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性的終結閱讀以及答案
①作為高速發展的新興國家,中國一腳踏著過去,一腳踏進未來,新老問題同時存在于過去和未來的兩個時空中,于是,中國不得不同時操作兩種游戲:現代游戲和全球游戲。就是說,中國的現代性到今天仍然在建構過程中,可同時又已經深深加入了全球游戲,參與建構世界的未來。雙重游戲制造了今天復雜疑難的中國的問題。
②為什么對于今天的問題,思維容易受挫?思維失效的典型表現在經濟學、政治學、哲學以及歷史學等領域的話語變得非常可疑。比如說,十年前經濟學是很受信任的,但是最近幾年尤其是金融危機之后聲譽大挫,人們發現經濟學家并不那么可信。這不是經濟學家的錯誤,而是長期以來一直使用的那些現代思維框架、概念和方法論可能不再適用新游戲,至少不足以反思新游戲。有個反潮流的經濟學家納西姆塔勒布指出:現代知識論的追求本身就非常可疑,現代試圖預知未來,確定一切情況,然后建立堅不可摧的秩序或系統,以便應對一切挑戰。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一旦遇到未知的挑戰,這秩序就變得非常脆弱而崩潰。塔勒布說,真正能夠保證有效生存的思維必須是反脆弱的,能夠在不斷受挫中受益,能夠不確定地應對不確定性。塔勒布的反脆弱思維幾乎就是老子那種行道如水的方法論的當代回聲。在一個充滿變數的時代,這種思維應該是更有效的。
③為什么人們總是忘記應該像一個靈活多變的生命那樣去思考?關鍵在于一個時代都有其既定利益的受益者,于是時代的主流觀念總是拒絕思想,總是希望人們不要去思想,而去遵循既定觀念。每個時代的既定收益主體希望人們不要去想新的問題,不用去顛覆秩序,以便維持自己的收益。因此,在一個時代終結的時候,人們總是迅速捍衛某一個對自己有利的立場,回避反思,回避新思想,回避新問題,而直接把立場當成結論。這就是今天在網絡和微博或其他言論空間所看到的那種無思想狀態。只有立場,缺乏理性論證、分析和靈感,這就是一個時代正在終結的不思癥狀。
④在沒有準備好如何思考劇變世界的時候,現代既有的那些觀念就是話語的救命稻草,所有想維持現代游戲的人,都拼命抓住和捍衛那些其實已經步履蹣跚的現代觀念和價值觀,那些觀念成為不思考的借口,被毫不猶豫的宣布為不可質疑的。如果只能遵循政治正確的觀念,那人們還能思想嗎?安迪沃霍爾可以無節制地復制世俗形象,從而使世俗形象從習以為常的無意識狀況變成一種對象化的反思,可是,復述政治正確的觀念卻沒有那樣幸運,恐怕不可能變成藝術,而只能把被強加的宣傳變成主動接受的專制。
⑤現代觀念本身并不是錯的,它們都是現代的偉大成就,對于現代游戲很有效。然而現代觀念未必能夠解決全球時代的新問題。所以用現代概念來掩蓋、回避或對付新問題是不對口的.且無效的。如果堅持用現代性去理解全球性,思維和行動必定自我受挫。
(節選自趙汀陽《現代性的終結與全球性的未來》)
1.下列關于中國問題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中國問題指解決并存于現代和未來兩時空中新老問題時所產生的問題。
B.中國問題指十年以前很受信任的經濟學在最近幾年來聲譽大挫的問題。
C.中國問題指每個時代的既得利益者希望人們不要去顛覆舊秩序的問題。
D.中國問題指在網絡和微博或其他言論空間里看到的無思想狀態的問題
2.下列對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①段首先說明中國一腳踏著現代而另一腳踏進未來,既在建構現代性參與建構世界未來,然后指出雙重游戲制造了今天復雜疑難的中國問題,從而引起下文議論。
B.②段承接上文首先陳述思維失效的典型環境,接著指出失效的原因是現代思維不再實用于新游戲,最后引用納西姆言論來證明,并指出他的反脆弱思維應該更有效。
C.③④段與②段構成對比關系,③段指出不能靈活思考中國問題的原因是既得利益者拒絕思想,④段指出由于沒準備好思考所以現代觀念被當作救命草。
D.⑤段在上文分析的基礎上,總結出用現代概念來掩蓋、回避或對付新問題是不對口且無效的觀點,若用現代性理解全球,思維和行動必定自我受挫。
