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經典名言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行為主的匯編,又被簡稱為論、語、傳、記,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小編收集了論語中的'經典名言,歡迎閱讀。
【第1句】: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第2句】: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第3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第4句】: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第5句】: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衛靈公》
【第6句】: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第7句】: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
【第8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第9句】: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第10句】: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論語•季氏》
【第11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第12句】: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第13句】: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第14句】: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第15句】: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第16句】: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第17句】:孝弟(tì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第18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溫故知新)
【第19句】: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第20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第21句】: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
【第22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第23句】: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憲問》
【第24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第25句】: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第26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第27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第28句】: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
【第29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舉一反三)
【第30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第31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
【第32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第33句】: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
【第34句】: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第35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第36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第37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第38句】: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第39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第40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第41句】: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第42句】: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論語•衛靈公》(殺身成仁)
【第43句】: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第44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第45句】:巧言令色,鮮亦仁!
【第46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胡?
【第47句】: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第48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第49句】:《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第50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第51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第52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第53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第54句】: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第55句】: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第56句】: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第57句】: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第58句】: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中的文與質
讀《論語》,不能不注意儒家對“文與質”關系的論述。
《論語·雍也》中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按照楊伯峻先生的翻譯:“樸實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樸實,又未免虛浮。文采和樸實,配合適當,這才是個君子。”
按照我的理解,“文”,顧名思義,是一個人外在的風度,所謂“文采”;“質”,是一個人內在的本性,所謂“氣質”。儒家強調一個人外在風度和內在本性的統一,所謂“文質彬彬”,這是非常合乎儒家“道中庸”思想的。
儒家文質并重,是受到道家批評的。《論語·顏淵》中,引述一個叫棘子成的話,這個人問孔子弟子子貢:“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棘子成的思想就是當時流行的道家思想,也就是“重質輕文”的思想。子貢的回答很聰明,他說:“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子貢進一步強調了儒家“文質一體”的思想,而且通過比喻將“文”的價值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說:“假如把虎豹去皮,那么它們和犬羊就沒有區別了。”言外之意,正因為虎豹的斑紋,使它們區別于犬羊。“文”,怎么可以少呢?
但道家不這樣看問題。莊子說,“虎豹之文來畋。”那意思是說,正因為虎豹有漂亮的皮毛,所以遭致殺身之禍。假如虎豹沒有漂亮的皮毛,獵人們是不會捕殺他們的。莊子由此引申,做人,也不該有漂亮的紋飾。人有了漂亮的紋飾,就讓自己從眾人中凸顯出來了,而這是很危險的。民間不是有“出頭的椽子先爛”的說法嗎?人最安全的狀態,是“泯然眾矣”的狀態,而要做到“泯然眾矣”,去掉外在的“紋飾”是重要的手段。
道家講“明哲保身”,所以反對“文”。還不止此。《莊子·繕性》中,對儒家“重文”導致人心擾亂的事實做了尖銳的批評,他說:“文滅質,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應該說,道家對儒家“重文”的批評,還是搔著了癢處的。中國人的確因為“重文”,有走向虛偽的傾向。《紅樓夢》說王熙鳳“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就是這樣。莊子認為“文滅質”,也的確不是危言聳聽。社會上的確有那樣一套,很吃香。一個人,只要外在給人熱情如火、禮數周到的印象,他在社會上就會很吃得開,不管這個人內在本性是否很自私很陰暗。我們中國人在為人處世上很“重文輕質”,這一流弊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傷害很深,所以“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儒家文化遭受到最猛烈的抨擊。但是,我們必須明白,原始儒家,是講“文質并重”的,我們批判儒家,應該指的是被官方化了的、被歪曲了的儒家,而不應該是原始儒家。
《論語》講“文質彬彬”,那是非常好的。一個人,只有外在的風度和內在的善良、無私的本性有機結合,才可能接近完美。“文”與“質”如何結合?《論語·衛靈公》給出了答案: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這句話楊伯峻先生譯為:“君子對于事業,以合宜為原則,依禮節實行它,用謙遜的言語說出它,用誠實的態度完成它。真個是位君子呀!”
