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把官路當人情】(慣)指拿公家或他人的錢物給自己做人情。
【第2句】:【閻王叫你三更死,誰敢留你到五更】指無法避免死亡。《臺 灣鄉土作家選集》:“這都是命呀!閻王注定三更死,決不留 人到五更!天公的安排要怎么逃呢?”
【第3句】:【做耳目】(慣)比喻替人刺探消息。
【第4句】:【響鼓偏用重槌敲】(諺)響度很大的鼓,偏要用重槌敲打,才能發出更亮的響聲。比喻對德才兼優的青年,更應加強教育,以造就成出類拔萃的人才。 也作響鼓還須重錘敲。 響鼓離不開重槌。
【第5句】:【龍配龍,鳳配鳳,鵓鴣對鵓鴣,烏鴉對烏鴉】(諺)龍要找龍配對,鳳要找鳳配對,鵓鴣只能配鵓鴣,烏鴉只能配烏鴉。比喻男女婚配,要講究門當戶對。
【第6句】:【蜜月】新婚是幸福的,人們把新婚用甜蜜來形容,稱為“蜜月”,極為貼切。那么,它與蜜有關系嗎? 公元6世紀時的愛爾蘭有個叫克爾特郡的部落,部落首領有個女兒名叫愛麗絲。愛麗絲天生麗質,既美麗又大方,王公貴族的公子們紛紛向她求婚。 愛麗絲愛吃蜜糖,那些向她求婚的王公貴族就紛紛挑選上等的蜂蜜送給她。 后來,愛麗絲愛上了一位年輕英俊、溫柔且英勇的王子。于是,她叫人把那些送來的蜂蜜釀成了香甜可口蜜酒,等到結婚那天用來款待所有的來賓。 但蜜酒多得婚宴上都沒喝完,這對幸福的夫妻又喝了一個月才把它喝完。新婚佳期,王子和公主喝著香甜的蜜酒,幸福極了。因此,他們將新婚的第一個月稱為“蜜月”。后來,人們便用這個詞來表示結婚之后,夫妻共同度過的第一個月。
【第7句】:【唯我獨尊】相傳釋迦牟尼是從母親摩耶夫人的右脅出生的,墮地能立,周行七步,步步生蓮花。釋迦太子遍觀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聲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是佛經上關于釋迦太子誕生的傳說。這里所說的“我”,不能誤解為生死輪回中的“妄我”,而是指無所不在、徹底自在的“大我”、“真我”,亦即《涅槃經》所說的“常樂我凈”之我。這個我同“佛性”、“真常”的意義是近似的。禪宗中作為參禪的話頭。如《五燈會元》卷四載:“問: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如何是不揀擇?師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唯我獨尊猶說唯佛獨尊,所謂“天上天下無如佛”。在俗語中意義完全按字面轉化,指妄自尊大。如元·佚名《連環計》第一折:“孤家看來,朝里朝外,唯我獨尊,若要舉事之時,那一個敢道個不字兒的!”(李明權)
【第8句】:【打不掉馬蜂窩反螫了自己的手】 釋義:螫:蜇。比喻沒整了別人,自己反而吃了虧。 例句:女人坐起來,冷冷地說:“看打不掉馬蜂窩反螫了自己的手!”
