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明發展的繁榮歷史長河中,有沒有一個學派流傳至今依然大放光芒?有沒有一位偉人被讀書人尊為“圣人”?有沒有一本書成為不同階層人物研究的對象?答案是有的:儒家學派、孔子、《論語》。
回顧一下那段歷史吧: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立并興起;秦始皇時期,發動了“焚書坑儒”的文化浩劫;漢武帝時期,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觀點……由于鄙人才疏學淺,目前記住的只有這些,乞請見諒!但我知道,兩千年來,它們——尤其是《論語》一書,一直影響著整個社會、整個民族。上至臣子帝王,下至文人墨客,有哪一個沒有讀過《論語》?我猜想,就連正在上私塾的黃口孺童,也一定能流利地背上一兩句《論語》吧?兩千多年呀!《論語》的誕生是將政治、倫理、教育、禮樂、文藝等穿插在了一起,是將文學性與實用性合二為一了:“言必信,行必果”是做人的真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做事的真諦;“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是治國的真諦;“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學習的真諦;“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其志也”是勇氣的真諦;“仁者不擾,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是君子的真諦……一句句經典,一句句名言,《論語》涵蓋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智慧與精神!兩千多年呀!《論語》的又一大靚點在于它的創新精神。看吧,“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是對迷信的存疑;“有教無類”、“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是因材施教的主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強調了個人修養;“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表明了社會需要安寧公正……這樣看來,孔子不一定是個板著面孔的“圣人”,而是個敢于創新的智者吧?
我們設想一下這樣一種情景:假如你手中捧著一杯香茗,面前擺著一本《論語》,細細品味,茶香、書香、墨香,相掩成趣,淡淡的,定會令你心曠神怡。就如同《侍坐》一篇所記:“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是何等暢快,何等瀟灑啊!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品出《論語》的內涵、《論語》的真諦!作為封建社會的產物,《論語》也不可避免地擁有一些瑕疵,但它依然是塊金子,是塊“無足赤”的金子!它是中華兒女的驕傲!去走進書房讀一讀吧,體會一下知識的博大精深、新社會發展的艱難歷程,這才不愧于我們的名字——中華兒女!
心有明燈,就絕不會迷路。而你——《論語》,就是一盞不滅的明燈,指引著更多的中華兒女披荊斬棘,走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