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愛花花結果,愛柳柳成蔭】(諺)關愛花,花就會結出果實;關愛柳,柳就會長出綠蔭。比喻在哪方面花心思較多,就會在哪方面得到回報。
【第2句】:【四菜一湯】“四菜一湯”當前是指全民或集體企、事業單位用公款招待賓客的菜肴規格,以防止用公款大吃大喝,鋪張浪費,產生腐敗現象。實際上,“四菜一湯”并非現在的創造,古已有之,且出發點和舉措也是防止官員腐敗,它源出朱元璋。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于元至正廿八年(即公元1368年)當上明朝第一位皇帝后,全國范圍內遇上天災,糧食歉收,加上戰爭帶來的創傷,百姓生活非常困苦。那些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卻終日花天酒地,大吃大喝,百姓極為不滿。出身貧苦的朱元璋對此非常惱火。他下決心要整治一下這種腐敗現象。 一天,適逢馬皇后生日,朱元璋趁眾大臣朝賀之機,設宴答謝文武百官,當十桌客人的席位坐齊后,傳令侍女上菜。第一道菜為紅燒蘿卜,朱元璋對群臣說:“蘿卜百藥之本,民諺就有‘蘿卜進了城,藥店都得停’之說,請眾卿品嘗。”第二道是炒韭菜,朱元璋又說:“韭菜剪而復生,有蓬勃的生命力,四季常青,象征著長治久安。”然后是兩道青菜,朱元璋提醒眾臣道:“為官要清正廉明,兩袖清風。”寓意明白。緊接著朱元璋指著最后一道蔥花豆腐湯說:“只有清廉,大明江山才能傳萬代。”宴后,朱元璋問侄子朱濤,“這次你的賀禮是什么?”朱濤說:“……翠珠兩串,玉鐲一雙,金佛八座……”朱元璋又問:“你年奉多少?此物何來?”朱濤不語,太祖喝令:“拿下!”眾大臣見皇上先拿自己的親侄子開刀,個個嚇得面如土色,斂聲屏氣。此時,朱元璋當眾宣布:“各位所送來賀禮一律用于賑濟災民,各位大臣從政務須潔身自律,多為百姓著想,凡今后祝壽待客,只能是四菜一湯,誰若違犯,嚴懲不貸。”從此,四菜一湯形成了規定,并由宮內傳到宮外,從官方傳到民間,從古傳到今。
【第3句】:【搖了半天船,忘了解纜繩】(慣)纜繩:拴住船只用的由許多股繩擰成的粗繩(yipinjuzi.com)。比喻白費力氣。
【第4句】:【狗咬包子——露了餡兒】(歇)指泄露了機密,或暴露了真相。
【第5句】:【花生剝了殼——好賴算個仁】(歇)仁:花生仁兒,諧“人”。指好歹當個人來使用。
【第6句】:【記吃不記打】(慣)斥責人不接受教訓,只記得好處而忘了受罪的時候。
【第7句】:【做順水人情】(慣)順水人情:不費力的人情。指順便給人好處。
【第8句】:【下夾子】(慣)比喻設下埋伏抓人。
【第9句】:【爺】“爺”是對祖父的稱呼。也有方言指的是父親。那么,一開始“爺”指的就是祖父嗎? 最初,“爺”并非指祖父,而是指父親,至今還有如此用法的影子。如現在“爺娘”連用,便是指“父母”,現在稱“爺倆”,便是指父子。 古代,“爺”字寫為“爺”。據查,出于南朝蕭齊的《玉篇》最早收錄此字,并解釋說:“古俗稱‘父’為‘筇’。”看來,“爺(筇)”字大約是南北朝時期的產物。不過,這個字不是憑空產生的。梁章鉅《稱謂錄》云:“古人稱父為耶,只用耶字,不用爺字。”《漢語大字典》則認為,“耶”和“筇”是一對古今字,“爺”是后起的字形。“耶”字主要用為語氣詞,但同時代指父親。東晉王羲之《告姜帖》云:“汝母子佳力?力不一一。耶告。”大約出于北魏的《木蘭詩》云:“軍書十二卷,卷卷有耶名。阿耶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正是基于這種用法,人們用形聲方法造字,由“耶”造出“筇”字,用來代指父親。 不過,此后“耶”字仍在不時使用。如杜甫《北征》詩云:“見耶北面啼,垢膩腳不襪。”大約是在宋元明清,“爺”字逐漸取代“耶”字,其意義也有所變化。明代沈榜《宛署雜記·民風二》云:“祖日爺。”由此可見,至遲在明代“筇”字開始用來稱呼祖父,直系親屬之間用字稱呼清晰確定。
【第10句】:人靠心好,樹靠根牢.
