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開學第一課
語文課的課堂目的就是要讓全體孩子參與進來,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中學語文開學第一課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伙伴哦!
中學語文開學第一課
開場白:同學們,大家好,在火熱的八月看到火熱的你們,我由衷感到高興和激動。今天是新學期第一節課,我有個習慣,第一節課我喜歡隨意聊聊。我想,大家最關心的就是我這個新老師是一個什么樣的老師,那我就先自報家門了。
一:自我介紹
二:澄清語文的概念
提問:同學們,我們從小學就開始學習語文知識了,那門大家誰能文案,語文是什么,語文到底要學習什么?
流行的幾種說法:
【第1句】:語言和文學
【第2句】:聽說讀寫
【第3句】:葉圣陶:口語和書面語
高中語文學習的主要任務: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具備初步的文學欣賞能力和寫作能力。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另外在如今應試教育體制下,同學們還要掌握好應試的技能。
三:如何學好語文
古人講人的修為時,主張“仁義禮智信”,我這個話題,可以用“緣趣意信方”來概括。
緣,中國有句俗話“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緣分的巧妙和難得。通常,人們喜歡用蠟燭來比喻教師,燃燒自己照亮了別人。古詩有云:“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是對教師職業的贊美,而我更喜歡把教師職業比成撐船的水手,三年一調頭,送走一批孩子就送走一批渡客。老師,孩子,水手,渡客,這就是緣分。這就是老師今天講的第一方面:惜緣。[接下來和孩子聊了自己一些故事]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同學們應該主動去體驗和發掘語文的樂趣。這里我隨便談談。
【第1句】:音趣。我們通常會被電影中精彩的對白和大師精彩的朗誦所折服,在這里我們欣賞一曲散文朗誦《野馬度》,感受一下語文的魅力。(打開論壇,播放朗誦)
【第2句】:字趣。語言中的每個字或者是每個標點的變化都會幻化無窮的樂趣。
a、外國記者諷刺說:"對牛彈琴。"周恩來回敬道:“對,牛彈琴!”
b、歧義之趣:“叔叔親了我媽媽也親了我”
c、一字詩:清代王禎《題秋江獨釣圖》“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舉重若輕,輕描淡寫就繪就一幅漁人秋江獨釣的勝景。
d、茶壺的四周有“可以清心也”五個字,看看有多少種讀法,有什么特點。
【第3句】:句趣。欣賞“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劉希夷因為此詩此句而出名。“年年歲歲”“歲歲年年”不僅排沓回蕩,音韻優美,更在于強調了時光流逝的無情事實和聽天由命的無奈情緒。花卉盛衰有時而人生青春不再,耐人尋味
【第4句】:篇趣。好文章很多,膾炙人口的佳篇比比皆是。
介紹王勃的《滕王閣序》成篇故事。
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閻公不之信。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矣。及從紙筆巡讓賓客,勃不辭讓。公大怒,拂衣而去,專會人伺其下筆。第一報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談。’又報曰:‘星公翼軫,地接衡廬。’公聞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
意。指學習語文的意義。
作為基礎語言工具,掌握好語文這門工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首先是交際需要語文,更重要的'是語文可以提升人格魅力。(雅和俗)
以《還珠格格》中表達愛情的語言和漢樂府《上邪》比較。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信。指學好語文的信念。
方。指學好語文的方法。
首先,我要求同學們有民主的觀念。在我的課堂上,同學之間,師生之間是地位是平等的,對于學習上的問題,我們共同探討。要敢于發言,說出你的理解。
其次,大家要有鉆研精神。相對大家而言,我接受教育比你們早,對于很多問題,我已經形成了我的一套看法。對于學習上的問題,我的觀點肯定帶有我自己思想的影子。孟子說的好,“盡信書不如無書”,對于別人的觀點、書上的既成觀點,大家要自己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再次,注意積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要達到這樣的狀態,需要多讀,多寫,多積累,厚積薄發。積累的多了自然就會有感悟。
具體的作業要求:
a、一個星期一篇隨筆,佳作將發到校園,精品會發到《守望》刊物。
b、堅持摘抄。內容比如:名言名句、詩詞、優美文段、新穎的觀點等等。
c、堅持作筆記,日常積累不可少。
總總之,我視教書為事業,視語文為藝術,請大家放心,我會竭盡全力上好每一節課,同大家一起遨游五彩繽紛的文學殿堂。我希望等大家走出我的課堂后,能像章士釗在《挽百里》中說的:“談兵稍帶儒酸氣,入世偏留狷介風”,不管什么時候,你們都能首先擁有一種儒酸之氣,像一個“讀書人”,同時一定要有自己的個性,不要與世俗同流合污,在如今的復雜社會迷失方向。
最后送大家當代語文教育家李鎮西的一句話:“追求永遠不會遺憾”!