【第9句】:【矮子里選將軍】(慣)比喻在能力較差的人中間挑選相對出色的。 也作矮子隊里選將軍。 矮子里拔將軍。
【第10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釋義:比喻只要誠心誠意去做,就一定會克服困難,達到目的。也比喻對人真誠,能產生極大的感動力。 例句:這是個父母不肯許的。又有一個父母許了又悔的,也弄得死了活轉來。 一念堅貞,終成夫婦。留下一段佳話,名日《秋千會記》。正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第11句】:【好物不賤,賤物不好】(諺)好貨物價錢就不會便宜,價錢便宜的貨物必定不好。指貨物的質量和價格成正比,要買好貨就不要圖便宜。 也作好貨不便宜,便宜無好貨。 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
【第12句】:【書中自有黃金屋】此語一般兩句連用:“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過去封建時代,用來激勵人們上進好學,形容讀書的重要性和好處。那么,它源自何處呢? 它源自宋真宗的《勸學詩》,詩中寫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使他沒有想到的是,后來人們受其啟發,又續貂一句“書中自有顏如玉。”也不知道人們是有意逢迎皇帝,還是寒磣皇帝,反正“顏如玉”不如“黃金屋、千鐘粟”格調高雅。不管怎么說,為后世留下了一句俗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倒把皇帝的杰作給冷落了。 以上三句詩,無非是說明讀書學習的重要性,讀了書,有錢花;讀了書,有飯吃;讀了書,有嬌娘。有的少年為此追逐名利享受,誤入歧途。毛澤東也曾向少兒勸學:“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才是正道。
【第13句】:【大事不糊涂】這句俗語的原話是“諸葛一生唯為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其實,大事不糊涂,小事也不會糊涂,只是不愿計較,寬宏大量罷了,這樣的人是“難得糊涂”。 呂端,宋太宗時期的宰相之一,自幼聰慧好學,寬宏大量,為官持重。 宋太宗非常欣賞他的辦事作風。一次上朝時,太宗單獨召見寇準,被呂端正好碰到。他猜想寇準一定同宋太宗商議大事,且瞞著自己,便拉住寇準,對他說:“皇上告誡你有事不要和我說么?”寇準解釋說只是商議邊界上的小事。 呂端心想邊境上哪有小事,便逼寇準說了實話。原來,黨項族的首領李繼捧順歸宋朝,其弟李繼遷卻率人馬逃到夏州以北繼續反抗。在作戰中,李繼遷逃走,俘獲了他的母親和妻子。趙光義想殺掉李繼遷的母親,以解心頭之恨。 呂端覺得十分不妥,馬上求見皇上說:“從前楚漢相爭,項羽想把劉邦之父煮了,以威脅劉邦,管用么?何況像李繼遷這種叛逆之人呢?陛下現在想把他的母親殺了,明天就能抓到李繼遷嗎?殺了他的母親只能徒結仇怨,他的反叛之心會更加堅決。”宋太宗聽了這番話,說:“要不是你來勸阻,我差點誤了大事,怨不得人說呂端大事不糊涂。”宋太宗采納了呂端的建議,果然,在李繼遷死后,他的兒子李明德采取對宋朝和好的政策。自此,“呂端大事不糊涂”便被后人傳誦。
【第14句】:【二十一天不出殼——壞蛋】(歇)孵化小雞一般要二十一天。 本指壞了的雞蛋,轉用來罵人不是好東西。
【第15句】:【無求到處人情好,不飲從他酒價高】(諺)無求于人,走到哪里人們都不會小看你;你不飲酒,何必管他酒價漲得有多高。指人能做到對人無所求,對事無所求,那就是個高超的人。
【第16句】:【見兔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補牢,未為遲也】(諺)牢:羊圈。見到兔子回頭叫狗去追,這不算晚;羊被偷走趕緊加固羊圈,也還不遲。指發生了失誤立即采取補救措施,仍不失為明智之舉。
【第17句】:【說老婆舌頭】(慣)指翻閑話,搬弄是非。
