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理論,是以鄧小平為主要創立者、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的理論。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大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獲得的與蘇聯模式不同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理論總結。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鄧小平理論的學習收獲與體會【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第一篇: 鄧小平理論的學習收獲與體會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正式代表2048人,特邀代表60人,代表著全國5800多萬黨員。江澤民代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作題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的報告。大會審議通過了報告和《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批準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工作報告,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黨的十五大明確回答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為我國實現跨世紀發展提供了重要保證。
大會提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它的主要創立者是毛澤東,我們黨把它稱為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它的主要創立者是鄧小平,我們黨把它稱為鄧小平理論。這兩大理論成果都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
大會首次使用“鄧小平理論”這個概念,把這一理論作為指引黨繼續前進的旗幟。實踐證明,作為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的鄧小平理論,是指導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理論。在當代中國,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的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大會報告指出,旗幟問題至關緊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不動搖,就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不動搖。大會強調,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跨越世紀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用鄧小平理論來指導我們整個事業和各項工作。這是黨從歷史和現實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結論。在當代中國,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統一的科學體系。堅持鄧小平理論,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就是真正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旗幟。
大會進一步分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并根據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歸納總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方針政策和實踐經驗,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十五大通過的黨章修正案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大會選舉產生了由委員193人、候補委員151人組成的中央委員會和由委員115人組成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9月19日,黨的十五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選舉中央政治局委員22人(按姓氏筆畫為序):丁關根、田紀云、朱镕基、江澤民、李鵬、李長春、李嵐清、李鐵映、李瑞環、吳邦國、吳官正、遲浩田、張萬年、羅干、胡錦濤、姜春云、賈慶林、錢其琛、黃菊、尉健行、溫家寶、謝非;選舉江澤民、李鵬、朱镕基、李瑞環、胡錦濤、尉健行、李嵐清為中央政治局常委;選舉胡錦濤、尉健行、丁關根、張萬年、羅干、溫家寶、曾慶紅為中央書記處書記,江澤民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決定江澤民為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批準尉健行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第二篇: 鄧小平理論的學習收獲與體會
浙江日報杭州8月19日訊為期3天的全省政協主席讀書班今天在杭結束。讀書班期間,與會同志認真學習鄧小平關于新時期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理論,認真學習省委最近舉行的專題學習會精神,聽取省委副書記、省長呂祖善關于當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通報,聽取全國政協原冬平同志關于政協章程的輔導報告,并交流了各地政協工作經驗,進一步加深了對新時期人民政協工作指導思想和工作任務的認識。
會上,省政協主席李金明傳達了省委關于研究抗災救災工作的常委擴大會議和全省電視電話會議精神,要求全省各級政協組織和政協委員發揮優勢、獻計出力,為奪取我省抗災救災斗爭的全面勝利作出貢獻。
李金明就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切實加強政協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作了講話。他指出,推進人民政協“三化”建設,是實踐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客觀需要,也是進一步提高政協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證。“三化”建設必須抓住難點,突破重點,全面推進。當前必須進一步規范政治協商的內容和程序,通過更為有效的制度安排,將政治協商真正納入黨委、政府決策的整個過程,成為其中必經的重要環節。要進一步通過制度建設,建立長效機制,提高監督實效,加強民主監督工作。他強調,要進一步建立拓寬知情知政渠道和促進參政議政成果轉化的制度保障,從制度上保證政協建言獻策水平的提高,保證參政議政成果的轉化。要進一步從制度上規范政協機關機構設置和運作機制,建立健全委員管理制度,切實加強對“三化”建設的組織領導,使政協“三化”建設不斷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第三篇: 鄧小平理論的學習收獲與體會
鄧小平不僅創立了深刻豐富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而且創立了與之相適應的語言表達風格,他把博大精深的思想蘊含于簡潔明快的講話、談話中,使理論以最快捷、最方便的途徑傳播開去,為億萬人民所接受。
在這里,我們選取鄧小平幾個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的著名觀點,請省委黨校教授、四川省學術帶頭人張星煒加以點評,讓我們再次領悟鄧小平理論給我們提供的智慧之源。
“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
出處1962年7月7日,鄧小平在接見共青團三屆七中全會全體同志時提出的著名觀點。最早見諸文獻的是《鄧小平文選》第一卷《怎樣恢復農業生產》一文中。
背景1961年,我國國民經濟面臨嚴重困難、廣大農民群眾遭受饑荒之苦。為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一些農村放松了對農業生產的控制,實行包產到戶。然而,包產到戶很快受到批判,認為其必然導致兩極分化,是走資本主義道路。1962年7月7日,鄧小平在接見共青團三屆七中全會全體同志時提出:“把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使農民能夠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多搞點糧食,把經濟作物恢復起來。”鄧小平認為,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在生產關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種固定不變的形式,看哪種形式能夠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就采用哪種形式”。他還借用一句四川諺語說明自己的觀點:“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
