法之門是不可能的。若跟隧佛法信仰者,即能輕松登堂人室。
【第6句】:相思,是一場深沉的酣夢,我在夢里,與你相依。你溫柔的呵護著我,笑容依舊是初見時的陽光,你會講給我聽人生的大道理,愛情中的悲喜,還有你心靈深處無人知曉的秘密。你像一個行者,歷經了紅塵風雨,參悟了人間山水,修得了如禪的心境。
【第7句】:具參方志,尤須具參方眼。……參方眼者,末世師匠,邪正難分。今自卓立,不論宗、教,但與出生死相應,名利不相應,大菩提相應,眼前活計不相應者,則為正,反此則為邪。(明)澫益《靈峰宗論》卷二之二
【第8句】:俗話說:“一個人的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一個人如果整天糾結在日常瑣事中,只能聽到三姑六婆的閑言碎語,只能看到井底一片藍天,是無法有大作為的。而一個具備大格局的人,必然心懷天下,心系蒼生,有遠大的理想與抱負,不為一己的私利而鉆營茍活。
【第9句】: 《壇經》中這段文字的解釋是:善知識,我所講的自己心中的眾生, 指的是迷于本性的錯誤認識、驕橫狂妄的情緒、不懷善意的想法、嫉賢妒 能的念頭、傷害他人的欲望,等等這些心思,都是眾生。都各自需要自性 自度,這才叫真正的拯救。
【第10句】: 做一件事,所有的結局你不能定,但所有的開始都是你自己 選擇的。你有選擇開始的權力,但沒有左右結局的責任。這比人生要 公道一些,因為人生的開始和結局你都不能選擇。
【第11句】: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何以故?有愛我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圓覺經》卷下
【第12句】: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鉆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圓覺經》卷上
【第13句】:佛語說思想正確決定行動正確,這是個很重要的觀念。消極情緒是從思想中產生的。清除大腦中對他人的負面想法,就會清除你腦中的問題、擔憂與恐懼,這樣你就不想八卦或詆毀他人,也不會再把消極情緒帶給自己。
【第14句】:任修何佛為本尊,均需兼修西方凈土。因其他佛土,多賴自力,須修證至二地菩薩以上果位,方可隨愿自在往生。《諾那活佛文案》
【第15句】:邂逅一簾清幽的云夢,聆聽一朵花的禪語,了悟人生本源。花開有情,花落無意,只因花開花謝自在禪理之中,宛如紅塵一夢,兩難相續。
【第16句】:在佛家眼中,心中無物,四大皆空。我們雖達不到這種境界,但也應當時時擦拭心中雜念,以使其不被塵世所染。
【第17句】:我命由天我不由天,雖然圣賢皆以心轉境,但我們凡夫受有形的環境影響,卻只能以境轉心。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從有形的身體開始調整自己的行為,由身及心,由量變到質變,達到人與社會、大自然的和諧統一,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18句】:能以世事用教眾生,見學勝已不生妒心,自勝他人不生僑慢。《優婆塞戒經》卷四,雜品
