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鍋也砸了,碗也摔了】釋義:比喻徹底完蛋。例句:蕭長春在這個節(jié)骨眼兒把個親生兒子沒了,哪還有心緒打麥子,麥子垛一捂一爛,得,甜頭、苦頭全完了,一年白鬧騰,鍋也砸了,碗也摔了,貧農(nóng)、中農(nóng)一塊兒挨餓吧!
【第2句】:【砌屋三擔(dān)米,拆屋一頓粥】(諺)砌:用泥灰粘合磚石筑墻。請人建造房舍,要吃掉三擔(dān)米;拆掉房舍,只需要吃一頓粥。指建房很費(fèi)力,拆房極容易。泛指破壞容易建設(shè)難。 也作砌屋三擔(dān)米,拆屋一頓飯。 砌墻千朝,拆屋一日。
【第3句】:【放著鵝毛不知輕,頂著磨子不知重】(慣)比喻人不知輕重,不識好歹。 也作“頂著鵝毛不知輕,壓著磨盤不知重”。
【第4句】:【走后門】(慣)比喻利用私人關(guān)系或行賄等不正當(dāng)手段達(dá)到個人目的。
【第5句】:【 創(chuàng)業(yè)容易守業(yè)難】事業(yè)的發(fā)展比開創(chuàng)要困難。類似的: 開店容易守店難。浩然《山水情》:“常言說,創(chuàng)業(yè)容易守業(yè) 難。前輩人把這產(chǎn)業(yè)給咱創(chuàng)下了,咱得生著法兒別把它敗 壞掉。”
【第6句】:前一段時間,我們這兒老是陰雨不斷,姥姥說:“老天爺把下雨當(dāng)生意做了。”(河南·禹州)
【第7句】:【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無人關(guān)心,無人喜愛。老舍《正紅旗 下》:“他最愛花草,每到夏季必以極低的價錢買幾棵姥姥不 疼舅舅不愛的五色梅。”
【第8句】:【擺陣勢】(慣)指拉開架勢,準(zhǔn)備較量。
【第9句】:犬守夜,雞司晨——各盡其能
【第10句】:我數(shù)學(xué)很差,泄氣了,不想再學(xué)了。奶奶說:“人勤地聽話,志堅(jiān)石結(jié)瓜。你只要有恒心,就一定能學(xué)好。”于是,我上課認(rèn)真聽,下課勤練多問。后來,我的數(shù)學(xué)成績真提高了!(河南·濮陽)
【第11句】:【好賬不如無】(諺)好賬:別人不討還的債。借人家的債,即使人家不討還,也總歸是個負(fù)擔(dān)。指不負(fù)債是最輕松自在的。
【第12句】:【色膽大如天】(諺)指迷戀女色的人,膽子就像天那么大,什么也不怕,什么也不顧。 也作“色膽天來大”。
【第13句】:刀子嘴,豆腐心——嘴硬心軟
【第14句】:【山杏核——苦仁兒】(歇)山杏核里的仁味苦。仁:諧“人”。指窮苦人或苦命人。 也作“杏核子——仁兒苦”。
【第15句】:【捧著金飯碗討飯吃】見“拿著銀碗討飯吃”。
【第16句】:【蕎麥皮里榨油】(慣)比喻對窮人殘酷地剝削或搜刮。 也作“蕎麥皮里擠油”。
【第17句】:【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蚍蜉,螞蟻。比喻做事不自量 力。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近有文僧,勾結(jié)小報,竟也作 文奚落先生以自鳴得意,真可謂‘小人不欲成人之美’,而且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了。”
【第18句】:狗撕皮襖——亂扯
【第19句】:老鷹叼大象——自不量力
【第20句】:【相馬以輿,相士以居】(諺)輿(yu):車。居:平素待人接物及生活表現(xiàn)。指相馬要從它拉車的表現(xiàn)上判斷它的耐力,相士要從他的平素為人處世上判定他的品行。
【第21句】:我和表哥下跳棋,我每次都贏。表哥不服地說:“韭菜不能茬茬旺。”我說:“那咱就騎驢看唱本——走著瞧吧!”(河南·西華)
【第22句】:【石頭也焐熱了】形容熱情感人。韓志君等《古船·女人和 網(wǎng)》:“你的心就是塊石頭,我也該把它焐熱了;就是生鐵,我 也該把它化成汁兒了!”
