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教案3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學教案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班科學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一葉扁舟”是大班整合課程《拜訪大樹》主題中的一個教學活動。在這個主題活動中,孩子們認識樹,和樹做朋友,知道樹是人類的好朋友。本次教學活動則是讓孩子在玩和樹、樹葉有關材料的過程中感知一些科學的現象,培養科學探索的精神。對大班幼兒來說,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探索經驗,也對生活中各種科學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利用大樹材料的一些特性進行科學探索,既是對孩子們生活經驗的梳理,也是培養孩子良好科學探索精神的好途徑。
活動目標
1、進一步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并尋找物體浮起來的原因。
2、能在操作活動中大膽提出猜想,并學習實驗驗證。
3、愿意積極表達自己的發現,體驗實驗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對沉浮現象有一定的感知。有初步實驗的經驗。
2、物質準備:樹葉、樹果、樹枝、花瓣等若干,八只做實驗用的臉盆(半盆水),記錄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問題情境,激發幼兒興趣
1 師:秋天即將過去,冬天就要來臨。樹林里的小螞蟻要到河對面運糧食準備過冬。請你幫小螞蟻想想看,有什么辦法可以讓小螞蟻既簡單又安全地過河呢?
環節分析:以幫助小動物為引題,激發幼兒投入到活動中來。幫螞蟻過河的辦法有很多。但有了問題條件:在樹林中。既簡單又安全的辦法,避免了孩子毫無根據地發散思維。
2 師:如果坐船。你想小螞蟻會選擇什么做它的小船?
環節分析:這是一個開放式的問題,但也有約束性。孩子可以根據樹林中的物品進行講述,但同時要能當小船,也就是不會沉到水里的物品
二、預測猜想,第一次操作
1 師:剛才小朋友幫小螞蟻想了很多可以當小船的材料。我們來看看小螞蟻自己在樹林中找到了哪些材料?
環節分析:此處出示教師準備的材料,讓幼兒認識實驗的物品,并根據幼兒的回答將材料一一貼于記錄表中。
2 師:對小螞蟻來說,選擇合適的材料做小船是非常重要的,這關系到它的生命安全。那我們再來幫幫小螞蟻吧,看看哪些東西是適合做小船的,哪些是不適合的,為什么?
環節分析:此問題激發幼兒運用已有經驗進行大膽猜測,對出示的物品根據其在水中能否沉浮進行猜測分類,并請個別幼兒記錄。
3 師:剛才小朋友說的還只是你們的猜測,那么有什么辦法證明猜測是否正確呢?
環節分析:此問題進一步激發幼兒驗證猜測的積極性。
4 驗證操作。師:我們知道實驗是科學家做的。既然我們今天做了小小科學家,就要像科學家那樣規范操作。先請你們仔細看看需要驗證的材料,并把它畫在你的記錄紙上,像科學家那樣預測一下它們在水中的情況,做好第一次的記錄。然后就可以開始實驗了,做一樣實驗記錄一樣。每一樣物品做完后要放回籮筐中。最后我們還要一起來說說我們的實驗結果和我們預先的猜測是否一樣。實驗時注意輕輕地放材料,盡量不要把水弄到桌子上,如果有水出來了,要及時用抹布擦干。
環節分析:此處對孩子的實驗操作提出了詳細而規范的要求,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實驗習慣,培養嚴謹的科學探索的態度。
5 交流第一次實驗結果。師:請大家收好所有的實驗材料,一起來看一下我們的實驗結果。你的預測是什么?結果怎樣?
環節分析:此環節引導幼兒講述自己的實驗結果,體驗實驗過程的快樂,
6 小結:今天我們像科學家那樣用實驗的方法幫助小螞蟻找到了合適的做小船的物品,小螞蟻一定會非常感謝大家的。
三、進一步嘗試實驗。感知物體的浮力
1 師:既然我們的小科學家這么厲害,我還想問一個問題。
環節分析:此銜接語向沉浸在成功中的孩子提出了新的挑戰,會更加激發孩子的`參與熱情。
2 師:為什么葉子在水里會浮起來呢?
環節分析:此提問超越了孩子的已有經驗,但也正因為如此更加激發了他們探索的興趣。
3 再次實驗,初步感知浮力。師:接下來我還要請大家來做一個實驗,請你將樹葉輕輕地放在水面上,然后用你的食指輕輕地點在中間,慢慢地向下壓,你的手有什么感覺?壓到水底的時候再放開,樹葉怎樣了?等下請你們來說一說。
環節分析:此處給了孩子實驗的步驟,讓他們在實驗的過程中體驗水的浮力。培養孩子科學嚴謹的實驗方法和態度。
4 交流實驗結果。請個別幼兒描述表達實驗過程中的感受,初步感知水的浮力。
5 小結:(手指演示)原來樹葉在水中飄著的時候,如果你用手往下按,水里也有一種力在推著你,讓你覺得有些重,等到你把手放開的時候,水的力就一下子把樹葉又推到了水面,這種力就叫浮力,原來水是有浮力的。
四、延伸活動,激發幼兒繼續探索的興趣
師: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會浮在水上,大家可以再去找一找、做一做實驗,看看不同的東西在水中的浮力是不是一樣的。我們聰明的人類利用水的浮力發明了很多方便我們生活的東西,我們下一次再來研究研究吧!
