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我的前半生讀后感(通用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溥儀我的前半生讀后感(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溥儀我的前半生讀后感1
不知花了多長時間,終于讀完了這本《我的前半生》。之所以說終于,是因為這本書在帶給我快樂的同時,讓我感受更深的是惋惜和恥辱。中國的近代史原本就是一部恥辱史,而這種恥辱在溥儀身上表現的更加深刻。
溥儀的家族,那些世襲的王爺們和出自他們家的兩個皇帝或許會讓很多人羨慕這個昌盛的家族,但在我看來,他們卻是可憐的。一群本來可以有自己理想抱負的貴族男人們,卻因為一個女人——慈禧的幾道圣旨而將自己的大好人生葬送在了晚清的戰火中。還記得溥儀在回憶他進宮時的情景時,在他幼小的腦海里唯一留下印象的就是"一個陰森森的帷帳,里面露出一張丑的要命的瘦臉——這就是慈禧"。慈禧雖然干政多年,但我并不覺得她多有能力,多有膽識。她給我更多的印象是陰險、狠毒、迂腐且貪戀權勢,膽小怕事。為了自己可以繼續垂簾聽政,她甚至被給自己的兒子立嗣卻把外甥載湉要去做兒子。溥儀的祖父也正是因為看透了慈禧的真面目,才會在慈禧宣布立載湉為嗣的話一出口,立即“碰頭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晚清在慈禧和一群頑固派的阻撓下,上演成了一場鬧劇,讓我在哭笑不得的同時又感到深深的痛心。
宣統皇帝一登基,就過起了富貴無憂的生活,他在書里記下了他的弟弟溥杰來到宮中看望哥哥時,處處拘束,行為讓他感到很不自在,因為他是皇帝,所以連親人,長輩都要敬他三分。他從小就欺負宮中的太監和宮女,說的動他的只有奶媽王焦氏,她說:“皇上,您拿石子扔別人,別人也會疼,別人也是肉長的。”從此,他改變了霸道的性格,王焦氏是他最敬重的人,因為他從不多說一句話,從不討好皇上,也從不懼怕皇上,是她,教會了皇上做人。
溥儀到了青年時期,王焦氏離開了他。他開始接觸新事物,開始喜歡外國東西。在外國師傅莊士敦的影響下開始穿西裝,戴眼鏡,甚至讓大清國的男人都開始剪辮子,留短發。這使大清國開始西洋化。從此,街上開始賣西洋玩意了。真正讓我感觸的是他在深宮大院中剛剛接觸洋物時的那種好奇,這讓我深深的體會到了中國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但當時的人們并不知道,因為他們被自己蒙住了雙眼。
溥儀開始選妃時,就在相片上畫圈,當時他才十五歲,對這些并不感興趣。所以隨便選了婉容和文繡分別做他的皇后和貴人。由于婉容思想開放,人性貌美,所以得寵,開始排擠文繡,當時的大清國正腐敗,淪陷。文繡提出和他離婚,婉容開始吸毒,后來和他的侍衛私奔,病死他鄉。后來共娶進福貴人和玲貴人,其中一死一失。溥儀把他們比作金籠中的鳥。
日本侵略了中國,他們要中日聯姻,讓日本的嵯峨浩和溥杰結婚。這對年輕人很快也有了好感。當然,溥儀知道這意味著什么,他自己沒有兒子,如果他弟弟和日本女人生了兒子,大清就有日本人一半。溥儀開始日夜恐懼,甚至連嵯峨浩做的飯都一口不碰,但最終她生下了靚女,溥儀這才放心,日方卻大大失望。最后由毛主席帶領大家,溥儀被關進了監獄,最后改造被釋放,還找了一個夫人,最后病終。
