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強中更有強中手】(諺)指本領高強的人不可自恃高強,須知高強之中還有更高強的。也泛指學問、才藝的造詣無止境,不可自視過高。 也作強中更有強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 強中自有強中手,更有強人在后頭。
【第2句】:【一條道走到黑】(慣)1形容人固執,做事不知變通。2形容人堅持錯誤立場不改悔。3形容人意志堅定不動搖。 也作一條道兒跑到黑。 一條路走到黑。
【第3句】:【口惠而實不至】(慣)指口頭上給人好處卻并不兌現。
【第4句】:【鬼畫符】(慣)符:道士所畫的一種線條或圖形,聲稱能驅鬼辟邪或給人帶來禍福。1形容字跡潦草難認。2比喻騙人的謊言或伎倆。3玩弄騙人的伎倆。
【第5句】:【情人節】“情人節”本是洋節,現在中國人也開始過起了情人節,每到2月14日,花店的玫瑰花脫銷,情人商品走俏,土產的“情人節”“七月七”卻反遭冷遇。 公元270年,英國一個名叫瓦泰因的青年基督教徒,因反抗羅馬統治者的專制而遭到逮捕。在獄中,他與監獄長的女兒產生了戀情。隨著刑期的臨近,和自己心愛的姑娘訣別的日子也迫近了,在2月14日臨刑之前,他給自己的心上人寫了一封情書,述說了自己的情懷,之后便昂首走上了刑場。從此,基督教徒們為了紀念這位為了自由而獻身的年輕人,就把2月14日這一天定為情人節。
【第6句】:【敗事有余,成事不足】見“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第7句】:【鬧洞房】“鬧洞房”是一種婚俗,民間又稱“鬧新媳婦”或“鬧媳婦”。 顯然,新媳婦是鬧的對象。那么,這一風俗源于何時呢? 早在春秋時期,婚禮是比較沉悶的,《禮記·曾子問》中記載:“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燭,思相離也;娶歸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結婚本是件大喜之事,居然不讓鬧個動靜,這不符合人們的普遍愿望,理所當然要加以改變。 時興鬧洞房,不遲于漢代。據楊樹達先生在《漢代婚喪禮俗考》中考證,鬧洞房在漢代時就已時興。楊先生引漢末仲長統的《昌言》記載:“今嫁娶之會,捶權以督之戲謔,酒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廣眾之中,顯陰私于親族之間,污風詭俗,生淫長奸,莫此之甚。”看來那時鬧的熱鬧程度一點也不遜于現在,現在鬧洞房中的不文明之舉源于漢代。 鬧洞房的來歷起源于一個故事。相傳在很早以前,紫微星下凡,在路E遇到一個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隨一伙迎親隊伍的后面,他看出這是魔鬼在伺機作惡,于是他就到了新郎家。結果那個女人先到,并且躲在洞房里。當新郎和新娘拜完天地要人洞房的時候,紫微星在房門口守著不讓他們進去,并且說屋子里面藏著魔鬼。眾人請他指點破解的方法,他說:“魔鬼最怕的就是人多,人一旦多起來,魔鬼就不敢行兇作惡了。”于是,新郎請客人們在洞房里嬉戲說笑,結果到了五更時分,魔鬼終于逃走了。由此,鬧洞房流傳了下來。
【第8句】:【飯飽肉不香】(諺)指飯吃飽后就沒了食欲。借指物品多了,就不那么稀罕貴重了。
【第9句】:【愁人苦夜長】(諺)指憂愁煩悶的人,一到夜里,會覺得更加愁苦而難熬。