按照我的'理解,君子以“義”為質,以“禮、遜、信”為文,從而達到“文質彬彬”的高尚境界。孔子把“義”放在首位,可見在他心目中,“質”還是首要的,然后才是“文”。就像在他心目中,“仁”是首要的,然后才是“禮”。只不過,原始儒家的思想被官方化之后,實在也開始妖魔化,以致最終在社會上演變成了“重文輕質”的東西,走向虛偽,這是很可悲的。所以,我們應該努力恢復儒家的本來面目,讓優秀的文化傳統得以延續。
今天的中國人,外在的“文”和內在的“質”都有欠缺。就外在的“文”來說,言行粗魯,不講遜讓,不講誠信,不講公共道德,隨地吐痰,隨地亂扔東西,不排隊,隨意損毀公物;就內在的“質”來說,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沒有同情心,沒有自省意識,不是以“義”為質,而是以“利”為質,怎么對自己有利怎么做。所以,在當代社會,重提儒家的“文質彬彬”,講求“文質并重”,其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所以,弘揚儒家“文質彬彬”的思想非常必要。大家可能會有一種感覺,覺得魏晉時代,道家佛家思想居主流,人們不大會重“文”的,酒鬼劉伶不是奉行裸體主義的嗎?那個時代似乎應該以“任誕”為主潮,其實不然。舉《世說新語》中的一則很能說明問題:
“王平子、胡毋彥國諸人,皆以任放為達,或有裸體者。樂廣笑曰:‘名教中自有樂地,何為乃爾也!’”
由此可見,即使在魏晉時代,人們還是很反感放浪形骸的人,“名教中自有樂地”,應該代表當時社會中很大一部分的觀點。所以,就像英國有所謂“Gentleman(紳士)”一樣,中國人,也應該恢復“文質彬彬”的傳統。中國社會的和諧完美,實在是需要“文質彬彬”的中國人呀!
論語中的成語故事
論語是中國春秋時期一部文案體散文集。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論語中的成語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一天,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什么樣的人,子路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事后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何不這樣說,他這個人,一發憤學習就忘記吃飯,內心一快樂就忘記憂愁,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這個故事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正是有了這種勤奮不倦的為學精神,孔子才掌握了淵博的知識,并授徒講學,成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天道酬勤,一個人如果有了“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精神,再配合科學的工作、學習方法,一定會取得成功。
君子成人之美
“君子”是古代文學作品中十分常見的一個詞語,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等。在孔子心目中,“君子”是理想的人格標準,僅有兩萬余字的《論語》中,“君子”這個詞就出現了一百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君子”呢?孔子曾經說過:“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幫助別人做壞事,小人則與此相反。”這個典故出自《論語顏淵》,原文是: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關于君子的標準,孔子還有一些名言。如,《論語里仁》里的“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論語憲問》里的“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意思是說,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不要做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過猶不及
子貢問老師說:“子張和子夏哪一個更賢德?”孔子說:“子張做事總是過頭,而子夏總是做得還不夠火候。”子貢說:“那么是子張要好一些嗎?”孔子說:“過分與不夠是一樣的。”這段話出自《論語先進》: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師”即子張,“商”指子夏,兩個人都是孔子的學生。成語“過猶不及”就出自此處。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了頭和沒有做到位效果都是不好的。“過猶不及”這個成語提醒我們,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要把握好“度”。比如在人際交往上,過于冷漠不行,過于親密也不行。保持一定的距離是對對方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便在親近的人中間也該保留。無論對待朋友還是對待親人,都應該把握好分寸,適度最好。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曾經教導他的弟子說:“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范圍內的事情。”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原文是: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在工作中并非總是事情做得越多越好,關鍵是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清楚地知道“我是誰”。只要把你應該做的做好就可以了,越俎代庖反而會把事情搞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仲弓問孔子怎樣做才稱得上是仁,孔子說:“出門辦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貴賓和進行大祭時那樣恭敬嚴肅。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強加于別人。要做到在諸侯統治的國家里沒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統治的封地里也沒人怨恨自己。”這段話出自《論語顏淵》,原文是: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論語衛靈公》中也有這個成語,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呢?”孔子回答道:那不就是“恕”嗎?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施加給別人。這段話的原文是: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弟子中,子貢才華很高,不但生意做得好,在外交、政治方面的才能也都十分突出。孔子對子貢講的這席話,很有針對性,是提醒子貢不要恃才傲物。與人交往時,我們要善于換位思考、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欲速則不達