【第11句】:【橫針不拈,豎線不動】(慣)形容女人十分懶惰,連針線活都不愿做。
【第12句】:【塘怕滲漏,人怕引誘】(諺)池塘要是滲水漏水,就會干涸;人要是被引向邪路,就會毀了一生前程。 指年輕人最怕受到邪惡的誘惑。
【第13句】:【名師出高徒】 釋義:有名的師傅能教出本領高強的徒弟。 例句:誰都知道和尚的本事大,武藝好。名師出高徒,老師好,徒弟也錯不了,所以這小和尚一出臺也是“碰頭好”。
【第14句】:【說大話做小事】(慣)指話說得很響亮,行動卻跟不上。
【第15句】:【出力不討好】見“吃力不討好”。
【第16句】:【拿著金碗要飯吃】 釋義:比喻有好的條件不利用,卻受窮或求助于人。 例句:我說:“盤山哪!你們真是拿著金碗要飯吃,這幾座山場,能放多少牛羊啊!”
【第17句】:【出門人,三輩小】(諺)指出門在外的人,對人要謙虛恭謹,言談舉止要放低身份,切切不可妄自托大。 也作“出門人,三輩小,不叫哥,便叫嫂”。
【第18句】:【書記】“書記”這個稱呼人人知道,指政黨或團體等社會組織的負責人(也有稱主席的)。有人認為“書記”一詞源于國外,其實,在我國占已有之,也是一種官職,比如唐代詩人高適、岑參皆任邊塞幕府“掌書記”的職務,《水滸傳》里的魯智深所住寺廟里也有“書記”。這些書記都是指掌管文書、檔案的小職員。 “書記”這個詞本身雖然不是舶來品,但把中國共產黨的各級織織負責人稱為“書記”,卻是源于國外的。據說,馬克思與恩格斯曾在巴黎會面,商討成立“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后更名為共產黨)的事宜。恩格斯問馬克思,該怎樣稱呼這個組織負責人,馬克思毫不猶豫地回答:就叫書記。在1850年左右的英、法、德等國,已經實行了較為完整的公務員制度,當時的“書記”是級別很低的負責事物性工作的小勤務員,也許馬克思將共產黨組織負責人稱為書記,也是希望擔任這個職務的人能夠勤勤懇懇地工作,當好人民的勤務員,完全、徹底、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甘當人民的公仆。
【第19句】:【撅撅尾巴就知道他拉什么屎】(慣)比喻對某人的底細了解得非常清楚,他一有舉功就知道他要干什么事情。 也作“撅屁股就知道拉什么屎”。
【第20句】:樹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第21句】:【癩蛤蟆剝皮眼不閉,黑甲魚剖腹心不死】 釋義:比喻不甘心失敗。 例句:“敵人是‘癩蛤蟆剝皮眼不閉,黑甲魚剖腹心不死’,我們一定要百倍提高警惕。”
【第22句】:【在自家飯鍋里偷嘴】(慣)偷嘴:偷吃東西。比喻破壞己方的事情。
【第23句】:【抗膀子】(慣)比喻對著干。
【第24句】:【喝西北風】(慣)指沒有飯吃,餓肚子。也指受冷風侵襲。 也作“吸西北風”。
【第25句】:【十三點】“十三點”是用來貶斥傻里傻氣俗稱“傻帽”的人。此俗語原產上海,稱那些半瘋半癲者為“十三點”。 此俗語所以稱為“十三點”,是因為玩麻將或其他游戲開始時拋色子比點大小用的。色子是用骨頭、木頭等制成的立體小方塊,六個面分別刻著一、二、三、四、五、六點。玩時一般將兩個色子拋起,落地后朝上的兩個面上的點數相加,相加后最大的點是十二點。顯然,十三點是不識數,傻帽啦! 還有一說,“十三點”暗合一個“癡”字,癡字是十三劃,十三點自然就是呆癡之意。 “十三點”本來是女人喜用的貶斥他人的詞語,它既生動卻又抽象得莫名其妙。現在無論上海或其他地方,男女都可脫口而出,不再由女人專用了。
