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觀后感(通用11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何不寫一篇觀后感記錄下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東坡》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東坡》觀后感1
自從上周看了那篇關(guān)于蘇軾的文章,對蘇軾很感興趣,希望哪天國內(nèi)拍一部連續(xù)劇,讓大家更了解這個奇才古人。一位朋友說,三年前早已有電視劇《蘇東坡》。
看這種劇,就像看書,看歷史,沒有驚心動魄,只有憤慨遺憾。關(guān)于蘇軾,我不想說太多,自古以來多少文人著書立說,熟背吟誦他的詩。我對詩詞一竅不通,根本沒有資格對偉人加以評說。我只想說的是,如果蘇軾活在九百年后的今天,他的命運也不可能比他所經(jīng)受的好多少。
前段時間,和朋友聊起路遙和劉震云。路遙只是寫人生,生活,而劉震云寫社會,抨擊當政,所以他倆的命運不同,真是性格決定命運!
我開玩笑說,路遙是“好人”,而劉震云是“壞人”,注意這兩個詞都帶有引號。文人實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只寫自己的生活,寫文字,贊美大好河山;另一種也寫字,但他們抒發(fā)感情,談?wù)摦斍皶r事,討論國家大事,抨擊不正之風。前者只是文人,后者才是偉人。
當文人容易,他們會成為大文豪。偉人就難了,他們的命運坎坷,時刻可能遭遇不測。所以我認為,可以先當文人,待名氣遠揚,有了一定知名度,再改變文風,寫點“大文章”,討論國家大事。這樣即使他們自己惹來殺身之禍,起碼他們已經(jīng)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死得其所!中國上千年就出了一個蘇軾,一個十全十美的完人,當今社會哪里還可以出現(xiàn)這樣的偉人!我們有時會聽到這樣的問題,要是有機會,你想跟哪個古人聊天?我不敢冒然奢望與蘇軾聊天,但若有機會,我想問問他,你直言不諱朝政,一輩子不受重用,一貶再貶,是否后悔過?
這部連續(xù)劇拍的很好,盡管對蘇軾的處境打抱不平,但很多地方讓我大笑,感慨蘇軾的德才。他在黃州,因為干旱,老百姓缺糧缺水,希望他祈雨。當?shù)毓倭乓驳箅y他,想讓他出丑。他不得已只有向老天爺祈雨。他恐嚇“雨神”,如果你再不下雨,我就告狀到玉帝那里,說你是懶龍!這是何等的幽默!
不管被貶到哪里,他都是豁達,樂觀,幫助當?shù)乩习傩铡H嘶畛商K軾,已經(jīng)成仙。當時海南島土著居民說他是文曲星下凡,他是當之無愧。
人有才有德,還必須有本事。我們是不是可以向上帝祈禱,希望中國再來一個蘇東坡。但話又說回來,也許已經(jīng)早就有了像蘇軾一樣的人,可能還有不少,只是不為我們所知。他們沒有被貶,而是被“封口”,可惜可嘆。就是神仙,連最基本的言論自由都沒有,我還能指望他所什么呢?
《蘇東坡》觀后感2
午后,兒酣睡。先醒來的我在床邊書桌旁靜看紀錄片《蘇東坡》,不時還跟讀其中幾句詩詞,身心皆放松。舒坦。
此片甚好,不辜負詩經(jīng)群里各位老師的推薦,盡管我一開始是沖著李山老師去的,但到后來確實被片中各種有趣的講解吸引住了。此片詳述了蘇東坡的傳奇一生,更重要的是詳細的描繪了蘇東坡的內(nèi)心世界的變化,從年少輕狂少不更事,到放飛自我自在灑脫,豁達快樂。很不錯。我喜歡這部片子的原因如下:
盡管是紀錄片,但是這部片子不止是知識類講解,還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引人入勝,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氣看完并且不費力的銘記在心。比如流傳至今的美食東坡肉,東坡餅,東坡烤羊骨的由來;比如西湖為什么又叫西子湖;比如著名景致蘇堤春曉,三潭映月是在什么情況下產(chǎn)生的等等。
第二,在第五集有一處細節(jié),寫到蘇東坡寫詩稱自己八方來風吹不動,內(nèi)心穩(wěn)定安靜。一位摯友看出他只是強說辭,便戲稱屁話。蘇東坡氣急敗壞找上門去,摯友說“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蘇東坡聞言哈哈大笑,遂不再矯情,說到“我還是過我的日子去吧”。這處細節(jié)讓人看到了大文豪的煙火氣,詩人也是人,作品雖高于生活但終究來源于生活,只是一味的清高不是真實的人生,不足以稱之為大文豪。蘇東坡就是一位有煙火氣的大文豪,否則也不會有那么多接地氣的美食出自他手了。另外,蘇被貶至黃州,慢慢融入當?shù)厝说纳睿染品附洌缫故c城門關(guān)閉后回家。自己還戲稱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與尋常百姓談笑風生。真文人也。
其次,我所感動的還有蘇東坡與王安石的那次會面。兩大文豪曾經(jīng)的政論分歧之大竟然并不影響他們的互相欣賞,對于他們來說,政論是政論,是君子之爭。精神層面的惺惺相惜足矣感動千年。
還有,無知的我以前只知道蘇東坡是一位詩詞達人,并不了解他還是那么出色的一位地方官!雖然在朝堂之上蘇軾郁郁不得志,但一到地方為官便如魚得水,抗洪,滅蝗,獻出秘方幫老百姓治瘧疾,治理的井井有條。這大概就是源于大文豪蘇東坡單純可愛的人間大愛吧。
