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千峰頂上一茅屋,老僧半間云半問;昨夜云隨風雨去,到頭不似老僧閑。(歸宗芝庵禪師)
【第2句】:人的習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須走入人群,和不同習性的人互相磨練、適應,并圓融共處、和睦相待。
【第3句】: 我毫不諱言自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雖然沒有改變和左右歷 史的能力,但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挖掘和頌揚一切善良和美好 的事物,力爭為這個世界多增添一點希望和亮色,即使因此被譏笑、 被拍磚也在所不惜。
【第4句】:學佛是為了覺悟宇宙人生的真諦,長養慈悲和了達智慧的真理。學佛不是注重表相的東西,更不是沉迷在修學佛法的表面形式上。作為一個佛弟子,做人的修養、品格要一天比一天提升,自己內心的煩惱、妄想要一天比一天減少,斷除煩惱和增上功德,這才是修行的目的。
【第5句】:【寬容贊美好運來】 多寬容別人,多贊美別人,會給我們帶來好運,也會換來真誠和友 誼。
【第6句】: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第7句】:貪本性者彼則清凈,若清凈者,彼則究竟,若究竟者,云何有貪?云何有說?《大寶積經》卷四,無邊莊嚴會
【第8句】: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日風動,一僧日幡動,議論不已。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壇經·行由第一》
【第9句】:佛誡羅喉羅頌云:“十方世界諸眾生,念念已證善逝果,彼既丈夫我亦爾,何得自輕而退屈!”(五代)延壽《宗鏡錄》卷七十六
【第10句】:修學生活禪有四個要點:將信仰落實于生活;將修行落實于當下;將佛法融化于世間;將個人融化于大眾。
【第11句】: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明)澫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第12句】:學佛道上,求法、弘法、護法都一樣重要。有人認為:出家人以弘法為重,在家人以護法為主,其實不完全如此。弘法就能護法,護法就能弘法,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依相待的。所以,不論出家、在家,都要負起弘法的責任,承擔護法的家業。(當代)星云《如是說》
【第13句】:人有了慈悲之心,也就懂得了感恩。人生如寄,我們的生命是借來的,遲早要還回去。感恩是人的本性。
【第14句】: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但識自心,無我無人,本來是佛。一《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第15句】:人們大多數只對有安全度的人發脾氣。因為在那個安全度之內,你潛意識知道對方不會離開你。所以,胡鬧也是一種依賴。當你總在某一個人面前隨意發脾氣時,你不妨考慮他或她可能是你一生要托付的人!當然,這個決定會長久些,最初你都不會去留意,他或她是在你閱人無數、身心俱疲之后你才會去想結婚的人。
【第16句】: 被一些不相干卻必須完成的事情綁架,你只能眼巴巴地看著 時光大片大片溜走。這些時光完全應該屬于另外一些想做而沒有完成 的事情,那些真正屬于你的事情。為了生命運轉必須的成本,不得不 大把地付出時光,剩下的時光甚至不夠發一發呆的長度。生命與生俱 來的缺陷,常常就這樣使心靈變得荒蕪。
【第17句】:不在乎一朵花,怎能祈求滿地花開?不在意一棵樹,怎能奢望一片森林?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任何偉大,都源自平凡。做平凡人,理平凡事,將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到極致,才有可能不平凡。
【第18句】:佛與禪,既出世又入世。并不要求拘于形式,死讀經書。佛教主張的四大皆空,清心禁欲,只是修行的方式,并不是修行的目的,否則佛教就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普度眾生。
【第19句】:而菩薩入一切處山林川野,皆使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是菩薩若不發教化眾生心者,犯輕垢罪。《梵網經》卷下
【第20句】: 帶著美的眼光看萬物,萬物皆美;用善良的心對待眾生,眾生都有向善 的一面。
【第21句】:人人都有修成佛、菩薩的潛質,這不存在先天條件的障礙,唯一的障礙只是自己的心障:你是否愿意不辭勞苦地行走善道,讓心靈走進幸福的家園?