【第10句】:【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釋義:宋代某州官名叫田登,忌諱和“登”同音的字,令百姓改稱“燈”為“火”,每逢正月十五“放燈”,官榜寫作“放火”。百姓諷刺說“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后用以比喻只許自己胡作非為,不許別人正當行動。“不許”又“不準”、“勿許”等。 例句:尤耿不禁開懷地暗暗笑道:“好,擊中要害!什么四大自由,三大民主,全是假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第11句】:【放著他的,擱著我的】(慣)指把當時的情況放下不說,以后再看結果。
【第12句】:【寧做雞首,不當牛尾】 釋義:在上一級當尾巴,不如在下一級當頭頭。 例句:前些年,他還暗自慶幸過,與其在省委大機關當個像豆餅似的擠在中間的中層干部,還不如到T市當個第二把手——“寧做雞首,不當牛尾”。
【第13句】:【同是天涯淪落人】 釋義:都是沉淪流落天涯的人。比喻處境相同。 例句:她想用自己對未來生活的信心去影響那個“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大姐夫,要他振作精神,鼓起勇氣,朝前看,重建新生活。
【第14句】:【好漢不打坐婆婆】(諺)坐婆婆:坐在地上無力站起的老婆子。指好男兒不欺凌毫無反抗能力的弱者。
【第15句】:【各打各的算盤】 釋義:各人作各人的打算。 例句:擾你們五十四個大包子,就算手工錢。哎,倒也罷了,各有各的想法,各打各的算盤。
【第16句】:【寶馬須戴金鞍韉,良弓要配玉箭囊】 釋義:雙方地位要相等,要匹配。 例句:她想:俗話說“寶馬須戴金鞍韉,良弓要配玉箭囊”,我怎么就忘了。 于先生人再好,但怎能看得上我。人家是貴公子,名門之后,是大觀園里的賈寶玉,自己大不得了是個唱大鼓書的,就好比大觀園里的小戲子芳官、玉官一樣,要想靠他這樣的貴公子,還差著八丈遠呢!
【第17句】:【實棒槌灌米湯——寸水不進】(歇)本指一點兒水也灌不進去,轉喻一句話也聽不進去。
【第18句】:【倒苦水】(慣)比喻傾訴所遭受的苦難或心中的痛苦。
【第19句】:長哥長嫂當爹娘。
【第20句】:【銀樣蠟槍頭】 釋義:比喻中看不中用。 例句:便都笑那些老爺們、大哥們平日作威作福,橫行霸道,如今也不過虎頭蛇尾,銀樣蠟槍頭,奈他們不何。
【第21句】:【白發故人稀】(諺)故人:老友。 指人到老年,老朋友就越來越稀少了。
【第22句】:【看著茅房拉不出屎來】(慣)比喻時機來了卻想不出主意。
【第23句】:【井淘三遍吃甜水,人從三師武藝高】 釋義:多向幾個老師求教就會本領高強。 例句:“俗話道:‘井淘三遍吃甜水,人從三師武藝高。’往后兒,你要注意隨時隨地向認字的入學習,多認些老師。”
【第24句】:【肚大如柳斗,神仙難下手】(諺)肚大:大肚子病,即臌(gu)癥。柳斗:用柳條編織成的提斗。指臌癥是不治之癥。
【第25句】:腳正不怕鞋歪,心正不怕雷打.
【第26句】:【怕見的是怪,難躲的是債】(諺)害怕見到的是鬼怪,難以躲過的是債主。指舊時窮人往往無錢還債,但想躲又躲不過。
【第27句】:【把送殯的埋在墳里】 釋義:比喻受牽連。 例句:他已經看出來了,照這樣下去,要處理的處理不了,還得“把送殯的埋在墳里”,還得給自己找一身抖落不凈的病……
【第28句】:【磨磚砌的喉嚨——又光又滑】(歇)喉嚨像用磨磚砌成似的很光滑。形容食物吞咽得很快。
【第29句】:【圣人面前賣字畫】 釋義:比喻在內行人面前逞能。 例句:我可不敢在圣人面前賣字畫呀!