3.下列對原文觀點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現代思維對于今天的中國問題容易受挫就是因為它遇到了現實挑戰時非常脆弱。
B.人們因為要維持既得的收益所以在一個時代終結時被迫進行反思并接受新思想。
C.遵循復述已有的政治正確的觀念往往會把強加子人的宣傳變成輿論接受的專制。
D.本身沒有錯誤的現代觀念它體現著現代的偉人成就并且對于現代游戲非常有效。
參考答案
1.(3分)A(B項是解決中國問題思維失效的舉例,C項是不能靈活思考中國問題的原因,D項是不能靈活思考中國問題的后果。)
2.(3分)C(錯在構成對比關系。)
3.(3分)D(A.偷換概念,未知被偷換成現實;B.曲解文意,將原文回避反思,回避新思想曲解為被迫進行反思而接受新思想;C.改變范圍,只能改變為往往會。)
《文言之現代生命》閱讀以及答案
文言之現代生命
21世紀,社會發展之迅猛令我們應接不暇。在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背景下,學習文言是否有必要的問題卻一直沒有解決,而且這一問題在今天越加凸顯出來。很多人并不否認學習文言對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但認為只要培養少數專業人員,他們去整理、翻譯、介紹文言典籍就可以了,在任何事情都要講“效益”“速成”的今天,學習文言得不償失……
其實,文言不是已經“死亡”了的語言,而是從臺前隱退到了幕后,或者說它是改頭換面,戴了現代面具而隱身其后;或者說它是體匿而性存。而且文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語言的更新發展是無法脫離母體、阻斷泉源的。“總而言之”“聞過則喜”“反之”“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些文言的詞匯、語法、典故、成語還活在我們的現代漢語中。
中國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用文言寫成的。在這些典籍的滋養下,我們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維方式,審美習慣得以形成,我們的面頰上深深刻印上了“中國”的印記。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其文明一直延續沒有斷絕的就是中華文明,它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文言功不可沒。文言跨越時間、空間,具有相對的規范性和凝固性,使地域遼闊、方言差異巨大、民族眾多的中華大家庭薪火相傳,代代不絕。
文言以它無盡的表達手段和方式,讓古人貼切入微地表達了他們希望表達的一切。幾乎達到了無不盡意的地步。它的短小、凝練、意博、理奧、趣深,都www.是白話文望塵莫及的。文言是現代漢語的府庫。一個人擁有深厚的文言修養就可以使他的現代白話凝練、純熟。毛澤東、魯迅、周作人、胡適、朱自清等一批大家的白話文成就就是最好的說明。沒有文言,現代漢語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信息時代,我們所缺失的不是科學知識、專業技能,而是傳統文化、人文精神。文言的學習恰是醫治現代社會人文精神、傳統文化缺失癥的良藥。中小學階段是一個人記憶的黃金時期,借鑒我國古代熟讀精思之方法,大量積累,二百篇經典文言爛熟于心,由易到難,由少而多,循序漸進,不僅能得到民族文化的滋養,得到審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而且可以提升現代漢語的表達水平,獲得文言閱讀的能力。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看似耗時多,效率低,實則事半功倍!而錯過了誦讀記憶的最佳時期,就將事倍功半,到那時文言的學習就真的會“時不我待”了!
