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由之路,漢語成語,拼音是bìyóuzhīlù,意思是必定要經過的道路;泛指事物必須遵循的規律或做事必須遵守的法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必由之路感想啟示集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篇1】必由之路感想啟示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歷程正是一篇國家和民族砥礪奮進的壯麗史詩。
為隆重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展示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偉大歷程,八集大型政論專題片《必由之路》于2024年12月11日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觀看此片讓我感觸良多。
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民都是改革開放的建設者、參與者、受益者。四十年前的中國人,物質生活匱乏、技術水平落后、文化生活單一。四十年后的今天,蛟龍號潛艇打破世界深潛記錄;中國高鐵駛向世界;國產大飛機沖向天空;第二艘航母出海試驗;中國航天彰顯大國實力;運動健兒凸顯中國力量。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現如今高鐵、移動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這“新四大發明”則再次領先世界,讓中國又一次閃耀在世界的東方。
伴隨著改革的縱深發展,國家不斷推進改革成果普惠民生,讓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教育、醫療改革正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如今義務教育全面普及,素質教育全面推進,新醫療政策開始實施。
在物質生活獲得極大豐富的同時,改革也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人們精神生活日益豐富和充實,幸福指數不斷提升。《史記》有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改革開放四十年,國家富裕了,物質生活從求溫飽到求健康,精神生活從貧乏無味到求娛求樂,精神生活面貌和人生追求都發生了質的變化。
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這是黨和人民從歷史和現實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結論。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中國得益于改革開放,中國將堅定不移沿著這條路走下去。”
今后我要更加認真學習黨中央的各項方針政策,學習習總書記的一系列講話,緊跟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繼續堅定不移的走改革開放的道路,創造更好的未來。我堅信美好的未來屬于中國,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必將實現!
【篇2】必由之路感想啟示
該片以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為主題,全景式回顧改革開放40年歷程,以風云激蕩的感人故事,鋪陳出一部國家民族砥礪奮進的壯麗史詩,深刻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建立在我們黨長期奮斗基礎上,是由我們黨帶領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接力探索取得的,響亮回答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該片全景式回顧改革開放40年歷程,風云激蕩的感人故事、國家民族砥礪奮進的壯麗史詩,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建立在我們黨長期奮斗基礎上,是由我們黨帶領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接力探索取得的。
改革開放這條必由之路引領中國走向光輝前程,避免中國重蹈前蘇聯的悲劇。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比如西方國家的殖民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比如我國的封建時代和改革開放時代。歷史教會我們的不僅只有傷痛,還有變革和發展。
改革開放是現代以來,歷經幾代領導人都堅定不移的道路。這條“必由之路”帶領著中國人走向繁榮和富強,一掃往日的衰敗,讓中國成為世界舞臺的話語者。我們要將改革開放堅持下去,現在是40年,未來還會有80年、100年,新時代有新的使命,相信在這條“必由之路”的指引下,中國會越來越好。
這部政論專題片的播出,進一步增強我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信心決心,作為最基層黨員干部,既是改革最直接的執行者,也是改革的受益者,一定在以后的工作學習中,身先士卒,發揮好先鋒模范作用,挑起重擔子,擔起重責任,把中央和省市縣委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全力做好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改善、黨的建設、民生保障、社會穩定等各項工作,以實際行動推動改革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3】必由之路感想啟示
以近代中國為起點,展現中國人民在一次次摸索中,從命運谷底奮力崛起,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一路披荊斬棘,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性飛躍,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
風雨兼程,崢嶸歲月。紅旗飄飄,黨旗獵獵,祖國欣欣向榮,經濟蓬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地位空前提高,中國人民正滿懷喜悅和希望朝著現代化的宏偉目標邁進,走出了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
那時中國經歷過血雨腥風、徹夜難眠、列強欺辱、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黑暗年代。中國共產黨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成立,揭開中國革命的新序幕。中國共產黨一路披荊斬棘在這神州大地上譜寫了一段段動人的旋律和華麗的篇章,用不屈的民族脊梁挺起了中國美好的明天。各種災害的襲擊,痛苦絕望的我們是在黨的領導下,戰勝風浪,駛過漩渦,堅定不移的相信大災有大愛,眾志成城;浩瀚宇宙,茫茫太空中,留下中國人的足跡,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們看見了中國航天事業一個又一個嶄新的春天;港澳回歸,民族大團結,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們緊密團結,如鋼似鐵,全國人民共賞團結之花;當奧運、世博在中國留下印記,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們昂首挺胸,敞開友誼之門,給世界一個高速發展的中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設。既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又堅持改革開放;既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又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正如習近平同志在《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一文中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這條道路既不是傳統的,也不是外來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我們獨創的,是一條人間正道。只有這條道路而沒有別的道路,能夠引領中國進步、實現人民福祉。
【篇4】必由之路感想啟示
今天觀看了大型政論專題片《必由之路》內心激動澎湃,該片以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為主題,全景式回顧改革開放40年歷程,以風云激蕩的感人故事,鋪陳出一部國家民族砥礪奮進的壯麗史詩,深刻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建立在我們黨長期奮斗基礎上,是由我們黨帶領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接力探索取得的,響亮回答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有感于我們偉大的祖國在改革開發40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歷史性的高速發展。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偉大復興之路。
