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煉而終于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以下是小編帶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1】
教學目標:
【第1句】:理解課文闡述的道理DD人才要經過艱苦磨煉,才能夠造就。
【第2句】:理解課文說理的方法DD舉事例、提觀點、作闡述、得結論。
【第3句】: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第1句】:2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第1句】:導入課題并板書:《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第2句】:投影簡介作者: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推尊為“亞圣”,記錄他的言論、活動的《孟子》一書,是儒家經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選自《孟子告子》。
【第3句】:明確學習目標
【第4句】:放錄音范讀課文
【第5句】:指導學生結合注釋理解梳通文意
【第6句】:反復朗讀,體會文意,為分析理解課文做好充分準備。
第二課時
【第1句】:分析課文
【第1句】:指名讀第一段
提問:(1)、本段列舉了六位圣賢的典型事例,思考:這六位圣賢的共同點是什么呢?這在論證中屬于什么論證方法?
教師小結:第一段運用排比句式,列舉了六位由卑微到顯貴的歷史人物,說明擔負重任的人,事先必經受一番艱苦的磨煉,為下文將要說到的觀點提供了事實根據。
【第2句】:指名讀第二段
(1).理解“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這句話的作用?
(“故”收束上文,歸納論證。”也”表句中停頓,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2)、請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這是從哪些方面來概述其艱難困苦的狀況的?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佛亂其所為。這是從思想、生活、行為三個方面來概述其艱難困苦的狀況的)
(3)“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
(歸納:一是能培養堅強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發展一個人的才能)
過渡:文中在亮明了觀點(人要擔當大任,應當先受艱苦磨煉)之后,作了進一步的闡述,看第三段。
【第3句】:指名讀第三段
提問:為什么人在犯錯以后才能改正?(經過了主觀思想斗爭)
文中哪句話是形容這種斗爭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慮)
這種思想斗爭的情況可以通過什么來了解?(色、聲)
教師歸納:由引可見,孟子關于造就人才的'觀點,不僅重視客觀環境的影響,也強調人的主觀因素。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
可以設想:一個國家,國內如果沒有嚴格執法,直言敢K的臣子,那國君就會怎樣?(胡作非為,獨斷專行……)國外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那國君就會怎樣?(安于享樂,驕奢荒淫……)如果這樣,那國家必將怎樣?(滅亡)所以,國君想把國家治理好,就得怎樣?(苦其心志……所為,即經過艱苦的磨煉)
過渡:經過以上分析論證,作者推出最后的結論,齊讀第四段。
【第2句】:反復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達到背誦的程度。
【第3句】:作業
【第1句】:結合現實生活,談談你對“生于憂患”的理解?
【第2句】:現代人認為“順境也能成才”,你有什么看法?
板書設計:
舉實例 六位圣賢(排比)
提觀點
苦 勞 餓 空 行拂
心 筋 體 乏 亂所
志 骨 膚 身 為
艱苦磨煉
作闡述 個人→國家
得結論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2】
【第1句】:本文的作者是戰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軻,字子輿。他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也被世人尊稱亞圣。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全文主旨在于說明道義高于一切。
【第2句】:解釋字詞
舜發于畎畝之中 起,被任用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被舉用
管夷吾舉于士 獄官
百里奚舉于市 市場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擔子,責任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勞其筋骨 使……勞累
行拂亂其所為 行:行為 拂:違反,阻撓
空乏其身 窮困缺乏
所以動以忍性 使……驚動 使……堅韌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人恒過犯過失困于心 憂困
衡于慮 同“橫”,阻塞,不順暢
而后作 作為,奮起
征于色 征驗,表現出來
而后喻 明白,了解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在外面,指國外
國恒亡 常常
入則無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國內拂同“弼”輔佐有法度的臣士輔佐君主的賢士
【第3句】:文中列舉的六個人的事跡,它們的共同點是什么?從他們的事跡中你能得出什么啟示?
