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莫輕視小善,以為我不會受報應。小水滴不斷地落下,最后能灌滿整個瓶子,所以聰明的人逐漸積集小善,而致使他整個人充滿著福德。——《佛陀的格言》
【第2句】:人活在世間,不能脫離人群。有人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會有困境,這些都必須一一克服。要克服難關就必須忍讓,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就是菩薩寬闊寧靜的境地。
【第3句】:人們的生命跟朝露沒有什么兩樣,看起來不乏美麗,甚至有的時候是如 此的凄美壯觀,但是只要陽光一照射,一眨眼的工夫它就蒸發消逝在這個空 間而變得無影無蹤了,生命短暫,值得珍惜。花的堅持不是撐著不死,而是 懂得生命的意義,在好好活著。
【第4句】:世間之所以有人我、是非、內外、事理不能調和,皆源自“貪、嗔、癡”。有此三念,故爭長論短,永無休止。
【第5句】: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長阿含經》卷十六,《堅固經》
【第6句】: 每個人都可以虛擬自己的才華和能力,做做夢無傷大雅,但千萬 不要因此當真。假如因為這種虛擬的東西膨脹自己,甚至不知天高地 厚,以為無所不能,可以藐視眾生,那么離絕地就不遠了。這種人往往 像一塊美麗的冰,經不起陽光;仿佛一種脆弱的瓷器,經不起摔打。
【第7句】: 人往往被他所屬的群體綁架,被自己所屬的派系綁架,因 此,群體中的大多數人是不真實的,一切都像電腦程序一樣被現實設 置,唯一能做的就是按程序規范運行。萬一不兼容,他或者被停用, 或者被置換,或者被當做病毒清除。他只能為所屬的群體和派系而存 在,沒有誰在乎他作為人的基本屬性。
【第8句】:殘酷的競爭讓人變得練達,能使人一眼看穿掩蓋在種種迷障下的真實,對人性的了解,與對人生的解釋也多了幾分禪意。
【第9句】:世間學問,義理淺,頭緒多,故似易反難。出世學問,義理淺,線索一,故雖難仍易,線索非他,現前一念心性而已。(明)澫益《靈峰宗論》卷二之三
【第10句】:學佛的真正意義在于時刻觀察自己的缺點,修行的真正意義在于時刻修正自己的不足。學了眾多佛教理論知識,卻沒有發現自己的缺點,那我們學佛的目的何在?修了多年的參禪持咒,卻沒有修正自己的不足,那我們修行的意義在哪里?
【第11句】:圣道修行是革命,革自己的命,革除我命,成為佛命。凈土念佛是歸命,歸命彌陀,獲得佛命。革命則難,歸命即易。革命苦,歸命樂。
【第12句】:比如信理,必須完全通曉佛經才有可能做到信。否則,不知道“理”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就談不上信。其中信自,不是相信自己對佛法的理解,而是相信,自性的善根。其中信他,不是隨便的相信別人,而是相信諸佛菩薩。對佛講的法有信心,通過學習佛法,不斷對佛教深信不疑。
【第13句】:今既自悟,各須皈依自心三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皈依也。——《壇經-懺悔第六》
【第14句】:修行人要發大愿、立大志。只有把自己這一點點心力都奉獻給眾生,才會有無窮無盡的動力去戰勝困難、攀登高峰。
【第15句】: 胸襟寬一些,心界廣一些;自我少一點,眾生多一點。給精神 一座茅草屋,給靈魂一處棲息地。
【第16句】:問:“有人問我殺豬的人可以不可以拜師,但是他皈依后還要殺豬,這樣可以皈依嗎?”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殺豬之人,如何不許皈依?求皈依應先懺悔,方是真心。如果仍操刀殺豬,是無懺悔之心,皈依之益,恐不能得。”——李炳南居士
【第17句】:尊重別人隱私,不可窺人秘密,不可揭人之短,不可搬弄是非。(當代)星云《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第18句】:有形至大者,莫若天地;無形至大者,莫若虛空。有道者知彼二者皆自心影響,故見空不空,見形非形。——《紫柏尊者全集》
【第19句】:【我問】:冥冥眾中,你是不是我為緣而幾經輪回的那個人?【你說】:是的。五百年前的那一天,你無意中經過了有我的路,我一直等你,來實現這場擦肩而過的緣。【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我苦苦哀求佛祖,讓我們再結一段塵緣。
【第20句】:所有成佛功德法,悉以回施諸群生。愿令一切皆清凈,到佛莊嚴之彼岸。《華嚴經》卷二十三,十回向品