【第18句】:【人平不語,水平不流】原為禪語,出于《五燈會元》卷十八:“問:佛未出世時如何?師曰:絕毫絕厘。曰:出世后如何?師曰:填溝填壑。曰:出與未出,相去幾何?師曰:人平不語,水平不流。”謂人心平氣和就不必訴說,猶如水平了就不流動。如元·柯丹丘《荊釵記》第二六出:“江風緊,海潮回,側聽鄰岸雞啼。人平不語,水平不流。”或作“水平不流,人平不語”。如《醒世恒言》卷十七:“過善愈加氣惱,寫一紙忤逆狀子,告在縣里……常言道:水平不流,人平不語。” (李明權)
【第19句】:【木匠戴枷——自作自受】(歇)枷:舊時套在犯人脖子上的一種刑具,用木料制成。木匠做了枷,又戴在自己脖子上。指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承受后果。 也作“木匠戴大枷——自作自受”。
【第20句】:【滴水之恩,涌泉相報】 釋義:加倍報答恩情。 例句:只有當他想到了在石灰窖的那個晚上,他的思緒才掀起狂瀾:“雁娘” 不就是她自己的投影嗎?滴水之恩,涌泉相報。
【第21句】:說話看勢頭,辦事看風頭。
【第22句】:天無一月雨,人無一世窮。
【第23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第24句】:【驢倒了架子不倒】(慣)比喻雖然已經面臨死亡或沒落,但還要勉強支撐。 也作“驢死不倒架”。
【第25句】:【攀得高,跌得重】見“爬得高,跌得腫”。
【第26句】:【蛇頭上蒼蠅——自來的衣食】(歇)指自己送上門來供人享用的食物。多指人自投羅網。
【第27句】:路不平,眾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第28句】:【浪子回頭金不換】見“敗子回頭金不換”。
【第29句】:天花亂墜傳說佛說法時,諸天感動,撒下香花作為“供養”,表示皈依。如《心地觀經·序品》云:“六欲諸天來供養,天華亂墜遍虛空。”又傳說梁武帝時,云光法師講經時感動上天,香花從空中紛紛落下。后多形容講經說法有聲有色,極其動聽。亦指言談虛妄,不切實際,或用甜言蜜語騙人,如《紅樓夢》第六十四回:“說得天花亂墜,不由的尤老娘不肯。”又如《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憑那哥哥說得天花亂墜,只是不肯回去。”
【第30句】:【感冒】“感冒”也叫傷風,是一種傳染性呼吸道疾病,多發生在冬春季節。它看似是個現代醫學流行詞,其實古已有之,它源自宋代。 宋代的最高學府是太學,隸屬于國子監,負責招收官民子弟學習經典。 太學有嚴格的考核升級制度和管理規定,凡是太學生有特殊情況需要外宿的,都要在請假薄上登記。這個請假薄的封皮上,常按慣例寫上“感風”二字,因此被稱為“感風”簿。“感風”是醫學詞,感風的意思就是感受到了風寒的侵襲,造成身體不適。 太學生畢業后通常會成為學者或官員,因此“感風”這個請假的理由也順理成章地進入了官場。例如,宋時的館閣有規定要求每天晚上安排一名官員值宿,也就是值夜班,這是個很辛苦的差事,因此官員們常以“感風”、“感冒”、“傷風”為由請假。 到了清代,“感冒”更受官員們的青睞,是官員請假時最常用的托辭。再后來,感冒被大眾廣泛認可,成為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稱。
【第31句】:溪澗經不起小雨灌,大海能容萬條川
【第32句】:【以勢交者,勢盡則疏;以利合者,利盡則散】(諺)勢:權勢。以權勢相交的,權勢盡后朋友就散;以財利相交的,無利可圖時交情就斷。 指以權、錢相交的朋友是靠不住的。
【第33句】:鯉魚跳龍門,全憑水作本
【第34句】:【腳底蓮花——步步升】(歇)升:諧“生”。指連連升官。
【第35句】:樹怕爛根,人怕無志。