☆共同點:出身卑微,都是經歷艱苦磨難后,最終成就了作為。
啟示:一個人若想成就一番偉業,就必須在思想、身體、生活、行為等方面經歷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
【第4句】:文中論述的核心問題是“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而開篇卻不惜筆墨列舉了六位歷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這六位歷史人物都是在經歷了艱難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業,開篇列舉這些人物及事例,是為了更有說服力的論述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5句】:作者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務。“是人”指前面敘述的六個人,又不限于他們,還包括其他能擔任“大任”的人。
【第6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一句強調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先在生活、思想和行為方面經受一番艱苦甚至痛苦的磨難,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和勇氣,磨練意志。
【第7句】:第【第2句】:3段從哪兩個方面論述了本心論點?運用了什么寫法?
☆從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兩個方面論述的,運用了正反對比的寫法。
【第8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論述這一論點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目的:先擺事實,舉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業的例子,從中歸納出造就人才的客觀因素,經歷磨難,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再分析說理,說明個人成才的主觀因素,重點論證“生于憂患”,并以一簡練的對偶句,由個人談到治國;說明國家要發展,也要有憂患意識。最后歸納出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第9句】:結尾以“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一句獨立成段在表達上有何作用?
☆這是全文的警策之語。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論證說理之后,水到渠成地推出這個結論。獨句成段,既深化了主題,又更鮮明地突出了的中心論點。
【第10句】:作者認為“人恒過,然后能改”,你認為能改的條件是什么?
☆有積極進取之心,不斷的總結犯錯誤的經驗教訓,不斷改正。
【第11句】:作者認為成才條件源于主客觀兩種,你是怎樣看待這兩個條件的?
☆成才離不開個人的主觀努力和客觀條件,但主觀條件起決定性作用。它可以改變不利的客觀條件,化不利為有利。客觀條件也不可忽視,有時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12句】:由本文的題目而聯想到的一個成語是什么?
☆居安思危安不忘危處安思危
【第13句】:請寫出至少兩則和本文闡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窮且易堅,不墜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第14句】:環境對人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面對艱苦環境的磨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結合你文案這其中最關鍵的是什么?
☆面對艱苦環境的磨難,有的人奮發圖強,有的人意志消沉,關鍵取決于受磨礪者自身,只有自我覺醒,努力戰勝困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反之則會在磨難中消沉、毀滅。
【第15句】:人生就是一次遠航,有艷陽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難能一帆風順,當你身處逆境時,這篇會給你帶來哪些啟示,你將以怎樣的心態對待它?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古代先賢歷經苦難,最終取得成功的事例啟示我們,以積極和樂觀的心態,勇敢地迎接困難和挑戰。像一個遭遇風景的漁夫,充滿著憧憬與希望,包蘊著力量與勇氣,呼吸著成腥的空氣,撐滿帆去搏擊風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風雨的挑戰。
【第16句】:2008年的雪災、“512”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等,一次次考驗著我們的祖國。我們渴望天佑中國,但我們也深知“多難興邦”。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雖歷經滄桑,飽受磨難,但我們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首屹立于世界的東方。結合課文分析:多難為何能興邦?
