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后
我們與人間相遇在二十世紀
這是個太平卻也動亂的時期
有銜著橄欖枝的白鴿撲簌飛起
也有來自四面八方的文化沖擊
七零后從農村走向城市
八零后從中國走向世界
我們將從世界走向世界
我們展望一片光輝的未來
那將是多元卻也和諧的美景
有執手交握的人們不同民族不同年齡
有搖曳樹影芳草如茵
七零后看到了高樓林立
八零后聽到了自然的哭泣
我們
將負擔起責任拯救這片天地
(小作文結束)
曾經聽過一個段子:能言善辯的學生在辯論會上失口說反了“三綱”(即說成了子為父綱,妻為夫綱,臣為君綱)。語出本來成錯,但她靈機一動,大展辯才,將這“新三綱”于當今社會的驚人準確娓娓道來:“如今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一個個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父母寵著慣著,豈不是‘子為父綱’?如今不僅男女平等,而且‘妻管嚴’越來越多,豈不是‘妻為夫綱’?如今社會人民當家作主,豈不是‘臣為君綱’,或者說‘民為黨綱’?”這樣,話聲一落,掌聲如雷。
也許流傳在民間的還有很多這個段子的變種,或者我聽的這個亦不是原版,但遑論這說法出自何方,該看到的是“新三綱”如何精辟地總結了現代社會的普遍現象。
“子為父綱”大體來說是一種社會進步的體現,摒棄了“父命不可違”的傳統思想,能夠造就新一代的思想獨立,維護了新一代的人權自由。然在另一方面,這卻養出了扛不住風吹雨打的溫室花朵,養成了孩子依賴、蠻橫等種種不良的個性。雖然不乏特別的個體,但大部分的孩子出于年齡、閱歷所限,自控力、判斷力都不佳。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父母的看法都具有參考價值,即使父母沒有文化,也總有經驗。因此我看這一新綱的意義消極占主導,父母們可要透析利弊、合理教育了。
“妻為夫綱”則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社會現象。先論舊三綱中的“夫為妻綱”有一定道理,是因為封建時代女性沒有受教育的權利,足不出戶更使之眼界狹隘,因此在決斷的準確性上往往不如男性。所以溯“妻為夫綱”之根本,是男女平等后女性受到教育的結果。這樣便形成了社會的一種“陰盛陽衰”之勢,男性的能力不與傳統地位相匹配,強大的女性在女權主義盛行下,對傳統父系社會造成沖擊,反映到家庭層面上,便是“妻管嚴”了——不平衡的趨勢,存在消極意義。而有趣的是,在市民們茶余飯后的談資中,提到自己是“妻管嚴”不但不以為忤,反而更多的是懷著自豪與幸福感的一種調侃。事實上,這種紳士作派,是對女性尊重與寬容的表現。調侃自己的那位男士,卻往往并不是“妻管嚴”。
“民為黨綱”體現了民主政治的欣欣向榮。盡管中國民主政治實施不久,但取得的成果歷歷在目,“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是社會發展的趨勢。“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史鑒比比皆是,統治順應民意,才可持續發展,民主是人類社會不變的追求。然而,民主的發展是要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相協調的,不可過快、過度,蘇聯的解體便是前車之鑒。目前,中國的民主雖然并不完善,但卻是隨著經濟發展的步調,不疾不徐地穩步前進。
由此看來,“新三綱”雖是來自一個調侃的段子,但也不愧為民生精華。對于時事,思辯才能夠成就精彩,才能夠在遼闊的視野中看到人文之花綻放成了一片盛世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