【第22句】:世間最珍貴的,既不是“得不到”,也不是“已失去”,而是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所以,我們應該好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莫到失去之后才追悔莫及。
【第23句】: 一切靠自己雙手勞動吃飯的人,都值得尊重,因為他們至 少都具備這樣的品格:1.不依賴別人,靠自己活著;2.有自己的尊 嚴,拒絕不勞而獲;3.用汗水換來的錢,用得心安。
【第24句】:修習佛法并非學聰明,而是要開智慧。智慧由定而生,若能心專念一,從事入理,即能產生智慧。
【第25句】: 文字是故事的告密者,有些故事只能在兩個人之間流傳。文 字是情緒的告密者,有些情緒只能一個人獨自品味。
【第26句】:【天天禪語】有慈悲心,就是佛心;有愛心、毅力,投入為人群付出,是菩薩心也是菩薩行。
【第27句】: 人活一世,誰都離不開別人的幫助。我們在付出的同時,也收獲著一 份助人后的快樂。人與人之間互贈“玫瑰”,為大家的生活都平添了諸多 快樂。這時,我們與其說是手留余香,倒不如說是“心有余樂”。
【第28句】:山僧以慈悲為懷,乃至能感化惡虎而為侍,令人佩服。試想若是人人都懷一顆慈悲心,世上的奸佞邪惡將何以藏身?或許就如歌里唱的那樣,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第29句】:往事隨風,亦如煙亦如夢,若心事禪定,將光陰里的往事一一串聯安放,禪悟中,靜然觀之,堪那青藤往事,自會如詩如歌,繞指成香。
【第30句】: 一日,神仙路過茅草崗,拔一節茅草根放在嘴里嚼。有童子 問:甜嗎?神仙點點頭。童子再問:甜嗎?神仙又搖搖頭。童子回家 問爺爺:世上有神仙嗎?爺爺答:剛才你見到的那位就是。童子又 問:神仙怎么老不說話,怎么連草根甜不甜都不知道?爺爺說:因為 一說話就沒人當他是神仙了。
【第31句】:于惡慧眾生,起大慈心,于不善業眾生,起大悲心,于作善業眾生,起于喜心。《華嚴經》卷六十八
【第32句】:平等待人,就是要給所有的人以應有的尊重,不要在人的身上附上許多條件,將人分成三六九等,予以不同的對待。如果別人沒有好好地對待你,那么最有效的方式是:從自己方面找原因。你有沒有做一個公正的人?
【第33句】:提到財富,人們通常想到的是錢財,然而我們都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賺錢和花錢的人是誰?沒錯,是我們自身。而我們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生命還在。所以,生命是遠重于錢財的珍貴財富。一切金錢、名譽、貪婪、享樂,都是生命的附庸,都是因為生命存在,所以才被人需要。
【第34句】:若淫女處、寡婦處、大童女處、不能男處、比丘尼處、沽酒處,是名六非己行處。《舍利弗阿毗曇論》卷十四
【第35句】:無始輪回以來,我們在自己的生命中,積淀r根深蒂同的相續習氣,是我們不斷陷入煩惱痛苦的生命之流的惡因,也成為了我們獲得解脫的阻礙。若我們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缺乏佛法這味甘露妙藥,那我們可能是誤入歧途,充滿迷惑的。就像盲人獨自走在空曠的荒野中一樣,只會迷失方向。
【第36句】:心若清凈,才能有心思吃茶,才能品味出茶的清香。一個想得太多的人,心靈如同投進石子的湖面,失去了原來的平靜。偶爾如此沒有關系,若常常如此,心湖沒有靜止的時候,人們便永遠體會不到安寧。內心清凈的人,不會想太多,亦不會要求太多,就像母體中的嬰兒,處于一種無可無不可的快樂無憂的境界。
【第37句】:在佛家看來,世間的一切事物的因緣生生不息,所以,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以外的事物,關系到他人如何對待自己。
【第38句】:降伏煩惱應從少欲知足做起,過度的欲望會導向貪婪一一一種極度擴張的欲望,根植于不切實際的期盼。想要矯正貪婪,需要從內在的滿足開始。若能做到少欲與知足有什么好處呢?保持少欲知足的人不但沒有痛苦,無有疲勞,還會獲得身心自在。正如《涅槃經》中說:“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
【第39句】: 雖然每個早晨醒來都很開心,但今天尤其特別。連綿的梅雨,陰霾了 江南的天。雨絲亂了我的思緒,洪水澇了農家的田。就在今天,晨鳥 的歡鳴笑開太陽的臉,陽光撥動了大地的弦。早安,江南,請傳遞我 的歡悅;早安,中國,請抒寫快樂詩篇!
