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日觀咸寧王部曲沙娑勒擒虎歌》唐詩鑒賞
臘日觀咸寧王
部曲沙娑勒擒虎歌
盧綸
山頭曈曈日將出,
山下獵圍照初日。
前林有獸未識名,
將軍促騎無人聲。
潛形踠伏草不動,
雙鵰旋轉群鴉鳴。
陰方質子才三十,
譯語受詞蕃語揖。
舍鞍解甲疾如風,
人忽虎蹲獸人立。
欻然扼顙批其頤,
爪牙委地涎淋漓。
既蘇復吼抝仍怒,
果葉英謀生致之。
拖自深叢目如電,
萬夫失容千馬戰。
傳呼賀拜聲相連,
殺氣騰凌陰滿川。
始知縛虎如縛鼠,
敗冠降羌在眼前。
祝爾嘉詞爾無苦,
獻爾將隨犀象舞。
苑中流水禁中山,
期爾攫搏開天顏。
非熊之兆慶無極,
愿紀雄名傳百蠻。
盧綸詩鑒賞
古人以十二月初八為“臘日”。臘日出獵,為古人傳統習慣。“咸寧郡王”,渾瑊的封號。“部曲”指部將,“娑勒”,擒虎壯士的名字。
這首詩的題旨是通過壯士擒虎場面的描寫,來贊美詩人的府主咸寧郡主渾瑊。據盧綸行蹤及渾瑊的經歷,此詩約作于貞元前期。全詩可分為三大段:“山頭”八句是第一段,寫圍獵時發現猛虎,渾瑊命部將娑勒擒虎。“舍鞍”八句是第二段,描繪壯士生擒猛虎的壯觀場面。“傳呼”以下十句為第三段,寫隨從圍獵的部下向咸寧郡王祝賀,歸結到歌頌的本意。
詩一開篇從出獵寫起,“山頭曈曈日將出”,是圍獵隊伍出發時所看到的景象:太陽尚未出山,吐露的光芒卻已染紅了山頭,“山下獵圍照初日”,言圍獵開始時,已是旭日初升了。這兩句寫日出之景,既見出時空的變化,又起得氣勢雄渾,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前林有獸未識名,將軍促騎無人聲。”行動剛一開始,便有好消息傳來:前面的樹林發現獵物,因為林木茂密,一時還不知是什么動物,這時,將軍催馬向前,率先進行搜索,大家則嚴陣以待,悄無人聲。這里說“將軍促騎”,點明了此詩歌頌的主要對象,顯示出將軍的英勇無畏,指揮若定,下文娑勒擒虎,就是在將軍查明“敵情”后,命他進行的,通篇行文,也都圍繞將軍展開。“潛形踠伏草不動,雙鵰旋轉群鴉鳴。”上句寫虎潛伏草間,紋絲不動,實際上一是想躲開眾人的搜索,二是蓄勢待發,準備和人進行搏斗。下句寫環境氣氛,雙鵰,當為將軍之物,用以偵察獵物的,鵰在空中盤旋,驚得群鴉亂鳴,這句寫動,與上句虎的潛伏不動,一動一靜,恰成對照。此時的氣氛驟然緊張,經過將軍和雙鵰的偵察,已經查明獵物為一斑斕猛虎,于是將軍發布命令:“陰方質子才三十,譯語受詞蕃語揖。”“陰方”,泛指北方陰山一帶的少數民族地區。“質子”,古時候,少數民族歸附后,為表示忠誠,其國君往往派自己的兒子到中國長住,稱為“質子”。這兩句是說渾瑊通過翻譯,命他部下的勇士去生擒猛虎,壯士欣然從命。這一段是打虎的前奏曲,節奏變換,如急風暴雨,扣人心弦。
第二段寫壯士生擒猛虎的經過。“舍鞍解甲疾如風”,是說娑勒得令后,以旋風般的速度下馬解鞍,向猛虎撲去,充分刻畫出娑勒的神威,其行動如風,一來顯其毫無畏懼,二來是為了先發制人。“人忽虎蹲獸人立”。寫人虎對峙相持,其絕妙之處,在人、虎的反常行為。人本應站立,卻說“虎蹲”;虎本應蹲,卻說“獸人立”,此處寫人虎都在集中全力,準備作殊死搏斗,人作“虎蹲”,是為了蓄勢猛撲,虎作人立,是見人之后,怒不可遏,反倒直立欲撲,這個細節極為傳神,沈德潛評云“人虎互形,毛發生動”。(《唐詩別裁》卷七)“欻然扼顙批其頤,爪牙委地涎淋漓”。這兩句是人、虎短兵相接,展開惡戰。