【第19句】:年輕人常常沉迷于愛情,卻往往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愛。愛不是自私,而是奉獻;愛不是染污,而是清凈;愛不是狹隘,而是包容;愛不是冷漠,而是溫暖;愛不是愚昧,而是智慧。有了真正的愛,婚姻就會幸福;有了真正的愛,家庭就會與睦;有了真正的愛,人生就會美滿;有了真正的愛,前途就會光明。
【第20句】:一個人能夠放下對虛幻美好的執著,不因失意而忘形,便能看淡因緣無常,得失無常。
【第21句】:同伴著急道:“命都快沒了,扔掉吧!”但這人堅持不扔,結果被淹死了。那種過分貪圖錢財,甚至把錢財置于生命之上的人,必然葬身其中。
【第22句】:生活中,當我們被別人冤枉時,如果費盡心機地去解釋,白也會黑。聒噪不如沉默,息謗得于無言。無端的攻擊沒有必要去理會,事情總會有真相大白的時候。
【第23句】:日與夜雖然一半一半,但日為動,夜為靜,白天人們工作,夜晚便休息安臥。善與惡雖然一半一半,但善的要發揚,惡的要抑止。
【第24句】:若聞譏毀心能堪忍,若聞贊嘆反生慚愧,修行道時歡喜自慶,不生僑慢。《優婆塞戒經》卷二,自他莊嚴品
【第25句】: 不能不在乎褒貶,不能太在乎褒貶。人既是獨立的個體又處在群 體之中,一言一行都會被不同的人進行不同的解讀。關鍵在于自己,要 明白自己是否真的像褒的那樣好,又是否真的像貶的那樣不堪。
【第26句】:【悟禪】人生譬如燒香,隨著情與欲,竭力追求名聲顯著,遺憾的是終究逃不出香盡名滅。歡喜也罷、懊惱也罷,大限來臨時,回首望去,天地間惟余一縷青煙。生死不可悲,可悲的是,人往往被自己盲動的欲望導演,才出幻夢,又入幻想,勞碌奔波,苦惱一生卻不知。
【第27句】:人活一世,其實是一場物質與精神的對壘,是一種困擾與解脫的抗衡。有些東西,要學會思而勿亂;有些情感,要懂得痛而莫恨;有些追逐,要舍得持中有棄;有些浮相,要甘于塵而不染,如此方能禪悟生命的智慧。別以為世界很強悍,只要你不懈地去改變,總會在陰霾密布的地方打開一個缺口。
【第28句】:泡一壺淡定吧,讓滄桑了無痕。有些遇見,是驚艷,亦是溫暖。有些離別,是注定,亦是隨緣。就讓我們以一顆如簡的素心,將所有的陽光與明媚,都植于紅塵深處,讓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都沾染些許禪意,些許詩意,些許花香。
【第29句】:我們要相信,這個世界會因為我們的改變而變得處處充滿溫暖與活力,而同時也會給我們自身帶來累累碩果。
【第30句】:凡事不要只看其表象,而不解其中味。事物的精華都是深藏其中,需要你認真地用心去體會。
【第31句】:【禪語感悟】 智閑因為發現了自我的本來面目而最終開悟,你能不能發現并活出個 真實的自我來呢?
【第32句】:怎樣讓自己變成一個人見人喜、漂亮可愛的人?佛日:不悲念過去,不念于未來,于現前而活,則膚色清潤。——《佛陀文案·下篇·雜品》
【第33句】:愛自己,緣來緣去的紅塵,我只淡淡地看著。悲不言,喜不語,更甚是不悲不喜。倘若不曾有過那般驚奇的過去,又怎能如心拾得禪云的菩提。
【第34句】:我們以“八心”來孝敬父母,回報恩德。“八心”是:一,經常問候,給父母舒心;二,少說多做,給父母省心;三,誠實守信,給父母放心;四,勤奮上進,給父母開心;五,虛心好學,給父母稱心;六,寬容豁達,給父母順心;七,誠實坦蕩,給父母真心;八,持之以恒,給父母安心。
【第35句】:為什么要修觀死亡無常呢?對于修行人來說,最大的障礙就是對今生今世的貪執,也是過于追求此生此世的名利。只有觀修無常才能去掉這個貪執,斷除對名利的過分追求。如果不斷掉對此生此世的貪執,佛法的知識再豐富,修行的時間再長久,戒律守持得再清凈,也談不上是修行者。
