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奇怪的是,不知為什么,在我小的時候,我極力裝得象個大人;而當我已經不再是小孩的時候,我又希望象個孩子。——列夫?托爾斯泰
【第2句】:常有人為事業不順或身體不好,而懷疑家中的神位不對或有所沖犯。師言:“佛門講定業因果,只要心安處處皆安,心安即理得。在佛教中,任何方位都是好方位。”
【第3句】:【禪心佛語】凡事不要有過高的奢求,生活經驗告訴我們,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高。期望不那么高,反而容易滿足。一個人能知足,他的精神就會開朗、愉快,而一個不知足的人常常有自苦、自危、自慚、自卑、自惑,以致自毀。
【第4句】:社會形態源自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源自于個人的修養。若能先培養好個人修養,進而料理好家庭,社會秩序自然能漸上軌道。
【第5句】: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淡然是一種心境,是一份釋然,是一種千帆過后的雋永。擁有一顆淡然的心,懂得接受生命中的遺憾,學會珍惜生命中的感動,讓心溢滿寧靜與陽光。
【第6句】:【圣經文案】154那時,敬畏耶和華的彼此談論,耶和華側耳而聽,且有紀念冊在他面前,記錄那敬畏耶和華、思念他名的人。(瑪3:16)
【第7句】:【禪心佛語】人越長大,就越習慣于壓抑內心的真實感受,不再放聲大哭放聲大笑,什么都只是淡淡的點到為止。常常躺在夜里卻怎么也睡不著。習慣許多許多的畫面在自己的腦海里再現,習慣在夜里享受孤獨,習慣在夜里獨自哀傷。
【第8句】:既來之,則安之,“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歡喜承受,業很快就會過去;不歡喜接受,則煩惱叢生,甚至于煩惱中再造惡業。
【第9句】:我們的人生中,充滿著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起伏不定。這些現象對每個人來說,雖然都是實實在在的,但它并不是究竟真相。只有通達了一切本來無“我”,才會明白人生到底是什么,才會擁有一種超越的人生。
【第10句】:【禪心佛語】能修方丈說,彌光老和尚為揚州的大明寺、高旻寺、旌忠寺、觀音寺全部落實宗教政策,甚至于為全國性落實各大寺院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奔走呼吁,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他的肉身像則是通過坐缸三年而塑成的。
【第11句】:【禪語人生】我快要六十七歲了,如果我內心深處,有時也沒有辦法接受這么多年下來自己身體已經衰老的話,我一定會難以接受我目前的狀況。當你老了,要意識這背后究竟意味著什么,不要欺騙自己,試著從中得出最好的結果。
【第12句】:信佛不是求財勢名利,而是使人人對自己有信心,培養毅力及勇氣,訓練自己莊敬自強,而不是依賴他人。所以,我們要以身作則,端正心念,用質直的心接受佛陀的教育,踏實地為社會人群付出。
【第13句】:發短信會影響一個人的運勢,如果發出的短信是吉祥喜悅的,產生了好的陽性氣場,讓朋友們開懷,那當然就“發了”;反之,日常生活中,我們言行舉止會造業也會結善緣,所有的因果都在一念之間。
【第14句】:【佛心禪語】真正聰明的人,就懂得平時待人和善,樂于助人,樂于和人分享自己的美好。這樣到了“大難臨頭”的時候,總會有人站出來為我們出頭。
【第15句】:曾經混沌懵懂的誓言,曾經瀟灑狂放的書簡。歲月流遠,帶去了曾經年輕的苦禪。成長后內心的孤單,也漸漸朦朧在天邊,留下的,只是許多回不去的遺憾。
【第16句】:【禪心佛語】寒山問拾得: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第17句】:【禪心佛語】乳名是父母取的,惡名是自己惹的,肉體的形象是父母制造,精神的形象是自己塑造。生命在父母,命運在自己。
【第18句】:以寬容的胸襟處事待人,是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的一種生活態度。個人若能具備“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氣魄,以一份豁達的心境面對人與事,那么這個人就能除去很多煩惱,保持一顆寧靜的心。
【第19句】:佛陀曾教我們理財四分法:一、四分之一奉養父母,二、四分之一教育子女,三、四分之一用于家庭,四、四分之一投入社會公益事業。
【第20句】:學會知而不言,因為言多必失;學會自我解脫,因為這樣才能自我超越;學會一個人靜靜思考,因為這樣才能讓自己更清醒、明白。
【第21句】:可是,人終究是有情感的動物,你幫助了別人,別人肯定會在心底保留著這份感恩,說不定在日后你陷入困境的某個關鍵時刻,他就會挺身而出來回報你。再說,即便你未必得到回報,但那種人性的光芒也會深深地留在別人心里。