【第40句】:【天天禪語】在輪回的大牢獄里,很少人擁有出離的勇氣;在生死的大苦海里,更少人擁有解脫的智慧。
【第41句】:福不可享盡,享盡就無福;苦可受盡,受盡則沒有苦。無論你是家財萬貫的富豪,抑或窮困潦倒的乞丐,都無法預知未來的禍福,所以有福當惜福,有苦當消苦。不溺福樂間,不懼苦禍來,只有這樣才能讓福氣延續得長久一些,只有這樣才能在困苦中,樂于接受挑戰,這樣便不會有怨恨,也不會產生對現實的不滿。
【第42句】:譬如凈日輪,普照十方國,如來神通力,法界悉周遍。《華嚴經》卷四,世主妙嚴品
【第43句】:現在是在掌握分秒中造就出來,‘未來’也是由‘現在’累積而成,你要提起精神好好把握現在!”
【第44句】: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這不是自信而是狂妄;我如 果擁有你就擁有了整個世界,這不僅夸張而且虛假;我要是有錢我會 去救助天下的窮人,那現在為什么不努力去掙?我才疏學淺這輩子注 定與成就無緣,那何以不當下就抓緊學習?
【第45句】:僅僅是躺在床上,想“我要利益一切眾生”,還沒有付出任何行動,單單這樣的想法,只要出自真誠,就能速消無邊業障,積聚廣大福德。
【第46句】:靜水流其心,一切皆安然。紅塵,往事,終是淡了,在這場自我的放逐。聆聽著,歲月的梵音。如果,我們繁重的思緒,以清透的感悟行走。那么,一切俗世的紛擾,便是禪意中不可言說的了悟。生命中的種種繁華與疼痛,總會隨著時光走遠。而我們唯一能留下的,只有這些種植心中的梵音,裊裊在每一個晨鐘暮鼓。
【第47句】:這輩子,或許一出生,我們的命運就早已注定,但我們的靈魂卻時刻在抗爭,它不甘心就這樣渾渾噩噩地度過此生。或許,終其一生,我們一直在困惑,一直在尋找,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們為什么而活著?命運的力量真的如此強大,從一出生就一直帶著我們走向未知的死亡歸途嗎?
【第48句】:禪悟生命,生命的意義其實只在與過程,而不是結果,因為生命的所有結果都是一樣。
【第49句】:在人生的跑道上,今天不成功,就比別人落后許多,要想追上他人,后天需付出百倍的努力。何況在競爭激烈的時代,對許多人來說,今天不能成功就意味著永遠不能成功,因為青春和機遇不能再來。所以,要抱著及時成功的信念去行動,才不會被時代淘汰。
【第50句】:以無住為方便,安住般若,所住、能住不可得故。以無舍、無護、無取、無勤、無思、無著而為方便,圓滿六波羅蜜。《大般若經》卷三,初分學觀品
【第51句】:以自然的眼光看人看事,以不思量的心觀人觀事,一切就都自然了,心態也隨之而轉,煩惱就變成了無煩無惱!
【第52句】:平日不為別人著想,他的行為跟畜生一樣;專門尋找自己的吃喝,難道畜生不也是這樣?(宋末元初)貢噶堅贊《薩迦格言》
【第53句】: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第54句】:洞悉沙門、婆羅門的所有知識,擺脫對一切知識的貪求,超越一切知識,這樣的人是精通知識者。《經集》第三品,第六章《娑毗耶經》
【第55句】:生:“頓悟見性,究竟是怎樣的境界?”心:“迥超一切相對境界。究竟如何?你當切實親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心光
【第56句】:與其被忙不完的工作所驅使,不如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坦然面對,做得到的就去做,做不到的不強求。
【第57句】:獨行布施,從生至老,不如復有多眾人,不問貧富貴賤,若道若俗,共相勸化,各出少財,聚集一處,隨宜布施貧窮、孤老、惡疾、重病困厄之人,其福甚大。《像法決疑經》
【第58句】: 念如磐石,持守一心 抱定宗旨,一志不移,任他八風吹來,爾當巋然不動。只此法門,真 可一生直截了當。世之最可珍貴者,精神也。
【第59句】: 自己能做的事絕不要麻煩人家,即使人家不想記賬,人情債 也擺在那里。你一生能還的人情有限,欠多了還不起。能為別人做的 事不要惜力,你送的人情人家都會替你人賬。你這一生難免碰上自己 辦不了的事,如果有足夠的人情積蓄,你的難事自會有人替你辦妥。
【第60句】:問:“為什么執著就是苦?”答:“執著是迷惑障礙之境,圓融是智照解脫之境。然此是學問與功夫問題,非是初機所能明了,若誤解便是魔境,初機在不明教相之時,只可依教奉行,不宜躐階談玄說妙。”——李炳南居士
【第61句】:所以,人類行道的目的就是“絕圣棄智”,打碎這些加于人身的藩籬枷鎖將人性解放出來,做到重新復歸于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第62句】:【禪悟人生】【第1句】:贊嘆別人,要在大庭廣眾;【第2句】:責備人,必須在私下。【第3句】: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第4句】:作事不怕不成,只怕無恒。【第5句】:再大的功德,抵不過一念驕心;再大的罪過,抵不過一個悔字。【第6句】:山不轉路轉,境不轉心轉。【第7句】:世間一切,為我所用,非我所有。
【第63句】:清明節,透過媒體看到很多祭掃群眾在為去世者祭祀。僅僅從傳統的角度來看待,這是非常好的現象,但從佛教的角度看,這還是陷于迷信的狀態。看到很多的墳墓,這更加提醒我們死亡無常。在這個世界上,從古至今,無論有多少顯貴、富翁、名人,最后的歸宿只有一個,就是死亡。
【第64句】:婚姻法則:遮遮掩掩過一生,坦坦蕩蕩過三天。康熙皇帝曾說過一句話:不聾不瞎,不配當家。一個好的婚姻存在于“盲妻子”和“聾丈夫”之間!