這是溥儀前半生的大體概括,但是這并不是他的《我的前半生》的意義。他用自己的筆寫下了自己那段荒唐而又恥辱的過往,寫下了中國近代的一段辛酸史。說實話,我對于溥儀本身是敬佩的,那種大起大落的人生,那種提心吊膽的生活,那種由萬人敬仰到鋃鐺入獄的遭遇,是旁人所無法體會的。而他,坦然的面對了一切,而且在一切塵埃落定后還能平靜的回憶而寫成《我的前半生》。他由一個皇帝到一個公民,無半點抱怨,而是笑對人生。看著他那一張張微笑干活改造的相片,我不得不為之震撼。真是命運戲弄人,溥儀無論之前有多少過錯,畢竟他能改過。盡管包括他以前把中國改為“滿國”,和日本人打交道,但是他能拋棄過去的一切,從新改過,這種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溥儀在新中國成立前的曲折經歷,他本人雖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主要還是時代以及他周圍的小環境造成的。正如溥儀所總結,他在剛會跑的時候,就被抱上了君臨天下的寶座,渾然無知地度過了三年革命的風暴,然后在封建軍閥保護下的皇宮中度過童年。從這時開始,他的命運便被注定了,已經無法自行選擇。此后,在民族敵人的豢養下送走青春,接著認賊作父,充當了14年的傀儡元首。如此40年的生活里,他必然地“只有罪惡和羞恥,愚蠢和狡詐,兇暴和怯懦,猜疑和迷信……”。在這種情勢下,他除了不斷沉淪,是不可能跳出苦海的。而溥儀的作為是值得原諒的,記得曾經看過《東京審判》,在東京法庭上那個義正言辭的人才是大清的皇帝吧,不論電影里的是否是真實的歷史,他的表現真的讓我深深的震撼。
書中關于復辟的記載,更讓我瞠目結舌。自從清朝的封建統治退出歷史舞臺后,那些頑固派分子一刻不停地在籌備著一次又一次復辟。溥儀與胡適的相識曾經為他的命運打上一絲轉變的微光。但這絲微光,還沒有讓人瞥見,便倏然消逝了。胡適再差勁,也終比溥儀周遭的那批封建遺老曉得何為歷史潮流、何為世界大勢。而那批封建遺老,可謂個個都是滿腹經綸的學問家。但這些人在思想上,特別是在政治思想上,又可謂個個都是糊涂蟲。例如康有為(本書附錄中收了一封他寫給軍閥吳佩孚的信函,堪稱現代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獻),雖然也能說出一通保皇的“大道理”,但就是看不清封建王朝體制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已然明日黃花,大勢不再。看不清這一點,任你說得天花亂墜,也只能落個螳臂當車的反派下場而已。還有那位不惜投水自殺的國學大師王國維,溥儀清楚明白地告訴我們,他和他的父親攝政王載灃早就剪掉了辮子,許多愛新覺羅的子孫也早就穿上了西裝,惟獨王國維、辜鴻銘這些頂有學問的外姓人,卻始終留著那條豬尾巴。這種“皇上不急太監急”的強烈反差,對知識分子來說,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溥儀通過手中的筆解構了封建帝室的窮極無聊,也解構了國學大師的不識時務,使人們看清了他們的真相。解構完成之時,也就是解脫和解放之時。在撫順監獄,一位偽滿洲國原大臣對溥儀說:我原來忠心耿耿地崇拜你,現在才發現,原來你不過是個廢物。當“廢物”一詞從口中沖出時,他所感受到的,不是失望,而是輕松。由“廢物”而成為“公民”,真正從內心得到解脫,獲得所謂“人”的自由,這是溥儀歷經周折后所收獲的榮幸。為此,他真心感謝共產黨。從共產黨對他的改造以及他最后對共產黨的態度來看,此書實際上還潛伏著一根貫穿始終的暗線,那就是人道主義和人性復歸的線索。這是本書非常深刻的一點暗示。看不到這一點,就無從通過此書照見自我。
《我的前半生》以一部如近代史的自傳,寫出了人生的深度。好一個溥儀,好一個末代皇帝!歷史的前進軌跡是以他一人之力所無從改變的,但他以他自己的表現,為近代的荒唐史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最后不想說太多的感想,人生的哲理就應該在人生的道路上慢慢品味,慢慢踐行的。只想說,溥儀是確實一個值得敬重的皇帝!歷史終究是歷史,我們看歷史不只是要知歷史,更要從歷史中得到啟示,得到奮發向前的力量。
溥儀我的前半生讀后感2
