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說我們的民族是禮儀之邦;僅僅關于孝道,就有許多內容值得我們去深思,去感悟。
我們都知道羊羔是跪乳的,烏鴉是反哺的……關于孝道,在自然界中就有許許多多的例子,作為我們人類真的需要反思。
涉世未深的我們,還不很明白孝道的真正含義。孝道,紙上得來終覺淺,我們每天被許許多多的事物困擾著,每天我們除了學習、睡覺還有吃飯和玩以外似乎再也沒有其它的可以做的事了,也許我們偶爾會為某個好朋友準備一件特殊的生日禮物而弄得自己好幾天心緒不寧。可是,對于自己的父母,我們可曾如此關注過?對于自己的父母,我們除了無休止的索取之外,可曾記得幫他們做點兒力所能及的事?懵懵懂懂的我們準確無誤地說出某個明星的一大堆信息,我們還可以清晰地記著某個自己喜歡的異性朋友的生日,可是我們之中又有多少人可以一口說出自己父母的生日?我想不知道自己父母生日的人應該占絕大多數。血氣方剛的我們,可以因為自己朋友而與別人大打出手,可是,我們中又有誰注意到父母為自己擦拭傷口時眼角偷偷流下的淚水?情竇初開的我們在自己喜歡的人面前可以大獻殷勤,可是又有多少人愿意主動為媽媽洗碗,為爸爸捶背?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是啊,當我們知道父母年齡之后,首先感到的是慶幸,慶幸我們的父母如今還健在,可接下來感到的便是那隱隱的傷感了。我們感傷父母又蒼老了許多,感傷怕有一天父母會離開我們。有時想到自己正處于困境而感到自己不夠孝順時,便不覺潸然淚下……
有這樣一個故事,讓我一時間引發了許多思考:從前,有一棵果樹,一個小男孩幾乎每天都來果樹底下玩,每當果子成熟后,小男孩就摘下果子拿到城里賣了,他便買了文具。所以,有很長時間小男孩不來果樹這里,因為他上學了。有一天,長大了的小男孩來到果樹這里,原來他正為沒有木材而發愁,果樹便讓小男孩砍了它的樹枝去蓋房子……又過去了許多年,以邁入中年的小男孩又來到只剩下樹干的果樹這里。他正在因為沒有船出海而苦惱,果樹便讓小男孩砍了它的樹干去坐船出海……就這樣,小男孩好長時間沒來只剩下樹根的果樹這里。有一天,拄著拐杖的小男孩來到這里,他坐在樹根上休息。果樹很內疚,因為他沒有什么可以給予小男孩了。可小男孩卻說:“不,我已經老了,有果子也吃不動了,有樹枝也爬不上去了,我只想坐下來休息,因為我累了。”
這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只知道索取,而我們的父母卻毫無怨言的給予…….
我們往往因為日常瑣事而使自己忙碌,所以我們往往忽略了父母,可是,我們心靈的空間真的無立錐之地了嗎?
有一位老師拿著一個裝了一塊大石頭的瓶子問學生:“滿了嗎?”同學們齊聲回答:“沒有,還可以裝沙子。”等到在瓶子中裝入沙子之后老師又問:“滿了嗎?”大家齊聲回答:“滿了!”可是,令同學們意外的是,老師又向看似已滿了的瓶子中加入水,這才真正填滿了瓶子。
日常瑣事就像裝入瓶子中的石頭和沙子,它們看似占據了我們全部的生活,以至于讓我們覺得“孝敬”這兩個字很難裝入看似無立錐之地的生活這個大瓶子之中。可是我們可曾想過,只要我們對父母心存孝敬,其實那時“孝敬”早已融入點滴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