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密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第1句】:只要不違反公正的法律,那么人人都有完全的自一由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利益。
【第2句】:科學是熱情和迷信最大的.解藥。
【第3句】:包含一著某些真理因素的謬誤是最危險的。
【第4句】:參與所有的博一彩投機,結果你必輸無贏;彩一票買得越多,離你肯定是輸家越近。
【第5句】:比惡毒更加可怕的是善行,因為善行過分,就不受良心的管制。
【第6句】:把友誼限于兩人范圍之內的人,似乎把明智的友誼的安全感與一愛一的妒嫉和蠢舉相混淆。
【第7句】:人是討價還價的動物:其他的動物不會這樣的勾當——狗是不會用自己吃的骨頭去做交換。
【第8句】:志向的貧窮是真正貧窮的悲劇。
【第9句】:多想別人,少想自己;節制自私,發揮仁一愛一,構筑完美人一性一。
【第10句】:勞動首先成為價格,即成為用于償付一切原始購買貨幣。早先,購買世界上一切的財富,并非通過金子銀子,而是通過勞動。
【第11句】:人文一精一神是女人的善行,慷慨大方是男人的德一性一。
【第12句】:所有的金錢都是一種信念。
《拯救亞當·斯密》讀后感
亞當·斯密被稱作“經濟學之父”。經濟學家把斯密當作他們的偶像,如果說經濟學家是天主教牧師的話,斯密的思想就是他們的馬可福音。然而,斯密的在天之靈卻對這種膜拜越來越不耐煩,他感覺到自己的思想被后來的經濟學家們誤解,并一代一代地讓這種誤解謬種流傳。這真是“大多數虔信者使我們對虔誠感到厭惡”。最后老人家坐不住了,他決定親自出馬,重新解釋自己的思想。于是,斯密通過靈魂附體,附身到一個弗吉尼亞的移民老工人身上,重返人間。當他剛剛出現在伯恩斯——一個快要畢業的經濟學博士面前時,伯恩斯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這一定是個瘋子或騙局。然而,伯恩斯隨后跟隨斯密經歷了一段令人心跳的冒險,期間有兇殺,有愛情,甚至還目睹了斯密、休謨、盧梭、伏爾泰等一群名人集體復活,坐在一起打牌。這就是喬納森·懷特所寫的《拯救亞當·斯密》一書的故事情節。
斯密究竟為什么感到自己的思想被人們誤解了?這要從他最有名的“看不見的手”說起。斯密指出,在一定的條件下,每個人追求自己的私利,反而會帶來社會公共利益的提高。他舉的例子是,屠夫、釀酒師和面包師供應我們每天的吃喝,并不是出于對我們的善舉,而是因為他們要從買賣中得到自己的利益。然而,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是謬誤,后來的人們開始對斯密的觀點庸俗化,借斯密之口宣揚貪婪是有益的,自私的行為反而對社會有益。這正是斯密最不能容忍的。
在斯密看來,有了燈芯,有了蠟,但沒有氧氣,蠟燭還是不能燃燒。市場經濟也一樣,離開了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秩序,市場經濟只能夠帶來墮落和失敗。斯密談到,“大多數成員貧窮悲慘的社會不是一個快樂幸福的社會”。如何才能建立一個讓大家都珍惜的社會秩序?斯密特別指出,同情是道德行為的基礎。他在《道德情操論》中說道,“無論人們會認為某人怎樣自私,在這個人的本性中仍然會有一些原則使他們關心別人的命運,并分享到他們的幸福,盡管除了為他們的幸福而感到喜悅之外,他不會有其他收獲”。這樣的一種同情心源于人的本性,但是如何將其發揚光大,需要人們不斷地培養。
