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鬼話】“鬼話”,指的是騙人的謊話。“鬼話”一詞,源自一百多年前的穗、港、澳一帶,與今日詞義不同。那時的“鬼話”曾指鬼佬之話——英語。 約一百六十年前,廣州出版過英語學習讀本,封面大字標明書名是《鬼話》。 如當時已有今義,斷然不會將英語學習讀本命名為《鬼話》。那樣,誰還敢學習英語呀! 這本早年英語課本《鬼話》很有趣,是中文英語書。如在“球”后面用漢語注音為“波”,所以后來粵語干脆不說“球”了,改用“鬼話”之“波”了。《鬼話》書已罕見,美國有本《廣州番鬼錄》對此有較多介紹。 何以稱英語為“鬼話”呢?許多文獻記載,“鬼”多指“遠國蠻夷”或“異族外國”之人。如朱熹集注:“鬼方,遠夷之國也。”“鬼話”顯然來自古代中國對外國的稱謂,無貶義。 鬼話轉義為今義,顯然是中文特點一詞多義之故,國人又極善于聯想,“鬼”在古代許多小說中是壞東西,能妖言惑眾,借《鬼話》為“鬼話”。
【第2句】:【耗子】“耗子”即老鼠。那么,為什么把“老鼠”稱為“耗子”呢? 五代時,封建軍閥割據,爭戰頻繁。統治者為了自己窮奢極欲地享受和籌集戰爭經費,變本加厲地搜刮百姓,他們給苛捐雜稅立了許多稀奇古怪的名目。據《舊五代史·食貨志》記載,賦稅除正項之外,還有許多附加稅,如農家吃鹽要上鹽稅,釀酒要交酗稅,養蠶要交蠶稅等。 不僅如此,附加稅之外還有附加稅,名為“雀鼠耗”。官府規定:每交糧食一石,加損耗兩斗。連絲、棉、綢、線、麻、皮這些雀鼠根本不吃的東西,也要加“雀鼠耗”,每交銀十兩加耗半兩。 到后漢隱帝時,“雀鼠耗”由納糧一石加耗兩斗,增加到四斗,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但又不敢公開抱怨皇帝,便將一肚子的怨氣發泄到老鼠身上,咒罵老鼠是“耗子”。其實,老鼠是小耗子,官府才是大耗子。
【第3句】:【情真不言謝】(諺)真情實意的人之間,不說感謝的套話。指彼此感情真摯,就用不著說客套話。
【第4句】:【老母豬想吃天鵝肉】 釋義:比喻非分的妄想。 例句:第二天,那幫小子更歡了,這個說:“我知道了,這小子是個放豬的——豬倌!”那個說:“豬倌也想來上學。真他媽老母豬也想吃天鵝肉哇!”
【第5句】:【公眾堂屋無人掃】指一種社會心理,不關心公共事業。 周立波《山鄉巨變》:“我就是怕公眾堂屋無人掃,社里人口 添多,田還是這些,明明是個吃虧的路徑。”
【第6句】:【別人的肉貼不到自己身上】不屬于自己的,不可靠。特指 非親生子女,不可能有親情。劉澍德《歸家》:“說句生分的 話,你莫生氣。別人的肉貼不到自己身上的!”
