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是福有二種相:能與樂,能與苦。如雜毒飯,食時美,欲消時苦,福亦如是。(古印度)提婆《百論》卷上,舍罪福品
【第2句】:佛教認為,宇宙萬物流遷變動,永無休止。生與死都不是絕對的,生不會永生,死不會永死。舊的死去,新的又生,生死相續,永無窮盡,恰似沿著圓環轉動。因此生不足喜,死不足懼,只求此心光明正大。
【第3句】:如果你覺得現在不幸福,總覺得改變了才會幸福,或者過去了的才是幸 福,那么恐怕一輩子都難有真正的幸福感!我們應該把握自我,通過接觸我 們自己及周圍精彩、新鮮、健康的元素,滋養我們內心的歡樂、安詳、愛與 智慧的種子,來幫助我們轉變并治愈我們心中的不良因素。
【第4句】:至理絕言,教是語詞,實不是道。道本無言,言說是妄。若夜夢見樓閣宮殿象馬之屬,及樹木叢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樂著,盡是托生之處,切須在意?!哆_摩大師血脈論》
【第5句】:舍一切煩惱是布施,與諸法無所起是持戒,與諸法無所念是忍辱,與諸法離相是精進,與諸法無所住是禪定,與諸法無戲論是智慧。
【第6句】:一切眾生都是修行的所依助緣,是修行路上不可或缺的修行對象。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修法所依緣,有情等諸佛,敬佛不敬眾,豈有此言教?!睆男扌兴乐壍慕嵌榷裕娚c佛的作用是相等的,佛和眾生是同等的重要,那我們為什么只尊重佛陀而不尊重眾生呢7
【第7句】:財富如流水,無論富有到什么程度,終歸要銷毀散失;付出如挖井,井越深,水越多,由此付出越多,積蓄的財富也就越大。因此,富有要懂得付出,有錢不用正如有田不種,最終只會成為空無的積聚,散財才可以獲得大聚集。能回報,能喜舍,才是真正的富有。
【第8句】: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未法身。世尊,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思議佛法?!秳亵N經》
【第9句】:學會有所放棄,放下心中的執念,把自尋的煩惱趕出自己的內心,以清靜之心去面對世界,才能感悟世界的美好??鞓菲鋵嵑芎唵?,少一點要求,少一些庸人自擾,放下所有的牽絆,.一切順其自然,你的世界就會多一份快樂。
【第10句】:【佛心禪語】 不要因眼前的成績而忘乎所以,把自己看得低一點就會多一分防范, 高一分警惕;而心一旦飄起來,腳就會高起來,腳下的石頭就會松動。只 要腳下的石頭一松動,就有墜入深淵的危險。
【第11句】:成功不通過努力也能得到,這樣的想法你要盡早放棄。請你努力做一切 能幫你成功的事!努力找尋成功的方法,努力為你所做的事采取行動!你永 遠都要比你的競爭對手更努力,比任何人都更努力,比那個永遠都是第一名 的人更努力,這樣,成功一定是屬于你的!