上句寫壯士打虎,“欻然”,忽然,急速的樣子,“扼顙”和“批頤”,分寫娑勒兩只手的動作,一只手扼住虎顙,將虎頭盡力往下按,另一只手猛擊虎的面部,極寫娑勒的神勇。下句寫虎在壯士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勢下,爪牙著地,口涎橫流,狼狽不堪。“既蘇復吼抝仍怒,果葉英謀生致之。”二句意謂虎顙被按得太緊,悶絕過去;但略一松手,它又蘇醒過來,仍然在怒吼著、掙扎著。經過幾次的反復過程,猛虎力氣用盡,活活地被人捉了回來。“英謀”,咸寧郡王英明的謀劃,與上文“譯語受詞蕃語揖”的“受詞”相應,“葉”,符合、實現的意思。“拖自深叢目如電,萬夫失容千馬戰。”這兩句寫猛虎被擒后的余威。當娑勒把老虎從深叢中拖出時,它仍目光如電,使得人馬因恐懼而變色、顫栗。此處寫虎威、人恐、馬顫,反襯出娑勒勇武無比。
第三段轉入祝賀和頌揚,由擒虎想到擒敵衛國,收結全詩。“傳呼賀拜聲相連,殺氣騰凌陰滿川。”目睹打虎的壯觀場面后,咸寧郡王的部下一起向他拜舞祝賀,群情激昂,士氣高漲。古時打獵實為練兵,看到元帥部下有如此勇武的將官,將士們當然士氣高昂,很自然地產生聯想:“始知縛虎如縛鼠,敗寇降羌在眼前。”我們的.將軍縛虎尚如縛鼠一樣易如反掌,如果打仗,肯定會無往不勝,想到這里,敗寇降羌似乎已經出現在眼前了。詩人由打獵寫到打仗衛國,大大深化了詩的主題。“祝爾嘉詞爾無苦,獻爾將隨犀象舞。苑中流水禁中山,期爾攫搏開天顏。”這四句奇峰突起,詩人異想天開,直接與老虎對話,安慰老虎說,我用好話來祝愿你,你可別為被捉而苦惱。你將被榮幸地獻給皇帝,將同那些經過訓練的大象、犀牛一起跳舞,住在有山有水的禁苑中,希望你的搏斗之技,能博得皇帝開心。“非熊之兆慶無極,愿紀雄名傳百蠻。”末尾兩句由擒虎起興,借用周文王卜卦出獵,得到呂尚的典故,贊揚皇帝寵任咸寧郡王,天下即將太平,我愿通過這首詩,將咸寧郡王的威名傳遍百蠻。
這首詩最為精彩的部分,無疑是打虎一段,這一節不但在“十才子”詩中一枝獨秀,即使置于佳作如林的盛唐詩中,也光彩奪目。王士禛說“盧綸大歷十才子之冠晃”(《分甘余話》卷四),僅憑此詩,盧綸即不虛此名。沈德潛云:“中間搏獸數語,何減太史公鉅鹿之戰。”如果從聲威氣勢上著眼,盧綸寫娑勒擒虎的壯舉及人馬顫栗的情景,確實與司馬遷筆下“鉅鹿之戰”寫項羽率楚軍破釜沉舟、以一當【第10句】:喊聲動地,而“諸侯軍之人人惴恐”的場面相似。此外,這首詩內涵豐富,場面壯觀,具有很強的敘事色彩,標志著盛唐詩向中唐轉變的契機。
《王十二兄》李商隱唐詩鑒賞
《王十二兄》是李商隱寄給王、韓二人,抒寫深切的悼亡之情,說明未能應約的原因。全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王十二兄與畏之員外相訪見招小飲時予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
謝傅門庭舊末行,今朝歌管屬檀郎。
更無人處簾垂地,欲拂塵時簟竟床。
嵇氏幼男猶可憫,左家嬌女豈能忘?
