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吶喊簡介
《一件小事》
【第1句】:故事梗概
《一件小事》描寫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歌頌下層勞動人民崇高品質的同時,還反映了知識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現出真誠向勞動人民學習的新思想。在五四時期能有如此認識是很不尋常的,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
【第2句】:主要人物:車夫、“我”
將車夫和“我”對于同一事件的不同態度進行對比,顯露出“我”自私自利的渺小,映襯出車夫光明磊落,敢做敢當,關心別人的高大形象,突出勞動者的淳樸無私。
《頭發的故事》
《《頭發的故事》通過N先生和我的對話(幾乎是N先生的獨白)講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辮子后的一系列遭遇。N先生是一個有覺悟、有理想的人,因為覺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辮子,卻遭到了周圍人的蔑視和厭惡,因此他深感中國的守舊和頑固——“造物的皮鞭沒有到中國的脊梁上時,中國便永遠是這一樣的中國,決不肯自己改變一支毫毛!”
文章鞭辟入理的提示了封建思想在國民心理上造成的印痕,是決非一次民主革命所能消除的,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和回味。
《風波》
【第1句】:故事梗概
《風波》以張勛復辟的事件作背景描述了江南農村中一場風波。七斤住在農村,靠撐船度日,經常來回于魯鎮與城里之間,因此知道這些時事。七斤在辛亥革命時剪了辮子,然而“皇帝坐龍庭”(即復辟)了又要辮子了。趙七爺先前盤著的頭發也放下了,他還特意到七斤家嚴厲地責問:“七斤的辮子呢?”七斤嫂也沒好聲氣地罵他。一時七斤家聚集了許多看客。但過了十幾日,皇帝沒坐龍庭,七斤相安無事,趙七爺的辮子又盤在頂上了。一場關于辮子的風波就這樣過去了,七斤重新獲得了村里的尊敬,村子里的景象也依然如故,人們在少有變化中過著與上輩人一樣的生活。作品通過七斤家庭里的辮子風波,表現了農村封閉落后,氣氛灰暗,從而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第3句】:主要人物:
七斤愚昧麻木馴服盲從無知,是當時中國農民的典型。
趙七爺無政治主見,報復心重,是一個陳腐守舊的頑固派形象。
七斤嫂的精明潑辣。
九斤老太的固執保守。
《故鄉》
【第1句】:故事梗概
《故鄉》作于1921年,小說通過一次回故鄉的經歷,通過兒時好友閏土的外貌和精神的變化,描繪了一幅五四時期中國農村凋零破敗的真實情景,揭示了在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壓榨下,農民的苦痛與麻木。深刻提示了農村危機背后的社會危機。
【第2句】:主要人物:閏土
少年閏土天真活潑,健康勇敢,無憂無慮。;中年閏土麻木遲鈍,悲哀痛哭。
《阿Q正傳》
【第1句】:故事梗概
《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的代表作,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名篇。作者創作這部小說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寫出一個“現代我們國人的靈魂來。”“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作品成功的塑造了一個集中體現中國國民性弱點的典型人物——阿Q的形象,抒發了作者對于落后農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胸臆。
阿Q,姓名籍貫不詳,以做短工度日。阿Q自尊又自卑,對受居民尊敬的趙太爺和錢太爺獨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闊”,就是想“兒子會闊多了”,他總能在精神上獲勝。被王胡揍了一頓,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著“兒子打老子”便忘卻了,調戲守小尼姑更覺晦氣全消。但這卻勾起了他的欲望,盡管嚴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壓不住自然的本能,就對吳媽叫著“我和你困覺”,被秀才的大竹杠打了一頓,阿Q的愛情夢被打破,隨即生計又成問題,于是打定進城?;貋碓@得村里人一時的敬畏,但人們探聽底細后又對他“敬而遠之”。得知革命黨進村,本是“深惡痛絕”,但一看舉人和村里人都怕他們,便有些神往,然而阿Q一直沒弄懂革命,直到被抓、被殺。臨死前的遺憾是畫押的圈不圓。
小說深刻地表現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國國民的劣根性,阿Q則是這種國民性弱點的集中體現。“精神勝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征。
【第2句】:主要人物:阿Q