今年暑假我有翻開我的書柜,又讀完了愛新覺羅·溥儀先生的,有些感受。溥儀先生的一生充滿了不平凡的色彩,這些不平凡,造就了他這一生的特別歷史,同時也造就了中國的歷史。這里面,有鬧劇,有悲哀,有疑懼,有希望。
1906年,溥儀出生于北京,1908年慈禧臨死前選擇了溥儀繼承皇位,慈禧的一句話,改變了溥儀的一生。清室的復辟鬧劇便一幕幕的開始上演了。先是張勛帶著辮子軍幫助溥儀復辟,然而沒做幾年皇帝的溥儀就又退位了。溥儀第三次做皇帝是在1934年的偽滿洲國,稱帝為康德皇帝。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溥儀于1932年初在長春(當時稱為新京)任滿洲國執政,后于1934年初稱帝。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溥儀作為偽滿戰犯被關押于前蘇聯,五年后回國進行改造,十年后得到國家特赦,任職于全國文史資料委員會。1967年,病逝于北京。宣統皇帝,大清遜帝,偽滿執政,康德皇帝,戰犯,普通公民,這些字眼寫照了溥儀先生的一生。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通過利用溥儀強烈恢復祖業的愿望,以溥儀為扶植對象建立了偽滿,開始了長達十四年對東北的統治,這十四年,能活過來的人本身就是個奇跡。溥儀在答應日本出任偽滿執政時,也許他忘了,日本人并不是善良的,日本不可能為了一個中國人的皇位而忙活,他們要的,自然是想要得到的利益。當溥儀明白一切以后,日本人已經牢牢的掌控了他,而他這個執政和皇帝無非是個幌子而已。日本人給溥儀戴上了一頂繁華的皇冠,然而這頂皇冠繁華的背后卻是一個緊箍咒。偽滿十四年,溥儀幾乎沒有任何的權利,他不僅毀了自己,更毀了整個滿洲。日本就這樣以東三省和臺灣省為跳板,對中國開始了大肆侵略。
偽滿十四年的歷史,是悲哀的。由于清室宗廟受到孫殿英軍閥可恥的盜墓行為以及其他的種種原因,激起了溥儀恢復帝業的愿望,而這個愿望又恰恰是跟那個時代所背離的,正如楊天石先生所說:“歷史是從專制走向民主的”,這個愿望不會實現,也不可能實現。被這個愿望沖昏了頭腦的溥儀陷入了日本侵略者設計的圈套,而這個圈套在我們今天看來,其用意是多么的明顯,多么的可恥。或許只要稍作思考,順應歷史潮流,拒絕日本侵略者的邀請,這十四年的血淚史就不會發生了。
作為個人,我尊重溥儀先生在改造后為國家做出的貢獻,溥儀先生所著一書本身就是對國家和歷史的貢獻,使讀者更加清晰的了解當時的中國。
歷史,給了我們教訓!我們必須謹記,任何事物都是向前發展的。
溥儀我的前半生讀后感3
從溥儀的看到了很多歷史秘聞。歷史真有意思,其實它很人性,很自然,不象我們學到的歷史書寫的那么簡單,不是黑就是白。被歷史書寫成白臉的人未必就沒干過壞事,被寫成黑臉的也未必沒干過好事,并且他做那件事自有他的道理。了解歷史要先了解人性。
復辟大清之業雖然艱難,但浦儀一生都在為之努力。雖然他的方法沒用對,找的人也沒找對,還花了不少冤枉錢,但誰又能保證,換另一個人會比浦儀做得好呢?復辟大清的路如果采用的是另一種方式,也許會小有成就,但真正要復辟成功在當時那個時代何其之難!沒有了財政支持和軍隊支持的遺老遺少們再努力再不惜一切代價也難以成功,因為在亂世沒有軍隊一切就如同畫餅而已!可惜這一點浦儀看不到。或者,他錯誤地以為,借助別人的軍隊可以幫自己實現目的,可是他忘了,每個人都有私欲,既然別人有軍隊可以統治全國,為什么別人非要讓他當最高統治者呢?所以,在建立國家方面,軍隊是無法借的,溥儀用了一生才明白。
前半生忙忙碌碌,自以為大業垂成,卻誰知只是白送了別人銀子,給別人做了嫁衣;后半生顛沛流離,更有牢獄之困,最終以平民身份完結。有誰能象溥儀一樣,能有這樣戲劇性的大起大落的人生?想來歷代末代之君皆有此感吧?不過,溥儀唯一可以感到幸運的是,他沒有象有的末代之君那樣,被現世之君殺掉。這是他的運氣。
嘆哉!前半生如在夢里,以為自己能改寫歷史;后半生知其不可為,卻也不由自己能決定了。嘆哉溥儀一生!
