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龍文化的演變過程篇一
——西江民俗
摘要:民俗屬于文化的一種,深深烙印在人們日常生活以及精神世界中。龍母文化是西江民俗的核心文化,對西江流域以及港澳的人們影響深遠。本文探討龍母文化的起源以及發展,對西江流域人們的影響以及它所蘊含的文化現象。
關鍵詞:德慶悅城、龍母文化、起源、民俗、龍母祖廟
一、龍母起源
1.發源地的地理因素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理環境決定了這一地區的文化特點和發展進程。嶺南特殊的環境條件造就了這里特有的人文景觀,龍母文化便是在特殊的地理環境下形成的。
據有關記載及龍母廟古跡所在地可知,龍母文化發源地在今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悅城江水口。此地位于廣東西部,西江北岸,上通梧州,下達肇慶、江門、廣州等地,地處西江下游梧州與廣州之間咽喉位置上,是水路航線中心、西江下游重要河港和物質集散中心。悅城正處于連接梧州與廣州的中間位置,是中原與嶺南交通道路上的重要轉折點,成為中原先進文化與嶺南本土文化的交匯點。自古以來認為此地是一塊風水寶地,龍母與堪輿大師曾為此爭奪斗法,龍母最終獲勝,并在此地落地生根,她的陵墓也在這里。
另外,悅城地三江合流,地勢險要,極易造成水災,利于龍母崇拜的產生。德慶縣位于西江中游北岸,東、西、北三面環山,南臨西江,內地丘陵與河谷交錯;地勢自北而南傾斜,悅城河與馬墟河分踞東西,由北而南,注入西江。悅城鎮位于縣境東南部,東與高要縣接壤,南臨西江,與云浮隔江相望,境內多屬丘陵地帶,北高南低,悅城河流經境內至悅城好匯入西江。沿江河村落處于低水地區,每逢雨季,常受洪水淹浸。
【1】
此處“臨江江水自西粵來,謂之西水,每歲夏秋間,淫雨連日,則江水暴漲,漂屋廬,城中亦可行舟,乃塞城門以抵之,城外江口又多咫風,夏日時作,發屋拔木……每四五月,西水發時,粵西大山深澗,沖下孔雀糞及毒蛇、毒蟲、紅虹叫等惡水,由封川、德慶繞郡而東,水如黃河之濁,飲之腹腫悶脹,所謂瘴毒也。”【2】瘴毒伴隨暴雨而至,惡劣程度可想而知。
一方面為交通要塞、都會中心。一方面環境惡劣。崇尚孝德、庇佑風調雨順的龍母極能滿足當地的信仰需求。
2.龍母的故事
龍母的故事是廣東民間傳說中流傳較廣的一則人物傳說,她是西江流域的水神,也是古百越民族的一位宗祖神。在整個西江流域,不光是水上人家還是陸上居民,幾大部分都信奉龍母,其廣泛和深入程度遠遠超過媽祖、龍王、水神、河伯、海神等水神。
關于龍母故事的最早記錄問題,有三種不同的看法:第一種是容肇祖、葉春生、徐亞娟等學者認為唐代廣州司馬劉詢的《嶺表錄異》最早記錄龍母的傳說,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對其有所補充發展;第二種是蔣明智、劉雪梅等學者認為南朝劉宋年間沈懷遠的《南越志·端溪溫媼》;第三種是以晉代顧微《廣州記》的悅城龍母傳說,但是原文亦已佚。
對于龍母故事的發展,我引用徐亞娟的《珠江流域龍母傳說的展演》[3]一文中的觀點,故事的雛形階段——南朝劉宋時范曄的《后漢書·竇武傳》的《竇氏蛇》;晉代顧微的《廣州記》,具備了龍母傳說的核心情節:龍母養龍和斷龍尾,這是迄今為止最早記錄龍母養龍和斷龍尾情節的文本;干寶撰著的《搜神記》的《竇氏蛇》:女子生蛇,棄蛇野中;母亡,蛇歸祭母,哭母;陶潛所作的《搜神后記》中的《蛟子》:女人生龍子,龍子回家望母,母死后龍子又前來祭母,哭母這三部分構成。這個記載已經包含后世龍母傳說的兩個重要情節:蛟子長成后離家以及母亡后蛟子前來拜祭,這些故事可以看做是龍母傳說的原始形態。故事的成型階 ——唐宋時期,以唐代劉恂《嶺表錄異》[4]所記載的《悅城龍母》為代表:
