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破天荒】(慣)相傳唐朝時湖北荊州每年送舉人去考進士,均未考中,時人稱作天荒;后來劉蛻考中了,稱為“破天荒”。比喻第一次發生的事或第一次做某事。
【第2句】:【人生面不熟】(慣)指彼此沒見過,不認識。
【第3句】:【開口奶要吃得好】(諺)開口奶:嬰兒出生后吃的第一口奶。指嬰兒第一口奶吃好了,以后喂奶就順利。比喻學習或創業,開始時基礎要打好。
【第4句】:【膝蓋上掛掌——離蹄差遠】(歇)掛掌:在馬、驢、騾子的蹄子下釘上蹄釘,使其耐磨。蹄:諧“題”。 指所說的離話題或目標相差很遠。
【第5句】:【近處不走,卻去轉遠路】(慣)比喻省事的辦法不用,卻用復雜的。 也作“近路不走走遠路”。
【第6句】:【巧婦安能作無面湯餅】(諺)安:怎么。湯餅:水煮的面食。再巧的媳婦也做不出沒有面料的湯餅。 比喻再有才干的人,離開基本條件,也無法做成事情。 也作巧媳婦做不得沒面馎饦。 馎饦:面食的一種。 巧媳婦煮不得沒米粥。 巧女難為無米之炊。
【第7句】:【龍生龍,鳳生鳳】 釋義:比喻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會有什么樣的子女。 例句:“自古常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養兒會打洞。沒有好家道,還能出了好兒女?”
【第8句】:【一顆心吊在嗓子眼上】(慣)形容提心吊膽。 也作一顆心提到嗓子眼兒。 一顆心懸在半天里。
【第9句】:【綁腿帶上繡山水——畫長】(歇)綁腿帶:即綁腿,纏裹小腿的長布帶。畫:諧”話”。指說來話長。
【第10句】:【看火候】(慣)叱喻觀察時機是否成熟。 也作看火色。 看風色火候。
【第11句】:【有錢一時辦,無錢空自喊皇天】(諺)有錢辦事,立馬就成功;無錢辦事,再喊老天也無用。指辦事的成敗遲速,經濟基礎是關鍵。
【第12句】:【馬有失蹄,人有失足】(諺)失蹄:馬在行進間腿蹄閃空。失足:失足落水,借指行為出錯。馬有失蹄的時候,人也有犯錯的時候。指人偶爾犯錯是難免的。 也作馬有前失,人有后悔。 馬沒有不打前失的,人沒有不犯錯誤的。 人有失錯,馬有失蹄。
【第13句】:【蛟龍本非池中物】 釋義:蛟龍:古代傳說能興風作浪、發洪水的一種神龍。比喻英雄人物總有施展才能的時候。 例句:袁金鎧笑呵呵地說:“雨亭,蛟龍本非池中物!你真有遠見。”
【第14句】:【求人者常畏人,受人求者常驕人】(諺)求人的人常有一種畏怯的心理,接受人求助的人總有一種傲慢的心理。指求人幫忙和答應幫別人忙,心態迥然不同。
【第15句】:【搞鬼把戲】(慣)指暗中使用陰險的手段或計策。 也作“搞鬼名堂”。
【第16句】:【三年護林人管樹,五年護林樹養人】(諺)栽樹育林,三年之內人要費神打理,五年之后,樹木長大成林,就能給人帶來利益。指栽樹育林初時辛苦,往后受益無窮。
【第17句】:【拿草棍兒戳老虎的鼻子眼兒】(慣)比喻自己找死。
【第18句】:【今日不談明日事】(慣)指只管眼前,不管今后。
【第19句】:【老牛拉破車,慢慢來】 釋義:比喻不慌不忙,慢慢干。 例句:又說:“就靠我們這幾個人,老牛拉破車,慢慢來吧。到時候看錢萬利怎么向上級交待。”
【第20句】:【觸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 釋義:葵:蔬菜名,今稱水芹菜,或指冬葵。早晨露水沒干不掐葵葉,中午不在烈日下割韭菜。 例句:掐秋菜,必留五六葉。不掐則莖孤;留葉多則稈大。)-L掐,必待露解。 諺日:“觸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
【第21句】:【一刀切】(慣)比喻對不同的情況不加區分,用同一種方式處理。
【第22句】:【摸摸筷子就算入席】 釋義:只要沾點邊,就算有關系。 例句:“別胡思亂想了,只要你摸摸筷子就算入了席,吃,也擾了,不吃,也擾了:我看你還是領頭快沖,一沖,麥子就算到手,別的事兒,咬著白面饃再說!”