【第23句】:【給個臉,還想往鼻子上抓撓】(慣)形容人得寸進(jìn)尺,越來越放肆。
【第24句】:大船載太陽——勉強(qiáng)度(渡)日
【第25句】:【不騎馬不摔跤,不打水不掉筲】釋義:筲:水桶。不做就不會出問題。例句:“常言說,‘不騎馬不摔跤,不打水不掉筲。’長發(fā)呀,既+了這些事,不擔(dān)點(diǎn)責(zé)任行嗎?”
【第26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比喻各自有一套辦法,或各自施展本領(lǐng),互相競賽。它是個家喻戶曉的美麗傳說故事,它是怎么來的呢?有關(guān)“八仙”的傳說很早,早在晉代就產(chǎn)生了八仙群體,可惜已無據(jù)可考。要沒有這些傳說,也不會有杜甫的《飲中八仙》,稱李白、賀知章等八位詩人是酒仙。也就不會有西蜀道士張素卿所畫的“八仙圖”,圖中八仙是董仲舒等人。他們都是鮮活的凡人,與八仙毫不搭界。不過,這也證明“八仙”的傳說早就存在。經(jīng)過中唐、五代、兩宋至元朝,仙班的成員逐漸清晰,到明代嘉靖年間才算固定下來。現(xiàn)在的“八仙”,源出明代吳元泰寫的神話小說《東游記》(又名《上洞八仙傳》),他們的姓名和神通本領(lǐng)如下:鐵拐李,腿跛挾拐能借尸還魂;漢鐘離,能點(diǎn)金濟(jì)眾,飛劍斬虎,本領(lǐng)全面;藍(lán)采和,居無定所,到處旅游,有些散漫習(xí)氣;張果老,倒騎驢,可以萬變,高深莫測;呂洞賓,文武兼?zhèn)洌教廃c(diǎn)化,組織能力強(qiáng);韓湘子,不避艱危,樂于助人;曹國舅,瀟灑風(fēng)流,人物俊俏,不擺架子,很受女士們青睞;何仙姑,堅(jiān)持獨(dú)身,行走如飛,是個性格比較孤僻的女子。他們無門戶之見,也不嫉賢妒能,在參加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后,于歸途當(dāng)中來到東海,借著酒力,各顯神通,漂洋過海,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傳奇故事。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認(rèn)為,八仙的故事是由口頭民間傳說逐漸結(jié)集起來的。換句話說,它是人民群眾的集體創(chuàng)作。八仙過海的故事雖是虛構(gòu),但也不是一點(diǎn)原型也沒有。據(jù)資料介紹,它來源于宋初建隆年間的真實(shí)故事。當(dāng)時東海中的沙門島(今山東長島縣廟島群島)是重要人犯流放地,自建隆三年(962年)開始,這里只關(guān)押犯罪軍人。后來島上的人犯越來越多,但朝廷只發(fā)給三百人的口糧,人多糧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使看守頭目李慶很傷腦筋,無奈之下把多余的犯人扔進(jìn)大海淹死,先后有七百多人葬身魚腹。這天,有幾十名犯人聞知會遭毒手,他們每人抱了根木頭,乘夜往三十里外的蓬萊山游去。殊料途中遇風(fēng),只有八人僥幸游到蓬萊城北的丹崖山下,便在一個山洞中隱藏下來。不久,這八個人被當(dāng)?shù)貪O民發(fā)現(xiàn),他們害怕暴露真實(shí)身份,隨口編了來自遠(yuǎn)洋的假話,漁民們驚異其為神人。此事傳開,有人加以附會,編成了神話故事,于是,“八仙過海”之說不脛而走,一些漁民甚至為其祭祀。后來廟島群島顯應(yīng)官建有“八仙過海”的雕塑群像。想當(dāng)年泅渡大海的八位好漢,變成了神通廣大的“八仙”。
【第27句】:【拉關(guān)系】(慣)指為了某種目的而有意和一些人親近。
【第28句】:【人心都是朝上長】釋義:比喻人都希望日子過得蒸蒸日上。例句:元他娘說,“人心都是朝上長,我看你是朝下長。”老全說:“后悔莫及,說甚。”
