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規劃背景
(一)呂梁學院簡介
(二)需求分析與建設規模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批轉教育部的《關于抓緊做好校園總體規劃的通知》,加快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推進“211工程”建設,更好地為山西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山西呂梁學院新校區根據省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劃,將在今后十年間較大幅度地擴大辦學規模和提高教學質量。
(三)新校區簡介
呂梁學院是一所多學科型高校,以基礎學科為依托,以應用學科為重點,積極發展交叉、新興學科。學校要以教學工作為中心,兼顧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工作。
二、場址選擇及地理概況
(一)區域位置
新校區選址于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北郊,規劃用地較規整,依山臨水,處于兩山之間的平坦地帶。西側為209國道,為校區與城市的主要聯系干道,東側為北川河,南北都有較好的發展空間。
(二)地理概況及市政條件
氣候:離石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差異懸殊。春節干燥,風多雨少;夏季炎熱,雨量集中;秋季涼爽,氣候宜人;冬季寒冷,雨雪不多。
(2)地質構造:全年日照時數2490小時,年平均風速2.2米/秒,極大風速27米/秒。
(3)地震:地震烈度為6度。
(4)季節性凍土:冰凍期為11月至次年4月,標準凍深為0.77m,最大凍深為1.04m。
(5)水文地質條件:年蒸發量1917.50mm,全年無霜期150天左右。
2.市政條件:供水、排水、供電、供暖、燃氣、通信。
三、規劃原則與總體規劃構想要求(一)規劃思想
依托現有環境,將校區建設與自然環境相融合,建設富于21世紀景觀的開放式現代化復合型綠色校園。
新校區的規劃設計要達到“科學化、信息化、人文化、環保化、園林化”的要求,體現以人為本,注重整體環境的和諧和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產、學、研相結合的現代化大學教育理念,體現現代大學“寓教于生活,寓教于交流,寓教于環境”的校園空間氣氛,實現“現實與未來的和諧統一,整體與局部的和諧統一,功能與環境的和諧統一,效率與效益的和諧統一”。同時,規劃設計要有科學的前瞻性,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分期建設創造條件。
(二)規劃設計原則
(1)統一規劃,合理布局,構思新穎,風格鮮明,有利教學,方便管理,留有余地,分期實施。
(2)新校區規劃設計方案,在功能上應滿足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要求,力求創造有利于培養創新性、應用性、復合型人才所需要的良好的學習環境。
(3)新校區設計方案應具有可持續性發展性,按照動態體系規劃,形成彈性生長的規劃脈絡,做到宏觀可控、微觀可調,留有適度的發展空間,以適應學校今后的發展。
(4)科學全面的研究基地環境,注意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利用和保護,表現出一定水平的園林景觀。
(5)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組團分明且便于聯系,力求營造一種呈現理性、典雅、大氣、富有文化內涵的氛圍,形成個體特點鮮明,總體和諧協調,布局科學合理,體現時代特點,與區域位置和諧一體,寧靜優美的校園環境。
(6)注意節能、節水和生態保護,重視水資源和植物資源的有效利用,盡可能減少運行成本,充分考慮綠化、美化和人文景觀的設計,合理布置建筑樓群。