【第23句】:【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句俗語是說一個人壞事干得多了,一定會自取滅亡。它源出《左傳·隱公元年》:“公日:‘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春秋時期,鄭國君主鄭莊公有個弟弟,名叫共叔段,他深得母親姜氏的寵愛。姜氏為他向莊公討封京地,莊公答應了。 共叔段與母親姜氏一起密謀,想除掉莊公,自立君主。為了積蓄力量,共叔段把京地的都城修得很大,超過了國城,并且招來許多人。鄭國的大夫祭仲看到這種情況,便告訴莊公說,共叔段修建的都城超過了國城,違犯了祖制,是大逆不道,趁他還沒有成氣候,趕緊除掉他吧。莊公沒有聽祭仲的勸告,只是說:“他既然多做不義的事情,就一定會自取滅亡。你就等著瞧吧!” 共叔段得寸進尺,又占據京地北邊的大片地盤,擴大了軍隊,制造兵器,準備與姜氏里應外合,企圖一舉推翻鄭莊公。 鄭莊公早有準備,他得到共叔段叛亂的消息后,便下令攻打京地,派兵包圍了京城,京城內部的士兵也反叛過來,襲擊共叔段。共叔段遭到慘敗,只得逃之天天。 “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句話雖然歷經二千五百多年,現在還被人們經常引用。
【第24句】:【下坡容易上坡難】(諺)人走下坡路不費力,要走上坡路卻是每一步都得使勁的。比喻退步容易進步難。
【第25句】:【易求無價寶,難買有情郎】(諺)無價寶:無法估價的寶物。有情郎:有情有義的丈夫。無價寶還可求得,有情郎卻非常難找。指世間有情義的男子最難覓得。 也作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 易求無價寶,難覓有情郎。
【第26句】:【小菜園里的韭菜,你算哪一蔸】 釋義:蔸:量詞,相當于“棵”或“叢”。比喻小人物,根本數不著。 例句:呸!小菜園里的韭菜,你算哪一蔸?敢來教訓我?敢來拉我做壞事?
【第27句】:【丑話說在前頭】(慣)丑話:不順耳、不中聽的話。指事先把需要提出的條件、可能出現的嚴重后果等向對方講明白。 也作丑話說在前邊。 丑話說在前面。 丑話說在頭里。
【第28句】:【屬狗熊的——記吃不記打】(歇)指人只貪圖眼前利益,不記取挨打吃虧或受苦難的教訓。含譏諷或責罵意。
【第29句】:【六親不認】“六親不認”形容人沒有情義或不講情面。屬于貶義詞。 “六親”即六種親屬。六親之說,歷來不一。 在提到“六親”的幾部典籍當中,《周易》成書最早,《周易·家人》說,“六親”指父子、兄弟、夫婦。《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說,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夫婦),姻婭(親家和連襟)。《漢書·賈誼傳》說,指父母、兄弟、妻子。賈誼《新書·六術》說,指父子、兄弟、從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史記·管晏列傳》說,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從父母之子女之子。古書諸說難一。現代比較通行的是父、母、兄、弟、妻、子,當屬最親近的家人。“六親”又引申為泛指親屬。 連最近的親人都不認,不符合中國的傳統禮教,“六親不認”當屬貶義。
【第30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見“不依規矩,不能成方圓”。
【第31句】:【人怕出名豬怕壯】(諺)豬肥壯了,就要上屠場被宰殺;人出了名,就會招來嫉妒,惹來麻煩甚至不測。指名人往往更不易做人,得處處小心。 也作人怕出名豬怕肥。 人怕出名,樹怕冒尖。