溫媼者,即康州悅城縣孀婦也“績布為業”嘗于野岸拾菜,見沙草中有五卵,遂收歸,臵績筐中“不數日,忽見五小蛇殼,一斑四青,遂送于江次,無意望報也”媼常濯浣于江邊,忽一日,魚出,跳躍戲于媼前,自爾為常“漸有知者,鄉里咸謂之龍母,敬而事之”或詢以災福,亦言多征應“自是媼亦漸豐足”朝廷知之,遣使征入京師“至全義嶺,有疾,卻返悅城而卒,鄉里共葬之江東岸”忽一日,天地冥晦,風雨隨作,及明,已移其冢,并四面草木,悉移于西岸矣“
而南朝沈懷遠的《南越志·端溪溫媼》[5]也有此記載:
昔有溫氏媼者,端溪人也”居常澗中,捕魚以資日給“忽于水側遇一卵,其大如斗,乃將歸,臵器中”經十許日,有一物,如手掌,長尺許,穿卵而出“媼因任其去留”稍長二尺,便能入水捕魚,日得十余頭“再長二尺許,得魚漸多”常游波中,縈回媼側“媼后治魚,誤斷其尾,遂逡巡而去”數年乃還,媼見其輝色炳耀,曰’:此龍子,今復來也“(因得之,盤旋游戲,親馴如初”秦始皇聞之,曰’:此龍子也,朕德之所致“(乃使以赤圭之禮聘媼”媼戀土,不以為樂,至始興江,去端溪千余里,龍輒引船還,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數四,使者懼而卒,止不能招媼“媼殞,葬于江陵,龍子常為大波,至墓側,縈浪轉沙以成墳,土人謂之掘尾龍”南人謂船尾龍掘尾,即此也" 從內容來看,《嶺表錄異》相對于《南越志》所載龍母傳說的文本也有所變異:一是將老婦人說成是喪偶的寡婦,說明傳說所在的時代更進步了,因為一般的感生神話都發生在只知有其母而不知有其父的母系社會,情節也大多是老婦人或未婚女子感孕育子,并未提及有配偶的,而將龍母的身份轉變為寡婦,說明當時社會已由群婚進化到對偶婚的文明時期;二是將龍母的職業由‘捕魚以資日給’變為‘績布為業’說明龍母傳說所在的時代已由漁獵社會過渡到農耕社會。
南朝劉宋年間沈懷遠的《南越志·端溪溫媼》從以上背景來看,更貼接近故事的最初面貌,我雖不是土生土長的德慶人,但是從小生活在那里,對于龍母的故事也有所耳聞。在德慶民間流傳的故事版本是:龍母是從西江上游飄流下來的一個棄嬰,后被漁父梁三收養而長大成人。故事后續就和《南越志》所述的相差無幾。著名學者蔣明智認為[7]:《南越志》系南朝劉宋年間(420—479)沈懷遠(411—470)所作,記載三代至晉嶺南地域沿革、地方山川名由、民間傳說、風俗習慣以及珍稀物產。自宋代 《太平寰宇記》到清代 《淵鑒類函》,其中所引 《南越志》之 《端溪溫媼》,具有內容的一致性和歷史的連續性,可以形成 “證據鏈”,由此證明沈懷遠 《南越志》記有 《端溪溫媼》的可信性。”但是從記錄時間上來說唐代的《嶺表錄異》可能是最早記錄完整版本的龍母傳說[4]。
我們可以從龍母傳說中得到一些啟示:第一,龍母是由西江上游漂流而來的女嬰,暗示了這支氏族來源于西江上游并沿西江遷移的歷史。西江上游是古駱越地,那么龍母的族源與駱越(即后來的理人,后又衍為壯族)有親緣關系,由此可以理解在兩廣四市(廣東德慶、廣西南寧、岑溪和梧州)爭相打造龍母文化這一旅游品牌。時至今日,廣西藤縣每年都會有一批人前來悅城祭拜龍母他們稱之為“探阿嘛”(奶奶)[6]。
經唐宋的發展,明清以來的龍母型故事更加完備,形態上也有了變異。清代以來的龍母傳說,角色中增加了父母和六姊妹,連父母的姓氏,龍母某年某月的生辰都知道了。情節中增加了龍母濟物放生,豢養白鹿及五秀才守制等龍母的故事,到此可謂極具完備。另外與龍母相關的故事是:龍母與風水先生賴布衣斗法。葉春生還把俗語故事“人心不足蛇吞象”與龍母掘尾龍的故事聯系起來。
無論龍母的故事怎么發展完善,關于龍母的圣跡都不變:溫媼能織能漁,撫養五龍有德,助鄉里整治水患洪澇,執仗護航保護人們生命財產,行善積德,消災除禍。龍母神崇拜自秦代開始,雖屬于民間信仰,但由于顯靈不斷,對地方安定起重要的庇護作用。另外母慈子孝的思想又符合儒家思想,因此朝廷加封地方神靈,將其納入國家祭祀系統,從另一方面看,推動了神靈崇拜的發展興盛。宋元開始,龍母信仰帶著朝廷的封救,不斷發展壯大,直至明清達到頂峰。
[6]
二、龍母民俗