【第30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釋義:敵人來了派將領抵擋,大水來了用泥土堵塞。比喻要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對策。 例句:“常言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事到其間,道在人為,少不了你我打點禮物,早差人上東京,央及老爺那里去。”
【第31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慣)形容學識淵博,什么都知道。 也作上通天文,下知地理。 上知天文,下通地理。
【第32句】:【眼不見,嘴不饞;耳不聽,心不煩】(諺)指遠離貪欲,自然就不會有煩心事。
【第33句】:【窮家難舍】(諺)指家雖貧窮,但曾長居久住,總舍不得離開。也指故鄉即使是窮山僻壤,但因土生土長在那里,也會與那里難分難舍。 也作窮家難舍,熱土難離。熱土:住久了的鄉土。 窮家難舍,故土難離。故土:故鄉。 窮家難離,熟土難舍。
【第34句】:【瓜兒只揀軟處捏】(慣)比喻專門挑軟弱者欺負。
【第35句】:【錢可通神】(諺)錢財可以買通鬼神,極言金錢作用大。 也作錢神有靈。 錢可通神,財能役鬼。
【第36句】:【今朝有酒今朝醉】 釋義:比喻過一天算一天,只顧眼前,不作長遠打算。 例句:你們莫看我老八今朝有酒今朝醉,是個沒甚志氣的。人在有些事情上,不是夸口,我老八可真當得上先知先覺,料事如神。
【第37句】:【到什么山上打什么柴】(諺)山不同,長出的柴木也不同。指到了哪座山,就應砍哪座山上的柴。比喻環境變了,人的思想、習慣也得跟著變。
【第38句】:【無鹽不解淡】見“沒咸不解淡”。
【第39句】:【跑江湖】見“走江湖”。
【第40句】:【討飯怕狗咬,秀才怕歲考】(諺)歲考:清代各省學政對所屬府、州、縣學生員舉行的考試。指秀才們怕的是歲考,就像討飯的乞丐怕狗咬一樣。
【第41句】:【當著和尚罵賊禿】 釋義:借指當面揭短。 例句:副廠長邵順寶聽了這些話,明知這是當著和尚罵賊禿,也只好打落牙齒往肚里咽。
【第42句】:【小馬乍行嫌路窄】 釋義:乍:剛剛開始。初生馬兒剛走路就嫌路不夠寬。比喻年輕人剛入世不知天高地厚,埋怨無處施展才能。 例句:安老爺冷笑道:“他有多大的學力福命,敢說這等狂妄的滿話!”安太太道:“這可就叫作‘小馬兒乍行嫌路窄’了!”
【第43句】:【天上天堂,地下蘇杭】見“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第44句】:【去年的皇歷看不得】見“隔年的黃歷不管用”。
【第45句】:【正經】“正經”現多指嚴肅認真,端莊正派,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如說某某是一個正經人,就是評價他為人正派;或者說某某不正經,就是評價他道德品質有問題。然而,“正經”一詞最初與人的品質不沾邊,而是另有來歷。 “正經”一詞,起源于唐代,是唐代中央官學的教學內容。唐代教育發達,有官學和私學兩大體系。各類學校都以儒家經典為主要內容。將所學的儒家經書分門別類,設立不同專業來研修,產生了“正經”與“旁經”的區別。正經分三類共九種,旁經則分為兩種。這里所謂正經,指主體課程。研修正經又可細分為三種情況:《禮記》《春秋左氏傳》為大經,學制為三年;《詩》、《周禮》、《儀禮》為中經,學制二年;《易》、《尚書》、《春秋公羊傳》、《谷梁傳》則被稱為小經,學制一年半。