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人沒了人群找,羊丟了羊群找】(諺)要找人,就到人群中去找;要找羊,就到羊群里去找。指尋人找物必須對路,不能漫無目標。
【第2句】:【富貴不歸故鄉,好似衣錦夜行】釋義:富貴:指有錢有勢。人富貴了,應當回故鄉看一看。例句:羽搖首道:“富貴不歸故鄉,好似衣錦夜行,何人知曉?我已決計東歸哩!”
【第3句】:【禾稈蓋珍珠】釋義:比喻不顯露本領、才華。例句:我知道他們有鋒芒,不過像俗話所說的,“禾稈蓋珍珠”,他們把光芒隱蔽起來,使你看不見。
【第4句】:【滿飯好吃,滿話難說】(諺)滿話:說話過頭,不留余地。指人說話要謙虛謹慎,留有余地。 也作“滿飯好吃,滿話說不得”。
【第5句】:弟弟放學回來后哇哇大哭,說在路上被小同學欺負了。哥哥一聽,火冒三丈,馬上就要去尋那個小同學。媽媽讓他回來,并說:“干什么去?沒聽說過‘以大欺小不公道,以大幫小呱呱叫’?”(山西·平陸)
【第6句】:【一百個朋友嫌少,一個仇人嫌多】(諺)朋友交得越多越好,仇人最好是一個也沒有。指人應廣交友,不結仇。
【第7句】:魚靠水,人靠集體。
【第8句】:大伯家的豬糟蹋了二奶家的莊稼,他們兩家在吵架。我對爺爺說:“就怨大伯,他為什么不把豬圈好呢?”爺爺說:“有活兒多插手,遇事少插嘴,你小孩家懂什么?”(河南·內鄉)
【第9句】:表哥每個月領到工資后,往往過不了半個月就口袋底朝天。姨媽對他說:“大吃大喝眼前香,細水長流幸福長。過日子,要精打細算,千萬不可鋪張浪費。”(廣東·龍門)
【第10句】:【魚找魚,蝦找蝦,兩個渾人湊一家】(諺)渾人:糊涂、不明事理的人。指人的相親相近,總是以志趣相投為根據的。此處專指素質低下的人。
【第11句】:晚上,爸爸從門市上回來對當教師的媽媽說:“門市上太忙,你就辭職幫幫我吧。家有二斗糧,不當孩子王。天天跟一些小孩子在一起能有什么前途?”媽媽不說話。爸爸又說:“馬無夜草不肥,人無外財不富。就憑你的腦瓜,下海經商一定能行。”媽媽瞪了爸爸一眼,說:“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我就愿當孩子王!”(河南·安陽)
【第12句】:【干活不由東,累死也無功】東,東家,雇主。意即干活必須 符合東家的目的,才是有效勞動。或說:木匠不隨東,累死 也無功。《北京日報》(1984,5,24):“事事不由東,累死也無 功。這個東就是市場信息、用戶的需求。”
【第13句】:【哪個廟里沒有屈死鬼】(諺)屈死鬼:含冤負屈而死的鬼魂。任何一座廟里都有屈死的游魂。指到處都有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 也作哪座廟里沒有屈死鬼。 哪個廟都有替死鬼。
【第14句】:【 手大遮不住天】個人的力量有限,不可能包辦一切。浩 然《艷陽天》:“幾個干部手大遮不過天來,您得給我們出點 主意。”
【第15句】:飛機上生孩子——高中生
【第16句】:【馬有失蹄,人有失足】(諺)失蹄:馬在行進間腿蹄閃空。失足:失足落水,借指行為出錯。馬有失蹄的時候,人也有犯錯的時候。指人偶爾犯錯是難免的。 也作馬有前失,人有后悔。 馬沒有不打前失的,人沒有不犯錯誤的。 人有失錯,馬有失蹄。
【第17句】:我見爸爸拖地沒拖墻角,就告訴了媽媽。媽媽說:“他這是洗臉不洗耳朵,拖地不拖旮旯。”(湖南·攸縣)
【第18句】:小姨是個列車員,每天五點鐘上班。可這天上班前她突然病倒了,姨父要去給她請假。姥姥說:“一個捻兒一個燈,一個蘿卜一個坑。現在去請假,領導找誰替班?”(河北·石家莊)
【第19句】:【版版六十四】(慣)版:指宋代鑄錢用的銅模。每版鑄錢六十四枚。 版也寫作“板”。形容人辦事嚴格認真,沒有通融的余地。
【第20句】:【破包子——露了餡】(歇)本指露出了包子里的餡兒,轉喻暴露出了隱秘。