看完這部片子后感覺很多地方都很棒,讓我這樣一個只知道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的人,了解了他的一生并漸漸喜歡他,有想要把蘇軾詩詞找出來朗讀一遍的沖動。但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最最感動的.還是蘇東坡在黃州那段日子,他由一位郁郁不得志的官員演變成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快樂的人的心路歷程。這是詩人的成長,是詩人的豁達,更是我等世俗之人應(yīng)該汲取到的營養(yǎng)。
《蘇東坡》觀后感3
追了半個月的《蘇東坡》,昨晚看完了。這無疑是部成功的歷史劇。以蘇軾為線索,使觀眾明白宋朝的興盛衰亡原因。君主遠小人而近賢臣,則國盛,反之,則國衰。
雖然本劇為了體現(xiàn)蘇軾的文學(xué)才能和政治之道,把其他同期的政治文人反面性格描述得比較過頭,可是我還是喜歡上了這部劇,并且一看就斷不了。當蘇軾閉眼老去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如同當時的百姓一樣沉重。蘇軾離世了,去天上繼續(xù)做他的文曲星了;大宋少了一位憂國憂民的好官,世界少了一位詩文書畫皆精的大才子。悲傷的同時,我又為他終于擺脫人世間的疾苦開心,他終于不用受制于人,勞苦奔波于世。
原本對蘇軾也就《水調(diào)歌頭》,《赤壁賦》的印象,現(xiàn)在真的從心底里喜歡這個愛國愛民,為人正直的東坡先生。他不畏強權(quán),敢于直面圣上,擊鼓為民請命;他不怕降罪,開糧倉,解民缺糧之困;他勘察地情,挖井引水,解人民飲咸水之苦……這樣的事太多了,我腹中墨水畢竟遠遠比不上這位東坡先生,不知該如何去表述了。
通常觀后感,應(yīng)該有對自己生活的思考,我這里也來說下。像我這樣的弱小女子,在平凡的崗位做著平凡的小事,關(guān)于天下,我既沒有什么發(fā)言權(quán),也不甚關(guān)注;說到自己,與蘇軾一比,簡直無地自容。遇到客戶催單就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心里團團轉(zhuǎn),若更悲劇者,發(fā)貨方無法準時發(fā)貨,我便恨不得能到工廠,逼他給我變出貨來。如果像我這樣,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郁郁寡歡,那蘇軾這一生可就有得罪受。但他沒有,并且,每貶至新處,總能做些政績來,他做事從不為取悅領(lǐng)導(dǎo)階級,只一心為著百姓,我想這就是他總是“貶不敗”的原因吧。
人生不如意事太多,如何能夠做到處變不驚,這是值得我一生探索的事。我要好好向東坡先生學(xué)習(xí)!
《蘇東坡》觀后感4
應(yīng)該說,這種類型的紀錄片是很難拍攝出新意的。故事就是這么些個故事,歷史早已經(jīng)是既定事實,尤其是蘇軾,聲名遠揚,要把他的事跡拍的好,讓大家即使知道也依然想看是比較難的,所以我認為,這種記錄片的重點不是內(nèi)容上,而是如何通過拍攝呈現(xiàn)出蘇軾的精神以及風骨,所謂畫貓畫虎難畫骨,風韻神情,才是真正難拍攝的的地方。
本篇用了故事的形式將蘇軾的一生講述出來,在拍攝手法上也是濃濃的中國風。蘇軾被捕入獄前景悲涼,一排房檐下雨水拍打著地面,后來一直到冬天,皚皚白雪已經(jīng)深深的覆蓋那肅穆紅墻青磚黛瓦,遠處唯有一株寒梅迎風綻放,這種感覺怕是讓人夏天也覺得冷吧。蘇軾游赤壁,清風朗月,水光粼粼,一行人與竹筏中靜坐,面前有美酒,身旁有知音,耳畔有蕭聲,還有一船夫默默劃舟于水上,這場景,任誰看了恐怕也想加入其中吧。
宋詞本就不同于唐詩給人的感覺,且宋朝也不同與唐朝的開放,宋朝儒雅,宋詞更是讓人品評時美到骨子里,所以這類型紀錄片非得用無數(shù)場景做形容詞來描述這一場精彩的故事,這部紀錄片在美術(shù)設(shè)計上完全達到了此種境界,而且展現(xiàn)出了蘇軾的曠達之情,讓人在了解蘇軾之時也有一場美的享受。
《蘇東坡》觀后感5
應(yīng)該說,這種類型的紀錄片是很難拍攝出新意的。故事就是這么些個故事,歷史早已經(jīng)是既定事實,尤其是蘇軾,聲名遠揚,要把他的事跡拍的好,讓大家即使知道也依然想看是比較難的,所以我認為,這種記錄片的重點不是內(nèi)容上,而是如何通過拍攝呈現(xiàn)出蘇軾的精神以及風骨,所謂畫貓畫虎難畫骨,風韻神情,才是真正難拍攝的的地方。
本篇用了故事的形式將蘇軾的一生講述出來,在拍攝手法上也是濃濃的中國風。蘇軾被捕入獄前景悲涼,一排房檐下雨水拍打著地面,后來一直到冬天,皚皚白雪已經(jīng)深深的覆蓋那肅穆紅墻青磚黛瓦,遠處唯有一株寒梅迎風綻放,這種感覺怕是讓人夏天也覺得冷吧。蘇軾游赤壁,清風朗月,水光粼粼,一行人與竹筏中靜坐,面前有美酒,身旁有知音,耳畔有蕭聲,還有一船夫默默劃舟于水上,這場景,任誰看了恐怕也想加入其中吧。
宋詞本就不同于唐詩給人的感覺,且宋朝也不同與唐朝的開放,宋朝儒雅,宋詞更是讓人品評時美到骨子里,所以這類型紀錄片非得用無數(shù)場景做形容詞來描述這一場精彩的故事,這部紀錄片在美術(shù)設(shè)計上完全達到了此種境界,而且展現(xiàn)出了蘇軾的曠達之情,讓人在了解蘇軾之時也有一場美的享受。
《蘇東坡》觀后感6