【第26句】:【買賣成交一句話】(諺)憑著一句肯定的話,買賣就成交了。指做生意得講信用。
【第27句】:【殺人見血,鏟草除根】(諺)殺人必須見血,證明人死無疑;斬草必須除根,使它不再萌生。指消滅敵方力量必須完全徹底,不留后患。 也作“殺人須見血,斬草要除根”。
【第28句】:【趕浪頭】(慣)浪頭:涌起的波浪。 比喻緊跟時尚,做當前社會上流行的事。含貶義。
【第29句】:有其父必有其子。
【第30句】:【行得春風有夏雨】(諺)指刮過了春風,才會有夏天的雨水。常比喻人情往來,有所施然后才望有所報。 也作行得春風,指望夏雨。 行春風,收夏雨。
【第31句】:【一個富貴心,兩只體面眼】(慣)體面眼:指勢利眼。心里只向著富人,眼里只看得起有地位的人。形容人非常勢利。
【第32句】:【十日灘頭坐,一日行九灘】(諺)行船遇到逆風大浪,只好長時間在灘頭困守;一旦風順浪平,即可揚帆遠航。比喻機會不來,只好坐等;機會一來,便可大顯身手。
【第33句】:【隔墻掠肝腸——死心塌地】(歇)掠:撩,順手拋。本指心肝被拋過墻,是死了的心落在地上;轉指人主意已經拿定,死不改變。
【第34句】:【穿小鞋】“穿小鞋”是比喻暗中給人刁難或暗中打擊報復。“穿小鞋”源自一個民間傳說。 在古代,確實有“小鞋”,不過,它是一種愚昧的民俗。小鞋是因為女子從小纏足后形成的小腳,稱為“三寸金蓮”,鞋子必然是小鞋才合腳。 相傳,古代女孩子出嫁,由娘家把女孩鞋樣送到婆家,由婆家按鞋樣做成鞋子,再送回來讓新娘子上轎時穿。傳說宋朝有個叫巧玉的姑娘,她后母要把她嫁給又丑又啞的娘家侄子,巧玉不依,后母想整治她。適逢有人給巧玉介紹了一個滿意的男人。后母背地里剪了個很小的鞋樣給男方送去,由男方制作一雙迎娶的新鞋。出嫁那天,巧玉上轎要穿新鞋,可這怎么也穿不上,一氣之下,便懸梁自盡了。從那時起,人們便將這種背地里刁難人打擊報復的行為或使壞點子整人的行為叫做“穿小鞋”。
【第35句】:【前晌打傘,遮不了后晌的雨】(諺)雨如果是后半天下的,前半天打傘,當然遮不了后半天的雨。指從前歸從前,現在歸現在,從前所做出的成就與功勞,無法解決眼前發生的問題。
【第36句】:【酸奶】“酸奶”是一種營養豐富、易于消化的飲料,它源于保加利亞,成于西班牙商人。 很久以前,以游牧為主的色雷斯人常常背著灌滿羊奶的皮囊隨畜群在大草原上游蕩。由于氣溫、體溫的作用及其他原因,皮囊中的奶常變餿而呈渣狀,少量這樣的奶倒人煮過的奶中,煮過的奶很快變酸。這即是最早的酸奶。 20世紀初,俄國科學家伊·緬奇尼科夫在研究人類長壽問題時,發現保加利亞人百歲老人竟占到千分之四,而這些高齡人都愛喝酸奶。他斷定喝酸奶是使人長壽的一個重要原因。緬奇尼科夫經過研究發現,酸奶中有一種能有效消滅大腸內腐敗細菌的桿菌,他將其命名為“保加利亞乳酸桿菌”。 這一研究成果使西班牙商人伊薩克·卡拉索受到啟發,他開始生產酸奶。 最初他把酸奶當做藥品在藥房銷售,但生意并不理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他在美國建立了一家酸奶廠,并大作廣告,不久便使酸奶風靡世界。
【第37句】:【連著藤,扯著蔓兒】 釋義:比喻相互聯系著。 例句:不能說,不能說!說了這個不要緊,可這個跟老賬連著藤哪,扯著蔓兒哪!