【第29句】:【一只碗不晌,兩只碗叮當(dāng)】(諺)一只碗不會發(fā)出聲音,兩只碗碰撞才有響聲。比喻人與人的爭吵以至斗毆,不是單方面的行為,雙方都負(fù)有責(zé)任。 也作“一只碗敲不響,兩只碗響丁當(dāng)”。
【第30句】:我玩到很晚才回家,一進(jìn)門,媽媽就埋怨開了:“像你這樣,若能考上大學(xué),我就巴掌煎干魚。”(江西·吉安)
【第31句】:【船到橋,直苗苗】(諺)指船行到橋頭,船身自會直直地隨著水流通過。比喻凡事用不著心急,事到臨頭,自會有解決的辦法。 也作船到橋頭自會直。 船到江心自會直。 船到灣頭自然直。
【第32句】:【大丈夫】“大丈夫”指有志氣或有作為的男子。但是在古代真正能稱為“大丈夫”的不多,因?yàn)樗臉?biāo)準(zhǔn)實(shí)在太高。“大丈夫”一詞源出戰(zhàn)國時期的“亞圣”孟子,能被孟子看上眼的才有資格稱得上“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記載了孟子與戰(zhàn)國時期的縱橫家景春討論大丈夫的對話。景春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景春認(rèn)為,說到大丈夫,只有張儀、公孫衍這樣的人才可當(dāng)之無愧。張儀和公孫衍兩人,一連橫,一合縱,相當(dāng)程度上左右著戰(zhàn)國時期的天下大勢。由于以上二人“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有一言九鼎的作用,因此景春由衷地佩服這兩個人,稱之為大丈夫。對景春的說法,孟子立場鮮明地堅(jiān)決予以駁斥:“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dú)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在孟子的思想體系中,張儀、公孫衍這樣的人不配稱為大丈夫,他們展現(xiàn)最多的是小人得志,涂炭生靈,他們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忘記了做人的根本,忘記了自己的衣食父母,是數(shù)典忘祖的勢利小人。孟子認(rèn)為只有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正能屈”的人才能稱為大丈夫。孟子雖然鄙視張儀、公孫衍,但孟子的主張?jiān)诋?dāng)時卻到處碰壁,不被諸侯采納,不被看重,而張儀、蘇秦等縱橫家,卻能左右諸侯,發(fā)揮著決定天下安危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大丈夫”一詞已由高不可及向有志者都能成為大丈夫演化。
【第33句】:【潘郎倒騎驢——永不見你畜牲面】(歇)潘郎:晉代潘岳,字安仁,也稱潘安,貌美,詩文中常作為美男子的代稱。畜牲:本指驢,轉(zhuǎn)用來罵人。指永遠(yuǎn)不與壞人見面。 多用來表示斷絕關(guān)系。
【第34句】:【天塌下來當(dāng)被蓋】(慣)形容人堅(jiān)強(qiáng)樂觀,在災(zāi)難面前毫不畏懼,或?qū)χ卮蟮淖児蕽M不在乎。 也作“天塌下來當(dāng)被窩蓋”。
【第35句】:【家貧出孝子,國亂顯忠臣】指困難的時候,能夠看出人的 品質(zhì)。王蒙《失態(tài)的季節(jié)》:“家貧出孝子,國亂顯忠臣,同樣 的邏輯也適用于兄弟姐妹。”
【第36句】:【帶著鈴鐺去做賊】(慣)形容人愚蠢,需要保密的事卻大張旗鼓地宣傳,自己壞自己的事。
【第37句】:星期天,我在屋里做數(shù)學(xué)題,一連三個應(yīng)用題都做不出。我生氣極了,把本子和書本都扔在了地上。爸爸笑盈盈地說:“生氣的時候踢石頭——疼的只是自己。”(湖北·丹江口)
【第38句】:【孩子是娘身上掉下的肉】釋義:比喻母親疼愛兒女。例句:正像俗話說的:孩子是娘身上掉下的肉,少有少疼,多有多疼;就算最不待見的那個也十指連心!