舉一個類似面包師的例子來講,在北京,有很多外地人早上賣早餐給我們吃,當然,他們賣早餐不是出于對我們的無微不至的關心,他們需要賣早餐來自己養家糊口。但是,我們從報紙上常常會看到小販往油鍋里放洗衣粉炸油條等報道,為什么這只看不見的手會變得這樣骯臟呢?經濟學家對此的本能反應是,要么說競爭不夠充分,等到市場經濟足夠成熟就會解決所有的問題,要么說市場出現了失靈,政府要加強管制,應該制定更多的法律,派出更多的質量檢查員。但是,我曾經在王小波的一篇隨筆中讀到,他說如果你到了這些外地人生活的地方去看看,就會發現他們缺少起碼的生存的尊嚴,在城市里也處處受到白眼和欺凌,既然別人從不把他們當作平等的人對待,他們為什么要尊重別人呢?因此,我們必須尊重和同情別人,才能喚醒他們對于自己的尊重和贊賞,然后,他們才會真正地回過頭來尊重我們。
看來,在我們的社會中的確缺少了一些東西。書中也說到,經濟自由沒有道德是無法生存下去的。怎樣找到這樣的社會道德,按照斯密的看法,我們并不是要用一套利他主義的原則替代市場經濟,讓人人都當活雷鋒,而是要找到一套和市場經濟相得益彰的倫理。
在他看來,對于個人來說,美德在于謹慎和克制,因為人們在尋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會逐漸認識到,克制才是最優的方式。極端的自私自利反而會招致別人的反對,最后被淘汰出局。拉羅什??凭羰烤驮浾f過,過分精明是缺乏智慧的表現。斯密說:“在追求財富、名譽的賽跑中,他可以緊繃每一根神經、每一塊肌肉,竭盡全力地跑在對手的前面。但是如果他要擠掉或擊垮他的對手時,觀眾就不會再遷就他。這違反了公平競爭的原則,是他們所不允許的`?!?/p>
對于公司來說,或許我們需要尋找新的商業模式。有一部叫《華爾街》的電影,其中著名影星道格拉斯扮演一個華爾街金融家,在一次股東大會上奪過話筒,振振有詞地說:“貪婪是正當的,貪婪行之有效。貪婪闡明、剖析并抓住了進化精神的本質。各種形式的貪婪——對生命、對金錢、對愛、對知識——促進了人類的突飛猛進。”頗具諷刺意義的是,隨著安然、世通等大公司倒臺引發的一連串華爾街丑聞再次提醒我們,貪婪仍然是最為糟糕的品質?!墩葋啴敗に姑堋分薪枰粋€硅谷公司經理的艱難抉擇,為我們指出了另一種選擇。這個經理的員工向他抱怨,一個客戶非常傲慢無禮,但是,這卻是一個帶來大訂單的客戶。是犧牲員工的尊嚴選擇訂單還是尊重員工的人格放棄訂單,經過艱難的選擇,這個經理最后還是不卑不亢地向那個不可一世的客戶說,我們今后不再接受您的指令。這種選擇對于大多數企業家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企業不就是賺錢的機器嗎?在面對豐厚的利潤時,企業不去賺取,最后還會生存下去嗎?斯密對此卻大加贊賞。他認為,生產效率最終來自于人的活力和創造性,所以,如果尊重員工、更加慷慨大方地給工人以獎勵,會促使員工更加勤勉。他們會更活躍,更勤奮,而且會比工資低時工作更加有效率。書中還說到,“在你沒有樹立正確的員工道德之前,是不可能逐漸向其灌輸正確的顧客服務道德觀念的,只有對內負責,才能做到對外負責”。這就是一種基于價值的新的商業模式。
斯密強調謹慎和仁愛,并不是出于欲取先予的狡詐,他試圖引導我們去沉思生命的真正意義。在斯密看來,財富是必要的,財富值得被喜歡,但是不應該被狂熱地追求。權力和財富能夠趕走夏天的陣雨,但是卻不能躲避冬季的暴風雨。它們使得你仍然像以前一樣,甚至比以前更糟,仍然暴露在焦慮、恐怖和悲傷之中。斯密有一句名言:那些在路邊曬太陽的乞丐,擁有國王們奮斗終生也無法獲得的安逸。
書中有一段對白。斯密問伯恩斯,“什么能帶來幸福?”讀到這里,我合上了書本,試圖自己也想出一個答案,我想到了我的青春,那無知而不安的躁動的心靈;我想到了在學堂里學習經濟學時的激動,以及后來到了美國之后感受到的挫敗和失落;我想到了我排得滿滿的日程,被貧窮和虛榮心驅使著每天忙忙碌碌……
然后,我翻開書,讀到這一句:
“斯密舉起雙手:‘那是心靈的平靜’。”
亞當·斯密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第1句】:只要不違反公正的法律,那么人人都有完全的自一由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利益。
【第2句】:科學是熱情和迷信最大的.解藥。