【第12句】:忍諸恭敬、供養、眾生及諸瞋惱、淫欲之人,是名生忍。忍其供養、恭敬法,及瞋惱、淫欲法,是為法忍。(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十五
【第13句】:疑佛疑祖,即是不能確信自心是佛。疑生疑死,遂溺于生死流轉。眾生 難以對自己的命運做主,反而迷信外在之神佛主宰,若以為這就是學佛, 實可痛心。你能與諸佛、祖師心境無別嗎?你能在生死流變中做的了主 嗎?若不能,且立下志向,如身上著火一般,剎那不敢疏忽。
【第14句】:做人行事當論是非,不論利害??嫌谏峒簽槿说娜?,為正義、為真理,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想法,服務大眾、造福人類,這樣的人才堪稱品德高尚。
【第15句】:【佛心禪語】 一個時刻充滿感恩之心的人,從不會覺得世界欠了自己什么,相反是 為自己無以回報這個世界的慷慨而內疚不安。
【第16句】:當家、住持地位很高,心要很下,下賤、下作才相配,才穩,才能沉到底。位高心也高,必然不穩,會顛覆——不是別人顛覆,是自己翻倒。
【第17句】:我們為什么讓眾生歡喜,才能真正得到佛菩薩的祜佑呢?是由于我們內在感召愛心的大力量,所以才真正得到佛菩薩的祜佑。誰的愛心大,誰就能得到佛菩薩的祜佑!就好比在連綿的群山中,哪一座山最高,哪一座山就最早得到太陽的溫暖和光芒照耀一般。
【第18句】: 反季節蔬菜沒味道,反季節兒童少了童真?,F在的孩子成熟 太早,回憶里會缺失童年的快樂。多數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盡快成 熟,其實他們這么做是錯的,但更大的錯還不僅在父母,而在這個充 滿競爭的時代。令人欣慰的是,在被速度催化的當下,也不乏少數的 清醒者,他們已經開始追求返璞歸真。
【第19句】:往日的繁華。如花瓣在秋風中已凋零,已消逝。留下殘花,余香。拈花一笑,對酒當歌,哀笛迎風而奏晚風輕拂。禪坐靜心、云水禪心。如水人生,單純見底;云海煙波,飄拂于心。
【第20句】:【禪語智慧】人要學會對自己的境遇有信心。不論境遇如何,都欣然接受。因為,每一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都將指向一個更加廣大、完美的計劃,遠非我們一時片刻所能想象得到。就像污泥對蓮花而言,并不是詛咒,而是祝福;就像繭對蝴蝶而言,并不是阻力,而是助力。
【第21句】:在家菩薩住于慈愍不惱害心,應修二施,何者為二:一者法施,二者財施。出家菩薩應修四施,何等為四?一者筆施,二者墨施,三者經本施,四者說法施。無生忍菩薩應住三施,何等為三?所謂王位布施、妻子布施、頭目支分悉皆布施。如是施者名為大施,名妙極施?!洞髮毞e經》卷九十,優波離會
【第22句】:你只要讓自己的心萌動著活力,讓自己行動起來,自然會得到許多全新的體驗,因而對生命和生活充滿了熱愛之情,并感到由衷的幸福。這便是修心的意義所在。
【第23句】:家庭是道場,生活作佛事,慈悲感恩和為貴,忍辱包容是妙方;身體是寺院,心靈是佛像,兩耳鐘鼓齊鳴,呼吸梵音嘹亮。
【第24句】:有所觀法,皆空皆寂,無有堅固,是觀亦空?!洞髮毞e經》卷一一二,普明菩薩會
【第25句】: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不增不減經》
【第26句】:【人要有自制】 人要有自制力,自制力能完善自我,能抵御誘惑,能助人成功。
【第27句】:毗盧以普賢為身,普賢以眾生為身。若以眾生為心,是為荷擔如來正法矣。(明)憨山《示玄津壑公》
【第28句】:大眾莫待老僧上來便上來,下去便下去。各有華藏性海,具足功德,無礙光明。名名參取?!逗贾萏忑埡蜕小非屑蓮乃挘鎏雠c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么會,方得契如如?!抖瓷搅純r禪師》
【第29句】: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懂得給心靈留白,方能在紛雜繁瑣的世界,淡看得失,寵辱不驚,去意無留;懂得給感情留白,方能持久生香,留有余地,相互欣賞,擁有默契;懂得給生活留白,攬一份詩意,留一份淡定,多一份睿智,生命方能如詩如畫。