溥儀我的前半生讀后感4
當我看到這書中的字、圖片時,多多少少有種心跳的感覺。因為我讀的是中國最后一位皇帝的語言。似乎我已經到了那個年代,已經身處輝煌的宮殿和滄桑的'歷史中。那些泛黃的老北京照片觸動我的心,那是怎樣一個動蕩的時期?我想現實生活在21世紀的人根本無法想象。
《我的前半生》在1964年出版過,只是當時由于社會背景復雜,將稿本一些內容刪掉了。而我所看到的《我的前半生》是2007年第一次印刷,與1964年出版的相比,這次的“全本”內容更為完整,史實更豐富。
我能買的這“全本”,我很是激動。對于我這個非常喜歡歷史的人來說,無疑是得無價之寶!
這本《我的前半生》從愛新覺羅·溥儀的家世開始說起,到入宮、登極、“二次登極”,再到去天津、東北、蘇聯,又后來的“認罪”,最后的“特赦”
認認真真的將它們讀下來,心情是沉重的。我把自己當作作者,像是自己在經歷漫漫人生!原來,我認為愛新覺羅·溥儀是中國歷史上的“罪人”、不值得同情。但是看到這書中的坎坷,我漸漸理解了他,并為他感到可惜,因為他生在帝王之家,他所受到的傷害來自于孤獨、傷心。
溥儀的人生大起大落、磕磕絆絆的,他無法感覺到“愛”,只是滿心的“害怕”、“傷心”、“仇恨”。他高高在上,卻沒有百姓快樂。他博學、有文采,卻不能理解親情。他性格倔強,卻在關鍵時刻唯唯諾諾。
他的人生像個悲劇,好在“特赦”后,他總所過上幾天好日子,最后又被病魔困擾。
我突然感到,我現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平平靜靜、安安穩穩、健健康康就是“福”吧!
至于我們有困難了,也要讓心靈主動快樂,不要讓糟糕的事毀壞我們美好的生活,人生不易,快樂、自由是多么重要啊!
溥儀我的前半生讀后感5
一向想看溥儀寫的《我的前半生》。最后如愿!看書與看電視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在看書的過程里在大腦中演繹故事情節或是把自己刻畫成其中的人物,那才活靈活現。
溥儀在自省,就應是發自內心的。盡管以前養尊處優物質無缺的祖宗生活給他留下了深刻的人生記憶,但是卻感覺不到他內心的留戀與幸福,正是種種的規矩使他沒有自我,沒有隨心所欲,他只是按照祖宗的規矩演繹一代又一代的君王過程,是個人就能夠按步照班的做皇帝。
習慣成自然,關聯就是如此。金永默的十大關聯講話中寫到——法人與自然人的關聯;大局與小局的關聯;偶然與必然的關聯……習慣對人的一生起著決定性的因素。想要打破習慣的時候就如同把自己變成另外一個人一樣,弄不好會讓自己迷失,改變習慣得適應環境和需要,挺難的,持之以恒多難!
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承。皇帝足不出宮,僅憑慣例規矩文字就能治理天下,在形勢的發展和進化過程中,法律法規據實完善,演變至今日為大宗造福,為人類導航!理論需要實踐來驗證,實踐過程需要理論來支撐,理論是人的骨骼,那實踐就是血脈,只有合理的分部布局才能實現血液探索著深入著貫穿在肉體當中包潤著骨骼維系生命的戶外。
溥儀的人生豐富多彩,讓人感慨萬千!
溥儀我的前半生讀后感
我的前半生是清朝末代皇帝寫的。看了我的前半生,你有什么感想呢?下文是小編整理的溥儀我的前半生讀后感,歡迎閱讀參考!