【第38句】:【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草)繩】比喻人在某件事上遭受挫折后,一直心有余悸,不敢再涉足其間。典出《初刻拍案驚奇·轉運漢巧遇洞庭紅》。 明朝成化年間,蘇州有個名叫文若虛的人,做生意總是賠,人家叫他“倒運漢”。這年他窮得實在過不下去了,便破罐破摔,拿著別人送的一兩銀子,買了幾簍太湖橘子——名叫“洞庭紅”,隨商船出海,他要看看海外風光,死了也不冤。到了一國,商人們都上岸做貿易去了,文若虛猛地想起自己帶著吃的那一簍橘子爛了沒有?于是搬到船板上吹吹風。岸上走的人看見了,問是什么東西。文若虛拿起一個掐破就吃。圍觀的人看這東西又好看又能吃,問他多少錢一個。文若虛聽不懂,便豎起一個手指。有人拿出一個銀錢來買了一個,聞了聞撲鼻香,嘗一嘗甘甜可口。又摸出十幾個銀錢來,說:“我買十個進奉皇帝。”旁邊的人看了,你買倆,他買仨。文若虛一看剩下的不多了,剛要漲價,那第一個買橘子的人飛馬趕來,大聲喝道:“不要賣了,皇帝都要了。”文若虛把錢一數,共一千多,約合百兩銀子,竟是一本百利了。 眾商人回來,聽說這事,都驚喜道:“人都道他倒運,而今是轉運了。” 便勸他得此錢買了貨帶回去再生利錢。文若虛道:“我是倒運的,將本求財,沒有一次不蝕本的,如何這要生利錢。妄想什么?萬一和從前一樣,再做虧了,哪里再有洞庭紅來賣?‘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說到貨物,我就沒有膽量了,我還是帶這些錢回去吧!”
【第39句】:只有千里的名聲,沒有千里的威風。
【第40句】:【朝里有人好做官】 釋義:舊指有有權勢人物做后臺,做靠山,就能得到推薦和重用就能做官。 “朝里”又作“朝中”。 例句:不說這些啦,這個社會就是這樣嘛,“朝里有人好做官”。敬唐知道我們是朋友,只有好處。
【第41句】:【有地皮,無躲處】(慣)指無處藏身。
【第42句】:【扣子對扣門,歪把跟歪瓢】 釋義:諷刺不正派的人總喜歡跟不正派的人在一起。 例句:社里硬逼著他下到隊里勞動,他別別扭扭地到了三隊,時間一長,和常順兩人扣子對扣門,歪把跟歪瓢,兩人真是一個心眼兒一個脾氣,又好得不行。
【第43句】:【錐子扎不出一聲來】(慣)形容人不愛說話,無論受到怎樣的刺激都不吭聲。
【第44句】:【巨無霸】古代有帝道、王道和霸道之說,帝道、王道以仁治國,霸道則以刑治國。現代霸道一詞變成貶義,毛澤東提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顯然“霸道”是失道寡助的。然而,當代一些人卻推崇霸道,如房地產大老板自稱房地產之王,自己開發的樓盤稱樓盤之霸,甚至有的幼兒園冠以“小霸王幼兒園”之名,真是此一時、彼一時。在這種環境下,動畫片中競出現了個“巨無霸”,豈不影響孩子們的心靈健康。 那么“巨無霸”一詞是怎么來的呢?它看似現代詞匯,其實古已有之。 這得上溯到中國兩千年前,那時王莽篡漢做皇帝,全國各地烽煙四起,匈奴趁機入侵,王莽失道寡助,反把精力放在尋求神力幫助上。這時有位名叫韓博的官員向王莽推薦了一個生長在蓬萊仙島的奇人,名叫巨毋霸,他身高一丈,腰有十圍,吃飯時要用鐵筷子,貌似神人。韓博吹噓一番后滿帶諷刺地對王莽說:“巨毋霸可是上天派來輔佐新朝的,您得造一輛高車,一套巨人穿的衣服,派一員大將帶著一百勇士去接他。京城里的門太小容不下他,就把它建高擴大,也讓外族的人瞧瞧咱們的神人巨毋霸,這樣就嚇得他們不敢再來反叛,天下就安寧了。”王莽字“巨君”,韓博用“巨毋霸”這名字就是在暗示王莽不要篡漢而霸,王莽聽出了韓博的弦外之音,就把他殺了,還把巨毋霸的名字改成了“巨母霸”。之后,王莽給巨毋霸加官晉爵,派他打仗出征顯示威風,但目標不是匈奴而是農民起義軍,《后漢書》記載了巨毋霸出場時的宏大景象:“……時有長人巨毋霸,長一丈,大十圍,以為壘尉。又驅諸猛獸虎豹犀象之屬,以助威武。自秦漢出師之盛,未嘗有也。”任何稱霸者都沒有好下場,巨毋霸也挽救不了王莽覆滅的下場。后來,因“毋”與“無”同音,遂有“巨無霸”。