愁霖腹疾俱難遣,萬里西風夜正長。
【賞析】
“謝傅門庭舊末行,今朝歌管屬檀郎。”謝傅即謝安,死后追贈為太傅。這里借指岳丈王茂元。晉潘岳小字檀奴,后人或稱之為檀郎,唐人多用以指女婿。
這里借指韓瞻。兩句是說,過去我在王家門庭之中,曾忝居諸子婿行列之末,參與過家庭的宴會,而今天的歌吹宴飲之樂,卻只能屬于韓瞻了。李商隱娶的是王茂元的幼女,故謙稱“末行”。
不過他最得茂元的喜愛。如果說,“舊末行”的身份所引起的是對往昔翁婿夫婦間家庭溫馨氣氛悵然若失的懷想,那么,“今朝歌管”所帶給詩人的就只有無邊的孤孑與凄涼了。
“歌管屬檀郎”,“屬”字慘然。詩人感到,自己與家庭宴飲之樂已經永遠斷絕了。
頷聯“更無人處簾垂地,欲拂塵時簟竟床。”頂上“歌管屬檀郎”,掉筆正面抒寫悼亡。對句化用潘岳《悼亡詩》“展轉眄枕席,長簟竟床空;床空委清塵,室虛來悲風”句意。
兩句以重簾垂地、長簟竟床和清塵厚積來渲染室空人亡、睹物思人。
這原是悼亡詩中常用的手法和常有的意境,但此處卻不給人以蹈襲陳舊之感,寫得別具新意,極富神韻。詩人在恍惚中,感到妻子還在室內,不覺尋尋覓覓,下意識地到處搜尋那熟悉的身影,卻發現已是人跡消逝的空房,不禁發出“更無人處”的悲傷嘆息。
正在這時,眼光無意中落到悄然垂地的重簾上,若有所失。看到床上積滿了灰塵,過去拂拭,但定睛一看,但卻是一張除了鋪滿的長席之外別無所有的空床!
這后一個舉動,不但突出了詩人目擊長簟竟床時的驚悸之感,而且表現了詩人面對空床委塵而不忍拂拭的心理,似乎那會拂去對亡妻的親切回憶。句首的“欲”字,正傳出這種欲拂而未能的意態。
頸聯“嵇氏幼男猶可憫,左家嬌女豈能忘?”寫幼女稚子深堪憫念。嵇康之子嵇紹,十歲而喪母;左思曾為他的女兒作《嬌女詩》,有“左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之句。這里分別以“嵇氏幼男”、“左家嬌女”借指自己的幼子袞師和女兒。
失去母親憐愛的孩子是可憐的,自己孑然一身,在寂寞凄涼中稍感慰藉的,也只有幼男嬌女,身在幽冥的.妻子,想必更加系念留在人間的幼男嬌女,經受著幽顯隔絕無緣重見的痛苦,兩句又好象是對幽冥中的妻子所作的鄭重表白和深情安慰。憐念子女、自傷孤孑、悼念亡妻,這幾方面的感情內容都不露痕跡地表達出來了。
袞末聯“愁霖腹疾俱難遣,萬里西風夜正長。”
在秋雨西風、漫漫長夜的背景下進一步抒寫因悼念亡妻而觸發的深長而復雜的內心痛苦。愁霖,指秋天連綿不斷的苦雨。腹疾,語本《左傳·昭公元年》“雨淫腹疾”,原指因淫雨而引起的腹瀉,這里借指內心的隱痛。
李商隱一生的悲劇遭遇和他的婚姻密切相關。
由于他娶了王茂元的女兒,遭到朋黨勢力的忌恨,從此在仕途上坎坷曲折。這種遭遇使得詩人的婚姻籠罩著一層悲劇的陰影,造成他心靈上深刻的創傷和無法解脫的痛苦。如今王氏雖已去世,這種悲劇陰影仍在繼續。
綿綿秋雨,萬里西風,茫茫長夜,包圍著他的是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的凄冷和黑暗,內心的痛苦也和這綿延不絕的秋雨一樣無法排遣,和這茫茫長夜一樣未有窮期。“西風”而說“萬里”,“夜”而說“正長”,都寫出了在黑暗的夜晚,外界環境作用于詩人的聽覺、感覺所引起的感受。錢良擇評這首詩說:“平平寫去,凄斷欲絕。”說出了此詩平易而富感情含蘊的特色。
《敕勒歌》的詩歌鑒賞
敕勒歌
北朝樂府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注釋]
1.敕勒: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2.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3.穹廬: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4.蒼蒼:青色。
