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的的名言及翻譯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這個孟子說過的話,各位,我們看看下面的孟子中的的名言及翻譯,了解一下吧!
孟子中的的名言及翻譯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譯文】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2)權,然后和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譯文】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3)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譯文】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譯文】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5)其進銳者,其退速。
【譯文】前進太猛的人,后退也會快。
(6)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譯文】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7)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譯文】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譯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應該處于統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處于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群眾。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譯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國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廟;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體。
(10)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譯文】一國的君主如果喜愛仁德,整個天下便不會有敵手。
(11)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n^u)。
【譯文】減免刑罰,減輕賦稅,讓百姓能深耕細作,早除穢草。
(12)仁者無敵。
【譯文】仁德的人是無敵于天下的。
(1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譯文】每家給他五畝土地的住宅,四圍種植著桑樹,那么,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有絲棉襖穿了。雞狗與豬這類家畜,都有力量去飼養繁殖,那么,七十歲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給他一百畝土地,并且不去妨礙他的生產,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辦好各級學校,反復地用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大道理來開導他們,那么,須發花白的老人便會有人代勞,不致頭頂著、背負著東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譯文】搞好耕種,減輕稅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譯文】君主仁,沒有人不仁;君主義,沒有人不義;君主正,沒有人不正。
(16)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譯文】以百姓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百姓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
(17)仁則榮,不仁則辱。
【譯文】諸侯卿相如果實行仁政,就會有榮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會遭受屈辱。
(18)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譯文】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沒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便不會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假若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就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什么事都干得出來。
(19)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譯文】為爭奪土地而戰,殺死的人遍野;為爭奪城池而戰,殺死的人滿城,這就是帶領土地來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贖出他們的罪過。
(20)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譯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馬,臣下就會把君主當成路上遇見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會把君主看作仇敵。
(2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魚是我所喜歡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歡吃的;如果兩者不能都吃的話,我便丟掉魚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愛的,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兩者不能并有,我便舍棄生命而取義。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譯文】尊敬我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晚輩,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的晚輩。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譯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幫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幫助。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時,連親戚都反對他;幫助他的人多到極點時,全天下都歸順他。
(2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譯文】天時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25)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譯文】殺一個無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卻去取了過來,是不義。
(26)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
【譯文】破壞仁愛的人叫做“賊”,破壞道義的人叫做“殘”。這樣的人,我們就叫作他“獨夫”。我只聽說周武王誅殺了獨夫殷紂,沒有聽說過他是以臣弒君的。
(27)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譯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當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擔任一定職務。
(28)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譯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29)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譯文】百姓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谷之神為次,君主為輕。
(30)民事不可緩也。
【譯文】關心人民是最緊迫的任務。
(31)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shu^g()不入洿(w&)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
【譯文】不要在農民耕種和收獲的大忙季節征兵和征徭役,妨礙生產,那么生產的糧食便吃不盡了。不要用細密的魚網到大池中捕魚,那么魚類便吃不完了。依照合適的時間到山林砍伐樹木,木材也會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樣便會使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不滿。
(32)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
【譯文】現在你的廚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馬欄里有健壯的駿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尸體,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領著禽獸來吃人。
(33)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譯文】桀和紂的喪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們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獲得天下有方法:獲得了百姓的支持,便獲得天下了;獲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獲得了民心,便獲得百姓的支持了;獲得民心有方法:他們所希望的,替他們聚積起來;他們所厭惡的,不要加在他們頭上,如此罷了。
(34)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
【譯文】賢明的君主在規定百姓的產業時,一定要使他們上可以養父母,下
可以養妻子兒女,好年成能豐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餓死。
(3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譯文】一切為著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這樣去統一天下,沒有人能夠阻擋。
勵志古言及翻譯
【第1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第2句】: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3.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譯: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第4句】: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增廣賢文》
譯:好事壞事都是自己做的,災禍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來的。
5.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譯:不該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堅持不干,叫“忍”。對小事不忍,沒忍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
【第6句】:不遷怒,不貳過。——《論語》
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第7句】: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晉)陶淵明
譯:美好的青春年華過去了就不會再來,一天不可能有兩個早晨,要珍惜時光啊!