【第21句】:【人叫人千聲不應,貨叫人點首而來】(諺)點首:點頭。商場中,賣貨人任你千百聲吆喝,也吆喝不來顧客;但只要貨物好,信譽高,顧客就會主動前來。指貨物銷路好,全憑貨真價實有信譽。
【第22句】:【向火坑里推】見“往火坑里推”。
【第23句】:媽媽買了一件新衣服,穿在身上試了試,衣袋小了點,想去商店換一件。奶奶說:“世上哪有無核的棗,一點小毛病就算了。”(湖南·瀏陽)
【第24句】:放學回到家,我把書包朝桌子上一放,就向外跑。媽媽連忙叫住我說:“你不要朝門外躥了,快去擔兩擔水,水缸里快旱死蛤蟆了。”(河南·林州)
【第25句】:破茶壺掉進水里——幾頭吃水
【第26句】:閻王嫁女——抬轎的是鬼,坐轎的也是鬼
【第27句】:【百日床前無孝子】(諺)百日:指日久天長。指人長期臥病在床,服侍的子女再有耐心,也會產生厭煩情緒而照顧不周。 也作常病無孝子。 久病床前沒孝子。
【第28句】:【主題】“主題”是指文學、藝術作品中表現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內容的核心。 “主題”是個外來詞,它源自德國,來自日本。在德國,主題最早只是個音樂術語,指音樂中最具有特征的、并處于優越地位的旋律,也就是主題旋律。它表現一個完整的音樂思想,是整個樂曲的核心。音樂中的這個術語后來被移植到文章寫作及文藝創作中,把文章與文藝作品的中心思想稱作“主題”。我國使用的“主題”這個詞.是從口語引進的,日語從德語中翻譯過來。中國古代文論中的意、義、理、旨、主意、主旨、主腦等,實際上都是“主題”的意思。
【第29句】:丟了西瓜撿芝麻——因小失大
【第30句】:病鬼開藥店——自產自銷
【第31句】:【燈草拐杖——扶不起人】(歇)指自身力量有限,扶助不了別人。
【第32句】:【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做事會得到相應的效果。或說:種 麻得麻,種豆得豆/種果得果,種瓜得瓜。明代《古今小說》: “假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是因,得是果。不因下種,怎 得收成?好因得好果,惡因得惡果。”
【第33句】:徐霞的考試成績不理想,她撅著嘴直埋怨老師的水平差。媽媽在一旁不愿意了:“你可真是人窮怪屋基,飯生怪筲箕(淘米洗菜用的器具),房子漏怪椽子稀,怎么就不說自己沒努力呀!”(甘肅·東鄉)
【第34句】:【山與山不相遇,人與人總相逢】釋義:人終究會有相見的時候。例句。梅臘月一步步走近,坦坦蕩蕩地說:“山與山不相遇,人與人總相逢。鷹嘎副縣長,當真是我紅痣娃回來了。”
【第35句】:【走漏風聲】見“露風聲”。
【第36句】:我吃飯總愛挑挑揀揀,媽媽說:“人的肚子,雜貨的鋪子。平時,魚菜肉蛋,五谷雜糧,樣樣都應該吃。”(河南·許昌)
【第37句】:【打尖】古時候,人們把在旅途中休息進食叫“打尖”,現在上歲數的人仍舊使用打尖一詞。據考證,“打尖”系“打火”之誤。清代福格所撰《聽雨叢談》卷十一:“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飯,謂之打尖。皆不喻其字義,或日中途住宿之間,乃誤間而尖也。謹按《翠華巡幸》謂中頓日中火。謂途中之餐日打火,自是因火字而為尖也。”意思是中午飯叫中火,旅途中吃飯叫打火。誤將住宿之“間”而為“尖”也。“間”、尖”同音。因此,打尖包括旅途中住宿、休息、吃飯。如《水滸傳》中有:“你母子二位敢來打尖,叫莊客安排飯來。” 再如馬致遠《黃粱夢》云:“兀那打火的婆婆,央你做飯與我吃。行人貪道路,你快些兒。” “打尖”一詞,至今使用。
【第38句】:【一山不能存二虎】釋義:一個地方不能兩雄并存。例句:“一山不能存二虎,它一定不容,就要過來斗了。”