點評在經歷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挫折以后,鄧小平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引導中國擺脫困境、謀求發展的思路,即:擺脫困境、謀求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改革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狀況的方面和環節。哪種生產形式能夠比較快地恢復和發展生產力,就采用哪種生產形式,并且要使這種生產形式在理論上、制度上合理合法起來。二三十年后,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也是用這一基本思路來指導中國改革和發展生產力的。
“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
出處1985年3月7日,鄧小平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作了講話后,又即席講話的要點之一。收錄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一文中。
背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消除了人們的“恐富”和怕“冒尖”心理,有力地促進了城鄉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投資熱情的高漲,激發了各階層人們勤勞致富的熱情和市場經濟的競爭與效率意識,大大推動了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進程。
點評這一導向性的大政策,克服了過去在分配政策上主張“大體平均”所導致的共同貧窮的消極后果,推動了我國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共同富裕的基礎。鄧小平在大力倡導“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個大政策的同時,也強調指出,要始終不忘共同富裕的目標。鄧小平這一思想,既強調了在政策上承認個人收入分配差別存在的合理性,又強調了要防止個人收入分配差別過分懸殊而引起兩極分化、分配不公,強調了效率原則和公平原則的有機統一。
“我們的方針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走一步,看一步”
出處1985年3月28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自由民主黨副總裁二階堂進時的談話中所講。最初的談話,在“走一步,看一步”之后有“摸著石頭過河”一句。
背景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在一個經濟落后、人口眾多的社會主義大國要進行“市場化”取向的改革,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過渡到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的經濟轉向全面開放的經濟,對于當時的中國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點評“摸著石頭過河”,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來看,就是“實踐論”。為了搞好改革開放這個大試驗,既要膽子大,又要步子穩。所謂膽子大,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搞下去,不喪失時機,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所謂步子穩,就是要走一步看一步,及時總結經驗,犯了錯誤及時發現,及時改正,繼續前進。按照小平同志的這個思想辦事,我們就一定能夠大膽而又穩妥地將改革開放不斷推向前進。
“發展才是硬道理”
出處1992年初,鄧小平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簡稱“南方講話”)中提出的著名論斷。
背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面臨著向何處去的嚴峻考驗。許多同志思想上產生了混亂,糾纏于諸如姓“社”姓“資”的問題爭論中。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講話中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提出了判斷政策恰當與否的一個關鍵性的標準就是是否有利于發展。這個論斷撥云見日,把人們的思想認識引上了正確軌道。
點評發展,是貫穿鄧小平理論的一條紅線。“發展才是硬道理”有兩層含義:一是少做無謂的爭論,要多做實事;二是告訴我們只有發展了才能解決一切問題。鄧小平對發展的必要性、重要性有許多重要的論述,這些光輝思想和科學論斷,為中國的發展和進步指明了方向。(摘自《四川日報》)
第四篇: 鄧小平理論的學習收獲與體會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提出了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的任務。
1993年11月2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出版,收錄鄧小平1982年至1992年間的著作119篇。同日,中央作出《關于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的決定》,決定指出:“《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的出版,為我們進一步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統一全黨的思想,教育干部和人民,提供了最好的教材和最有力的武器。從現在起,要把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擺在黨的思想建設和干部理論教育的主要地位。”
同日,中央舉行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學習報告會。江澤民總書記在會上發表了題為《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的講話。江澤民指出:“這次出版的第三卷同十年前出版的第二卷,匯集了鄧小平同志在形成和發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過程中的最重要最富有獨創性的著作。”“它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洋溢著鮮明的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的燦爛光輝。”“理論思維的成熟是黨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改革開放十五年來,我們黨在理論上取得的最大收獲,就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中,創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這一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最新成果,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經過十二大、十三大到十四大,我們黨又鄭重地把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寫到了自己的旗幟上。這是我們黨付出了巨大代價獲得的極為珍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黨和人民進行新的歷史創造的科學總結,是我們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旗幟,是我們民族振興和發展的強大精神支柱。”江澤民號召全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下,努力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把十四大提出的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的任務認真落到實處。
隨后,根據中央的決定和江澤民的重要講話精神,中央舉辦了四期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的理論研討班,170多名省區市和中央、國家機關以及軍隊各大單位的主要領導干部參加學習。
1994年11月2日,《鄧小平文選(1938—1965年)》和《鄧小平文選(1975—1982年)》經過增補和修訂,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二版,分別改稱《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二卷。經過增補修訂后出版的《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二卷,連同1993年出版的第三卷,集中了鄧小平在長達半個世紀中的主要著作,反映了鄧小平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同時代特征相結合形成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政策策略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同第三卷在內容上前后銜接、相互貫通,形成一個科學體系,這兩卷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奠基之作。《鄧小平文選》一至三卷作為一個整體的出版發行,表明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科學體系的形成和成熟。
上一篇:新教師在崗培訓學習總結集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