龍母文化深深烙印在西江兩岸人們的生活生產以及思想中,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在新中國成立前,西江流域各縣大大小小的龍母廟數以千計,但是德慶縣內就有300多座。龍母文化深刻影響西江人的習俗,如忌食鯉魚,放生愛護青蛇,摸龍床、飲圣水等[6]。
萬民朝圣。對龍母的朝拜始于何時已不可考,在龍母誕期,廣西(梧州、柳州、桂林、南寧、龍州、百色等)、中山、佛山、順德、開平、東莞、廣州、港澳同胞等人們紛至沓來。誕期在農歷五月初一至初十,香客絡繹不絕,廟外碼頭停滿船只,廟內人山人海,香火鼎盛,鞭炮不斷,特別是初八那天——龍母誕辰更甚,誕期人流量達30萬左右。西江的河上人家幾乎都在船上都供奉龍母。船只經過龍母廟時都會燒鞭炮鳴笛致意[6]。
關于拜祭龍母的一般祭祀儀式有: [8]
1、洗龍泉圣水。在龍母廟山門前左右兩側,各有五樽龍的石雕,自來水從龍口噴出,長流不息,謂之“龍泉圣水”。香客進廟前,一般備毛巾一張,在五龍噴水處凈手、洗臉、以象征洗去世塵,祓除污穢,帶來祥瑞之義。
2、引香火。因正殿禁止燒香,要燒香的香客只能在山門的露天廣場鋪開報紙或塑料紙作祭臺。
3、呈供品。供品因人而異,可謂五花八門。一般是雞、水果、餅干糖果、茶、酒等。來自港、澳的賀誕團參拜時才獻祭金豬。
4、跪叩、祈禱。
5、燒金銀紙。
6、燃炮竹。在焚化金銀之后,到牌坊前、悅城河邊燒炮竹,表示歡迎神明鑒納。
而從龍母故事中引申出來的習俗則有:
忌食鯉魚。傳說龍母有一回吃鯉魚不小心被鯁住。至今西江人忌食鯉魚,放生鯉魚。這種傳統風俗的形成是人們畏懼不幸或危險而祈求保佑的心理,人們在放生時往往還有祈禱或者祝愿。
愛青蛇。歷代統治者,龍母廟祝利用母慈子孝,杜撰出五龍朝母的故事,在誕期,三到五條已經拔了毒牙并喂飽了的青蛇置于龍母廟的香案上,制造朝拜龍母的形象。年深月久,當地就養成了一種敬仰和愛護青蛇的習慣,還有諺語:“見蛇亂打七分罪”。但是朝拜的人太多為了安全起見,我在龍母廟沒看過這種習俗。
摸龍床。就是到悅城龍母祖廟梳妝樓上的龍母臥床上摸摸龍枕、龍被和龍帳。據說,摸一摸,便時來運轉;坐一坐,就早生貴子。有的則說: “摸摸龍枕,高枕無憂。摸摸龍被,一年好到尾。”每年來摸龍床、坐龍床、鋪龍席的香客多達六七萬人。來到龍母祖廟拜龍母,很少不到龍母梳妝樓摸摸龍床,或捐一點“香油錢”,摸一個“龍母符”之類的。
飲圣水。龍母廟后面有一眼具有一定殺菌功能的硫磺礦泉,名之曰“圣水”。廟祝用自來水管將“圣水”接出,在水龍頭正下方,放一跪墊,跪墊內設開水裝置。只要香客跪在墊子上,圣水便嘩嘩流出;一站起身,便自動關閉,香客可帶回家使用。
吃“金豬”其實就是吃燒豬,將整只乳豬(有的用一塊豬肉)燒得黃燦燦的,用以祭祀龍母。奉祀完畢,在廟里斬食。據說,這樣不但可以強身健體、百病難擾,而且可以納財得“珠”。
費孝通先生談到中國人對鬼神的獻祭時說:“我們對鬼神也很實際,供奉它們為的是風調雨順,為的是免災逃禍。我們的祭祀很有點像請客、疏通、賄賂。我們的祈禱是許愿、哀乞。鬼神在我們是權力,不是理想;是財源,不是公道。”[9]這道出了中國民間信仰重實用、實惠的一大特點。的確,中國的民間信仰,沒有崇高的倫理道德和完美的精神追求,而是表現為用香火和祭品,換取現世的實利。如求財、求官、求平安、求子、求壽、求婚姻順利等,凡是現實中遭遇到的困難和不幸,都可以通過許愿的形式,向神乞求。拜龍母的主體是廣大民眾,他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遭遇更多的生活風浪和人生坎坷,對變幻莫測的未來有更多的擔憂,因而對龍母,寄托了更多的希望。人們祭拜龍母的目的盡管不一樣,但心態差不多:希望龍母能保佑,實現生活中的愿望。但是如果不能達到愿望,人們也不會怪罪龍母,而是認識到自己的事主要依靠自己去做。另外,有許多人看到別人去拜,自己不拜,好像就有一點欠缺;拜了心里也就踏實了。人有所信,是好的,無論你是信佛還是信基督,信鬼還是信神。因為有所信,才有所畏,有所畏,才有所不為。要是一個人無所畏,無所懼,為所欲為,那么連法律都約束不了,那樣太可怕了。而且合理的民俗或者道德約束力量遠比強制性的法律更強大。
三、龍母祖廟
