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善用力氣的人,不疾不徐;善守理想的人,不猛不弛。一志向前、堅定不移,終可達成目標。
【第2句】:別讓自己沉迷于過去拋開過去,讓一切在今天全部歸零,這樣我們才能整裝待發,快樂出行。
【第3句】:遍于一切宇宙與生命的真理,稱為盡所有智;超越一切宇宙與生命的真理,稱為如所有智。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是佛教的唯一真理。盡所有智,是真理的廣的角度而言,猶如遼闊的海面;如所有智,是真理的深的角度而說,仿佛深廣的海底。雖然深廣的不同,但究竟是一體。
【第4句】:一位會員,一坐定即說:“請師父看因果。”師言:“我不會看因果,但我們要注意因果。”
【第5句】:《大般涅槃經后分》卷上,應盡還源品至于涅槃,不著涅槃,不起涅槃之想。《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四,十不善品
【第6句】:人必須不停地求知,不斷地歷練自己,令“自我功能”提升,才能正確 有效地處理問題,才有快樂和幸福。切忌采取逃避的態度,因為未經解決的 難題,會不斷地困擾你,逃避是墮落和崩潰的原因。
【第7句】:于念念中,身語意業皆無空過,悉以回向一切智門。《華嚴經》卷十八,明法品
【第8句】:所謂“如鳥行空空無跡,如刀斬水水無痕”,你覺悟了,什么都沒有了,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宣化上人
【第9句】: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大方等如來藏經》佛言
【第10句】:自護時即是護他,他自護時亦是護己。……不恐怖他、不違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護他自護。《雜阿含》卷二十四,第619經
【第11句】:有時,生活就是一種妥協,一種忍讓,一種遷就。并非所有的事情,都適宜針鋒相對,鏗鏘有力,多彩的生活,既有陽光明媚,也有傾盆大雨。
【第12句】:【大徹大悟的佛學智慧】修行并非比賽,而是練就自己的耐力、定力與寬廣的心。
【第13句】:【佛心禪語】 大千世界,讓我們心動的誘惑委實太多太多,很多時候雖然無法解 脫,但還是讓自己的心淡泊一些吧。把快樂和幸福看得淡一些,追得緩一 些,它們反而會自動來到你的身邊。
【第14句】:我們能不能擁有一顆慈悲的心,臉上能不能經常帶有一絲笑容,口中能不能經常說一些溫柔的話語,關鍵是每天要做心的訓練,在心中建立起正知正見,要用正面、樂觀的心態來培養自己的清靜之心。
【第15句】: 與他人爭執,很多時候是因為自己心氣不順,故意為難別人。對別人施加 的辱罵不能忍,也多是由于自己遭遇的境況不順遂,不能大肚容之。我們 每個人都有一段除了忍耐以外再也沒有其他方法可通過的人生階段,為了 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在這個階段,我們必須忍耐。
【第16句】: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皈依佛,不言皈依他佛。自佛不皈,無所依處。——《壇經一}千悔第六》
【第17句】: 人心的距離越大,世界就越復雜。人心的距離拉近了,世界就變得簡單 了。簡單從人心開始。
【第18句】:觀諸眾生是佛化身,觀于自身為實愚夫。觀諸有情作尊貴想,觀于自身為僮仆想。又觀眾生作父母想,觀自己身如男女想。《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五,無垢性品