卑怯(阿Q是喜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谠G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對抵抗力稍為薄弱的小D,則揎拳擄臂擺出挑戰的態度,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則動手動腳,大肆其輕保。)
精神勝利法(阿Q與人家打架吃虧時,心里就想道:“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
善于投機(阿Q本來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蕩到未莊,趙太爺父子都盤起辮子贊成革命,阿Q看得眼熱,也想做起革命黨來了。但阿Q革命的目的,不過為了他自己的利益,于革命意義,實絲毫沒有了解。所以一為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門里去告他謀反的罪名,好讓他滿門抄斬。)
夸大狂與自尊癖(阿Q雖是極卑微的人物,而未莊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趙太爺的兒子進了學,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為我的兒子將比他闊得多。加之進了幾回城更覺自負。“但為了城里油煎大頭魚的加蔥法和條凳的稱呼異于未莊,他又瞧不起城里人了”。)
《端午節》
【第1句】:故事梗概
《端午節》說作于1922年,其最為顯著的特色是作者那非凡的諷刺手法。本篇寫了政府欠薪和教員索薪,“索薪”的時間從年關提前到端午節前,還從教員索薪寫到官員索俸,這是對當局莫大的諷刺。作者的筆法從容有致委婉含蓄,在不露聲色的描述中,暴露了政府的腐敗。對政府的官員,如方玄綽之流的小官僚,作者也加以無情的諷刺。方玄綽自私自利,自命清高,他的“差不多”一說挾帶私心,但偏要戴上憂國的花環。他不加入“索薪”行列,認為索薪欠斟酌,太嚷嚷,而一旦經濟拮據,他也贊同索薪了。方玄綽口頭上責備太太提出的買彩票“無教育”,但對“頭彩幾萬元”的廣告也是動心的,方玄綽表里不一的虛偽相,被作者刻畫的惟妙惟肖。
【第2句】:主要人物:方玄綽
方玄綽是一個懦弱、自私、表面上進步,骨子里落后的一味逃避現實的知識分子形象。
【第11句】:《白光》
【第1句】:故事梗概
《白光》作于1922年,此文通過一個瘋狂追求功名利祿的落第知識分子陳士成聽信祖宗傳言,在院子里挖銀子未果,終于墜湖而死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科舉制度封建知識分子的毒害,控訴了封建制度吃人的陰鷙。
為揭露這種陰鷙,作者營造了一個陰冷,詭秘的氣氛,并在陰森森,凄慘慘的氛圍中展開情節,描述主人公的悲慘命運。作者通過四個方面來描寫小說獨特的氛圍:一是陳士成的幻覺,這種幻覺極易感染讀者;二是環境描寫,月光的陰冷,默認的靜謐,都能使讀者如身臨其境;三是祖母講的故事。富有神秘感;四是白光的描寫,白光將陳士成一步步導向死路,白光也是封建科舉制度的功名利祿的形象化身。
【第2句】:主要人物:陳士成
陳士成是一個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滿酸腐氣味的舊式文人形象。
【第12句】:《兔和貓》
《兔和貓》這篇小說帶有寓言的色彩,作者以小動物兔和貓為對象,抒發了自己的愛憎之情。作者同情新生弱小的兔子,憎惡大黑貓的兇惡,并由此寓射社會現象,從而更加反襯出代表黑暗勢力的大黑貓的兇殘,和作者對其的憎惡之情。
【第13句】:《鴨的喜劇》
《鴨的喜劇》是一篇帶有紀實性色彩的小說。作者塑造的主人公愛羅先珂對世界充滿愛心,那是一種趨勢博大的愛,他愛一切生物,愛充滿活力的生命,愛歡樂的世界,但世界并非盡如人意的。作者通過鴨的喜劇——也就是由蝌蚪的悲劇,提示了生存競爭,弱肉強食的生命現象所折射出的社會現象,委婉的表達了人間不可能無所不愛,唯有反抗強暴,才能保護弱者的思想。
【第14句】:《社戲》
《社戲》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在回憶對比中贊美了農民子女的優秀品質:雙喜熱情、機靈,直率;阿發無私、能干;六一公公純樸,大度。作者用抒情的筆語寫自然山水景致,諸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月色的朦朧,笛聲的宛轉悠揚,營造了一種恬靜淡雅的夜景,給作品增添了魅力,作品還描寫了淳厚的民風。
【人物形象鑒賞】
小說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作品,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來表達作者自己的觀點?!秴群啊匪茉炝舜罅啃愿聃r明、個性突出的人物形象。下面按不同類型介紹:
第一種:壓迫者。
《阿Q正傳》里的舉人老爺、趙太爺,《風波》里的趙七爺等。有趣的是,這些人大多姓“趙”,因此分辨起來非常容易。他們識字,有財產,地位高,說話牛,一般老百姓見到了都覺得氣短。
《阿Q正傳》里的趙太爺說話兇猛:趙太爺愈看愈生氣了,搶進幾步說:“你敢胡說!我怎么會有你這樣的本家?你姓趙么?”/阿Q不開口,想往后退了;趙太爺跳過去,給了他一個嘴巴。/“你怎么會姓趙!——你那里配姓趙!”
