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第二故鄉朋友的感悟
故鄉的讀后感 看了魯迅的《故鄉》這篇小說,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閏土了。
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無非就是他那少年與中年兩個年齡階段的巨大差異和變化了。
首先,魯迅先生在回憶少年閏土的時候,描繪了一個鄉村孩子活潑可愛能干的形象,閏土知道鄉下很多趣事,也使魯迅先生對鄉下產生了向往。
在少年時代,魯迅和閏土的意識中根本沒有少爺和仆人之分,都是哥弟稱呼。
而魯迅在這次回鄉途中所見到的二十年后的中年閏土,卻沒有一點兒時的活潑了,甚至從他身上看不到一絲少年閏土的影子。
在魯迅先生對閏土的外貌描寫中可以看出中年的閏土十分貧窮,貧窮使他不像一個中年人,而更象一位老年人,生活的重擔壓得他抬不起頭來。
魯迅先生是這樣描寫中年閏土的:“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
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地叫道‘老爺……’”從這幾句話中,我看出他長大之后為自己的貧窮而非常自悲,他從心里自然地感受到自己與魯迅的距離,完全沒有了兒時與魯迅先生的兄弟情誼,成年閏土就是這樣的一個形象。
從閏土身上,我看出舊社會的黑暗和勞動人民苦難的生活,我為我生活在一個新中國、一個新社會而感到幸福。
------------------- 從魯迅的《故鄉》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
童年的魯迅,仿佛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
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
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著“之乎者也”。
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
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在已經有那么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
可是,到了現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經只有毫厘之差了。
作為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為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
我們需要自由,我們要親身經歷,我們也要知道許多新鮮事,我們要一個快樂的童年,我們要逃離束縛! --------------------- 提起故鄉,立即會想起童年諸多的故事,無論當時故鄉給予了多少苦痛,回味時更多的是笑與淚。
對“故鄉”的情感不單單是人與人之間一般的感情,更多是沾染著個人色彩的精神感觸。
《故鄉》一文中,重回故鄉的種種感受都是建立在故鄉在少年時留下的記憶基礎上產生的,而那種記憶是美好的,難以磨滅的。
就如同閏土的形象始終是可愛的少年,但現實卻總會打碎原有的美好,前后截然不同的人事帶來出乎意料的情感體驗,造成不同情感的矛盾。
這樣的感情不是簡單純粹的,是繁雜的,“剪不斷、理還亂”,卻又無從逃避,帶著不言而喻的惆悵。
需要慢慢地品、慢慢地讀,慢慢在腦海中將情絲織成一幅畫。
故鄉并沒有那般夢幻的風景,卻總被描摹成一幅畫,只是色彩的濃淡不同,都始終是藝術。
魯迅用《故鄉》這篇小說紀念他的故鄉,但故鄉實則沒有什么可紀念的,終究是過去的夢幻被現實的碎成齏粉,留有悲傷和懷念。
魯迅的文字并非只是哀傷的嘆息,往往對未來也殘存著夢想和希望,希望后輩能夠擺脫歷史的禁錮,在一個美好的新天地中生活。
正如文末寫道:“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小說中的故鄉,一個是少時記憶中的,一個是現在的,也是極其現實的。
