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樹倒猢猻散】“樹倒猢猻散”比喻以勢力(利)相聚合的人,為首者一倒,跟從的人一哄而散,含有貶義。它源自南宋。 宋龐元英《談藪·曹詠妻》記載:“宋曹詠依附秦檜,官至侍郎,顯赫一時。依附者甚眾,獨其妻兄厲德新不以為然。詠百端威脅,德新卒不屈。及秦檜死,德新遣人致書于曹詠,啟封,乃《樹倒猢猴散賦》一篇。”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宋高宗時,有個侍郎叫曹詠,他善于逢迎拍馬,深得奸相秦檜的歡心,所以官運亨通,當了侍郎。曹詠當了大官以后,有很多人來巴結他,獨有他的大舅子厲德新卻從不向他獻殷勤。厲德新知道曹詠并非憑真才實學,而是靠依順秦檜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詠這種人沒有好下場。對此,曹詠耿耿于懷,一心想找個茬整整厲德新。后來,秦檜死了,那些依附秦檜的家伙一個個倒臺了,曹詠也被貶到了新州。厲德新得到消息后,非常高興,就寫了一篇《樹倒猢猻散賦》寄給曹詠。文中說如今大樹一倒,猢猻四散,于國于家,真是可喜可賀。將秦檜比作一棵大樹,把曹詠等人比作樹上的猴子。這篇賦很快便在臨安傳開,遂成俗語。
【第2句】:【八仙過海,缺少一個何仙姑】 釋義:比喻在各種能人之中,缺少一位女的。 例句:八仙過海,缺少一個何仙姑。進據點,在敵人的肚子里戰斗,海潮鄉那個勇猛的女民兵,馬國本覺得不能輕易使用,瞎子媽媽又只有那么一個女兒,萬一有個兇險,不好。
【第3句】:【笑面虎】“笑面虎”比喻那些表面和善而實際心狠手辣為人陰險的人。 “笑面虎”的故事來自宋朝人王公袞。史書上記載說,王公袞的祖墳被守墓人挖掘了,事情被發現后,守墓人被官府懲罰,并責令他去王公袞的家里認罪。 王公袞不動聲色,先是擺酒招待他,后即拔出佩劍殺了這個守墓的人。在周圍人的印象中,王公袞平常待人和善,與人交往時有說有笑,這件事之后,人們便稱呼他為“笑面虎”。這個俗語與“笑里藏刀”一樣,都是形容表面常帶笑容而實際上心地狠毒的人。
【第4句】:【單身漢的錢多,討了婆娘燒破鍋】(諺)燒破鍋:比喻生活拮據。 指單身漢一人開支小,錢就多,一旦娶了老婆成了家,不精打細算,就會受窮。
【第5句】:【摸著石頭過河】(慣)試探著做事情。形容做事謹慎、穩妥。
【第6句】:【鋼刀雖快,不斬無罪之人】(諺)鋼刀無論怎樣鋒利,也不該斬殺沒有罪行的人。指國家的法律再嚴,也不會向守法的人施以刑罰。 也作“刀斧雖利,不加無罪之人”。
【第7句】:【兩國交鋒,各為其主】(諺)指雙方爭斗交戰,都是為了各自的國君。 也作兩國相爭,各為其主。 兩國相爭,各保其主。
【第8句】:【圣誕節】每年12月25日是西方基督世界的圣誕節。圣誕節是基督教為紀念耶穌誕生而設的節日。早在公元336年,12月25日正式被羅馬教會定為圣誕節。《圣經》中沒有耶穌誕生日期的記載,12月25日原為太陽神誕生日期,基督教會以此作為紀念耶穌誕生的節日,系取耶穌為“正義的太陽”之意。到5世紀中葉,圣誕節已成為教會的傳統宗教節日,后來逐漸大眾化,成為許多國家的法定節日。圣誕節有許多重要活動,12月24日晚稱為“圣誕夜”,也叫“平安夜”。人們團聚在一起,共進圣誕晚餐,互贈禮品。一棵漂亮的圣誕樹是圣誕節必不可少的。到了圣誕節子夜時分,教堂舉行隆重的子夜彌撒,黎明和上午還要舉行兩次。