《風波》里的趙七爺無知且蠻橫:“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總要大赦罷。”七爺說到這里,聲色忽然嚴厲起來,“但是你家七斤的辮子呢,辮子?這倒是要緊的事。你們知道:長毛時候,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
總之這些人都非常了不得,他們既占有話語權力,又擁有相當大的財力,所以,在村里、鎮里都是說一不二的人物。他們對于舊時代的各種禮儀、陋習都非常習慣,對任何不符合這種惡習的行為,都特別憎恨。如果有什么以下犯上的事情出現,他們不是暴跳如雷、痛心疾首就是唉聲嘆氣。魯迅對于這類人物的鄙視和憎惡是顯而易見的。他們的“權威”和他們代表的舊時代、舊文化,一直是魯迅不遺余力鞭撻的對象。
第二種:是革命者。
《藥》里的夏瑜最為典型。他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表現出了革命者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
夏瑜的革命斗爭,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魯迅先生熱情贊揚了他為革命獻身的精神,但同時也描寫了他的斗爭的悲劇性。他的革命主張不為廣大群眾所理解,他的革命行動沒有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甚至連他的犧牲也沒有贏得群眾的同情。他講的革命道理,人們聽了“感到氣憤”;他挨牢頭打,人們幸災樂禍;他說阿義“可憐”,人們說他“瘋了”;他被封建王朝殺害,人們“潮加一般地去看熱鬧;甚至他母親對他的英勇獻身也不以為榮,反而感到“羞愧”。更可悲的是他為革命所噴灑的熱血,竟成了華老栓給兒子治病的“藥”??傊?,夏瑜的死并沒有在社會上引起什么反響,只給自己的母親帶來了悲哀和羞愧,給愚昧的群眾帶來了一劑假藥,給健壯的看客鑒賞了一次“殺人的壯舉”,給無聊的茶客增添了茶余飯后的談資,給貪婪的劊子手提供了一次詐騙的機會。所以,夏瑜的死是寂寞的、悲涼的。
但是夏瑜的犧牲,也并非毫無影響,第二年清明時節墳頭出現的花環,正是對這位“寂寞奔馳的猛土”的慰藉,說明革命者仍在懷念他,革命火種還沒有——也不會被撲滅。它在黑暗中給人以希望。夏瑜在小說中始終沒有出場,作者是用側面描寫,通過劊子手和茶客們的談話刻畫他的形象的。
第三種:幫閑者的形象。
在魯迅的小說里,幫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群體,他們無處不在?!端帯防锏?ldquo;駝背五少爺”、“花白胡子”,《阿Q正傳》里“未莊的閑人們”,《明天》里的“紅鼻子老拱”和“藍皮阿五”等,都是閑人。幫閑既可以是幫兇,也可以是庸眾,反正他們是沒有什么大的主見的,永遠都是應聲蟲,隨大溜,有他們不多沒他們不少。正是這樣的一些幫閑,構成了“壓迫者”的隨從眾多的表象。
第四種:受苦受難兼愚昧無知者的形象。
《藥》里的華老栓,《明天》里的單四嫂子。他們的命運非常凄苦,逆來順受,從來不會想到怎么樣去改變她。華老栓是求人血饅頭,單四嫂子是盼望明天。他們構成了社會中最大的底層,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一類人物。
第五種:舊知識分子形象。
《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白光》里的“陳士成”,《端午節》里的“方玄綽”,都是這些因循守舊,看不慣新的事物,總是喜歡在過去的世界里思考問題的人物代表。
第六種:善良人的形象。
《一件小事》里的“車夫”,《故鄉》里的“閏土”?!渡鐟颉防锏?ldquo;六一公公”和“雙喜”、“阿發”。在這些人物里,“車夫”的人物形象最高大。“雙喜”、“阿發”“閏土”則是一群可愛少年的形象,六一公公善良可親。
第七種:阿Q們的形象
在魯迅略帶嘲諷的語調中,阿Q的身上可以說是沒有一點可親的特質。他的“自欺欺人”、“精神勝利法”,他的“欺軟怕硬”、“自我作踐”,都具有相當大的普遍性。所以,雖然阿Q只有一個,但是其他的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帶有阿Q的特點。
吶喊作者簡介-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才,后改為豫亭,浙江紹興會稽縣人,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文化運動的支持者,是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一面旗幟。
魯迅出生于浙江紹興的一個封建官僚家庭。起初想實業救國,但不濟。1904年初,入仙臺醫科專門學醫。后從事文學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被麻木的內心,筆名魯迅(Lution)源于革命(Revolution)。1918年5月首次用筆名“魯迅”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21年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于上海。
魯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他的作品有數十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并有多部小說被先后改編成電影。其作品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魯迅先生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