溥儀我的前半生讀后感一
今年暑假我有翻開我的書柜,又讀完了愛新覺羅·溥儀先生的《我的前半生》,有些感受。溥儀先生的一生充滿了不平凡的色彩,這些不平凡,造就了他這一生的特別歷史,同時也造就了中國的歷史。這里面,有鬧劇,有悲哀,有疑懼,有希望。
1906年,溥儀出生于北京,1908年慈禧臨死前選擇了溥儀繼承皇位,慈禧的一句話,改變了溥儀的一生。1911年清帝溥儀遜位,從此,清室的復辟鬧劇便一幕幕的開始上演了。先是張勛帶著辮子軍幫助溥儀復辟,工作思路然而沒做幾天x帝的溥儀就又退位了。溥儀第三次做皇帝是在1934年的偽滿洲國,稱帝為康德皇帝。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溥儀于1932年初在長春(當時稱為新京)任滿洲國執政,后于1934年初稱帝。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溥儀作為偽滿戰犯被關押于前蘇聯,五年后回國進行改造,十年后得到國家特赦,任職于全國文史資料委員會。1967年,病逝于北京。宣統皇帝,大清遜帝,偽滿執政,康德皇帝,戰犯,普通公民,這些字眼寫照了溥儀先生的一生。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通過利用溥儀強烈恢復祖業的愿望,以溥儀為扶植對象建立了偽滿,開始了長達十四年對東北的統治,這十四年,能活過來的人本身就是個奇跡。溥儀在答應日本出任偽滿執政時,也許他忘了,日本人并不是善良的,日本不可能為了一個中國人的皇位而忙活,他們要的,自然是想要得到的利益。當溥儀明白一切以后,日本人已經牢牢的掌控了他,而他這個執政和皇帝無非是個幌子而已。日本人給溥儀戴上了一頂繁華的皇冠,然而這頂皇冠繁華的背后卻是一個緊箍咒。偽滿十四年,溥儀幾乎沒有任何的權利,他不僅毀了自己,更毀了整個滿洲。日本就這樣以東三省和臺灣省為跳板,對中國開始了大肆侵略。
偽滿十四年的歷史,是悲哀的。由于清室宗廟受到孫殿英軍閥可恥的盜墓行為以及其他的種種原因,激起了溥儀恢復帝業的愿望,而這個愿望又恰恰是跟那個時代所背離的,正如楊天石先生所說:“歷史是從專制走向民主的”,這個愿望不會實現,也不可能實現。被這個愿望沖昏了頭腦的溥儀陷入了日本侵略者設計的圈套,而這個圈套在我們今天看來,其用意是多么的明顯,多么的可恥。或許只要稍作思考,順應歷史潮流,拒絕日本侵略者的邀請,這十四年的血淚史就不會發生了。
作為個人,我尊重溥儀先生在改造后為國家做出的貢獻,溥儀先生所著《我的前半生》一書本身就是對國家和歷史的貢獻,使讀者更加清晰的了解當時的中國。
歷史,給了我們教訓!我們必須謹記,任何事物都是向前發展的。
溥儀我的前半生讀后感二
在暑假期間,我讀了我國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寫下的自傳——《我的前半生》,書里人物的精神感動了我。
溥儀的父親本是攝政王,也就是醇親王,載灃。由于當時慈禧太后之子光緒帝沒有兒子,而溥儀的外公榮祿,為慈禧太后的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他的外孫溥儀就名正言順的成為了繼承皇位的人選。
愛新覺羅宣統皇帝一登基,就過起了富貴無憂的生活,他在書里記下了他的弟弟溥杰來到宮中看望哥哥時,處處拘束,行為讓他感到很不自在,因為他是皇帝,所以連親人,長輩都要敬他三分。他從小就欺負宮中的太監和宮女,說的動他的`只有奶媽王焦氏,她說:“皇上,您拿石子扔別人,別人也會疼,別人也是肉長的。”從此,他改變了霸道的性格,王焦氏是他最敬重的人,因為他從不多說一句話,從不討好皇上,也從不懼怕皇上,是她,教會了皇上做人。
溥儀到了青年時期,王焦氏離開了他,他開始喜歡外國東西,他開始穿西裝,戴眼鏡,甚至讓大清國的男人都開始剪辮子,留短發。這使大清國開始西洋化。從此,街上開始賣西洋玩意了。
溥儀開始選妃時,就在相片上畫圈,當時他才十五歲,對這些并不感興趣。所以隨便選了婉容和文繡分別做他的皇后和貴人。由于婉容思想開放,人性貌美,所以得寵,開始排擠文繡,當時的大清國正淪陷,文繡提出和他離婚,婉容開始吸毒,后來和他的侍衛私奔,病死他鄉。后來共娶進福貴人和玲貴人,其中一死一失。溥儀把他們比作金籠中的鳥。