【第21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什么意思呢?其實也就是說覺悟者,不是以 你是否做過有違世俗倫理道德的事情為標準的,而是看大智能的獲得與否。
【第22句】:善心的力量無處不在,善待別人同時也善待自己。善心是心靈的呼喚,是人間的春風,是生命的源泉。善心是一顆種子,它會在人心中生根發芽,然后撼動整個世界,也可以成就自己美好的未來。
【第23句】:【禪語佛源】【第1句】:用慚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第2句】:煩惱消歸自心就有智慧,利益分享他人便是慈悲。【第3句】:我與人與,心與口與,歡歡喜喜有幸福;內與外與,因與緣與,平平安安真自在。【第4句】:喜愛的就想占有,討厭的就會排斥,患得患失,煩惱就來了。【第5句】:擔心,是多余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動力。
【第24句】:因此,人們寄希望于修行,希望在修行中得到解脫,而佛教的解脫之道就是滅苦之道。
【第25句】:信佛者必須學佛,學佛必須效法菩薩精神,“菩薩心中沒有自我成就的企圖,只有成全眾生的悲愿”,所以菩薩能夠承擔起人生百味,在人需要的時候適時地出現,救蒼生于水火之中。
【第26句】:歲月在深深淺淺的足跡里,相遇與別離,每一天都在L演。遇見,是為-了給彼此留下暖意;別離,只是為了走出不屬于自己的季節。
【第27句】:恒東法師禪釋人生不要攀、不要比、不要自己氣自己;活多干、話少說、人人心里有秤砣;少吃鹽,多吃醋,少打麻將多散步;按時睡,按時起、跑步游泳健身體;夫妻愛、子女孝、家與比啥都重要;官再大、錢再多、閻王照樣土里拖;行點善、積點德、心里常念彌勒佛;吃點虧、吃點苦、傻點笨點也是福。
【第28句】:我們的笑容,肯定了我們要平和、快樂地去生活的覺知與堅定。真正的笑臉,源于一顆了悟的心。只要打開心靈的窗戶,你就能看到自己內心微笑著的慈悲。
【第29句】:有一句話說得好:觀念決定行為。人的意念活動雖然隱晦難明,別人看不見,卻是行為的指南針,身業、口業的造作,無不與意業有關。所以,應該好好守護自己的意念,多往好處想,別讓邪思妄念爬上心頭。
【第30句】:【最有禪意的文案】以為自己最好或不如人,都是內心的障礙;能去我執,才能輕安自在。
【第31句】:【禪語感悟】 妙善禪師將身體看做大的糞桶,加個小的糞桶,也不稀奇。這種認識 正是他高尚的忍辱人格和道德慈悲的表現。
【第32句】:如樹無根,則無枝葉花果等物。如是無明無自性故,行等生起定不可得。無明自性從于虛妄分別而生,非真實生,從顛倒生,非如理生。《梵志女首意經》
【第33句】:包容:水遇到阻擋物并不會爭鋒相對,而是繞道而流,包容與寬恕的人就像水一樣,既不計較,也不爭論。以善巧智慧,不傷害眾生的方式來完成自己的目標。
【第34句】:此苦圣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圣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雜阿含經》卷十五,第379經
【第35句】:畢竟寂靜,究竟清涼,隱沒不現,唯由清凈,無戲論體。如是清凈無戲論體,不可謂有,不可謂無,不可謂彼亦有亦無,不可謂非有非無,唯可說為不可施設,究竟涅槃。《本事經》卷三
【第36句】:善用其心用心養花,花花皆是芬芳;用心燒菜,菜菜皆是美味;用心作人,人人皆是好人;用心交友,友友皆是貴人;用心愛人,人人皆是親人;用心做事,事事皆是好事;用心念佛,念念皆是功德;用心學法,法法皆可明心;用心參禪,禪禪皆可見性。降伏自心,心魔皆可凈除;善用其心,無心卻也有心。
【第37句】: 首先,在行為上要低調,“才大不可氣粗,居高不可自傲”,做人不能 太精明。《紅樓夢》中的王熙鳳“機關算盡太聰明”,樂極生悲。
【第38句】: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煩惱是中流,般若是船筏。乘般若船筏,越煩惱中流,離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這個過程都在我們當下的一念完成。
【第39句】:任何人的行為不會消失,它會回來與主人相會。作惡的蠢人將在另一世界看到自己受苦。《經集》第三品,第十章《拘迦利耶經》
【第40句】:“了凡因語”不是純粹預測的工具,而是一種觀察自然、改變命運的思維方式,它不是為易經預測大師提供一種預測術,而是為普羅大眾提供一種直達成功彼岸的改運方式,它正是我們在迷惘中渴盼已久的一盞勘破迷途的心燈。
【第41句】:少林寺,最大的價值不是拳而是禪,是周文王用一塊石頭找到了天地的中心,觀景臺,看過那個石頭。
