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中的八句精粹
引導語:《弟子規》里有8句經典的語句,大家是否了解過以及學習過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句精粹,歡迎大家閱讀與學習。
【第1句】:不會與別人積極互動,何談職場生涯的幸福與成功
《弟子規·入則孝》第一句話就是:“父母呼,應勿緩。”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有的家長立刻提出,這種對父母的絕對服從,會不會讓孩子喪失自我,會不會太嚴厲了?其實這是要我們必須和大家一起建立一個良性的互動關系。當你向別人發出請求配合你工作的信息后,別人會前來配合嗎?而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平時別人需要你配合工作的時候,你的反應。
如果平時與同事就有非常好的互動,大家感覺彼此和諧順暢,很開心,那么,你發出請求信息的時候,別人當然也會欣然而至。很多獨生子女的家庭,對孩子沒有培養出“分享、互助”的思維習慣,而是覺得世界都是該來幫助我的。這樣,他的良好互動越來越少,何談職場生涯的幸福與成功?
【第2句】:人生大事,無一不是順勢而為
《弟子規》里有一句話:“父母責,須順承。”
有人會說,現在我們不是講要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嗎?不是講平等嗎?為什么《弟子規》讓我們在面對父母的批評時,要無條件地全部接受呢?其實這是在培養我們順勢而為的好習慣。生活中,我們會發現,與人溝通是很有講究的,說話的方式等都很重要。
人人都需要尊重,都希望自己被人尊重。可是,當你說件事情,對方毫不客氣跟你大唱反調的時候,往往同樣的事情,溝通的結果卻大相徑庭。這就是逆勢說話的結果。有的時候,同樣的話,如果能先考慮對方的感受,不反駁他,先承認對方的道理,然后再陳述自己的觀點,則效果可能就完全不同。那么,我們該怎么辦呢?其實對父母的批評,就是應該先順著接受,不要在當時頂撞。如果你在家里學會了保護別人的情緒,學會了順勢而為,將來在社會上,也會更加從容。
【第3句】:體察溫暖傳遞溫暖的能力至關重要
《弟子規》里有一句話:“冬則溫,夏則凊。”
古人提出“冬則溫,夏則凊。”,難道是讓小孩子去暖被窩嗎?當然不是。這是古人培養孩子“體察溫暖”的一種方式。是要求孩子體會父母的付出,然后用自己的溫暖去與父母互動的一種方式。
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也能體察到世界的各種溫暖,然后與周圍的人互動,使自己與周圍的關系逐漸變得和善。這樣的人,生活應該是幸福的。而當孩子覺得這世界的一切就該是為自己準備的,一切都該順著自己的時候,就容易形成心理定式,將來長大了,受苦的卻只能是他自己。
【第4句】:把善的意愿表達給他人,是一種生存的能力
《弟子規》里有一句話:“晨則省,昏則定。”
原意是子女要早晚問候父母,侍奉父母起居。現在,甭說侍奉起居了,單單是早晚問候,可能很多孩子都做不到。所以《弟子規》的這種要求基本是現代人難以做到的。那么,古人這么做,到底有什么道理呢?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需要互相協調;如果缺乏溝通,則會有無限的不快。
修行不在高山之巔,它就在你生活和工作中點點滴滴的與人為善中。在生活中隨時發出善的能量,把善的意愿表達給他人,這是一種生存的能力。如果你能這樣,則生活會幸福很多。對于成年人,我們今天能否做到每天問候年邁的父母?我看未必。
很多人常年在外工作,很久都不給父母打一個電話。要知道,父母電話里說自己不想念孩子,其實心里無比思念。那么,我們能否及時打個電話給予父母關愛呢?你怎么做,你的孩子會看在眼里,學在心里。
【第5句】:事業,是需要堅持的
《弟子規》里有一句話:“居有常,業無變。”
當下,社會節奏如此之快,怎么可能不換工作或者學業呢?怎么可能在一個地方一直住下去呢?古人為什么要這么要求做兒女的呢?