說到龍母,不得不說德慶悅城的龍母祖廟。德慶悅城的龍母祖廟建于秦漢期間,已有一千多年,位于悅城河與西江交匯處,是所有龍母廟中最大最宏偉的,也是一座凝聚了歷代建筑和造型藝術的殿堂,它與廣州的陳家祠、佛山祖廟合稱為南方古建筑三瑰寶。
先說龍母廟的選址,中國古代建筑十分重視地理風水,龍母祖廟的選址也不例外。我從小就聽說龍母廟的選址得天獨厚,但我對中國風水學一竅不通,所以引用中山大學學者葉春生對龍母祖廟選址的研究來描述:龍母墓所在地四周山巒起伏,行之有止,起到很好的貯藏生氣的作用;另一個優勢是水。它的正前方系四水交匯處,河底水流激蕩,河面卻屈曲盤旋,波浪不驚,正是靈水洄瀾之地。風水學講求來脈悠遠,生氣連貫。在辨認龍脈形勢時,還要注意主龍四周要有屏障護衛,左右之山前呼后擁龍母墓后靠五龍山,山梁蜿蜒,從山下往上看,恰像五條神龍,從龍母身邊向藍天騰飛而去;從山上往下看,卻又像五條神龍正向龍母奔來,形成五龍朝祖之形。廟的左前方是黃旗山,右前方是青旗山,兩山隔江相望,山勢向前延伸,略成攬抱之勢。民間傳說中的五龍吐珠之說,正是根據這一地形特點加以想象而成。賴布衣為和龍母爭奪這塊寶地不知費了多少心機,終于還是敗在龍母手下,可見這地盤的重要。現西江流域著名的龍母廟尚有她家鄉廣西岑溪縣竹村(原屬藤縣)的龍母家廟,梧州的龍母太廟,肇慶的白沙龍母廟,其形勝都不如龍母祖廟。[10]著名古建筑學家龍慶忠教授以近九十之高齡,健步登上五龍山,見“五龍朝廟”的形勢及山河美景,不禁贊嘆說:“真是好山好水好風光啊!”龍老為龍母祖廟揮毫寫下“古壇僅存”的題匾。
龍母祖廟現存中軸線上最前方有一座石牌坊,石牌坊后面有一組主體建筑:山門、香亭、大殿、粧樓,旁邊還有東裕堂和碑亭等附屬建筑,近年又重修了原有建筑,重建了龍母墳等。
石牌柱子莊嚴穩重,雄渾有力。石牌樓為仿木構式,柱枋構件動用榫卯拼接,額枋和上柱有淺浮雕,題材多為蟲鳥花卉、人物走獸。抱鼓石也雕刻了龍鳳花卉圖案,其中龍的圖案很別致:龍頭很逼真,但龍身則以盤旋飄舞的卷草代替,生動活潑,使圓鼓石有轉動之感。整個牌樓建筑共寬達35 m 多,主次分明,外輪廓線有著高低起伏,富有韻律。
龍母祖廟的山門很有藝術特色,硬山頂,上覆綠琉璃瓦。正脊上有雙龍戲珠以及諸多人物共鳥走獸等的陶塑,具有濃厚的嶺南風情。
山門之后就是香亭,香亭在裝飾藝術上很有成就,它的平面為正方形,有內外柱子各四根。它的四根檐柱均為突雕和透雕的石龍柱,雕刻精美,石龍珠可以在龍嘴中滾動,香亭的柱子和頂梁都飾以木雕,栩栩如生。
龍母廟正殿,供奉著龍母雕像,重檐歇山,綠琉璃瓦。大殿空間高敞,建筑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首先,大殿的內部空間以黑色和紅色為主調。以黑色為主調的殿堂建筑在全國各地并不多見,但珠江三角洲和西江流域則常可見到。大殿重建于光緒清三十一年(1905年),但卻保存了許多宋代建筑的特點。
妝樓是在大殿之后,是一座二層樓高的樓閣,后座五間,深三間,硬山綠琉璃瓦頂。據說是龍母的龍床所在,摸龍床就是在這里進行的。二樓的槅扇門制作精美,以“壽”字為主題。二樓前軒梁架木雕和雀替雕刻精致,圖案有石榴、仙桃等,是隱喻多子多福和長壽的吉祥圖案。
碑亭位于山門的東北方,平面正八邊形,重檐攢尖盔頂,黃琉璃瓦蓋面,綠琉璃瓦鑲邊。上檐八條垂脊,每條上置二條琉璃金龍。下檐八條角脊,每脊置一條琉璃金龍。
龍母祖廟除建筑藝術上成就卓著外,防洪技術上也獨樹一幟。由于廟址地勢較低,幾乎年年都受到西江江水沖淹。由于它在防洪技術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故能防洪抗沖百年而不倒。其防洪抗沖的措施有:①大量采用花崗條石鋪砌河岸、碼頭、山門前廣場,建筑臺基,庭院地面,以護建筑基址;②大量采用磚石作建筑材料,牌坊則全由石材制成;③采用高石柱礎,大殿及香亭石礎均高出地面一米,用石材砌筑高臺基;④良好的排水系統。每次洪水退后,附近民居區留下厚厚一層泥沙,而龍母祖廟只要稍微清掃就十分干凈,與其他地方形成鮮明的對照。龍母祖廟自清末重建以來已歷近百年,幾乎年年受洪水沖淹而依然屹立江邊,不愧為防御洪水的杰構[11]。