(7)為了節約資金,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體育館、行政辦公樓及學生食堂等可采用框架結構外,其余宜采用磚混結構。
(三)規劃設計要求
(1)功能分區科學合理、整體協調、動靜分離,既聯系方便又要避免互相干擾,重點突出校園中心區。新校區按功能可分為教學、科研試驗、文體活動、辦公、生活、景觀、試驗場和實習場等區域。
(2)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營造現代園林式校園,主要標志性建筑要充分體現出應有的氣勢和個性風格。
(3)遵照具體工程項目分期實施的原則,規劃設計要充分考慮一期工程的合理性,避免后期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對校園環境的干擾。
(4)學校正門結合輔道設在209國道,其他方向根據需要也應考慮設門,校門區要氣勢宏偉,視線開闊,顯示出莊重、大方、新穎。
(5)道路規劃要實現人車的合理分流,充分考慮機動車輛和非機動車輛的停放問題。
(6)供水、排水、供電、燃氣、供暖、信息、網絡、數字化等管線要一次規劃設計,布置要經濟合理,用途要加以區分,小區內所有管線均以暗線鋪設。
(7)校園綠化景觀系統,校園規劃綠地率為40%,應做到“點、線、面”總體優化,實現“點上成景、線上成蔭、面上成林”。結合大學園區的整體景觀水系,充分考慮北川河,和周圍山體景觀的聯系。
(8)單體工程應做到風格統一、特色鮮明,一般以多層建筑為宜,局部以中高層建筑統領環境。
四、規劃理念
(一)順應未來高等學府的發展趨勢,把握高等教育內涵,積極探索教育方式和手段的變化發展,并及時反映在校區的規劃上,緊密結合呂梁地區與西北地區經濟、教育等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力圖把新校區建設成為國家一流的大學園區,山西及離石地區高級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學、研、產一體化發展的城市新區;面向21世紀、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離石區域中心的城市地位,建成生態化和智能化的大學校園。
(二)充分重視教育產業化發展的趨勢和教育與高新技術產業、文化產業、房地產產業、服務產業等聯合發展的帶動效應,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促進教育的產業化運作和教育產業鏈的良性循環,尤其重視教育產業化與高新技術產業的聯合發展,積極推進學、研、產一體化。(三)充分重視校園與城市的融合與互動。城市為校園提供了生存的環境,校園也應以自身優勢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新校區建設應以高校為主體,吸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開發,充分利用市場化手段進行建設,高校是經營校區產業的主體。
(四)基礎高等教育、深入教育和科學研究是高等院校的主要職能,三者應該并舉。積極引導基礎高等教育的社會化、普及化、開放化,從而使高校公共教育更加開放和普及,打破原有封閉式教學模式,使公共教育功能更好地與城市融合,并從功能和交通兩方面帶動城市地區的發展。通過向城市的開放,形成大學校園與城市的互動關系。
(五)積極引導校園學術研究向重點化、專門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力圖強化高校的科研功能,并且將其與普通的公共教學分開,形成內斂形態結構,避免校區多重功能的互相干擾。同時將科學研究的成果向教育和產業兩個方向轉化,達到科學資源的多重共享。
(六)提供多元化的教學環境,提倡教與學、教學與交流的多層次融合。根據綜合性大學的形態要求,營造個性化的校園公共空間系統。積極營造大學校園的精神內涵,充分重視精神場所的創造,有意識地培育校園文化與歷史的沉淀與形成,形成多元化的校園文化圈。
(七)根據校園教育發展的不確定性和多樣性,采用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戰略,創造模塊增長和細胞生長的發展模式,發展規模可根據高校的發展情況進行調節。