【第30句】:自心眾生無邊誓愿度,自心煩惱無邊誓愿斷,自性法門無盡誓愿學,自性無上佛道誓愿成。《六祖壇經..阡悔品》
【第31句】:凡圣只在一念之間,一念轉變能夠舍己為人,就是佛菩薩;如果為自己也為別人,就是凡夫;只為自己不為別人,就很難避免墮入惡道。
【第32句】:英國著名牧師菲恩說:“為了別人,請把你手中的蠟燭點燃,照亮別人 的同時,最先被照亮的,肯定是你自己!”淺而易顯的道理,有時在生活中 往往被人們疏忽,只有親身體驗之后,方可感到真實可信。
【第33句】:佛體本無為,迷情妄分別。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赌显缿炎尪U師法嗣第二世·洛京佛光如滿禪師》
【第34句】:【經典禪語】心若安,可步步生蓮。心清一切明,心濁一切暗;心癡一切迷,心悟一切禪。心是人生戲的導演,念是人生境的底片。一切的根源皆在內心,癡與執、怨與恨,只會讓心翻滾、讓人不安。只有放下它們,才能輕松自然。智慧愚癡心之隔,天堂地獄一念間。煩惱放下成菩提,心情轉念即晴天。
【第35句】:【天天禪語】皈依很早,仍不能生起虔誠之心,應當念誦百字明咒來懺悔業障;學佛很久,仍不能生起出離之心,應當觀修四共加行來斷除貪欲;認真修行,仍不能生起菩提之心,應當修持自他交換來降伏自私;禪修很久,仍不能生起空性正見,應當持誦心經與金剛經,并實修大手印的殊勝智慧來摧毀無明執著。
【第36句】:世間的好與壞原本就是一體,如果我們能夠不汲汲追求好,也不厭惡逃避壞,就不會被外境左右而忽喜忽悲,就能在患得患失的浮躁中讓心沉靜下來。世界喧囂,人生寂寞,我們應保持一顆淡定之心,摒棄喧囂,享受寂寞,如此方能從容觀望每一道路過的風景。
【第37句】:縱使超佛越祖,猶落階梯;直饒說妙談玄,終掛唇齒。須是功勛不犯,影亦不留??菽竞畮r,更無津潤;幻人木馬,情識皆空,方能垂手入廛,轉身異類?!豆庑⑺紡囟U師》
【第38句】:生命的實現與生活的開展,需要寬廣的心理生活空間,因此,“放下”和“空”是每個人所必需的生活藝術和智慧?!嵤瘞r
【第39句】:一個平時作惡多端,或者心存不善的人,總是在言行舉止中積累太多的陰氣。而身上的陰氣太多就會形成強大的氣場,而招來小人或不吉的事。而日常生活中,那些平時運勢好,出門總有貴人相助的人本身就很有實力和福報,有些是前世修的福,有些則是后世培植的福緣。
【第40句】:人生的意義不在于名利與感情,而是慈悲與智慧。因為有了慈悲,才能自利利他,有了智慧,才能自覺覺他。
【第41句】:路,不可以不看就走;話,不可以不想就說;事,不可以不明就做;神,不可以不知就信。(當代)星云《佛光菜根譚》
【第42句】: 一日,小和尚問老和尚:我要如何才能成佛?老和尚不語。再 問還是不語。小和尚頓悟,亦不再語。老和尚微頷首,作拈花一笑狀。
【第43句】:善與惡本是一念之間的事,眾善奉行便成佛。時時心存善念,自然能夠積累福報,這是一個真正的修佛者、真正的出家人所要努力做到的。
【第44句】:一個好的念頭,一次好的選擇,都是在脫離荒蕪和苦海,為未來播下幸??鞓返姆N子;每一次踟躕,每一次猶豫,都是在給未來增添更多的痛苦。歲月短暫,又怎么經得起苦痛的蹉跎?
【第45句】:將來之世,多有比丘貪惑供養,令法毀滅。若有比丘奉持戒律,法當久存?!跺犬敱惹鹫f當來變經》
【第46句】:佛陀的八萬四千法門,是針對于調伏眾生的八萬四千種煩惱而宣說。我們為了修行而作出的一切努力和付出,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調伏白心。即使我們修行長久,佛學淵博和身份高貴,但內心如果仍然沒有絲毫被調伏的話,那就只是徒有虛名,而不是名副其實的佛教徒。
【第47句】:做功夫人不可尋文逐句,記言記語,不但無益,與功夫作障,礙真實功夫,返成緣慮,欲得心行處絕,豈可得乎?——《博山參禪警語》
【第48句】:于不定事中,必應用不定智?!羧擞谝磺蟹ㄖ袥Q定知,是人則必墮必定邪論中。若一切法必定,則諸所為應不須人工方便而得?!妒∨派痴摗肪硎?/p>
【第49句】: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管理好自己的行為,守護好自己的口,照顧好自己的心,令自己的心像水晶一般清凈,像棉花一般柔軟,像微風一般自在,要做心的主人,生活就會自然而然地快樂起來。