記憶中的故鄉以少年閏土的形象為中心,描繪了令少年神往的境地: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月下是海邊的沙地,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少年閏土有一副“紫色”的圓臉,脖子上帶著“明晃晃”的“銀白”色項圈,海邊有五色貝殼,“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還有各種顏色的鳥類:稻雞、角雞、鵓鴣、藍背……在這里,沒有一種色彩不是鮮艷的,明麗的,任何兩種色彩之間的對比都是鮮明的,它們構成的是一幅“神異”的圖畫,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月亮底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
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它幽靜而不沉悶,活潑而不雜亂。
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和-諧自然,是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世界。
回憶中的“故鄉”并不僅僅是一個現實的世界,同時更是一個想像中的世界,是“我”在與少年閏土的接觸和情感交流中想像出來的一幅美麗的圖畫。
它更是“我”少年心靈狀態的一種折射。
這顆心靈是純真的、自然的、活潑的、敏感的,同時又是充滿美麗的幻想和豐富的想像力的。
它沒有被“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所束縛,而是在與少年閏土的情感交流中舒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給自己展開了一個廣闊而又美麗的世界。
少年的“我”是純粹的,少年閏土也是純粹的。
他們之間的關系不是用封建禮法關系組織起來的,是平等相處的玩伴,是一種友誼,而非主仆。
少年閏土的概念里“我”不是一個身份高貴的“少爺”,少年的“我”也不會意識到將閏土當作奴仆。
他們之間的情感交流是暢通無阻的,是沒有任何顧忌和猶豫的。
重讀他們之間的對話,便可以感到他們之間的交流是無拘無束的,并沒有太多的利益思考。
少年閏土來到城里,“見了許多沒有見過的東西”;少年“我”通過與少年閏土的談話,也像看到了過去自己從來沒有看到過的世界。
總之,回憶中的“故鄉”是一個美好的世界,這個世界實際是少年“我”美好心靈的反映,是少年“我”與少年閏土和-諧心靈關系的產物。
但這種心靈狀態不是固定的,那種美好的幼時友誼也無法得到永恒的維系。
生活讓閏土變了,“我”自然也變了,之間的情
讀完《故鄉》后的感受
篇一:讀《故鄉》有感謝謝 封建社會下的悲慘人生——讀《故鄉》有感最近幾天看了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讀完這篇文章后,我頗有感觸。
《故鄉》這篇文章以敘述主人公“我”回到家鄉遷居的見聞感受為線索,描寫了舊中國農民悲慘生活和精神病苦,抒寫了作者對人與人之間存在隔膜的深沉憂慮以及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在本文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閏土。
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少年閏土的形象與中年閏土的形象有很大差異。
少年閏土是天真、活潑、勤勞、勇敢、機靈的小英雄,而中年閏土的形象是迷信、麻木、好不覺醒的木偶人。
“他站住了,臉上顯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
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分明的叫道:‘老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說不出話。
”這幾句話可以看出閏土見到童年好友是高興的,但是二十幾年的世態炎涼使他感到痛苦、難堪。
“終于恭敬起來”蘊含深沉的悲哀。
“厚障壁”比喻人與之間的隔膜,封建等級觀念的束縛。
從中可以看出中年閏土的性格是封建社會壓迫,扭曲的結果,值得同情。
從閏土身上,可以看出舊社會的黑暗和勞動人民苦難的生活,我為我生活在一個新中國,一個新的社會而感到幸福。
魯迅先生在文章最后說道:“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句話說明了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實踐,就沒有希望。
雖然實現“希望”困難很大,但是只要去不斷的探索,實踐,就有可能實現“希望”。
我也在想:我們在生活中何嘗沒有呢