【第9句】:【烏眼珠見了白銀子】(慣)黑眼珠看見了白銀子,死死地盯著不放。形容人見錢眼開,十分貪婪。
【第10句】:【好狗架不住一群狼】 釋義:比喻一個人本事再大也敵不過一群人。 例句:唉,完了完了。好狗還架不住一群狼呢。
【第11句】:打拳不溜腿,終是冒失鬼。
【第12句】:【八月暖、九月溫,十月還有個小陽春】 釋義:指北方一些地區,十月里天氣還像春天一樣溫暖。 例句:俗話說:“八月暖,九月溫,十月還有個小陽春”,可在北方,時進初冬,能吃上這又甜又酸的大柿子,也真算得上新鮮物了。
【第13句】:【狗口里吐不出象牙】(諺)象牙:大象的門牙。比喻庸人的嘴里不會說出高雅的詞語。也比喻惡人嘴里沒善言。 也作“狗口無象牙”。
【第14句】:【千年松,萬年柏,不如老槐歇一歇】(諺)松樹的樹齡可達千年,柏樹的樹齡可達萬年,但都比不上槐樹的樹齡。指天下樹齡最長的要數槐樹。
【第15句】:【熱鏊子上螞蟻——走投無路】(歇)鏊子:一種鐵制的烙餅用的器具。本指燒熱的鏊子上面的螞蟻無處躲藏;轉以形容人陷入絕境,無路可走或無計可施。
【第16句】:【挨上好鄰家,吃酒又戴花;挨上壞鄰家,披麻又戴枷】(諺)披麻:披麻戴孝,指遭殃死人。戴枷:罪犯戴上枷鎖。好鄰居會給自家帶來好處,壞鄰居會給自家帶來不幸。指擇鄰非常重要。
【第17句】:【一個好漢三人幫,一根屋柱三個樁】(諺)指一個人再有本事,也離不開別人的幫助,就像一根屋柱子,離不開三個木樁來穩固它一樣。 也作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一個籬笆三個樁,好漢也要眾人幫。 一個籬笆要打三個樁,一個好漢要有三個幫。
【第18句】:【福無雙至日,禍有并來時】(諺)走紅運的事不會同時到來,遭厄運的事卻往往是接二連三。多指人往往會連續發生不幸的事。 也作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禍不單行,福無雙至。
【第19句】:【天打五雷轟】 釋義:賭咒發誓要遭到應有的報應。 例句:我們是結拜兄弟,我要是做對不起你的事,那就天打五雷轟。
【第20句】:【猴子不上竿,多敲兩遍鑼】(諺)指猴子不肯做爬竿表演,是鑼聲催得不緊。比喻事情不成功,是措施不力,壓力不夠。 也作“猴不上竿緊打鑼”。
【第21句】:【二虎不能同山,兩雄不能并立】見“兩雄不俱立”。
【第22句】:【撒拋尿自己照照】(慣)拋:同“泡”。譏諷人認為自己很了不起,缺乏自知之明。 也作撒泡尿,把自己的影子照照。 一撒泡尿照照臉。
【第23句】:【人串門子惹是非,狗串門子挨棒棰】(諺)串門子:到別人家走動游串。人愛串門,總不免要招惹是非;狗愛串門,總不免要受棍棒苦。 指串門閑游沒有好處。
【第24句】:【雞窩里飛出金鳳凰】(慣)比喻條件、環境差的地方出了俊美、優秀的青年。 也作“雞窩里飛出金翅鳥兒”。
【第25句】:【豺群噬虎】(諺)噬(shi):撕咬。 指豺聚集成群,能把猛虎吃掉。
【第26句】:人怕私,地怕荒。
【第27句】:【人不壓眾,貌不驚人】(慣)指人的相貌不出眾,很普通。 也作“衣不壓眾,貌不驚人”。衣:衣裝,衣飾。
【第28句】:【虎狼也有父子之情】 釋義:虎狼這樣兇猛的野獸也有骨肉之情,人更應該有。 例句:罪過,罪過!這孩子一難一度,投得個男身,作何罪業,要將他溺死! 自古道:“虎狼也有父子之情。”你老人家是何意故?