【第7句】:一只公雞四兩力,四只公雞舂米吃。
【第8句】:【殺雞焉用牛刀】此語比喻不能大材小用或小題大做。誰能想這樣一句俗語竟然出自孔圣人之口。 《論語·陽貨》記載,春秋時,孔子的學生子游任武城宰。有一次,孔子到武城去,聽到城里有弦歌之聲,微微一笑說:“割雞焉用牛刀?”意思是說,武城這樣一個小地方沒有必要推行禮樂大道。子游一本正經地說:“過去您教導我們說:‘君子懂得禮樂之道就會有仁愛之心,小人懂得禮樂之道就容易被役使。’我正是按照您的教導去做的呀!”孔子聽后對其他學生說:“子游說得對,我剛才不過是開個玩笑罷了。”
【第9句】:【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諺)指不識貨物的優劣真偽,最好的鑒別辦法是進行比較;經過比較,自然優劣分明。也泛指對人、對事、對物,有比較就有鑒別。
【第10句】:【上山容易下山難】(諺)指上山時重心在前,好用力;下山時腳步不穩,易打跌。也比喻人的社會地位上升時神情慰悅,下落時顏面無光。
【第11句】: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
【第12句】:【死店活人開】(諺)店是死的,開店的人是活的。指會做生意的人,會把生意做得很活、很興旺。也泛指凡事貴在靈活處理,不死守成規。
【第13句】:【路子寬】(慣)比喻門路多、關系廣。 也作路子野。 路子廣。
【第14句】:【太歲頭上動土】太歲,即木星。古代術數家認為太歲所 在是兇方,不宜動土建筑。此語表示觸犯忌諱,膽大妄為, 或敢作敢為。香港金庸《笑傲江湖》:“你天大的膽子,到太 歲頭上動土?”
【第15句】:【老母豬銜著象牙筷子——裝煞也是殺材】(歇)銜:用嘴含著。 煞:用在動詞后面,表示程度深。 殺材:該殺的料。指裝得再好,也沒有好下場。常含責罵意。
【第16句】:【拿雞蛋往鵝卵石上碰】(慣)比喻以弱犯強,不自量力,自取滅亡。 也作拿著雞蛋打石頭。 拿雞蛋往墻壁上碰。
【第17句】:【拉大旗作虎皮】(慣)比喻用名人的威望或他人的名義來抬高或保護自己。
【第18句】:【一人一把土,堆起萬丈山】(諺)一個人掬起一把土,就能堆起一座高山。指積零就能成整,積少就能成多。也指一項大事業,要靠眾人協力才能成功。
【第19句】:【一個老鼠壞了一鍋湯】(諺)比喻個別的劣質分子會殃及整體事業。也比喻因為一個環節不好而影響了整體榮譽。
【第20句】:【露馬腳】現代人們用“露馬腳”來比喻暴露了隱蔽的事實真相。關于露馬腳,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明太祖朱元璋原是布衣,家境十分貧寒,參軍后與一位在軍中長大的姓馬的姑娘結婚。馬氏聰明賢惠,相貌也不錯。朱元璋當了皇帝,馬氏夫人被封為皇后。馬皇后苦盡甘來,盡享榮華富,但也有令她苦惱的隱衷。她深居簡出,每當與外人接觸時,總是長裙拖地,把雙腳蓋住。原來這位皇后,沒有纏足,長有一雙“天足”。在封建時代,女子大腳,本來就是一大忌諱,何況皇后呢?一天,馬皇后坐轎到金陵街頭,當然她不會忘記隱藏那雙“天足”,不料一陣大風掀起了轎簾,馬皇后的腳露出來了。消息不脛而走,轟動了金陵城。于是“露馬腳”一詞就像一陣風刮到了民間。這是“露馬腳”一詞來源的主流說法,影響很廣。
【第21句】:【好莊稼長不到好土上】(慣)比喻好孩子沒有生在條件好的家庭。
【第22句】:【只吹冷風,不添熱火】(慣)比喻只說某人的壞話,不說好話。
【第23句】:癡人說夢比喻荒謬至極,不可相信。宋代僧人惠洪的《冷齋夜話》卷九記載:唐代龍朔年間,有異僧名僧伽者游江淮間。有人問:“汝何姓?”僧伽答:“姓何。”又問他是“何國人”,他也回答說“何國人”。李邕據此為僧伽作碑云:“大師姓何,何國人。”惠洪說罷這件事,掩卷笑道:“此正所謂對癡人說夢耳!”按,隋唐時有一個西域城國,名為“何國”,居那密水南,為碎葉國的屬國,與漢地有來往。西域僧人多用國名為姓,如安世高是安息國人,康僧會是康息國人。僧伽來自何國,自稱姓“何”,不足為奇。看來,“癡人說夢”不是別人,倒是惠洪了。此外,《五燈會元》作“癡人前不得說夢”。卷二十謂:“佛說三乘十二分,頓漸偏圓,癡人前不得說夢。”意謂佛法廣大深奧,應時說機,難以對愚癡人隨便講說,恐其執著誤解。俗語多用之。如《鏡花緣》第十八回:“今大賢說他注的為最,甚至此書一出,群書皆廢。何至如此?可謂癡人說夢!”又如馬南邶《燕山夜話-不要空喊讀書》:“當然這只不過是癡人說夢而已,決不會真有人做這樣的想法。”亦作“癡兒說夢”。例如:清代錢泳《履園叢話‘考察·墓碑》:“后之人習焉不察,以為昌黎曾有此例,刻之文集中,而其子孫競以原稿上石者,實是癡兒說夢矣!”