蘇軾是宋代文學(xué)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該片以蘇軾貶謫黃州四年的生活為線,觀照其一生的心路歷程,從文學(xué)、藝術(shù)、美食、情感等多維度,解讀蘇東坡生命感悟、精神嬗變和藝術(shù)升華的過程。同時,輔之以當今最新的蘇東坡研究成果,再現(xiàn)一個最豐富、最接近本真的蘇東坡形象。全片共分為:《雪泥鴻爪》、《一蓑煙雨》、《大江東去》、《成竹在胸》、《千古遺愛》、《南渡北歸》等六集。
該片由湖北省黃岡市委市政府、湖北廣播電視臺、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聯(lián)合攝制。自2023年12月啟動拍攝以來,攝制組行程10余萬公里,除在黃州、羅田、麻城、眉山等地取景外,并遠赴日本、韓國、法國、英國、美國,拍攝大量珍貴素材,對余光中、葉嘉瑩等數(shù)十位國內(nèi)外著名學(xué)者進行了訪談,還采訪了哈佛大學(xué)、香港中文大學(xué)、日本早稻田大學(xué)、北京大學(xué)等十幾所全球知名學(xué)府的教授,以國際化、多元化的視野探討蘇東坡對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
《蘇東坡》觀后感7
今天,我趁著吃飯的空隙看了紀錄片《蘇東坡》——大江東去。本篇主要講了蘇東坡被貶官黃州,寫下了著名的兩篇詞作分別是《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兩首《赤壁賦》。在此之前,人們對詞曲的評價很低,因為它們基本上都是被商女唱的。當年初入汴京,蘇東坡無異于詞的創(chuàng)作,因為他認為詞只是勸誡君王或輔佐君王的。
當蘇東坡外放杭州后,他才開始詞的創(chuàng)作。這時他才明白,詞并不是為朝廷,為君王寫的。而是為心,為一個人真實的存在所寫的。當時聞名天下的詞是柳永詞。不過,蘇東坡把詞像詩一樣寫,融入了自身的情感,比起來更勝柳永詞一籌。現(xiàn)在,日本的廟里還專門開設(shè)了東坡班,供日本學(xué)者一起研究蘇東坡。蘇東坡有一次與朋友泛舟河上,看著湖面的清風,山間的明月,頓時黯然傷神。他的好友拿起竹蕭,幽幽的吹著。蘇軾問他為何吹的如此傷感?朋友說,這么美好的景象,我們的生命卻如此的短暫。蘇軾笑了笑說,如此的美景,只要我們用心體會,體驗透了,便知足了。
蘇東坡在黃州不僅留下了文壇巨匠,還留下來了著名的菜式——東坡肉。相傳,黃州那個地方盛產(chǎn)肥豬肉。富人們不吃,窮人們不會做。蘇東坡因為家境貧寒,便拿了便宜的豬肉,按自己的口味煮。這便是令后人大為稱贊的東坡肉的來歷。
讀了這則影片,我為蘇軾《赤壁懷古》的雄壯詩詞所打動。同時也為他那樂觀,豁達,開朗的性格所崇拜。
《蘇東坡》觀后感8
宋人筆記中傳說,蘇作了上面所引的最后那首小詞后,“掛冠服江邊,拏舟長嘯去矣。郡守徐君猷聞之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石林避暑錄話》),正睡大覺哩,根本沒去“江海寄余生”。本來,又何必那樣呢?因為根本逃不掉這個人世大羅網(wǎng)。也許,只有在佛學(xué)禪宗中,勉強尋得一些安慰和解脫吧。正是這種對整體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脫而未能,欲排遣反戲謔,使蘇軾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談世事而頗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這里沒有屈原、阮籍的憂憤,沒有李白、杜甫的豪誠,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當然更不像韓愈那樣盛氣凌人不可一世。蘇軾在美學(xué)上追求的是一種樸質(zhì)無華、平淡自然的情趣韻味,一種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態(tài)度,反對矯揉造作和裝飾雕琢,并把這一切提到某種透徹了悟的哲理高度。無怪乎在古今詩人中,就只有陶潛最合蘇軾的標準了。只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淵明,才是蘇軾所愿頂禮膜拜的對象。終唐之世,陶詩并不顯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視。直到蘇軾這里,才被抬高到獨一無二的地步。并從此之后,地位便鞏固下來了。蘇軾發(fā)現(xiàn)了陶詩在極平淡樸質(zhì)的形象意境中,所表達出來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諦,藝術(shù)的極峰。千年以來,陶詩就一直以這種蘇化的面目流傳著。
蘇軾有一篇散文《方山子傳》,其中說:
方山子……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然方山子世有勛閥,當?shù)霉伲箯氖掠谄溟g,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徉狂垢污,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儻見之歟?