日本侵略了中國,他們要中日聯姻,讓日本的嵯峨浩和溥杰結婚。這對年輕人很快也有了好感。當然,溥儀知道這意味著什么,他自己沒有兒子,如果他弟弟和日本女人生了兒子,大清就有日本人一半。溥儀開始日夜恐懼,甚至連嵯峨浩做的飯都一口不碰,但最終她生下了靚女,溥儀這才放心,日方卻大大失望。
最后由毛主席帶領大家,溥儀被關進了監獄,最后改造被釋放,還找了一個夫人,最后病終。
這本書讀完了,我不得不感嘆人世的滄桑和變化,不得不感嘆溥儀那堅強的精神。他由一個皇帝到一個公民,無半點抱怨,而是笑對人生。看著他那一張張微笑干活改造的相片,我不得不為之震撼。真是命運戲弄人,溥儀無論之前有多少過錯,畢竟他能改過。盡管包括他以前把中國改為“滿國”,和日本人打交道,但是他能拋棄過去的一切,從新改過,這種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這本書讀完后,我的心情仍舊久久不能平靜,盡管這位我最最尊敬的皇帝已經去了很久,很久。但是他那燦爛的笑容永遠銘記在我的心中,盡管他沒有現在那些偶像明星那么耀眼,但他經歷過的一切,令我十分敬佩。愛新覺羅.溥儀,他會成為我心中永遠不滅的明星,他使我不管今后遇到什么“波濤洶涌的大風大浪”,我都會對我自己說:“沒問題!挺一挺就會過去,幸福會在后頭等著我們的!”
在這本書里,還有一個人也很令我敬佩,那就是許配給溥儀弟弟溥杰的日本女人——嵯峨浩。在整本書里,她幾乎是最后出現的人物,但她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她是一個日本人,嫁給了中國皇弟。在她被溥儀唾棄的那段日子里,仍挺著胸去和日本政府談判,她認為日本不可以這么做。她在中日戰斗時,為女兒,丈夫,做盡了一切,那是她還對丈夫說:“我知道你擔心皇兄,你去看望他吧,女兒由我照顧。”溥杰被妻子的闊大心胸感動了,多么艱難的日子,嵯峨浩挺過來了,最終,她們一家邁向了幸福……
我現在認為《我的前半生》對于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書,也是一個故事,一段人生,我也不想用什么來形容故事里的人物。總之,我在這里學會了堅強。無論是溥儀面對世事變化的堅強,還是嵯峨浩的一個偉大女人的堅強,這個字眼使我終身受益。在這個故事里,他們都是改變了的。由一個個王公貴族,官員千金,公子,到一個個能吃苦的平常公民。但他們身上流露的仍是令人敬重的氣息,仍是閃閃發光。讀完他的一生,我也改變了,我學會了堅強,是溥儀和嵯峨浩身上的堅強。
[溥儀我的前半生讀后感]相關文章:
【第1句】:亦舒我的前半生讀后感
【第2句】:《活著之上》讀后感
【第3句】:賣柑者言原文讀后感
【第4句】:《不去會死》讀后感
【第5句】:意林故事讀后感
【第6句】:《教父》讀后感
【第7句】:水問讀后感作文
【第8句】:《紅巖》讀后感【精選】
【第9句】:五百字讀后感
【第10句】:半張紙讀后感
左立《溥儀》歌詞
詞:左立
曲:左立
制作人:曲世聰
他們笑你是個小孩
陪你在紫禁城里發呆
是白鼠和蟋蟀
白鼠和蟋蟀
他們笑你是個傀儡
可換做是誰都不想卑微
這無奈的滋味
無奈的滋味
浮華散盡顛沛流離
千言萬語無從說起
最好最壞的命運都給你
浮華散盡顛沛流離
千言萬語無從說起
擁有此刻的悲喜勝過皇帝
他們看你是個皇帝
卻只有莊士敦為你指引
唯一的星星
唯一的'星星
他們看你是個園丁
滿洲的天地換一畝田地
花開的很開心
開的很開心
浮華散盡顛沛流離
千言萬語無從說起
最好最壞的命運都給你
浮華散盡顛沛流離
千言萬語無從說起
擁有此刻的悲喜勝過皇帝
湖映山山升霧連天連云
天照云云生雨落地破影
人間事千萬年你我如螻蟻
成敗只談笑間哎溥儀溥儀
人不會變世界不然
浮生一夢輪回之外
又是一扇門
又是一扇門
又是一扇門
又是一扇門
亦舒我的前半生讀后感
我現在認為《我的前半生》對于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書,也是一個故事,一段人生,下文是小編整理的亦舒我的前半生讀后感,歡迎閱讀參考!