首先,這是要讓父母能夠隨時聯系到你,隨時可以找到你,隨時知道你的情況,這樣父母才會安心。這是孝順的一種體現。實際上,“居有常”培養的是孩子獲取空間穩定感的能力。
其次,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就是成功。事業,是需要堅持的。這個世界上,有的人心很容易安定,集中精力從事自己的事業。而有的人心總是游蕩不定,這樣做事自然不能專心,難以成事。而兩者的差別,就在這種空間穩定感上。這有先天性情的因素,也有兒童時期培養的因素。如果在兒童時期,家長能給孩子講這種安定的重要性,講為什么要這樣做,孩子心中自然會有這樣的觀念。
當他們長大了,這種能力則非常關鍵。我們今天工作的節奏非常快,大家都在尋找新的機會,但有時候欲速則不達,反而是靜下心來,認真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不斷累積,最終比四處奔走的那個收獲更大。
【第6句】:做事任意妄為,勢必害人害己
《弟子規》里有一句話:“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
我們人生中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過分關注“大”,嫌棄“小”,忘記“大”是由“小”構成的。生活中,為什么抱孩子的人特別難打車?就是因為很多司機發現現在很多孩子上車根本就沒有什么規矩。有穿鞋在座位上亂蹦亂跳蹦的,還有對著座椅撒尿的。這是什么?這就是“擅為”,完全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和利益,這是家長縱容的“擅為”。這樣的縱容,往往會讓孩子喪失做事的協調能力,因為他覺得一切都是為我準備的,我不需要考慮別人。
那么,當他長大了,做事也會很少考慮他人,這樣的人,在單位能受歡迎嗎?很多家長說,等他長大了就明白了。其實,小時候形成的思維慣性,還真就可能改不過來。因此,“事雖小,勿擅為”告訴我們:教育孩子在做事的時候,要考慮周圍的關系,考慮周圍人的利益與感受。這是教育孩子如何獲取在生活空間中協調做事的能力。“茍擅為,子道虧”首先要關注的,應該是家長的教育,讓家長自己做到教育孩子關注細節,注意他人,排除自私的想法。
【第7句】:自私的人最終都會失敗
《弟子規》里有一句話:“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
這句話在告訴我們:學會分享,你會更幸福。人獲得幸福的過程,也是不斷克服自己私欲的過程,就是學會分享的過程。我們不是獨立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我們與這個世界是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自己的利益是依賴于他人的,是與他人互相關聯的。
他人好了,自己才會更好。新東方的俞敏洪先生曾經講過,大學時與他同一宿舍的一位同學就因為從不肯與同學們分享自己的蘋果而被同在新東方工作的其他同學拒絕加入。為什么呢?因為品性問題。吃蘋果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可以看出這個人不懂與人分享,比較自私。
合伙,是需要大家把利益放在一起,一起努力的。如果有一個人自私,就會把整個氣氛給破壞了,這會是毀滅性的打擊。為什么那些很自私的人,總是在社會上難以真正立足?因為,每天每一刻,你的種種線索,都被別人看在眼里,大家在隨時評判,這決定了你未來合作機會的多少。而懂得分享的人往往能夠有一番作為,是因為他的品性早已展示給大家了。
【第8句】:《弟子規》在教我們有效溝通的大智慧
《弟子規》里有一句話:“怡吾色,柔吾聲。”
為何要訓練我們“怡吾色,柔吾聲”呢?這是一個“有效溝通”的訓練,和顏悅色地與對方溝通,問題會解決得更好。在生活中,我們會維護自己的地位,以便在群體中不會被埋沒。這種維護自己的地位的行為,我們今天叫作維護自尊。這種本能,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
《弟子規》原文
弟子規
總 敘
弟子規 圣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余力 則學文
入則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茍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茍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出則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后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謹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后有急 借不難
信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茍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于無 倘掩飾 增一辜