這也許就是蘇軾的理想化了的人格標本吧。總之,不要富貴,不合流俗,在當時“太平盛世”,蘇軾卻憧憬這種任俠居山,棄冠服仕進的“異人”,不也如同他的詩詞一樣,表達著一種獨特的人生態(tài)度么?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fù)計東西。”蘇軾傳達的就是這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盡管蘇軾不斷地進行自我安慰,時時現(xiàn)出一付隨遇而安的“樂觀”情緒,“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鬢微霜,又何妨”;但與陶淵明、白居易等人畢竟不同,其中總深深地埋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無怪乎具有同樣敏銳眼光的朱熹最不滿意蘇軾了,他寧肯贊揚王安石,也決不喜歡蘇東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們都感受到蘇軾這一套對當時社會秩序具有潛在的破壞性。蘇東坡生得太早,他沒法做封建社會的否定者,但他的這種美學(xué)理想和審美趣味,卻對從元畫、元曲到明中葉以來的浪漫主義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驅(qū)作用。直到《紅樓夢》中的“悲涼之霧,遍布華林”,更是這一因素在新時代條件下的成果。蘇軾在后期封建美學(xué)上的深遠的典型意義,其實就在這里。
《蘇東坡》觀后感9
自從上周看了那篇關(guān)于蘇軾的文章,對蘇軾很感興趣,希望哪天國內(nèi)拍一部連續(xù)劇,讓大家更了解這個奇才古人。一位朋友說,三年前早已有電視劇《蘇東坡》。
看這種劇,就像看書,看歷史,沒有驚心動魄,只有憤慨遺憾。關(guān)于蘇軾,我不想說太多,自古以來多少文人著書立說,熟背吟誦他的詩。我對詩詞一竅不通,根本沒有資格對偉人加以評說。我只想說的是,如果蘇軾活在九百年后的今天,他的命運也不可能比他所經(jīng)受的好多少。
前段時間,和朋友聊起路遙和劉震云。路遙只是寫人生,生活,而劉震云寫社會,抨擊當政,所以他倆的命運不同,真是性格決定命運!
我開玩笑說,路遙是“好人”,而劉震云是“壞人”,注意這兩個詞都帶有引號。文人實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只寫自己的生活,寫文字,贊美大好河山;另一種也寫字,但他們抒發(fā)感情,談?wù)摦斍皶r事,討論國家大事,抨擊不正之風。前者只是文人,后者才是偉人。
當文人容易,他們會成為大文豪。偉人就難了,他們的命運坎坷,時刻可能遭遇不測。所以我認為,可以先當文人,待名氣遠揚,有了一定知名度,再改變文風,寫點“大文章”,討論國家大事。這樣即使他們自己惹來殺身之禍,起碼他們已經(jīng)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死得其所!中國上千年就出了一個蘇軾,一個十全十美的完人,當今社會哪里還可以出現(xiàn)這樣的偉人!我們有時會聽到這樣的問題,要是有機會,你想跟哪個古人聊天?我不敢冒然奢望與蘇軾聊天,但若有機會,我想問問他,你直言不諱朝政,一輩子不受重用,一貶再貶,是否后悔過?
這部連續(xù)劇拍的很好,盡管對蘇軾的處境打抱不平,但很多地方讓我大笑,感慨蘇軾的德才。他在黃州,因為干旱,老百姓缺糧缺水,希望他祈雨。當?shù)毓倭乓驳箅y他,想讓他出丑。他不得已只有向老天爺祈雨。他恐嚇“雨神”,如果你再不下雨,我就告狀到玉帝那里,說你是懶龍!這是何等的幽默!
不管被貶到哪里,他都是豁達,樂觀,幫助當?shù)乩习傩铡H嘶畛商K軾,已經(jīng)成仙。當時海南島土著居民說他是文曲星下凡,他是當之無愧。
人有才有德,還必須有本事。我們是不是可以向上帝祈禱,希望中國再來一個蘇東坡。但話又說回來,也許已經(jīng)早就有了像蘇軾一樣的人,可能還有不少,只是不為我們所知。他們沒有被貶,而是被“封口”,可惜可嘆。就是神仙,連最基本的言論自由都沒有,我還能指望他所什么呢?