【第19句】:菩薩為多人頭首,見諸眷屬不如法事,應呵應擯。若瞋心惡心舍不呵治者,犯重垢罪。若懶惰放逸不教呵者,犯輕垢罪。菩薩見惡眾生犯戒毀禁作眾罪行,菩薩自知能化為善,若惡心瞋心舍不教者,犯重垢罪。菩薩見前眾生須加杖痛然后有利,自護不治者,犯輕垢罪。《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第20句】:執著的只是想法,而非活法如果一條路走不通,那只不過是在暗示另一條路上的輝煌。
【第21句】:生活的禪法,在于心地回歸簡約與質樸,這是對生命的一種寬容承諾,也是人生的一種堅強支撐,治愈自我的內心疲憊,脆弱與浮躁,讓內心平與,安靜,慈悲,經歷人世間的浮浮沉沉,所有的過往,風輕云淡。活出生命的禪意,并且守候身邊的世界。
【第22句】:“寧靜致遠”,是怎樣的“遠”?這個“遠”字中,可以包含正直、慈悲,可以淡泊、可以超脫,可以修煉得道、可以出人頭地。
【第23句】:【禪語感悟】我們平時還是應該靠自己的努力去 修得一把傘用以自度,因為沒有人會給你送傘。自傘自度,自性自度,求 人不如求己。
【第24句】:自己的失誤,往往就是對手擊敗自己的機遇。許多時候,我們并不是失 敗于自己的弱小,而僅僅是失敗于自己的失誤。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每 個人也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缺點,這些就是你的破綻和失誤,不被“敵人”抓 住才是你成功的基礎。
【第25句】:所歸依者,謂唯滅諦愛盡涅槃。或復有謂:歸依僧者,歸依四姓出家之僧,今顯此僧威儀形相,皆是有漏,非所歸依,所歸依者,謂成僧伽學無學法。《大毗婆沙論》卷三十四
【第26句】: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未法身。世尊,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思議佛法。《勝鬘經》
【第27句】:有時候,堅持不一定能到達成功的彼岸,換個思路、擴展思維或許才是 通向成功的捷徑。
【第28句】:參禪就是參話頭,沒有玄思妙想、沒有理論分析,只是在一句話頭上用功。 生死交加、愛恨糾結、人我對立,這些生命中的困境如何而來?就將這 問“如何而來”的心移到話頭上,參一句什么是無?關于困境的心念在 無字火焰上燃燒起來,就在這燃而將盡之時,驀然明心見性。
【第29句】:時光迅速,運運交馳。吐故納新,新還復故。虛幻人事,奚足可觀?或醉或醒,或歌或哭。譬如野馬熠熠,奔逸塵埃。又如涸澤之魚,殆將不久。——《黃龍晦堂心和尚》
【第30句】:【你知道什么叫干物女嗎?】1.家里頭發隨意夾起;2.假日不化妝不戴胸罩;3.出門后忘東西,不脫鞋直接腳尖踩地到房間拿;4.認為在家看漫畫、上網比跟男人談戀愛有趣;5.即使上網沒事做,也要經常掛在網上;【第6句】:口頭禪:麻煩死了、隨便啦、滾;7.可能被人評論有點悶騷。
【第31句】:單單愚癡只是可憐,并不可怕。愚癡加驕慢,則不僅可憐,更為可怕,而且是雙倍的可憐,雙倍的可怕。
【第32句】:【禪語智慧】一個人除了工作之外,還應有:【第1句】:功德、做多少善事,講多少好話,解決多少困難。天下人盡管都不知道。【第2句】:慈悲,在工作中除依法依理外,還肯予人體諒、關懷、鼓勵等。【第3句】:修身,每個人心要有所洗滌,從行為、風度、儀表、溫暖、親切、禮貌、莊嚴中來冶煉自我的行為。
【第33句】:【佛心禪語】 佛說:“財富是從布施中得來的。”只有適當地放棄一些東西,才能得 到更多。 , 放手,得救的最妙藥方 學會了“放下”的智慧,就能從根本上解脫我們自己。
【第34句】: 揣著明白裝糊涂,不一定是老奸巨猾,也不一定是居心叵測,有時候其 實是一種用心良苦,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
