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傳的文言文翻譯
賈詡是東漢末至三國曹魏初年著名謀士、軍事戰略家,也是曹魏的開國功臣。那么賈詡傳的文言文翻譯是什么?大家不妨來看看小編推送的賈詡傳的文言文翻譯,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原文:
賈詡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時人莫知,唯漢陽閻忠異之,賈詡有良、平之奇。察孝廉為郎,疾病去官,西還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數十人皆為所執。詡曰:“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時太尉段颎,昔久為邊將,威震西土,故詡假以懼氐。氐果不敢害,與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詡實非段甥,權以濟事,咸此類也。董卓之入洛陽,詡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遷討虜校尉。卓敗,眾恐懼,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欲解散,間行歸鄉里。詡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后也。”眾以為然。后詡為左馮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詡曰:“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固辭不受。張繡在南陽,詡陰結繡,繡遣人迎詡。詡說繡與劉表連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軍退,繡自追之。詡謂繡曰:“不可追也,追必敗。”繡不從,進兵交戰,大敗而還。詡謂繡曰:“促更追之,更戰必勝。”繡謝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敗,奈何復追?”詡曰:“兵勢有變,亟往必利。”銹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戰,果以勝還。是后,太祖拒袁紹于官渡,紹遣人招繡,并與詡書結援。繡欲許之,詡顯于繡坐上謂紹使曰:“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繡驚懼曰:“何至于此!”竊謂詡曰:“若此,當何歸?”詡曰:“不如從曹公。”繡曰:“袁強曹弱,又與曹為仇,從之如何?”詡曰:“此乃所以宜從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從三也。愿將軍無疑!”繡從之,率眾歸太祖。太祖見之,喜,執詡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詡為執金吾,封都亭侯,遷冀州牧。文帝即位,以詡為太尉,進爵魏壽鄉侯。詡年七十七,薨,謚曰肅侯。
(節選自《三國志賈詡傳)
譯文:
賈詡字文和,是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縣)人。年少的時候,沒有人知道他,只有漢陽人閻忠看出他是個特異的人才,認為賈詡有張良、陳平的奇策。被推選為孝廉,任郎官,因為身染疾病而離開官職,向西回還,到達了汧,道途中遇到了叛逆氐族人,和賈詡同行的.幾十個人都被他們所拘執。賈詡告訴他們說:“我是段公的外孫,你們千萬不要活埋我,我家人一定會以厚禮來贖我的。”當時太尉段颎,從前做過很長時間的邊將,威勢震懼西方各地,所以賈詡借段氏來驚駭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傷害他,和他結盟后把他護送回去,其余的人都被殺死。賈詡事實上并不是段家的外甥,他能權衡變局以渡過危難,均類似這些例子。董卓進入洛陽,賈詡以太尉掾的身份任平津都尉,升遷為討虜校尉。后來董卓失敗,大家都深感恐懼,當時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人都想解散軍隊,乘隙走小道回還故里。賈詡告訴他們說:“聽說長安中正在商議想把涼州人全部誅殺,而你們拋棄屬眾單獨行動,就是一個亭長也能把你捆縛起來。你們還不如率領著兵眾向西行去,在所經過的地方收編兵卒,來攻打長安,為董卓報仇,如果能有幸把事辦成,就遵奉朝廷來征討天下,如果沒有成功,再逃走也不算晚。”大家都認為這樣對。后來賈詡為左馮翊,李傕等想因他的功業而封他侯爵,賈詡說道:“這是救命的策略,哪有什么功勞!”堅持拒絕不肯接受。張繡在南陽,賈詡暗中勾結張繡,張繡就派人迎接賈詡。賈詡游說了張繡與劉表聯合。后來太祖接連出兵征伐張繡,有一天曹操帶兵退回,張繡親自追討。賈詡告訴張繡說:“不可以去追擊他,追擊他一定會失敗。”張繡不肯接納賈詡的意見,派兵前往和太祖會戰,終于大敗而退還。賈詡告訴張繡說:“現在趕緊再極力追討,繼續打下去一定可以獲勝。”張繡謝絕賈詡的意見而說:“就因為沒有采用你的話,以至到這種地步。現在已經失敗了,為何還要繼續追擊呢?”賈詡回答他說:“出兵作戰的形勢是隨時變化的,趕緊前往追擊一定會獲利。”張繡采信他的話,于是整收潰散的兵卒前往追擊,和太祖再度作戰,果然獲勝而回來。在這之后,太祖在官渡抵抗袁紹的軍隊,袁紹派人去招請張繡,并且寫了封信給賈詡請求結盟。張繡想答應,賈詡就公然的在張繡面前告訴袁紹的使者說:“回去謝絕袁本初,兄弟之間都不能互相容納,卻想要能容納天下國士,可能嗎?”張繡聽后大為驚慌,恐懼地說:“何至于到這種地步!”隨即私下對賈詡說:“既然如此,那么當何去何從?”賈詡就告訴他說:“倒不如追隨曹公。”張繡又問道:“袁紹兵強曹公勢弱,而且又和曹公互結怨仇,如何去追隨他呢?”賈詡告訴他說:“正因為如此更應該追隨曹公。曹公尊奉天子以統令天下,這是第一個應該追隨的原因。袁紹兵力強大,我們以少數的部眾前去追隨他,他一定不會重視我們。曹公屬眾弱而少,他能得到我們,一定感到非常的欣喜,這是第二個應該追隨的原因。凡是有稱王稱霸于天下的雄心大志的人,一定會拋棄所的有私人恩怨,來在四海之內表明自己大公無私的崇高的德行,這是第三個應該追隨的原因。希望將軍你千萬不要再遲疑了!”張繡果然聽從了賈詡的建議,率領徒眾歸服了太祖。太祖見到他們,大喜,親自握著賈詡的手說:“使我的威信顯布于天下的人,就是你。”上表推薦賈詡為執金吾,又封他為都亭侯,升遷為冀州的州牧。文帝即位,任賈詡為太尉,進封為魏壽鄉侯的爵位,賈詡年七十七歲逝世,謚號肅侯。
陳規傳文言文翻譯
本文節選自《金史陳規傳》,大家讀后有什么感受?下面是陳規傳文言文翻譯,一起來了解吧!
文言文
陳規,字正叔,絳州稷山人。明昌五年詞賦進士,南渡為監察御史。貞佑三年十一月,上章言:“警巡使馮祥進由刀筆,無他才能,第以慘刻督責為事。由是升職,恐長殘虐之風,乞黜退以勵余者。”詔即罷祥職。四年七月,上章,上覽書不悅,詔付尚書省詰之。宰執惡其紛更諸事,謂所言多不當,于是規惶懼待罪。詔諭曰:“朕始以規有放歸山林之語,故令詰之,乃辭以不職忌諱,意謂朕惡其言而怒也。朕初無意加罪,其令御史臺諭之。”尋出為徐州帥府經歷官。正大四年十月,規與右拾遺李大節上章,劾同判大睦親事[注]撒合輦諂佞,招權納賄及不公事。由是撒合輦竟出為中京留守,朝廷快之。初,宣宗嘗召文繡署令王壽孫作大紅半身繡衣,且戒以勿令陳規知。及成,進,召壽孫問曰:“曾令陳規輩知否?”壽孫頓首言:“臣侍禁庭,凡宮省大小事不敢為外人言,況親被圣訓乎?”上因嘆曰:“陳規若知,必以華飾諫我,我實畏其言。”蓋規言事不假借,朝望甚重,凡宮中舉事,上必曰:“恐陳規有言。”一時近巨切議,惟畏陳正叔耳,挺然一時直士也。后出為中京副留守,未赴,卒,士論惜之。規博學能文,詩亦有律度。為人剛毅質實有古人風篤于學問至老不廢渾源劉從益見其所上八事嘆曰宰相材也每與人論及時事輒憤惋蓋傷其言之不行也南渡后,諫官稱許古、陳規,而規不以訐直自名,尤見重云。死之日,家無一金,知友為葬之。