【第39句】:【吃百家飯,穿眾手衣】(慣)指在衣食上依靠大家撫養(yǎng)照料。
【第40句】:【家和萬事成】(諺)萬事:各方面的事情。家庭和睦了,什么事都能辦成。指家庭和睦是萬事成功的條件。 也作家和萬事興。 家和萬事安。
【第41句】:【讓人家當(dāng)槍使】被人利用來攻擊別人。賈平凹《廢都》: “你是他的朋友,你給他說,別讓人當(dāng)槍使,有三十年河?xùn)|, 也有三十年河西。”
【第42句】:毒蛇爬竹竿——絞(狡)滑(猾)
【第43句】:鄰居張大媽給兒子辦完婚事,小兩口就鬧著分了家,對大媽的生活不管不問。一天,張大媽到兒子的肉架子前割了幾斤肉,兒子張口就要錢。大媽提著肉說:“這錢嘛,等到柏葉落,柳葉圓,老公雞下蛋再給你吧!”(河南·南陽)
【第44句】:星期天,我和姐姐都在外婆家玩。我倆因?yàn)橐患∈聽幊称饋恚揖筒辉倮斫憬懔恕M馄趴吹竭@種情況,關(guān)心地詢問我是為什么。我說:“姐姐老愛說我的過錯。”外婆聽后,笑著說:“說話,說話,說過就‘化’了。你小小年紀(jì),怎么還記仇呢?”(四川·廣元)
【第45句】:玻璃瓶里的蛤蟆——看到光明無出路
【第46句】:【貨高價出頭】貨物質(zhì)量高,價錢也就貴。借指好東西價 值大。劉云若《小揚(yáng)州志》:“這就叫貨高價出頭,你嫌貴,我 沒強(qiáng)你買呀。”
【第47句】:【會行船的,不怕大風(fēng)大浪】釋義:比喻有本事,有信心,什么危險也不怕。例句:斗就跟他們斗!怕什么?真金不怕烈火,會行船的,不怕大風(fēng)大浪!
【第48句】:【自己絆住自己的腿】(慣)比喻自己給自己找麻煩,使行動不自由。
【第49句】:放學(xué)后,回到家中,我和哥哥談起努力和學(xué)習(xí)的關(guān)系時,哥哥微笑著指著油燈對我說:“學(xué)習(xí)是燈,努力是油。要想燈亮,必須加油。”(河南·內(nèi)鄉(xiāng))
【第50句】:【不說倒明白,越說越糊涂】說話自相矛盾,講不通。魯迅 《而已集》:“這真是所謂你不說我倒明白,你越說我越糊涂 了。”
【第51句】:【寺老佛多,人老話多】(諺)寺廟古老,廟里的佛像就排得多;人到老年,說起話來就會沒完沒了。指老年人說話嘮叨,有著生理上的原因。
【第52句】:跳芭蕾舞的——轉(zhuǎn)得快
【第53句】:【十個公章,不如一個老鄉(xiāng)】熟人辦事方便,能夠通融。或 說:一個老鄉(xiāng),大過三個公章。劉彥林《春風(fēng)得意》:“找熟 人,拉關(guān)系,走后門……十個公章,不如一個老鄉(xiāng)。現(xiàn)實(shí)就 是如此。”
【第54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見“當(dāng)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第55句】:【山字摞山字——請出】見“兩個山字落在一塊兒——請出”。
【第56句】:【靠邊站】(慣)1比喻失去職務(wù)或權(quán)力。2比喻受冷落。3比喻沒有機(jī)會參與。 也作“靠邊風(fēng)涼”。
【第57句】:【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在給老人或長輩祝壽時,常用“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作為祝詞。它作為完整的一句話最早出自明代洪楩《清平山堂話本·花燈轎蓮女成佛記》:“壽比南山,福如東海……從今后,兒孫昌盛,個個赴丹墀。”可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這兩句話原本并不在一起使用。先說“壽比南山”。南山之名最早見于《詩經(jīng)·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大致意思是說,如同上弦的月亮,好比初升的太陽,恰似南山之壽,不會崩塌陷落。因?yàn)椤对娊?jīng)》是中國最古老、最知名的經(jīng)典,好多成語典出《詩經(jīng)》,《詩經(jīng)》被稱為典故的搖籃。 “壽比南山”源出于此,應(yīng)十分確定。再說“福如東海”。比喻福氣像東海那樣浩大,一望無際,永無盡時。此是泛指東方的海。祝詞中借用“東海”,就是祝愿老人或長輩富足、長壽,福氣像東海那樣浩浩蕩蕩,無邊無際。到了明代,人們才把“壽比南山,福如東海”連起來用,自有道理,壽長福大,才為幸福,缺一不可。
【第58句】:【兩手提兩籃——左也籃來右也籃】(歇)籃:諧“難”。指左右為難。
【第59句】:【開天辟地頭一遭】釋義:比喻自古以來頭一次,是空前的。例句:太陽從西邊出,月兒往東邊落,開天辟地頭一遭兒。
【第60句】:鍋爐上燒足氣的壓力表——直線上升
【第61句】:【路走到盡頭總會轉(zhuǎn)彎的】(諺)路要是走到盡頭,就非轉(zhuǎn)彎不可。 比喻事情總有轉(zhuǎn)機(jī)之時。
【第62句】:【銅臭】“銅臭”用來諷刺只知鉆錢眼的市儈氣。“銅臭”意為錢味,但反過來成“臭銅(錢)”也很形象。它源自《后漢書·崔烈傳》。東漢時,崔烈花錢五百萬買了個司徒的官職。那時,稱丞相為司徒,司徒與太尉、司空合稱三公,三公是輔佐國君掌管軍政的最高長官。由于崔烈此官職是花錢買來的,因此人們議論紛紛。崔烈也自知別人有議論,就問他兒子崔鈞說:“我當(dāng)上三公,別人有什么議論?” 崔鈞說:“論者嫌其銅臭。”他兒子說別人嫌你身上有錢味。久而久之,錢味(銅臭)變成了“臭錢”,反而對那些鉆眼的人,特別是對象崔烈那樣買官的人的抨擊更重了。
【第63句】:菜園里長狗尿苔(一種有毒的真菌)——不是好苗頭
【第64句】:葵花結(jié)籽一心眼多
【第65句】:【老驢啃癢,還有來有往呢】釋義:比喻幫助應(yīng)該是互相的。例句:上次劉世忠掃蕩潛龍湖,我們不是派人援助過他嗎?老驢啃癢,還有來有往呢!