8.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韓非子》
譯:千里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毀。
【第9句】: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宋)蘇軾
譯:廣泛閱讀,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記住;積累了大量的知識材料,到需要用時便可以很自如恰當地選擇運用。
《古有所思》的原文翻譯
古有所思,這首詩的主旨為作者對自由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對黑暗現實的批評、憤懣。接下來是小編帶來的《有所思》的原文翻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古有所思
李白
我思仙人乃在碧海之東隅。
海寒多天風,白波連山倒蓬壺。
長鯨噴涌不可涉,撫心茫茫淚如珠。
西來青鳥東飛去,愿寄一書謝麻姑。
古有所思翻譯:
我想仙人就在碧海的東面。
海寒多有天風,風吹白波連山涌天,猶如蓬萊傾倒。
長鯨噴白浪,洶涌不可涉,撫心茫茫,眼淚如珠。
王母的青鳥西來又東去,真想讓它帶一封情書給麻姑仙女。
古有所思字詞解釋:
⑴《樂府古題要解》:《有所思》其詞大略言“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聞君有他心,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已往,勿復相思。”
⑵仙:一作“佳”。碧海:《十洲記》:東海之東登岸一萬里,東復有碧海,廣狹浩汗,與東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
⑶山:一作“天”。蓬壺:即蓬萊,海上仙山之一。
⑷青鳥:神話傳說為西王母使者。班固《漢武故事》:七月七日,上于承華殿齋。日正中,忽見有青鳥從西來。上問東方朔。朔對曰:“西王母暮必降尊像。”有傾,王母至,乘紫車,玉女夾馭,有二青鳥如鸞,夾侍王母。
⑸麻姑:傳說中的神女。晉葛洪《神仙傳》王遠遣人召麻姑,麻姑至,是好女子,年可十八九許,于頂上作髻,余發散垂至腰,衣有文采而非錦綺,光彩耀目,不可名狀。
古有所思賞析:
此詩載《李白全集》(王琦本)。這是一首游仙詩,寫求仙不得,寓理想抱負不得實現,壯志豪情不得抒展的情懷。全詩僅五十一字,卻把神仙世界描繪得神奇美妙,光彩奪目,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營造出一個空靈縹緲的境界,表達了詩人對仙道生活的景仰和追求。同時暗批現實,抒發詩人懷才不遇之憤。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馬克市),李白即誕生于此。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
后世將李白和杜甫并稱“李杜”。他的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f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它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f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中國經典人生名言及翻譯
【第1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并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第2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劉備語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于一些微小的。卻有益于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第3句】: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第4句】: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
譯:干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于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第5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愿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第6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第7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第8句】:當仁,不讓于師。——《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后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第9句】: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
譯:君子不會夸夸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第10句】: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
譯:同心協力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第11句】: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第12句】: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譯:自滿于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并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第13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并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第14句】: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干下去。
【第15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第16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第17句】: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第18句】: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
,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第19句】:不怨天,不尤人。——《論語》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借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后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第20句】:不遷怒,不貳過。——《論語》
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第21句】: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譯:不該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堅持不干,叫“忍”。對小事不忍,沒忍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
【第22句】: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
譯: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第23句】: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
譯: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是真的過錯了。
【第24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
譯:君子致力于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生。
【第25句】: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
譯:君子認為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第26句】:三思而后行。——《論語》
譯:每做一件事情必須要經過反復的考慮后才去做。
【第27句】: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譯: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第28句】: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第29句】:不以一眚掩大德。——《左傳》
譯: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因為一點過失就抹殺他的功勞。
【第30句】: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譯: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第31句】:知恥近乎勇。——《中庸》
譯:知道什么是可恥的行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現。
【第32句】: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譯:以為自己的錯
誤比別人的小,缺點比別人少而沾沾自喜。
【第33句】: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
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
【第34句】: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
譯: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大圣人。
【第35句】: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韓非子》
譯:千里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毀。
【第36句】: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詩序》
譯: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沒有罪過的。聽到別人的批評意見要仔細反省自己,有錯就改正,無錯就當作是別人給自己的勸告。
【第37句】: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語》
譯:好的.藥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勸誡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為有利。
【第38句】: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明代諺語
譯:一句良善有益的話,能讓聽者即使在三冬嚴寒中也倍感溫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惡毒語言,傷害別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會讓人覺得寒冷。
【第39句】:千經萬典,孝悌為先。——《增廣賢文》
譯:千萬種經典講的道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最應該先做到的。
【第40句】: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增廣賢文》
譯:好事壞事都是自己做的,災禍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來的。
【第41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譯:只學習卻不思考就不會感到迷茫,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疲倦而沒有收獲。
【第42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應當說不知道,不弄虛作假,這才是明智的行為。
【第43句】: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譯:事業或學業的成功在于奮發努力,勤勉進取
。太貪玩,放松要求便會一事無成;做人行事,必須謹慎思考,考慮周詳才會有所成就。任性、馬虎、隨便只會導致失敗。
【第44句】: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譯:用心思考,用眼仔細看,有口多讀,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讀書。
【第45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譯:努力學習卻不感到滿足,教導別人不感到厭倦。
【第46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譯:不把半步、一步積累起來,就不能走到千里遠的地方,不把細流匯聚起來,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第47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唐?王之渙《登顴雀樓》
譯:想看到更遠更廣闊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層樓。想學到更多更深的知識,你就要比原來更努力。
【第48句】: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夸。——《警世通言》
譯:盡管你是一個強者,可是一定還有比你更強的人,所以不要在別人面前驕傲自滿,自己夸耀自己。
【第49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譯:玉石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
【第50句】: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勸學》
譯: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抓緊時間勤奮學習,到老了想讀書卻為時已晚。
上一篇:勉勵勤奮學習的名言-經典名人名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