【第35句】:我們學佛修行的目的是為普度眾生而證得佛果。佛果源于菩薩的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福德資糧依靠眾生而積累,智慧資糧依靠諸佛菩薩而圓滿。對于追求解脫、成就佛果的人而言,眾生給我們帶來的恩德是與諸佛菩薩同等的。我們應當對眾生懷著感恩之心去傳遞佛法的真理,并使大家從輪回的沉迷中共同早日覺醒。
【第36句】:【佛心禪語】 如果一個人不能忍受惡罵之毒,就稱不上是人道的智者。破壞功德 的,沒有比嗔恚更嚴重的。因為嗔恚之害可以破壞各種善法,敗壞好的聲 名。嗔心猛于烈火,應當經常防護,不讓它入侵。
【第37句】:凡夫難免對外境貪執,外境不但不會帶給我們幸福與快樂,反而會給我們帶來無法想象的痛苦。比如:眼識貪執美色的原故,飛蛾亡于燈火之中;耳識貪執妙音的原故,野獸死于獵槍之下;鼻識貪執美味的原故,蜜蜂困死花叢之中;舌識貪執香味的原故,魚兒釣于鐵鉤之上;身識貪執所觸的原故,大象陷于淤泥之中。
【第38句】: 利和害總是一體兩面,譬如核能。該愛它多一些,還是該恨 它多一些?這個問題真讓人類左右為難。
【第39句】: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若于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法華經》卷一,方便品
【第40句】:【指點迷津】 遇到有人糊涂迷惑之時,能夠用言語來點醒他,也是無量的功德。
【第41句】:為什么要修觀死亡無常呢?對于修行人來說,最大的障礙就是對今生今世的貪執,也是過于追求此生此世的名利。只有觀修無常才能去掉這個貪執,斷除對名利的過分追求。如果不斷掉對此生此世的貪執,佛法的知識再豐富,修行的時間再長久,戒律守持得再清凈,也談不上是修行者。
【第42句】:明白真理,但未有去實踐真理、真理對你也毫無意義。自己未曾體驗過的事情、說出來也沒底氣、口頭禪終將無法感同身受。
【第43句】:比丘們,去吧!為了蕓蕓眾生的幸福和善益,為了人天的幸福和善益,出于對世界眾生的悲憫之故,去弘法吧!南傳《律部·大品》
【第44句】:或有一不見覺是神,亦不見神能覺。然神法能覺,亦不見神無所覺。彼如是不見已,則不受此世間。《中阿含經》卷二十四,《大因經》
【第45句】: 既要教孩子們善良,也要教孩子們勇敢。善良和勇敢是人生 的一對翅膀,孩子們從小練就這對翅膀,未來的天空就會任由他們翱 翔。不用擔心他們會偏離航向,也不用擔心他們會被風雨阻擋,他們 比我們想象得要沉穩堅強。天下沒有一對父母不對自己的兒女寄予希 望,但不要因為希望折斷了他們的翅膀。
【第46句】:譬如人在海洋依止于船,如是名身轉起依于色;譬如船行海中依于人,如是色身轉起依于名。人船相依行海中,如是名、色共相依。南傳(錫蘭)覺音《清凈道論·說見清凈品》
【第47句】:途經四季的滄桑,我學會了相惜相懂得對待每一個過客或者歸人。不再奢望命運會給予太多,讓心情如小溪流水般自然寧靜清澈。歲月,對于我來說,是一本厚重的書。或許我用一生的時光也無法讀懂悟透,那就讓我植入一點點禪意,讓我依著時光的溫婉,安靜的修行。
【第48句】: 多數時候,我們非常懵懂,看似明白,原本癡愚,并不十分 清楚自己這一生到底所為何來,什么樣的求索于自己有實際的意義, 什么樣的追尋其實不過夢幻。或許我們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又總是時時感到某種空缺需要填補。我們忙碌,卻常懶散;我們趕 路,往往南轅北轍。人生就這般左右為難。
【第49句】:奸邪、惡口人,嫉妒、無反復,此人不可療,智者之所棄。《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等見品
