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服務平臺 打造和諧社區 川匯區位于周口市東南部,面積32平方公里,轄區人口30萬。近年來,區委、區政府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積極探索,大膽創新,以服務居民為抓手,全力構建服務平臺,增強社區服務功能,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下大力氣建設和諧社區,做到社區居民老有所養、幼有所撫、孤有所依、殘有所助、貧有所濟、難有所幫,增進轄區單位、社區居民的聯系,為居民群眾創造了良好的人居環境,讓轄區居民充分享受到三個文明建設的成果。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找準服務群眾的切入點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力度加大,一方面社區成為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的首發地、聚集地,也是廣大居民群眾工作、學習、生活、交往的重要場所,社區對于維護整個社會穩定的作用越來越大。另一方面社區居民對社區環境、衛生、治安、娛樂、交往等高層次的社會需求日益提高。
面對這一轉變,我們通過深入分析后認為,必須重點針對我區作為周口市傳統工業最集中的一個城區,因大批改制企業及下崗失業人員進入社區實行屬地化管理而空前增多的社會矛盾和群眾的需求,找準了服務群眾這一切入點,建立健全服務網絡體系,為此,我們確立了“創經濟文化強區,構文明和諧川匯”的目標,把構建和諧社區放到與經濟建設同樣重要的戰略地位,以滿足群眾需要為出發點和歸屬,構建社區服務平臺。
(一)加強領導,把打造和諧社區擺在重要的議程。 把抓好社區服務,建設和諧社區擺上全區工作重要位置,做到“三納入”,即納入城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納入到城區四家班子的具體工作實施計劃,納入到城區黨建目標責任制;一并規劃,一并部署,一并落實,一并考核。
(二)加強組織建設,強化黨組織的核心作用。 2002年我區率先在自治區城區中實現“一居一支”,強化黨組織在社會各類組織和各項事務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建立了社區黨委、片區黨支部、居民黨小組*黨組織網絡,在46個社區全面建立黨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與轄區單位簽訂了共建協議,為加強組織力量,把社區單位的黨組織負責人吸收為街道、社區黨組織委員,還成立社區黨建協調委員會,使社區黨的工作橫到邊、縱到底,覆蓋全面,進一步增強了社區黨組織在打造和諧社區中的核心作用。
(三)建立各項制度,健全工作機制。 制定社區建設的各項制度,建立健全工作機制,促進社區服務走上制度化、規范化軌道。
1、會議制度。區委常委會議、四家班子聯席會議認真聽取工作匯報,定期研究社區建設問題;
2、領導干部聯系點制度。實行處級干部包點聯系,加強社區服務工作的指導,要求每個指導員做到“四個一”:每年參加一次社區公益活動、每年要為社區居民辦一件實事好事、每年要反映一條關于社區建設的社區民意、每年要為社區建設提一條合理化建議。
形成了“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四套班子共同抓、職能部門配合抓、街道工委具體抓、全區黨政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努力創建和諧社區新局面的合力。
3、考評獎勵制度。對區機關各部門、各辦事處按照社區服務管理和獎懲辦法考核評分,獎優罰劣。
二、充實內涵,完善體系,服務群眾亮點紛呈 構建社區服匙”科普征文比賽,未成年教育理論研討,百名德育大使進社區等活動;制定和實施《文明市民教育工作方案》,在轄區55所文明市民學校,組織居民群眾開展《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文明市民手冊》的學習。通過教育活動,提高了社區居民整體文明素質。
(五)建立“民愿接待室”,搭起溝通疏導平臺。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和變化,社區群眾的困難和思想矛盾等問題需要及時得到解決,才能有效維護穩定。
我們以抓好民愿接待室工作為突破口,實行解決矛盾和思想疏導、教育相結合,努力探索社區服務工作的新方式。與《周口晚報》聯合,在河南第一個創辦“民愿接待室”,群眾的愿望、呼聲、煩惱甚至牢騷,都可以到“接待室”反映,社區及時解決,對那些城區無法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則由報社進行“問題追蹤”,通過新聞媒體向市有關職能部門呼吁,促使解決問題。
通過開展“零距離訪談”活動,了解群眾需求,傾聽群眾心聲,使社區居民遇事有人管、權益有人護,進一步拉近了黨和政府與群眾的距離。今年以來,我們加強對民愿接待工作領導,實行規范管理,做到“四個統一”,即,統一標志標識、統一接待登記本、統一工作制度、統一接待程序,進一步提高民愿接待工作效率,受到居民群眾的稱贊。
據統計,轄區46個社區民愿接待室今年上半年共接待群眾來訪3200多人次,化解糾紛1350多人次,為群眾解決困難近千件,解決就業1400多次。
(六)發揮黨員帶頭作用,社區志愿者活動蔚然成風。 結合開展創建社區黨建示范區活動,我區充分發揮黨員的帶頭作用,廣泛組織開展萬名黨員進社區、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黨員義務奉獻周、黨員群眾心連心等活動。
在社區黨組織中開展“三必訪”,即“黨員新轉入社區必訪、群眾有困難必訪、居民病(逝)必訪”,在廣大黨員中開展“為社區居民做一件好事,參加一次義務勞動,向黨支部反映一條信息,提一條合理化建議”的“四個一”活動。社區黨支部在各社區啟動“五包”活動,即包一個黨員特困戶,做他們的兄弟、姐妹;包一名“兩勞釋放人員”,做他們的知音;包一個孤寡老人,做他們的兒女;包一名下崗職工,做他們的參謀;包一名殘疾人,做他們的拐杖。
去年,全區組織黨員為群眾做好事實事3500多件,捐款36200多元,捐物20240多件。 黨員志愿者、青年志愿者、青年社區愛心超市、愛心獻春蕾等志愿活動開展得生氣勃勃,也大大調動了廣大群眾“居于社區、奉獻社區”的積極性。
許多群眾自發組織起來,成立義務巡邏隊,維護社區治安。依山社區殘疾人梁柳青自費開通“紅葉”公益服務熱線,兩年來,接聽熱線電話5000多個,解決人們的心靈煩惱,廣受群眾稱贊。
群眾的廣泛參與,使社區內形成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風尚,呈現出居民互敬互助、樂于奉獻、安定團結、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三、夯實基礎,突破難點,促進服務群眾深入持久夯實社區服務的基礎,不斷改善社區服務硬件和軟件條件,是促進社區服務深入持久的保證。
(一)完善社區設施建設,改善為民服務的條件。 由于歷史的原因,不少社區辦公場所狹窄,社區工作人員不能集中辦公,甚至無房辦公,群眾有事無處反映,意見很大。
為此,我們采取區領導主動承擔重任,14名處級領導包點聯系、重點解決難度最大的20個社區辦公用房問題。通過籌集投入資金380多萬元買了一批、發動轄區單位共駐共建找了一批、對房開商加強協調無償提供了一批,到2004年底,辦公用房達標率提前一年實現了80平方米以上的目標,基本解決社區辦公條件,有的還超過700平方米,并配套有“五室、四站、二檢、一接一場所”,為居
上一篇:醫院外科護理工作計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