【第42句】:無義不誠信,欺妄好斗爭,當知遠離此,近愚與罪多。仁賢言誠信,多聞戒行具,當知親附此,近智誠善多。《法句經》卷下,道利品
【第43句】:佛教的真理猶如明燈,將遣除一切眾生的無明,并啟迪心靈的智慧。跟著真理的腳步,讓我們來一趟菩提之旅吧!這一定是一個寂靜與安詳的旅程。
【第44句】:生活即修禪。定力不堅,心隨神移的人,被花紅柳綠、光怪陸離的塵世迷了眼,分了心,因此,只能成為米飯,甚至是半生不熟的夾生飯。而只有那些超凡之人,立定心意,心無旁騖,物我兩忘,才能將自己釀成一瓶芳香的美酒。禪,定也。靜心修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從容淡定才是生活的本真。
【第45句】:無風的空曠,靜靜地飄下零星的雪花,一片白茫茫的空曠,悄然的凈白,你還需要什么呢,這種禪境的心思先覺來得這樣隨意而安好,一種滿足的感覺落上心梢。
【第46句】:其實,生命有隔陰之迷,意即換了身體就不知過去一切,故千古以來, 生命之源,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實生命的形相雖千差萬別,而生命 的理性則一切平等,佛教的緣起性空、三法印、業識、因果等的義理能通達 明白,則生從何來?死去何處?即使不問也可以知道了。
【第47句】:多聞圣弟子離粗言,斷粗言,若有所言,辭氣粗獷,惡聲逆耳,眾所不喜。眾所不愛,使他苦惱,令不得定,斷如是言。若有所說,清和柔潤,順耳人心,可喜可愛,使他安樂,言聲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中阿含經》卷三,《伽彌尼經》
【第48句】:對于每一個人來說,家庭都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忙碌工作了一天或者心情不順時,總會想到在溫暖的家中已經有人為我們沏好了一杯熱茶;當我們奔波在外身心俱疲時,總會想到冬夜家中那一盞守望的燈火。
【第49句】:在別人的優勢中挺直脊背,堅持自我,任何時候都不驕傲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才是一種正確的肯定自我的方式。
【第50句】:生活的禪法就在于對于別人的寬宥與對自己的拯救,也是對人格的一種洞察與對生活的一種信心,生活的全部也就證明了生命的主體,人生意義的追問,不是向外的追求,而是一種內心的回歸,它是一種誠實與善意的人文情懷。
【第51句】:顛末禪師的一番開示,信徒終于會心過來,以后全力地改掉了焦躁的本性,再也不等閑發性情了。
【第52句】:勿以善小而不為,積小善而成大德。世間萬物自有其價值所在,沒有大小,輕重之分。
【第53句】:當上天的考驗已經成為過去時,我們要學會將這場考驗中所經受的苦楚拋到腦后,否則,我們的人生將淪為痛苦的犧牲品。一時的不幸是外力所致,一生的不幸必定是自造的牢籠。因此,不要給自己設置障礙,前行中,該丟棄的要果斷丟棄,不要讓過去的痛苦經歷牽絆住前進的腳步。
【第54句】:文殊菩薩,佩智慧劍,不為制伏煩惱小敵,但在劍封“我”喉。一切煩惱以“我”為根。擒賊擒王,能斃“我”命,煩惱自消。
【第55句】:禪心生,道乃正;禪心定,人自在。悟禪,是人生清醒的一開始。禪機寓于萬象之中,要用心領悟;萬象皆是禪機的昭示,不要褻讀。善是禪的根本,學會用微笑迎接困境,學會用寬容包容殘缺。生活總是在我們最軟弱的地方給我們重擊,令我們成長。坐亦禪,行亦禪,禪意人生,福在其中。
【第56句】: 光明,希望和愛,是這個世界上最不缺,也最稀缺的元素,缺或不缺, 全看你是否良善。
【第57句】:很多時候我們做人失敗,修行不成功,其原因是我們對自己缺乏智慧的自醒與自察,反而對他人投入了豐富的鑒別與想象。對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糊里糊涂;對他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卻一清二楚。其實我們應該做到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這樣才能使我們進步與成功。
【第58句】:人常常因一念偏差而舍棄互愛互助的人生,變成貪求取奪、嗔恨殘害的人生。追根究柢,都是因貪求名利、欲樂而蒙蔽自己清凈的本性。
【第59句】:做一個云水禪心的人,在紛繁的塵世中,承受花開的美麗,承受凋零的凄涼。縱算人世冷暖,天高地遠,我幺們依舊可以讓日子過的清凈簡單。日子如行云流水,我們卻可以烹一杯世味熬煮的茶,于老舊的軒窗下,看一朵白云飄過,一滴雨水滑落。