【第3句】:包含一著某些真理因素的謬誤是最危險的。
【第4句】:參與所有的博一彩投機,結果你必輸無贏;彩一票買得越多,離你肯定是輸家越近。
【第5句】:比惡毒更加可怕的是善行,因為善行過分,就不受良心的管制。
【第6句】:把友誼限于兩人范圍之內的人,似乎把明智的友誼的安全感與一愛一的妒嫉和蠢舉相混淆。
【第7句】:人是討價還價的動物:其他的動物不會這樣的勾當——狗是不會用自己吃的骨頭去做交換。
【第8句】:志向的貧窮是真正貧窮的悲劇。
【第9句】:多想別人,少想自己;節制自私,發揮仁一愛一,構筑完美人一性一。
【第10句】:勞動首先成為價格,即成為用于償付一切原始購買貨幣。早先,購買世界上一切的財富,并非通過金子銀子,而是通過勞動。
【第11句】:人文一精一神是女人的善行,慷慨大方是男人的德一性一。
【第12句】:所有的金錢都是一種信念。
亞當·斯密的理性和西尼爾的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區分和聯系論文
1亞當·斯密的理性
亞當·斯密作為古典經濟學的創立者、西方經濟學的鼻祖對經濟學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他的兩本著作《道德情操論》和《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不僅奠定經濟學的基礎,到今天經濟學的研究者還在不斷拿出來學習研究,并不斷得到新的收獲和啟迪。1759年《道德情操論》出版,作為斯密的第一部著作,斯密從倫理學的角度出發提出“道德人”的概念。他認為人是自私的,但人的自私不是純粹的,人還有同情心,有利他的一面,“無論人們會認為某人怎樣自私,這個人的天賦中總是明顯地存在這樣一些本性,這些本性使他關心別人的命運,把別人的幸??闯勺约旱氖虑椋m然他除了看到別人的幸福而感到高興外,一無所得?!睂κ袌鼋洕浅V匾=洕杂蓻]有道德是不能很好地存在下去的,特別是在其鼎盛時期。如果貪婪肆意猖獗,人們還會支持自由市場制度嗎?如果客觀的邏輯和合理性成為每一個不公正結果的庇護所的話,人民還會支持自由市場制度嗎?“個人這一概念是隨養相互的權力、責任和義務才形成的。道德規則不僅承認個人的尊嚴,也承認其相互關系。如果人類沒有基本接受的道德規則的話,社會將會崩潰?!眮啴敗に姑芤簧性宕涡薷摹兜赖虑椴僬摗罚?790年斯密去世前幾個月第六版才而世,可見斯密對這本著作非常重視,其本書中的思想也不是像看起來那么簡單。在亞當·斯密的思想中,道德哲學和法學是基礎,經濟學是其核心,其經濟思想主要集中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中。1776年《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簡稱《國富論》)知出版,1786年斯密修改的第四版而世,這也是斯密修改的最后一個版本。
“經濟人”這個概念不是亞當·斯密所提出的,但亞當·斯密是第一個系統闡述“經濟人”假設思想的經濟學家。通過對18世紀初英國商品生產和經營的商人進行觀察,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我們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師和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自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性,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經濟人從事經濟活動都是利己的,在一個自由的社會里,“每一個人的利益會促使他去尋找最有利的用途,避開最不利的用途”。對財富的追求是每個社會的大多數有用勞動力行動的動機。