【注】同判大睦親事:官職名,掌管宗室事務。
翻譯
陳規,字正叔,絳州稷山人。明昌五年中詞賦科進士,宋室南渡后任監察御史。貞佑三年十一月,上奏章稱:“警巡使馮祥由刀筆吏晉升,并無其他才能,只是將殘酷苛刻的督察責罰當作職責。因為這而晉升職務,恐怕會助長殘忍暴虐的風氣,(我)請求罷黜斥退(他)來勸勉其他的人。”皇上下詔立即罷免馮祥職務。
貞佑四年七月,陳規上奏章,皇上看了奏章不高興,下詔令讓尚書省責問陳規。宰相討厭陳規變亂更改各種事務,認為他所說的'事大多不妥當,于是,陳規惶恐地等待皇上降罪。皇上下詔告訴他們說:“我當初因為陳規(奏章中)有歸隱山林這樣的話,所以讓人責問他,(他)卻用不知道忌諱作為說辭,意思是說我討厭他的話而發怒。我當初本來無意加罪于他,讓御史臺(把這個意思)告訴他。”不久出任徐州帥府經歷官。正大四年十月,陳規與右拾遺李大節上奏章,彈劾同判大睦親事撒合輦諂媚奸佞,攬權受賄以及為政不公的事情。因為這撒合輦最終被調出都城擔任中京留守,朝廷大臣們對此都感到快意。當初,宣宗曾經召見文繡署令王壽孫,(要他)制作大紅色的長及半身的繡花衣服,并且告誡他不要讓陳規知道此事。
等到衣服制成,進獻給皇上,皇上召見王壽孫問:“可曾讓陳規等人知道?”王壽孫叩頭下拜說:“臣侍奉在宮闈禁地,凡是宮中的大小事情都不敢對外面的人講,何況還當面接受了皇上的訓示呢!”皇上于是嘆息說:“陳規如果知道此事,一定會因為華美的服飾一事勸諫我,我的確害怕他的諫言。”陳規進諫毫不寬容,不留情面,在朝中極富聲望,凡是宮中要做什么事,皇上一定會說:“恐怕陳規有話說。”當時皇上的近臣們私下議論,只害怕陳正叔,(陳規)是當時突出的正直人士。后來陳規出任中京副留守,沒有上任就去世了,士人們都很惋惜他。陳規學問淵博,能寫文章,寫詩也講究格律法度。他為人剛強堅毅、質樸誠實,具有古人風范,專心治學,到老年也不停止。渾源人劉從益看到陳規奏章中所論述的八件事,嘆息著說:“這是做宰相的人才啊!”(他)每當和別人談論到時政時總是感到憤激惋惜,哀嘆陳規的諫言沒有得到施行。南渡以后,諫官中,人們(只)稱贊許古、陳規,而陳規不以敢言剛直自稱,尤其被人看重。陳規去世的時候,家中一點錢都沒有,知己友人料理安葬了他。
左思傳文言文翻譯
導語:文章敘寫了陸機初入洛陽,懷抱志愿,先鄙視嘲笑左思,后又為其所折服等事件,旨在從側面寫出《三都賦》的名重當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左思傳文言文翻譯,歡迎借鑒!
左思傳
左思字太沖,齊國臨淄人也。家世儒學。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思少學書及鼓琴,并不成。雍謂友人曰:“思所曉解,不及我少時。”思遂感激勤學。貌寢,口訥,而辭藻壯麗。不好交游,惟以閑居為事。
造《齊都賦》,一年乃成,復欲賦三都,會妹芬入宮,移家京師。乃詣著作郎張載訪岷邛之事。遂構思十年,門庭藩溷皆著紙筆,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見不博,求為秘書郎。及賦成,時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謝班張,恐以人廢言,安定皇甫謐有高譽,思造而示之。謐稱善,為其賦序。張載為注《魏都》,劉逵注《吳》《蜀》而序之曰:“觀中古以來為賦者多矣,相如《子虛》擅名于前,揚雄《羽獵》摛藻于后;班固《兩都》理勝其辭,張衡《二京》文過其意。至若此賦,擬議數家,傅辭會義,抑多精致,非夫研核者不能練其旨,非夫博物者不能統其異。世咸貴遠而賤近,莫肯用心于明物。斯文吾有異焉,故聊以馀思為其引詁。”自是之后,盛重于時。司空張華見而嘆曰:“班張之流也。使讀之者盡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初,陸機入洛,欲為此賦,聞思作之,撫掌而笑,與弟云書曰:“此間有傖父,欲作《三都賦》,須其成,當以覆酒甕耳。”及思賦出,機絕嘆伏,以為不能加也,遂輟筆焉。