【第45句】:【動力綱,素為常,酒少量,莫愁腸】(諺)一要堅持活動身體,二要常吃粗茶淡飯,三飲酒只可少量,四要胸懷寬廣不憂愁。指人能做到以上四點,就可健康長壽。 也作“動力綱,素為常,少煩惱,酒少量”。
【第46句】:【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此俗語比喻接受別人的救助要加倍報答,以示感恩。那么,這種說法是怎么來的呢?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最早出現在清代的《增廣賢文·朱子家訓》,來源于明朝的一個故事。 明朝后期,皇帝昏庸,政治腐敗,宦官當道,廷臣結黨,派系林立。歷城一縣令,看破時局,無奈之下憤而離職到神通寺出家,法號“興公”。年輕女兒放心不下父親,怕父親受苦,生活不能自理,也跟隨而來。按寺內規矩,男女不能同居,她便進入距離父親不遠的涌泉庵削發為尼,法號“明喜”。 為方便替父親洗衣服,明喜隨后建了一座單層方形坐北朝南的塔,把為父親洗好的衣服按約定時間送往塔內,隨后父親再將衣服拿走。當人們問起這樣做的原因時,她說:“父親的養育之恩我們必須好好回報,正所謂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真是不折不扣的孝女,人們無不被她這種報恩方式所感動。為了紀念這位女子,后來人們把神通寺后的泉起名為“滴水泉”,明喜為父親洗衣服的泉為“涌泉”。于是“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個俗語在民間傳開了。至今還被人們廣為引用。
【第47句】:【上人不好,下人不要】(諺)上人:上層人物。好:喜愛,愛好。上層人物要是不表示愛好的,手下人就不會積極張羅。指下屬對上級,往往是投其所好。
【第48句】:【響鼓不用重錘】 釋義:比喻聰明人不用說,稍加指點就能領會。“重錘”又作“生錘”、“重錘敲”。 例句:響鼓不用重錘,李三旺一下子明白了。他豁然開朗地說:“這么說,我今天有點莽撞?”
【第49句】:【道路不平有人踩】(諺)道路不平坦,自有人會把它踩平。比喻遇列不公平的事情,自有人抱打不平,上前干預。
【第50句】:【炒下豆子眾人吃,打爛炒鍋讓人賠】 釋義:比喻好處大家分享,禍事一人承擔。 例句:再說又是這種年月,公家的事是好辦的?炒下豆子眾人吃,打爛炒鍋讓人賠,
【第51句】:【一客不煩二主】(諺)指求人辦事,應一家求到底,不要再去麻煩其他人。 也作一客不犯二主。 一事不煩二主。
【第52句】:【洞房三天沒大小】(諺)洞房:新婚夫婦的房間。新婚三天內,不論年長年幼、輩分高低,都可和新婚夫婦逗樂。指民間習俗,新婚三日,人人都可鬧洞房。 也作“新婚三天沒大小”。
【第53句】:【打雁一生,倒老反被大雁啄瞎了眼】 釋義:比喻在某一方面有經驗、自負,卻恰恰在這一方面摔了跟頭或吃了虧。 例句:周祖鎏兩眼望天,自罵自嘆道:“祖鎏啊!你打雁一生,倒老反被大雁啄瞎了眼吶!嗬,嗬,嗬!”
