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紀念館觀后感作文300字
天空還淅淅瀝瀝的下著小雨,讓我的心情還沒進入烈士紀念館就開始沉重起來,不由得想起他們那些感人的事跡,我們在紀念館一個解說員帶領下參觀了整個烈士紀念館,讓我感觸很深,雖然硝煙和戰火已經遠離我們而去,但東北人們的抗日精神卻將永久載入歷史。
看到趙尚志烈士生前所使用過物品,再聽聽楊靖宇、李兆麟、趙一曼等烈士的動人事跡,一股愛國生日祝福熱情在我的內心澎湃起伏,接受這樣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心靈得到了強烈的震撼和洗禮。
東北抗聯在當時那樣艱苦的條件下與裝備精良的日軍展開殊死搏斗,不僅體現出我們中國人“誓死不當亡國奴”的精神,更體現出一種及其強烈的愛國主義氣節!除了對東北烈士們的震撼和敬佩,除了對日本鬼子的仇恨,我已經感覺不到任何情感了。
我不得不說這是對一個人靈魂的洗禮,對一個人精神上的升華。
在今天當我們看到一些少數極端份子企圖破壞我們的和平環境時,我更加認識到:我們不一定非要到現場與那些極端分子作斗爭,只要我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最好的愛國行為。
讓我們大家共同為我們的祖國創作價值,讓我們萬眾一心,風雨同舟以我們極大愛國熱情結成凝聚力團結在一起,讓我們早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次參觀,不僅讓我們重溫了那段歷史,還對我們進行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學習了革命烈士的精神。
作為一名護理工作者、一個中國人,我更應繼承這種精神,在國家危難的時刻,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換回祖國的復興是值得的,我們之所以有今天美好的生活,都是由那些革命烈士用鮮血換來的。
我們不能忘記我們的歷史,更要銘記那些為國獻身的革命烈士。
對于,日軍對我華夏兒女所犯下的種種罪行、對我華夏河山的重重踐踏,這段歷史我們可以原諒,但決不能忘記。
中國已不再是一只沉睡的東方雄獅,而是一個正在崛起、高速發展的國家。
我們要緬懷那些為國拋灑熱血的革命烈士,繼續發揚他們的精神,為祖國的未來奉獻自己的力量。
愿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 瞿秋白烈士雖然已經離開我們60多年了,但是他的精神仍然在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青年,瞿秋白烈士的事跡對我的觸動尤其深刻。
九一八紀念館感想
參觀九紀念館心會(一) 在成長歷程中,讓我觸動最大的莫學校組織參加九一八紀念館的活動。
從那次參觀活動中,我深刻的感悟到了祖國有今天的繁榮昌盛是多么的不易,甚至可以說是在血淚斑駁的歷史中艱難的挺過來的。
如今的中國向世界昭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堅挺魂魄。
“九一八”的恥辱歷史絕不應當因時間的輾轉而淡然退去,反而應在時代的長河中得以彰顯讓人永遠銘記。
眾所周知的“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的開端。
早在1930年的冬季,日本的關東軍為策劃其陰謀,選定了柳湖村作為實施武裝侵略事件的起點。
并于1931年7月,日本炮制出所謂的《解放滿洲問題政策大綱》,在此秘密性的文件中也明確的規定了侵略中國東北的步驟和措施。
柳條湖位于沈陽城北郊的南滿鐵路附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也與其臨近。
在9月18日夜10點20分,日本關東軍就在此實施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在日本侵略軍占領東北后,為了掩人耳目在長春建立了滿洲國傀儡政權,將已經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扶持為皇帝。
從此,日本帝國主義便將東北變成了其獨占的殖民地,全面的進行政治壓迫、經濟掠奪、文化奴役,以致使東北三千多萬同胞慘遭涂炭,陷于水深火熱當中。
當我們駐足于“九一八”紀念館前,巨大雄渾的石碑宛如攤開的書卷,銘刻著這恥辱性歷史的一天。
仿佛是等待我們細細聆聽那歷史的教訓,又仿佛是在激勵人們要為國家的存亡做出貢獻。
在“殘歷碑”下,醒目的寫著關于二戰法西斯的暴行。