【第39句】:【斬草不除根,萌芽依舊發】(諺)鏟草如果不連根除掉,來春草根發芽,又會長出野草。比喻除惡若不徹底,后患無窮。 也作斬草不除根,逢春又發芽。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第40句】:【早晨栽下樹,到晚要乘涼】(慣)比喻急于得利。
【第41句】:【水流千里,終歸大海】(諺)比喻事物千變萬化,總要歸結到根本上。也比喻人奔走千里萬里,最終總要回歸故土。 也作水流千轉歸大海。 水流千遭歸大海,樹老葉落要歸根。
【第42句】:判官的女兒——鬼丫頭
【第43句】:【紙糊的燈籠——一戳就破】(歇)用紙糊成的燈籠經不起一戳。 形容人或某種勢力十分虛弱,不堪一擊。 也作“紙扎的燈籠——一戳就破”。
【第44句】:【未出籠先別現爪】(諺)野獸還沒有從籠中被放出,就不要先顯示自己的利爪。比喻有利的時機未到,不要過早地暴露自己的實力。
【第45句】:【人老三不貴:貪財、怕死、沒瞌睡】(諺)貴:稀奇少見。指老年人有三種常見的毛病:一是貪圖錢財,二是擔心死去,三是睡眠很少。
【第46句】:光底鞋走冰道——滑得厲害
【第47句】:媽媽見爸爸什么事都不想做,就說:“身上的懶筋都快有柱子那么粗了。”(江西·吉安)
【第48句】:耗子啃床腳——磨牙
【第49句】:夢中游蘇杭——好景不長
【第50句】:肚里吞金——有內才(財)
【第51句】:【虎死留皮,人死留名】見“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第52句】:【只看見活人受罪,沒看見死人扛枷】(諺)活人受罪是常事,死人扛枷從來無。指受罪的當然都是活著的人,人們的一切努力,應該是只為了活人少受罪。
【第53句】:草人過河——漂浮不定
【第54句】:【牽著不走,打著走】(慣)比喻好言相勸不聽,被強制或受到懲罰才肯聽從。
【第55句】:鵝吃草,鴨吃谷——各人享各人福
【第56句】:【糊涂蟲】“糊涂蟲”喻指那些不明事理,對事情的認識模糊或混亂的人。它源自古代的一個傳說。據說從前有個縣官,審判案子不明是非,老百姓都很怨恨他,把他叫做糊涂蟲,并且作了打油詩來諷到他。縣官不知道這是諷刺自己,反而下令捉拿糊涂蟲,而且下令務必在三日之內捉到三個糊涂蟲,少一個也不行。公差們發現一個頭頂包袱、騎在馬背上的人,感到很奇怪,就問:“你為什么不把包袱放在馬身上?”那人回答說:“我擔心馬馱得太重,頂在我頭上,可以節省馬力。”公差一聽這話,就說:“這個人可以算一個糊涂蟲了,帶他去見官!”公差們走到城門口,見一個手拿竹竿的人想進城,豎著拿城門太低,橫著拿誠門太窄,就是進不去。公差只好先拿他們兩個去交差。縣官聽了公差的報告,對拿竹竿的說“你為什么不把竹竿鋸成兩截拿進城來?”公差們一聽,說:“報告老爺,第三個糊涂蟲查到了。”縣官忙問:“是誰,快給我拿來!”公差們說:“等下一任縣太爺來了,我們就把他抓起來。” “糊涂蟲”縣官能當下去,清醒的鄭板橋卻當不下去,難怪鄭板橋說“難得糊涂”。
【第57句】:【明水暗道紫花泥】(諺)指雨后夜間行路,在無光照的情況下,看著亮亮的是積水,看著紫花樣的是泥坑,看著黑呼呼的才是路。
【第58句】:火柴棍搭橋——難過
【第59句】:【得意不可再往】輕易得到好處,可能有圈套,或遭嫉恨, 要警惕。得意,也說:得便宜、得利。清代《兒女英雄傳》: “古人說得好:得意不可再往。我鄧老九這就夠瞧的了,再 說也不可向世路結仇。”
【第60句】:【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諺)指錢財不值得看重,而仁愛義氣才是最寶貴的。 也作錢財如糞土,情義值千金。 錢財容易有,仁義值干金。 錢如東流水,仁義值千金。
【第61句】:【大象病了千斤重,駱駝死了比馬大】釋義:比喻有錢有勢的人,就是破產或失勢了,也比一般人強。“比馬大”又作“比馬壯”。例句:怎么?大象病了千斤重,駱駝死了比馬大,難道說我賈有富真的癟了?