【第36句】:【月下老人】“月下老人”簡稱“月老”,指為男女之間牽線搭橋的媒人。 它源自唐代李復占《續幽怪錄·訂婚店》。 《續幽怪錄·訂婚店》載:唐代有個叫韋固的人,年少沒有婚配。在赴長安途中旅居宋城,晚上,他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拿著一本書正在月下翻看,韋固問老人看的什么書,老人回答是婚書,上面記載著男女婚配姻緣。韋固又問袋中裝得什么,老者說:“是用來系夫妻腳的紅繩,他們一生下來,我就暗中把他們的腳用紅繩相系。不論冤家對頭,貴賤貧富,天南地北,只要這小繩子一系,他們終究要成夫妻。”于是韋固又向老人問及自己的婚姻大事。 老人告訴他是店北賣菜盲婦的女兒,與盲婦一樣丑,今年三歲。韋固很生氣,便派家奴去刺殺丑女。家奴刺傷了丑女的眉間后,與韋固一起逃走。十余年后,韋固任相州參軍,被刺史相中,把女兒許配給他。妻子容貌漂亮,只是眉間總貼一花鈿,才知道此女即為家奴所刺丑女,被刺史收養。此即“月下老人”的由來,也是“千里姻緣一線牽”的出處。月下老人原來是司職姻緣之神,中國不少地方建有月老祠,以解人們對“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的美好期盼。
【第37句】:佛家用“剎那”這一概念表達世間一切事物生滅變化的連續性和迅速性,謂之“剎那無常”。如《景德傳燈錄·僧那禪師》:“無一塵許間隔,未嘗有一剎那頃斷續之相。”
【第38句】:群雁無首不成行,羊群出圈看頭羊。
【第39句】:水乳交融佛教常以水乳來比喻事物結合之緊密或難于分辨。《最勝王經》卷六:“上下和穆,猶如水乳。”《正法念處經》:“譬如水乳同置一器,鵝王飲之,但飲乳汁,其水猶存。”此喻也常為禪師所借用。《五燈會元》卷九:“師呵呵大笑日:‘如水乳合。…同書卷十七:“玄黃不辨,水乳不分。”后常用來比喻結合緊密無間,關系十分融洽。《老殘游記》第十九回:“幾日工夫,同吳仁擾得水乳交融。”朱自清《鐘明(嘔心苦唇錄序)》:“他能讓讀者和他水乳交融——至少在讀他的文字時如此。”
【第40句】:【扒灰】在民間都把貪戀兒媳婦姿色,而與兒媳通奸的老公公,叫做“扒灰”,也有叫“扒灰頭”的。“扒灰”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呢?說法有二。 一說清代李元復《常談絲錄》卷八載:“俗以淫于子婦者為扒灰,蓋為污媳之隱語。”“扒”通“爬”,爬行于灰上,則要玷污膝蓋,“膝”、“媳”音同,污膝隱為污媳,因而將公公與兒媳通奸稱為“扒灰”。 另一說為,據康家瓏先生的《中國語文趣話》引述清代王有光的考證說:“翁私其媳,俗稱扒灰。鮮知其義。按昔有神廟,香火特盛,錫箔鏹焚爐中,灰積日多,淘出其錫,市得厚利。廟鄰知之,扒取其灰,盜淘其錫以為常。 扒灰,偷錫也。錫、媳同音,以為隱語。”這段話最后說得明白,“扒灰”就是為“偷錫”,由于“錫”和“媳”同音,所以人們用“偷錫”做了偷奸兒媳的隱語了。
【第41句】:【亮紅燈】(慣)紅燈:安裝在交叉路口,禁止車輛通行的紅色信號燈。比喻出現了問題、麻煩或事情無可挽救。
【第42句】:【船到碼頭車到站】(慣)比喻止步不前。
【第43句】:【叫化子烤火——凈往自己懷里扒】(歇)比喻各人只為自己打算,不顧別人。 也作“叫化子烤火——只往自己懷里扒”。
【第44句】:【光棍不吃眼前虧】(諺)光棍:識時務、頭腦清醒的人。指聰明人能夠審時度勢,不使自己在處境不利的情況下吃虧受辱。 也作好漢不吃眼前虧。 明人不吃眼前虧。
【第45句】:【僧不僧,俗不俗】佛家稱出家人為“僧”,在家人為“俗”。僧人剃除須發,披上僧服,受了大戒以后,從形貌服侍到起居作息,都與俗人有很大的區別。俗語中形容某人的穿著打扮或行為不倫不類,謂之“僧不僧,俗不俗”。如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楔子:“我經文也不會談,逃禪也懶去參……別的都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也作“僧不僧,道不道。”“道”,指道士。道士與僧人的形象與作為也有很大區別。如魯迅《吶喊·風波》:“現在的長毛,只是剪人家的辮子,僧不僧,道不道。”也比喻辦事不按常規,不合情理。如《紅樓夢》第六三回:“從來沒見拜帖上下別號的,這也是俗語說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個什么道理。”(李明權)
【第46句】:不怕山高,就怕腳軟.