斯密還分析了分工產生的原因,他指出分工使得勞動變得專業化,勞動者的熟練程度能夠得到提高,相同的時間能夠生產更多的產品,分工還可以使得勞動者省卻從一項工作轉到另一項工作的時間,分工從事單一工作有助于發明新技術新工具,總之分工有助于提高效率生產更多產品,“勞動分工提供了那么多的好處,它最初卻并不是由于任何人類的智慧,預見到并想要得到分工所能帶來的普遍富裕。它是人性中某種傾向的必然結果,雖然是非常緩慢的和逐漸的結果,這是一種互通有無、進行物物交換、彼此交易的傾向?!北舜私粨Q出于人的利己動機,在交換中人們發現,從事單一工作要比從事所有工作更加有利可圖,于是人們專門去做一項工作,分工就出現了。由于每個“經濟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每個人都通過分工使自己生產專業化而擴大了產出,社會總的產出也增加了,每個人都通過交換消費多種商品,使得遠比自己一個人生產自己消費的所有商品要更有效率,能消費更多商品,利己的“經濟人”對自身利益的追求促進社會利益的增長。“每一個人都不斷地竭力為他所能支配的資本找到最有利的使用方法。誠然,他所考慮的是他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社會的利益。但是研究他自己的利益自然地或者毋寧說必然地導致他去采取最有利于社會的使用方法?!蓖ㄟ^價格機制這一“看不見的手”,自利的“經濟人”推動社會利益的增長和社會進步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論述的“經濟人”假設的三個要求:即個人理性、自利心和市場自由(看不見的手)。在自利的、理性的經濟人的行為下,“看不見的`手”(市場)會使整個經濟在人們追求私利的同時達到最優。在斯密思想中,經濟學和道德哲學、法學是密不可分的,自利的“經濟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有可能會做出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的選擇,“經濟人”并非只是自私自利的人,有利他心的一面,受自身人本性和社會道德的約束,受法律約束,亞當·斯密的“經濟人”并沒有指出是完全自利,具備完全計算能力的人,受道德和利他性,的影響,斯密的“經濟人”會做出非個人最大化的選擇,并非完全理性
2西尼爾的個人利益最大化
納騷·威廉·西尼爾(1790-1864)是英國著名的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對英國當時的政治事務有極大的影響力,斯密去世那年西尼爾降生,西尼爾也提出了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觀點。西尼爾一生主要著作包括《政治經濟學大綱》、《政治經濟學緒論》、《論工廠法對棉紡織業的影響的書信》等。西尼爾主張政治經濟學脫離價值判斷、政策宣傳的影響,他的經濟學是實證經濟學。他認為,政治經濟學所依賴的一般事實可以概括為四個“不需證明”的基本命題。
【第2句】:1每個人都希望以盡可能少的犧牲去的更多的財富(收入效用最大化原理)。
【第2句】:2精神上或物質上的缺陷使得人們當心財富不足以適應自己的需求,會自行限制人口增長(人口原理)。
【第2句】:3勞動力量和生產財富的其他力量可以借助所生產出的產品繼續作為工具,可以無限制的增加(資本積累原理)。
【第2句】:4農業勞動技術不變條件下,不斷增加勞動投入時,一般會產生比例遞減的報酬(邊際報酬遞減原理)。
西尼爾認為四個基本命題中的第一個是意識問題,其他三個是觀測問題,是對第一個基本問題的注解,所以他的經濟學基礎也是個人利益最大化。除此之外,西尼爾還反對古典派的勞動價值論,認為全部利潤是最后一個小時生產出來的,主張節欲論,認為節約是犧牲當前的享受,和工人的勞動沒有區別,應該得到相應的利潤作為補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