【第22句】:【禪心佛語】人生第一要務,就在于發展自己的能力,貯藏自己的精力,維護自己的健康,使自己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能使出全力。
【第23句】:見火不滅火燒身,見蛇不打蛇咬人。見貧休笑富休夸,誰是常貧久富家。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將革命進行到底,為人民服務終生。將相頭頂堪走馬,公侯肚內好撐船。講別人口若懸河,說自己嘴上縫索。
【第24句】:【喪己于物,失性于俗】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位子·刻意》)☆為追求物欲而喪失自我,為趨就流俗而失掉本性,就叫做本末倒置之人。
【第25句】:每個人的改變要由其自身來完成,不可能也不需要由別人代替。所以并不需要改變任何人,而只需要幫助需要改變的人。
【第26句】:【禪語人生】眾人的路,眾人走,磕磕碰碰無可避免;天下情緣,天下結,聚聚散散無可厚非,理解,才能寬容;寬容,才有寧靜;看開,方能釋懷;看透,方能淡泊。
【第27句】:有的時候,痛苦和煩惱不是由于得到的太少,而是因為擁有的太多。擁有太多,就會感到沉重、擁擠、膨脹,就會患得患失。
【第28句】:【佛家禪語悟道人生】人生是一種思考,總在起伏中穿梭,總免不了痛苦的糾結,當然還要準備好理解和寬恕,我們都在思考人生的真正價值,人生最大的質量就在于如何把自己從煩惱當中解脫出來,讓心地豁達和光明。
【第29句】:【禪心佛語】棉花是磨不出刀子來的。人的一生,經歷了種種的磨難、種種的痛苦,才會知道人生真正的滋味是什么。
【第30句】:【禪心佛語】觀古知今,無論科技多么先進,吾人必須要求自己,健全自己,才得以生存;吾人必須反觀自省,培植善緣,才能邁向佳境。
【第31句】:就拿邵逸夫而言,他為內地與香港的教育事業捐助過數十億款項,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的財富取之于民眾,應用回到民眾”。在內地與香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建筑物不勝枚舉,這不就正如佛家所言,布施的越多,其實得到的也越多。
【第32句】:見乞丐者,若生是心:佛是福田,我應供養,禽獸非福田,不應供養,是非菩薩法。《摩訶般若經》卷二十六,四攝品
【第33句】:【佛心禪語】貪婪是餓鬼的心理,嗔恨是地獄的心理,愚癡是畜生的心理。只要我們內心有貪嗔癡,就離不開三惡道。因此,在人道中也有三惡道。——濟群法師
【第34句】:孟子說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現在我們的社會上,特別是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大多是推崇享樂型,他們鄙視“憂患”地生活,僅僅希望有安逸的環境。可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們卻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
【第35句】: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古印度)龍樹《中論·觀法品》
【第36句】:【禪心佛語】禪悟人生:應該怎樣,就表現怎樣的心,既不矯揉造作,又不虛偽處世,完全是一種真實自我的流露,在這種真我里心自然解脫自在了。
【第37句】:釋迦牟尼的一句話:“伸手需要一瞬間,牽手卻要很多年,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你生命該出現的人,絕非偶然”。———若無相欠,怎會相見。
【第38句】:【禪心佛語】共業推動著歷史及宇宙的流行運轉,這股巨大力量所形成的局面,即是眾生所共同承受的果報。普渡眾生的目的,在于以大眾的力量來轉回,所以我們要自利利他,有因緣就要度人學佛。
【第39句】:【禪心佛語】如果不穩重,修行就成了半途而廢,就像燒水才燒到五十度又冷下來,冷到二十度再繼續燒,燒了三十度又冷下來,這樣燒燒停停、停停燒燒,就永遠都燒不開。
【第40句】:【禪語人生】修行只要出現禪相,就不會生起任何境界或感應。例如參話頭疑情一起,外緣內境所產生的法塵,即刻被轉為疑情的力量。疑念、疑情、疑團,可以視為參禪的禪相。
【第41句】:【佛心禪語】其實,這五條做人的黃金法則,我們每個人都應在生活中、工作中總結實踐,從中領悟做人做事的重要性。(人生指南)
【第42句】:生命雖然是充滿苦惱,但也同時滿載珍奇。留心察覺,才會發現生命里的痛苦和美妙。遇到痛苦并不是要自己沉迷于痛苦之中,體驗到生命的美妙也不是要自己迷失于其中。
【第43句】:【圣經文案】121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他被藐視,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樣,我們也不尊重他。(塞53:3)
