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康熙同時代的沙俄彼得一世、法國路易十四和康熙并稱世界三大帝王。路易十四的鐵腕統治下關閉三級會議,實行絕對君主制。但是他文韜武略之下,戰爭掏空了法國國庫,為后世留下深深的隱患。到了他的孫子路易十六時,財政危機愈演愈烈。1789年三級會議的重新召開成為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線。歐洲早在十四至十六世紀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文藝復興運動,十六世紀還有一場宗教改革運動,十七至十八世紀則是啟蒙運動。啟蒙運動對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起到思想指引作用。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義,攻占象征法國封建專制統治的關押政治犯的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從此拉開序幕。8月,制憲會議通過《人權宣言》,宣揚天賦人權、自由平等;要求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和等級制度;宣揚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
《人權宣言》對人權和公民權利作明確宣示,成為革命綱領性文件,并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將啟蒙思想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但是文件沒有涉及反封建的具體方式,它一再強調財產神圣不可侵犯,體現資產階級利益,沒有超越資產階級文獻的局限性。但是她的進步作用足以成為“舊制度的死亡證,新制度的出生證。”否定了法國封建專制制度。
1791年憲法規定了法國君主立憲制。但是在巴黎人民意志的驅使下,很快,民主共和制登上歷史舞臺。1794年熱月政變,熱月黨人上臺,很快拿破侖執政。1804年至1815年法國處于拿破侖帝國時期。
就在他上臺的1804年,拿破侖頒布了《民法典》,否定了封建等級和特權,保護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將戰爭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該法典在法律上鞏固和維護大革命成果,在法國幾經修改一直沿用至今,成為許多國家編纂新法典的藍本。
視線放回十八世紀,英國洛克十七世紀的分權學說在孟德斯鳩的修改中得以完善。孟德斯鳩是近代法學理念奠基人,代表作《論法的精神》。主張建立法治國家,建立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相互牽制的政府。他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伏爾泰則抨擊天主教會,宣揚信仰自由,反對君主專制,贊成開明君主。盧梭是最激進的啟蒙思想家,宣揚人生來平等,提出天賦人權學說、社會契約論——統治者的權力來自他向人民簽訂的契約,如果他違反民意,人民就有權推翻他。他還認為財產私有制是一切社會不平等的根源。
啟蒙運動是十七至十八世紀在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的基礎上更大程度上的思想解放運動,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從根本上動搖了封建統治的基礎。
在它的影響下,法國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專政,頒布宣揚自由平等的《人權宣言》和《民法典》,對資本主義國家立法提供了示范作用。啟蒙思想的影響達達超出歐洲范圍,為美國獨立戰爭提供理論依據、思想動員,《獨立宣言》成為美國獨立戰爭的旗幟。極大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的斗爭。為資本主義國家提供系統的政治構想。
但是,啟蒙運動畢竟是十七至十八世紀資產階級領域的思想解放運動,他們追求的自由平等是資產階級領域的自由平等,他們的思想無法超越時代局限性。
1848年,馬克思《共產黨宣言》在倫敦發表,標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20多年后,法國爆發了巴黎公社運動。但是運動和空想社會主義一樣超越客觀規律,慘淡收場。
By:通河中學忘川文學社洪超讀史之《大國崛起》濃縮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