☆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經受一些考驗。當我們遭受災難之日,也是對國家、民族“苦其心態,勞其筋骨”的磨礪之時。挫折可以使我們團結一心,風雨同舟;災難能使我們民族的斗志受到激發,凝聚力大大增強,那種戰無不勝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會在這一特定的歷史時刻強有力地凸顯出來。這樣就能使我們的國家戰勝任何困難,更好地走向興旺和繁榮。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1
【教學目標】
【第1句】: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第2句】: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第3句】:理解掌握重點實虛詞;了解課文層層推理得出結論和從歷史事例歸納出結論的寫法。
【第4句】:認識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懂得人處于困境能奮發有為,國無憂患往往走向滅亡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第1句】:掌握文中實、虛詞的用法。
【第2句】: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及其特點。
難點:
引導學生結合實際領會文章論點蘊涵的深刻哲理。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第1句】: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戰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
【第2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一)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游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內心修養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圣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于孔子。思想事跡大都見于《孟子》一書。
(二)《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于對當時執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愿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于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三)學習生字:
舜(shun)歌畝(quan)傅說(yue)膠高(ge)百里奚(xT)孫叔敖(a0)法家拂士(bi)
(四)教師示范讀,學生自由地讀課文,注意重音、停頓。
【第3句】:默讀課文,理清條理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全文共兩段。
第一段:舉例論證人才必須在艱苦的環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一層:擺事實。舉出六位有成就的歷史人物,擺出他們在取得成就之前都是歷經磨難的事實。
第二層:古往今來成大業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經歷種種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折磨,從而鍛煉意志,增長才干。
第二段:從正反兩個反面論述人處于困難境地才能奮發,無憂懼則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
【第3句】:教師小結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本文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先列舉六個卑微到顯赫的人的事例,再講其中道理,由人及國,最后得出結論。說明了憂患可以使人生存發展,安樂可以使人萎靡死亡,激勵人們要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要勇于進取,獲得成功。
【第二課時】
【第1句】:導入
大家都熟悉“臥薪嘗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于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于安樂中的越王重蹈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
【第2句】: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第3句】:利用工具書,疏通文義。
【第4句】:古漢語知識
(一)通假字
【第1句】: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第2句】: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同“橫”,梗塞,不順。)
【第3句】:入則無法家拂士(同“弼”,輔佐,輔弼。)
(二)詞類活用:
【第1句】:芳其筋骨(形容詞活用為使動詞,使……勞累。)【第2句】:餓其體膚(形容詞活用為使動詞,使……饑餓。)
【第3句】:空乏其身(形容詞活用為使動詞,使……窮困缺乏。)
【第4句】:所以動心忍性(動詞使動用法,使……驚動,使……堅強。)
(三)一詞多義:
【第1句】:于:舜發于默畝之中(從);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給);征于色(在);生于憂患(由于,在)。
【第2句】:而:而后作(承接連詞);而死于安樂也(并列連詞)。
【第3句】:發:發于聯畝(舉,被任用);發于聲(表現)。
【第4句】:拂:行拂亂其所為(阻撓,違反);拂士(同“弼”,輔佐,輔弼)。
【第5句】:整體感知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歷練而終于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來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為等方面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歷練。接著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論點。
【第6句】:合作探究:
(一)課文連舉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明確:都出身貧賤,都經歷了磨練,最終都大有作為。
(二)作者舉例是想說明什么?
明確:說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經歷磨練;只有經過磨練才能有所作為。
(三)請你舉出古今中外同類型的事例。
明確:韓信受胯下之辱成將軍;愛迪生經歷上千次實驗發明了電燈;諾貝爾發明炸藥,實驗中多次被炸傷;貝多芬耳聾后寫出《命運交響曲》;居里夫人發現了鐳元素;張海迪高位截肢自學了四國外語。
(四)“故天將將大任于是人也”一句起什么作用?“必”字說明什么?
明確: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必”字說明經受磨難是成就人才的必然途徑,這是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五)人才須經歷哪幾方面的磨難?又有怎樣的好處呢?
明確:經歷三方面磨練: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為(行拂亂其所為),好處是: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六)文章的第二段分別從哪兩方面論述了什么道理?
明確: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人處逆境才能生存發展,國無憂患必將滅亡的道理。
(七)人為什么會常犯錯誤?為什么這樣以后就會改正?