在前言中有這樣的寥寥數字:從這一天起,炎黃華胄經受了5000多個只有仇恨沒有眼淚的日日夜夜,從這一天起整個中華大地卷起了5000多年文明史上史無前例的怒濤。
誦讀這些文字讓我心懷感慨和憤恨。
為什么像中國這樣一個倡導和平友誼的邦國卻會遭受如此之大的滅頂之災。
在邁進“九一八”紀念館的那一剎,仿佛整個人穿梭了時空來到了那陰暗恐怖,布滿血腥的年代。
各種鮮活的蠟人形象如實還原給了我們歷史上最為逼真的景象。
日軍逼迫中國人的各種殘忍手段令我感到異常的憤慨和痛惜。
當看著陳列著的烈士尸首,當看見手術臺上日本軍官們喪心病狂的揮刀剝開先烈的皮膚挖開戰士們的心肝內臟,當看見無數無辜的百姓被囚禁,仍舊用雙手緊抓欄桿,渴望勝利曙光的一幕幕......我的內心久久無法平靜。
這時我的腦際也浮現出在戰場上、在我們中國的領土上,無數奮勇向前毫不畏懼的戰士們,那些在中國存亡的危及時刻覺醒的名族英雄們,那些憤慨捍衛自己領土的無數黎民百姓們,正踏著鮮血染紅的道路與敵人進行一場又一場的拼殺。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沒有親身經歷過戰爭的洗禮,沒有置身于尸體遍野流離失所的境遇,沒有飽嘗奸淫掠奪的苦難。
但通過那些真實詳盡的圖畫文字、那些鐵證如山的歷史資料和描述、那些殘破不堪的遺址、那些真實的記錄鏡頭、和那些逼真的場景再現,使我們能夠了解這段歷史,感受到關系于名族存亡的生死浩劫。
我們年輕的一代應當受到這樣的革命熏陶,我們的國家也應當多多給予廣大民眾以這樣的機會去了解我們民族所走過的歷程。
我們有時習慣了牢記那些輝煌勝利的時刻,習慣去接受冠冕堂皇的贊詞。
但是如果作為一個民族不敢正視其挫敗淪陷、不能夠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那它就永遠不可能富強起來。
從一個展館到另一個展館,“九一八”紀念館中的一幕幕同時給我們勾勒了全國人名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聲嘶力竭的呼喊紛紛要求反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做法;中國共產黨領導無數人民群眾開展抗日武裝戰爭。
所有的這些都讓我們深切感受到黨的偉大精神,和團結廣大群眾的力量。
要走出展廳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個標語牌這樣寫道:當我們即將走出展廳,大概每個人的心中都在滴血,而且每一滴血都足以凝固成一串問號。
日本帝國主義何以敢對我泱泱大國舉起屠刀?這里的每一副畫面都是一串串鐵打的實事。
但為什么有的人仍不能夠去正視它?甚至去歪曲它?篡改它?仿佛這里的每一尊儀容都在吶喊,這吶喊聲又究竟在向我們傳達什么?是否告訴我們“時刻不要忘記苦難的歲月,不要再讓苦難重扣國門?”是告訴我們“要為祖國的明天貢獻出我們的力量?”是啊,這吶喊聲就像是穿梭進了頭顱的警鐘,長久的回蕩在我的思緒中。
走出紀念館時,看見好多人在留言薄上發表的留言,其中很多都是慷慨激昂勵志報效祖國的有志青年,但其中也有不少人言辭過于偏激倡導什么拒絕日貨、斷絕與日來往走出紀念館的時候我看到了有等的話語。
我想說有愛國情操固然是好的,但我們應當用理性的思想愛國,堅持我們獨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
讓我們每個人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而不是盲目的思潮去感化驅逐一切邪惡力量,讓我們每個人都昂首挺胸為我們祖國獻出我們的應有貢獻。
參觀紀念館心得體會
參觀紀念館心得體會參觀紀念館心得體會一:參觀紀念館心得體會一早,我們來到紀念碑前,首先橫在我們眼前的是上百層的三組臺階,讓我們為之一振,這是對我們最大的考驗,也是百色人民對烈士們的崇高的敬意學習心得體會。
我們還是列隊上前,在上去的途中,可謂非常艱辛苦,大家是靠毅力走到紀念碑前的。
走完了階梯,終于看到紀念碑立在那里,百色紀念碑高高聳立,神圣不可侵犯。
在碑前,我們列成四個方隊,舉行了隆重的紀念儀式。
敬獻花圈,行禮,重溫入黨宣誓。
讓我們再次對自己向黨和人民作出了鄭重的承諾。
最后由隊長代表班委發表感言,表達我們對革命先烈英雄事跡的深切緬懷和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隨后,我們來到了紅軍橋,經過一段走廊標志有鄧小平當年的題詞、百色起義前召開的會議等。
我們又來到了百色紀念館廣場,館前有鄧小平雕像,只見他敞開的西裝上露出短小的馬夾,左手插腰,掀起一邊衣角,右腳向前抬起,高高站立,兩眼平視遠方,似乎滿懷信心地看到了革命勝利的大好前景。