亦舒我的前半生讀后感一
看完《我的前半生》我不得不說,我是真的感慨萬千。一個女人必須要擁有一樣別人永遠也無法拿走的東西。被逼離婚的子君令我們同情,但在同情的之余卻仍希望子君能夠好好反省為何涓生會變心。同時,由懦弱、依賴、天真慢慢變成堅強、勇敢、女人味的子君,令我們佩服。若遭遇同樣的境況,又能有幾個人能做到像子君那樣呢?
婚姻更多的是需要兩個人的維持,信任而非簡單的相信,寬容而非被動的容忍,平等而非索要的公平.子君過13年的小鳥依人的生活,卻在一霎那,崩潰.給我們留下的是對愛情和婚姻的思考.錢鐘書在<圍城>中說,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子君在一個人生活的那段日子里,終于透徹。亦舒說,結婚與戀愛毫無關系,人們老以為戀愛成熟后便自然而然的結婚,卻不知結婚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人人可以結婚,簡單得很。愛情……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我們生下來的時候都是自由的,只是為了生活,我們把自己束縛在一個囚籠里,時光是洪流,沒有人能夠抗拒,打破桎梏的最后卻是另一片藩籬,沒有完全的自由。我們一直在尋找中。這個世界有你做不到的,也有你得不到的。生命本身是尋求一份安定的過程。里爾克有首詩里說:一切尋找你的人,都在試探你;那些找到你的人,都會束縛你,用圖畫,用姿勢。
愛情只是一瞬間的產物,不可能永葆青春,在某一時間,某一地方,曾經發生過,令人心動、傷神,就是愛情的定義了吧。所以,子君最后握住的只是婚姻,世人的下場只有結婚與單身,她選擇了其中之一,是因為曾有過的不安全感,我想,婚姻是需要維持的東西,她只是愿意為其努力,結果,又何必知道。人必須獨立,才能感情獨立,才有權利去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沒有人會因為誰而停下來。每個人都習慣著自己的世界,什么是幸福,便是喜歡財富的人擁有很多錢,喜歡安定的人擁有一個家。在渴望被愛的時候有那么一個人愛你。比如所謂安全感,比如感情。大抵都是如此
而人是一個孤獨的個體,永遠希望安慰,而這份渴望一直是變化的,這也是愛情的本質。子君愛翟有道嗎?其實不然,只是突然她想安定下來,而那個男人能給她安慰和安全感。她把握住的仍然只是婚姻罷了.
亦舒我的前半生讀后感二
看到子君與唐晶生活全貌的時候,不禁想起了七月與安生,一對好姐妹,生活的相互置換。
整個故事也簡單,女主人公做了13年的金絲雀,突然被拋棄,自力更生,又覓得良人的'故事。
看亦舒的文不多,幾本都是語言簡潔,直來直去。一句就是一段的形式,倒是受用。
已經忘了以前看過的叫什么,這一本覺得好讀。用繁復的形容詞描寫的情節幾乎沒有,一句一句對白串起來的故事也挺結實。
不知道是不是繁華的香港更實際,故事里的人是頂實際的。父母,丈夫,姐妹,朋友莫不如此。
如果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簡單的歸檔處理,照著書里的做,應該不會太吃虧。可惜,我們大部分人算是樂觀主義者,眼里看到的都是好人,也愛由著自己的性子,所以常常闖禍,甚至火燒眉毛渾然不覺,做不到太瀟灑。
書中也有諸多的名言警句,雖然字字平凡,可是連在一起,就有了通透的意味,那些我們還未曾經經歷過的事情,也許也會有一天擺在桌面上,家庭、工作、生活,那時候,我們會不會借一點書里的力呢?