明確:字宙是無限的,奧秘是無窮的,人在字宙中是極其渺小的,人受時空的限制,不可能無所不及。所以在認識事物時,必然要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人在犯錯誤的過程中,要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就會糾正錯誤認識,接近真理,走向成功。“失敗是成功之母”即在于此。
(八)“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是具體論述人在困境中思想行為的表現。“征于色”是指表現在神態上,“發于聲”是指表現在談吐上,都不同于從前,異于別人,顯示出非凡的氣質、修為,從而被別人所了解,所任用。“而后喻”句照應了第一段中所指出人才被舉用的現象。
(九)“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是從國家存亡的反面來論述人受磨礪的好處。“法家”“拂士”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有敵國外患為什么對國家有利?請同學舉歷史上的事例加以說明。
明確:“法家”是起著約束國君,限制國君的作用的。封建君主,天下惟我獨尊,“法家”
勸諫君主不去聲色犬馬,心系國事。“拂士”是輔佐君王,為君主出謀劃策的。有敵國外患,就會有恐懼意識、憂患意識,不斷地找出本國的弱勢,努力提高本國的國力水平,從而增強對敵斗爭的優勢,使敵人不敢覬艦,也侵略消滅不了。歷史上商紂王、隋煬帝等事例都足以證明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這句話的正確性。
【第7句】:總結升華
本文除了例證外,還用了什么方法論證了這一道理?怎樣論證的?
明確:作者除了例證,還善于從個別到一般,講道理分析。并從正反兩方面對比分析論證磨練的必要性:作者先列舉了三個哲理性很強的事實:“人恒過,然后能改;困與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從正面闡述即使作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經受磨練,方能發奮進取的道理。接著,作者從個人的成長推論到治理國家,如果沒有法家拂士、敵國外患,往往會導致國家的滅亡,這是從反面論證。
文章通過兩方面論述,水到渠成,得出結論;“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第8句】:教師小結:
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兩個問題,對我們仍具有可貴的啟發意義:一是關于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強調入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歷練中形成的,增長的。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才會有所作為。一是關于國家的治理問題。孟子指出擁有賢臣,采納諫誡,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的極端重要,這關系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奸邪當道,佞幸弄權,沉湎安樂,喪失警覺,那么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2
教學目標:
1)理解詞語舉、空乏、拂、所以、曾益、恒過、作、征、喻、恒的含義。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教學難點:
1)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第1句】:導入新課:
大家都熟悉“臥薪嘗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于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于安樂中的越王重蹈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
【第2句】:資料簡介:
孟子與《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游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內心修養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圣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于孔子。思想事跡大都見于《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于對當時執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愿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于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第3句】: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第1句】: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第2句】:學生齊讀課文。
【第3句】:學生個別朗讀課文。
投影顯示:
讀準下面加點字的讀音:
畎畝()傅說()膠鬲()行拂()
注意下列文案的停頓:
(1)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第4句】:再讀課文,理解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2)小組交流,討論,解答翻譯中的疑難問題。
3)學生講解課文大意。
4)師生共同補充。
【第5句】:布置作業:
1)抄寫解釋2遍、課文1遍。
2)搜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名句2句和事例1個。
第二教時
【第1句】:檢查復習:
1)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③入則無法家拂士
④所以動心忍性
2)背誦課文。
【第2句】:分析課文內容: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煉而終于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來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為等方面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接著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論點。
2)這篇文章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這篇短論采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羅列,如把成就偉人與國家滅亡對比,如先分析論證,后歸納觀點等等。
【第3句】:內容拓展: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請列出
兩句。
(2)哪些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道理?請列舉幾例。
【第4句】:比較閱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把握《孟子》散文的邏輯性和文采。