【第66句】:【海上飄白云,海底藏黃金,只要海不干,魚蝦便成群】釋義:形容大海美麗富饒。例句:“對,又大又美,而且非常富饒。俗話說:‘海上飄白云,海底藏黃金,只要海不干,魚蝦便成群。’”接著紀(jì)洪濤又興致勃勃地給她講怎么看水紋,辨流向,避暗礁,識魚群。
【第67句】:【貪天之功,據(jù)為己有】(慣)把天意成就的功勞,說成是由自己的力量取得的。指把別人的功勞都算在自己頭上。 也作“貪天之功為已有”。
【第68句】:蚯蚓上墻——腰桿子不硬
【第69句】:風(fēng)吹墻頭草——哪邊風(fēng)火哪邊倒
【第70句】:【好借債,窮得快】(諺)喜歡借債的人,借得容易花得快,加上付出的利息,必然很快變窮。指生活中寧可艱苦度日,不可輕易借債。
【第71句】:【土地不負(fù)勤勞人】(諺)指土地不會辜負(fù)勤勞耕作的人,只要下工夫,就會有好的收成。
【第72句】:【龍多乃旱】(諺)龍多了,互相推諉,誰也不管下雨的事,天就干旱了。比喻做事,人多誰也不負(fù)責(zé),反把事情耽擱了。 也作龍多不治水。 龍多旱,人多亂。
【第73句】:【隔層肚皮隔垛墻】(諺)隔著一層肚皮,就像隔著一堵墻一樣,有著極大的隔閡。舊指婦女對待非親生兒女會百般歧視,加以虐待。 也作隔重肚皮隔重山。 隔層肚皮隔層山。
【第74句】:【百姓】“百姓”現(xiàn)在指軍人和官員以外的人民群眾。但在古代百姓的含義正好和現(xiàn)在相反,是指上層社會的官宦。源自《尚書》。據(jù)載,在遠(yuǎn)古時代,各氏族部落經(jīng)常發(fā)生沖突,黃河流域的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結(jié)成聯(lián)盟,他們同東部的夷族部落一起,打敗了由南方前來進(jìn)犯的九黎蠻族。因?yàn)檠住ⅫS、夷部落聯(lián)盟約有一百個氏族,每個氏族又各有一個表示區(qū)別的姓,這個代表氏族的“姓”當(dāng)然是頭領(lǐng)。所以黃、炎、夷部落聯(lián)盟的氏族就稱作“百姓”。他們在打敗了九黎蠻族后,“百姓”強(qiáng)大起來,就成為貴族、奴隸主了。到商初,“百姓”的主體仍是奴隸主貴族。以后,各氏族內(nèi)部逐漸分化,一部分人變成了窮人,成為“庶民”,即自由民。戰(zhàn)國時,隨著奴隸社會的解體,“百姓”的特權(quán)喪失了,而原來處于奴隸主地位的“百姓”成為平民的同義語。 “百姓”一詞的出現(xiàn),最早見于《尚書·堯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鄭玄注:“百姓,謂百官族姓;萬邦,謂天下公民……百姓者,群臣之弟子是也。”鄭玄的注解明白無誤,百姓為官。司馬遷《史記·夏本紀(jì)》中,也提到“禹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敷土。”由此可見,堯舜禹時代,“百姓”是指地位很高的人。清代學(xué)者俞正燮,他在《癸巳類稿》一書中,直截了當(dāng)?shù)仃U明了“百姓”一詞的真正含義,其云:“百姓,專以仕宦言之。” 可見,“百姓”最早并非指普通平民,只是到了戰(zhàn)國以后,伴隨著封建制徹底取代了奴隸制,“百姓”才逐漸演變?yōu)槠矫竦耐ǚQ。平民百姓,始終處在社會的最底層,新中國成立后,老百姓才翻身當(dāng)了國家的主人。
【第75句】:金鑄的鞋模——好樣子
【第76句】:我們村有一家人,去年辦廠,今年辦店,結(jié)果借滿了債。人們都說,他們這是爛泥中搬石頭——越搬越往下陷。(江蘇·無錫)