【第60句】:對于勤奮者來說,遍地是黃金。任何一項成就的取得,都是與勤奮分不開的。勤奮是點燃智慧的火把,打開幸運之門的鑰匙。
【第61句】:佛是站在眾生的立足點看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而不是站在高成就上俯視蕓蕓的眾生。”佛就在我們的周圍,禪也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
【第62句】: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云;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一無盡藏
【第63句】:若要常常保持心的快樂,就不要把人事當是非,應把是非當教育,以增進待人處世常識。如果把人事當是非,心將永遠很痛苦。
【第64句】:一不做,二不休,不風流處也風流。若要公私濟辦,好看露地白牛。——《法演禪師文案》
【第65句】:你只要讓自己的心萌動著活力,讓自己行動起來,自然會得到許多全新的體驗,因而對生命和生活充滿了熱愛之情,并感到由衷的幸福。這便是修心的意義所在。
【第66句】:【天天禪語】很多時候我們做人失敗,修行不成功,其原因是我們對自己缺乏智慧的自醒與自察,反而對他人投入了豐富的鑒別與想象。對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糊里糊涂;對他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卻一清二楚。其實我們應該做到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這樣才能使我們進步與成功。
【第67句】: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日:“一瓶兼一缽,到處是生涯。”——《后招慶和尚》
【第68句】: 諸葛亮懂得低處修心,雖躬耕于山林也同樣修得滿腹韜略,成就了日 后蜀國霸業。亞伯拉罕·林肯懂得放低自己,雖鞋匠出身不也成為受人景 仰的美國總統嗎?所謂的智慧,并不是把自己擺在很高的位置讓自己飄飄 其然,而是來到低處以一顆謙卑的心去仰視蕓蕓眾生。只有在低處修心, 才能在高處成事。
【第69句】:當兩個人結成夫妻,就是組成了一個兩人的僧團,可以讓雙方修行愛。譬如說,互相照顧,使另一半如花般綻放,幸福成真。幸福,并不是一個人的事。一天里,應該至少要修行微笑一次,為的不只是你自己,也是為另一半。你也應該為自己、為另一半修行行禪。我們的每一步、每個微笑,都會在周圍人身上起作用。
【第70句】:如人少資糧,涉遠遭苦難,不修功德者,必經惡道苦。如人豐資糧,安樂以遠游,修德淳厚者,善趣常受樂。《雜阿含經》卷四十六,第1233經
【第71句】: 對于挨罵的人,要反思自己為什么會挨罵,但不必睚眥必報,以牙還 牙。有人背后罵你,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如果有一條瘋狗 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
【第72句】:“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我們就是要在心生心滅之間,體會那不生不滅的佛性。
【第73句】:有大智慧的人沒有煩惱,因為他把萬法的本質都看得非常透徹,不被一切現象所迷惑。
【第74句】:我們做了一件很完美的事情,但無須沾沾自喜;我們做了一件別人做不到的事情,我們不要有優越感。能夠如此的話,我們就會活得無愧無怍、心安理得,就能夠得到內心的安詳。——耕云先生
【第75句】:迷信不如無信,學佛一定要轉迷為智,離開眾生的煩惱心,回歸清凈無染的佛性。
【第76句】:佛說:內心有毒的人會施毒于人,內心無毒的人不施毒于人。佛家所說的“毒”,即貪、嗔、癡。貪是沒有智慧的欲求,嗔是沒有理性的情緒,癡是沒有覺悟的知見。
【第77句】:【禪語悟道】【第1句】:善事多做,長存善念,問心無愧,理得心安。【第2句】:心有主見,不聽傳言,莫論人非,笑對人間。【第3句】:胸懷坦蕩,處事坦然,心寬體健,益壽延年。【第4句】:熱鬧中以冷靜的眼光看待一切,就會省去許多煩心事;冷落時存一份向上的心,才能享受到許多真樂趣。
【第78句】:御下之法,恩不可過,過則驕矣;威不可嚴,嚴則怨矣。欲恩而不驕,威而不怨,恩必施于有功,不可妄加于人,威必加于有罪,不可濫及無辜。故恩雖厚而人無所驕,威雖嚴而人無所怨。功或不足稱,而賞之已厚;罪或不足責,而罰之至重,遂使小人故生驕怨矣。(宋)山堂禪師(《禪林寶訓》卷三)