【第29句】:【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釋義:各地風俗習慣不一樣。 例句:雖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成婚喪祭各省不得一樣,這兒女為父母成服,自天子以至庶人,無貴賤,一也。
【第30句】:【不看僧面看佛面】(諺)不看和尚的情面.也要看菩薩的情面。比喻不顧某人情面,也要顧及他的主人或長輩、親友的情面。 也作不看經面,也看佛面。經:佛教經文。 不看金剛,也看佛面。金剛:佛祖身旁的守護神。
【第31句】:【生不見人,死不見尸】(慣)指人下落不明,不知生死。
【第32句】:【天上下雨地下流,小兩口打架不記仇】 釋義:年輕夫妻眇架,很快就會忘掉。 例句:“唉呀,嫂子,別生氣了。你沒聽人家說嗎,‘天上下雨地下流,小兩口打架不記仇’。”
【第33句】:【牛蹄子——兩半兒】(歇)半:諧“瓣”。牛的蹄形為兩瓣兒。指彼此分開或各搞各的一套。 也作牛蹄子——分兩瓣。 牛蹄子——兩掰。
【第34句】:【寂寞恨更長,歡娛嫌夜短】見“歡娛嫌夜短,寂竇恨更長”。
【第35句】:【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諺)指在飲食上寧可少而精,不要一味貪多。 也作“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桃一筐”。
【第36句】:【騎著瞎馬撞南墻】(慣)比喻由于盲目行動而遭受挫折。
【第37句】:【磨刀不誤砍柴工】 釋義:準備工作做得好,工作才能順利。 例句:“趕趟兒!”紅臉漢子滿不在乎地一捋,“磨刀不誤砍柴工。吃飽了,喝足了,一個頂倆!……”
【第38句】:【獨虎架不住群狼】(諺)指單獨的一只虎,招架不了一群狼的攻擊。 比喻再強悍的人,也對付不了群體的圍攻。 也作獨虎怕群狼。 一虎難敵群狼。
【第39句】:【拆壁腳】(慣)比喻耍手段破壞,使他人受損或使事情不能順利進行。
【第40句】:【耍骨頭】(慣)1指故意調皮搗蛋。 2指開玩笑。3指表示親熱。
【第41句】:【炒魷魚】“炒魷魚”怎么成了“解雇”的同義詞呢?它源自南方沿海一帶,舊時有這樣一個風俗,老板要解聘雇員,并不采用口頭或書面通知,而是客客氣氣地請你吃一頓飯,如果最后一道菜是炒魷魚,就等于下了最后通牒:你被解雇了。被請者立即心知肚明,拍拍屁股走人。就像馬三立說的相聲“離婚上哪吃飯——‘狗不理…。 請人吃魷魚有兩層意思。第一,炒魷魚是檔次較高的菜肴,最后款待你,聊盡主雇之誼。其實,這時候再好吃的飯菜還有什么味。第二,炒魷魚熟后呈卷筒狀,暗示你應該卷起行李另謀高就,就像北方人把“被解雇”說成“卷鋪蓋卷兒”一樣,蠻形象的。
【第42句】:【炒冷飯】 釋義:比喻辦事、說話重復過去的老一套,沒有新內容。 例句:苦已經吃過了,現在生活蠻好了。講良心話,阿英生活好,現在我的生活也不錯,訴過去的苦派啥用場呢?還不是炒冷飯。
【第43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見“飯來張口,水來濕手”。
【第44句】:【龍居淺水遭蝦戲,虎落平原被犬欺】(諺)戲:戲弄。指龍一旦離開大海落入淺水灘,就要遭受蝦的戲弄;虎一旦離開深山跑到平川地,就會遭受狗的欺侮。比喻強者失勢,會受小人的凌辱。 也作龍離滄海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龍游溝壑遭蝦戲,鳳入牢籠受鳥欺。
【第45句】:【水流千里歸大海】 釋義:比喻遲早要歸到某處去或要走某一條路。“千里”又作“干遭”、“千轉”。 例句:莊稼人離不開土地家屋啊,這里藏藏,那里躲躲,像那沒娘的孩子。水流千里歸大海,樹葉落在樹底下,飄來飄去,還得飄回去,守著田園才能過日子。