子夏要到魯國的莒父當地方官,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孔子說:“不要一味求快,不要只顧眼前小利。如果一味求快,往往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反而使得大事不能成功。”這個故事出自《論語子路》,原文是: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急功近利是成就一番事業的大忌,凡事要有長遠眼光、長遠打算,該慢的地方不要求快,該放棄的小利不要貪圖,成功方可水到渠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教導學生,喜歡用“設喻”的方法,利用形象、生動的比喻來說明深奧的道理。子貢問推行仁政的方法,孔子說:“工匠想要順利完成工作,必須先把工具磨鋒利。居住在一個地方,必然選擇這個地方有賢能的大夫為師,結交有仁德的士人為友。”這個故事出自《論語衛靈公》,,原文是: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孔子對子貢的教導,意思并不是說把賢德者作為工具來使用,而是說要充分吸取他們的優點,使自己的.認識更加敏銳,策略更加明智。現在我們使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往往是說在做某項工作之前,需要做好充分準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逝者如斯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這是朱自清《匆匆》一詩里開頭的幾句。古往今來,對光陰易逝的感嘆在文學作品中不勝枚舉。南宋儒學家朱熹在《勸學》中也說:“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其實,這種感嘆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論語》里就出現了。
孔子在河邊感嘆說:“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息地奔流。”這話出自《論語子罕》,原文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后人從中提煉出一個成語“逝者如斯”,用來比喻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復返。
見賢思齊
人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從朋友身上往往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如果交到好的朋友,獲益匪淺;但如果交友不慎的話,很可能會給自己帶來不好的影響。我們遇到的人總有“賢”與“不賢”之分,那么在交友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呢?
孔子說:“看見德才兼備的人,就要努力向他學習,做到和他一樣;看見德行有虧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同樣的缺點。”這段話出自《論語里仁》,原文是: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其實,“賢”與“不賢”這兩種人,為我們朝不同的方向打開了兩道門,而“思齊”和“自省”,則是我們自身不斷進步的動力。唐太宗李世民在這方面就做得比較好。他知人善任,舉用賢良,能夠從賢者身上汲取優點。他有著名的“三鏡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說,以銅鏡自照,可以整理好衣帽;以歷史為鏡子,可以從中看清楚朝代興衰的緣由;把別人當成鏡子,可以從他們身上看到自己的優劣得失。
我心中的那篇論語作文750字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心中的那篇論語作文75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關注當代文化是當今的必修課,同時,也應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孔子,便是其中的優秀代表之一。
孔子應該說是戰國時期儒派的創始人了,《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言論,大多關于學習,或是人生中的重要哲理,最適合我們這些學生閱讀。
《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知識并不僅僅是了解,弄懂,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這樣,學習才會有真正意義。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完善自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其又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并且,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從舊知識中體會出新學問會很困難,但往往,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又會有新的發現。這便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孔子的這種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正是現代教育人士所提倡的。僅僅兩句言簡意賅之語,便點明其主旨,再怎么對此不屑一顧的人,都會改變他的看法吧。
《論語》中有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其道明積累之重要性。只有積累一把把看似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雄偉的山巒,那時,風雨自然興盛。只有積累一滴滴似乎毫無用處的水,才能匯聚成壯麗的深淵,即使是蛟龍,也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積少成多,也就養成了良好品德,心靈,就自然升華了。只有積累平時的一步半步,才能走到遙遠的千里之外,去看那更為廣闊的世界。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連綿的江海,乘風破浪,勇往直前。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后就擁有了無懈可擊的知識功底,成功便自然會尾隨而來了。
《論語》只是眾多經典古文中較優秀的一部,在這之間,還有更多人生道理等著我們去明悟,還有更多的文人知識等著我們去了解。中華文明延續了五千年,其間涌現出多少永世流芳的偉大人物和優秀著作!我心中的那篇論語,便是中華文化這片星空里,最閃亮,最耀眼的星系!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