紀念館內有基本陳列和專題陳列兩個版塊,主要以文物為主要展覽語言,全面展示有關百色起義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突出表現鄧小平的豐功偉績和百色起義革命先輩不畏艱險,勇于犧牲,英勇奮斗的革命精神。
并充分運用聲、光電、多媒體、壁畫、雕塑、油畫、場景復原、幻影成像、虛擬現實等到現代展陳技術再現歷史,突出重點、亮點,增強藝術性和感染力。
館內有白色曙光——中國紅軍第七軍
參觀周鄧紀念館感想
結束周的課程,我們宿舍個同學在星期六來到鄧紀念館。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來,鄧穎超漢白玉雕像在人們獻上的花束之間高高聳立,彰顯了一國之總理的磅礴氣勢。
向總理鮮花的人群絡繹不絕,可見總理在人們心中的高大形象。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們跟隨人群往里行走,無論是照片,還是書信,無不多方面展示著這位偉大的總理。
展館里還陳列著鄧穎超同志送給別人的物品,還有別人贈與周恩來的鄧穎超同志的物品。
每一件物品都訴說了一個感人的故事,每一個感人的故事都傳達著偉人對群眾的關愛,從而群眾也是真心實意的對待總理夫婦。
還有那一件件補過一次又一次的衣服,簡樸的衣物,也都展示了生活中的周總理夫婦——艱苦樸素。
他們不只是說,更是在用行動詮釋著這一種優良品質。
而展現他們在革命中巨大貢獻的一幅幅照片更是令我肅然起敬。
無論是解放戰爭,五四運動還是新中國的成立,都無一例外的令我對他們為革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震撼。
另外,不能不提的是他們那忠貞不渝的愛情。
他們互相扶持,不離不棄。
因為革命,他們走到了一起;因為革命,他們的感情愈發親密;因為革命,他們成就了一段美麗的情感。
這種情感,是我們這個年代的人體會不到的,兩個志同道合的革命人士走到了一起,一起為革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無論遇到什么艱難困苦,他們都對彼此不離不棄。
這種愛情是偉大的,是永恒的。
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紀錄片十里長街送總理。
以前也學過這篇課文,但是那時候沒有之前的這些了解,所以沒有太大的感觸。
而今天,當我在了解了這么多總理的生平后,深深的融入了那個場景中。
看著屏幕中那長長的送行隊伍,看著那一個個淚眼婆娑的群眾,我的眼眶也濕潤了……那個曾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有志少年,早已成為千千萬萬個中國人乃至外國人心目中的偉人。
周恩來鄧穎超的行動和精神形成一種能量,輻射世世代代,左右和影響著蕓蕓眾生。
在她們的生命過程里,那種永恒的功績一直熠熠生輝,照亮了我們后人前進的道路,引領我們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那么身為大學生的我們該做些什么呢
我們無需刀光劍影的戰斗,無需浴血奮戰。
但是我們要從精神上繼承那些優秀的革命精神,堅定不移的追隨黨的領導,永遠銘記這些革命志士做出的奉獻。
周恩來鄧穎超只是他們千千萬萬中的一個,他們只是代表性的人物。
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的經營未來。
雖然兩位偉人都已逝去,但他們那種為黨和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將會永遠激勵我們年輕一代
從參觀了周鄧紀念館后,我感覺自身在思想上正一步步提高,通過對偉人的思考,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更加堅信黨的正確領導
參觀辛亥革命紀念館后的感想
摘的:位于武漢市武昌閱馬場,是依托武昌趕忙舊址建立的以紀念辛亥革命為主題的專題性紀念館,其內陳列著大量的有關辛亥革命的史跡,它們時刻提醒著我們,在祖國現代化建設蒸蒸日上的今日,我們依然不能忘記那曾經為祖國大地拋頭顱撒熱血的仁人志士,也時鞭勵著我們這些并報時代的黨員,要時刻為祖國的富強壯大努力不息。
站在閱馬場的北端遠遠望去,我們發現綠蔭叢中掩映著一座紅色樓房,武漢人習慣把它叫做“紅樓”,這就是。
紅樓前建有碧樟廣場和花壇噴泉,廣場中央聳立著1931年鑄造的,先生身著,左手執杖,右手持帽,面南而立,凝視遠方。