【第62句】:【樹枝交叉才有蔭涼,人有交情才會順當】釋義:要注重人情交往,與人互相幫助。例句:凡事都從長遠著想,樹枝交叉才有蔭涼,人有交情才會順當……我問你,家里是不是還缺糧?有什么為難的事,你盡管跟我來商量。
【第63句】:【鳳凰落到老鴉群里】(慣)比喻優秀的人才或美麗的女子生活在貧窮、落后的人群中。
【第64句】:媽媽買回幾個月餅,要等爸爸回來一塊兒吃,我卻想快點兒吃。媽媽說:“看把你急的,有羊還愁趕不進山?”(河南·鄧縣)
【第65句】:【忍得一時忿,終生無煩悶】遇事應該冷靜,不要沖動,以免 做錯事后悔。清代《紅樓夢》:“賈瑞只要暫息此事,又悄悄 的勸金榮說:‘俗話說的:忍得一時忿,終生無惱悶。…
【第66句】:【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諺)窮人家的孩子經受的磨煉多,懂事早,小小年紀就知道為家計操心。指比起富家子弟,窮家孩子成熟早。
【第67句】:【板凳沒坐熱】坐的時間極短,或匆忙離去。類似的:屁股 沒沾炕。成語:席不暇暖。沈從文《長河》:“我是來陪三哥 的,他不久又要下常德府去,板凳坐不熱,就要趕路。”
【第68句】:【飛不上天,入不了地】(慣)比喻跑不掉。 也作“飛不上天,鉆不進地”。
【第69句】:【膽小的怕膽大的,膽大的怕不要命的】(諺)膽小的人怕的是膽大的人,膽大的人怕的是拼命的人。指人到了連命都不要的程度,那是沒人敢惹的。
【第70句】:【安逸出懶漢,逆境出人才】(諺)安逸的生活會養成人的惰性,使人不思上進,逆境卻能激勵人奮發成才。
【第71句】:【說得好聽,不如練得藝精】(諺)指人生在世,不貴嘴巴能說會道,只貴有實在的才學與本領。
【第72句】:【敲鑼賣糖——各執一行】(歇)行:行當。本指各干各的行當,轉指各干各的事,互不干預。也指各人干慣了各自的一行,精通各自的一行。 也作敲鑼賣糖——各干一行。 敲鑼賣糖——各搞一行。
【第73句】:關門起國號一自尊自大
【第74句】:【門外漢】“門外漢”即外行人,不論男女。“門外漢”的直接出處來源于僧人之口。唐代僧人慧能寫的《壇經·自序品一》云:“祖日:汝作此偈闡釋佛教道理的詩句),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到門內。”到了宋代,才有完整的“門外漢”一詞。蘇東坡仕途坎坷,遂篤信佛教,多與僧人交友。有僧人對他加以評論。《五登會元》卷六:證悟法師與庵元禪師二人評論蘇被的佛學修養。證悟認為蘇東坡很有修養,庵元的評價卻是“尚未見路.……是門外漢耳。”由此可見,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門外漢”。后來,“門外漢”泛指外行和對某種業務技能所知甚少的人。
【第75句】:【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慣)覓:尋找。指費盡干辛萬苦到處去找都找不到,卻在無意中毫不費力就得到了。 也作“踏遍青山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第76句】:【死諸葛駭走了生仲達】釋義:諸葛:指諸葛亮。仲達:司馬懿,字仲達,三國時曹魏政權的掌握軍權的大臣。死人嚇跑了活人。形容威名大,讓人聽了就害怕。例句:這是北伐當年的舊官銜,就和“死諸葛”駭走了“生仲達”一樣,這舊官銜卻駭走了防護團。
【第77句】:【不敢說半個不字】絕對不敢反對,不敢違拗。《臺灣鄉土 作家選集》:“這樣干,無論是怎樣壞的家伙,也要被你弄得 不敢說一個不字。”
【第78句】:【荒旱三年,餓不死廚子】釋義:荒旱:鬧災荒。廚子:廚師。災荒再重,也不會餓死廚師。例句:老王,俗話講,荒旱三年,餓不死廚子。你這個伙頭軍怎么搞的,比我還瘦?
【第79句】:【天塌下來有高人,地陷下去有矮子】謂不論發生什么災難, 都不會先臨到自己頭上,盡管放心。沈從文《長河》:“師爺, 說好倒真是你們好,什么都不愁,不怕,天塌了有高長子頂, 地陷了有大胖子填。吃喝自在,日子過得好不自在!”
【第80句】:黃鼠狼咬病雞——專抓倒霉的
【第81句】:【生在福中不知福】見“人在福中不知福”。
【第82句】:【東葫蘆爬西架】(慣)長在東邊的葫蘆卻爬上了搭在西邊的瓜架上。 比喻事情奇怪,不合情理。
【第83句】:頭發打擺子——毛病
【第84句】:【 七十二行,莊稼為強】農業是根本。歐陽山《高干大》:“可 是七十二行,還是莊稼為王!土里長出來的東西,比什么都 值錢!”