【第54句】:【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慣)1形容陷入困境,毫無辦法。2形容地勢險要,無路可走。3形容無法逃脫。 也作上天沒路,入地無門。 上天天無路,入地地無門。 入地無門,升天無路。
【第55句】:【皇帝】“皇帝”是最高封建統治者的稱號。 “皇帝”這個稱號始創于秦始皇。夏、商、周三代,既沒有“皇”,也沒有“帝”。夏朝稱“后”,商、周都稱“王”。春秋時期,諸侯無論爵位高低,通稱國君;后來,周王勢力衰落,諸侯兼并,齊、楚、燕、韓、趙、魏、秦都先后稱王,甚至中山小國也稱起王來。秦王贏政統一六國,結束了戰國紛爭的局面。但贏政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采上古帝位號,號日皇帝。”“朕”成為皇帝自稱的專用詞,也是由秦始皇開始的。歷史上雖然對秦始皇褒貶不一,但他確實是“千古一帝”。
【第56句】:【訂婚戒指】世界上第一個把戒指用作訂婚信物的人是奧地利王麥士米尼。 1477年,麥士米尼在一次公開場合認識了一位叫做瑪麗的公主。她的美麗容貌和優雅的舉止使麥士米尼為之傾倒。麥士米尼雖然知道瑪麗早已許婚當時的法國王儲,但是為了贏得她的愛情,他命人專門打造了一枚珍貴的鉆石戒指,送給瑪麗。面對這只精雕細刻、閃閃發光的鉆戒和麥士米尼的熱烈追求,瑪麗終于改變了初衷,與麥士米尼幸福地結合了。從此,以鉆石戒指作為訂婚信物,便成了西方人士的一種傳統。西風東漸,我國小青年訂婚也是必送戒指。
【第57句】:【橫下一條心】(慣)指下了非常大的決心。 也作“橫下心”。
【第58句】:【饑不擇食,寒不擇衣】 釋義:比喻急迫需要,不容選擇。 例句:“喂,牽走吧,一個豬的價錢。常言說:饑不擇食,寒不擇衣。憑你們柿樹溝生產隊,還能買多好的牲口!有好的,八千塊,您要不起!”
【第59句】:【作舍道邊,三年不成】(諺)在大道旁邊筑房舍,過往行人多,七嘴八舌,主人拿不定主意,三年也筑不成。指做事多謀寡斷,難以成事。
【第60句】:【乘興而來,敗興而去】(慣)乘興:趁著一時高興。敗興:因遇到不順心的事而情緒低落。指高高興興地來,掃興地回去。
【第61句】:【嘴上抹了蜜】(慣)形容人嘴甜,說話討人喜歡。
【第62句】:【大海孩兒臉,一天變三變】 釋義:形容海上氣候變化無常。 例句:漁諺說:“大海孩兒臉,一天變三變”,不久,大風突然停了,但海濤一時停不下來。
【第63句】:【紅玫瑰】“紅玫瑰”象征著愛情,這是從何說起呢? 在,希臘傳說中,愛與美的女神阿芙羅狄蒂愛上了美少年阿多尼斯。有一天,阿多尼斯外出打獵被野豬咬傷。阿芙羅狄蒂聞訊后,急忙趕來,當她奔向奄奄一息的阿多尼斯時,白玫瑰的刺把女神的腳刺傷了,殷紅的鮮血滴落在土地上。后來,在女神鮮血滴落的地方,長出了一片鮮艷的紅玫瑰。后來,人們便用紅玫瑰來象征愛情了。
【第64句】:【家有三件事,先從緊處來】(諺)家里同時有幾件事,要先揀緊要的做起。指處事要盡先處理緊要、急迫的。 也作家有三件事,先揀緊的干。 家有三件事,先打急處來。
【第65句】:【烏云遮不住太陽】 釋義:比喻困難是暫時的,前途是光明的。 例句:常言說:烏云遮不住太陽;咱這集體日子就是太陽,什么也遮不住它!
【第66句】:【話不投機半句多】(諺)投機:投緣,能說到一起、想到一起。指和沒有共同思想、共同語言的人說話,話再少也是多余的。 也作“話不投機半句多,人逢知己干言少”。
【第67句】:【老虎跟著貓學藝】 釋義:民間故事說,老虎拜貓為師學藝,當它學會一些本領以后,就想吃掉貓,幸虧貓還沒把上樹的本領教給老虎,才得以上樹脫險。比喻忘恩負義,學會了本領反過來加害于傳授者。 例句:孫大伯磕了煙灰,把煙管吱吱地吹了兩下,又指著虎子說,“小伙子呀,咱先說明白——我怕你老虎跟著貓學藝,最后要吃你孫大伯吶!”