【第24句】:截斷眾流禪宗的云門宗有三句“轉語”示人。《五燈會元》卷十五載:“我有三句語示汝諸人。一句函蓋乾坤,一句截斷眾流,一句隨波逐流。作么生辨若辨得出,有參學份;若辨不出,長安路上輥輥地。…‘截斷眾流”,即一法不立。后淪詩者借用禪語,指見識超群、不同凡響的作品。宋代葉夢得《石林詩話》上:“禪宗論云門有三種語:其一為隨波逐浪句,謂隨物應機,不主故常;其二為截斷眾流句,謂超出言外,非情識所到;其三為函蓋乾坤句,謂泯然皆契,無間可伺。其深淺以是為序。予嘗戲渭學子言,老杜詩亦有此三種語……以‘百年地僻柴門迥,五月江深阜閣寒’為截斷眾流句。”
【第25句】:【泥里來水里去】(慣)形容辛苦勞累。 也作“泥里滾,草里爬”。
【第26句】:【未歸三尺土,難保百年身】(諺)三尺土:三尺高的土丘,指墳。百年:一輩子。指人只要還沒有死,就不敢擔保有生之年能不能平安無事。
【第27句】:【—百八十度大轉彎】朝相反的方向轉變,謂徹底轉變,根 本性的轉變。臺灣瓊瑤《窗外》:“江太太的態度忽然有一百 八十度的轉變,她用溫柔和母愛包圍住江雁容。”
【第28句】:病急亂投醫,逢廟就燒香.
【第29句】:功德圓滿佛家指法會、善事等完滿結束。《華嚴經·人法界品》(東晉佛馱跋陀羅譯):“普照一切眾,無量難思}義。建立大乘智,授以菩提記。功德圓滿日,出興照世間。長養一切世,無量功德身。”后泛指祭祀、打醮等事圓滿完成,也指某件善事已經結束或完成。洪深《五奎橋》第一幕:“四百多畝呢,起碼得打四十九天的大醮!,L七四十九天功德圓滿,那時自然是甘霖廣降大雨傾盆了!”茅盾《“驚人發展”》:“那時候,李頓調查團功德圓滿,全中國都成了共管下的太平世界。”
【第30句】:【紅花還得綠葉扶】 釋義:比喻人本領再高,能力再大,也需要別人幫助。 例句:老羅兄弟,我這是替你們想啊!你瞅哪個在臺上掌權的沒幾個貼心人? 紅花還得綠葉扶嘛!
【第31句】:【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謂沒有止境,另有更好的情況。金 近邁《歐陽海之歌》:“‘既然來了,手里必定有金剛鉆!“對!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嘛!”’