中學語文傷仲永課件
中學語文傷仲永課件已經為大家準備好啦,老師們,大家可以參考以下教案內容,整理好自己的授課思路哦!
教學重點: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②體會語言的簡潔、洗煉。
教學難點: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課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觀點?
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1句】:課文導人,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奮的一生發明了無數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發明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這樣-個人。
簡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第2句】:學生自讀課文,掌握以下內容。
1.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隸泯扳稱
2.對文中的"之""于"進行歸類。
之
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余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使學"、"環謁于邑人".代詞。
下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于
環謁于邑人:到,介詞。
于舅家見之:在,介詞。
賢于材人遠矣:比,介詞。
愛于人者不至:從,介詞。
3.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①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動詞作動詞。
②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④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第3句】: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結構。
1.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⑥余聞之也│久
2.理解課文結構層次。
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l、2段,簡敘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闡明觀點看法。
說明:第一部分以敘事為主,第二部分以議論為主。
【第4句】:請-位同學復述第【第1句】:2段的內容。
1.思考:課文寫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有哪幾個階段?
三個階段:第-階段,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和天賦。如:"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文理皆有可觀"。第二階段,寫十二三歲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稱前時之聞"。第三階段,寫方仲永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泯然眾人矣"。
2.思考: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見"和"聞"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貪利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了"傷"的含義。
【第5句】:齊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1.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
采用了議論的形式。
2.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學習和受到的教育。
3.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講了兩層意思:從"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滅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從"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第6句】:領悟課文語言表達簡潔、洗煉的特點。
1.文中"忽啼求人"、"即書詩,四句"、"自是指物作詩字就"三句中的幾個副詞對表達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一句的語言特色。
