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海底兩萬里讀后感600 海底兩萬里讀后感300字篇一
書中語言生動形象,其描繪的海底世界也趣味盎然,總能讓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尤其是被困南極冰下的那一節,主人翁在冰下無法呼吸到新鮮氧氣,對缺氧癥狀細致入微的描寫令我感同身受,仿佛也開始胸悶、呼吸不暢起來。
可是,凡爾納并沒有親自下過海,寫出的小說卻使人感受那么真實,這又是為什么呢?我仔細品味原文,終于總結出了原因。
從語言上來看,這本小說既有記敘文語言的細膩入微、生動有趣、緊扣人心,又有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到位、簡潔明了,他的寫作風格確實獨樹一幟。更主要的原因還在于凡爾納能用科學真理來解釋一切,他總是將科學知識結合到文中,使每一種現象都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解釋,使人不得不信,這也就是他的作品深入人心的原因吧。
由此可見,凡爾納所寫出的科幻小說,絕不只是虛無縹緲的幻想,而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幻想。科學,是他說服讀者最簡便、也最有力的方法。
重讀此書,我感慨萬千。我也要抓住這大好的青春年華,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我修養,充實自我,發展自我,做一個像凡爾納一樣用科學武裝頭腦,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
海底兩萬里讀后感600 海底兩萬里讀后感300字篇二
今天,我看了《海底兩萬里》中的第15章“海底森林”,里面新奇的東西把我吸引住了。
在去海底森林的路上船長發出暫時休息的命令,于是他們四人(船長、水手、教授、康塞爾(教授的仆人))就打起了盹兒。
教授醒來后,發現船長已經醒了,于是,他就開始伸展自己的四肢。突然,他們發現有一個東西在斜眼看著他們,原來是一只高1 米的海蜘蛛正準備往他們身上撲來。這時,水手醒來了,他一槍就把海蜘蛛打死了。于是,他們就繼續前進了。
到了海底森林,那里的.景色令我大吃一驚,那里的樹都是筆直的,而且沒有伸出去的枝椏。如果你用力去掰它們的話,只要你一松手,它就會返彈回來。他們四個走著走著,突然,看見一堵墻,原來這就是海洋的邊界,過了這條邊界,就是陸地了。于是,他們就開始返回了。
走著走著,忽然,船長開了一槍,一個小東西在不遠處倒了下來,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只水獺。然而就在這時,一只鳥從水面劃過,船長眼疾手快一槍就把它打死了,原來,這鳥是一只信天翁。走著走著,船長突然一下子把教授撲倒了,一開始,教授以為這是一個對他的突然襲擊,可是當他看到一個閃閃發光的東西后才明白,原來在不遠處有一條鯊魚,幸好鯊魚的視力差,沒有看到他。
回到潛艇后,他們四個人都很累,就各自回到自己的房間去休息了。
海底兩萬里讀后感600 海底兩萬里讀后感300字篇三
儒勒凡爾納,一位在全歐洲人民心中有著崇高地位的科幻小說家。然而,這個名字不僅屬于歐洲,也屬于全世界。海底兩萬里記載了當時科學朦朧狀態下人們對未來狀態的憧憬。
文章主要敘述了:海洋生物學家阿羅納克斯等人應邀在海上追尋“海怪”,不料被一艘叫“鸚鵡螺”號的潛艇俘獲,并跟隨艇長尼摩在海底進行了為期十個月的航行。一路上,冰山擋路,鯊魚攻擊,章魚圍攻,土著人偷襲……但尼摩艇長以驚人的毅力和智慧,指揮全體船員,戰勝了種種困難。所有這些都體現了冒險小說的重要特征。
文章通過阿羅納科斯和康塞爾之口向我們介紹了許多海洋生物知識,說得井井有條,令我們大開眼界。
除了情節結構,《海底兩萬里》中尼摩船長的刻畫,也是不可以缺少的。作者通過一些細節描寫,勾勒出了一個活脫脫的“超人”形象。“這個超人具有常人不曾有的優秀品質:沉著冷靜、毅力非凡、英勇無比。無論情況有多么危險,他始終鎮定自若,不會流露出絲毫的沮喪和慌亂。此外,這還是一個嫉惡如仇、殺富濟貧的“超人”。這些都與作者的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為了寫這本作品,他多次到同進出港口和海員交流。1865年,他還特地買了一艘捕魚船,實地考察情況。
天才出自勤奮,即便對于儒勒凡爾納這樣的“世界科學小說大師”,也是如此。
海底兩萬里讀后感600 海底兩萬里讀后感300字篇四
“全能的上帝!夠了!夠了!”
還記得嗎?這,是船長的最后一句話。
凡爾納的天地在于海洋。煙波浩渺,波濤洶涌的澎湃,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親身感受,卻是留存在人大腦深處的對征服自然的向往。
想必大家都曾被“鸚鵡螺”號華美的裝潢和精巧的構造所震撼。科幻小說多是這樣,凡爾納把所求和所得的混雜在一起,其中的浩大和奇妙,為人開辟了一個絢爛的新時空。落難者和船長,他們探尋大海深處的奧秘,縱觀海底森林的風景。那對宇宙奧秘的不懈追尋和思索,令所有人動人。
但那何嘗不是一種悲愴呢。
人類把南海的一只神秘小艇當成了“海怪”,夸張的各方爭論使人啼笑皆非。敢于實踐的科學家(請允許我這樣稱呼他)向大海交付了自己的生命,去探求未知?!胞W鵡螺”號的.客人們面對海表面的喜怒無常和海底世界的無奇不有,展現了早年探險家對未知和真相的追求。人類對于未知的恐懼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千百年來,他們一直在追尋、祈求、創造征服自然的捷徑。
而他們的斗爭,也確乎證明了——比未知更可怕的,是人類自己,是他們的恐懼、仇恨造就了萬千奇觀,就像船長為遠離陸地,造出了鬼斧神工的潛水艇。
十九世紀,人的好奇心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頂峰。對真相的渴望,也成為了他們探索的主要原因。
然而,當科學家記述下他所經歷的一切,依舊是自嘲地問:
“我說的這些有人信嗎?”
那自然不得而知了。
如果世人真的渴求真相,那內莫必然會告訴他們:哦,那只是馬尾藻還海域的一個孤島。
畢竟他“全能的上帝”,最后什么也沒有告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