【第32句】:一般學人只會搬弄經中文句,斷章取義,而不懂得徹悟自性,便是“勞形捉影”。禪宗是“第一義”的“最上乘禪”,必須斬斷這些“葛藤”。早在宋代,“向上一路”已為士人所樂道,如嚴羽著《滄浪詩話》,專門以禪喻詩,認為學詩“功夫須從上做下,不可從下做上……醞釀胸中,久之自然悟人。雖學之不至,亦不失正路……謂之向上一路,謂之直截根源,謂之頓門,謂之單刀直人也”。后世泛指高超的境界,宋明理學深受禪宗影響,故而也經常提到“向上一路”,如朱熹批評陸九淵時,說陸之思想只是“向上一路,未曾把轉處,未免使人疑著”。又如清代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外編》:“八家中,唯歐陽永叔無此三病,而無能學之者。要之,更有向上一路在。”
【第33句】:【萬事不求人】一切靠自己,不依賴別人。老舍《駱駝祥 子》:“我要是個男的,要是也拉車,我就得拉自己的車;自拉 自唱,萬事不求人!”
【第34句】:【不顯山,不露水】 釋義:比喻守口如瓶,不露聲色。 例句:“吵什么呢?背人的事,不顯山不露水唄!”
【第35句】:【六成】“六成”是個俗語,念成兒化音“六成兒”。比喻生猛、不懂事,心眼不全。它源自事物的比例,以十為滿(整體)。后多用于生熟比例,例如“今年的芒種,麥子才有八成熟,得再過三天才能割。”再如,蒸年糕要十成熟,一旦沒蒸熟,也不能說沒熟,得說“高(糕)生”,過年時都要避諱不吉利的言語。后來,用于比喻傻小子缺心眼,是為“六成兒”,即半生不熟。
【第36句】:寧救百只羊,不救一條狼。
【第37句】:【嚼字眼】(慣)形容過分地斟酌字詞。
【第38句】:【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各人有各人的愛好。類似的:牛肉 炒韭菜,各人心所愛/清油炒菜,各有所愛。沈從文《邊城》: “橫順是牛肉炒韭菜,各人心里愛,只看各人心里愛什么就 吃什么,渡船不會不如碾坊!”
【第39句】:【磨刀不誤砍柴工】謂準備工作是必要的。李存葆《山中 那十九座墳塋》:“整個龍山工地全面停工學習,抓石頭先抓 人頭,磨刀不誤砍柴工嘛。”
【第40句】:【寧穿朋友衣,不戲朋友妻】(諺)指朋友的東西不妨借用,但對朋友的妻子不能輕浮隨便。 也作“寧穿朋友衣,不占朋友妻”。
【第41句】:【實相】指宇宙事物的真相或本然狀態。佛家還指出,實相也就是無相、空相,如《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法華經·方便品》:“惟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話說人間榮華富貴,眼前的多是空花,不可認為實相。”又如清·龔自珍《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佛不壞假名而說實相。”后指真實情形,如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此正滿洲行政之實相也。”(文賢)
【第42句】:隔靴搔癢不透徹,不貼切,抓不住要點,無濟于事,謂之“隔靴搔癢”。如宋代嚴羽《滄浪詩話·詩法》:“意貴透徹,不可隔靴搔癢;語貴灑脫,不可拖泥帶水。”此語本于《五燈會元》卷八:“問:圓明湛寂非師意,學人因底卻無明?(契穩)師日:辨得也未?日:恁么則識性無根去也。師日:隔靴搔癢。”