【第47句】:【爭得貓兒丟了牛】(慣)比喻得不償失。
【第48句】:【打蛇不死惹蛇毒】(諺)指打蛇必須打死,不然就會遭到蛇最兇惡的報復。泛指對一切惡類,若除之不盡,必定后患無窮。 也作打蛇不死終為害。 打蛇要打死,不死成罪過。
【第49句】:井淘三遍吃甜水,人從三師武藝高
【第50句】:【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老年人不宜在外食宿,怕發生 意外。《醫藥與保健》(1999,6):“常言道:七十不留宿,八十 不留飯。意思是:年事已高的人,應盡量避免到親友家赴宴 留宿。”
【第51句】:【數面成親舊】(諺)數面:多次見面。親舊:親朋舊友。經常接觸,互相交流,自會增進友誼,成為老朋友。指交情是從多接觸、多交流中產生的。
【第52句】:【侮人還自侮,說人還自說】(諺)指輕慢別人、非議別人的人到頭來總要自食其果。
【第53句】:【沒有腳底風,刮不倒人】(諺)腳底風:從腳下卷起的旋風。比喻要搞垮對方,必須先從收買他身邊的人入手。
【第54句】:磨磚作鏡研磨磚瓦欲作成鏡子,只能是徒勞無功。喻辦事不得要領.終不能成功。原典出自《景德傳燈錄》卷五:唐朝道一和尚常習坐禪,未能悟道。南岳懷讓禪師問他:“大德坐禪圖什么?”回答說:“圖作佛。”
【第55句】:香花不一定好看,會說不一定能干.
【第56句】:【唱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諺)演員在臺上一會兒哭,一會兒笑,假戲實做,活像個瘋子;觀眾在臺下忽兒怒,忽兒罵,感情投入,活像個傻子。指舞臺表演真實感人。
【第57句】:【八字沒一撒】“八字沒一撇”比喻事情還沒有眉目,還差得遠哩!那么,它是怎么來的呢?它源自南宋理學家朱熹的一段話。 南宋大儒朱熹,一生著述很多,是理學之集大成者,后人輯有《朱子大全》一書。在他寫的《與劉子澄書》一文中說:“圣賢已是八字打開了,人自不領會,卻向外狂走耳”。這段話的意思是通向圣賢的大門早已打開了,可人們并不理會,不但不進門,反而朝外走。 “八字”形似兩扇門,朱熹在這里以“八”喻門,無疑是很形象的。八字沒一撇,即沒有門。現在我們常說的“沒門兒”(意思是不可能),若追根考源,大概也源于此。“八字沒一撇”原指沒門兒,現在演變成沒辦法、沒眉目、沒頭緒、不沾邊的同義語了。
【第58句】:【吃河水不分界限,吃橘子不分瓣瓣】 釋義:比喻不分彼此。 例句:蔡德元說:“我請大家敬剛長一杯壽酒!多蒙謝團長的義氣,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承圈子中弟兄照顧,真是吃河水不分界限,吃橘子不分瓣瓣。”
【第59句】:【按倒葫蘆瓢起來】(慣)葫蘆: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像兩個上小下大的球連在一起,中間較細,表面光滑,可做器皿。瓢:用對半剖開的匏瓜做成(也有用木頭挖成)的舀水或撮取面粉等的器具。剛把葫蘆摁入水里,瓢又浮了起來。比喻問題一個接一個,剛解決一個,另一個又冒了出來,使人應接不暇。 也作按倒葫蘆漂起瓢。 按下葫蘆瓢起來。
【第60句】:【親戚遠來香,隔房高打墻】(諺)指親戚鄰居都必須保持距離,不過熱過近,才能持久。 也作親戚遠來香,隔壁高打墻。 親戚遠來香,近鄰高搭墻。 親戚朋友遠來香。
【第61句】:【三月的芥菜——心里爛】(歇)心:菜心,轉指人心、中心、核心。 指從內部變壞,失去了生機,面臨徹底敗亡。
【第62句】:【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慣)成天吃飽了飯,什么心也不操。指人沒有上進心,只是混日子。
【第63句】:駿馬是英雄的翅膀,群眾是領袖的眼睛。
【第64句】:【撂挑子】(慣)比喻事情做到一半不干,或扔下所擔負的工作不管。