(八)適應汽車化時代的到來,完善解決人車關系,實行車行、人行并重的規劃理念,采用人車分流的交通組織方式。根據不同功能人群的出行模式,具體分析各種出行方式的流線構成,從而決定交通系統的結構。
(九)重視校園智能化、網絡化,通過構造教學、科研、生活的功能網絡及道路、綠化等連接網絡,形成完整的網絡體系,達到促進各種交流及資源共享的目標。
(十)重視校園生態化、園林化。以營造富有自然美的綠色生態環境為目標,通過綠化手法搭配(草坪與花卉的點綴,綠化和硬質鋪裝的搭配),并以挖湖造丘的手法形成山體與湖面的獨特景觀,保護原有生態環境。
(十一)積極引導校區生活區與服務區的社會化與城市化,同時強調學校管理的物業化,生活、服務與城市接軌,將學生和教師居住公寓化,社會化,這樣可以更有效的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滿足不同檔次的需求并減輕學校負擔。使生活區和服務區向外側發展,同社會城市接軌,適應市場化的需求。
五、規劃設計構思
(一)道路交通系統構成
1、交通便捷、人車分流
理念一.將不同人群的出行目的、模式細分化,作為功能區布局和交通組織的依據、安排合理的路線系統。
理念二.汽車化時代的到來和校區城鄉結合部的區位,要求新校區的交通結構應更好的解決車行交通的便利性和停靠的方便。
理念三.非機動車交通(人行、單車)仍是校區內部交通的主體,主活動區域應采用人車分行系統。
方案根據不同人群的主要活動范圍和路線將校區范圍內由內至外分成三個大的活動單元:
第一單元包括行政、圖書館和學術交流中心;
第二單元由教學區、實驗區、產業園區和學生公寓區構成;
第三單元包括后勤服務、職業教育和文體活動區。
本案充分考慮了不同人群的出行模式。通過對各種模式的分析(教師ó科研,教師ó教學,學生ó教學ó科研,學生ó實驗,科研ó實驗ó產業,產業ó城市,后勤ó城市,生活ó城市),構建了弧形主干道與兩套環形路網的結構,形成了有機有序的整體交通。
2、適當劃分各功能區路網構成不僅要承擔交通的功能,而且要分割各功能區,同時滿足各種功能人群出行的要求。
本案以弧形主干道為主,外加環形包圍十字路網使校園結構清晰,弧形主干道內側是資源共享區、公共教學區和實驗教學區,外側是產業區、學生生活區、文體活動區與后勤服務區,分區明確。主要交通不穿越各功能區,使各功能區相對獨立、完整,同時將三大功能區串聯起來,提高道路的使用率。
3、形成校園景觀節點
本案突破了傳統校園中橫平豎直的棋盤式路網結構模式,充分考慮了人本身的因素,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道路布局結構講求景觀效果,避免單純的交通功能和呆板的形式,設計中講究點、線、面相結合(道路與廣場相結合),直線、曲線相結合,正向和斜向相結合,產生豐富的景觀視覺效果,極大豐富了校園景觀,更符合青年學生的心理需求。
4、道路選型
(二)主要出入口
考慮到校區選址西側是209國道,東側是山體和河道,從而將主要入口(主校門)設置于南側規劃道路上,使校區與外界更好的聯系起來,也使從外界至校區的主要人流能安全快捷地到達校區,同時有利于形成學校主軸空間序列。
(三)功能分區
本校園規劃主體分為七大功能區,以便捷的機動和步行交通聯系分區。
1.校前區,為校園整體空間序列的前奏,以綠化和開放空間為主要特征。
2.資源共享和公共服務區,主要由綜合辦公樓、圖書館和學術交流中心等建筑組成。
3.公共教學區,各院系教學建筑組團布置在次區域,與其他教學、生活、服務及運動組團聯系便捷。教學區各組團應考慮空間的聯系呼應,建筑形式的有機統一。
4.體育運動區,體育運動區應與生活去聯系方便,設有主運動場和體育館,并注意適當的外來人員。
5.實習與訓練區,設有實習賓館和實習餐廳,是服務性設施,也是學生社會實踐和實習的場所,應由獨立的對外出口,方便接待訪客。
6.學生生活區,相對獨立,與教學區和運動區聯系方便。該區建設將面向后勤社會化管理模式,與教學區保持相對獨立,實施單獨的
核心共享版塊這一版塊包括校園核心區(圖書館、禮堂、對外交流中心、行政管理中心),是校區公共活動和管理的主要區域,布置在校區的中心,便于使用和集中管理。
生活服務版塊