1.邏輯性——層層深入的論證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從戰爭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結構形式“總起——分承——闡述——結論”,體現了作者由點到面,由個別到一般的邏輯思路,使文章極富說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先列舉六位歷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與此相似的“是人”,從個別到——般,闡述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磨煉的,接下來從個人作為推論到治國,最后歸結出全文論點。作者論述的邏輯思路,外化為一種“層進式”結構。
2.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明確:這兩篇短文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染力,這與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辭不無關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雙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國不以……威天下不以……”層遞排比,更有氣勢。章二開首列舉歷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過……”用的則是句式排比。足見孟子說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形式多樣,既給文章平添了氣勢,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
兩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蘊藉。閃爍著哲理的光華。
【第5句】:談談學習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第6句】:布置作業:
寫一篇讀后感。談談在物質生活日漸豐裕的今天,該如何認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3
教學目標:
【第1句】:鞏固所學的基礎知識,通過練習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解題能力。
【第2句】:引導學生能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學習課外文言文
文言文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對于基礎知識的訓練,這可以讓學生不斷地加以鞏固,也可以檢測學生對于課文學習的效果,更可以通過練習,讓學生時刻知道自己對于課文及有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好經常加以復習鞏固。
教學重點和難點:
【第1句】:重點:指導學生通過自學,真正地看懂中考鏈接中的課外文言文
【第2句】:難點:能讓學生通過練習,掌握所學的知識
很多同學一看到課外文言文就頭疼了,連看也不看就說不會做,其實只要用心去看,想想學過的方法和文言實詞,也許并不難,所以要讓學生真正用心地去學習課外文言文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學過程:
【第1句】:基礎鞏固:
讓學生當堂完成,以閉卷的形式,再左右交換批改。
這些都是基礎知識,應該是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掌握的,所以采用這樣的方法,是檢測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通過批改他人的練習,不僅是加深了印象,也可以讓部分學生產生危機感,以致于加緊復習,提高學習意識。
【第2句】:能力提高:
請同學自告奮勇地回答,其他同學糾正,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見。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引導學生要注意團隊合作精神,爭取杜絕彼此的輕視,嘲笑,特別是對于那些基礎差的學生。鼓勵學生要敢干創新,勇于提出與他人不同的意見。
【第3句】:中考鏈接:
請學生齊讀全文。讓一位學生翻譯全文,其他學生認真聽,可以對翻譯不好的地方加添改。然后讓學生自己挑題目發表自己的意見。
在對文章再次熟悉之后讓學生翻譯,可能有一定的幫助。因為是課外文言文,學生的翻譯并不一定會十全十美,所以更要鼓勵學生對不足的地方加以添改,不僅發揮學生間互助的作用,而且可以讓添改的學生增加學習的自信心。讓學生挑題目回答是從他們的興趣入手,好讓學生對于枯燥的練習講解有一定的興趣可言。
【第4句】:作業
【第1句】:訂正
【第2句】:預習《賣油翁》
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有必要讓學生在課上時作好相應的記錄,課后再認真訂正,也是對課上所課的內容加以鞏固的一次機會。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4
【第1句】:本文的作者是戰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軻,字子輿。他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也被世人尊稱亞圣。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全文主旨在于說明道義高于一切。
【第2句】:解釋字詞
舜發于畎畝之中起,被任用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被舉用
管夷吾舉于士獄官
百里奚舉于市市場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擔子,責任
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勞其筋骨使……勞累
行拂亂其所為行:行為拂:違反,阻撓
空乏其身窮困缺乏
所以動以忍性使……驚動使……堅韌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人恒過犯過失困于心憂困
衡于慮同“橫”,阻塞,不順暢
而后作作為,奮起
征于色征驗,表現出來
而后喻明白,了解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在外面,指國外
國恒亡常常
入則無法家拂士在里面,指國內拂同“弼”輔佐有法度的臣士輔佐君主的賢士
【第3句】:文中列舉的六個人的事跡,它們的共同點是什么?從他們的事跡中你能得出什么啟示?
☆共同點:出身卑微,都是經歷艱苦磨難后,最終成就了作為。
啟示:一個人若想成就一番偉業,就必須在思想、身體、生活、行為等方面經歷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
【第4句】:文中論述的核心問題是“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而開篇卻不惜筆墨列舉了六位歷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這六位歷史人物都是在經歷了艱難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業,開篇列舉這些人物及事例,是為了更有說服力的論述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5句】:作者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務。“是人”指前面敘述的六個人,又不限于他們,還包括其他能擔任“大任”的人。
【第6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一句強調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先在生活、思想和行為方面經受一番艱苦甚至痛苦的磨難,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和勇氣,磨練意志。
【第7句】:第【第2句】:3段從哪兩個方面論述了本心論點?運用了什么寫法?