【第79句】:是真報身,有始無終,壽欲劫數,無有限量,初成正覺,窮未來際,諸根相好,遍周法界。《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報恩品
【第80句】:一切菩薩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識力,以善知識而為根本,依善知識生,依善知識出,依善知識長,依善知識住,善知識為因緣,善知識能發起。《華嚴經》卷七十七,入法界品
【第81句】:天下以美婦人譬好花,以好花譬美婦人。殊不知以人譬花,以花譬人,而能譬譬者,非花非人也。故日:“境緣無好丑,好丑起于心。”——《紫柏尊者全集》
【第82句】:以茶見靜,非靜不能得茶氣;以茶見清,非清不能得茶韻;以茶見與,非與不能得茶理;以茶見虛,非虛不能得茶意;以茶見寬,非寬不能得茶識;以茶見真,非真不能得茶律;以茶見誠,非誠不能得茶德;以茶見禪,非禪不能得茶悟;以茶見心,非心不能得茶道。
【第83句】: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蘊珠藏,不可 使人易知。
【第84句】:【佛心禪語】 總想著依賴別人,而自己卻不肯努力,到頭來必定什么也不能得到。
【第85句】:塵勞回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一《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第86句】:什么是生活禪?從物質到精神,就是生活禪;從迷失到覺悟,就是生活禪;從染污到凈化,就是生活禪;從凡夫到圣者,就是生活禪。
【第87句】:幸福的最大障礙是我們自己,如何增進幸福,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無念復無涯;時人若問居何處,綠水青山是我家。——唐·龍牙
【第88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六祖壇經·定慧品》
【第89句】:善與惡本是一念之間的事,眾善奉行便成佛。時時心存善念,自然能夠積累福報,這是一個真正的修佛者、真正的出家人所要努力做到的。
【第90句】:人生旅途中,唯有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奮進;而安逸優越的環境卻消磨 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樂,盡享舒適,卻常常一事無成。
【第91句】:其實,人們的快樂和痛苦取決于內心的選擇。如果你決定讓一切顯得不順心,那只要告訴自己一切都不順心,沒有什么是令人滿意的;如果想要快樂,你就需要告訴自己一切都進展順利,生活過得很好。
【第92句】:初發心最重要的就是我們應當擁有一顆怎么樣的心去修行。禪宗講即心即佛,佛就是心;凈土宗講唯心凈土,還是講心;密宗講三密相應,還是心;天臺宗講三諦三觀,還是心;華嚴講一真法界,還是這個心。離開心就沒有法,所以心是一切的根本。
【第93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噶舉祖師帝洛巴大師對那諾巴祖師說:“那諾巴,束縛你的不是顯現本身,而是你對顯現的執著。”每當我遇到各種景象而產生執著時,都會憶念這句竅訣來調伏自己的內心。
【第94句】: 境隨心轉,人心不好,災難就多,人心好了,災難必少。大 震是天譴,小震是警告。世人要早日破迷開悟。
【第95句】: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持之以恒,也不需要做任何事都要聯系起堅持和 信心來。我們要做的就是用簡單的方法把事做好,最重要的就是把知識融和 于現實生活中.僅此而已。
【第96句】:山川草木,大地山河無不蘊藏著無限的禪機;煦日照耀,微風吹拂莫不透露著諸佛的法音,一切都是自然的流露,一切都充滿真的純凈、美的純德、美的純情。
【第97句】: 佛說:“其實能活著本來就是一種奇跡!”所以,每個人都不應該太看 重名利,不必太在意失去多少,應該留幾分清醒,存一份淡泊,時刻保持 一種平常人的心態,讓每一個日子都過得灑脫、輕松一點,平平淡淡才是 真,平平安安才是福!
【第98句】:佛誡羅喉羅頌云:“十方世界諸眾生,念念已證善逝果,彼既丈夫我亦爾,何得自輕而退屈!”(五代)延壽《宗鏡錄》卷七十六
【第99句】:如是比丘以戒為頭,若頭斷已,失諸善法,于此佛法,謂之為死。(古印度)優波底沙《解脫道論》卷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