【第32句】:【鼻子是鼻子,眼是眼】i(慣)本指人長得有模有樣,比喻做事情條理清楚,有水平,夠標準。
【第33句】:【心問口,口問心】(慣)指反復思考、盤算。
【第34句】:夏不睡石,冬不困板。
【第35句】:【哪里跌倒哪里爬】 釋義:在什么地方受挫折,就在什么地方克服困難,爭取成功。 例句:“養豬衛星”雖然丟了丑,可衛治國并沒泄了氣。他想:哪里跌倒哪里爬。他決心再放個“衛星”,以挽回面子。
【第36句】:【頭三腳難踢】(諺)原指武技表演場上開頭的拳腳難施展。借指任何事在打開局面之前,很難理出頭緒。也指凡事開頭難。 也作頭三腳難踢,頭茬樹難立。 頭三腳難踢,開鑼戲難唱。 頭一腳難踢,頭一句難唱。
【第37句】:【男僧寺對著女僧寺,沒事也有事】 釋義:比喻事情說不清楚,有曖昧嫌疑。 例句:金蓮說道:“我聽得說,你住的觀音寺背后就是玄明觀。常言道:男僧寺對著女僧寺,沒事也有事。”
【第38句】:【打九九,不打十足】(諺)九九:不足十成。十足:完全滿盈。要九九的程度,不要十足。指大凡籌劃與做事,要留有余地。
【第39句】:【賤陀螺——不打不轉】(歇)陀螺:海螺形玩具,木制,玩時用繩子或布條纏繞后用力抽開,使直立旋轉,越抽打轉得越快。本指陀螺不抽打就不轉,轉喻不施加壓力或不來硬的就不聽從。
【第40句】:【種大煙的多,抽大煙的多,種高梁的多,吃高梁的多】 釋義:大煙:鴉片。比喻提倡什么,什么就多。 例句:俗語說:“種大煙的多,抽大煙的多,種高梁的多,吃高梁的多。”共產黨提倡人人當好人,所以好人就多。
【第41句】:【傍生不如傍熟】(諺)傍:依靠。 指人到窘困時,向生人求助,不如向故舊投靠有希望。
【第42句】:【被窩里放屁——自己臭自己】(歇)指自己作踐自己,使自己受到損害。
【第43句】:【惡犬護三村】(諺)惡犬:勇猛的狗。指一條勇猛的狗,能守護周圍的幾個村莊。比喻一個見義勇為的壯士,可保得周圍村莊不受侵擾。
【第44句】:【吃秤砣,鐵了心】 釋義:比喻下了決心,毫不動搖。 例句:二朵大嬸將杜秋葵喊價一半,只跟安天寶要五百塊的孝心錢,但是杜秋葵吃下秤砣鐵了心,死活也不肯再嫁人……
【第45句】:【光吃炒豆不炸鍋】(慣)比喻光得好處,不付出代價。
【第46句】:【拿鏡子照照自己】 釋義:指看看自己怎么樣。含不好之意。“照照自己”又作“照一照”。 例句:人真是個怪物,光知道有嘴說人家,外表裝進步,說起話來天官賜福,咋就不拿鏡子照照自己呢?
【第47句】:【太平洋】“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洋。太平洋真的太平嗎?它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呢? 1519年9月20日,麥哲倫率西班牙探險隊從塞維利亞起航,經直布羅陀海峽沿大西洋經過南美洲南端時,進入一處海峽。海峽兩岸巖石陡立,航道水流湍急,暗礁眾多,經過38天的艱苦奮斗,船隊頂著驚濤駭浪,終于闖過了這段艱難的航程,駛離海峽。這個海峽就是現在的麥哲倫海峽。離開海峽后,進入茫茫海洋。此時正值南半球的春末夏初季節,天氣晴朗,海水平緩舒展,船隊浩浩蕩蕩越過赤道,經關島來到菲律賓群島。在這漫長的行程中,再也沒有遇到大風大浪,隊員們高興地說:“這里真是個太平之洋啊!”從此,麥哲倫就將這個大洋命名為太平洋。
【第48句】:【吃黑飯,護黑主】(諺)吃的哪家飯,就保哪家主。舊指受雇于誰家,就維護誰家的利益,不必分是非與邪正。
【第49句】:【哭天無路,求地無門】(慣)形容求助無門,難以生存。
【第50句】:【上山容易下山難】 釋義:下山比上山難走。也比喻事情一經著手干就難停下來。 例句:黃為民特別向眾人交代,要打起精神,當心掉進山坑里去,俗語說,上山容易下山難。千萬不能麻痹大意。