☆從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兩個方面論述的',運用了正反對比的寫法。
【第8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論述這一論點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目的:先擺事實,舉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業的例子,從中歸納出造就人才的客觀因素,經歷磨難,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再分析說理,說明個人成才的主觀因素,重點論證“生于憂患”,并以一簡練的對偶句,由個人談到治國;說明國家要發展,也要有憂患意識。最后歸納出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第9句】:結尾以“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一句獨立成段在表達上有何作用?
☆這是全文的警策之語。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論證說理之后,水到渠成地推出這個結論。獨句成段,既深化了主題,又更鮮明地突出了的中心論點。
【第10句】:作者認為“人恒過,然后能改”,你認為能改的條件是什么?
☆有積極進取之心,不斷的總結犯錯誤的經驗教訓,不斷改正。
【第11句】:作者認為成才條件源于主客觀兩種,你是怎樣看待這兩個條件的?
☆成才離不開個人的主觀努力和客觀條件,但主觀條件起決定性作用。它可以改變不利的客觀條件,化不利為有利。客觀條件也不可忽視,有時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12句】:由本文的題目而聯想到的一個成語是什么?
☆居安思危安不忘危處安思危
【第13句】:請寫出至少兩則和本文闡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窮且易堅,不墜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第14句】:環境對人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面對艱苦環境的磨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結合你文案這其中最關鍵的是什么?
☆面對艱苦環境的磨難,有的人奮發圖強,有的人意志消沉,關鍵取決于受磨礪者自身,只有自我覺醒,努力戰勝困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反之則會在磨難中消沉、毀滅。
【第15句】:人生就是一次遠航,有艷陽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難能一帆風順,當你身處逆境時,這篇會給你帶來哪些啟示,你將以怎樣的心態對待它?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古代先賢歷經苦難,最終取得成功的事例啟示我們,以積極和樂觀的心態,勇敢地迎接困難和挑戰。像一個遭遇風景的漁夫,充滿著憧憬與希望,包蘊著力量與勇氣,呼吸著成腥的空氣,撐滿帆去搏擊風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風雨的挑戰。
【第16句】:20xx年的雪災、“512”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等,一次次考驗著我們的祖國。我們渴望天佑中國,但我們也深知“多難興邦”。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雖歷經滄桑,飽受磨難,但我們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首屹立于世界的東方。結合課文分析:多難為何能興邦?
☆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經受一些考驗。當我們遭受災難之日,也是對國家、民族“苦其心態,勞其筋骨”的磨礪之時。挫折可以使我們團結一心,風雨同舟;災難能使我們民族的斗志受到激發,凝聚力大大增強,那種戰無不勝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會在這一特定的歷史時刻強有力地凸顯出來。這樣就能使我們的國家戰勝任何困難,更好地走向興旺和繁榮。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5
教學重難點:
【第1句】:掌握文中實、虛詞的用法。
【第2句】:弄清各段之間的聯系。
【第3句】:弄清本文的論證方法及其特點。
【第4句】:理解標題的含義。
教學過程:
【第1句】:導入新課。
【第2句】:本文的中心和結構。
【第1句】:中心:論述……的道理。
【第2句】:結構:第【第1句】:2段:舉例論證人材要在困難中造就的道理。第3段:從正反方面論證經受磨難的好處,說明人處逆境能激發斗志,國無憂患易滅亡的道理。第4段:提出論點。
【第3句】:指導閱讀。
【第1句】:第1段.
(1)釋詞。重點古今異義詞:發,舉,筑,士。
(2)這一段列舉了六個歷史人物,他們有什么共同點?