《蘇東坡》觀后感10
由于出品方是湖北黃岡,所以整個片子有點像“蘇東坡在黃州”,這點可以理解,更何況黃州對于蘇東坡來說是生命中的一個重要地理坐標;整個成片共為六集,其實加在一起也只有120分鐘來講述千年蘇東坡,從成本的控制上來說也可以理解;但就在這短短的時間內(nèi),影片為我們展現(xiàn)了過量的“洋人看蘇東坡”:東坡肉,要洋人告訴我們好吃;《水調(diào)歌頭·中秋》,要洋腔洋調(diào)來唱給我們聽;東坡書畫,要洋人來給我們點評好在哪里;東坡的文學(xué)地位,要洋人來下結(jié)論,弄得在下還以為是什么漢學(xué)海外傳播的節(jié)目呢,有美國人、法國人、日本人、新加坡人……當韓國學(xué)者出鏡時,老夫不禁虎軀一震:難道蘇東坡也要被“認祖歸宗”了?
玩笑歸玩笑,但問題來了:如果目的真是搞搞海外傳播,當然無可厚非;如果主題是關(guān)于一個大文藝家的“世界旅行”,雖然很可能并沒有那么多的學(xué)術(shù)支撐,邏輯上倒也還說得過去;然而問題是,這個片子是拍給國內(nèi)觀眾看的。哈佛大學(xué)或早稻田大學(xué)的研究者,在蘇東坡這個問題上就能比國內(nèi)眾多的蘇學(xué)學(xué)者提供給觀眾更準確、更有用的信息?當然未必。這樣做,無非要追求所謂的“國際化”,給人一種“好洋氣”的觀感,以此來增加權(quán)威性,就像時下常見的很多大而不當、只是為了追求高大上的“國際學(xué)術(shù)會議”那樣。這里面有沒有一股“崇洋”的心理在起作用?當然您可以質(zhì)疑在下玻璃心,但我們可以用學(xué)術(shù)水準來衡量,或者東坡在海外真實的大眾認知度來判斷;如果和事實比較起來剛好相反,難道這不是“文化自信”的問題?
其中又有多少素材是不必要的呢?舉個例子吧。推崇中國文化的日本人有很多,出鏡的日本書法家杭迫柏樹就是其中之一。此君編過一本質(zhì)量很高的《王羲之書法字典》;但導(dǎo)演偏偏要他講一段“明知是贗品還要買”的經(jīng)歷。其實對于書畫收藏者來說,“偽好物”同樣是好物,米元章、張大千都造了很多“偽好物”,這一點都不稀奇,收藏家收藏“偽好物”是個再普通不過的行為。不解導(dǎo)演此處的用意,大概是想說,日本人比我們更珍視我們的文化遺產(chǎn)?這么想從某些個例來看也未必十分錯,例如日本隋、唐、宋的“遣唐使”從中國帶回日本的大量寶貝,例如王羲之《喪亂帖》、《得示帖》摹本等,至今都完好保存在“宮內(nèi)廳”。而這幾樣精品我們已經(jīng)沒有了,現(xiàn)存天津博物館的王羲之《寒切帖》是在廢品收購站偶然發(fā)現(xiàn)的。盡管如此,但我們是中國人呀,難道不應(yīng)該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看這些問題嗎?特別是面對我們近代史的時候,國寶流失背后的故事都一言難盡。
所以接下來這個例子就有點令人不解了:片子用了長達三分多鐘的篇幅,講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在東京大地震中如何不顧個人安危,搶救出蘇東坡《寒食帖》真跡的故事。然而我們回到菊池惺堂購買《寒食帖》的那個時代,我們能看到的除了恥辱還是恥辱。《寒食帖》當然是一等一的國寶,為了錢能把這樣的國寶賣給外國人本身就是匪夷所思的事情。關(guān)于《寒食帖》的遞藏,《舊日風云二集》(香港牛津,2023年版)中的“近世圓明園與《寒食帖》的人和事”一文已經(jīng)說得非常清楚:自咸豐十年圓明園遭劫火而從宮中流落民間,先后經(jīng)過馮展云、盛伯羲、完顏景賢、顏韻伯、菊池惺堂、王世杰之手,最后由臺北故宮收藏。當時日本“支那學(xué)”第一人內(nèi)藤虎次郎和中國文人圈混得很熟,完顏景賢、顏韻伯都和他交往密切,大量中國的寶貝都是經(jīng)他之手去了日本,菊池惺堂將《寒食帖》搶救出后(其實他收藏的還有巨然的《溪山蘭若圖卷》與北宋李氏《瀟湘臥游圖》,都是不下于范寬《溪山行旅圖》的稀世珍寶),就寄放他家。