子君和唐晶有兩句對白,覺得很好。
“一般女人覺得我們運氣奇佳。”
“我卻覺得她們條件奇差。”
是的,我們常常覺得別人運氣好,卻不曾想過別人的好運氣是怎么來的。
書里還有很多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開解人的生活真相,不一一贅述。
還是有情義的,好的、壞的,在一句句近乎無情的對白里發著光,發著熱,告訴繁華的人世,告訴落魄的人們,情義這個東西,怎么說呢?
女主人公一路走來,像是在實踐這樣幾個字:能屈能伸。
非要從書里找點閱讀的意義的話,可能就是:人呀,不能太閑,得有事做,既能排憂解悶,關鍵時刻,還能助自己一臂之力,不至于失了倚靠就倒下,走不動路。
亦舒我的前半生讀后感三
本文開頭給大家呈現的是一個溫馨幸福的小家庭。女主人公子君是個全職的家庭主婦,丈夫史涓生是名搶手的西醫,兒子平兒和女兒安兒都是學生。日子一天天地過著,就這樣看似平靜祥和的家庭卻即將發生一場巨變。
一天涓生回到家說要和子君離婚,原因是子君根本就不了解自己,所以他已經愛上別的女人了,并且要與她結婚。子君做夢也沒有想到,和自己相處了十二年且性格一向溫和的涓生會對自己說出這樣的話。她也永遠都不會想到自己的丈夫會出軌,而出軌這件事別人甚至自己的女兒都知道了她卻全然不知。開始雖然子君內心幾乎快要崩潰卻任對涓生抱有幻想,她相信涓生只是在生自己的氣,怪自己不夠了解他。但當涓生把離婚協議書遞給子君時,她徹底醒悟了,她知道眼前的這個男人已經鐵了心不要自己了,即使內心千萬個不愿也無可奈何。而接下來的一系列打擊:母親與妹妹的冷嘲熱諷、不管不顧;女兒出國念書;兒子由涓生父母親照料;自己被趕出史家…更是讓子君陷入了絕望的深淵,就那么一會兒工夫子君的人生徹底洗牌。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子君離開涓生會無法生存的時候,子君讓大家失望了。靠著涓生每月給的生活費、房子和好友唐晶的幫助,子君找到了一份文秘的工作,雖然月薪只有600元并且工作勞累繁瑣,但子君從未想過放棄。因為她知道自己雖然有張大學文憑,卻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再加上不工作只有自己一個人呆在家里,所以她別無選擇。漸漸,大家發現了子君的女性美,她為人善良,對待工作認真負責。還吸引了公司的一名外國經理可林鐘斯的注意,并且最后可林鐘斯還向子君求婚了,但是由于子君的排外情節所以沒有答應他的請求。文秘的工作也讓子君明白了許多事,以前靠涓生養著無憂無慮還過著奢侈的生活,而現在即使站在名牌店門口也只能望而卻步,才知道以前的日子是那般安逸幸福。
就這樣堅持了一個多月后,一位叫張先生的人看中了子君的繪畫才能并邀請她與自己合伙經營一家彩繪店。猶豫再三子君答應了,與其在現在的公司過著暗無天日的日子還不如去闖蕩下,子君是這樣想的。事實也證明子君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有了子君張先生的店子生意慢慢火了,而子君的日子也漸漸好轉。
一次長假,子君決定去拉斯維加斯看女兒安兒。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就在拉斯維加斯,子君邂逅了安兒男友的舅舅霍君,兩人從此墜入愛河,并在親人朋友的祝福下修成正果。這就是子君的上半生,相信在霍君的陪伴下,子君的下半生也會像眾多夫妻那樣會美滿幸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