環節分析:此環節沒有讓孩子說一說生活中應用浮力的現象,是因為他們對浮力的感知還很膚淺,不能和生活中的應用很好地結合起來。教師在此處提出的要求是為了讓孩子始終保持良好的興趣,繼續進行研究和探索。(馮紅炯)
大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探索,知道有洞的材料能吹出泡泡,并且發現不同形狀的洞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
2、通過猜想和驗證,萌發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已玩過吹泡泡的游戲。
2、白板課件。
3、帶孔積木、吸管,鑰匙,樹葉、玩具、鉛絲、泡泡水、盆子、抹布等材料若干。
活動重難點:
通過探索,知道有洞的材料能吹出泡泡,并且發現不同形狀的洞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教師與幼兒一起聽《吹泡泡》歌曲進入活動室。
2、教師吹一個泡泡。
師:小朋友,你吹過泡泡嗎?你是怎么吹的?小結:哦!吹泡泡是要水里蘸一蘸,對著小嘴巴,輕輕吹一吹。但是,泡泡水對我們的皮膚是有傷害的,所以吹泡泡的時候要小心,嘴巴不要碰到泡泡水,也不要對著小朋友吹。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吹泡泡,好嗎?
二、實驗探究,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1、實驗一:猜想并驗證,哪些東西可以吹出泡泡。
(1)猜想實驗結果。
出示課件。
師:這里有一些材料,看看都有些什么?
出示記錄表。
師:哇!這么多材料,猜一猜哪些東西是可以吹出泡泡呢?
(2)操作驗證。
①師:……覺得積木、吸管等材料可以吹出泡泡,……有的小朋友覺得可以,有的小朋友說不可以,那我們就試一試。
②要求:記住!試一個記錄一個,能吹出泡泡就在記錄表上打“√”,不能吹出泡泡的打“×”。好!開始吧。
③師:誰來說說自己的實驗結果。你們是不是跟他們一樣?這個有的說能吹出泡泡,有的說不能,我們一起來試試。小結:吸管、積木、玩具和鑰匙可以吹出泡泡。
⑤師:這四樣東西有什么地方是一樣的呢?小結:原來這些東西都有洞洞,泡泡是從洞洞里出來的,把洞洞完全放入泡泡水中,拿出來就可以吹出泡泡了。
(3)嘗試制作吹泡泡器。
師:樹葉和鉛絲不能吹出泡泡,因為它們沒有洞洞,那你們有沒有什么辦法能讓它們也能吹出泡泡呢?想一想,然后用你的辦法試一試。
師:你們的辦法都吹出泡泡了嗎?你的辦法是什么?小結:真棒!都動腦筋想出了辦法,把樹葉彎一彎或是戳個洞,鉛絲彎一彎,繞個洞就變成吹泡泡的玩具了。
2、實驗二:猜想并驗證,任何形狀的鏤空物體都可以吹出圓形的泡泡。
出示五角星、愛心、方形和圓形的吹泡泡玩具,引發幼兒探究不同形狀吹出的泡泡分別是什么形狀的。
(1)猜想實驗結果。
師: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些不同形狀的玩具,看看有什么形狀?猜猜這些不同形狀的玩具吹出來的泡泡會是什么形狀呢?把形狀畫在記錄表上。
師:你們的答案是什么?
(2)操作驗證。
幼兒進行實驗,教師觀察。
師:有的小朋友說玩具是什么形狀的,吹出來的泡泡就是什么形狀的,那我們試試看,每一種材料都試試,把自己的結果寫在記錄表上,試一樣記錄一樣,是什么形狀就畫上什么形狀。
師:不同形狀的玩具吹出來的泡泡是什么形狀的呢?小結:哦!原來任何形狀的玩具都能吹出圓圓的泡泡。
三、活動延伸,拓展知識。
師:今天我們玩了吹泡泡的游戲,開心嗎?那現在我們去太陽底下吹泡泡,看看泡泡的顏色會有什么變化,快走吧!
大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探索發現泥土的奧秘,知道泥土里有很多養分,是許多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基礎。
2、知道正確使用工具,注意安全。
3、體驗探索的樂趣,并萌發對泥土的感情。
4、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5、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一把小鏟子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活動。
教師:你們見過泥土嗎?哪些地方有泥土?你們猜猜泥土里有什么?
二、出示圖片,讓幼兒觀察。
1、教師:這塊泥土地中長了些什么?如果沒有泥土。植物會怎樣?你們知道泥土里有些什么嗎?猜猜看。
2、和你們想的是否一樣呢?
3、幼兒自由觀察,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
三、教師小結。
教師:為什么泥土里會有這么多的東西呢?因為泥土怎么樣?(泥土里有許多養分,植物生長血藥養分,所以泥土是植物生長離不開的地方。許多小蟲子就喜歡在泥土里生活,所以泥土還是許多小蟲子的家)
四、引導幼兒再次探索的興趣
教師:今天我們發現泥土里有許多奇怪的小蟲,那它們是怎樣生活在泥土里呢?我們下次再來尋找、發現。
活動延伸:
請家長帶孩子到泥土地里找找看,土里有哪些小動物。挖土時需要什么工具?引導幼兒討論,使用鏟子的時候應注意什么?(挖泥的時候,小心泥土中生長的植物,一邊挖一邊看。同時要注意身邊的小朋友,自己的鏟子不要碰到他們,注意安全)。
活動反思:
《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所說: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從而使孩子更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做一個生活的熱愛者。作為幼兒教師的我更應該注重激勵、呼喚、鼓舞幼兒去動手、去操作、去探索、去發現。
上一篇:心聲
下一篇:泡紅茶要多少溫度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