【第36句】: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懂得給心靈留白,方能在紛雜繁瑣的世界,淡看得失,寵辱不驚,去意無留;懂得給感情留白,方能持久生香,留有余地,相互欣賞,擁有默契;懂得給生活留白,攬一份詩意,留一份淡定,多一份睿智,生命方能如詩如畫。
【第37句】:【天天禪語】當你認識一個人時,將來他會成為你的親人還是仇人,取決于你怎么對待;當你遇到一件事時,將來它會給你帶來利益還是造成麻煩,取決于你怎么處理;當你得到一件物品時,將來它會給你帶來幸福還是痛苦,取決于你怎么使用。
【第38句】: 隨緣是一種胸懷,也是一種覺悟,是對自我內心的一種自信和把握。能 夠隨緣的人,總能在風云變幻時審時度勢,在艱難坎坷的生活中,收放自 如、游刃有余;總能在逆境中找尋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
【第39句】:(二)心凈則土凈,度人先度己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維摩經》卷上,佛國品
【第40句】:物質上的豐收總是會越用越少,只有精神上的財富才會越用越多,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真正的財富。
【第41句】:【虛云長老嘉言錄】①禪是靜慮,要在靜中思慮好歹,擇善而從。②善用心者,心田不長無明草,處處常開智慧花。③凡夫的境界,總是貪染財、色、名、利。④學佛當以明心見性為本,斷惡修善為行。⑤妄想來了,就讓它來,我總不理會它,妄想自然會息。⑥你我都是一個心,只因迷悟而不同。
【第42句】:在寂寞中生長,在寂寞中開花,在寂寞中凋謝,終生以寂寞為伴,寂寞就是一枝美麗的花。忍受歲月的孤獨,有時是一種無奈;如果能將歲月寂寞成一枝美麗的花朵,那就有一點點禪的味道了。
【第43句】:當愛處于激情澎湃的潮頭浪尖時,我們用真心去感受它;當愛處于細水長流的小溪時,我們依然用真心去感悟它;當愛像一潭死水不再起波瀾時,我們再用真心去攪動它,讓它重新煥發生命的活力,這才是我們經營一份真愛的制勝法則。
【第44句】:開悟之事,絕無僧俗之別,但能真參實修,時節因緣自會現前。張秀才 隨順世緣無呈礙,就是在家人悟后顯用的樣子。悟者之心如水面之澄明, 絕不會因云影浮動而自起波瀾,即使外力推波助瀾,而水之本性何曾有 異?此境界不可思不可議,只可當下體證。
【第45句】:【大徹大悟的佛學智慧】修行并非比賽,而是練就自己的耐力、定力與寬廣的心。
【第46句】:心不專、念不一,做事難以成就;若想心念專一,就必須收攝雜念,恒持清凈的一念心,這就是“系緣修心”。
【第47句】:最近從電視上看到阿茲特克帝國血祭傳說,他們殺害無數人來祭祀神明。如果我們是那些被殺害用來祭祀的人,你是否會感受到劇烈的恐懼與痛苦,不希望這種行為發生在自己身上?同樣的,當你為了口腹之欲而殺害無辜生命時,為什么沒有體會到它們的恐懼與痛苦的感受呢?難道因為它們不是人才沒有這種感受?
【第48句】:原諒別人,人和人之間難免有碰撞有摩擦有矛盾,或許對方根本就是無意,或許對方有難言之隱,退一步天地寬,不妨試著置之一笑,給別人也給自己一次機會,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原諒別人需要有自我犧牲的精神,具有高遠的寬闊的胸懷,吃虧并不代表軟弱可欺,因為原諒遠遠比報復好!