【第65句】:【屎逼在屁眼門上,才放這個屁】(慣)斥責人事到臨頭才來報信。
【第66句】:【太歲頭上動土】“太歲頭上動土”比喻不畏權勢敢于觸犯強權的行為。 源出兩支。 一說“太歲”是古代天文學中假設的星名,與木星(歲星)運行的方向相反。舊時迷信,認為太歲是個兇惡的煞神,是“百神之統”。他“奉領諸神,統正方位,斡運時序。”太歲所經過的方位為兇方。有一句諺語就是這樣說的:“太歲當頭坐,非實便是禍。”《土風錄》云:“術家以太歲為大將軍,動土遷移者必避其方。”意為建筑蓋房時找準方位,避免與太歲沖突。于是民間就有了“不要在太歲頭上動土”的說法。 二說“太歲頭上動土”源于一個故事。唐朝末年,黃巢率領起義軍走潼關、入長安,建立了大齊政權。這位農民起義領袖習慣流動作戰,在皇宮里待不住,常常率領親兵親將百余人出長安觀察地形,研究作戰方案。一天,行至臨潼縣荊山原邊,被一座高大墳墓擋住去路,上前一看,原來是劉邦之父——漢太上皇陵,占據大片良田。黃巢心想,這個太上皇生前魚肉百姓,死后還霸占著這么多田地苦害百姓,擋我去路,實在可恨,便喚隨從借了一把鐵锨挖了起來,因用力過猛,锨把折了,于是,他又親自向農夫借了一把大锨,登至墓頂,幾锨就把墓頂挖了個大坑。黃巢放聲大笑,朗吟了詩一首:“輾轉中原逐驚鹿,西進長安過齊都。吾輩豈是山野人,太歲頭上敢動土。” 吟罷,余怒未息,拖锨下原,競把原邊劃了一條深溝,人們叫它鐵锨溝。從此,“太歲頭上動土”這句話就流傳下來。
【第67句】:【大家閨女小家妻】(諺)要想娶有教養、有見識的女子為妻,應選大家閨秀;要講勤勞、講儉樸,還數小戶女子。指娶妻要講究門當戶對。
【第68句】:【棉桃里面找胡桃——專揀硬的敲】(歇)棉桃:棉花的果實,形似桃。胡桃:核桃,這里指核桃樹的果實。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 比喻專打擊態度強硬或本領過硬的。
【第69句】:上供指在諸佛、祖師圣像前,備供物、圣膳等物供養。《敕修百丈清規》卷四:“圣僧侍者,貴有道心,齋粥二時上供鳴下堂椎。”后泛指人們用物品祭祖或敬神。如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快穿好袍子馬褂,給祖先上供去。”又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四九回:“一樣一樣的菜拿上來,只擺了一擺,便撤了下去,就和上供一般,誰還吃得下。”
【第70句】:度過黑夜的人,才知光明可貴
【第71句】:一心不亂“一心”這個詞,在先秦儒、道典籍中已經有了。如《尚書·泰誓》:“一德一心,立定厥功。”《莊子·天道》:“其動也天,其靜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在佛教巾:“一心”或為真如實相的異稱;或謂心無雜念,更不他緣,猶言專心。這里僅取后面一種意義。“一心不亂”是凈土宗的主要修持方法,意思是收攝眾念歸于一念,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念到“一心不亂”,妄盡真顯,就能同阿彌陀佛的愿力“感應道交”,而往生西方凈土。其語本于《阿彌陀經》:“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般若三昧經·行品》中也有類似的說法,在其他佛經中也可以找到依據,如《坐禪三昧經》說:“菩薩坐禪,不念一切,唯念一佛,自得三昧。”《華嚴經·離世間品一》說十種菩薩行時,提到“一心不亂,修三昧行”。