篇二:讀《故鄉》有感在學習了《少年閏土》這篇文章后,我對《故鄉》這篇短文有了濃厚的興趣,于是就買到了這本書。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書,找到《故鄉》這篇短文,興致勃勃地看了起來。
我不知不覺的被這篇文章所吸引。
知道了魯迅離家一下就是二十多年,與閏土也離開了二十多年。
在他回家的這幾天,閏土也到他家來看他。
見面時,閏土并沒有以哥弟相稱,而是猶猶豫豫地叫了一聲“少爺。
”這可讓魯迅打了一個寒噤。
這時,我也很難過。
想一想:二十年前,以哥弟相稱的兩個人,卻在二十年后有了一層可悲的厚屏障。
這難道就是當時社會的黑暗嗎
原先的兄弟倆,現在卻被迫分離。
因為身份的不同,稱呼的改變是不可避免的。
因為當時社會的黑暗,使得人們過的沒有尊嚴,沒有權利,沒有錢財。
因為這樣,使得一些剛剛出世的嬰兒悲慘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因為這樣,許多老人本來可以享清福,去帶著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
因為這樣,“豆腐西施”成了“圓規”。
而魯迅在那個時代可以說是一個豪俠,以筆為武器,直刺封建社會的瘡疤。
他在《故鄉》里寫下這樣一句話: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根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就是魯迅小說中含著的微言大義吧。
我還不太懂。
篇三:讀《故鄉》有感這個星期,我有幸讀到了魯迅先生寫的《故鄉》。
這本書講述了魯迅小時候的生活,可以說是魯迅的童年既快樂又不是真正的快樂。
童年的魯迅家里忙月時認識了一個玩伴,叫閏土。
魯迅和他是一見投機,便對對方產生了好感。
閏土非常機靈,也非常聰明,還讓魯迅知道了鄉村許多好玩而又有趣的事情,讓魯迅的童年變得豐富多彩。
當魯迅長大的時候,閏土也長大了。
待閏土再來看魯迅時,閏土思量了一會,沒有叫一聲“迅哥兒”,而是稱呼魯迅:“老爺”。
魯迅愣了,他突然想到了社會的風氣和大部分富人的習性,心里不由得一冷,他意識到,閏土的心靈已經被束縛了,他在真正意義上,已經失去自由。
從此,魯迅開始寫一些有意義的文章,不為別的,只為了解放當時社會上最底層人民的心靈,讓他們獲得自由。
讀了這本書,我深有感悟。
我既為那時的人民默哀,在當時,人民得在那么艱苦的環境下生存,還得忍受國民黨的壓迫,許多人的心靈已變得麻木不仁,人民的生活可以說是雪上加霜;我也為魯迅勇于為人民寫文章而欣慰,魯迅在國民黨的嚴厲威脅下,仍不屈不服,仍舊寫一些能讓民心奮起的文章,這個舉動真是讓我十分敬佩。
這就是我愛讀的故事書《故鄉》,大家也一起來享受心靈的雞湯吧
篇四:讀《故鄉》有感最近,老師又推薦了魯迅的一篇文章,叫做《故鄉》。
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里,我剛剛看完,感觸頗深,接下來我就講一講我的感受。
《故鄉》里的魯迅,雖然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卻像一只井底的青蛙,只能看著那四角的天空,在大院里悲哀地念著“之乎者也”;而閏土的生活雖然充滿艱辛,但他快樂、自由,有無窮無盡的稀罕事等著他去發現。
當幾十年后,朋友已經變成了下人,這呈現出了舊社會的封建制度,以及魯迅對這種封建制度的憎惡,他希望他的侄子和水生,不要像他和閏土一樣,在受這種制度的束縛。
還有最后的那一句:“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說的是就算前方沒有路,我們也可以創造一條路。
魯迅的書并不怎么深奧,但卻是我們幾乎一輩子都弄不懂得。
篇五:回不去的故鄉_讀《故鄉》有感一游子,離別故鄉二十余載。
一日,因家變故,回到生長之地,竟發出“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的哀呼,謂人難斷其遇之變故及故鄉所生何之大變也。
其處時代,也屬可悲,偏偏在中國社會黑暗不凈時。
這與他別故鄉時的社會已毫無比擬之處。
當時的故鄉定是如畫之美,起碼在作者看來是這樣。
當時的現象便是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歸,記憶中的楊二嫂、閏土還是那么單純。
可二十年后所見,本以為一切的人和事還能如人生之初見一樣美妙,但他料不到,一切大變。
不凈的思想滲入小村,侵入了人人的大腦,將他們的思想拖慢、濁化,才有了他所感的“一層可悲的厚障壁
”其言之言,可謂眾人之言。
我與他就有相近的遭遇。