【第46句】:【百病可治,相思難醫】(諺)相思:專指男女愛情上的彼此思念。 各種各樣的病都可治療,惟有相思病無藥醫治。
【第47句】:謊話講不得,莊稼荒不得。
【第48句】:【人非草木,豈能無情】 釋義:人都是有感情的。 例句:“人非草木,豈能無情?我和他從小耳鬢廝磨長大的,彼此情性,彼此都曉得。”
【第49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此語是指憂患使人勤奮、警覺,因而得生;安樂使人怠惰,因而致死。常用來激勵人們奮發圖強,于民于國同理。此典出自《孟子·告子下》:“人則無法家拂土,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戰國時期的孟子經常到各國游說,用事實勸諫那些國君:傳說中的虞舜曾當過農民。春秋時的管仲、孫叔敖、百里奚等人,有的被囚禁,有的隱居海濱,有的靠放牛度日。經過這些磨煉,他們后來都擔當了重要職務并成為很有成就的人。 孟子指出:一個國家,如果經常處在安樂之中,在外沒有敵人來犯的憂慮,國法又不嚴,那么這個國家往往很快就會滅亡。 中國的歷史反復證明了孟子的論斷是正確的。
【第50句】:【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釋義:周郎:指周瑜,三國時東吳主將。折:虧損。《三國演義》故事:周瑜用美人計,讓劉備到東吳招親,想要借機扣留,以便討還荊州。劉備按照軍師諸葛亮的周密安排行事,使招親一事弄假成真,帶著夫人逃回荊州。周瑜追來,被蜀軍殺得大敗。比喻遭到雙重損失。“安天下”又作“高天下”。 例句:周瑜急急下得船時,岸上軍士齊聲大叫日:“周郎妙計安天下,陪(賠)了夫人又折兵!”
【第51句】:【龜通海底】(諺)指龜潛入水中,可以直通到海底。比喻出入衙門的有錢人,可以打通關節,買通官府,上下鉆營。
【第52句】:【架舌頭】(慣)比喻翻閑話,搬弄是非。
【第53句】:七十瓦上霜,八十不稀奇。
【第54句】:千學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練.
【第55句】:【座右銘】最初并非是置于座右的銘文,而是一種稱為欹器的酒具。欹器是一種奇特的盛酒器,空著的時候往一邊斜,裝了大半罐則穩穩當當地直立起來,裝滿了則一個跟頭翻過去。這種欹器給人以不能自滿,自滿就要翻跟頭的啟迪。 春秋時期的齊桓公生前非常喜歡這種欹器,座位右邊總是放著一個欹器,用以警戒自己,不要驕傲自滿。而耐人尋味的是名震天下的一代霸主,竟被自己寵信的奸臣軟禁起來,活活餓死,以致腐尸臭爛流出尸水才被人發現。 一次,孔子帶著學生到廟堂里來朝拜,看到了此酒器,他知道欹器的來歷,便給弟子們講述當年齊桓公置欹器于座右警戒自己的故事。說完,他就讓學生取來水倒進欹器,果然一切正如孔子說的一樣。孔子便對著學生說:“讀書也是一樣,謙受益,滿招損。你們一定要牢牢記住。”回到家中,孔子也請人做了個欹器放在座位的右側,用來警戒。 以后,欹器被刻在金屬上的銘文所代替,“座右銘”是由欹器發展而來的。再后,“座右銘”的材質和位置都發生了變化,有的貼到墻上,有的擺到桌上。
【第56句】:【飛鳥各投林】(慣)比喻各人尋找各人的辦法、出路。
【第57句】:一縷棉絲難織布,一粒大米難做飯。
【第58句】:【千丈麻繩總要有一個結】(諺)麻繩縱然長到千丈,也總會有一個結梢處。比喻事情再大再麻煩,總會有個結果,不能無限期地拖著。
【第59句】:【前門不進師姑,后門不進和尚】 釋義:比喻為人作風正派。 例句:“老娘人便看不像,卻替老公爭氣。前門不進師姑,后門不進和尚,拳頭上立得人,臂膊上走得馬過,不像你那狗淫婦,人硬貨不硬,表壯里不壯,作成老公戴了綠帽兒,羞也不羞!”