與正經相對的旁經,分為《孝經》和《論語》兩種,學制為一年。 “正經”本是一個教育制度用語,隨著時間的推移,詞義發生了演變、擴展,成為對人的道德品質的評價。 “正”字計票法在我國現在還保留著投票、唱票、計票的選舉辦法,計票人總是用“正”字來計票數。“正”字計票法簡便易行,充分利用了漢字“正”字的特點,橫平豎直不交叉,可渭是一大發明。 “正”字計票法源于上海舊戲院統計觀眾人數的方法。那時的戲院都稱為茶園,如上海有丹桂園、天仙園等。這種戲院,舞臺是方形的,樓上的座位叫花樓,左右為包廂,大多是達官貴人預包下的;樓下為正廳,設八仙桌,可品茶飲酒;后座是長凳排列的,票價最低廉。樓上樓下都有大木牌,牌上寫滿行行“正”字。因為當時舊戲院無戲票,是由一些“案目”(相當于現在的服務員)站在戲院門口招攬觀眾,領他們入座。每領來五人,司事就在木牌上寫一個“正”字,并注明某案目的名字。這樣記數十分簡便,賬也算得清楚,也能夠統計出進園看戲的總人數。后來戲票出現后,就不再用這種辦法了。沒想到這種辦法被移植到統計選票上來了。
【第46句】:【保飯碗】(慣)指保住職業,使生活有基本保障。
【第47句】:【窮家出嬌子】(諺)指窮人家沒什么大的家產,便把孩子看作寶,更易寵溺孩子。 也作“窮漢養嬌子”。
【第48句】:【春耕宜遲,秋耕宜早】 釋義:春耕應該晚些,等土地徹底解凍;秋耕應早,爭取在封凍前耕完。 例句:語云:“春耕宜遲,秋耕宜早。”宜遲者,凍漸解,地氣始通,雖堅硬土亦可耕;宜早者,乘天地未寒,將陽和之氣掩在地中,來春宜苗也。
【第49句】:【吃得筵席打得柴】(慣)既能在宴席上做賓客,又能到深山里當樵夫。指人既能過富日子,也耐得了貧苦。
【第50句】:【樹枝交叉才有蔭涼,人有交情才會順當】 釋義:要注重人情交往,與人互相幫助。 例句:凡事都從長遠著想,樹枝交叉才有蔭涼,人有交情才會順當……我問你,家里是不是還缺糧?有什么為難的事,你盡管跟我來商量。
【第51句】:【娘想兒,流水長;兒想娘,筷子長】(諺)母親想念兒女,像流水一樣長流不斷;兒女想念母親,卻像筷子那樣很短很短。指母親對兒女的情愛是永無休止的。
【第52句】:【背靠大樹好乘涼】 釋義:比喻借別人的勢力做靠山,有庇護,有依靠。 例句:自然,背靠大樹好乘涼。可是自己沒有一點實力,這個涼是乘不好的。
【第53句】:【行家看門道,力把看熱鬧】(諺)行家:內行高手。力把:不懂行業的生手。指內行人能透過表象看透事物的實質,外行人只滿足于事物的表面現象。 也作外行看熱鬧,行家看門道。 內行看功夫,外行看熱鬧。
【第54句】:【男子漢】“男子漢”是對男子的一種美稱。其實,“男子漢”一詞的出現,有一個發展的過程。 漢原是漢水,與男子漢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怎么聯系在一起呢? 漢水和男子是歷史的自然結合。因漢水而有地名漢中,因漢中而有漢王。秦朝末年劉邦入關滅秦,反被項羽封他為漢王,封地在漢中一帶。后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漢王朝,“漢”遂從一人、局部地區變成了國名。漢武帝時期,國力鼎盛,兵強將勇,威震匈奴。因此,匈奴兵將稱漢兵為“漢兒”和“好漢”。到這里才接近實質的男子漢的起源,“漢兒”、“好漢”來自匈奴對漢兵的稱呼。 南北朝時期,有稱男子為“漢子”的,到唐朝武則天臨朝時,讓狄仁杰推薦“一好漢任使”,被薦者是荊州長史張柬之。蘇軾有詩論及此事:“人間一好漢,誰似張長史。” 宋代以后,出現了“男子漢”一詞。《水滸傳》中,武松要打蔣門神,替施恩報仇,而施恩猶豫不決,武松焦躁道:“小管營,你可知著他打了!原來不是男子漢做事!去便去,等什么今日明日!”這里提到的“男子漢”是指有作為、有勇氣干一番事業的人。 “男子漢”一詞,現在成為男人的代稱,有時有強調男性的健壯或剛強之意。