[簡析]
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最后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里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全詩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這首詩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宋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山谷題跋》卷七)。因為作者對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點,不必用力雕飾,藝術效果就很好。
戎昱:桂州臘夜唐詩鑒賞
桂州臘夜戎昱
坐到三更盡,
歸仍萬里賒。
雪聲偏傍竹,
寒夢不離家。
曉角分殘漏,
孤燈落碎花。
二年隨驃騎,
辛苦向天涯。
戎昱詩鑒賞
戎昱在廣德至大歷年間,先后在荊南衛伯玉、湖南崔瓘幕下任職,大歷后期宦游到桂州(州治今廣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觀察使李昌巙的幕賓。此詩是他到了桂州第二年的歲暮寫的,抒發臘夜懷鄉思歸之情。
開頭兩句敘寫除夕守歲,直坐到三更已盡。這是在離鄉萬里,思歸無計的處境中獨坐到半夜的。一個盡字,一個賒字,襯托出了鄉思的綿長,故鄉的遙遠。一個仍字,表現出不得已而滯留他鄉的凄涼心境。
三四兩句寫三更以后詩人凄然入睡,然而睡不安穩,進入了一種時夢時醒的朦朧境地。前句說醒,后句說睡。雪聲偏傍竹,是描寫雪飄落在竹林上,借著風傳進一陣陣颯颯的聲響,在不能成眠的人聽來,就感到特別孤寂凄清。由此將南方寒夜的環境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那個偏字,更細致地刻畫出愁人對這種聲響所特有的心靈感受,似有怨惱而又無可奈何。寒夢不離家,在斷斷續續的夢中,總是夢到家里的情景。在夢之前加一寒字,不僅說明是寒夜做的夢,而且表現出了詩人心理上的寒,就使夢帶上了凄涼的感情色彩。
五六句敘述時斷時續的夢醒以后再無法入睡時的情形。曉角分殘漏,寫所聞。古代用滴漏計時,夜間憑漏刻傳更,殘漏指夜將盡時的更鼓聲。天亮后號角一響,更鼓聲歇,表明長夜過去,清晨來臨。分,是從聽覺上的不同,反映時間上的劃分,說明了詩人夢斷以后直到聽見角聲以前,一直眼睜睜地躺在床上耳聞更聲,其凄苦之情可知。孤燈落碎花寫所見,青燈照壁,詩人長時間地望著那盞孤零零的昏暗油燈掉落著斷碎的燈花。孤字既實寫詩人環境的冷清,又傳達出了他主觀感受上的寂寞。此聯通過一聞一見,將詩人的鄉思表現得含而不露,意在言外。
二年隨驃騎,辛苦向天涯。最后一聯與首聯相呼應,指明離家萬里,歲暮不歸的原因,收結全詩。
驃騎,是驃騎將軍的簡稱,漢代名將霍去病曾官至驃騎將軍,此處借指戎昱的`主帥桂管防御觀察使李昌巙。
這首詩敘寫了除夕之夜由坐至睡、由睡至夢、由夢至醒的過程,對詩中所表現的鄉愁并沒有直接敘寫,但其意自見。特別是中間兩聯,渲染環境氣氛,以襯托詩人的心境,藝術效果很強。那雪落竹林的凄清音響,回歸故里的斷續寒夢,清曉號角的悲涼聲音,以及昏黃孤燈的殘燭余燼,都暗示出主人公長夜難眠、悲涼落寞、為思鄉情懷所困的情景,表現了此詩含蓄雋永、深情綿邈的藝術風格。
上一篇:火箭發射那套臺詞聚集三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