【第72句】:【舍身求法】典出釋迦牟尼的本生故事。相傳釋迦牟尼過去世曾在雪山修苦行,稱“雪山大士”。天地釋見大士苦修,化作羅剎,試探其心,讀了過去諸佛所說的半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大士聞半偈而心喜,為求后半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毅然舍身投崖。如《心地觀經·序品》偈謂:“時佛往昔在凡夫,入于雪山求佛道;攝身勇猛勤精進,為求半偈舍全身。”又《五燈會元》卷一載,慧可為向禪宗初祖達摩求法,徹夜立在雪地中,并砍去左臂以示至誠。這也是舍身求法著名的一例。后用舍身求法泛指奮不顧身地追求真理。如魯迅《且介亭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李明權)
【第73句】:【再過二十年,又是好漢一條】見“二十年后又是一條好漢”。
【第74句】:明日,女復追阿難。佛示以人身不凈等法。女悔悟,后成正果。《楞嚴經》亦以阿難遇摩登女事為一經的緣起。“摩登女”的故事說明愛欲污穢不凈,是生死與煩惱的根本。明代徐渭《翠鄉夢》第一出:“當時西天那摩登伽女是個有神通的娼婦,用一個淫咒,把阿難菩薩霎時間攝去,幾乎兒壞了他的戒體。”即用此典故。也省為“摩登”。如元代伊世珍《瑯環記》卷上:“天女本來凈,摩登淫第一。”近代用“摩登”音譯英語modern,意為時髦,合乎流行的式樣。
【第75句】:【沒事人一大堆】(慣)指裝作局外人,把事情推得干干凈凈。
【第76句】:滿足是倒退的開始,虛心是進步的幼苗
【第77句】:【鳳凰落架不如雞】(諺)指鳳凰如果倒了架子,還比不上雞。比喻失去優越地位的上流人物,境況還比不上普通人。
【第78句】:【豺群噬虎】(諺)噬(shi):撕咬。 指豺聚集成群,能把猛虎吃掉。
【第79句】:【烏龍球】“烏龍球”指自進本方球門的球,特指足球等得分方式的球類比賽。 “烏龍球”源自英語,是音譯。由香港球迷將其稱為“烏龍球”。其實,它是音譯和意譯相結合的產物。中國自有“烏龍”,有個成語叫“自擺烏龍”。它源于廣東的一個民間傳說:久旱之時,人們祈求青龍降下甘露,以滋潤萬物。誰知青龍未至,烏龍現身,反而給人們帶來了災難。“擺烏龍”引用到足球賽場上,指本方球員誤將球弄人自家大門,不僅不得分,反而失分,這與民間的傳說主旨十分吻合。香港又屬粵語方言,從語言的角度說,粵語“烏龍”有搞錯、糊涂等意思,自此,“烏龍球”便流行起來。
【第80句】:【空對空】(慣)1指講話、寫文章沒有實際內容。2指什么東西也沒有。
【第81句】:【千人打罕,萬人稱奇】(慣)指眾人都覺得罕見、稀奇。
【第82句】:【簸箕大的手,掩不住眾人的口】(諺)簸箕:用竹篾或竹條編成的器具。即使手掌大得像簸箕,也難以遮住大家的口不讓說話。指再大的權勢也無法不讓人品評議論。 也指有了丑事就不可能不讓人們傳播。
【第83句】:【兵對兵,將對將】(慣)指較量的雙方勢均力敵。
【第84句】:【壓住陣腳】(慣)陣腳:所擺陣的最前方。比喻穩住局面。
【第85句】:【動肝火】(慣)指發脾氣。
【第86句】:現在《俱舍論》卷二十指出:“有作用時,名為現在。”意謂事物正在發生作用的剎那間,謂之“現在”。《維摩詰經·弟子品》謂:“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又《金剛經》謂:“現在心不可得。”無住、不可得,均指出“現在”的特點是剎那變遷,不可滯留。佛教還有“三世”之說,即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
【第87句】:【鐵嘴鋼牙,柏木舌頭】(慣)柏木:木質堅硬。形容人能說會道,嘴巴厲害。
【第88句】:【八百畝地的一棵苗——獨生】(歇)八百畝的地里只生出了一棵苗。指獨生的子女。
【第89句】:如清代馮桂芬《皖水迎師記》:“越三年,謁公金陵,猶縱言及之曰:‘厥后東南事,不出君一書。’亦一段文字緣也。”
【第90句】:【捧臭腳】(慣)指對人極力巴結、討好、吹捧。
【第91句】:【寧吃開心粥,不吃皺眉飯】(諺)寧可心情舒暢地喝稀粥充饑,也不要受著窩囊氣去吃飽飯。指寧肯自由自在地過苦日子,也不要在壓制中謀求溫飽。 也作寧喝舒心的粥,不吃皺眉的飯。 寧吃開眉粥,不吃愁眉飯。