【第60句】:【坐冷板凳】(慣)比喻不被重用,受到冷遇。
【第61句】:【新鞋不踩臭狗屎】見“好鞋不踏臭糞”。
【第62句】:【借債容易還債難】(諺)借債雖不怎么費事,但歸還債務,連本帶利會無力承受,那卻不容易。誡人不可輕易借債。
【第63句】:【慢櫓搖船捉醉魚】(慣)櫓:人力搖的使船前進的工具,比槳長而大。醉魚:比喻喝醉酒的人。指慢慢地把人灌醉后再下手。也指從容施計,穩步達到目的。
【第64句】:【兒大不由娘】 釋義:孩子大了,母親管不了。 例句:“我早就說給他問個媳婦,就把心收住啦,人家硬不!兒大不由母,我也管不了!”
【第65句】:【不鏡于水,而鏡于人】 釋義:鏡:指照鏡。不必在水里去照自己面容,而要從別人的反映里去真切了解自己。 例句:古者有語日:“君子不鏡于水,而鏡于人。鏡于水見面之容,鏡于人則知吉與兇。”
【第66句】:【孫猴子鉆到鐵扇公主肚皮里——來個里頭踢蹬】(歇)鐵扇公主:《西游記》人物,又名羅剎女,牛魔王之妻,因兒子紅孩兒曾被孫悟空降伏,懷恨在心。
【第67句】:【唱戲的腿,說書的嘴】(諺)指舞臺演員憑的是腿功,說書藝人憑的是嘴功。泛指各個行業的把式,都以本行業的特技見長。
【第68句】:【挖窟窿打洞】(慣)比喻到處鉆營。
【第69句】:【鈔票】有時候我們把錢說成是“鈔票”,國家印錢(紙幣)說成是印鈔票,檢驗人民幣真偽的機器叫驗鈔機。那么,“鈔票”是怎么來的呢? “鈔票”就是我們所說的紙幣。紙幣源自宋代,北宋時,為了方便商人攜帶巨款,四川的一些富商聯合起來,印制了一種信譽貨幣——交子,它是目前世界上所知道的最早的紙幣。在當時,偽造交子罪同于偽造官方文書。 紙幣在實行過程中幾經起落。明朝曾印過“大明寶鈔”紙幣,后宣告發行失敗。清朝建立后,除順治年間外,一度不再印制紙幣,市場流行的貨幣為銀子。直到清朝后期,軍費開支浩繁,加上南方一帶爆發“太平天國”運動,致使國庫空虛,于是,咸豐三年(1853年),朝廷正式發行了兩種紙幣,一種為“大清寶鈔”,另一種為“戶部官票”,兩者合起來叫“鈔票”。“鈔票”的名字也是從這時開始叫起來的。
【第70句】:我養你牙大.你養我牙落。
【第71句】:【抖起來了】(慣)指因有了錢或有了地位而得意起來。
【第72句】:【光棍不吃眼前虧】(諺)光棍:識時務、頭腦清醒的人。指聰明人能夠審時度勢,不使自己在處境不利的情況下吃虧受辱。 也作好漢不吃眼前虧。 明人不吃眼前虧。
【第73句】:【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想有時】(諺)有:富有。無:指貧窮。 指注意節約要在平日富有之時。 告戒人過日子要作長遠打算,不可揮霍浪費。 也作“寧當有日籌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第74句】:【打埋伏】(慣)1指隱藏起來,待機行動。2比喻隱瞞一些實際情況。
【第75句】:【泰斗】人們常用“泰斗”來比喻那些眾人所敬仰的人。如說魯迅是中國文壇泰斗,牛頓是美國科學泰斗。“泰斗”原意是泰山和北斗。 “泰”即泰山,為五岳之首。古代帝王曾多次到這里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更使它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斗”即北斗星。它屬大熊座七顆明亮的星,都排列在北天,名稱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古人把它們聯系起來想象成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組成斗身;玉衡、開陽、搖光組成斗柄。