【第50句】:【慧心禪語】開口不說他人非,閉目心中生蓮花。能吃苦乃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癡人。敬君子方顯有德,怕小人不算無能。退一步天高地闊,忍一時風平浪靜。口爭得無常煩惱,讓三分心平氣與。知足之人心常樂,能忍氣者身自安。
【第51句】:佛日:“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每個人都渴 望過得快樂,然而卻總因為一些瑣事郁郁寡歡。快樂是一種 能力,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能保持一種快樂的心情需要智 慧。多一些付出,少一些計較和要求,放下憎恨,避免憂 慮,簡簡單單地生活,快樂自然會與你形影不離。
【第52句】:生活中常有這種現象:當我們一心想得到什么的時候,苦苦追求反而適得其反。當我們不再執著于一念時,就會從內心的糾纏中解脫。重要的是應該用心去生活,在生活中慢慢積累,自然能水到渠成。
【第53句】:守一不移,是一種覺照的力量、觀照的力量、提起正念的力量。修行的訣竅就在這四個字上。
【第54句】:就算每天只吃一碗白飯,喝一杯水,住在簡陋的小地方,也不會失去樂觀的心態,心境依然恬淡而不受物質環境的影響,始終保持頂天立地的氣概與內心的快樂,這種安貧樂道的精神,確實震撼人心。
【第55句】:譬如人行狹道,一邊深水,一邊大火,二邊俱死。著有著無,二事俱失。(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三十七
【第56句】:人心的散亂有兩種:一是昏沉,一是浮動。昏沉是糊里糊涂空過時日,無所事事渙散體力,懈怠、懶惰、昏睡、不肯精進……
【第57句】:夫從愛潤澤,思、想為滋蔓,愛欲深無底,老死用是增。《法句經》卷下,愛欲品
【第58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當今時代最需要的不是物質富裕,而是精神充實。因為有了愛心,才會有真正的和諧;因為有了智慧,才會有真正的文明。
【第59句】:多中無一性,一亦無有多,如是二俱舍,普入佛功德。《華嚴經》卷十三,須彌頂上偈贊品
【第60句】:譬如摩尼寶珠,不論開價多少,都是賤賣。佛性摩尼寶珠也是如此:成為億萬富翁、大學問家、國王乃至天王,通通是賤賣;唯有成佛,才實現生而為人的價值。
【第61句】:生活的禪法在于與生活相互默契的活潑與創造力,打破那些自我的固執與狹隘,從自我狹隘的視野中突破,去認識與更新在人生中歷經的障礙,也就在于能夠擁有一份化解煩惱的距離與態度,意識與能力,每一天,每一個念頭,都是人生的啟迪與改變。
【第62句】: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法華經》卷一,方便品
【第63句】:我們整天為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所左右,為身外之物所煩擾,為名位所刺激,我們的心怎么凈得下來呢?煩惱自然時刻也不會遠離我們。——燃燈法師
【第64句】: 不要高估自己的力量,和世界的強大相比,單個的力量再大 也微不足道;不要低估自己的力量,假如匯人群體的力量之中,單個 的力量再小都足以改變整個世界。要讓自己的力量成為真正有用的正 能量,就必須讓它加入正義的群體力量之中,成為滾滾洪流中的涓涓 水滴,再小的水滴也能反射太陽的光輝。
【第65句】:有二凈法能護世間。何等為二?所謂慚、愧。假使世間無此二凈法者,世間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親、師長,尊卑之序,顛倒混亂,如畜生趣。《雜阿含經》卷四十七,第1243經
【第66句】:佛法能得現世果報:……現得恭敬、名聞、禪定、神通等利。(古印度)訶梨跋摩《成實論》卷一
【第67句】:凡夫就是喜歡追求神奇鬼怪,心才會亂。其實修心很簡單,只要“斷貪。——哪一個人心亂不是為了貪?