【第68句】:【吃不了兜著走】(慣)指一旦出了事,要承擔全部后果。 也作吃不了包著走。 吃不了兜著跑。 吃不了兜著。
【第69句】:【六臘不交兵】(諺)六臘:農歷的六月和臘月。交兵:出兵打仗。指六月大熱,臘月大寒,對交兵的雙方都不便。
【第70句】:【籬笆破,野狗鉆】(諺)籬笆(l/ba):用竹竿或木條扎起的圍墻。籬笆要是有破洞,野狗就會鉆進來。比喻防范不嚴密,壞人就有可鉆的空子。 也作籬笆破,狗進來。 籬笆勒不緊,野狗鉆進來。
【第71句】:【火燒房子揀洋釘】 釋義:趁別人危難之際撈好處。 例句:俗話說:“火燒房子揀洋釘。”這工夫,連做夢都夢著發家致富的李富貴,趁人危難之際,又想伸手抓撓一把。
【第72句】:【不是姻緣莫強求】(諺)舊指男女雙方如果沒有緣分,就不要勉強結合到一起。
【第73句】:【一物降一物】(諺)降(xiang):降伏。一個人或一種東西,總會有另一種人或東西來降伏他。指天下萬事萬物,沒有制伏不了的。
【第74句】:【花架子】“花架子”比喻徒有其表、華而不實的行為或中看不中用的用具。現在的機器為什么用“架”來表示,如一架飛機等。這和古代的紡車、織布機有關,它們的形狀都像“架子”,時稱一架織布機。“花架子”來源于一個有趣的傳說。 據說在元朝時,松江紡織家黃道婆的紡織技術非常高超,遠近聞名。而和黃道婆同在一個鎮上的李秀才,他不愿意從事認為低賤的體力勞動,生活不下去,就到浙江湖州鄉下當私塾先生.以此維持生活。 這個秀才教書的地方也是個紡織之鄉,大家聽說李秀才是黃道婆家鄉的人,就紛紛找他請教紡織新技術。李秀才對紡織技術一竅不通,又不愿意承認自己不懂,就撒謊說自己是讀書人,沒動手親自紡織過,但他可以把黃道婆的織機圖紙畫給鄉親們,讓他們改進工具,提高技術。鄉親們拿著秀才畫的圖紙,請木工做_了一架織布機。織布機看起來很漂亮,很新穎,但是卻不好用,根本沒法工作。大家去問秀才,他卻說你們的手藝不行,對最新的機器理解不透,所以才織不出布來。 后來,黃道婆發明的織機傳到這里,人們才知道李秀才畫的織布機只是樣子好看而已,根本不具備實用性,所以人們把它叫做“花架子”。
【第75句】:【狗吃屎】(慣)形容人身體向前摔倒、嘴啃地皮的樣子。多含譏諷義。
【第76句】:【交華蓋運】(慣)華蓋:古星名。 華蓋運:迷信的人認為是不好的運氣。比喻交了厄運。
【第77句】:【雞急上房,狗急跳墻】(諺)雞逼得急了,會飛上屋頂;狗逼得急了,會跳躍過墻。比喻人被逼到走投無路時,會做出意想不到的冒險事。 也作“雞慌了上房,狗急了跳墻”。
【第78句】:【到啥子站,歇啥子店】(諺)指到了什么樣的站口,就住什么樣的客店。比喻做事要根據具體情況,隨遇而安,不可偏頗固執。
【第79句】:【倒胃口】(慣)本指因膩味而不想再吃。比喻因所聽或所見次數太多而心生厭煩。
【第80句】:【雨過地皮濕】見“水過地皮濕”。
【第81句】:【好漢爭氣,賴漢爭食】(諺)好漢爭的是一口氣,賴漢爭的是嘴里食。指好男兒在功名事業上拼搏,奮力向上;賴漢子只謀填飽肚子,毫無出息。
【第82句】:【風潮過了世界在】(諺)風潮:比喻群眾性的運動。風潮來了一陣子,過了以后一切又照常。指人不可盲目趕潮流、趕風頭,要冷靜處世,把眼光放遠,把腳跟站穩。
【第83句】:【萬頃地,獨根苗】(慣)獨根苗:比喻獨生子。指家里財產很多,卻后繼乏人,只有獨子一人,非常嬌貴。
【第84句】:【外廚房里的灶王爺——獨座兒】(歇)灶王爺:灶神,也叫灶君爺,舊時迷信的人在鍋灶附近供的神,一家只有一個。指只有一個座位。
【第85句】:【一丈水,退八尺】(慣)比喻滿腔的怒氣消了一大半。
【第86句】:【占上風】(慣)指占有優勢。