【第49句】:用心聞法,不是用腦聞法。用腦,即使都“懂”了,也不一定與自己有什么關系。用心,即使不懂,卻可以很喜歡。佛法,未必要懂,喜歡就好。
【第50句】:【天天禪語】噶舉祖師帝洛巴大師對那諾巴祖師說:“那諾巴,束縛你的不是顯現本身,而是你對顯現的執著。”每當我遇到各種景象而產生執著時,都會憶念這句竅訣來調伏自己的內心。
【第51句】:是法皆空遠離,亦不可取。汝等舍離,是涅槃想,莫隨于想,莫隨非想,莫以想舍想,莫以想觀想,若以想舍想者,則為想所縛。《大寶積經》卷一一二,普明菩薩會
【第52句】:如雨墮不住山頂,必歸下處。若人僑心自高,則法水不入。若恭敬善師,則功德歸之。(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四十九
【第53句】:噶舉祖師帝洛巴大師對那諾巴祖師說:“那諾巴,束縛你的不是顯現本身,而是你對顯現的執著。”每當我遇到各種景象而產生執著時,都會憶念這句竅訣來調伏自己的內心。
【第54句】:人人皆以為王維只是在寫自然界景物的美麗,其實這首詩不只體現了自然界的美麗,更是詩人內心的寫照,體現了詩人心中禪心與禪境的完美結合。這首詩的境界之所以如此靜謐、寂遠,原因在于詩人心無掛礙,眼中只有山間花落、月出、鳥鳴融為一體的美麗,不見人生的煩惱。
【第55句】:【禪意人生】【第1句】:掉進染缸里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染缸里感覺良好。【第2句】:所有的痛苦來自選擇,所謂幸福就是正確的選擇。【第3句】:世界上最苦的孤獨不是沒有知已,而是遺失了自己。【第4句】:如果我們無法做大事,那么就懷著大愛做些小事。【第5句】:人的煩惱就16個字:放不下,想不開,看不透,忘不了。
【第56句】: 遠和近 微博將長篇時代 推向微篇時代,將拖沓 語言逼向精致語言。微 博不僅革新了文風,而 且最大限度地精密了思 想,令微言大義成為一 代時尚。
【第57句】:【天天禪語】當面臨死亡的時候,靈魂是否能找到美好的歸宿,取決于具德善知識的正確引導,而不是肓修瞎練;靈魂是否能選擇光明的前途,取決于自己一生的修行功夫,而不是臨時抱佛腳。
【第58句】:茶,如禪。疲于趕路之時,需要在樹下小憩,聽一聽鳥鳴深樹,嗅一嗅暗香浮動。黑夜,點一盞豆大的燈,讓微弱的光芒照亮前行的路。疲憊時,給你力量,困倦時,振作精神,拯救你于迷途。
【第59句】:虔誠之心,不分大小。從一件小事上,就能看到人的真心,所以我們要認真對待每一件事。不管做什么事情,我們都要有一顆至誠的心,因為只有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第60句】:命運很吝嗇,絕不肯把所有的好處都給一個人:給了一個人美貌,就可能剝奪他的智慧;給了一個人金錢,就可能剝奪他的健康;給了一個人天賦,就可能剝奪他的自由;給了一個人成功,就一定會在過程中制造些苦難。
【第61句】:【窮人的10大口頭禪】①你講的我知道。但是我;②我沒辦法;③這是不可能的;④我個性不是這樣;⑤不要給我壓力;⑥那是你。我辦不到;⑦你放棄我吧;⑧人各有志;⑨我沒辦法一心二用;⑩這是我的命吧。
【第62句】:念者,我說有二種:可行,不可行。若念不可行者,我即斷彼;若念可行者,我為彼知時,有念有智,為成就彼念故。言亦如是。…-.求者,我說亦有二種:可行,不可行,若求不可行者,我即斷彼;若求可行者,我為彼知時,有求有智,為成就彼求故。《中阿含經》卷三十三,《釋問經》
【第63句】:很幸運,我們每一位眾生都平等地擁有追求究竟快樂的權力,也都平等地具有達到究竟快樂的潛能。非常可惜的是,我們往往將眼前的快樂當做究竟快樂來看待,而失去了獲得究竟快樂的機會。究竟的快樂不在外境,而在內心。內心的祥和、安寧、喜悅、慈悲和智慧,皆是由內往外釋放的,而不是靠外境求來。
【第64句】: 花若要結果實,就得舍去美麗的花瓣;女人要成為賢妻良母,就要舍 棄任性驕傲的女兒性情;小孩要獨立成長,就得離開曾經依賴的父母,這 就是現實的人生。人的成長,必定要經歷一個舍棄、放下的過程,才能真 正地成熟起來。
【第65句】:一句不恰當的話,就會使人產生排斥的心。所以,話要講得恰到好處,多一句、少一句都不好。