【第68句】:佛教徒不怕做事,而且能積極投入人間服務;在服務的過程中,心靈不被環境所轉,能勇敢突破萬難,難行能行;做到別人不能忍而我能忍,別人不能舍而我能舍的地步,這才是“藉事練心”。
【第69句】:生命的禪意不在一經一卷中,而在一呼一念里;心態的超凡不在一字一句中,而在一言一行里。活著,就是一場修行;走著,就是一番領悟。有所挫折才有所奮進,有所經歷才有所懂得。由理解而實踐,這是禮佛的根本,是正信,也是智信。
【第70句】: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別人的收獲與光鮮,卻一直忽視自己的懶惰和 逃避。沒有付出,便沒有收獲可言。世上收獲最多的人,往往是付出最多的 人。半途而廢只會給自己帶來越來越多的悔恨,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助你到達 成功的彼岸。
【第71句】:要把眾人的幸福提起,把自我的成就放下。佛陀的慈悲心與智慧心是所有信徒應該學習的,只有這樣,才能時刻把世人的幸福掛在心上,而拋卻自我的觀念。
【第72句】:【佛心禪語】 人為善,福雖未至而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而福已遠離。所 以,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比做一個好人更重要的事了。
【第73句】: 我承認自己的愚笨,因為我經常會犯常識性的錯誤;我承認 自己懦弱,因為我總是在該出手的時候雙手抱肩;我承認自己的庸 俗,因為我有時候會在不知不覺中隨波逐流;我承認自己的齷齪,因 為我幾十年不能蕩滌內心所有的陰暗。于是我一刻也不敢放松生命的 修煉,以對得起短暫的人生。
【第74句】:禪門的人生觀,就是這樣,你要提得起,有時候你也要放得下。當提起的 時候提起,當放下的時候放下。可是如果沒有禪慧的人生,當提起的時候不提 起,當放下的時候不放下;當放下的時候反而提起,當提起的時候反而放下。
【第75句】:道理悟了,悟與修行的次第都不存在,只有一個真實無為法,用不著修因求果。一耕云先生
【第76句】:千帆過盡,江南,在靜止的時間里,有情有意的醒著,那些寧靜的音符隨著蓮的幽香,灑落在心,一闋禪語,清絕明凈,滄海桑田,在落滿塵埃的人間,體會著生命的過程,承擔起命運的離散,那個許過地老天荒的城,那杯青梅煎好的茶,依然是當年的味道,而曾經等候的人,是否還會再來。
【第77句】:人問禪師:真的有命運嗎?禪師回答:有的。他又問:我的命運在哪里?禪師讓他伸出左手并指給他看:這條橫線叫愛情線,斜線叫事業線,這條豎線是生命線。然后禪師請他將手握緊問到:這幾根線在哪里?他迷惑地說:在我的手里。——原來愛情、事業、生命,都在自己手里。
【第78句】:順其自然并不是消極地去等待,并不是聽從命運的安排,順其自然是尋求生命的平衡。
【第79句】:若有菩薩心堅固,久處生死無疲厭,彼當具足普賢行,得佛功德無能壞。“四十華嚴”卷四
【第80句】:若我修精進,遭逢寒暑、王賊、水火、獅子、虎狼、無水符處,要必堅強其心,誓不退沒。(古印度)鑿親《發菩提心經論》卷下
【第81句】:凡你對別人所做的,就是對自己做,這是歷來最偉大的教誨。無論你傷害誰,就長遠來看,你都是傷害到你自己,或許你現在并沒有覺知,但它一定會繞回來。不管你對別人做了什么,那個真正接收的人,并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同理,當你給予他人,當你為別人付出,那個真正獲利的也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第82句】:佛陀的八萬四千法門,是針對于調伏眾生的八萬四千種煩惱而宣說。我們為了修行而作出的一切努力和付出,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調伏白心。即使我們修行長久,佛學淵博和身份高貴,但內心如果仍然沒有絲毫被調伏的話,那就只是徒有虛名,而不是名副其實的佛教徒。