【第43句】:【人前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見“逢人且說三分話”。
【第44句】:【 掉在漿糊盆里】糊涂,弄不清楚。類似的:一盆漿糊。成 語:糊里糊涂。明代《金瓶梅》:“恰掉在面糊盆里一般,乞那 廝局騙了:說你家中有事,上東京去了。”
【第45句】:【舌頭帶鉤子】(慣)譏諷人說話帶刺或話里帶著不滿、挑拔的意味。 也作舌尖帶刺兒。 舌尖子蜇人。
【第46句】:【十個指頭咬著都疼】(諺)比喻骨肉情深,無論傷著哪一個,都一樣心疼。 也作十個指頭咬咬哪個都疼。 十個指頭扎了哪一個都是一樣疼。
【第47句】:【棗核解板兒——能有幾鋸】(歇)解板兒:用鋸子鋸開。棗核很小,把棗鋸開,根本用不了幾鋸。 鋸:諧“句”。指沒有多少話語或唱詞。
【第48句】:【打抽豐】(慣)抽豐:分肥,分得利益。指利用各種名義或關系向人索取財物。一說,古時衙役每于秋風起時以做棉衣為由向富戶索款。 也作打秋風。 打秋豐。
【第49句】:【十里不同俗】(諺)指一處有一處的風土民情,即使兩地相隔很近,也難求一致。 也作十里鄉俗不同。 十里鄉俗不一般。
【第50句】:【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無人關心,無人喜愛。老舍《正紅旗 下》:“他最愛花草,每到夏季必以極低的價錢買幾棵姥姥不 疼舅舅不愛的五色梅。”
【第51句】:【聾子的耳朵——擺設】(歇)擺設:用來裝飾點綴的東西。指人或物形同虛設,沒有實際作用或價值。 也作聾子的耳朵——樣子貨。 聾子的耳朵——擺個樣子。 聾子的耳朵——配相的。
【第52句】:【山山有路,路路相通】 釋義:形容道路四通八達。“山山”又作“山口“。 例句:“他們走的是哪條路?”“山山有路,路路相通!進來的時候就是分開走的,講不準。”
【第53句】:【 人惡禮不惡】待人不應該失禮。明代《金瓶梅》:“自古人 惡禮不惡。他男子漢領咱若多的本錢,你如何這等待人? 好名兒難得,快休如此。”
【第54句】:【進了仙觀,忘了舊廟】(慣)比喻人生活環境好了,就忘了過去。
【第55句】:【老虎吃螞蚱——零打碎敲】(歇)本指零碎地吃,轉喻零敲碎打地消滅或整治。 也作老虎吃螞蚱——碎拾掇。 老虎撿螞蚱墩兒——碎拾掇。墩兒:堆兒。
【第56句】:【二虎相斗,必有一傷】 釋義:比喻雙方互相爭斗,終有一方失敗、受損失。“相斗”又作“相爭”、“爭斗”。 例句:他無情,咱們不能無義。如今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咱們還不很清楚。二虎相斗,必有一傷,正中楊嗣昌的心懷。
【第57句】:【黃鼠狼唱曲,專給小雞聽】 釋義:比喻故意說某些話給別人聽。 例句:二嬸心里說:“老東西,你這是黃鼠狼唱曲,專給小雞聽。”