南端有拜黃興為將的“拜將臺”紀念碑,碑作方型,四面中突,頂呈錐體,銳利向上,有一種“刺破青天鍔未殘“的氣慨。
進入紀念館后,首先進入視野的是主樓,我們發現紅樓的主樓實際上是紅色的二層樓房,講解人員告訴我們,整個紀念館占地
【第1句】: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000多平方米,而主樓面闊73米,進深42米。
由于最初建立時為清末湖北省諮議局辦公場所,因此建造型式仿照西方國家的行政大廈,風格典雅莊重:花崗石砌臺基,紅磚砌墻,廊前列柱起卷,檐下飾飛頭,檐上壓以女兒墻。
外墻磚砌,間飾附加假柱、柱頭和垂花、垂禾、束蓮等圖案。
紅瓦覆頂,屋頂正中矗立“圭”字形望樓,主樓平面呈“山”字形,門前有突出的門廊和回車道,前方及兩翼為門廳和辦公室,后方正中為會堂。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我們先后前往會堂、起居室和會客室、孫中山駐鄂會客室、黃興召開軍事會議的會議室和起草的秘書處等一系列場館,這些場館再現了當年神秘而又莊嚴的的歷史場景,而凝聚其中的那種緊張而又熱烈的戰斗氣氛深深地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
而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生平事跡展覽、黃興先生生平事跡展覽前,大家或低聲交流抒發感想,或駐足凝望若有所思。
館內收集的與辛亥革命有關的千余件歷史文物和上萬張歷史照片,不僅使大家大飽眼福,同時也更加直觀地反映了那段歷史。
那些獨具民國特色的物品記錄下了那個短暫而又變幻的瞬間,墻上的黑白照片表彰著那些為革命出生入死的英雄人物,我們的眼前不斷涌現我們未曾經歷的那段歷史。
特別是孫中山簽發的“李翊東前往贛州辦理要事”的大元帥令和王霞宙、張善子繪制的劉靜庵烈士畫像,更是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家懷著敬仰的心情或熱烈討論,或拍照留戀。
懷著對無數革命志士的崇高敬意,懷著對偉大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深切緬懷,我們對紀念館進行了耐心細致的參觀。
我們不僅參觀了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跡展覽,還參觀了辛亥革命起義史跡陳列館,從而有幸見到許多鮮為人知的珍貴照片和文物,了解了那些為革命英勇奮戰、流血犧牲的無名英雄們可歌可泣的故事。
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英勇作為,堅強不屈、堅定不移的民族精神與愛國精神,才會有我們今天這安穩的生活。
“武漢保衛戰”是辛亥革命期間爆發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戰役,能取得成功,是戰士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來抵擋刀槍,用熱血灑滿大地換來的。
雖然他們已經離我們遠去,但他們的靈魂是永遠存在的
他們活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
他們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值得我們尊敬和懷念的。
站在“紅樓”上,回顧辛亥革命的光輝歷程,我們更加深刻懷念偉大的辛亥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以及無數為了國家的解放、民族的復興而不懈奮斗、英勇犧牲的仁人志士,他們崇高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后輩人努力奮斗。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生活在劃時代的青年人更應該全面的了解中國的革命歷程。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是武漢首義文化的歷史名片,作為新時期的大學生黨員,應該倡導這種敢為天下先、敢為民生灑熱血的精神,將首義精神在新時代發揚光大,貢獻于國家建設與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
引導黨校成員參觀辛亥革命紀念館,將歷史紀錄與現在的首義文化弘揚的目標相結合,這正是我院學子貢獻于地方建設的特色路徑。