【第55句】:【醋】“醋”是深受大眾喜歡的一種帶酸性調味品,有開胃降壓之功效。 那么,醋是誰發明的呢?自古就有“杜康造酒兒造醋”的民間傳說。 杜康,夏朝山西運城人,眾所周知,他是我國最早的釀酒家。杜康的兒子黑塔率族移居今江蘇鎮江一帶,在長江邊的漁港設了一家作坊,并用水浸泡酒糟,每天翻缸。泡到二十一天的酉時,當他揭開缸蓋后,一股特殊的香味撲鼻而來,他嘗了嘗缸中的酒糟水,酸中帶甜,味道還不錯。他在煮菜的時候放了一點兒,菜味可口,令人食欲大增。于是黑塔便把“廿一日”加了個“酉”字,將這種酸汁命名為“醋”。據說,至今鎮江恒順醬醋廠制醋的時間還是二十一天。
【第56句】:【武大郎開店——比我高的別進店】(歇)《水滸傳》描寫武大郎身材矮小。指人妒賢嫉能,不能容納比自己強的人。
【第57句】:【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諺)遇合:碰到好官運。賣力耕作,不如逢個好年景;善于做官,不如碰個好官運。舊指依照常規努力,比不上有個好運氣。
【第58句】:兄弟和氣金不換,妯娌和氣家不散。
【第59句】:【墨守】“墨守”意為固執不知改變,如“墨守成規”。現在“墨守”一般用作貶義,而在當初,可具有積極意義。 “墨守”原意指戰國時的墨翟守城術,后因稱牢固防守為“墨翟之守”。 源出戰國時期《墨子·公輸》。 戰國時期,公輸盤(魯班)應邀赴楚國幫其作戰,楚國因為公輸盤(魯班)會制造攻城云梯,能在戰爭中取勝,決定攻打宋國。著名思想家墨翟聽到這一消息,馬上從齊國趕到楚國去勸阻,楚王于是讓墨翟與公輸盤做攻守演習。墨翟解下衣帶作城墻,用木片做武器,作為守城一方。“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拒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守圍有余”(《墨子·公輸》)。意思是說,公輸盤多次作攻城的機巧變化,被墨翟多次戳穿給擋回去了;公輸盤攻城的器械已盡,而墨翟的守城計策還沒有用完。也就是說墨翟更勝一籌。楚王看到沒有取勝的把握,便改變了攻打宋國的計劃。 由此,后人遂把牢守、固守稱為“墨守”,是對墨翟的肯定和贊揚。不過,“墨守”今天已不再指守城,而多借此喻固執己見,不肯改進,不求進取。
【第60句】:【民無糧要反,兵無糧要散】(諺)老百姓沒糧吃就會起來造反,軍隊中沒糧吃就會各自走散。指糧食是安定與治軍的首要問題。
【第61句】:【根深葉茂,本固枝榮】(諺)指樹根扎得深,樹葉才能茂盛;樹根扎得牢,樹枝才能繁榮。比喻有了牢固的基礎,才能有大的成就與發展。 也作“根深才會葉茂”。
【第62句】:【蛇咬一口,見了黃鱔都怕】 釋義:黃鱔:魚類,生長在水邊泥洞里,形似蛇。比喻受到一次傷害,心有余悸,碰到類似的情況就害怕。 例句:“這個人就是這樣,啥事都鈍刀割肉,很不爽快。過去苦日子過多了,人又老實,蛇咬一口,見了黃鱔都怕。”
【第63句】:【有智贏,無智輸】(諺)指在任何比賽中,智慧的高下往往決定著輸贏。
【第64句】:【靠墻墻倒,靠屋屋塌】(慣)指無依無靠,命運悲慘。