【第51句】:【大寫數字】漢字中本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等數字,但因為字形簡單,容易篡改,為了防止有人涂改賬冊,就必須用大寫數字。那么,是誰發明了大寫數字呢? 目前最早可見的大寫數字,出現在唐代石碑武則天的《岱岳觀造像記》中。據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考據家顧炎武所著《金石文字記·岱岳觀造像記》可知,《岱岳觀造像記》是則天朝所樹立的石碑,上面有大寫數字。顧炎武考證說:“凡數字做壹、貳、叁、肆、伍、陸、漆、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考據大家顧炎武論斷大寫數字出自武則天當十分可信。這一論斷,在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的《論行營狀請勒魏博等四道兵馬卻守本界事》中得到證實:“況其軍一月之費,計實錢貳拾漆捌萬貫。”其中“貳、拾、漆、捌”都是大寫數字。顧炎武說這個“漆”字,本應作“桼”,多的三點是后人妄自加鑿的。 武則天制定大寫數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原來,武則天的初衷是為反貪建廉,在財務管理上進行技術防范,把記載錢糧數字的漢字改成了大寫。 這一改革,大寫數字一直到今天還在使用。 有人說,大寫數字是朱元璋發明的,這顯然是移花接木。唐碑有證在前,有人想把功加在朱元璋頭上也是枉然。不過,明太祖朱元璋對大寫數字也有貢獻,他把“漆”變成了“柒”,把“陌”變成了“佰”,把“阡”變成了“仟”,也算是個完善者。
【第52句】:【柳條子穿鲇魚——一勒子貨】(歇)鲇魚:一種身體表面多黏液、無鱗的淡水魚。一勒子:用同一條繩子穿起來系緊。勒:諧“類”。指某一伙人都是同一個類型的壞東西。常含責罵意。
【第53句】:【打免的不嫌兔多,吃魚的不怕魚腥】 釋義:比喻自己喜歡的東西,不會嫌多、嫌不好。 例句:以前,咱是避著他們走;往后,就得迎著他們走,不然,到哪搭去弄槍?打兔的不嫌兔多,吃魚的不怕魚腥,瞅準了,得下手時就下手,槍不就到了咱的手里么?
【第54句】:【要打看娘面】(諺)要責打孩子,也要給孩子母親留些情面。指母親的情面重。也指采取行動要照顧到方方面面。
【第55句】:【生姜斷了辣氣】(慣)比喻人改變了本質、秉性。
【第56句】:【不知者不作罪】(諺)指不了解情況而誤犯了別人,應當得到別人的原諒與寬恕。 也作不知者不怪。 不知者莫怪罪。 不知者不為過。
【第57句】:【抗膀子】(慣)比喻對著干。
【第58句】:【懷著鬼胎】(慣)比喻心里有不能告人的想法和隱情。 也作“懷著一肚子鬼胎”。
【第59句】:【瞎子撲螞蚱——有你也抓不住】(歇)指不了解情況,辦不成事。
【第60句】:【熟能生巧】“熟能生巧”這個俗語是指熟練了就能產生巧辦法。 “熟能生巧”源自北宋歐陽修的《歸田錄》,書中記載在北宋時期有個射箭能手叫陳堯咨,射箭百發百中,觀看的人無不拍手叫絕。但有一個賣油的老頭卻不以為然,老頭說,你不過是手法熟練而已,和我倒油的道理是一樣的。說著取出油葫蘆放在地上,將一枚銅錢放在葫蘆口上,舀一勺油倒向葫蘆口,只見油如細絲穿過錢眼,而錢眼四周沒有沾一點油,看的人都驚呆了,陳堯咨也佩服不已。老頭卻說:“我這也沒什么稀奇的,唯手熟爾。”這就是“熟能生巧”的源頭。今天人們常用“熟能生巧”來形容高超的技藝來自持之以恒地勤學苦練,沒有捷徑。
【第61句】:【除了死法有活法】(諺)除去原本固定的辦法,更有許多靈活變通的辦法。指做事不要死守成規,只要放開思路,辦法很多。
【第62句】:天不生無用之人,地不長無名之草。