秘書監賈謐請講《漢書》謐誅退居宜春里專意典籍及張方縱暴都邑舉家適冀州數歲以疾終。
參考譯文:
左思,字太沖,齊國臨淄人。他家世代傳承儒學。父親左雍起于小吏,憑借才能被提拔為殿中侍御史。左思小時候學習鐘繇、胡昭的書法,并學鼓琴,都沒學成。左雍對朋友說:“左思通曉、理解的東西,比不上我小時候。”左思于是受到感發和激勵,勤奮向學,并且擅長陰陽之術。他相貌丑陋,口齒笨拙,詩文辭采卻壯美華麗。不喜歡與人交游,只以閑居為事。
作《齊都賦》,用了一年時間才完成。又想作《三都賦》,趕上妹妹左芬(被晉武帝征召)入宮,把家搬到京師,于是拜訪著作郎張載,訪求四川成都一帶的事情。于是用十年時間構思,門旁庭前,籬邊廁所,都放著筆和紙,偶得一句,立即記錄下來。自己認為見聞不夠廣博,請求(到秘書省)擔任(掌管圖書典籍的)秘書郎之職。等到賦寫成之后,當時人并未給予重視。左思自認為他的賦作比之班固、張衡之作毫不遜色,擔心人們因為看不起他這個人而廢棄他的作品。安定人皇甫謐有很高的聲望,左思前去拜訪他,把自己的作品給他看。皇甫謐大為稱道,并且替他的賦寫了序文。張載為其中的《魏都賦》作了注釋,劉逵為其中的'《吳都賦》《蜀都賦》作了注釋,并為之作序說:“觀戰國以來,作賦的人太多了,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在前代享有盛名,班固的《兩都賦》道理勝過文辭,張衡的《二京賦》文采超過立意。至于這篇賦作,比擬諸家,或運用辭藻表現思想,或運用事實闡發意蘊,也頗有情致,不精研細審的人不能詳知這篇賦作中蘊含的深意遠旨,不通曉眾物的人不能統攝這篇賦作中涉及的殊物異聞。世人都崇尚古代的作品,看不起當世之人的創作,沒有人肯花心思了解作品實質。”陳留人衛權又為左思此賦作了《略解》,……從此以后,《三都賦》被時人稱譽推崇,文章太多,不一一記載。司空張華見到此賦,感嘆說:“左思是班固、張衡之流的人物,(此賦)能使誦讀的人感覺文已盡而意有余,歷時越久,越有新意。”于是豪門貴族之家爭相傳閱抄寫,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價格大漲。起初,陸機(261—303)從南方來到洛下,打算創作《三都賦》,聽說左思正寫此賦,拍手而笑,給弟弟陸云寫信說:“這里有個粗俗鄙陋的北人,想作《三都賦》,等他寫成了,也只好用那些紙蓋酒壇子罷了。”等到左思的賦作傳出,陸機贊嘆佩服至極,認為不能超越(他),于是停筆不寫了。
秘書省長官賈謐請他主講《漢書》,賈謐(在“八王之亂”中)被誅殺后,左思退居宜春里,一門兒心思撲在典籍上。等到張方肆意暴虐,禍害京都洛陽左思將全家人搬到冀州。幾年后,因病而死
張元傳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是語文考試的一道基本的題型,它需要學生對于古文有一定的了解。接下來小編搜集了張元傳文言文翻譯,僅供大家參考。
張元傳
張元性謙謹,有孝行,微涉經史,然精修釋典。年六歲,其祖以其夏中熱甚,欲將元就井浴。元固不肯從。謂其貪戲,乃以杖擊其頭曰:“汝何為不肯浴?”元對曰:“衣以蓋形,為覆其褻。元不能褻露其體于白日之下。”祖異而舍之。
