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專業學術會開幕式領導發言稿怎么寫
簡介
【第1句】: 周恩來(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紹興人。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人之一。
1917年天津南開學校畢業后,留學日本。
1919年回國。
五四運動中,在天津組織覺悟社,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
1920年去法國勤工儉學,發起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
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青年團旅歐支部書記、中共旅歐支部領導人。
1924年回國。
1927年8月1日領導了南昌起義。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直擔任政府總理,兼任過外交部長,并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主席。
是中共第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六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兼書記處書記,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屆、第十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簡介
【第2句】: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蘇省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
原籍浙江省紹興縣(今紹興市)。
1910年春,隨伯父離開淮安,先后在奉天省銀州(今遼寧鐵嶺市)銀崗書院和奉天(今沈陽市)東關模范學校讀書。
1913年8月,考入天津南開學校。
1917年6月,在天津南開學校畢業。
9月,赴日本留學。
1919年4月,離開日本回國。
參加并領導天津愛國學生運動,參與發起成立覺悟社。
1920年1月,領導天津學生運動。
11月,赴法國勤工儉學。
1921年春,加入巴黎共產主義小組(中國共產黨八個發起組之一)。
1922年,參與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
1923年2月,擔任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書記。
1924年9月,奉調回國抵廣州。
后任中共兩廣區委員會委員長、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
1925年2月和10月,先后參與兩次東征的領導工作。
8月,與鄧穎超結婚。
1927年3月,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力主出師討伐蔣介石。
7月,任中共臨時中央常委。
8月1日,領導南昌起義。
1928年夏,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六大,當選中共中央委員、政治局常委,任常委秘書長兼中央組織部部長。
11月,回調上海實際主持中央工作。
1930年9月,同瞿秋白等糾正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錯誤,主持召開中共六屆三中全會。
1931年12月,進入江西中央蘇區,任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
1932年10月,任紅一方面軍總政委。
1933年春,和朱德等領導紅軍粉碎國民黨軍隊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
5月,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委。
1934年10月,參與領導中央紅軍長征。
1935年1月,出席在貴州遵義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支持毛澤東的正確意見。
此后,與毛澤東等率紅一方面軍西進、北上,于10月到達陜北。
1936年12月,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
周恩來作為中共代表出使西安,與張、楊二人迫使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
1937年7月,起草《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12月到武漢,任中共中央長江局副書記。
1938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
1939年1月,任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
8月,赴蘇聯療傷,翌年3月回延安。
1941年1月,在《新華日報》上為皖南事變題詞,怒斥國民黨反動當局。
1944年11月,到重慶同國民黨談判。
1945年4月至6月,出席中共七大,當選為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
8月,和毛澤東等赴重慶同國民黨談判。
10月,和王若飛代表中共在《會議紀要》上簽字。
1946年1月,同馬歇爾、張群談判達成停戰協議。
率中共代表團參加國民黨在重慶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
1947年3月,和毛澤東、任弼時等撤離延安,轉戰陜北。
8月,為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中央軍委總參謀長。
1948年9月起,協助毛澤東指揮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1949年3月,和毛澤東等率中共中央機關進入北平。
4月,率中共代表團同國民黨政府代表團在北平談判。
6月,主持進行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
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作關于《共同綱領》問題報告,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央人民政府委員。
10月1日,出席開國大典,被任命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
隨后又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1950年1月、2月,和毛澤東在莫斯科與蘇聯領導人會談,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10月,協助毛澤東組織領導抗美援朝戰爭。
1951年,和陳云等領導人開始主持編制第一個五年計劃。
1953年1月,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選舉法起草工作。
1954年4月,率中國代表團出席日內瓦會議。
6月,訪問印度、緬甸,同印、緬政府總理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9月,出席全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被任命為國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
12月,當選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主席。
1955年4月,率中國代表團出席萬隆會議。
1956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開的知識分子工作會議上作《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闡明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
9月,出席中共八大,作關于第二個五年計劃建議的報告,當選中央委員、政治局常委和副主席。
12月至次年2月,出訪亞、歐十一國。
1957年8月,在民族工作座談會上提出黨關于民族工作的理論和政策。
1958年3月,勘察三峽大壩壩址。
1959年4月,在全國人大二屆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繼續擔任國務院總理。
1960年4月、5月,訪問亞洲六國。
8月,主持制定對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
1962年1月、2月,出席七千人大會,講話強調實事求是的思想工作作風。
11月,主持領導發展尖端科技的中央專委會工作。
1963年1月,在上海科技工作會議上指出,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關鍵是科技現代化。
12月至翌年2月,訪問亞非歐14國,提出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關系五項原則和中國對外經濟技術援助八項原則。
1964年10月,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后,宣布中國政府關于核武器問題的承諾和建議。
12月至翌年1月,出席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完整提出“四個現代化”目標和“兩步走”戰略。
再次被任命為國務院總理。
1965年3月至7月,先后率中國黨政代表團訪問歐洲、亞洲、非洲八國。
1966年春,擔任北方八省、市、區農業小組組長。
3月、4月赴河北邢臺地震災區視察并指導華北抗旱。
8月,出席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會后實際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1969年4月,出席中共九大,當選為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常委。
9月,在北京與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會談。
1971年4月,會見應邀來華的美國乒乓球代表團。
7月、10月,兩次會見美國總統特使基辛格。
9月,和毛澤東一起領導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的政變陰謀。
林彪事件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1972年2月,同美國總統尼克松會談,中美發表《聯合公報》。
9月,同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會談,中日發表《聯合聲明》。
1973年3月,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通過恢復鄧小平黨的組織生活和國務院副總理職務決定。
8月,出席中共十大,當選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常委、副主席。
1975年1月,出席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重申“四個現代化”目標。
四屆人大確定以周恩來、鄧小平為核心的國務院領導班子。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
上一篇:認識十一周年簡短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