這一句用極其凝煉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概括了其父求財的可鄙行為,"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第7句】:齊讀全文,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第8句】:語言表達訓練。
以"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感受。
要求:①聲音洪亮,用普通話發言。
②中心鮮明,講話的層次清楚。
③時間在2分鐘左右。
【第9句】: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論文:中學語文100年
自清末到現在,一個世紀過去了。一百年來,中學語文教科書的發展軌跡,可以分成舊中國和新中國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
清末廢科舉,興學校,設“中國文學”一科,傳統私塾教科書已經不適應時代要求了,于是有了近代中學語文教科書的萌芽。初創階段,教科書編者大都是著名學者甚至是國學大師,如劉師培、吳增祺、林紓等。教科書全部是文言文,基本只是文章匯編,有少量圈點評語。
舊中國中學語文教科書文言加眉批
清末最早版本的中學語文教科書是署名陳東極、許朝貴編《中等國文讀本》(文明書局)。清末比較有影響的中學國文教科書是劉師培編的《中學文科教科書》(國學保存會)、林紓編的《中學國文讀本》(商務印書館)等。最通行的是吳曾祺編的《中學國文教科書》(商務印書館),選文700篇,每課800字,加總評、眉批和圈點。
民國初年,改朝換代,中學語文教科書卻大多承襲舊版,了無生氣。謝無量編的《新制國文教本評注》(中華書局)是當時流行最廣的教科書之一,選文全是文言文。
“國文”變“國語”
五四前后,新文化運動興起,對中學語文教育構成重大影響,加以1922年實行“新學制”,使中學語文教科書如雨后春筍,發展起來。反映五四新文化新思想的白話文作品被大量選進中學語文教科書,如魯迅的小說、郭沫若的新詩、周作人的小品文、冰心的散文和小詩,梁啟超、蔡元培、陳獨秀、胡適等的論文和演講。教科書名稱也由原來的“國文”改成“國語”。
這時期編寫的中學語文教科書,有的語體文和文言文合編,也有的分編各冊。文學作品在教科書中所占比例較大。文言文與清末教科書相比,難度減輕,分量減少,但仍占全部課文的一半以上。
這一時期比較有影響的中學語文教科書是沈星一編的《新中學古文讀本》(中華書局)和《新中學國語讀本》(中華書局)、顧頡剛、葉圣陶等編的《新學制國語教科書》(商務印書館)、穆濟波編的《新中學教科書高級古文讀本》(中華書局)和《新中學教科書高級國語讀本》(中華書局)等。
“審定制”改“部編制”
一直到抗日戰爭爆發以前,中學語文教科書仍主要由民間編寫、政府審查出版、學校自行選用。這時期編制的中學語文教科書,基本屬于文言文和語體文混合編排,“語體文與文言文并選,語體文漸減,文言文漸增”。這時期的語文教科書,加強了語文知識的編排,大多附有作者介紹、題解、注釋和少量習題,逐漸形成現代語文教科書的編制傳統。
這時期比較通行的教科書有傅東華編的《復興初中教科書國文》和《復興高中教科書國文》(商務印書館)、宋文翰編的《新編初中國文》和《新編高中國文》(中華書局)、夏尊、葉圣陶編的《國文百八課》(開明書店)等。
抗戰爆發以后,出現了教科書編制、印刷和運輸方面的困難,國民黨政府趁機將一直沿用的教科書“審定制”改成“部編制”,統一籌劃和組編中學語文教科書。為了加強思想鉗制,在教科書中編入大量“黨國言論”、政界要人的文章講話,大大削弱了國文教育。這引起不少有識之士的不滿和抵制,各大出版社紛紛重印或新出各種國文教科書。
這時期解放區的語文教材建設取得了較大成績。1946年,陜甘寧邊區教育廳編出《中等國文》(胡喬木主編)。全書原定編6冊,最后編出3冊。這套教科書選文以樸素平易的語體文為主,不少是宣傳性的時文(如《說服群眾》、《新民主主義的憲政》和非常實用的應用文(如借條、黑板報),古文和文學作品很少。這套課本對解放后語文課本的.編制影響較大。
新中國中學語文教科書漢語、文學分科
建國初期的中學語文教科書,大多是在老解放區教科書的基礎上修訂而成。1949年,以陜甘寧邊區初高中國文教科書為藍本,出版了《初中國文》和《高中國文》臨時教科書。1950年,中央決定成立以編寫出版中小學語文教材為主要任務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年由宋云彬、朱文叔、蔣仲仁編輯了一套《初級中學語文教科書》,周祖謨、游國恩編輯了一套《高級中學語文教科書》。這些教科書,選文基本以白話文為主,配有大量的革命故事和配合政治宣傳的時文,突出強調政治思想教育。
195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據新頒布的漢語、文學教學大綱,編輯出版《初級中學漢語課本》、《初級中學文學課本》和《高級中學文學課本》。其中的文學課本,選文文質兼美,大都是名家名篇,是建國以來最令人難忘的語文課本。
語文“大躍進”
195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沒有教學大綱的情況下,為適應形勢倉促編成一套語文教科書。這套教科書的特點是選文少(每冊僅10課),古典作品極少,現代以來的作家作品除魯迅外基本不收。絕大部分是歌頌大躍進、人民公社的時文。