1.下列對文言之“現代生命”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很多人認為在現代社會中學習文言,只要培養少數專業人員,使之去整理、翻譯、介紹文言典籍就可以了。
B.文言并非已經死亡了的.語言,而是從臺前隱退到了幕后,因為它是體匿而性存。
C.中國近三千年的文言典籍,滋養著我們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而且薪火相傳,代代不絕。
D.學習文文言雖是醫治現代社會人文精神、傳統文化缺失癥的良藥,但是在任何事情都要講“效益”“速成”的今天,學習文言得不償失。
2.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文明的傳承和延續,文言功不可沒。
B.文言以它無盡的表達手段和方式,讓古人貼切入微地表達了他們希望表達的一切,達到了無不盡意的地步。
C.許多文言詞匯、語法、典故、成語,還在現代漢語中大量運用,可見文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
D.信息時代,人們所缺失的不是科學知識、專業技能,而是民族文化的滋養。
3.根據文意,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言戴上了現代社會的面具隱身其后,并不是說漢語言的更新發展已脫離了其母體。
B.中華大家庭雖然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方言差www.距巨大,但是文言跨越時間、空間具有相對的規范性和凝固性。
C.文言的短小、凝練、意博、理奧、趣深,都是白話文望塵莫及的。可以說,沒有文言,現代漢語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D.借鑒我國古代熟讀精思之方法,大量積累文言詩文,就可以達到循序漸進,得到審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的目的。
參考答案:
1.C(A項只是表明學習文言文的態度,并非文言之現代生命。B項前后兩句說的是同一個現象,沒有因果關系。D項也是表明學習文言文的態度,且不符合本文的主張。)
2.B(B項少了“幾乎”一詞,過于絕對。)
3.D(D項“循序漸進”是方法,而不是目的。)
自信何來閱讀以及答案
自信何來
①人要自尊,自尊來自自信,自信來自自我評估。有十分貨色,就是十分貨色,不降低成色,不矮化自己。
②西南聯大教授劉文典講《紅樓夢》,開宗明義:“我講《紅樓夢》嘛,凡是別人說過的,我都不講;凡是我講的,別人都沒有說過。”他潛心研究莊子,有人問他古今研究莊子者的高低。他口出狂言:“在中國真正懂得莊子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莊周,還有一個就是劉某人。”
③蕭伯納當年游歷上海,一日天氣晴好,餐后接待方派幾位文化名人陪同他到花園中散步,陽光下蕭伯納白發蒼髯別具風采。有人不禁贊嘆:“蕭伯納先生,你福氣真大,能在上海見到太陽。”這位愛爾蘭人回答說:“不,這是太陽的福氣,能在上海見到蕭伯納。”
④這兩位名人可謂自信滿滿,狂則狂矣,卻不是信口開河。劉文典的狂言,有他出版的十卷本《莊子補正》為據,這是他沉潛多年的心血結晶,陳寅恪為之作序,推崇備至。再看蕭伯納,這位戲劇家一生創作五十二個劇本,還寫了多部長篇小說和大量評論,是192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九十四歲辭世前夕,他還在寫作,聲言“我甚至不想就此告別,因為我身上還有足夠的勁兒”。這個勁兒,就是足夠的自信。這讓他贏得世人久遠的尊敬。
⑤自信不存,自尊也就無從談起。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一次次政治運動摧毀了大批知識分子的自信,學術造詣很高的人,忽然間都變得沒有知識了,甚至宣告從前的著述可以一把火燒掉。能夠抵擋這股反動潮流的人十分罕見,不說一句“我錯了”過得了關嗎?一時間,有學問的人只能噤若寒蟬,集體失語。
⑥如今情況有了改變,自信滿滿、以國家級權威自居、唯我獨大獨尊的人多了,幾乎到了批量生產的地步。他們不用擔心被打棍子了,甚至就怕沒人打棍子,因為打棍子、拍磚頭可以引起轟動效應。某教授由于胡言亂語觸犯眾怒,名聲大噪,他則得其所哉。
⑦前面兩位名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堅實的學術基礎上,經過歷史檢驗自然形成的權威,依仗的是貨真價實的學術和創作成果;而眼下一些口出狂言以大師自居者,心浮氣躁,熱衷于自我炒作,豪氣建在沙灘上,經不起檢驗,還不時曝出抄襲造假的丑聞。不但未贏得尊嚴,還讓人嗤之以鼻。狂不要緊,自我炒作狂,就是一種病態了。它對學術環境的腐蝕,對學風的毒化,對文化事業的損害與破壞,害莫大焉!