【第92句】:【倒霉】“倒霉”指事不順利或運氣壞。倒霉一詞源自江浙一帶的方言,原作“倒楣”。 “倒霉”一詞產生的時間并不算長,大約在明朝末年。那時候,八股取士制度嚴重地限制了廣大知識分子的聰明才智的發揮,加之考場舞弊之風甚盛,所以一般讀書人要想中舉是極不容易的,“范進中舉”雖是小說中人物,卻是當時真實的寫照。為了求個吉利,江浙一帶有個習俗,學子們臨考前一般都要在自家門前樹起一根旗桿,當地人稱之為“楣”。考中了,旗桿照樹不誤,考不中就把旗桿撤下,叫做“倒楣”。后來,以訛傳訛,把“倒楣”寫作“倒霉”。
【第93句】:【若信卜,賣了屋】(諺)卜:占卜,用迷信的手段給人算命。如果相信那些占卜算卦的鬼話,就會因風水不佳,連住房都要賣了。指占卜算卦純屬騙人,絕不可信。
【第94句】:【不分青紅皂白】(慣)皂:黑色。 指態度武斷或蠻橫,不問情由,不論是非曲直。 也作不問青紅皂白。 不管青紅皂白。
【第95句】:【金剛不壞身】“金剛”即金剛石,是一種極為堅固的礦物,佛經上或用來比喻佛的“法身”。如《大寶積經》卷五二:“如來身者,即是法身,金剛之身,不可壞身,堅固之身,超于三界最勝之身。”又如《涅槃經》卷三:“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后亦用為典故。如南朝梁·沈約《謝示華嚴纓珞啟》:“法身與金剛齊固,常住與至理俱存。”又如唐·廣宣《安國寺隨駕幸興唐觀應制》詩:“初傳寶訣長生術,已證金剛不壞身。”(李明權)
【第96句】:【種菜如繡花】 釋義:種菜要細致,多下工夫。 例句:種菜是細致活兒,“種菜如繡花”;認真干起來也很累人,就勞動量說,“一畝園十畝田”。
【第97句】:【旦角】“旦角”指戲劇里女性角色,有正旦(青衣)、老旦、花旦、武旦等區別。在京劇界有著名的“四大名旦”梅、尚、程、荀。那么旦角是怎么來的呢? 西漢桓寬的《鹽鐵論》里,就提到“今民間……奇蟲胡妲戲娼舞像。” 方以智在《通雅》中釋為:“胡妲,即漢飾女伎,今之裝旦也。”可見在漢代,已出現了旦角演員,盡管當時還沒有完整形態的戲劇。 胡妲,在“妲”之前冠一“胡”字,為我們點明了它的淵源所自。原來我國歷史上,習慣把來自西域的各種事物冠以“胡”字。比如胡笳、胡琴、胡桃、胡床等,舉不勝舉。 胡妲的“妲”字,任半塘先生作了正確的詮釋,他在《唐戲弄》里指出:“可能乃用一漢字足以表示女性者,以錄胡語之音。”(可能是用一個足以表示女性的漢字,來記錄胡語之音),由于是音譯,就不必拘于某字。所以唐人敦煌寫本又作“黑旦”,宋人《樂府混成集》又寫作“笪”和“旦”。 至于“旦”(或“黑旦”、“笪”)在胡語中的本義,《燕樂考源》作了解釋:“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調。以華言譯之,‘旦’者則謂韻也。其聲亦應黃鐘、太蔟、林鐘、南呂、姑洗。”可見五旦就是五音,與宮、商、角、徵、羽相當,本是西域兄弟民族的音樂術語。漢以后,隨著西域藝術的內傳,“胡妲”被作為表演歌舞的女性的代稱。“胡妲主歌而胡旋主舞”。《唐書禮樂志》說:“胡旋舞者,立毯上旋轉如風。”主歌主舞應和現在的歌伴舞差不多。而伴隨著戲曲的興起,旦則演變為唱工很重的女角的代稱。如宋代時有“裝旦”。 元朝是我國戲曲大發展時期,雜劇中已出現了正旦、小旦、搽旦等各類旦角角色,為現在齊全的旦角名稱打下了基礎。
【第98句】:【船不離舵,客不離貨】(諺)舵(du。):船上控制方向的工具。就像船不能離開舵一樣,客商不能離開自己的貨物。指客商離開貨物,沒有保管好,就容易失盜。也指貴重財物必須隨身帶好。
【第99句】:【耍了猴子下不了竿】(慣)比喻被人玩弄得無法下臺。
上一篇:富含哲理的文案干凈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