【第65句】:當我們將手中的鮮花送與別人時,自己已經聞到了鮮花的芳香;而當我們要把泥巴甩向其他人的時候,自己的手已經被污泥染臟。不嗔怒不暴躁,不患得患失,不受塵俗牽掛,超然灑脫,才能達到高深的修持境界,獲得真正的智慧。
【第66句】:有些人認為,能夠做一個好人足矣。你處于暫時的安樂一一增上生,并不意味著你已達到了究竟的解脫一一決定善。增上生只是為最終達到決定善的一種暫時的方便條件,而不是終究目標。比如,電梯只是運送我們回家的方便工具而已,沒有人會將它當成自己的家,同樣的,增上生就像電梯,決定善猶如家園。
【第67句】:人的品格猶如土壤,佛法就像種子,菩薩的功德就像苗芽,諸佛的境界就像果實。若沒有肥沃的土壤,即使播下優質的種子,也長不出挺拔的苗芽,更無法結出飽滿的果實。同樣的,一個人若缺乏高尚的品格,即使獲得殊勝的法教,并專心念佛,也無法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與護佑,更無法成就圣者的任何境界。
【第68句】: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四緣生諸法,更無第五緣。(古印度)龍樹《中論·破因緣品》
【第69句】:一切諸法皆是佛法,以于諸法能善了知,名為佛法。諸法本性與佛法等,是故諸法皆是佛法。《大寶積經》卷四,無邊莊嚴會
【第70句】: 其實,凡事盡心就好,問心無愧就好。太執著了,會令自己受累,可 能還會極大地傷害到自己。太執著的人,只會一味地想去得到,想去擁 有,卻不明白,有時放棄,卻是對自己的一種寬容,對生活的一種頓悟。
【第71句】: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猶如孝子愛敬父母,于諸眾生視之若己。《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第72句】:【天天禪語】修行不是盲目信仰,而是理智地探究真理。修行不是脫離生活,而是全身心地融人生活。修行不是逃避責任,而是公益心地擔當義務。修行不是放棄俗務,而是無私地奉獻大眾。修行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謙遜地尊重他人。修行不是執著成就,而是利他心地服務眾生。097。
【第73句】:不能珍惜今天的事情是可悲的。為了包括自己在內的眾生的幸福,更加珍惜當下,努力創造一個了不起的沒有后悔的今日吧!——[日]千宗室
【第74句】:以佛眼觀,一切諸法不可言說,所以者何?以諸眾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種種說法。……是故初說、中說、后說,文詞是一,而義別異。《無量義經》
【第75句】:低頭是為了不碰頭跌跤,是為了在人生路上走得更順暢。正如種子長到飽滿便是它的生命昂揚的時候,但種子再飽滿,也知道自己的飽滿源于大地,始終明白自己永遠脫離不了大地的供養,因此種子的根始終在地里,默默無聞,堅韌地成長,只因它也深刻地懂得高下之道。
【第76句】:盛瞋恚能持,如制逸馬車,我說善御士,非謂執繩者。《雜阿含經》卷四十,第11()7經
【第77句】:人的身體會變化,會老去,情感也會在泅渡時間的過程中漸漸產生變化。因而,不能接受人事變遷、不能容忍愛人的種種毛病,這樣的愛情就不牢靠;唯有包容真愛的不完美、包容所愛之人的不完美,我們才能找到幸福之路。
【第78句】:懂得付出才是富有,能回報,能喜舍,刀耕火種是良方,秋到家家晚稻香;放不下時擔取去,何如福田待來春。——明·憨山德清
【第79句】: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燃不息。《法華經》卷二,譬喻品
【第80句】: 人常說,金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金錢卻是萬萬不能的。可見,金錢對 于人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但是人切忌將錢財看得過重,更不要去刻意追 求。因為,錢財不過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第81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是我們推定人生三世因果并駕馭自己命運的最簡單的道理。