1960年,國家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政策,教育戰線也逐步糾正“左”的影響。這時期語文教育界展開了一場大討論,澄清了一些問題,取得了一些共識。1962年,教育部制訂了《全日制(十二年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
中學語文的教學反思
【第1句】:為什么要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教學設計和課后再學習的方式,充分發揮其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著實能增強語文課堂的效率。說到教學中的反思,必須要包括學生和教師兩個元素組成,然而為什么要進行語文教學反思呢?首先,少部分教師對教學反思的意識還停留在“一節課上完”,完成了上課的任務就意味著教學任務的完成,而不會進行深入思考課程背后出現的問題,如課堂上學生為什么會表現成這樣、自身的行為是否需要改進等。其次,教育工作者們在教學反思的行動缺乏主動性。教學反思并不是機械式地回憶教學的實踐過程,而是需要教師將帶有批判性的思維方式應用到課堂中去。最后,教師對教學反思的具體內容理解不夠到位。教師應該切實關注教學理念怎樣能夠落實、教學目標是否能實現、怎樣正確的運用教學方法、教材內容把握的是否得當、怎樣對學生進行客觀的`評價、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否和諧等一系列問題,這樣才能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的改進,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整體水平。
【第2句】:教學反思的過程
中學語文的教學反思應該包括以下3個方面,且這3個方面是一個整體的過程,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首先,教學活動需要精心的課堂設計,扎實的備課內容。課前準備是課堂的關鍵環節,有一個好的課堂效果是在課前準備的基礎之上。我們中學語文備課既要求實實在在的吃透教材,又要求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運用教材、審視教材,例如我第一次講解文言文中虛詞“之”,用法有很多種,由于我備課不充分,課堂上被一個學生問住了,最后整節課學生都在竊竊私語,注意力不集中,很失敗。所以,上好一堂成功的課,備課是關鍵。其次,教學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情、目光及態度,及時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準確把握學生的反饋信息。最后,如若在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問題,課堂中能解決的,應當及時調整,堅決不帶著問題繼續授課。課堂中不能解決的問題,下課后應不斷思考并進行記錄,到解決為止。
【第3句】:反思的策略
(一)語文教學反思不宜面面俱到
針對一堂具體的語文課進行反思,開始我是從教學中的語句是否合適,教學態度是否足夠端正,教學環節是否安排合理等這些方面去進行反思。事實上,這樣在宏觀上的效果不夠明顯。在近幾年的教學過程中,我自己的教學反思從整節課過度到這節課的某一部分、某一環節來進行反思。用板書設計來說明問題,近幾年科學技術迅速發展,許多現代化的授課方式走進課堂,但是在實際上,沒有任何一種方式能替代板書。究其原因為,板書具有直觀性、長時間性、靈活性及示范性。所以,把每一節課分成若干個小部分來反思,其效果異常明顯。
(二)教學反思選擇了某一個對象,待其有所改進后再做進一步調整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反思就好似打水井,只有在某一個問題上用力挖掘,才能真正的尋求到解決的方法。反之,淡出挖掘、到處取水,終不得見水。同樣以板書設計來說明問題,在認識到自己在板書的設計環節中存在問題后,我每上一節課都刻意的注重自己的板書書寫、設計,一段時間后,板書的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三)評別人的課也是對自己課的反思
作為一名站在中學語文教育一線的教師,日常的聽評課也成為了一種教學任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聽評課是一種極其具體、直接、有效的方法,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語文教學的課堂效率。有一句話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后還是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以后,每個人就是兩個思想。”所以,雖然日常教學任務特別繁重,但我們仍必須認真的對待每一次的聽評課,這既是對其他老師的尊重,又是對自己教學能力的提升。在總結分析其他老師的課時,要與自己的課進行對比,取長補短。
【第4句】:小結
語文教學反思是值得語文教學者重視的一個教學環節。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深刻的認識其的重要性。中學語文教師如果可以做好、做細教學反思這項工作,就會上好每一節課,同時使自己迅速的成長為新時代的優秀教師。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