【第66句】:唯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一《筠州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第67句】:如果我們時時能用感恩的心來看這個世間,則會覺得這個世間很可愛、很富有!樹上小鳥的輕唱,太陽無私的光明與熱能,路旁花朵的芬芳,都會令你感到心曠神怡。
【第68句】:人生就是這樣,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須隨緣不變,不變 隨緣。抵制各種各樣的誘惑,保持一種禪定的境界,才能心性安寧,遠離煩 惱,從而實現寧靜的自我。
【第69句】:以應薩婆若心,自具足忍辱,亦教他行忍辱,以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羼提波羅蜜。《摩訶般若經》卷五,問乘品
【第70句】:享樂到了極點,悲哀就會隨之而來,物極必反,月盈而虧。所以,曲終 人散,人們就會發出感慨嘆息;宴會結束,人們就會惆悵傷懷。這實在是由 事物本身的發展所導致的,就好像影子跟隨著形體、回響來自聲音一樣。
【第71句】:一切凡夫有二種想:一者世流布想,二者著想。一切圣人唯有世流布想,無有著想。一切凡夫惡覺觀故,于世流布想生于著想。一切圣人善覺觀故,于世流布想不生著想。《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七,迦葉菩薩品
【第72句】: 佛說:“吵架是一種罪過。”俗話說:“和氣生財。”不只做生意的人注 重一個和氣的氛圍,世界上的每個人都要相親相愛,和諧相處。
【第73句】:【禪語感悟】 人在世上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除非他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既然活在 人世間就定會與人發生往來,就會產生處世哲理。佛教導人與人相處之道 及拔除世間紛爭的方法就是: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重,和諧相處。如果你 看不起別人,或別人不尊重你,彼此就不能和諧相處。
【第74句】: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記最初時候人的本心,就是人之初那一顆與生俱來的善良、真誠、無邪、進取、寬容、博愛之心。在愛情、事業、生活等各個方面,我們都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記自己的初心,這樣才會得到好的結果。
【第75句】: 我的經驗來自我人生的錯誤,我之所以愿意總結出來與人分 享,有一個小小的圖謀,就是希望人們不要重復我曾經犯過的錯。一 切錯誤都需要時間和生命來埋單,而人生的儲蓄又是那么有限。總有 一些人要去當生活的敢死隊員,我去了,是為了更多的人減少人生代 價的付出。不是我高尚,是我不忍私藏。
【第76句】:有力的人才會忍,有慧的人才能忍;忍是勇敢、擔當,忍是負責、奉獻。(當代)星云《佛光菜根譚》
【第77句】:諸比丘,利養、崇敬與名譽是極為可怕的,是證得解脫束縛而達到至上安全處極強的障礙。南傳《相應部·因緣品·糞甲蟲經》
【第78句】: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凈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南,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六祖壇經·般若品》
【第79句】:在覺醒者的眼里,每個人都是珍貴的,且是獨一無二的,也都有覺醒的潛能和本質。所謂接受自己的陰影,就是要愛上你自己。當你真正開始愛自己,你才能認識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都只是提醒自己:活著不要違背自己本心。
【第80句】:(三)得正知見,學一切法知真為真,見偽知偽,是為正計,必得真利。《法句經》卷上,雙要品
【第81句】:愛心與智慧是最好的心靈良藥。愛心能感化他人,智慧可凈化自己。擁有愛心與智慧的人生,是最完美的人生,也是最有價值的人生,更是有意義的人生。