【第82句】:忍受艱苦的雕琢和捶打之后,大佛才成其為大佛,鐘的那點錘打之苦又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磨煉、挫折、掙扎,這些都是人成長必經的過程,人生必須背負重擔一步一步慢慢地走、穩穩地走,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是那個走得最遠的人。
【第83句】:不要把所得的估計過高,也不要嫉妒別人、羨慕別人,就能得到寧靜的心靈。——《佛陀的格言》
【第84句】: 放下無謂的固執 人們做事情、處理問題都需要有決心和勇氣,但切忌將“堅持”與 “固執”畫等號。
【第85句】:凡一事而關人終身,縱確見實聞,不可著口。凡一語而傷我長厚,雖閑 談戲謔,慎勿形言。結怨仇,招禍害,傷陰騭,皆由于此。
【第86句】: 大多數人的人生平淡無奇,渴望創造人生傳奇的也是大多 數。這既是萬善之本,也是萬惡之源。
【第87句】:要做個受人歡迎的人,做個被愛的人,就必須先照顧好自我的聲和色。面容動作、言談舉止,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修養忍辱得來的。——證嚴法師
【第88句】:環境會不知不覺地影響一個人,而且是根本的影響。所以,我們要在不能改變大環境的情況下,盡量創造一個適于自己生長的小環境,如小的家居佛堂。我們心里有了山門、圍墻、大殿、本尊,也才必然會外在地顯現出來——外境乃內心的顯現。
【第89句】:予人方便,就是待己仁厚。人心是相互的,你讓別人一步,別人才會敬你一尺。人心如路,越計較,越窄;越寬容,越寬。不與君子計較,他會加倍奉還;不與小人計較,他會拿你無招。
【第90句】:修一善心,破百種惡。信善作福,積行不厭,信知陰德,久而必彰。《法句經》卷上,明哲品
【第91句】:佛家說,生命苦短。生之短暫,本身便是苦;生老病死,各種各樣的無常皆苦。然而,正是因為人們深切地認識到人生的苦短,才學會精進、勤勉,為創造更精彩的人生而努力奮斗。苦不一定是障礙,很多時候,苦是一種催人奮發進取的原動力。
【第92句】: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選準適合自己扮演的社會角色。一個人不怕沒有地位,而是怕沒有能力讓自己站起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都能開拓出自己獨有的人生道路。
【第93句】: 惡念人皆有之,大善者也有小惡。關鍵在于,惡念一旦產 生,我們是順應還是抵抗。
【第94句】:佛說:有六種行為,可導致錢財日益耗減:一是嗜好飲酒;二是喜歡賭博;三是早臥晚起;四是喜歡聚眾吃喝,也喜歡被人請吃請喝;五是喜歡與那些思想不健康的人混在一起;六是傲慢、瞧不起他人。
【第95句】:一切眾生不定業多,決定業少,以是義故,有修習道,修習道故,決定重業可使輕受,不定之業非生報受。《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一,獅子吼菩薩品
【第96句】:很多時候,痛苦只是人們內心對生活的一種感受。正所謂風月無古今,情懷自深淺。從古至今,天地、月亮、太陽、山河,總是一樣,而人們看到這些萬古不變的風景,內心是悲哀還是高興,都是一種自造的情懷,天地山河并不因為我們心中的悲喜而改變。
【第97句】:是的,過于執著,是一種執著。而一味加求放下執著,也是一種執著。這就像是冥想、禪修時,一味追求空的思想,空的心,空的狀態一樣。追求空也成了執著。
【第98句】:五戒是佛戒之中最簡單的項目,但也是一切佛戒的根本,故稱五戒為根本戒,其他一切戒律無一不由五戒衍生而成,也無一不將五戒作為重戒。五戒主要包括殺、盜、淫、妄、酒。
【第99句】:【禪語感悟】 分享,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升華,是與人方便自己方 便。分享愛,分享勞動,分享喜悅乃至分享痛苦,這都是我們所需要的。
上一篇:諺語俗語文案讀懂了少走很多彎路!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