【第65句】:【羊毛出在羊身上】(諺)羊毛是從羊身上剪來的。比喻用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虧了本對自己無損失。
【第66句】:【隱疾難為醫】(諺)指生于幽隱處的疾病難以治療。也指隱瞞真實病情就難以下藥。
【第67句】:【打夾帳】(慣)指交易中,中間人暗地里索要財物。
【第68句】:窮漢妻,半張犁。
【第69句】:【山高遮不住太陽,水大漫不過船去】 釋義:比喻高的上頭還有高的;也比喻邪不侵正,真理不可戰勝。 例句:老劉婆:“小蘭!山高遮不住太陽,水大漫不過船去,胳膊還能扭過大腿啦:不是二嬸排擠你,你真做得太過分了。”
【第70句】:記住背后是強大的祖國,即使單獨一人也無比勇敢。
【第71句】:【合家歡,老人安】(諺)全家人和睦歡快,老人自然就會安康。指一家安樂過活,是老年人無憂無慮的重要因素。
【第72句】:【巧婦安能作無面湯餅】(諺)安:怎么。湯餅:水煮的面食。再巧的媳婦也做不出沒有面料的湯餅。 比喻再有才干的人,離開基本條件,也無法做成事情。 也作巧媳婦做不得沒面馎饦。 馎饦:面食的一種。 巧媳婦煮不得沒米粥。 巧女難為無米之炊。
【第73句】:【七月的荷花,一時鮮】 釋義:比喻新鮮一時,不長久。 例句:開春我就說:“供銷社是七月的荷花,一時鮮。”當時大家不信,現在該明白了,墻上畫馬不能騎,紙上畫餅不充饑,訂了供銷合同,也成廢紙。
【第74句】:【滿壺全不響,半壺晌叮當】(諺)水裝滿一壺,搖著不響;只裝半壺水,一搖就響。比喻品格高、學識深的人深藏不露,才疏學淺、為人輕浮的人總愛張揚。 也作滿瓶不動半瓶搖。 整瓶不搖半瓶搖。 一瓶子不足半瓶子晃。
【第75句】:【鄉里夫妻,步步相隨】(諺)指鄉里的夫妻,勞動、生活在一起,過的是日夜團聚的日子。
【第76句】:【豬爪煮了一千滾——總是朝里彎】(歇)比喻人總會袒護與自己有親友關系的人。
【第77句】:【走著進來,躺著出去】(慣)活著進來,死了出去。指無法逃脫,必死無疑。
【第78句】:【黑云壓城城欲摧】 釋義:摧:毀壞。比喻大兵壓境,局勢十分嚴重。這是李賀《雁門太守行》詩句。 例句:逸敏生就一副倔犟的性子,對于爸爸的遭遇,她義憤填膺。但在這黑云壓城城欲摧的危急關頭,這位沒有經過人世波折的姑娘,顯得一籌莫展,焦急異常。
【第79句】:【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個去】(諺)閻王:傳說掌管人生死的陰間之神。舊指七十三歲與八十四歲是人生命中難過的兩個“坎”,老年人往往容易在七十三歲或八十四歲死去。 也作“七十三,八十四,閻王請你商量事”。
【第80句】:【遠水不救近火】(諺)遠處的水再多,也救不滅眼下的火災。比喻緩慢的措施再好,也解除不了當前的困境。 也作“遠水救不得近火”。
【第81句】:老怕冬冷,少怕秋涼。
【第82句】:【只有錯拿,沒有錯放】(諺)指案件中往往捉人比較隨便,而放人特別謹慎。
【第83句】:【天不蓋,地不載】(慣)形容人壞到極點,為天地所不容。
【第84句】:【沒見水就脫靴子】 釋義:比喻事情還沒有指望,就做好了打算。 例句:穆孜帕爾在地上鋪了狐皮褥子,大模大樣地坐下來,掐著指頭算開無影無蹤的水的收益了,真他娘的沒見水就脫靴子,癩蛤蟆要吃天鵝肉一般,太蠢了。