【第50句】:看經若不向自己上做工夫,雖看盡萬藏,猶無益也。(明)曹溪退隱《禪家龜鑒》
【第51句】:【自知知人是智者,人情練達即文章】1.換個角度想問題。2.做合群的人。3.提高你的執行力。4.做事注意技巧,你會少走很多彎路。
【第52句】:云何人心?謂思念利他?!洞笕战洝肪硪唬⌒钠烦V磺腥松I鷺贰!惰缶W經》卷下,心地戒品
【第53句】:我們能不能擁有一顆慈悲的心,臉上能不能經常帶有一絲笑容,口中能不能經常說一些溫柔的話語,關鍵是每天要做心的訓練,在心中建立起正知正見,要用正面、樂觀的心態來培養自己的清靜之心。
【第54句】:有二白法,能救眾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慚愧。無慚愧者,不名為人,名為畜生?!洞蟀隳鶚劷洝肪硎牛笮衅?/p>
【第55句】:俗話說:“落花有情水無意,花不迷人人自迷。”很多時候,我們對世俗 的東西看得太重,權力、地位、愛情……殊不知,擺脫很多東西只需要你自 己的勇氣,只要你敢于掙扎,敢于放手,自然你就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第56句】:若作惡業已,終竟不舍失。彼人為貪縛,將人地獄去,財物則屬他,自得惡業污?!墩钐幗洝肪硭氖?/p>
【第57句】: 海盜是許多男人心中的夢想,是許多女人心中的英雄。成為 海盜是我年輕時代的夢想之一,我一度將海盜生活想象得非常詩意。
【第58句】:問:“有些人專喜歡用大道理來訓他人,可是自己行為并不檢點,他有罪?會受到不良的后果吧?”答:“大道理訓人是口業普,自有其功德;自己行為不檢點,是身業惡,自有其罪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李炳南居士
【第59句】:其實,能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比自己優秀的對手”、“比自己成功的方法”等,并不會讓我們變得不如人,相反會因此而發現他人身上許多自己所沒有的優點。
【第60句】:了達身、語、心、業自性皆無所得,由是得與真言行相自性相應,非智所覺,非心所現。《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卷一
【第61句】:智慧讓人知曉輕重,明白是非,所以有智慧的人對金錢看得通透。他們知道,金錢只能暫時擁有,所以不能貪婪;也知道如果把暫時擁有的金錢牢牢抓在手中,并不能實現財富的價值。智者既能靠智慧賺錢,又能把錢財看淡,既不為錢的多少所苦,也懂得合理分配財富,能將散財當成聚集金錢的最終目的。
【第62句】:如果我們能把握到每一刻的當下,且保持覺醒、珍惜擁有,并以感恩之心去善待周圍的一切的話,幸福在我們的身邊,快樂在我們的心間,成就在我們的掌中。
【第63句】:人生難免會遇到風雨和坎坷,對于生活中的諸多不順,不要心懷不滿、怨氣沖天,也不必耿耿于懷、一蹶不振。是福是禍,都得面對;是好是壞,都會過去。
【第64句】: 小時候,向往天空;少年時,總是多夢;青春時,唯我獨 尊;壯年時,處處逞能;中年時,萬事看空;老年時,不知所云。
【第65句】:成就無量的功德,就是滅除無量的煩惱;舍苦惱的此岸,到達極樂的彼岸,謂之“得度”。
【第66句】:人沒有不想維護自己的尊嚴的,但往往不知道,不侵犯他人的尊嚴,就是最大地維護了自己的尊嚴,沒有一個不想爭強的,但大多不解“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人間古訓。沒有一個愿意在對手面前示弱的,但又多不知“天下惟至柔者至剛”,沒有不好勝的,但多不知“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的大道理。
【第67句】:佛言慧語,禪心如水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決不淹沒你的優長;你低,我便涌來,決不暴露你的缺陷;你動,我便隨行,決不撇下你的孤單;你靜,我便長守,決不打擾你的安寧;你熱,我便沸騰,決不妨礙你的熱情;你冷,我便凝固,決不漠視你的寒冷。上善若水,從善如流。如水人生,隨緣從眾。