之前出生和成長之處也是美好如一幅古畫,有著日夜為伴的好友;有著令人難忘的風景;也有作者文字中的美好情愫。
但由于生活的變故,離了他們。
偶有一兩次回見時,也沒有了童年的感覺,話只是有一茬沒一茬的搭著,好像自己與朋友都被一種不可名狀的東西附住了嘴,腦里只是空洞洞的,還有些簡單到聊以自慰的話。
若將這些與往后比,可謂極妙哉。
因為總算還見得到幾面。
窗前花落花又開,現在是想也回不去。
極思念時,只得對著一片片靜得可怕的廢墟憑吊,任憑自己如何聲聲呼喚伙伴的乳名,也只有斷斷續續的鳥叫聲劃破灰色的天空。
以至于我常想自己是否有過
老朋友都一一離去,想也想不出個結果,我索性不想了。
不被這廝纏住鎖住。
魯迅也沒有被這繁瑣的情緒纏住,由此悟出了“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的道理,其實他的心里此時還想著“海邊一片碧綠的沙地”。
很無奈,現實中的與記憶中的實在相差太多,而夢中的家長卻不知何處去尋了。
我也正如他,只覺得這所有的變故和經歷是對自己的一種歷練。
在這其中變化的人和事,也只能被埋沒在時光的沙壤中,自己務得更好則知足。
那夢中的情愫,也只能留給自己去追溯。
故鄉仍是心中最期望去的地方,帶著回憶和美好的憧憬,期待明天會更好。
夢中再見時還如初見時的美好。
如冬日冰雪里的那一珠紅梅。
對家鄉的感受一百字
人們說,鄉情總是令人難忘的.是的,鄉情是一支古老而又深沉的歌謠,時時在我心中奏起愛的旋律.故鄉那彎彎的黃土小道,那小河邊的朵朵黃花,那淳厚善良的鄉民……故鄉的一切都濃在了我的鄉情愛歌里.也許是那嗚嗚的葉笛,也許是那呢喃的紫燕,不,是家鄉那淡淡的黃花吧,牽動了我多少歸鄉的夢.我的家鄉是個不大的村莊,一條小河從村前流過.沒到春天,河岸坡上就會開滿黃花,一朵連一朵,一片有一片.顏色是淡淡的,但是看起來又是那樣艷.它們開在荒地上,藏在野草間,調皮地向人們探著頭,而在那黃花叢中,又包含了多么美妙的一個世界啊!這里又是一個天然“牧場”,黃花的枝和葉是肥美的牧草,人們喂養的牛羊都放養在這兒,所以人們更加喜愛這兒,喜愛這兒的黃花.那時,小村的生活就像清清的河水那樣平淡而恬靜.人們做完了事情,就坐在各家門前的黃土地上,搖這芭蕉扇,說這那古老而又遙遠的故事,而故事又總是八仙,天宮……幾年過去了,小村還是這樣秀麗嗎?河岸邊上的黃花還是那樣鮮艷嗎?在春風蕩漾的季節,我離開了喧鬧的市區,回到了我日夜思念的家鄉.汽車一直把我送到了村子的街頭.我驚奇的發現記憶里那彎彎曲曲的黃土小道已被寬闊的馬路所代替;原來道路兩邊的低矮破舊的房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的新瓦房,街道兩旁載滿了觀賞的樹木,每隔不遠,還設有一個花壇,雖然不大,但青枝綠葉,姹紫嫣紅,給鄉村添上了無限生機.變了,小村大變了.我這樣感嘆著,走進了二叔的家門.剛跨進院子,就受到了熱情的歡迎:雞、鴨、鵝奏起了農家特有的“迎賓曲”,小黃狗歡樂的搖著尾巴.這時,二嬸從屋里走出來,驚喜地喊到:“超兒,放假了,怎么回來也不打個電話呢?”邊說邊把我拉進屋里,又一陣風似的端出兩盤黃橙橙的杏子.我看著二嬸,真想不出昔日里沉默寡言的二嬸,如今說話行動竟如此利索.我問道:“嬸嬸,二叔呢?”“他呀,他早到工廠去了,忙得連自家的責任田也不管了.噢,現在咱們辦起了農副食品加工廠,你二叔他還是顧問呢!”二嬸面帶微笑,眉宇間洋溢著喜氣.
知青返回第二故鄉時代表發言怎樣寫
你是知青你最有表達權,你應該最能寫的出東西的
致家鄉的一封信感言怎么寫
我的家鄉山清水秀,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
那里風景優美,有連綿起伏的群山,有蔥蔥蘢蘢的樹林,還有那奔流不息的大河……我最喜歡家鄉的樹林。
樹滿山都是,遠遠看去真像綠色的大海洋。
樹林的樹有荔枝樹、龍眼樹……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
荔枝樹和龍眼樹開花了。
荔枝樹的花細細密密、彎彎的,像蜜蜂窩。
那嫩葉摸起來舒服又柔軟,那葉子油亮亮的,真想摘下來玩耍,但是,我不舍得,因為葉子也有生命。
這一棵棵樹像一把把綠傘,形成這一大片樹林,吸引了全村人,個個都是贊不絕口。
夏天,荔枝樹龍眼樹結果了,為我們獻出可口美味的果子。
樹木長得郁郁蔥蔥的,密密麻麻的枝葉把樹林封得嚴嚴實實的。
樹葉太茂盛了,就連看到陽光的裂縫也沒有。
中間是一條大河。
那大河涼且清,清得能看見沉積在底的石頭和小魚。
秋天,又到其它果樹果實累累了。
一片豐收的景象,暑氣全消、層林盡染、果樹飄香,使人流連往返,盡情欣賞,五彩斑斕全收眼底,不由得大聲驚嘆:“秋天真美
”芒果、黃皮樹也結果了,摘一個來吃,真美味啊
冬天,落葉翩翩起舞,像蝴蝶在飛舞。