四、結語
龍母文化貫穿整個西江流域,對當地人們生活產生深刻的影響,龍母的傳說以及龍母 廟是寶貴的文化遺產。隨著近幾年來旅游業的發展,龍母文化也帶動了一系列的經濟生產,如何合理利用開發龍母文化,這需要我們深思。
參考文獻:
[1]德慶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德慶縣志》《概述》, 廣東人民出版社
[2]吳震方:《嶺南雜記》上卷, 叢書集成初編據龍威秘書本排印 [3]徐亞娟:《近百年龍母傳說研究綜述》 廣西民族研究 2007年第4期 [4]唐劉詢:《嶺表錄異》卷上
從書集成初編據聚珍版叢書本排印
[5]南朝宋沈懷遠:《南越志》(不分卷),《太平寰宇記》卷一**《嶺南道·康州》(四庫
全書本)引
[6]葉春生:《嶺南民俗文化》 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8 [7]蔣明智:《悅城龍母傳說探源》
[8]譚培安 :《傳統文化與德慶》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6 [9]費孝通:《美國與美國人》 北京, 三聯書店, 1985
[10]葉春生: 《從龍母故事看民間文學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第26期 2004年11月
[11]吳慶洲 《龍母祖廟的建筑與裝飾藝術》[b] 2006.08
龍文化的演變過程篇二
辦公室主任競聘演講稿
(2011年12月29日)
尊敬的在座各位領導:
今天來競聘的崗位是行政事務部(以下稱辦公室)經理一職。我知道,辦公室的工作就是為領導服務和溝通上下、協調左右、聯系內外的樞紐和橋梁的一個綜合辦事機構。工作中,涉及的事務繁多,責任重大,是出不得半點紕漏和差錯的。要勝任這項工作,要求是很嚴和高的。但我有信心和決心做好這項工作。理由是:近幾年來,我從事的工作都是辦公室工作。在工作中,我通過領導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同事的支持,自己積累了一些管理經驗和工作方法。如果,今天領導繼續給我這個機會,擔任辦公室主任一職的話,我一定倍加努力,全心全意做好這項工作,不辜負大家對我的信任。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做好辦公室工作:
一、要勤快。辦公室工作最大的規律就是“無規律”,“不由自主”,而且涉及的事多面廣,很多事又都是不能預料的,無法事先安排的。因此,要勝任這項工作,我一定會正確認識自身的工作和價值,正確處理苦與樂、得與失、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工作與家庭的關系,堅持甘于奉獻、誠實敬業。每時每刻做到眼勤、手勤、腦勤。不斷加強學習,增強自己的業務理論水平,在被動的工作中爭取主動。
二、要敢管。辦公室作為貫徹落實各項規章制度的推行者。
在日常的管理中,我一定以身作則,在率先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的前提下,當好領導的參謀助手,加強管理。對制定的制度不落實,指示不落實的情況,我一定敢于碰硬,承擔起這個任務。下功夫、下力度加強對各項制度落實情況進行督促檢查,促進各項工作的正常開展。
三、要細管。要繼續推行規范化管理,著力營造管理出效益的氛圍。“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隨著公司的管理不斷加強,辦公室特殊的地位和工作性質要求辦公室必須是一個制度健全、管理嚴格、紀律嚴明、號令暢通的戰斗集體。我一定本著“從嚴、從細、可行”的原則,注重加強協調,在原有各項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辦公室考核制度、車輛管理制度、接待制度、檔案管理制度等,從而使各項工作的開展更加規范有序。