【第58句】:【旦角】“旦角”指戲劇里女性角色,有正旦(青衣)、老旦、花旦、武旦等區別。在京劇界有著名的“四大名旦”梅、尚、程、荀。那么旦角是怎么來的呢? 西漢桓寬的《鹽鐵論》里,就提到“今民間……奇蟲胡妲戲娼舞像。” 方以智在《通雅》中釋為:“胡妲,即漢飾女伎,今之裝旦也。”可見在漢代,已出現了旦角演員,盡管當時還沒有完整形態的戲劇。 胡妲,在“妲”之前冠一“胡”字,為我們點明了它的淵源所自。原來我國歷史上,習慣把來自西域的各種事物冠以“胡”字。比如胡笳、胡琴、胡桃、胡床等,舉不勝舉。 胡妲的“妲”字,任半塘先生作了正確的詮釋,他在《唐戲弄》里指出:“可能乃用一漢字足以表示女性者,以錄胡語之音。”(可能是用一個足以表示女性的漢字,來記錄胡語之音),由于是音譯,就不必拘于某字。所以唐人敦煌寫本又作“黑旦”,宋人《樂府混成集》又寫作“笪”和“旦”。 至于“旦”(或“黑旦”、“笪”)在胡語中的本義,《燕樂考源》作了解釋:“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調。以華言譯之,‘旦’者則謂韻也。其聲亦應黃鐘、太蔟、林鐘、南呂、姑洗。”可見五旦就是五音,與宮、商、角、徵、羽相當,本是西域兄弟民族的音樂術語。漢以后,隨著西域藝術的內傳,“胡妲”被作為表演歌舞的女性的代稱。“胡妲主歌而胡旋主舞”。《唐書禮樂志》說:“胡旋舞者,立毯上旋轉如風。”主歌主舞應和現在的歌伴舞差不多。而伴隨著戲曲的興起,旦則演變為唱工很重的女角的代稱。如宋代時有“裝旦”。 元朝是我國戲曲大發展時期,雜劇中已出現了正旦、小旦、搽旦等各類旦角角色,為現在齊全的旦角名稱打下了基礎。
【第59句】:【船爛還有三千釘】(諺)指木船即使破爛了,也還有三干個鐵釘在。 比喻富家即使敗落,也還有厚實的家底。 也作破船還有三干釘。 大船爛了還有三干個釘。 爛船拾起有三斤釘。
【第60句】:集體的智慧如鋼鐵,眾人的智慧如日月
【第61句】:【烏紗帽】烏紗帽早已成為歷史,它的詞義已變成官員職務的代稱。其實,烏紗帽剛一問世時,并不為官員所獨占,而是官民皆可戴用的普通帽子。據史載,烏紗帽最早出現于南北朝期間,當時,南朝有個叫休仁的人,他以烏紗抽扎帽子邊沿,稱其帽子為烏紗帽。隨后,又有人用白紗甚至雜色紗扎帽邊,這樣也就有了“白紗帽”、“雜紗帽”了。這許多帽子官民都可戴。 到唐代,烏紗帽已十分普通,通用于天子、士人、妓藝。天子視朝時,按南朝舊制戴白紗帽,民間則盛行烏紗帽,只是一種俗帽,因其比較灑脫而為隱士山人偏愛,當時烏紗帽是一種十分隨便的穿戴。 到宋代,才規定朝中官員都要戴烏紗帽,連皇帝也不例外,烏紗帽兩旁各有一根長翅(可參照宋朝皇帝的畫像),足有一尺多長,所以走起路來上下顫動。為了保護帽翅免于抖落,官員走路都小心翼翼。而翅的作用是“鎮儀”,據說這種特別裝束是為了保證戴帽者走起路來端正莊重,保持做官的尊嚴。 明朝時,官員仍戴這種烏紗帽,但皇帝已經不戴了。明朝規定:官員上朝和辦公時,皆須戴烏紗帽,穿團領衫,束腰帶。帽翅長度較前縮短了,而且寬窄也不相同,官階越高,紗帽的雙翅越窄,反之,雙翅越寬。 烏紗帽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但它的詞義卻保留了下來,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民間經常能聽到丟官就是丟掉烏紗帽。
【第62句】:【夾著尾巴做人】(慣)形容為人處世極為小心謹慎。
【第63句】:只要自己上進,不怕人家看輕。
【第64句】:【男子三十一枝花,女子三十老人家】男子三十歲,風華正 茂;女子三十歲,已經顯老。老人家,也說:一個疤。歐陽山 《苦斗》:“可不是么!男子三十一朵花,女子三十一個疤!”
【第65句】:只給君子看門,不給小人當家.