北斗七星常用來辨別方向,定季節: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泰山,古人認為是高山的代表;北斗星能用來辨別方向,在眾星中又是最亮的。因此,古人把兩者聯系起來,用來比喻為眾人所尊崇的偉大人物。 那么,此比喻源自何處?出自《新唐書·韓愈傳》:“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也就是說韓愈是被稱為“泰斗”的第一個人,他當之無愧,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可見,只有學問和威望極高的人才能被稱為“泰斗”。
【第76句】:【堂上一呼,階下百諾】(慣)諾:答應。廳堂之上主人一聲喊,臺階下眾多的侍從一齊答應。形容權勢極盛,從者甚多。 也作“廳上一呼,階下百諾”。
【第77句】:【拿頭套枷戴】(慣)比喻自投羅網或自找罪受。
【第78句】:【出處不如聚處】(諺)出處:物品的原出產地。聚處:物品的貿易所在地。指物品在原產地不如在貿易場所充足。也指從原產地購物,遠不如從貿易場所購物方便。 也作“產處不如聚處”。
【第79句】:【瞎炸煙】(慣)指本來不懂還亂說亂嚷。 也作瞎咋呼。 瞎咋唬。
【第80句】:【不下海,一生不會游泳】 釋義:比喻不親身實踐,永遠學不會本領。 例句:漁家的娃子,深深地知道“不下海,一生不會游泳”的道理,闖峽灣,不喝幾口海水怎么能闖出來?
【第81句】:【箭在弦上,話在嘴邊】(慣)指事情到了不能不說出來的時候。
【第82句】:【把死馬當活馬治】 釋義:比喻在絕望的情況下,盡最后的努力來挽救,寄希望于萬一。 例句:忠大伯上下打量了一下,看他不像個起眼的人物。可是大火燒著眉毛,只好把死馬當活馬治,立刻請他喝酒吃飯。
【第83句】:【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諺)匹夫:普通公民。懷璧:身藏璧玉寶物。普通百姓本來是無罪的,只因為他身藏寶物,遭到權勢者的艷羨,容易被無端加上罪名。指金銀珠寶會招來災禍。 也作匹夫無辜,懷璧其罪。 小人無罪,懷璧其罪。
【第84句】:【要知山下路,須問去來人】(諺)要知山下路的難易走向,還得問問過往的行人。比喻要了解真實情況,還應向實踐著的人請教。
【第85句】:【老九】“老九”是舊時儒生在社會地位中的排位。“老九”得名的淵源,可追溯到元朝。 忽必烈統一北方后,南宋的有識之士紛紛率眾抗元,文天祥就是最典型的一例。元朝中的一些王公貴族把知識分子視為眼中釘、肉中刺,認為“南朝讀書人詭譎多謀,都是些刁鉆小人;人一旦讀了幾句詩云子曰,就要想人非非,不聽駕馭,本朝之制‘儒士與廝養同役’,須當永久依循。”所謂“儒士與廝養同役”,就是把當時的知識分子列為第九等人。元朝社會把人分成十等,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很顯然,是有意欺視、貶低知識分子,同漢民族的“天地君親師”和“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尊師重教傳統大相徑庭。
【第86句】:【心去意難留】(諺)指當人決意要離開時,就不必勉強挽留,因為即使能留住他這人,也留不住他的心。 也作心去意難留,留下結冤仇。 心去最難留,留下結冤仇。
【第87句】:【拋在東洋大海里】見“丟去東洋大海”。
【第88句】:【秋后的蚊子,飛不了幾天】 釋義:比喻離末日不遠。 例句:曾家的靠山倒了,剩下這幾股土匪,像秋后的蚊子,飛不了幾天啦!