各位領導,我的演講完了,謝謝!
龍文化的演變過程篇三
飛龍在天是龍卷 曉奇本是阜新人
劉文學
具有超常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的社會科學研究專著《龍的起源與龍文化研究》由蘇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了,2023年7月9日第一批10本樣書,本書作者胡曉奇先生首先贈閱我一本,我感到十分高興。
胡曉奇先生是我市原細河區地稅局局長,現任阜新市國際稅收研究會會長,阜新市稅務學會副會長,阜新市經濟學會副會長,阜新市老社科工作者協會理事,阜新市龍文化研究會籌委會秘書長。他雖然是稅務干部出身,但文學修養、文字造詣很深,特別是對龍文化研究已達到了如夢如癡的境地。他愛人趙穎是阜新市作協副主席,也是我市著名作家,曾發表文學小說《大礦山》現在已被排成電視劇。他們夫妻倆可以說是婦唱夫隨,對我市的文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他夫妻倆都是我的好朋友,所以當我得到這本《龍的起源與龍文化研究》一書時,內心十分感動與好奇,拜讀之后感受頗深。我為胡曉奇先生是我們阜新人感到驕傲,為他的突出、獨到的研究成果感到自豪。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東方巨龍代表著中國在世界騰飛。龍在天上可以騰云駕霧,在大海里可以推波逐浪,在人間可以呼風喚雨,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龍具有至高無上的威嚴地位。但是,在中國長達五千年的歷史長卷中,在自有文字記載以來,雖然人人都知道有龍,人人都知道龍的神威,但究竟什么是龍?龍的起源是什么?不論是從考古 發掘中,還是考史研究中,都沒有找到一個正確的結論,可以說是莫衷一是,似是而非,眾說紛紜,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今天,遼寧省阜新市地稅局的胡曉奇先生給出了比較準確的答案,揭示了龍的起源和奧秘,他說“我認為:龍起源于自然現象龍卷風。古代中國人是根據龍卷風的圖像塑造了龍。”我認為胡曉奇先生的研究成果是值得肯定的。
一、獨樹一幟,另立一派,第一次創立了龍從動物形象論到自然現象龍卷風形象論的轉變,解開了龍的起源這個千古之謎。
關于龍的起源,從近代以來,一些國內外專家學者都各執一詞,眾說紛紜,主要有:蟒蛇說、鱷魚說、蜥蜴說、恐龍說、娃娃魚說、河馬說、豬說、馬說、牛說、犬說,大體上都沒有離開動物形象論的說法。胡曉奇先生在列舉上述動物形象說法中指出:“上述的所有動物都不具備呼風喚雨的本領,都沒有乘云而飛的能力,更沒有電閃雷鳴、變幻莫測的神通,所有動物都沒有威力巨大、令人恐懼的殺傷力,所有動物發出的聲音都不是隆隆的聲音。考古界證實,龍作為動物是不存在的。自然界中根本沒有龍這種動物。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龍是動物轉變而來的學說。
胡曉奇先生論證了龍不是動物,又從考史角度大量地研究了《詩經》、《尚書》、《左傳》、《論衡》、《周易》、《春秋繁露》、《史記》、《山海經》、《淮南子》、《夢溪筆談》等書籍,還研究了甲骨文、金文、篆字中關于龍字的百種寫法,同時還從網上下載了100多萬字有關龍文化研究資料。由于他的苦心專研,對春秋時代的孔子、管子、韓愈、左丘明,唐代孔穎達,漢代的劉向、劉安、王充,北宋時期的科學家沈括、,南宋詩人陸游、葉夢得、范成大,三國時期的曹操,元代的作家楊瑀,等??這些古代圣人、學者關于龍的論述,特別對《周易》、《左傳》關于龍的論述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對伏羲女媧與龍的關系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龍是一種自然現象,是與雷、電、云有密切聯系的自然現象,它就是龍卷風。