【第66句】:【伯勞東去燕西飛】伯勞,鳥名。借喻分離,后會無期。成 語:勞燕分飛。清代《兒女英雄傳》:“我是個不通世路隱姓 埋名的人,況且你我如浮萍暫聚,少一時伯勞東去燕西飛, 我這賤名賤姓竟不消提起。”
【第67句】:【隔墻須有耳,窗外豈無人】謂容易走漏消息,要防止。類 似的:墻有眼睛壁有耳/墻有縫,壁有眼。明代《水滸》:“休 得再提。常言道:隔墻須有耳,窗外豈無人。只可你知我 知。”
【第68句】:【貪小便宜吃大虧】指因貪圖小利而造成大的損失。“貪小便宜吃大虧”這樣口語化的俗語也有來歷嗎?有,而且是大有來頭,它源自大名鼎鼎的《呂氏春秋·權勛》,記述了戰國時,齊國將領達子奉命討伐燕國。出征前,達子要求齊王殺牛宰羊慰勞將士以鼓舞士氣,齊王極其吝嗇,居然沒有答應。 交戰時,齊軍士氣低落,被燕軍打得大敗,達子不幸陣亡。燕軍涌入齊國都城,搶奪了齊國無數的財寶,齊王也被迫逃亡外地。當時人們指責齊王“貪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第69句】:【吃紂王俸祿,不肯說紂王無道】 釋義:紂王:商朝末代君主,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俸祿:薪水,工資。比喻袒護自己的主人、靠山。 例句:許多人只是因為吃紂王俸祿,不肯說紂王無道,將百姓造反看成罪不容誅,而誰逼百姓造反倒不問了。
【第70句】:【抱粗腿】(慣)指攀附有錢有勢的人。
【第71句】:【小菜一碟】指不受重視。電影《末代皇帝》:“皇上,這幾 個小錢,對您來說,不是小菜一碟嗎?”
【第72句】: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第73句】:【 一口說出二十四朵蓮花】不少一個瓣花、話諧音,指說話細 致周到流利。成語:口若懸河。姚雪垠《李自成》:“你就是 一口說出二十四朵蓮花不少一個瓣,咱老張也不信!”
【第74句】: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第75句】:【狐貍總要露尾巴】(諺)不管狐貍怎樣善于隱藏,肥大的尾巴總要顯露出來。比喻人群中的惡類,無論怎樣奸詐,終究要露出他的劣跡丑態來。 也作狐貍的尾巴總是藏不住的。 狐貍再狡猾,尾巴藏不住。
【第76句】:【騎著驢騾思駿馬】(諺)騎上驢和騾子,可以代步,還想著騎駿馬可以更快更風光。指人的欲望總是無止境的,
【第77句】:吃要吃有味的,說要說有理的。
【第78句】:【死豬不怕開水澆】耍無賴,或沒有什么顧慮,怎么辦都 行。類似的:死狗不怕狼叼/死老鼠任貓拖。柳青《種谷 記》:“但他是死豬不怕開水澆的,而自己何苦惹他的恨呢?”
【第79句】:人怕理,馬怕鞭。
【第80句】:【認賊為子】認盜賊作兒子。如《圓覺經》卷下:“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佛家用以譬喻人本性昏昧,以妄見為真覺。又如《楞嚴經》卷一:“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為子,失汝無常,故受輪轉。”后亦泛指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宋·朱熹《答陳同甫書》:“今不講此而遽欲大其目,平其心,以斷千故之是非,宜其指鐵為金,認賊為子,而不自知其非也。”(常正)
【第81句】:【秀才遇見兵,有理講不清】(諺)舊指說理的秀才遇到不講理的大兵,再有理也沒法說清。泛指和蠻不講理的人是無法講道理的。或指講理要看對象。 也作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秀才碰上兵,有理講不清。 秀才見了兵,有理說不清。
【第82句】:【七個頭,八個膽】(慣)形容人膽子非常大。
【第83句】:【杖錫】即執持錫杖。錫杖是僧人所用的法器之一,上有鐵棬,棬上有環,木柄,振動時有響聲。為何叫錫杖?因取“錫錫”作響而得名,并非錫杖一定要用錫來制作不可。在古代,僧人出門云游,手持錫杖。南朝梁代慧皎《高僧傳·康僧會》:“僧會欲使道(指佛法)振江左,興立圖寺,乃杖錫東游。”唐·杜甫亦有“杖錫何來此”的詩句。由于僧人手持錫杖云游,故又稱為“杖錫客”。錫杖又名“智杖”或“德杖”。古時僧人持偵緝云游,有兩種用處:一是乞食時不說話,振動錫杖作響,使施主知道有僧乞食;二是作防衛武器,驅趕牛、犬,以免傷害自己。但是錫杖傳入中國之后,卻完全神圣化了,使其成為宗教儀式上的陳設品。現在只在及其隆重的儀式上,主法僧人才使用它,這就完全失去了錫杖原來的意義。錫杖的形式,也與原來印度的錫杖不一樣。唐·義凈《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說:“西方所持錫杖,頭上唯有一股鐵棬,……其環或圓或匾,屈合中間,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銅鐵任情。”中國的錫杖,是“頭安四股”,義凈認為這與本制不合。在古詩中如清·孫枝蔚《勸酒歌》一:“正逢老僧錫杖來,見我相勸學參禪。”(無名氏)
【第84句】:【不怕紅臉關爺,就怕抿嘴菩薩】 釋義:關爺:關羽,三國時蜀國的名將,性格耿直。性格爽直的人容易相處,表面和善的人難以對付。 例句:“我們的對手是這樣一只九尾狐。常言道:‘不怕紅臉關爺,就怕抿嘴菩薩。’我們對付這樣的敵人,可要動動腦子才行啊!”