《蘇東坡》觀后感11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蘇東坡學(xué)養(yǎng)貫穿儒、釋、道,造詣縱橫文、書、畫,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集大成者,也被視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人物。蘇東坡因其非凡的才華和瀟灑飄逸的人格魅力名滿天下,是唯一入選法國《世界報》“千年人物”的中國人。
紀錄片《蘇東坡》從文學(xué)、藝術(shù)、美食、情感等多個維度出發(fā),多層面、多角度地解讀蘇軾生命感悟、精神嬗變和藝術(shù)升華的過程,以及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輔以當今最新的蘇軾研究成果,匯集中外專家學(xué)者的目光,再現(xiàn)出一個最豐富、最接近本真的蘇東坡形象。
阿甘正傳觀后感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需要寫一篇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知道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阿甘正傳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阿甘正傳觀后感1
下午,他去小吃店還錢;講臺上,老師繪聲繪色地說著,絲毫沒有累的意思,唾沫星子濺了一地。要不,就是這個地方對了,那個地方又錯了。每次她一看小說,就只會眼睛盯著電腦,不想陪我了;我喜歡牡丹花的另一個原因是牡丹花是我國的國花。這塊田是你的嗎。
雖然他是一個弱智兒,但他卻擁有一顆純潔而善良的心,他永遠記得媽媽對他說的話。媽媽說,人生就象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嘗到什么味道。
媽媽說,你必須明白,你和你身邊的人一樣,你和他們并沒有什么不同,沒有。
媽媽說,我只是告訴自己,當我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就要盡力去做好它,比如我這輩子做了你的媽媽,這是我無法選擇的事,上帝把你給了我,我的孩子,我就必須盡力做好你的母親,我做到了。
母親的教育給阿甘的人生有非一般的觸動,或許阿甘的人生就在從母親教他的第一個單詞開始的吧。或許,這樣的影響是耳濡目染的,是深刻熏陶的吧。
在影片中阿甘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誠實、守信、認真、勇敢而重視感情。
在常人看來,阿甘真的很笨,但他的人生是那么的純潔無瑕,他那顆金子般的心,折射出了人性最耀眼的光芒!
生命就像空中那片白色的羽毛,或迎風搏擊,或隨風飄蕩,或翱翔太空,或墜入深淵,阿甘的人生就是如此,他把自己僅有的智慧、信念、勇氣集中在一起,他拋棄了所有的雜念,憑著直覺在路上不停地跑,跑到了人生中屬于自己的輝煌。
阿甘正傳觀后感2
開頭是舒緩的音樂,一根羽毛隨風飄落,鏡頭跟隨羽毛時上時下,一會兒掠過云朵,一會兒擦過人的肩頭,最后羽毛緩緩落在一個正在等車的男人腿上。
他把羽毛撿起來,打開行李箱,把羽毛夾在一本圖冊里,阿甘對一個人開始講述他的經(jīng)歷:小時候的他,因為先天智障,常被大孩子欺負,同班女孩看見后大喊:“阿甘!快跑!”于是他就以奔跑為樂趣,也在阿甘平靜的講述中接近尾聲,沒有大喜大悲,沒有矯揉造作,一個公共汽車慢慢的從不遠處開過來,那正是阿甘要坐的車,他和旁人道別后,就登上了那輛車。
阿甘并不為崇高的理想奔跑,也不對生活有過大的憧憬,傻人有傻福嗎?這不見得,就如之前的推論他只是單純的喜愛奔跑,并且專注投入,才意外收獲了許多利益。
就像他愛奔跑一樣,阿甘也專一投入地對待親情、愛情、和友情。母親、巴布、丹上校、珍妮,是他生命中的重要標志,也是影響阿甘的最重要的四個人,對哪一個,阿甘都那么真誠,他把母親的教誨銘記在心,在巴布死后,努力完成了巴布的心愿,替他開捕蝦船,撫養(yǎng)親人;對丹上校,他給予了鼓勵,讓丹上校重拾希望;他亦是這般對待珍妮,不停地給她寫信,在她成為負擔后卻依然愛她如初。
這份專注才成就了阿甘在不同領(lǐng)域領(lǐng)域都創(chuàng)造了奇跡。一個自強不息的阿甘,這部電影很勵志,值得所有人去用心觀看。