時間讓辛亥革命成為了不朽的歷史,多少的忠魂埋骨中華這塊火熱的大地上。
江水浩蕩,青山崢立,承前啟后,揚帆激行,在前輩偉大革命精神鼓舞與指引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將為祖國的統一富強而更加努力拼搏,為之奮斗不懈
諸多的努力奮進并取得成功,揭示了中國歷史的光輝篇章。
這些賦予歷史性的論述無不證明了革命歷史的偉大。
這次社會實踐活動大家積極性很高,在紀念館門前,大家集體照相,經過此次活動,同學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那段歷史,也同時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名新時期大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我們將更加明確自己的目標和責任,以實際行動報效祖國通過本次實踐活動,全體學員感受很深,我們了解到真正的學習是離不開實踐的,只有經過這樣的實踐活動,才能讓我們更好的將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中國革命道路的漫長與艱辛。
觀遼沈戰役紀念館有感
到達目的地下車后,映入眼簾的是刻有毛主席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雷鋒同志紀念碑和雷鋒同志的巨型雕像。
我們在雷鋒巨型雕像前久久注目,然后參觀雷鋒紀念館。
進入展館內參觀,除了不同時期對雷鋒的介紹外,我還看到了雷鋒的日記,雷鋒的用品,其中包括我們熟知的補了又補還不舍得扔掉得襪子和衣服。
眼前的景象,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那一段艱苦樸素的日子中去。
同時我又在反思,當今社會,雷鋒精神我們還需要嗎
在此,我把在雷鋒紀念館中的體會、感觸的雷鋒永恒的精神寫出來。
一、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
國家、集體的利益高于一切,甘愿當革命需要的“傻子”,無私奉獻出自己的一切。
把幫助別人看成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二、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
雷鋒把生命中的每一分光和熱都無私地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無私奉獻的高尚風格,是雷鋒精神的實質,是雷鋒生命樂章中最動人的主旋律。
三、愛崗敬業的品質。
雷鋒的一生有過很多次工作變化,他無論做什么工作都踏踏實實、盡職盡責,像螺絲釘一樣,釘在哪里,就在哪里發光。
一個人的作用,對于革命事業來說,就像一架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機器由于有了許許多多的螺絲釘的鏈接和固定,才成了一個堅實的整體,才能運轉自如,發揮它巨大的工作能力。
四、精益求精的態度。
雷鋒對所從事的每項工作都精益求精,并在實踐中刻苦鉆研業務,努力爭取最好的成績。
五、勤儉節約艱苦奮斗。
雷鋒具有不畏艱苦的斗志,一向以艱苦奮斗為榮,在工作上苦干實干,始終保持著昂揚的精神狀態。
六、刻苦學習鉆研科學理論。
“不經風雨,長不成大樹;不受百煉,難以成銅;迎著困難前進,這也是我們革命青年成長的必經之路,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樂于吃苦的。
七、雷鋒日記寫出了做人的根本和精髓,永遠鼓舞激勵著我。
他在日記是寫到:“青春啊
永遠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屬于那些力爭上游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才能永遠不干,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融合一起的時候才能有力量。
力量從團結來,智慧從勞動來,行動從思想來,榮譽從集體來”、“不經風雨,長不成大樹;不受百煉,難以成鋼。
迎著困難前進,這是我們革命青年成長的必經之路。
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樂于吃苦的人”。