【第44句】:【禪心佛語】從宗教的觀點來看,唯有宗教的信仰和宗教的修持,以及宗教生活的體驗,才是人類精神生活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人生才不會空虛,也不會感到寂寞。
【第45句】:【禪心佛語】人總是在克服一個一個困難的前提下才能夠有所收獲、有所成功。只有迎難而上、知難而進,這才是應有的精神。
【第46句】:【禪心佛語】當你明白并且堅信所有的不幸,逆緣,疾病,侮辱等等都是來自于上師的加持,不再有任何的恐懼與期待時,你就明白了加持的真正的意義。
【第47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我們的快樂源于我們一直都祈望他人得到快樂,我們的痛苦源于我們一直只祈望自己得到快樂。
【第48句】:【禪心佛語】佛陀教導的是:當看見念頭或當思惟的時候,放下念頭并「保持覺性看著它」,這就叫做VIJJA(明)或智慧。
【第49句】: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時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
【第50句】:【佛心禪語】不要抄近道,否則會白跑。不要繞遠道,否則會遲到。不要走邪道,否則會坐牢。不要走黑道,否則會挨刀。
【第51句】:【禪心佛語】路在哪里,路在前方,路往寬處走,心往寬處活。人生路一場,有折磨,有磨難,有曲折,這本是平常,你若為之煩憂,那就錯了,它的存在,對我們是一種磨練,也是在助力我們修行,正所謂煩惱既菩提也。
【第52句】:記住幫助過你的人,叫知恩;收藏愛護過你的人,叫重情;珍惜忠告過你的人,叫厚義;忘記打擊過你的人,叫寬宏。人生行囊里積攢的恩情越多越幸福;生命和靈魂愈是厚重寬廣愈有意義。
【第53句】:莫說煩惱看不破,自在歲月空往來,一得一失一夢,這局棋到頭不過人去樓空,觀照好內心的世界,從善如流,從寬而擇。——延參法師
【第54句】:人活到一身隱私,一開口就有秘密,就需要躲躲閃閃、遮遮掩掩,那是最不自然的活法。活到凡事問心無愧,“事無不可對人言”,那是最本真的活法。兩種活法,苦樂各異,還是本真一點比較好。
【第55句】: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奔馳于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于得意炬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沉溺之想乎?(印光法師)
【第56句】:人文精神、人文關懷所要達到的目的、所要表達的根本宗旨就是尊重生命。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有生命才有一切。
【第57句】:【禪心佛語】人們在追尋這些問題的答案的同時,孕育了人間苦與樂,演繹了人間悲劇與喜劇,成就了人間森羅萬象。
【第58句】:【清雅基地】【禪悟】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傷口中幽居,我放下過天地,卻從未放下過你,我生命中的千山萬水,任你一一告別。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樁不是閑事。——倉央嘉措
【第59句】:【佛心禪語】自我實現是一種內心的需要。成長在于消除壓抑及束縛,使個人得以“做他自己”,得以如發光發熱般將內在的本性和潛能發放出來。所以,我們要養成良好的心態,無畏成長中的挫折苦難。
【第60句】:修學佛法,就是要學得何時何地都能定靜,自我訓練“攝諸散亂心”。心若不專,則意不能定;意若不定,則慧不能生,以致愚癡暗昧,自生障礙。
【第61句】:要做個受人歡迎的人,做個被愛的人,就必須先照顧好自我的聲和色。面容動作、言談舉止,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修養忍辱得來的。——證嚴法師
【第62句】:【圣經文案】203那時,彼得進前來,對耶穌說:“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七次可以嗎?”(太18:21)
【第63句】:【佛心禪語】不需要為掙不盡的財富焦頭爛額。也不會為柴米油鹽而憂愁。不爭,自然從容;不計較,所以常快樂。
【第64句】:【禪心佛語】外表上我們可能很簡單,我們可能只有很少幾件衣服,一日一餐就滿足了,然而這并不是樸素。如果你的心能容納無限的經驗,雖然飽經世故,卻又能保持單純,這才是樸素。
【第65句】:【禪心佛語】佛法的智慧,在于對人生的支撐,當面對那些煩惱的風雨,非同尋常的狀況,讓心地產生積極光明的力量,化解懦弱,堅持勇氣,從而成為一種生命內涵的素質。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寧靜的力量。