【第85句】:一次小測驗,我語文、數學都考了100分。張老師對我說:“先胖不算胖,后胖壓塌筐。你可不能驕傲啊!”(河南·許昌)
【第86句】:高梁開花——到頂了
【第87句】:【不怕明處槍和棍,只怕陰陽兩面刀】釋義:不怕公開較量,就怕暗地搞陰謀詭計。例句:“有句俗話。‘不怕明處槍和棍,只怕陰陽兩面刀’,我最不喜歡那種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兩面三刀搞詭計的人。”
【第88句】:【懷里揣著兔子】(慣)形容心里害怕、慌亂。
【第89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諺)行軍打仗,在軍隊尚未起動時,軍用的糧草必須先籌運。指糧草是行軍打仗的先決條件。 也作“大軍未到,糧草先行”。
【第90句】:媽媽整天總對我說:“看人家隔壁二小子,剜窟窿打洞掙錢,日子過得多紅火。你爸爸就知道和土地爺對拼,年年是鼻子對不住嘴,緊巴巴的。”這次辦事回來,爸爸對媽媽說:“山東窮得真可憐……”沒等爸爸說完,媽媽就說:“鴨子甭說鵝擺腚,禿子甭說老和尚,咱家呢?”(江蘇·銅山)
【第91句】:【耳環耳墜】女子戴耳環耳墜,古已有之。它源自兩個傳說。其一,相傳古代有一位害眼病的姑娘,不久雙目失明了。后來她幸遇一位名醫,名醫在征得姑娘同意后,拿起閃閃發光的銀針在她兩側耳垂中各刺一針后,奇跡出現了,姑娘重見光明。姑娘非常感激,于是請銀匠精制一對耳環戴在耳朵上,以示水遠不忘名醫之恩。當姑娘戴上耳環后,她更顯得眉清目秀,并逢人傳誦名醫的聲名。穿耳戴環能明目的奇跡相繼傳開后,許多富裕人家的姑娘和婦女都紛紛穿耳戴環,并流傳至今,成為高貴身份的象征。據現代中醫證實,針刺耳垂確能治療眼疾。其二,傳說很久以前,有一戶人家只有老兩口,四十多歲才得一女孩兒,夫妻們把女孩視為掌上明珠。姑娘長大了,嬌慣成一身的壞毛病,走路搖頭晃腦,沒一點兒女孩的溫柔端莊。老兩口非常著急,怎么規勸都不見效。這樣的女孩出嫁都成了問題,這可怎么辦?老兩口靈機一動,最后終于想出個好辦法:在姑娘兩耳下各系一短繩兒,繩兒下端系一貝殼,這樣,只要姑娘頭一晃動,貝殼就會碰到姑娘的臉,而刮臉又是表示“羞”的意思,所以,姑娘立刻就會意識到別人在羞她,從此以后走路就不亂晃頭了。后來很多姑娘紛紛仿效,以便使自己顯得端莊文靜一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戴耳墜的裝扮習俗。隨著耳墜材質的不斷高檔化,戴耳墜確實高雅端莊,氣質不凡。
【第92句】:【膽小落個怕死鬼】膽小沒有好處。西戎《一個年輕人》: “這時有些人感到桂梅答辯得好,立刻跟著幫腔:對,膽小落 個怕死鬼!”
【第93句】:眼睛瞪著孔方兄(指錢,因舊時的銅錢有方形的孔)——見錢眼開
【第94句】:【既然當泥鰍,就不能怕泥糊眼睛】釋義:既然干了某事就要干到底,不要有什么顧忌。例句:咱們現在就正走在滑路上,慢了要摔跤,要快跟快跑。既然當了泥鰍,就不能怕泥糊眼睛。
【第95句】:【三年不漱口——一張臭嘴】(歇)指說臟話或傷害人的話。含責罵意。
【第96句】:長腳蚊叮木腦殼——認錯了人
【第97句】:【孩子哭了,抱給他娘】(慣)比喻出了問題或有了矛盾交給上級處理。 也作“孩子哭了抱給他媽”。
【第98句】:【 小罵大幫忙】在小的方面批評指責,貌似公正,實際上是 為了維護大的利益。《汪精衛的末日》:“這叫小罵大幫忙, 校長是可以理解的。”
【第99句】:【晴天要備陰天傘,飽時要備饑時糧】釋義:比喻有備無患,也指防患于未然。也說“暖備寒衣睛備傘”。例句:“俗話說,晴天要備陰天傘,飽時要備饑時糧。”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