(3)列舉事例有什么作用?(作論據,以便議論。)
【第2句】:第2段.
(1)釋詞。故,降,于,是,苦,勞,餓,空乏,行,拂,亂,丑,性,益。
(2)這段內容是什么?(說明一個人要增長才干,有所作為,必先在思想、生活、行為講方面經受住磨練。)
(3)本段與上段有什么聯系?(是由第1段事例推斷歸納出的結論,反過來也證明了上段的事例。)
【第3句】:第3段.
(1)釋詞:4個“于”,2個“則”,恒,過,困,衡慮,作,聲,征。色,發,喻,入,法家。
(2)這一段主要闡述了作者的什么觀點?
【第4句】:第4段.
(1)文案翻譯。
(2)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是本文主旨所在。)
【第5句】:本文的論證方法。(特殊論據——一般論據——中心論點。)
【第6句】:本文寫作特點。(正反對比論證,排比手法。)
【第4句】:總結。
【第5句】:作業。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6
教學重難點:
【第1句】:掌握文中實、虛詞的用法。
【第2句】:弄清各段之間的聯系。
【第3句】:弄清本文的論證方法及其特點。
【第4句】:理解標題的含義。
教學過程:
【第1句】:導入新課。
【第2句】:本文的中心和結構。
【第1句】:中心:論述……的道理。
【第2句】:結構:
第【第1句】:2段:舉例論證人材要在困難中造就的道理。
第3段:從正反方面論證經受磨難的好處,說明人處逆境能激發斗志,國無憂患易滅亡的道理。
第4段:提出論點。
【第3句】:指導閱讀。
【第1句】:第1段.
(1)釋詞。
重點古今異義詞:發,舉,筑,士。
(2)這一段列舉了六個歷史人物,他們有什么共同點?
(3)列舉事例有什么作用?(作論據,以便議論。)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
標簽: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
【第2句】:第2段.(1)釋詞。
故,降,于,是,苦,勞,餓,空乏,行,拂,亂,丑,性,益。
(2)這段內容是什么?
(說明一個人要增長才干,有所作為,必先在思想、生活、行為講方面經受住磨練。)
(3)本段與上段有什么聯系?
(是由第1段事例推斷歸納出的結論,反過來也證明了上段的事例。)
【第3句】:第3段.
(1)釋詞:4個“于”,2個“則”,恒,過,困,衡慮,作,聲,征。色,發,喻,入,法家。
(2)這一段主要闡述了作者的什么觀點?
【第4句】:第4段.(1)文案翻譯。
(2)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是本文主旨所在。)
【第5句】:本文的論證方法。(特殊論據——一般論據——中心論點。)
【第6句】:本文寫作特點。(正反對比論證,排比手法。)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第4句】:總結。
【第5句】:作業。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7
內容預覽:
【第26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教學目標:
【第1句】:理解課文闡述的道理――人才要經過艱苦磨煉,才能夠造就。
【第2句】:理解課文說理的方法――舉事例、提觀點、作闡述、得結論。
【第3句】: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第1句】:2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第1句】:導入課題并板書:《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第2句】:投影簡介作者: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推尊為亞圣,記錄他的言論、活動的《孟子》一書,是儒家經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選自《孟子?告子》。
【第3句】:明確學習目標
【第4句】:放錄音范讀課文
1放錄音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隨時點撥。
教師強調某些文案節奏和作用:
這篇文章大量使用結構整齊的駢句,朗讀時要注意它們的節奏,讀出氣勢。如用了排比句式的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學好文言文的關鍵是要多誦讀,讀出文章的節奏和氣勢。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議論,增強了論辯的氣勢。
【第5句】:指導學生結合注釋理解梳通文意
【第6句】:反復朗讀,體會文意,為分析理解課文做好充分準備。
第二課時
【第1句】:分析課文
【第1句】:指名讀第一段
提問:(1)、本段列舉了六位圣賢的典型事例,思考:這六位圣賢的共同點是什么呢?這在論證中屬于什么論證方法?