【第66句】:【禪心佛語】每一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時光。那一段時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孤獨和寂寞,不抱怨不訴苦,日后說起時,連自己都能被感動日子。
【第67句】:最會原諒自己的人,最得不到別人的諒解和佛天的原諒;最肯責備自己的人,最容易得到別人的原諒和佛天的寬恕。——耕云先生
【第68句】:恒路法師:看人間,寬寬的是路,窄窄的卻是心,人世間最多的遺憾是缺少那顆包容的心,人間多少錯,最錯是執著,人生多少失誤,悲催還是耽誤,風雨來去,花開易落,人間走過,不要錯過。
【第69句】:【禪心佛語】沒有道理胡思亂想猜疑的人,很容易失去信心,也不會有正知。失去信心就會失去成功的希望,所以懷疑是六根本煩惱之一。
【第70句】: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古印度)龍樹《中論·觀四諦品》
【第71句】:【禪心佛語】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么,如果在今天遇到了你愛的人,那么一定就要在今天告訴他:我愛你,我非常非常愛你。即使他無法拿相同的愛和你回應,至少在他知道自己被愛的那一刻是高興而歡喜。
【第72句】:【禪心佛語】禪悟人生:禪有四行:有求皆苦,無求乃樂,打破執著,是“無所求行”,讓自己從苦海解脫出來,用法凈之理作指導,是“稱法行”。
【第73句】:【禪心佛語】人的一生會遭遇無數次相逢,有些人是你看過便忘了的風景,有些人則在你的心里生根抽芽。那些無法詮釋的感覺都是沒有由的緣分,緣深緣淺,早有分曉。
【第74句】:【禪心佛語】隨緣做事,隨緣放下,不留戀。就是準備在大限到來的時候也能夠隨順因緣而去,不留戀這個世間、不留戀任何東西,那才會沒有遺憾地結束此生。
【第75句】:【禪語人生】有時候看起來,現代人吃得好、穿得靚,似乎很成功,可在心靈層面,現在的人卻遠不如古人,尤其缺乏承受壓力的能力。因此,我們很有必要汲取古人的智慧。
【第76句】:此界釋迦已滅,彌勒未生,賢圣隱伏。眾生奔波苦海,猶失父之兒:若不以極樂愿王為歸,誰為救護?(妙葉禪師)
【第77句】:不認識字的人、口舌不靈便的人、懶惰的人之所以念不好佛,是因為他們只盯著結果,而不愿花費心思做好眼前的事。正如弘一法師所說,只要肯用心,人人都能念好佛。做事情也是如此,只要靜下心來努力去做,沒有做不到的。
【第78句】:好的生活就是不瞎想,要懂得把握。站在鏡子面前微笑,你看到的是愉悅;站在鏡子面前沮喪,你收獲的卻是憔悴。人生亦是如此,好的命運需要好的態度來滋養;美的命運需要美的心靈來灌溉。
【第79句】:【禪心佛語】人這一生有兩件事情絕不能做:一是“等”,不能等明天;二是“靠”,不能靠別人,否則你這一生就算白活了。
【第80句】:苦依于業,業依于結,而苦、業、結都無所依,以必性常凈故。如是當知,一切諸法無有根本,都無所住。《大集經》卷十五
【第81句】:【禪心佛語】你必須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會死去的觀念。當你明白生命是永恒的,就能克服對死亡的恐懼,歡喜求生西方極樂清凈平等的佛土。
【第82句】:【文案基地經典禪語】塵埃落定,功過得失,誰人評說?其實,人生論得失,唯有寸心知。在一顆寬廣的心靈里,沒有所謂的得失,一個人到了忘懷得失的時候,才是真正地有所得。
【第83句】:灌木不能長成大樹,因為沒有主干,最后只能當柴燒。大樹之所以能成大樹,因為主干參天,映蔽云霞。凈土宗從教義到祖師必須主干分明,才能蔚成大樹,蔭蔽蒼生。
【第84句】:佛曰:緣來天注定,緣去人自奪。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正所謂:“生年不過百,常懷千歲憂。百事從心起,一笑解千愁”。
【第85句】:【禪心佛語】大海能包容,但一定有規律和法則;國家能包容,但一定要有法律制度;佛家講包容,但一定有清規戒律。否則,包容就失去了實際意義。講包容不是不講原則。如果滿腦子認為別人沒放下,其實就是自己沒放下。
【第86句】:【禪心佛語】什么是苦圣諦呢?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慮、悲哀、痛苦、憂傷、煩惱是苦,與所討厭的在一起是苦,與所喜愛的分開、別離是苦,不能實現追求、愿望是苦。
【第87句】:【佛家經典禪語】我們一定要用智慧,隨時去觀照自己的心念,是不是對色身起執著?是不是固執己見?如此慢慢擺脫對自己身心錯誤的妄執和貪戀,能夠超越自我的身心,你就漸漸走上覺悟。
【第88句】:【禪心佛語】時間是個常數,但對勤奮者來說,是個變數。用“分”來計算時間的人,比用“時”來計算時間的人,時間多五十九倍。
【第89句】:【佛心禪語】不要認定自己看到的都是真相,這叫不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