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針,全面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才資源優勢得以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以發展為主題,以市場為導向,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為動力,堅持可持續發展。
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的統一,提高全縣工業整體素質,充分發揮工業對全縣經濟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促進華容向工業強縣的跨越。
二、發展目標 大力提升紡織、蔬菜食品、礦產建材等三大傳統支柱產業,著力培育電子信息、生物化工、果蔬汁、洋酒飲料、新型制造業等新興產業,通過擴規、提質、創新等手段使其不斷發展壯大并逐步成為我縣工業新的支柱產業,實現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形成工業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 具體發展目標是: ---工業總產值年平均遞增24%,到2024年達到200億元;工業增加值年平均遞增25%,到2024年達到60億元,在三次產業中GDP的比重達到50%以上;實現利稅總額10億元;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遞增25%,到2024年達到150億元以上; ---規模工業企業達到200家,創省級著名品牌20個,新增就業崗位5萬個以上; ---工業技術改造投資總額完成50億元以上,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5億元;實現新增產值100億元,新增利稅4億元。
三、主要建設內容 一是要做強紡織產業。對現有的紡織企業要不斷改進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質量,繁榮產品品種,爭創馳名品牌。
同時,大力引進彩色棉新品種,不斷吸收外來資本投入,逐步將紡紗規模擴大到30萬錠以上;整合現有的坯巾織造企業并新建8-10家,發展坯巾聯合生產,使生產規模達到織機1800臺(套),年產坯巾2萬噸;新上1至2個印花染整或電腦繡花項目,不斷擴大印花、繡花和染整生產能力,年印、染、繡巾被達到2萬噸;大力發展床上用品、服裝等下游產品,新建2-3家成品衣加工企業,年生產成衣達到 150萬件;力爭用5年的時間,紡織產業實現新增產值20億元,安置就業2萬人以上。形成完整的紡紗、織造、染整體系,拉長產業鏈,把我縣建成國家縫紉線紡織產業基地,湖南紡織第一縣。
二是要做大蔬菜食品產業。蔬菜加工要應用先進的技術和工藝,擴大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以田豐蔬菜、雄風食品、升華食品、插旗芥菜工業園等企業為龍頭不斷發展壯大。
扶持發展凈菜等精、深加工生產,著力攻克無公害蓮藕、蓮米、菱角米等水生蔬菜和蕨菜、雷蒿等野生蔬菜的加工、保鮮技術難關,打造10 個以上蔬菜加工品牌,達到年加工蔬菜120萬噸生產規模,加工轉化率達到90%以上。不斷提高淡水魚等水產品的加工綜合利用率,以華凱食品等企業為龍頭,實現規模化、產業化,并不斷改進產品包裝,搶占市場份額,爭創特色品牌。
發展蔬菜汁、水果汁、大米、油脂、茶葉、蛋類、禽類、珍珠等新興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以洞庭精米廠、黃山頭米廠、華泰米業等企業為龍頭壯大米業加工和產品的深度開發;以東盛油脂、幸福油脂、塔市油脂、注滋口油脂等企業為龍頭發展油脂加工業,提高下腳料綜合利用率,食用植物油年生產量達到5萬噸,產值達到3億元;加速珍珠護膚品、保健品等珍珠系列產品的開發;打破鄉鎮界限,優化茶葉資源,組建大型
上一篇:公安機關*黨員“學本領、爭先鋒、創偉業”活動的實施方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