【第85句】:【鐵不磨要銹,水不流要臭】(諺)鐵要打磨,才不會生銹;水要流動,才不會發臭。比喻人要經常運動身體,才能保持健康。
【第86句】:【人生能有幾回搏】(諺)搏:拼搏。指人的生命有限,機遇不多,應該積極拼搏,成就事業。
【第87句】:【車走車路,馬走馬路】(諺)車和馬各走各的路,互不碰撞。比喻人事上各行其是,互不相干。也比喻做事各有各的門路。
【第88句】:【 閻羅殿上撐好漢】指處境危險,態度強硬。馬烽西戎《呂 梁英雄傳》:“閻羅殿上撐好漢,我叫他們一個個都從我手中 逃不出去!”
【第89句】:【事不關己,己不勞心】跟自己無關的事情,不去費心。香 港梁鳳儀《千堆雪》:“我有種怪脾氣,一般的事不關己,己不 勞心!”
【第90句】:【打蛇打七寸】(諺)七寸:蛇的要害處,在蛇的頭之下,腹之上。打蛇必須打在它的致命部位——七寸上。比喻打擊敵人,要擊中他的要害。也比喻辦事要抓住關鍵。
【第91句】:【喝粥要等豆兒熟】(諺)要喝粥,必須等到粥里的豆子煮熟方可。 比喻做事不能性急,必須耐心等到條件具備、時機成熟。
【第92句】:【近人不說遠話】 釋義:給親近人說話不用繞彎子(yipinjuzi.com)。 例句:“咱們是近人不說遠話,沖著孩子們,你也別跟彎彎繞這群家伙們跑了。”
【第93句】:謀人事如己事,謀己事如人事
【第94句】:【心記不如墨記】(諺)指憑記憶力去記事,不如用筆墨記錄可靠。
【第95句】:【人受一口氣,佛受一爐香】(諺)人活著求的是氣順,就像佛要的是人們給它上香、對它敬重一樣。指人不能忍受的是對自己的無禮和壓制。 也作人爭一口氣,佛爭一股香。 人爭一口氣,神爭一爐香。 佛爭一爐香,人爭一口氣。
【第96句】:樹怕爛根,人怕無志。
【第97句】:【 正沒窟窿下蛆,來了個賣藕的】藕內有孔(窟窿),藕、偶諧 音。謂偶然(碰巧)遇到了一個機會。劉彥林《春風得意》: “正沒窟窿下蛆,來了個賣藕的。丁世宗頓時來了精神。”
【第98句】:愛情的天平加上金錢的砝碼,就會失去幸福的平衡
【第99句】:【囊漏貯中】(諺)囊:口袋。貯:儲存。裝糧食的口袋破了,糧食仍漏在糧倉里。指財物流通在內部,不算什么損失。
上一篇:青樹林早安文案【427】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