【第82句】:佛陀告訴我們,人只能生活在今天,也就是現在的時間中,誰都不可能退回昨天或提前進入明天。昨天是存在過的,不可及;明天僅是可能存在的,同樣不可及。
【第83句】: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深意的人,自然也就無法將它納入到自己生活旋律的每個音符之中。
【第84句】:做人要敢做敢當,可以有利于己,但要無損于他!最好的生活就是以一顆純善之心,真誠待人。做得多,要得少;不埋怨
【第85句】:我們可能做不到像先覺的賢圣那樣仁慈博愛,也可能做不到像善人那樣積極行善,但有一件事是人人可以做到的:禮敬賢圣,為好人鼓掌喝彩。
【第86句】:其實生活本身就是禪,問題在于你能否體會到安定自然。若能體會,講話也好、不講話也好,行動也好、靜止也好,無非都是禪。可以說,即使是吃飯、睡覺這樣稀松平常的事情,都蘊藏著高深的境界。對一個真正的修佛者來說,佛的智慧不僅僅只有從打坐、讀書中得來,萬事萬物處處都充滿了佛理和禪機。
【第87句】:在你真正愛上你自己之前,不要說你愛任何人。那是假的,那只是你的需要,你需要人陪伴你,哄你,寵你,或者你依賴一種關系,但那都不是愛,因為,當你還沒有愛上你自己,你就無法給予對方愛,你無法分享你的生命。
【第88句】:清遠禪師卻分明在說,天亮時見到老茄,老茄是存在的;而夜間那百余條索命的蛤蟆也曾經有過,不能否認。其實,離開情念,說是茄子就是茄子,說是蛤蟆就是蛤蟆。又有多大區別。過多地糾纏于沒有實際意義的事物上,是大可不必的。
【第89句】:寧愿自己生病,也不愿傷害任何一條生命。每一個生命都珍愛自己的性命,每一個生命都擁有苦樂的感受,每一個生命都找求生存的平安,每一個生命都曾是我們的父母,每一個生命都是修行的助緣,每一個生命皆有如來佛性。祈請佛菩薩加持,愿我永具菩提心,愿您速證菩提果。
【第90句】:【暖人、感人、助人、喜人】 要用知心話暖人,用真誠話感人,用鼓勵話助人,用禮貌話喜人。
【第91句】:天堂、地獄,唯在一心。一念之間,可以海闊天空,也可以坐困愁城,可以自在生活,也可以憂愁終日,是天堂還是地獄,完全在于自己的選擇。正是這種選擇決定了一個人將成為快樂生活的主人還是憂愁煩惱的奴隸。
【第92句】:從此后,了凡先生開始吃素,并每天做各種布施行仁義之事。也因為這份盡早的覺知,盡管那場冥冥中注定的車禍無法避免,可他卻在車禍中安然無恙地逃生。
【第93句】:顛末禪師的一番開示,信徒終于會心過來,以后全力地改掉了焦躁的本性,再也不等閑發性情了。
【第94句】:無明者,以明為對。……明者,以涅槃為對。……涅槃者,無對也。《中阿含經》卷五十八,《法樂比丘尼經》
【第95句】:修身,不但能做到不殺生、不偷盜和不邪淫,還要做到愛護生命、布施財物和持守凈戒;修口,不但能做到不妄語、不惡口、不挑撥離間和不綺語,還要做到言談忠實、談吐文雅、勸人和睦和言必及義;修意,不但能做到不嗔恚、不貪欲和不邪見,還要做到修持慈悲、保持少欲知足和樹立正知正見。
【第96句】:紅塵中,許多人喪失了甘于平淡的樸實的心,不再珍惜與感激真摯的收獲與擁有,不再有一顆豐盈的心。豈知,擁有一顆平常心才能將功名利祿看淡,將勝負成敗看透,將毀譽得失看破,才能獲得禪宗所說的平常心。
【第97句】:不先根除煩惱,不可能得到永恒的快樂。只要心被無明及其他的煩惱遮蔽,我們所經驗到的快樂,都瞬間即逝。——堪忍尊者
【第98句】:【佛學人生感悟經典文案】怎樣培兼正確的觀念?佛日:七善法得具梵行,何等為七?一者知法,二者知義,三者知時,四者知足,五者自知,六者知眾,七者知尊卑。——《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梵行品第八之一》
【第99句】:對于修行之人來說,有了愿力,就不會渾渾噩噩;對于世人來說,有了愿力就不會愚癡苦悶。在心中有愿的情況下,才能設立愿景,即愿力的具體化。為了成功,我們必須確立一個愿景,如果沒有愿景,就只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永遠到不了目的地。
上一篇:攜程網最吸引人的佛語禪心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