泛愛眾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仆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親仁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余力學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房室清 墻壁凈 幾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非圣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圣與賢 可馴致
命自我作福自我求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
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
命實造於心吉兇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
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我心中的弟子規
《弟子規》是一本講述了孝禮德的文化瑰寶。“孝”即為孝順,孝敬。“禮”為禮儀,而“德”即為美德,道德。如能將這本書讀透,就能提高人文素養,培育民族精神。
社會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虐待”自己的父母,他們認為父母老了,沒有用了,為什么要孝順呢?這個觀點正確嗎?不!李密的《陳情表》中說:“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鳥鳥私情,愿乞終養。”沒有你的長輩,又怎能有今日的你!晉成公綏《烏賦序》夫烏之為瑞久矣,其反哺識養,故為吉鳥。烏鴉尚有反哺之情,何況人呢?只有能孝順父母的人才叫一個有良心的人!“萬事孝為先。”不孝順,豈能成大事?不要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那天再痛苦萬分,追悔莫及。
有些人說了:“我的父母對待我很不好,還要孝敬他們嗎?”當然,《弟子規》中說:“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舜在小時候處處受到父親和后母的迫害,但依舊十分孝順,最終堯把國家禪讓給了舜。《老子》第十八章也說到:“六親不和,有孝慈”所以,無論父母是否對你好,你都要孝敬他們。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上》中國向來是一個懂禮儀,愛面子的國家。所以我們要從小學禮,將禮貌這顆種子埋在我們的心靈里,終有一天,禮貌這朵花開放了,你就必將成為一個彬彬有禮的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道德經?第三十八》。德,即為美德,德分為“仁義忠恕孝悌禮信。”孝,禮已于上文說了,另外幾個我來一一介紹。“仁”,即為對人親善;仁愛。“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另外,孔子的儒教所推即為“仁”。“義”,合乎正義,仁義。“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鴻門宴》。“忠”,忠誠正直。“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過秦論》。“恕”,寬恕,原諒。“悌”,敬愛兄長。“信”,講信用,信用。“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在《弟子規》這冊書中,主要講了以上六點的`“仁“悌”與“信”。“果仁者,人多畏”,首孝悌用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等等文案都有提及這三點。其余三點也都有提到,只不過較少。此外還有善,善良;謹,謹慎等眾多美德供我們去學習。
這本書是儒家經典,唐太宗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要以《弟子規》為明鏡,找出自己的優缺點,并保持或改正。從《弟子規》這短短的幾百個漢字,卻蘊含著中華傳統美德:仁義忠恕孝悌禮信。還能講的方方面面俱全,不可不謂一本青少年必讀讀物。其中包含著太多太多的道理,能給予人很大的啟發,給予人新的生命。
《弟子規》是一本中華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其精湛,簡練的語言和其中深刻的道理,使這本是成為神來之筆。此書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它的通俗易懂。它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因清代與現在相隔年代很近,所以《弟子規》不像唐詩宋詞元曲那樣深奧,使其更加大眾化。
一書難求,一好書更難求。我們要珍惜學校給我們讀《弟子規》的機會,感謝讀弟子規的機會。當然,光讀是沒有用的,只有真正理解,真正明白,真正做到才可以。就像心學的創始人王守仁說的:“知行合一”。總而言之,如果我們將《弟子規》讀懂了、透了就是我們未來的一筆巨大的財富。
讀《弟子規》,讓我們品味國學經典,樹立正確觀念,學會做人道理,迎接美好未來!
像《弟子規》這樣的書,難道不值得我們去讀一讀嗎?