胡曉奇先生在揭示了龍的起源之后,并對龍卷風的形成原因,龍卷風形成的四個階段特點及龍卷風的威力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最后得出結論只有龍卷風具備人們對龍賦予的所有特點與威力,由于龍卷風來時發出隆隆的聲音,所以人們把這種現象叫做“龍”,并把“龍”進一步神秘化,并賦予了九種動物的形象,于是就變成了今天的“龍”。徹底改寫了龍的起源歷史。
二、以全新的視角,以超越古今的睿智,第一次全面闡述了龍圖騰文化的內涵,填補了龍文化的空白。
胡曉奇先生在詳細剖析了龍的起源和龍的奧秘同時,又全面剖析了今天我們所認識的龍圖騰的來源,什么是圖騰?圖騰的作用是什么?也可謂是以全新的視角第一次全面闡述了龍圖騰文化的精髓,填補了龍文化的空白。
“圖騰”一詞的引進是我國清代學者嚴復,他于1903年譯英國學者甄克思的《社會通詮》一書時,首次使用了“圖騰”一詞。嚴復在按語中指出,圖騰是群體的標識,旨在區分群體。在英文翻譯和和漢語詞典里也認為圖騰是標識。胡曉奇先生在論述龍圖騰的過程中,不但指出圖騰是標識,而且指出圖騰是旗幟的觀點。并批駁了現在流行的“圖騰動物與氏族有親屬血緣關系”的血緣說。指出在全世界各國和我國各民族中,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圖騰。如:俄羅斯圖騰是北極熊;法國是大松雞;德國是狼;英國是獅子;巴西是美洲虎;印度是大象;吉爾吉斯坦是雄鷹。各民族圖騰中,俄羅斯族是鷹;水族是魚;傣族是孔雀;蒙古族是狼;漢族是龍、鳳;苗族是楓樹葉;么佬族竹;藏族是布達拉宮;回族是清真寺廟;怒族是四玄琴;壯族是鼓;珞巴族是寶劍。
各國和各民族作為圖騰標識不僅有動物、植物,還有建筑物和樂器,如果把圖騰的定義與這個民族有親屬和血緣關系顯然是非常荒謬和不成立的。
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是伏羲、女媧把自己的頭像畫在“龍”的首級部位,用人首蛇身圖案做部落的標識,這是華夏祖先最先使用的圖騰標識。也是旗幟,是統治者權力的象征。由于朝代的變遷,統治者的變更,不能換一個龍子就把一個龍子的首級畫在標識上,因此就創造出來一個固定形狀的龍,經過若干朝代的不斷創新、加工、美化塑造出了蛇身、鷹爪、馬頭、豬嘴、牛眼、鹿角、魚尾、魚鱗、火焰肘毛這樣雄偉、壯觀的龍圖騰形象。
胡曉奇先生還總結出了五種龍的精神內涵:
1、“龍”的圖騰所展現的是一種不知疲倦、生生不息的斗爭精神。
2、體現了對敵人起到一種威懾、震撼作用的大無畏精神。
3、體現了至高無上的、號令、旗幟奮發有為的團結精神。
4、體現了統治者要有龍的圣德,德備天下自強不息的精神。
5、體現了包容、和諧、發展、創新精神。
深刻解讀龍圖騰所體現的精神,可以幫助我們理解8000年來龍文化之所以能夠不斷傳承,華夏民族在龍圖騰發展中不斷在釋放正能量的精神鼓舞下,才創造了中國古代悠久文化和燦爛輝煌的東方文明。
三、以精練的語言和邏輯推理,圖文并茂的形式,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創新性、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的龍文化篇章。
全書共十幾萬字,分列二十七章,并有兩個附件。序言由阜新市社科聯原黨組書記、主席李墨和阜新市社科聯名譽主席市人大常委會原秘書長王金瑛作序,更加顯示了我市社科界對本書出版的重視程度。