南鄰有二杏樹,杏熟多落元園中。諸小兒競取而食之。元所得者,送還其主。樹陌有狗子為人所棄者,元即收而養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為!”將欲更棄之。元對曰:“有生之類,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殺,自然之理。今為人所棄而死,非其道也。若見而不收養,無仁心也。是以收而養之。”叔父感其言,遂許焉。未幾,乃有狗母銜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及元年十六,其祖喪明三年。元恒憂泣,晝夜讀佛經,禮拜以祈福祜。后讀《藥師經》,見“盲者得視”之言。遂請七僧,然七燈,七日七夜轉《藥師經》行道。每言:“天人師乎!元為孫不孝,使祖喪明。令以燈光普施法界,愿祖目見明,元求代暗。”如此經七日,其夜夢見一老翁,以金鎞療其祖目,于夢中喜躍,遂即驚覺。乃遍告家人。三日,祖目果明。
其后,祖臥疾再周,元恒隨祖所食多少,衣冠不解,旦夕扶侍。及祖沒,號踴絕而后蘇。隨其父,水漿不入口三日。鄉里咸嘆異之。縣博士楊軌等二百余人上其狀,有詔表其門。
譯文
張元,字孝始,是河北芮城人。祖父叫成,做過平陽郡守。父親叫延俊,在州郡當官,曾經作過功曹主簿。并且因為至純被鄉里人所推薦。
本性謙虛謹慎,孝順父母,對經史稍有了解,而十分精通佛教的典籍。在六歲的時候,他的祖父因為他夏季很熱,要他在井旁用冷水洗浴。張元就是不肯順從,祖父認為他貪玩,就拿手杖擊他的頭部說:“你為什么不肯洗浴?”張元回答說:“衣服是用來遮蓋形體的,要去遮住內衣的。我不能在大白天下露出不穿衣服身體。”他的祖父感到很驚異于是放棄了讓他沐浴的想法。
張元家南邊的鄰居家種了兩棵杏樹,杏子熟透時大多掉落在張元家的院子里。大多數小孩爭著去撿著吃。但是張元撿到的杏子,卻把它送還給杏樹的主人。在村中的小路上有小狗被人丟棄,張元看見就把小狗抱回家養著。他的叔父罵他:“你這樣做有什么用?”就想把小狗重新丟掉。張元反駁叔父說:“有生命的東西,沒有不應該重視它生命的。如果是符合實際,出生老死,這是自然的道理,沒辦法阻止。但現在它是被人所遺棄,將導致它的死亡,這并不是不可以阻止的。倘若看見它將死而不收養的話,就沒有仁慈之心了。所以要把它收養了。”張元的叔父被他的話感動了,于是就允許張元撫養小狗了。過了不多久,小狗的媽媽銜著一只死了的兔子放到張元面前,然后走掉了。(為了感謝張元收養其子之恩。)
元年十六,張元的祖父失明三年。張元長久的擔憂哭泣,不分晝夜的.讀佛經,拜佛以祈求保佑。后來,他讀到一本《藥師經》,見到其中有“讓盲人獲得視力”的章節。就請了七位和尚,點燃七盞燈,七天七夜使《藥師經》做法事。每次法事就說道:“佛祖!張元作為孫子不孝,祖父失明不能治愈。現在我用燈光施法,請佛祖讓我祖父眼睛回復視力,愿意張元自己成為瞎子。”這樣過了七天,張元做夢夢見一個老人,用金镵治療祖父的眼睛,于是夢中高興得跳起來,接著就驚醒了。告訴了所有的家人。三日后,張元的祖父果然恢復了視力。
然而,祖父再次倒在病床上,張元隨著祖父,衣服也不脫,早晚服侍。一直到祖父去世,張元嚎哭著昏厥。跟著他的父親,三天不吃飯不喝水。鄉人感嘆張元的與眾不同。縣里的博士楊軌等二百多人向上報告此事,于是有詔表彰張元的家族。
拓展:閱讀訓練
【第1句】:解釋下列加點詞的含義。
①汝何為不肯浴()②是以收而養之()
【第2句】: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文案。
(1)叔父感其言,遂許焉。
譯文:
(2)元不能褻露其體于白日之下。
譯文:
【第3句】:請用簡要的語言概括張元所做的三件事,然后結合張元所做的事對這個人作簡要評價。
參考答案:
【第1句】:①為什么②因此
【第2句】:(1)叔父被他的話感動了,于是就同意他收養這條小狗。
(2)我不能猥褻裸露自己的身體在陽光之下。或張元我不能隨便把自己的身體暴露在陽光之下。
【第3句】:不在陽光下洗澡(有羞恥之心);送還撿到的杏(拾金不昧不貪小利)收養遺棄的狗(有仁愛之心)
上一篇:跟孩子互換角色后媽媽有何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