教師小結:第一段運用排比句式,列舉了六位由卑微到顯貴的歷史人物,說明擔負重任的人,事先必經受一番艱苦的磨煉,為下文將要說到的觀點提供了事實根據。
【第2句】:指名讀第二段
(1).理解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這句話的作用?
(故收束上文,歸納論證。也表句中停頓,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2)、請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這是從哪些方面來概述其艱難困苦的狀況的?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佛亂其所為。這是從思想、生活、行為三個方面來概述其艱難困苦的狀況的)
(3)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
(歸納:一是能培養堅強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發展一個人的才能)
過渡:文中在亮明了觀點(人要擔當大任,應當先受艱苦磨煉)之后,作了進一步的闡述,看第三段。
【第3句】:指名讀第三段
提問:為什么人在犯錯以后才能改正?(經過了主觀思想斗爭)
文中哪句話是形容這種斗爭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慮)
這種思想斗爭的情況可以通過什么來了解?(色、聲)
教師歸納:由引可見,孟子關于造就人才的觀點,不僅重視客觀環境的影響,也強調人的主觀因素。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
可以設想:一個國家,國內如果沒有嚴格執法,直言敢誎的臣子,那國君就會怎樣?(胡作非為,獨斷專行)國外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那國君就會怎樣?(安于享樂,驕奢荒淫)如果這樣,那國家必將怎樣?(滅亡)所以,國君想把國家治理好,就得怎樣?(苦其心志所為,即經過艱苦的磨煉)
過渡:經過以上分析論證,作者推出最后的結論,齊讀第四段。
【第2句】:反復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達到背誦的程度。
【第3句】:作業
【第1句】:結合現實生活,談談你對生于憂患的理解?
【第2句】:現代人認為順境也能成才,你有什么看法?
板書設計:
舉實例六位圣賢(排比)
提觀點
苦勞餓空行拂
心筋體乏亂所
志骨膚身為
艱苦磨煉
作闡述個人→國家
得結論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設計范文
教學重難點:
【第1句】:掌握文中實、虛詞的用法。
【第2句】:弄清各段之間的聯系。
【第3句】:弄清本文的論證方法及其特點。
【第4句】:理解標題的含義。
教學過程:
【第1句】:導入新課。
【第2句】:本文的中心和結構。
【第1句】:中心:論述……的道理。
【第2句】:結構:第【第1句】:2段:舉例論證人材要在困難中造就的道理。第3段:從正反方面論證經受磨難的好處,說明人處逆境能激發斗志,國無憂患易滅亡的道理。第4段:提出論點。
【第3句】:指導閱讀。
【第1句】:第1段.
(1)釋詞。重點古今異義詞:發,舉,筑,士。
(2)這一段列舉了六個歷史人物,他們有什么共同點?
(3)列舉事例有什么作用?(作論據,以便議論。)
【第2句】:第2段.
(1)釋詞。故,降,于,是,苦,勞,餓,空乏,行,拂,亂,丑,性,益。
(2)這段內容是什么?(說明一個人要增長才干,有所作為,必先在思想、生活、行為講方面經受住磨練。)
(3)本段與上段有什么聯系?(是由第1段事例推斷歸納出的'結論,反過來也證明了上段的事例。)
【第3句】:第3段.
(1)釋詞:4個“于”,2個“則”,恒,過,困,衡慮,作,聲,征。色,發,喻,入,法家。
(2)這一段主要闡述了作者的什么觀點?
【第4句】:第4段.
(1)文案翻譯。
(2)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是本文主旨所在。)
【第5句】:本文的論證方法。(特殊論據——一般論據——中心論點。)
【第6句】:本文寫作特點。(正反對比論證,排比手法。)
【第4句】:總結。
【第5句】:作業。
上一篇:贊美傅雷的名言名句-經典名人名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