【第63句】:【雜種】“雜種”是罵人的話。它起初是指東漢到北朝時的少數民族混血兒,并非罵人之語,如同現在的混血兒一樣。后來逐漸轉為罵人的話兒。如南梁人庾肩吾《亂后行經吳御亭詩》有“雜種亂軒轅”之語;杜甫詩也有“雜種雖高壘”之句。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老百姓看來,“種類禽獸也,禽獸交配,多不避親,且產生雜種。”用以罵人,解恨,既狠且傷。
【第64句】:【瞎貓撞著死鼠】 釋義:比喻僥幸得到意外收獲或成功。 例句:甌諺有云“瞎貓撞著死鼠。”意外之遇,然有一世為瞎貓而不遇死鼠者。
【第65句】:【三下五除二】(慣)原為珠算口訣。形容做事干脆利索。 也作“三下五去二”。
【第66句】:【老婆不生孩子,反怨丈母娘不好】(慣)比喻事情沒做好,把責任推在他人身上。
【第67句】:【老勿入川,少勿入廣】(諺)川:四川。廣:廣東。舊指老年人不可進四川,四川山多路崎嶇;青年人不可進廣東,廣東有麻風女,青年男子容易被勾引染病。
【第68句】:【從來紈绔少偉男】(諺)紈绔(wanku):細絹做的褲子,借指富貴人家的子弟。偉男:有作為的杰出男子。指自古以來,凡是養尊處優的富貴子弟,很少有能成就大事業的。
【第69句】:【軍令重如山】(諺)指軍中只要下達命令,任何人都必須絕對服從,不可違抗。 也作軍令如山倒。 軍令如泰山。
【第70句】:【老和尚看嫁妝——下輩子見】(歇)指這輩子沒指望,看下一輩子。 也作“老和尚過嫁妝——來世再見”。過:過目,看。
【第71句】:【耗子偷米湯,勉強糊得著嘴巴】 釋義:比喻勉強填飽肚子。 例句:我們家一共有八畝田,有豬有牛有泉水,農具什樣也將就拖得過去。一年到頭,只要不懶,按說也耗子偷米湯,勉強糊得著嘴巴的。
【第72句】:【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釋義:要從大的方面考慮問題,從小的事情上做起。 例句:“……俗話說,杯杯酒吃垮家當,毛毛雨打濕衣裳。咱辦廠就得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一點一滴地節約。”
【第73句】:【有理走遍天下】(諺)人只要占理,走遍天下也不怕;要是沒理,抬腳動步也為難。指有理處處通行,無理到處受制。 也作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有理天下去得,無理寸步難行。
【第74句】:【刀靶付與外人】(慣)刀靶:即刀把,比喻把柄。指給別人提供把柄或口實。
【第75句】:【六月里蚊子——叮死了】(歇)叮:諧“釘”。指眼睛死死釘住想要的東西。
【第76句】:【疾雷不及掩耳】見“迅雷不及掩耳”。
【第77句】:【怪人須在腹,相見又何妨】(諺)怪人:對人心懷嫌惡。指對某人嫌惡,只在心里警惕就是了,并不妨礙與之見面相處。
【第78句】:【不愿金玉富,但愿子孫賢】(諺)不希望擁有金玉成堆的財富,只希望子孫后代有品德有才學。指子孫后代成材,比家產富裕重要得多。
【第79句】:好藥難治冤孽病,好話難勸糊涂蟲.
【第80句】:【食人之祿,忠人之事】(諺)祿:祿糧,飯食。指吃了人家的飯,拿了人家的俸祿,就要盡心竭力地報效人家。 也作食人之祿,必當終人之事。 食人之祿,當盡其心。
【第81句】:【有手不打上門客】(諺)上門客:登門求見的客人。指對來客要以禮相待,不得粗暴。
【第82句】:【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無水吃】(諺)指人少責任分明效率高,人多相互推諉事難成。
【第83句】:【茅廁越掏越臭】見“毛坑越掏越臭”。
【第84句】:【有恩不報非君子】 釋義: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意謂得到了別人的好處,一定要報答。 例句:“有恩不報非君子,我‘雷神爺’走遍天涯海角,他忘不了你這個女中豪杰!”