這一版塊包括學生公寓區、文體活動區,布置在校區東側,靠近東側河道及山體。學生公寓區在教學區和東側河道及山體之間,以運動場和綠帶與教學區相隔,既方便上課又方便生活,并有利于今后與社會共同開發。
本案規劃功能分區明確,有分有合,比較靈活,有利于校園各項功能活動。突出以人為本的指導原則,有利于教師與學生的教學、生活及科研、產業開發的發展。
(四)可持續發展建設
理念一.高校發展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使規劃一定要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靈活布局。
科技的不斷進步,新興學科、邊緣學科不斷涌現必將沖擊高校原有的院系結構,使其發展和建設存在更多的不可預見性,所以校區規劃應為未來建設提供可持續發展的靈活模式。
理念二.規劃應適應智能化和網絡化的發展。
智能和網絡不僅會對原有的教學方式產生革命,同時也會使校園
的物質建設發生革命。
方案在校區主要的教學和科研版塊采用“芯片化模塊”的布局,使校園主體結構能夠進行細胞式的組合生長,根據實際發展進行靈活、多樣的調整而不破壞規劃主體結構的統一,適合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五)公共空間體系
1.中軸線空間序列
本案突出大學校園的形象特征,在中軸線上設置了一系列的公共空間,結合主體建筑,達到烘托校園氛圍、弘揚校園文化的目的。南側主入口先是一個綠化公園,然后是一個雕塑廣場,其南側是一系列秩序性很強的水面,再往北是圖書館前的大草坪。通過主體建筑圖書館的中央通道可以看到北側山體。圍繞它的是大片水面和水上平臺。最北端是現代化體育館。
整個中軸線空間序列采用主校門(序幕)→前廣場(抑)→大草坪(揚)→圖書館南廣場(抑)→水面(高潮)→體育館(抑)→小山體(結束)的結構方式,抑揚結合,開合有致,創造出多層次、井然有序的公共開放空間序列。
2.多樣復合的開放空間系統
一所一流的大學需要有其獨特的精神核心和文化,并能形成對文脈和歷史的沉淀,規劃應從空間上創造這種文化和精神的場所。優美的弧形主干道形式形成一個“?”形,象征著設計主題是:學無止境。
1.紀念空間:從教學區入口到核心區,方案設計了一條景觀主軸,并通過系列的空間變化強化她的恢弘與莊嚴,作為新校區的象征。
2.文脈空間:主軸線北端規劃將老校區具有歷史意義的傳統建筑復制到新校區中,并作為主軸的收尾,她是文脈的延續和文化的象征。這一組建筑建議規劃為小型博物館。
3.浪漫空間:浪漫是年輕學子的特點和需求,規劃在核心區西北端,利用挖湖的土方和廢棄建筑材料堆積一個小型山體公園,栽培植被,為校園提供一個幽雅的空間,并建議將一些社團建筑點綴其中,讓青年學子在這里指點江山。
4.激勵空間:方案在教學、科研區規劃了多個公共廣場空間,建議以著名歷史人物、科學巨匠、重要歷史事件為主題進行設計,以激勵學生的奮進精神。
(六)景觀配置與綠化規劃設計
校園要達到花園式校園、山水校園的要求。校園周邊種植高大喬木起到隔離城市噪音、沙塵外,還形成校園的綠色屏障。校園內廣布草坪,花卉在人行道旁,步行區內廣泛布置花草,精心設計圖案,色彩細致搭配,結合校園水面的設置,在較大的綠地空間內填土造坡以形成不太高的小土丘,使地面略有起伏,校園內達到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樹木成林,草木成片,四季有花,常年有綠。
(七)校園形態體系
現代化大學包含文、理、工、藝術等各種學科,應該具有兼容并蓄的氣度,各區域不同的功能也應體現出不同的氣質,因此空間和建筑形態要避免過度統一單調,應在大的統一原則下追求個性化。方案根據各版塊的不同性格對形態采用了不同的處理手法。
學院科研區由于學科的不同,其建筑個性應各具特色,規劃希望其展現不同的氣質,方案將其分散布置于綠色自然環境中,以環境作為統一要素,為今后建筑的個性化創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核心區的公共建筑分布于大尺度的空間中在形態上應有一定的統一,以形成群體建筑的氣勢。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