我一想去樹林,都會隨帶標本,把落葉撿到標本里。
想做好以后,送給親朋戚友。
我還會不禁地贊起:“家鄉真美啊
”
家庭兄弟姐妹聚會感言回家鄉一行
尊敬的本家長輩、姊妹兄弟以及晚輩們大家好今天,又是一次期待許久的我們楊氏家族的聚會和團圓的吉日。
這次的聚會使我有一種很高的成就感和榮耀感,因為今天我們楊氏家族的族譜在編委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已纂寫完成,為此我們用最熱烈的掌聲表示祝賀
但在這個過程中,編委會全體成員通過長途跋山涉水、不顧旅途勞累、尋親問根的走訪和大量的搜集資料,經過艱辛的勞動而纂寫出來的。
在此,我更對纂編族譜的主要發起人楊銀銀和編委會的全體成員表示衷心的感謝和誠摯的慰問
回想過去,我們的先祖生活在惡劣的社會里,少吃沒穿,饑寒交迫。
而他們出于生存的需求,有的投親靠友,有的打工受苦,過著四處漂泊的日子,飽嘗了人間的辛酸,歷盡了世間的磨難。
在那段苦難的歷史中,使得他們的后代相互居住逐漸甚遠,由于受歷史、地緣、交通、通訊、文化等因素的制約,他們相互溝通、交流甚少,逐漸已至互不認識,但我們確是同根同族,一脈相承。
現如今我們楊氏家族人丁興旺,枝繁葉茂。
我們這些晚輩后人趕上了太平盛世,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請不要忘記,倘若不是我們那些老祖宗歷盡千辛萬苦,以極其堅強的意志掙扎著活下來的話,這世上還會有我們這些人嗎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忘記祖先那就是不孝子孫。
我衷心希望通過楊氏家族的這次短暫的聚會活動,能夠給大家帶來快樂和機遇。
我們要團結、統一、和諧、共進, 更希望大家要再接再勵,勇創家族奇跡。
我們舉全族之力,大家同舟共濟,以嶄新的面貌,雄偉的姿態生活在世人面前,這是我們全族族人光耀楊氏家族的具體體現。
祝愿我們全族家庭美滿,繁榮昌盛,興旺發達,幸福安康,我們楊氏家族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最后,我倡導:通過今天大家族的聚會活動后,我們要常來常往,互相幫助。
不分城鄉、貧富,不論輩分、職務高低,一家有難,多家支助,實現共同致富。
因為我們永遠是一家人,雖然我們壽命不能長久,但我們家族的親情永遠會天長地久,永存不朽
尊敬的各位長輩以及親朋好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晚上好
在同學聚會上的講話逢盛世瑞氣祥和,迎新時喜氣滿堂。
今天是天降吉祥的美好日子。
今夜X酒店的燈光璀璨,流光溢彩,蓬蓽生輝,大家歡聚在這里,共同祝賀這對珠聯璧合、佳偶天成新人的結婚慶典。
今天,我們幾位授主家X和X的重托,并與X酒店的全體員工和X禮儀公司的全體員工全程為大家服務。
在此,我代表主家對大家的光臨捧場表示衷心的感謝和最熱烈的歡迎,同時也對從寧夏遠道而來的送親團成員表示謝意。
為了盛情款待大家,主家準備了豐盛的晚宴。
在今晚的宴會上,用我們農村最實在、最真誠的話說:希望大家抹開來吃、抹開來喝、抹開來紅火,今兒黑夜紅火到明兒早起。
在這喜慶的氣氛中,咱們還有優美的音樂和精彩的節目,將伴隨我們度過這段美好的時光。
另外,我們幾位在今天的服務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失誤或考慮不周的地方,請大家多多諒解
現在我提議:讓我們共同舉起酒杯,為兩位新人的新婚之喜,為在座各位的身體健康、家庭幸福美滿,也為我們共同美好的明天和更加幸福的未來而干杯
謝謝大家
尊敬的各位長輩、各位親朋好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中午好
逢盛世瑞氣祥和,迎新時喜氣滿堂。
對家鄉的不舍,對朋友的不舍感言
然后呢 你想說明什么呢
愛家鄉微感言怎么寫?
家鄉的紅棗阿拉善經濟開發區九年一貫制學校三二班楊佳欣家鄉的紅棗又大又紅、又甜又脆,一看樣子就很好吃,吃起來肯定更好吃吧
夏天棗樹長滿了新葉,過了好長時間葉子長得很茂密,密密層層的葉子是碧綠色的,當我和媽媽熱的時候是它帶給我們清涼;當爸爸媽媽不在的時候院子里棗樹就陪伴著我。
又過了好長時候棗樹開花結果了,小小的果子吃起來很酸,到了秋天紅棗成熟啦
看著那紅棗樹結滿了紅棗,好像紅色的小燈籠。
媽媽摘一大盤分給叔叔阿姨吃,叔叔和阿姨都稱贊我們家的紅棗,看著叔叔阿姨吃,我也饞得直流口水,正好還有一盤放在桌子上,我就大口大口的吃起來。
媽媽說:“別吃太快,小心噎著
”我說:“這么好吃的棗,一定要多吃點哦
”這就是我家鄉的紅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