專題片分“歷史之約”、“關鍵選擇”、“偉大跨越”、“力量之源”、“立國之本”、“興國之魂”、“大國之盾”、“共同命運”八集講述,每一集都振奮人心。“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2024年新年前夕,在新年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人民、向全世界,傳達出堅定不移的改革宣言。1978年,鄧小平同時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改革開放,這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二次革命,也是黨和人民趕上時代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今天,我們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回望走過的足跡、創造的輝煌,充分的認識到了40年來,中國人民用改革的雙手書寫了國家發展、民族振興和時代進步的壯麗詩篇。
改革是中華民族崛起的標志。得益于改革開放,我們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益于改革開放,我們積淀了豐厚的物質財富,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表示要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5年來,他反復強調,要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國之路,不能有絲毫動搖。自從全面深化改革啟動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直接領導下,著眼全局性重大問題進行頂層設計,狠抓改革舉措落地,人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一種一往無前的氣勢。“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正是這種鮮明的改革精神,促使不少議論多年、改革阻力較大、多年都啃不動的改革硬骨頭被啃下,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果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如今,全面深化改革加速依然不減。對于全面深化改革,十九大提出了新任務,部署了一大批力度更大、要求更高、舉措更實的改革任務。改革的擔子越挑越重,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更要保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這種一往無前的堅定信念。2024年是全面貫徹十九大精神開局的一年。“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實現十九大確定的目標,離不開全黨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只有扎扎實實打牢基礎,才能最終把藍圖變為現實。“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邁上新征程,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以滴水穿石、繩鋸木斷的韌勁,征服前行路上的“婁山關”“臘子口”,激蕩百年的民族復興夢想,必將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一步步實現,中華民族必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已經開啟,重點領域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已基本完成,正是需要我們進一步統一思想,凝心聚力,深入推進各項改革措施的關鍵時刻。“將改革進行到底”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吹響的一曲激勵人心的沖鋒號,在“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引領和激勵下,中國必將涌起推動改革的強大力量,將改革進行到底,中國走進新時代,這是時代的腳步、是中國的步伐。
【篇5】必由之路感想啟示
團結就是力量,奮斗開創未來。團結奮斗,是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中國人民、中華民族錘煉鑄就的寶貴精神品質,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顯著的精神標識
只要在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挑戰,繼續創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跡
歷史上,有一個“齊心協力建包鋼”的故事:新中國成立初期,黨中央一聲號令,全國上下,各地區、各部門、各企業積極響應,援建人員和建設物資涌向內蒙古草原,在荒灘上筑起鋼城。習近平總書記曾特別提及這段歷史佳話,并要求“用好這些紅色資源”。“齊心協力建包鋼”,生動詮釋了“團結是鐵,團結是鋼”,有力印證了“奮斗創造歷史,實干成就未來”。
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回顧新時代黨和人民奮進歷程,高度概括了這一歷程中形成的“五個必由之路”重要認識,其中一個重要認識就是“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背后的精神密碼,清晰指明了繼續創造新的歷史偉業的前進方向。
團結就是力量,奮斗開創未來。團結奮斗,是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中國人民、中華民族錘煉鑄就的寶貴精神品質,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顯著的精神標識。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奮斗的力量。反貧困、建小康,穩經濟、促發展,戰疫情、斗洪峰,化危機、應變局……在前所未有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面前,在前所未有的矛盾風險挑戰面前,一次次化危為機、浴火重生,定格下中國人民眾志成城、團結奮斗的勇毅身影。回首來時路,是“比鐵還硬,比鋼還強”的團結之力,是“風雨無阻向前進”的不懈奮斗,讓我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了“人心齊,泰山移”的人間奇跡。
圍繞明確奮斗目標形成的團結才是最牢固的團結,依靠緊密團結進行的奮斗才是最有力的奮斗。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如燈塔,指引著揚帆破浪的征程,匯聚起團結奮斗的合力。從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到法治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從不斷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錨定既定奮斗目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面向未來,我們必須咬定目標、團結一心,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一起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我們靠團結奮斗創造了輝煌歷史,還要靠團結奮斗開辟美好未來。今天,億萬人民胼手胝足、頑強拼搏、同心共濟,匯聚成新時代中國昂揚奮進的洪流。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堅持一致性和多樣性統一,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廣聚天下英才,努力尋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形成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生動局面,匯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只要在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挑戰,繼續創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跡。
40多年前,當中國男排首次沖出亞洲,中國女排首次站上世界冠軍領獎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響亮口號從菁菁校園傳遍大江南北。今天,神州大地自信自強、充滿韌勁,中華兒女滿懷豪情、壯志在胸,人們更加深刻體會到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具有無比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更加堅定一個信念——“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全國各族人民的緊密團結,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
上一篇:瓷磚店廣告標語貼紙精選60條
下一篇:學生會團建主題標語精選7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