阿甘正傳觀后感3
這是一部經(jīng)典的電影,在這個利益至上的社會中,阿甘作為一個純樸的人,用最本質(zhì)的最純樸的人性,為人們樹立了一個與這個時代并不相符,但卻是這個時代最應(yīng)該珍惜的形象。
從出生到成功,阿甘經(jīng)歷了普通的成長過程,只是他的命運與常人不同,但是天生純樸的阿甘永遠有著一顆善良的心。無論是在他平凡的生活中還是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阿甘永遠用一顆最純樸的心面對。它可以拋棄生命去救助自己的伙伴;它可以不顧危險去救自己的長官,他也曾經(jīng)困惑迷茫過,為了他所愛的人。他始終遵循著他的本質(zhì)--善良!于是他有了自己的愛,有了自己的伙伴,那些曾經(jīng)嘲笑過他的人,最后也不得不為他的偉大而折服。
阿甘是一個聽話的孩子,他聽自己母親的話,他總是說“媽媽說”,他把人生簡單的規(guī)劃為一盒巧克力,這就是它的全部智慧。他與世無爭,只是努力做好自己的應(yīng)該做的'本分,他從不去傷害任何人,即使受到傷害依舊以善良面對。
阿甘是不幸的,它的人生中充滿了上天的不公,但是上天賦予了阿甘一個禮物,那就是一顆無論受過多少苦難與挫折依舊會潔白無瑕的心。阿甘是堅強的,他面對母親的離去,面對妻子的逝世,用快樂沖淡自己的悲哀;阿甘是勇敢的,面對紛飛的子彈,他為了占有不顧一切;阿甘是守信的,為了曾經(jīng)的一句諾言,他把自己的已故朋友的遺愿最終實現(xiàn);阿甘是執(zhí)著的,他為了屬于自己的愛與善良,從來都沒有去傷害過任何一個人。
成功的阿甘,他的智慧不在于有多么的精明,也不再有多么的偉大,僅僅在于他那顆永遠善良的心。因為他堅定著善良的本質(zhì),堅定這善良的方向。
阿甘正傳觀后感4
1994年是上帝想看看電影的一年,于是有了阿甘,肖申克的人們,變相怪杰的陪伴。這么優(yōu)秀的電影到了將近20年的年歲我才看到,是我深深的遺憾。
我想,感染奧斯卡評委們的阿甘,不僅是代表美國一個時代的見證人,更由于他比別人少了5分的IQ測試結(jié)果但卻直率得善良無比的人格。中國俗語說,傻人有傻福,阿甘的便是最合適的解釋了。他相信珍妮,永遠都那么相信她,不斷的跑,讓他逃脫了伙伴的惡意追趕,避開死亡的子彈威脅,感染了整個美國的信念。他的直率得善良,不愿違背諾言,看似傻傻的堅持,卻為他贏得比人得不到的財富與榮譽。成為富豪的他仍然住在媽媽的老房子里,他心里并不為金錢榮耀所絆,心里是純凈的,于是他等到了珍妮,等到了期盼的生活。他的一生,不單能用傳奇來形容。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阿甘覺得自己想跑步,就開始來回地往返美國東西海岸,他是純粹地想跑步,可人們都急切地想知道他奔跑的原因,是否有著某種高尚的意義。在這有追求才可以被理解的社會,純粹好像只能被嘲笑。你說你喜歡跳舞,人家會說,跳舞有什么用,就能有飯吃有房子住嗎?功利的社會不會理解什么是純粹,干凈。一切都得有利可圖才可以開始,否則堅持就是沒有意義。
他是個信守諾言的人,試問現(xiàn)在有多少人會堅持完成對一個死人而且是無趣又不現(xiàn)實的承諾。他就是個純真的孩童,媽媽的教導(dǎo)銘記在心,答應(yīng)了別人就一定要做到。最初的失敗也沒有影響他的信念。還能感染消極的丹上尉,讓他重新有愛生活愛生命的希望。
阿甘的故事,就是讓人看到希望與信念的光,每一個受他影響的人都重新振作,有著美麗人生。如果我有這樣的朋友該多么幸福,他就是滿滿的正能量,不會丟失的前進的希望和力量。
阿甘正傳觀后感5
近日偶然看到一部影片,影片名字叫《阿甘正傳》,這部片子是一部喜劇。主人公名字叫福爾斯·甘,他在正常人看來是個傻子,可是他卻比任何正常人都要成功。他參加過越南戰(zhàn)爭、與中國的乒乓外交以及擁有蘋果公司的股權(quán),他很富有。也許許多人窮盡一生也不能做到其中的一件事。
但他不是“正常人”,他在我們看來是一個傻子。但是他卻不愛錢,她的媽媽告訴他,一個人用不了那么多錢的,多余的錢只是會被拿來炫耀。所以主人公阿甘捐錢建教堂,把捕蝦船所得的盈利分一部分給布巴的母親,因為他信守承諾。他認為這是他答應(yīng)布巴的。你瞧,這是多少人做不到的!不然,見利忘義這個成語又從何而來?