弟子規中的故事
從前,黃香小時候,家中生活很艱苦。在他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黃香非常悲傷。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親生病期間,小黃香一直不離左右,守護在媽媽的病床前,母親去世后,他對父親更加關心、照顧,盡量讓父親少操心。冬夜里,天氣特別寒冷。那時,農戶家里又沒有任何取暖的設備,確實很難入睡。
一天,黃香晚上讀書時,感到特別冷,捧著書卷的手一會就冰涼冰涼的了。他想,這么冷的天氣,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還不能好好地睡覺。想到這里,小黃香心里很不安。為讓父親少挨冷受凍,他讀完書便悄悄走進父親的房里,給他鋪好被,然后脫了衣服,鉆進父親的.被窩里,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后,才招呼父親睡下。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黃香溫席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街坊鄰居人人夸獎黃香。夏天到了,黃香家低矮的房子顯得格外悶熱,而且蚊蠅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涼,盡管每人都不停地搖著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覺得涼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準備睡覺去了,這時,大家才發現小黃香一直沒有在這里。
“香兒,香兒。”父親忙提高嗓門喊他。“爸爸,我在這兒呢。”說著,黃香從父親的房中走出來。滿頭的汗,手里還拿著一把大蒲扇。“你干什么呢,怪熱的天氣,”爸爸心疼地說。“屋里太熱,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勁一扇,蚊蟲就跑了,屋子也顯得涼快些,您好睡覺。”黃香說。爸爸緊緊地摟住黃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卻出了一身汗呀!”以后,黃香為了讓父親休息好,晚飯后,總是拿著扇子,把蚊蠅扇跑,還要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使勞累了一天的父親早些入睡。
人們想,這樣孝敬父親的人,一定很愛自己的國家。黃香果然沒讓大家失望,長大后,人們推舉黃香當地方官,在黃香的領導下,家鄉的日子越過越好。“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就是出自這個故事。
弟子規中的故事
弟子規小故事:董遇巧用三余(有余力則學文)
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貧苦,整天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閑時間,就坐下來讀書學習,所以知識很淵博,人們很佩服他。名聲也越來越大。附近的人紛紛前來求教,并問他是如何學習的。董遇告訴他們說: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學習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種空余時間: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們聽了,恍然大悟。原來就是要通過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讀書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弟子規小故事:孟母斷機(父母教須敬聽)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經)。孟子小的時候,并不太珍惜學習的機會,有一天讀書厭倦了,就跑出學堂去玩。后來孟子的母親知道了,就在織布的時候,突然很生氣的樣子把織布的`梭子折斷,扔在地上。孟子很奇怪,就問母親為什么生氣。母親說:“織布要一寸一寸地織,才能織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斷了,不去織它,還能織成一匹布嗎?你的學業也一樣啊,你還沒有學成就厭倦了,怎么能夠成為有用的人呢!”孟子聽了,明白了做學問的道理,從此發奮學習,終于成為一代大師。
弟子規小故事:郯子鹿乳奉親(親所好力為具)
郯子,春秋時郯國國君。古代的一位大孝子,父母年紀大了,都患眼疾,很想吃鹿乳。郯子聽說鹿乳可以治好雙親的眼疾,便披著鹿皮,去深山想盡辦法混入鹿群之中,終于有一天,他得到鹿乳,帶回家讓父母喝了。在取得鹿乳的過程中,有一次,一個獵人誤認披著鹿皮的郯子是鹿,正要射他,郯子趕緊大叫,并將實情相告,獵人被他的孝心感動,護送郯子出山,并且將這件事告訴了大家。從此國君鹿乳奉親的孝順故事也成了千古佳話流傳至今。
弟子規小故事:臥冰求鯉[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晉朝人王祥,幼年時母親就去世了。父親又娶了繼母,繼母朱氏不喜歡王祥。經常在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久而久之,連父親也不喜歡他了。雖然失去了父母的慈愛,但是王祥仍然很孝敬自己的父母。有一年冬天,繼母病了,想吃新鮮的鯉魚。當時天寒冰凍,河面都結冰了,一般漁民都已經不出去捕魚了。王祥為了捉到活魚,竟然脫掉衣服臥在冰上,希望能用體溫化開河面的冰以后再捕魚。(神話色彩的情節是)這時候冰忽然自行融解裂開一條縫,從里面躍出兩只鯉魚,于是拿回去供母。王祥的孝行感動了繼母,以后繼母對他也就格外關心起來了。一家人的生活慢慢融洽和諧起來。
弟子規小故事:齊桓公的教訓[不親仁無限害]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但晚年開始生活腐化,寵信壞人。他寵信易牙、豎刁和開方三人。易牙為了讓齊桓公嘗到人肉的味道,不惜把自己的兒子殺掉;而豎刁為了新近桓公,主動閹割自己成為宦官;開方為了討好桓公,15年不回家看父母。管仲對他們很反感,多次對桓公說:“像他們這樣殺死自己的兒子、自己閹割自己,背棄自己父母的人是靠不住的。”齊桓公卻聽不進去。后來,齊桓公病了,他們原形畢露,對病重的桓公不理不睬,最終桓公被餓死了。
上一篇:哦上帝這糟糕臺詞精選8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