這些話語又像黑夜里的明燈,指明了尋找“真正青春”的方向,雷鋒同志是平凡而偉大的一生,一個年輕而偉大的生命,年僅22歲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生命是短暫的,但他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用如此短暫的生命詮釋著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他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深深的感染著我。
只有當身臨其境的時候,我才明白:雷鋒的精神不僅表現在艱苦樸素、助人為樂上,并不是單純的小時候定義的那樣。
雷鋒還具有螺絲釘精神,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神,精益求精的態度,對待工作充滿熱情。
這也正是我們在工作中忽略的、放松的或缺乏的。
所以說,雷鋒精神并不過時,在新的時代,賦予其新的意義,在我們的工作中,這種精神也將為我們引導方向。
從紀念館中出來的時候,我頓時感覺心靈被凈化了。
雷鋒是我們的榜樣,我要踏著雷鋒的足跡前進。
雷鋒同志平凡而偉大的一生,使我再次受到了鞭策和鼓舞,參觀結束了,但雷鋒精神卻在我的心底蕩起無盡的漣漪,回望過去,當遇到挫折時,我有過報怨;遇到困難時,也有過退縮,對待工作也缺少一些夏天般的火熱,雖然雷鋒所處的年代,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與今天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不可同日而語,但在我看來,他的精神卻永不過時,今天我再一次接受了雷鋒精神的教育,收獲了豐富的精神財富,重新認識了自己。
去延安王家坪紀念館的感受簡短篇作文
延安王家坪紀念館 迎著溫暖的春風,在陽春三月、天氣晴朗的日子里,我們唱著歡快的歌,轉眼間來到了王家坪紀念館。
一下車,剛邁進紀念館大門,望見毛主席高大的銅像聳立在紀念館的中央。
毛主席身穿軍裝,頭戴軍帽,兩手叉腰,展望著未來美景。
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紀念館序廳,序廳中間有兩根正方形的大理石柱子,有6米多長,頂上有13枚軍徽,代表毛主席在延安生活、戰斗了十三個春秋。
地上鋪著紅色的大理石地板,象征著紅色的土地。
正中間有一張延安市全進圖,是用泥雕刻而成的,有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左邊是毛主席打仗回來在按延安志丹縣和鄉親們團聚的情景。
右邊是紅軍戰士渡黃河是艱苦的情景。
我們來到第一展廳,看見毛主席用過的筆、油燈、墨盒,吃過的小米、豆錢錢等。
還有作戰時用過的炮、長槍、手榴彈、大刀…… 接著我們來到第二展廳,看見了毛主席寫的;〈論持久戰〉、〈人民民主專政〉……許多光輝著作。
看到這些,我又回想起以前人民是多么辛苦,才換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
想著想著,一個同學叫我過去看裝在大玻璃框的延安地形圖,啊
這個地圖大極了,全部都是用泥捏成的,延安市的每個縣、每個景點,都看的清清楚楚。
我真沒想到延安有這么大呀
接著我們又來到了第三展廳,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匹毛主席騎過的白駿馬,高大無比,又肥又胖,我想:“毛主席作戰行程二萬五千里,可能就靠這匹白馬當交通工具。
轉過來,我看見民間藝術展廳里買有毛主席胸章、剪紙、布貼畫……我很快買了一個毛主席胸章掛在胸前,因為毛主席永遠在我們心中。
最后我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紀念館,望著紀念館頂上的12個大字“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 。
”我決心:發揚老一背的傳統,把祖國建造的更好。
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的感想怎么寫
先寫在紀念館看到的什么,再寫下紀念館中的一些主要人物的事跡,最后感懷下如今生活幸福得之不易,然現實中仍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批判下,指出前輩精神難得,我們應當學習,自己在日后準備如何提高自己全面發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