【第68句】:人跟人之間,或是人跟其他生命的對待相處,都會有回報。如果不是直接回應,也會有因果循環,結果終究會落在自己身上,做最后的承擔。人,活的就是一種心情!縱然人生如戲,從來也都來不及彩排,但戲中導演,卻是我們自己!劇情或悲或喜,其實都是取決于我們自己的內心,給這場如戲人生賦予怎樣的靈魂。
【第69句】:【佛性是寶藏】遺失身外財物并不可惜,可悲的是遺失了內心的寶藏卻還無知覺;人人本有清凈純真的佛性,只因煩惱無明而庶廠了珍貴的寶藏。
【第70句】:念佛三平常:平常人,平常心,平常道。佛很平常,凡夫很“偉大”。佛眼中只有平常,而凡夫揀東揀西,不老實的心總是期待著“偉大”。
【第71句】: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今夜一眾,盡是他鄉之子,因何不歸?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秾毞逶柒终鎯舳U師住洞山文案》
【第72句】:愛一個人能和他一輩子在一起固然好;如果不能在一起,就心甘情愿地放手,遠遠地看著他幸福也是一種幸福。而婚姻是現實里將兩個相愛的人合法維系在一起的手段。這種關系需靠兩個相愛的人共同維系,一旦兩個人選擇了這種相守的方式,那就得一輩子為對方負責。
【第73句】:凡夫眾生就像照相機:它能記錄很多影像,還可以通過調整焦距和閃光燈等方法拍攝遠近大小明暗不同的照片,卻唯獨拍不到它自己——照相機。同樣,凡夫能感知地球上的信息,也能研究上至太空下至地殼的現象,卻唯獨不清楚自己,不知道自己從哪里來、往哪里去,更不知道自己的本來面目——究竟實相。
【第74句】:有些人,沒信佛以前不信有天堂地獄,一直為貪圖欲念享受,做了很多損人不利己的事;一旦信了佛,又迷于有天堂地獄而貪圖功德,這麗者都是“迷”。——證嚴法師
【第75句】:【覺悟自己和覺悟他人】 要批評別人時,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 別人做錯了事,我們可能會批評指正別人;別人走錯了路,我們往往 會提醒別人;但在我們提醒別人的時候別忘了提醒自己,在批評指正別人 時也要批評指正自己,這樣我們才能覺悟自我和覺悟他人。
【第76句】:我們應該以真誠與包容心,來善待他人;以善巧與智慧心,來處理事情;以慷慨與無私心,來善用財物。如果我們生活的點滴中能做到如此,無論遇到什么人、什么事與什么物,都會給我們帶來幸福與快樂。049。
【第77句】:在生命的點與點之間,快如迅雷,沒有一點空隙,甚至容不下思考,就有如狐追兔,兔子奔越逃命一樣,我每想起這個禪的故事,就想到:兔子假如能逃過狐口,在喘息的時候,一定能見及生命的真意吧。
【第78句】:我們從無始以來在此輪回的大苦海中,被貪、嗔、癡三毒所折磨,被苦苦、壞苦、行苦等三苦所煎熬,就像一個嚴重得病的患者一樣非??蓱z。如果缺乏善知識的引導,也沒有聞、思、修佛法,根本無法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也無法證得心的本來面日——白生智慧。
【第79句】:眼睛向外觀看時,見到一切形形色色,感到世界如此的真實;用心往內觀照時,覺得內心空無一物,感到世界如此的虛幻。世界到底是真實還是虛幻?對于初學者而言,理論上世界是虛幻的,現實上世界是真實的。事實上,世界既不是真實,又不是虛幻,而是顯空雙運、明空雙運、樂空雙運和智悲雙運的大法界境界。
【第80句】:人活到一身隱私,一開口就有秘密,就需要躲躲閃閃、遮遮掩掩,那是最不自然的活法?;畹椒彩聠栃臒o愧,“事無不可對人言”,那是最本真的活法。兩種活法,苦樂各異,還是本真一點比較好。
【第81句】:月低天曉,雪積山寒,風樹蕭蕭,野云冉冉。廣長舌相,無爾藏縮處。凈妙法身,無爾蓋覆處。到這里如何?得端的相應去。一《宏智禪師廣錄》
【第82句】:在生活當中,學會與別人分享幸福、快樂,自己就會得到雙倍甚至更多 的幸??鞓罚W會與人和睦相處,與人為善,給人帶來快樂和微笑,只有這 樣,我們才會真正地感受到快樂與幸福!當你看到別人臉上洋溢的笑容時, 你會體會到,其實與別人分享幸福比自己占有幸福更幸福!