小題1:針對“自信”,本文主要提出了什么觀點?請用自己的話概括。(2分)
小題2:第②③段主要采用了哪些事實論據?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2分)
小題3:第④段“陳寅恪為之作序,推崇備至”一句中的“推崇備至”能否刪去?為什么?(3分)
小題4:“自信何來”,針對這一話題,你能提出怎樣的觀點?請略加闡釋。(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自信來自對自己實力的正確評估。(2分)
小題2:劉文典在《紅樓夢》和莊子的研究這方面極為自信,見解獨到;蕭伯納游歷上海,認為是太陽有幸見到了他。(2分)
小題3:不能刪去。這個詞語體現了陳寅恪對劉文典研究莊子的高度評價,可見劉文典的狂并非信口開河,而是對自己實力的正確評估。(3分)
小題4:示例:每個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自我價值,應認識自我獲得自信。“我”只有一個,“我”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如果你的自尊和自信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那么這樣的自尊和自信才是堅實的精神基礎。(3分)
小題1:
試題分析:分析中心論點,可以從文章的'標題、開頭、結尾,有時也可以根據文章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本文的中心論點就是從文章中總結概括的。學生能總結出“自信來自對自己實力的正確評估”意思即可。
小題2:
試題分析:學生所舉事例或道理必須具有典型性,概括性,針對性,這是補充論據的三個特點。能分析論據的類型和作用:論據可分為道理論據和事實論據,這里學生概括出“劉文典的自信”和“蕭伯納認為太陽有幸見到了他”即可。
小題3:
試題分析:議論文語言特點分析的角度比較固定,應特別注意的事項就是做這類的題目一定要有具體文句支撐,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體例句為例子進行分析。學生學會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做具體的分析與說明。此處“推崇備至”體現了陳寅恪對劉文典研究莊子的高度評價,可見劉文典的狂并非信口開河,而是對自己實力的正確評估。
小題4:
試題分析:閱讀中加入與文章內容相關的拓展性的題目,就是為了讓同學們充分展示才能。這是新課標重在從多方面展示同學各種素質的要求,也是近幾年中考熱點題型之一。從解題方法來看學生提出觀點合理即可。
黑信閱讀以及答案
閱讀《黑信》片斷,回答問題。
瓦爾杰茨基公國國王弗里德里赫乘著馬車,被狂熱的人群簇擁著走得正歡,忽然晴天霹靂似地有一封信飄落到他的膝上,不知是誰扔進來的。
弗里德里赫國王笑瞇瞇地讀信:
“陛下,您是世界上最傻的傻瓜,傻瓜中的傻瓜!”
弗里德里赫國王頓時笑容盡斂。
正如次日報載,皇上當時御體不適。于是慶祝盛典立即停止,弗里德里赫國王駕返皇宮。國王一回到宮里,便躲進了書室,潛心琢磨那封大逆不道的信。他至少把“陛下,您是世界上最傻的傻瓜,傻瓜中的傻瓜!”那些字句念了五十來遍,早已經能夠倒背如流了,這才猛然發出一聲驚呼:“這個壞蛋連名字也沒留!”
他在書室里亂轉一氣,嘴里叨念不停:“陛下,您是世界上最傻的.傻瓜,傻瓜中的傻瓜!”
(1)結合語境解釋加粗的詞語。
①潛心琢磨那封大逆不道的信。
大逆不道:________
②那些字句念了五十來遍,早已經能夠倒背如流了。
倒背如流:________
(2)收到“黑信”的第二天,報上登載,皇上御體不適。這是真的嗎?何以見得?________
(3)示例:國王一回到宮里,便躲進了書室。
仿句:________
(4)文中加粗的詞語有什么作用?________
(5)你認為選文中的國王是一個怎樣的人?________
答案
(1)①封建統治者對反抗封建統治、背叛封建禮教的人所加的重大的罪名。②倒著背誦像流水那樣順暢。形容詩文等讀得很熟。
(2)不是,國王因為既生氣又害怕,所以無心情參加慶祝盛典,只好稱病。
(3)略。
(4)夸張地寫出了國王氣糊涂了的神態。
(5)虛偽、愚蠢而無能的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