【第89句】:【尚方寶劍】“尚方寶劍”現多比喻上級特許的權力。在中國傳統戲曲當中常會看到手持尚方寶劍先斬后奏的情節。尚方寶劍何來那么大威力? 所謂“尚方”,是官署名,漢代的尚方是少府屬官,專門掌管供應制造皇帝所用器物。尚方劍本名斬馬劍,很鋒利,可以斷馬,是真正的寶劍。由于斬馬劍藏于尚方,所以,俗稱“尚方寶劍”。因尚方寶劍屬于皇帝所用器物,代表皇權威儀,一旦賜給大臣持有,便代表皇上,擁有先斬后奏特權。所以,能得到尚方寶劍的,必是皇上信得過的近臣。京劇《遇皇后》、《打龍袍》之后包拯獲尚方寶劍,在《鍘美案》劇中,開鍘陳世美之前,他有句唱腔“先打官司后上朝”,斬美之后再奏。
【第90句】:【財上分明大丈夫】(諺)大丈夫:指有志氣或有作為的男子。在對待錢財上,收支合理,賬目公開,光明正大,毫無隱私,這才是大丈夫的行為表現。
【第91句】:【幼而學,壯而行】(諺)少年時學習知識,壯年時躬行實踐。指少年學習,是為壯年社會實踐打基礎的。
【第92句】:【摔碟子摔碗】(慣)形容摔摔打打,亂發脾氣。 也作摔盆子砸碗。 摔桌子砸板凳。 摔盆子摜碗。
【第93句】:【六部尚書】“尚書”是古代官職的稱謂,源自秦朝。據唐代,徐堅《初學記·諸曹尚書》介紹:這一稱呼來自秦代“諸曹尚書”。“曹”是分部門辦事的意思。秦代沒有“六部”,中央行政機構為“九卿”分別執掌。魏晉以后,實行行政部門改革,由尚書分曹治事,按照分工合并為“六曹”,“曹”漸變成后來的部。“部”的長官稱“尚書”。自隋唐時期開始,中央行政機構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自此,“六部”的名稱確定下來,一直到清朝沒有大的變化。 “六部”的名稱和分工如下:1.吏部:主管全國文職官吏的挑選、考查任免,調動,封勛。大致相當于現在的中組部、人事部。 2.戶部:主管全國戶籍、田畝、貨幣、賦稅、官員俸祿等。大致相當于現在的農業、財政、稅務、民政部門的職能。 3.禮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禮(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舉考試、接待外邦來賓。類似于現在的教育部、外交部禮賓司。 4.兵部:主管全國武職官員的選用和任免,以及兵籍、練兵、軍械、驛站、軍令等軍政大計。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 5.刑部:主管全國的司法、行政、刑獄等。具有現在的司法部、公安部、檢察院、法院的職能。 6.工部:主管全國的屯田、水利、工程、營造、交通等。大致相當于現在的水利部、建設部、交通部等職能部門。 尚書是官名。“尚”即執掌之義。“尚書”就是各部的正職長官,相當于現在的部長。副職稱“侍郎”。在六部之下設若干司,分掌本部某一方面的工作。“司”的長官稱“郎中”,副長官稱“員外郎”。
【第94句】:【狗咬狗,兩嘴毛】 釋義:比喻爭斗的雙方都不好,是一路貨色。“兩嘴毛”又作“一嘴毛”。 例句:另一個人說:“狗咬狗,兩嘴毛,誰也不用說誰。穿子里邊作滿月,還不都是他媽婊子養哩。”
【第95句】:【踩小板凳兒糊險道神——差著一帽頭子】(歇)險道神:即險道神將,舊時出殯時紙糊的開路神。險道神身長,制作時,踩在小板凳上還夠不著頭部。指相差一大截。 也作“踩著板凳糊險道神——還差著一帽頭兒”。
【第96句】:【當家才知柴米價,養子方曉爹娘恩】 釋義:只有親身經歷才能知道其中的甘苦。 例句:“當年行者在日,老和尚要的就有。今日輪到我的身上,誠所謂‘當家才知柴米價,養子方曉爹娘恩。’”
【第97句】:【狼窩里捉狼】(慣)比喻做危險卻又有把握的事。
【第98句】:【攙上八兩水,不信漲不出半斤分量來】(諺)八兩:舊制秤一斤是十六兩,八兩正好是半斤。在面里摻進半斤水,自然會增加半斤分量。 比喻付出多少,就必定能收獲多少。
【第99句】:【糠了的蘿卜——沒大辣氣】(歇)糠:