【第85句】:【凡事留一線,他日好相見】 釋義:做事留下一些情面,以便后來見面日寸好交往。 例句:有的人就是世故:“凡事留一線,他日好相見”,不肯抓破臉,不愿說。
【第86句】:【摳著屁股——自抬自】(歇)抬:抬高。指自己抬舉自己。含譏諷意味。
【第87句】:【名、字、號】現在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個名字,可在古代,人們不僅有“名”,而且還有“字”,有的人還有“別號”。如關公,姓關,名羽,字云長;如蘇軾,字子瞻,別號東坡居士。 “名”的起源當在上古時期,與姓、氏起源相當。這是社會發展和生存的需要,“姓、氏”區分集體,“名”區分個體。“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 古代貴族取名,都有一定的禮儀,要符合規矩。而底層的百姓起名一般都很隨意,如阿狗、阿貓等。據說這樣孩子好長大。后來隨著語言文字和文化觀念的發展,人名也越來越復雜,也越來越被重視。 “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所以古人的字多與名含意相近或相輔。如諸葛亮,字孔明,“亮”與“孔明”的義相近;岳飛,字鵬舉,鵬舉就是起飛。一般說來,“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加取的,表示他們已經開始受到人們的尊重。不過這是指上層階級,下層人往往沒有這么多的講究。 “號”,是指稱號,即人的別稱。別號則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并不受家族、行輩的制約,可以自由地寄托或標榜自己的某種情操,一般文人往往有自己的別號,如李白號青蓮居士,陸游號放翁,王安石號半山等。號有自號,也有為他人所取。他人所取的號往往表示對此人的評價,如宋江號及時雨,吳用號智多星等都屬此類。現實生活中有起外號的陋習,往往抓住某人的缺陷冠以外號,有辱人格之嫌。 名、字、號其實都是人的名稱,但在用法上很有講究。在人際交往中,上對下、長對少一般直呼其名。下對上稱呼時則稱字、號。上流社會在交際應酬中愛以別號相稱以表示尊重,直呼其名,是很不禮貌的。
【第88句】:【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釋義:鴻儒:學問淵博的人。白丁:普通百姓。形容交往的都是上層人物。 例句:九媽道:“我家美兒,往來都是王孫公子,富室豪家,真個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第89句】:【吃閉門羹】(慣)比喻前去拜訪卻被人拒之門外。
【第90句】:【烏龜爬門檻——就看此一跌】(歇)本指烏龜過門檻,爬上后跌倒翻過身才勉強過去;轉喻成與不成就看這一下。 也作烏龜爬門檻——看這一跌。 烏龜爬門檻——就看此一翻。翻:諧“番”。
【第91句】:【當家才知柴米價,養子方曉爹娘恩】 釋義:只有親身經歷才能知道其中的甘苦。 例句:“當年行者在日,老和尚要的就有。今日輪到我的身上,誠所謂‘當家才知柴米價,養子方曉爹娘恩。’”
【第92句】:【老鴉占了鳳凰巢】(慣)比喻卑賤的人霸占了高貴人的位置。
【第93句】:【名取西川,暗奪荊州】 釋義:名義上說是去奪取西川,實際上暗中去奪取荊州。比喻聲東擊西。 例句:“你真是鬼主意多!我就依了你的,看你的什么名取西川,暗奪荊州”。
【第94句】:【鳥貴有翼,人貴有志】(諺)翼:翅膀。指鳥兒可貴的是有翅膀,可以自由飛翔;人可貴的是有志氣有智慧,能夠創建事業。
【第95句】:【春分無雨病人稀】 釋義:春分時節天晴,人就少生病。 例句:“春分雨,人災”引諺云:“春分無雨病人稀。”
【第96句】:【夫妻無隔夜之仇】 釋義:比喻夫妻之間的矛盾會很快消除。 例句:畢竟夫妻無隔夜之仇,胳膊曲了往里彎,到了此時也就不同他吵鬧了。
【第97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意為人和物均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揚長避短才是正理。此俗語源出《楚辭·卜居》,屈原忠而見疑,求問龜卜,詹尹回答說:“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用……龜策誠不能知此事。”意思是說,作為標準的尺寸,有時不能用作標準,用以比喻龜卜雖是替人決疑的,但有時不能決疑。 司馬遷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曾引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另一番新意,用以比喻白起、王翦兩人之智略各有長短,批評兩人替秦國打下了天下,卻不能替秦國守天下。白起、王翦都是蓋世無雙的名將,本可為萬人景仰的英雄,但白起暴虐,坑殺趙四十萬長平軍,不免橫死;王翦不諫秦始皇行仁義,其孫受殃。這樣,兩人的短處,使他們不能成為人們的楷模,不免使人惋惜。司馬遷用“尺短寸長”來評論,表現了他反暴政的思想。 后世從司馬遷的評論中得到啟發,運用“尺短寸長”這一俗語,則泛指人和物均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世上沒有完人,揚長避短,發揮人的最大潛能。
【第98句】:【牛鼻上穿繩,哪里情愿】 釋義:指很不愿意。 例句:大阿哥性好游狎,要他靜心讀書,好像牛鼻上穿繩,哪里情愿?
【第99句】:【屬猴筋的——能伸能縮】(歇)猴筋:猴皮筋兒,有彈性。指具有伸縮性。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