【第85句】:【六六大順】“六”字,在當今社會大時興,結婚選擇帶六的日子,買高層住宅要選十六層,電話號碼要選帶六的號,汽車牌照帶六的拍賣時身價倍增,就連喝酒時的酒令也有“哥倆好,六六六”。為什么人們鐘情于六呢? 為什么是“六六大順”而不是“七七大順”、“八八大順”呢?這里有四種說法。 1.在中國北方一些地區,對“六”有如此一些說法,因為六月六日前后農忙結束,正處于農閑階段,是探親的最佳時段。這一天,女兒要回娘家,也被稱為“回娘家節”。如果晴天,在這一天很多人家都會把大紅大綠的衣服被褥拿出來洗曬,到處呈現一派祥和之氣。因為再過幾天就要進入伏天,洗了衣服被褥就不容易曬干,容易發霉,這天洗曬衣服被褥能去除霉(晦)氣,人們圖個吉利,所以選擇六月六日去做這些事情,當然六六心情大順。 2.“六六大順”來自《易經》,《易經》中“六”代表陰爻(“九”代表陽爻),六六即六條陰爻,是為坤卦,效法大地,厚德載物,功德圓滿,自然大順。因此有了“六六大順”的說法。 3.春秋戰國時期《左傳》云: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稱為“六順”,這使六成為吉祥和順的代名詞。 4.“六”與“溜”、“順溜”諧音,兩個六就是特別溜。如最近上演的一部影視劇——《我的名字叫順溜》,可見“順溜”深人人心。
【第86句】:【小兒欲得安,無過饑與寒】(諺)要想讓小兒平安,最好的辦法是不讓他吃得過飽,穿得過暖。指經常讓小孩受點饑寒,反而會少生疾病。
【第87句】:【和稀泥】(慣)比喻無原則地調解糾紛或解決矛盾。 也作“抹稀泥”。
【第88句】:【不吃一塹,不長一智】(諺)塹:塹壕,隔斷交通的溝。不受阻礙,就不能增長見識。指人經受一番挫折,就能多一番智慧與經驗。 也作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不吃虧,不長智。
【第89句】:【曲不離口,拳不離手】見“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第90句】:【麻雀飛過也有影子】(諺)麻雀:家雀,鳥的一種。指麻雀雖小,但飛過去也會留下影子。比喻做事無論怎樣隱秘,總會顯露出形跡。 也作麻雀飛過也能看到影兒。 麻雀飛過還留個影。
【第91句】:【稍粗膽壯】(諺)稍:賭資。指上賭場帶的賭資多,膽子就壯,膽壯往往能贏錢。也泛指資金充足,周轉自然不用發愁。 也作“稍長膽自壯”。
【第92句】:【牽著鼻子走】(慣)比喻控制別人,強迫其按著自己的意思去做。
【第93句】:【話不投機半句多】(諺)投機:投緣,能說到一起、想到一起。指和沒有共同思想、共同語言的人說話,話再少也是多余的。 也作“話不投機半句多,人逢知己干言少”。
【第94句】:【柴經不起百斧,人經不起百語】(諺)木柴再硬,也經不住斧百次砍斫,定會劈開;人再固執,也經不住上百次的勸說,定會回心轉意。指思想工作只要耐心,自會生效。
【第95句】:【遠來的和尚好看經】(諺)人們總認為,遠方來的和尚比本地和尚經念得好。比喻外來人比當地人更易受到人們的認可和尊重。
【第96句】:【拐驢對破磨】(慣)拐:腿或腳有毛病,走路時身體不穩。比喻雙方都不好,正好相配。
【第97句】:【歪嘴葫蘆拐把瓢,品種不好莫怪苗】(諺)葫蘆鋸成兩半,就是兩個舀水的瓢;葫蘆如果歪嘴了,鋸開的瓢必定是拐把。泛指農作物必須選好種子;種子不好,就很難有好收成。
【第98句】:【鴨子不吃癟稻——肚里有食】(歇)癟:不飽滿。指人不吃差一些的食物,是因為肚子不餓。
【第99句】:【六月里的梨疙疸——有點兒酸】(歇)疙疸:同“疙瘩”,小球狀或塊狀的東西。本指六月的梨不成熟,味兒有些酸;轉指人有些迂腐。
上一篇:諺語俗語文案驚醒夢中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