【第83句】:平常運勢好,經常想什么就得什么的人,屬于有實力有福報之人,很多事情由自身能量感召而心想事成。對外沒有太多需求,來去相對自如,上不求人,下不欺生,于人于己都比較心平氣和。
【第84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放下應從修持布施、奉獻愛心做起。布施能放下對物質的貪執;奉獻愛心能放下自私。布施分為三種:一、財物布施;二、無畏布施;三、法教布施。
【第85句】:心是禪的關鍵,禪是成佛的階梯,心的悟力是長流不斷,而非停滯一處的。因此,每個時候對事物的領悟都不相同,心境提升到某地就到達某一個禪天,此乃成佛之階梯也。
【第86句】: 縱觀古今中外,凡是有很大成就的人,哪一個不懂得人情世故?哪一 個不懂得眾人劃槳開大船的道理?哪個人的周圍沒有“貴人”幫忙?所以 說:“施恩于人就等于把恩惠存進了銀行,急需時再取出來。”
【第87句】:吃飯睡覺也是修行,生活的點點滴滴都藏著快樂,人生的修為就在平常的吃飯睡覺間。
【第88句】: 如果順手能幫,干嘛不幫人家一把。你的一順手或許并不經 意,但被幫的人大都很在意,并且會因此記住你、念叨你。如果順手 能幫,你卻沒有這么做,這個瞬間或許會成為你記憶的黑屏,讓你的 人生失去了一段唾手可得的光彩回憶。如果順手能幫,幫了或許不會 有回報,不幫則一定會失去一些東西。
【第89句】: 如果你是爽朗的,大多數人在你眼里就會舒展;如果你是開 心的,大多數人在你眼里就會愉悅;如果你是微笑的,大多數人在你 眼里就會生動。相反,如果你狹窄、憂郁、沉悶,大多數人在你眼里 也會如此。你是別人的一面鏡子,別人也是你的一面鏡子,你給對方 什么,對方給你的回報也是同樣的。
【第90句】:念者,我說有二種:可行,不可行。若念不可行者,我即斷彼;若念可行者,我為彼知時,有念有智,為成就彼念故。言亦如是。…-.求者,我說亦有二種:可行,不可行,若求不可行者,我即斷彼;若求可行者,我為彼知時,有求有智,為成就彼求故。《中阿含經》卷三十三,《釋問經》
【第91句】:心清一切明,心濁一切暗;心癡一切迷,心悟一切禪。生活就像一架鋼琴,白鍵是快樂,黑鍵是悲傷。只有黑白鍵的合奏,才能彈出美妙的音樂。若不嘗試著做能力之外的事,你就永遠不會成長。
【第92句】:從凡庸的境地到成功的彼岸之間,隔著一個無邊無際的“法海”,不嘗試肯定不能度至大成的境界,努力了也未必能心想事成,那該怎么辦?害怕失敗的人沒有資格追求成功,只有無論結果如何都要“精進”的人,才有成功的希望。“精進”之法,佛經從各個方面進行了論述,歸結起來,有兩個要點:
【第93句】:英國著名牧師菲恩說:“為了別人,請把你手中的蠟燭點燃,照亮別人 的同時,最先被照亮的,肯定是你自己!”淺而易顯的道理,有時在生活中 往往被人們疏忽,只有親身體驗之后,方可感到真實可信。
【第94句】:“覺悟人生”即是觀照在當下,破除煩惱;“奉獻人生”即是發心在當下,成就眾生。
【第95句】:用平靜與深刻的洞察力來滋養自己,你將能夠在今生與來世享受寧靜的滋味。你將遠離無明的饑荒,并且自然而然地想要從事禪修。
【第96句】:道本無瑕,擬心已差。才生征兆,遍界空花。若欲全舉,除非直與。不用增添,現成規矩。——《舒州龍門佛眼和尚文案》
【第97句】:有所觀法,皆空皆寂,無有堅固,是觀亦空。《大寶積經》卷一一二,普明菩薩會
【第98句】: 不能不在乎褒貶,不能太在乎褒貶。人既是獨立的個體又處在群 體之中,一言一行都會被不同的人進行不同的解讀。關鍵在于自己,要 明白自己是否真的像褒的那樣好,又是否真的像貶的那樣不堪。
【第99句】:說法時,文相連屬,義無舛謬,觀法先后,以智分別,是非審定,不違法印。次第建立無邊行門,令諸眾生斷一切疑。《華嚴經》卷十八,明法品菩薩宜應先知眾生善根及了彼心,隨其所堪,次第說法,如人大海,漸漸至深。《虛空藏菩薩經》
上一篇:天鵝的描寫(池塘天鵝的描寫)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