里面還有一個情節(jié),就是阿甘去跑步,幾乎跑了整個美國。阿甘說:“他們認為我跑步是因為一些有意義的事,但我就是想跑,沒有其他原因。至今我都不知道他們是怎么想的。”隨心所欲這個成語說的容易,做起來卻很難。人們幾乎都是一種慣性思維:只有你認為這件事有意義去做,必須去完成,你才有可能去實行。其實活在人世間,這四個字是不大可能做得到的。我們?yōu)槭裁匆x書?因為人們都說“知識改變命運”,通俗一點來講,就是努力在上一個階級。變得有錢,有權(quán),受眾人羨慕。如果我們假設(shè),這些東西都手到擒來,那么這個社會上讀書的人會變得很少吧。
看了這部影片,我也想做一個傻子,就像阿甘那樣的傻子,不做傻事的傻子。
《蘇東坡》觀后感
追了半個月的《蘇東坡》,昨晚看完了。這無疑是部成功的歷史劇。以蘇軾為線索,使觀眾明白宋朝的興盛衰亡原因。君主遠小人而近賢臣,則國盛,反之,則國衰。
雖然本劇為了體現(xiàn)蘇軾的文學(xué)才能和政治之道,把其他同期的政治文人反面性格描述得比較過頭,可是我還是喜歡上了這部劇,并且一看就斷不了。當蘇軾閉眼老去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如同當時的百姓一樣沉重。蘇軾離世了,去天上繼續(xù)做他的文曲星了;大宋少了一位憂國憂民的好官,世界少了一位詩文書畫皆精的大才子。悲傷的同時,我又為他終于擺脫人世間的疾苦開心,他終于不用受制于人,勞苦奔波于世。
原本對蘇軾也就《水調(diào)歌頭》,《赤壁賦》的印象,現(xiàn)在真的`從心底里喜歡這個愛國愛民,為人正直的東坡先生。他不畏強權(quán),敢于直面圣上,擊鼓為民請命;他不怕降罪,開糧倉,解民缺糧之困;他勘察地情,挖井引水,解人民飲咸水之苦……這樣的事太多了,我腹中墨水畢竟遠遠比不上這位東坡先生,不知該如何去表述了。
通常觀后感,應(yīng)該有對自己生活的思考,我這里也來說下。像我這樣的弱小女子,在平凡的崗位做著平凡的小事,關(guān)于天下,我既沒有什么發(fā)言權(quán),也不甚關(guān)注;說到自己,與蘇軾一比,簡直無地自容。遇到客戶催單就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心里團團轉(zhuǎn),若更悲劇者,發(fā)貨方無法準時發(fā)貨,我便恨不得能到工廠,逼他給我變出貨來。如果像我這樣,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郁郁寡歡,那蘇軾這一生可就有得罪受。但他沒有,并且,每貶至新處,總能做些政績來,他做事從不為取悅領(lǐng)導(dǎo)階級,只一心為著百姓,我想這就是他總是“貶不敗”的原因吧。
人生不如意事太多,如何能夠做到處變不驚,這是值得我一生探索的事。我要好好向東坡先生學(xué)習(xí)!
蘇東坡與佛印的趣事
導(dǎo)語:蘇東坡有一個和尚好友,叫佛印,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下面是蘇東坡與佛印之間的有趣故事,歡迎參考!
(一)
蘇軾是個大才子,佛印是個高僧,兩人經(jīng)常一起參禪、打坐。佛印老實,老被蘇軾欺負。蘇軾有時候占了便宜很高興,回家就喜歡跟他那個才女妹妹蘇小妹說。
一天,兩人又在一起打坐。蘇軾問: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說:我看你像尊佛。蘇軾聽后大笑,對佛印說: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兒像什么?就活像一攤牛糞。這一次,佛印又吃了啞巴虧。
蘇軾回家就在蘇小妹面前炫耀這件事。
蘇小妹冷笑一下對哥哥說,就你這個悟性還參禪呢,你知道參禪的.人最講究的是什么?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說看你像尊佛,那說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說佛印像牛糞,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二)
蘇東坡和黃庭堅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們打面餅吃。二人商量好,這次打餅,不告訴寺中的佛印和尚。過了一會兒,餅熟了,兩人算過數(shù)目,先把餅獻到觀音菩薩座前,殷勤下拜,禱告一番。不料佛印預(yù)先已藏在神帳中,趁二人下跪禱告時,伸手偷了兩塊餅。蘇軾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兩塊餅,便又跪下禱告說:“觀音菩薩如此神通,吃了兩塊餅,為何不出來見面?”
佛印在帳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與你們合伙做幾塊吃吃,豈敢空來打擾?”
(三)
蘇東坡在杭州,喜歡與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兩人飲酒吟詩之余,還常常開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蘇東坡宴會請客,他總是不請自來。有一天晚上,蘇東坡邀請黃庭堅去游西湖,船上備了許多酒菜。游船離岸,蘇東坡笑著對黃庭堅說:“佛印每次聚會都要趕到,今晚我們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詩,玩?zhèn)€痛快,他無論如何也來不了啦。”誰知佛印和尚老早打聽到蘇東坡要與黃庭堅游湖,就預(yù)先在他倆沒有上船的時候,躲在船艙板底下藏了起來。
明月當空,涼風送爽,荷香滿湖,游船慢慢地來到西湖三塔,蘇東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須,高興地對黃庭堅說:“今天沒有佛印,我們倒也清靜,先來個行酒令,前兩句要用即景,后兩句要用‘哉’字結(jié)尾。”黃庭堅說:“好吧!”蘇東坡先說:“浮云撥開,明月出來,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黃庭堅望著滿湖荷花,接著說道:“蓮萍撥開,游魚出來,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這時候,佛印在船艙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聽黃庭堅說罷,就把船艙板推開,爬了出來,說道:“船板撥開,佛印出來,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蘇東坡和黃庭堅,看見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個人來,嚇了一大跳,仔細一看,原來是佛印,又聽他說出這樣的四句詩,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來。
蘇東坡拉著佛印就坐,說道:“你藏得好,對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于是,三人賞月游湖,談笑風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