全書語言精練,邏輯推理準確生動,為了證實龍就是龍卷風,把古今中外所有與龍有關的文字、論述、圖片放在一起逐字逐文地進行說明和實事求是的邏輯推理,全書列舉了甲骨文、金文和篆字47例,說明古人造字時就形象地把龍作為頂天立地的自然形象,進行了有力的佐證。在用文字推理的同時收集了54幅照片和圖像,更加形象地說明了龍就是龍卷風。并詳細剖析了龍的稱謂,龍的原型,龍是自然現象的依據。用大量篇幅論述了伏羲女媧與龍的關系,龍蛇風三者之間的關系,古代文獻記載的龍、雷電與龍、飛龍在天、龍蛇混雜、魚龍混雜、黃帝與龍、龍生九子、葉公好龍、祭龍求雨、道教與龍王、龍圖騰、查海石龍、玉豬龍、蚌龍、西方龍、阜新龍,最后是龍文化 品牌的建議,真可謂是圖文并茂,面面俱到,環環相扣,無有疏漏。本書不但論點新穎、論據充足,而且有很強的創新性、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融為一體。
把龍定義為龍卷風就是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最大創新,正是這種偉大的創新精神成就了這本書的成功。還有作者查閱衛星地圖,阜新市區周圍的山脈就像一條巨龍,正如本書封面所現,再一次論證了“玉龍故鄉”名符其實。這也是本書創新的一大亮點。
說到科學性和知識性,作者論述龍卷風形成的原因,雷鳴電閃形成的原因和條件時,所舉出的論據和事例都有很強的科學性和知識性。在描述伏羲與女媧的故事中,在論述龍生九子各有不同的故事中,在發掘祭龍祈雨、黃帝與龍、道教與龍王、東西方對龍的認知不同等事例中都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和知識性。所以這是一本可讀性很強的社會科學專門論著。
四、傳承龍的文化,弘揚龍的精神,全面論述了古今中外龍的實質和科學內涵,為阜新龍走向世界開辟了嶄新視野。
阜新是“玉龍故鄉”,是中華文明的開端,是“紅山文化”的發源地。1982年,距今8000年的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被發現,尤其是位于這個原始村落遺址中心廣場內的“龍型堆塑”,石龍全長近20米,寬近2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是我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體型最大的龍。同時該遺址又先后發掘了龍紋陶片玉器。因此,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教授據此題詞“玉龍故鄉,文明發端”。阜新龍文化把中華文明向前推進了3000年。今天,對龍的起源研究有著獨到見解的創作人胡曉奇先生也是阜新人,這不是歷史的巧合,而是阜新是玉龍故鄉的歷史必然。
龍是什么?正像本書序言李墨主席論述的那樣:“龍”作為一種超現實的神話物,是我國原始先民對自然現象與現實動物有機結合的產物,是人類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量的一種神秘化理解。說到底,龍是一種從圖騰崇拜發展而來的精神崇拜。而今天胡曉奇先生把“龍”定義為龍卷風,應該說這是一種新的學說在阜新誕生,是一種創舉。由于自然和社會的差別,東西方對龍有著不同的認知和態度,西方人對龍賦予兇惡的形象,具有恐懼心理,而東方人尤其是我國把龍賦予了吉祥睿智、奮發有為的形象。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文化的象征。阜新是中華龍的發源地,如何打造阜新龍文化品牌,胡曉奇先生提出了6項合理建議,都非常具有實用價值和應用價值。把查海遺址建成中國龍文化的旅游勝地,讓龍的精神、龍的文化,在龍的故鄉發揚光大,真正把阜新建成龍的故鄉,龍的城市,讓阜新龍騰飛中華,騰飛世界。
最后我想說的是:
龍卷風云多變幻,頂天立地似龍盤,呼風喚雨力拔山,飛龍在天是龍卷。
(作者系阜新礦務局海州礦多種經營公司原黨委書記)
2023年7月21日
上一篇:最新同學會發言稿 幽默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