【第87句】:【七歲八歲討狗嫌】(諺)男孩子在七八歲時特別頑皮淘氣,連狗都討厭他。指男孩兒在七八歲時最難管教。 也作七歲八歲,雞狗都嫌。 七、八、九,厭死狗。 七歲八歲,沒人刮得。沒人刮得:沒有誰愿意理睬他。
【第88句】:【只要苦干,事成一半】(諺)做事只要肯下苦功,成功就有一半把握。指無論做什么事,勤奮苦干總是成功的基礎。
【第89句】:【清明節插柳】我國有清明節插柳的風俗,特別是江南,每逢清明節,家家戶戶將柳條插在井邊。“井井有條”的成語就來源于清明插柳活動。現在看來是個植樹造林美化環境的好習慣。 據說,清明節插柳與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正宮馬娘娘有關。有一年清明節,馬娘娘身穿便裝出城游玩。可鄉下路窄,不能過車,她只得下車步行。 不知底細的人見了都拍手高叫:“大家快看,好大的一雙腳。”馬娘娘聽見后十分生氣,叫人記住這個村名轉身就走。忽聽得有人哭著走來,馬娘娘一看,原來是個老太婆,老太婆那雙腳,比自己的還大。馬娘娘問其原委,原來是人們譏罵她生有一雙大腳。 馬娘娘聽后,產生了憐憫之情,便說:“那些無知村民,回頭都得殺掉,你可例外,快回去在你家門前插上兩枝柳。” 原來那老太婆是村里“智多星”裝扮的,他見村民奚落馬娘娘,知道闖了大禍,便改裝前往打探虛實。結果不出所料,他趕忙回到村里,通知各家都要在門前插上柳條。 馬娘娘回宮后,立即派兵將那個村子圍得水泄不通,打算將門前無柳的人家全部殺掉。可官兵進村,看見家家門前都插上了柳條,只好作罷。 第二年清明,大伙放心不下,怕馬娘娘又來郊游踏青,便又全都插上了柳條。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俗。
【第90句】:【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慣)比喻外表看起來很體面,內心卻很骯臟或什么也不懂。
【第91句】:【有例不興,無例不滅】(諺)原有舊例,就照著做去,不必另創新規;原本沒有前例的,談不上廢除什么。舊指凡事墨守成規,遵循慣例就好。
【第92句】:【冒煙不起火】(慣)比喻心中生氣但不發作。
【第93句】:【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慣)一方付給現金,一方交出貨物。指當場交易,貨、款兩清,互不拖欠。 也作“一手交錢,一手拿貨”。
【第94句】:【偷雞不成蝕把米】(慣)雞沒偷成,還損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倒吃了虧。 也作偷雞不著蝕把米。 偷雞不著白蝕米。 偷雞不成白搭上幾把米。
【第95句】:【不到黃河心不死】(慣)比喻不到走投無路時不死心。也比喻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第96句】:【給臉上抹黑】見“往臉上抹黑”。
【第97句】:【虎進深山,龍歸大海】見“龍歸滄海,虎入深山”。
【第98句】:【狗肚子盛不了四兩香油】 釋義:比喻心里裝不住事。“四兩香油”又作“二兩酥油”。 例句:可是,幾天的工夫。你就不知咋著好了,兒子也要送給人家,金牛也要掏給人家!你,還有啥?人家說“狗肚子盛不了四兩香油”。
【第99句】:【拿銀子當銅錢花】(慣)銅錢:古代銅質輔幣,圓形,中有方孔。比喻花錢沒有節制,任意揮霍。
上一篇:分手文案每日經典一句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