【第77句】:【人多一技有益,物裕一備有用】(諺)人多掌握一種技能,總是有好處的;器物能多準(zhǔn)備一件,總有用得著的。指人的本事不嫌多,物的備件不可少。
【第78句】:鼓樓上的百靈鳥——驚嚇出來的
【第79句】:奶奶說:“六月的韭菜沒有九月的韭菜好吃,六月韭,臭死狗;九月韭,九朵菊花下燒酒。”(云南·祥云)
【第80句】:【親戚騎上馬,吃面細(xì)籮打;親戚騎上驢,蕎麥去了皮;親戚就地走,菜湯窩窩頭】(諺)騎馬的親戚來,白面招待;騎驢的親戚來,蕎面招待;光腳的親戚來,窩窩頭招待。 舊指人情勢利,即使是親戚,也按窮富分別對待。
【第81句】:【穿小鞋】釋義:比喻暗中玩弄手段,使人受到刁難、打擊報復(fù),又無法說出口。例句:“咱們倆一齊心,處處找她的毛病,老給她小鞋穿,她就不敢再美了!”、
【第82句】:【一個人跟著影子轉(zhuǎn)】(慣)指一個人孤單地過日子。
【第83句】:【貓老不逼鼠】(諺)逼:威懾。指貓老了,對老鼠就失去威懾力。比喻人到老年,就不再像青壯年時期那樣有威勢,有作為。
【第84句】:【拼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諺)剮:舊時凌遲處死,即割肉離骨。作好了身受極刑的準(zhǔn)備,就敢于打倒皇帝。指只要豁出一條命,就什么事都敢做。 也作拼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打。 破著一身剮,皇帝也對打。 豁出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第85句】:我借了同學(xué)的書,卻遲遲沒還。媽媽見了對我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有借無還,再借萬難。”(江西·景德鎮(zhèn))
【第86句】:【爭氣不爭財】(諺)指做事只求爭口氣,即使在錢財上受損也愿意。
【第87句】:【人生七尺軀,畏此三寸舌】(諺)七尺軀:七尺高的身軀。三寸舌:三寸長的舌頭。指人言可畏,讒言可以殺人,惡語能夠傷人。
【第88句】:桅桿做了頂門杠——大材小用
【第89句】:初二三的月亮——不明不白
【第90句】:【打攛鼓兒】(慣)指在一旁攛掇、慫恿、幫腔。
【第91句】:金山寺的水——涌起來了
【第92句】:【是藥能治病,當(dāng)今無死人】(諺)如果說,只要是藥就能把病治好,世上就沒有死人了。指服藥不能包治百病。
【第93句】:【心中有事入夢難】(諺)指心里有事困擾,人就很難睡著。
【第94句】:【牛吃青草雞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福】釋義:各人有各人的福分。例句:“得靠運(yùn)氣,靠能耐。牛吃青草雞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的福。”
【第95句】:【上山擒虎易,開口求人難】見“入山擒虎易,叉手告人難”。
【第96句】:媽媽見我剛吃完飯就上廁所,便說:“真是窮鬼不拿財,吃完屎就來。”(安徽·旌德)
【第97句】:【寧窮一年,不窮一節(jié)】(諺)節(jié):民俗節(jié)日,如春節(jié)、清明節(jié)等。寧可一年中天天過省儉日子,逢年過節(jié)也必須過得豐盛。
【第98句】:范進(jìn)中舉——喜瘋了
【第99句】:【強(qiáng)不知以為知】(慣)強(qiáng):勉強(qiáng)。 指不懂硬裝懂。
上一篇:圣賢書文案很潮很酷!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