【第83句】:不要等到奄奄一息才領悟無常,不要等到無藥可救才感恩生命,不要等到生命終結才斷惡行善,不要等到面臨死亡才想到修行,不要等到神智不清才求佛保佑,不要等到離開人世才找求解脫,不要等到身心分離才求生佛國。修行應當從小時做起,從現在做起,從當下做起,從內心做起。
【第84句】:說法時,文相連屬,義無舛謬,觀法先后,以智分別,是非審定,不違法印。次第建立無邊行門,令諸眾生斷一切疑?!度A嚴經》卷十八,明法品菩薩宜應先知眾生善根及了彼心,隨其所堪,次第說法,如人大海,漸漸至深?!短摽詹仄兴_經》
【第85句】:生活自有其樂趣,并不需要一味依靠物質。將身外的財富看得過于重要,不停地追逐,即使財富到手,也難以達到內心的富足。唯有心靈寧靜,才不眼熱權勢顯赫,不奢望金銀成堆,不乞求聲名鵲起,不羨慕美宅華第,因為所有的眼熱、奢望、乞求和羨慕,都是一相情愿,只會加重生命的負累。
【第86句】:吾人學佛,須從吾人能實行之佛的因行上去普遍修習,盡吾人的能力,專從事利益人群,便是修習佛的因行。要之,凡吾人群中一切正當之事,皆佛之因行,皆當勇猛精進積極去修去為。廢棄不干,便是斷絕佛種。(民國)太虛《行為主義之佛乘》
【第87句】:人生在世,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當進則進當退則退,當高則高當低則低,當強則強蘭弱即弱,進退有據、高低有時、強弱有度,才是生存之道。
【第88句】:一個肯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并且能將事情做好的人,必將有不凡的成就。佛家注重悟,更看重“行”。行動勝過語言,在佛看來,一萬句空話也比不上一個有力的行動。面對天下的難事,只有勇于嘗試別人不敢做或不屑做的事的人,才能獲得別人無法企及的成就和輝煌,生命才會變得更加圓滿。
【第89句】:當一個人真正的禪心未找到時,無名的妄心,確實不易預防。其實,世上真正達到禪心的實在是少數,所以對于自己心中的“賊”能識別、了解,會運用足矣。
【第90句】:【禪語感悟】 彌勒菩薩被特別塑造成布袋和尚的像,大肚皮代表有容量、能包容, 對待任何一個人都歡歡喜喜,一切是非善惡統統能包容。我們要像彌勒菩 薩一樣肚量大,要能夠包容,對待任何人要笑臉迎人。
【第91句】:我寧愿過著艱苦樸素的日子,也不愿意自己的幸福和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第92句】:【天天禪語】包容:水遇到阻擋物并不會爭鋒相對,而是繞道而流,包容與寬恕的人就像水一樣,既不計較,也不爭論。以善巧智慧,不傷害眾生的方式來完成自己的目標。
【第93句】:印光大師說:“學佛的秘訣在于誠與敬?!闭\就是真誠、不虛偽、不做作、不懷疑、有信心,即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第94句】: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于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于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度A嚴經》卷六十二,入法界品
【第95句】: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蘊。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度A嚴經》卷十九
【第96句】:悲苦從來都無法逃避,多苦少樂是生命的必然。因此,我們要懂得離苦的智慧,享受苦中作樂的坦然,以及化苦為樂的超然。
【第97句】:常習慚愧心,此人實希有,能遠離諸惡,如顧鞭良馬?!峨s阿含經》卷二十二,第578經
【第98句】:抱著功利主義的思想去學佛法,動機不正,因地不真,虛偽的因,必得 幻滅的果。無論做何事,最要緊的是動機,所謂因正果圓,如果因地不真, 便會果遭報業。
【第99句】:每個人都追求富貴的人生,可什么才是富貴?很多人認為,富貴就是有錢,其實,有錢之人并非都是富貴之人。
上一篇:感悟生活的勵志文案【52】
下一篇:健康生活文案經典-關于健康的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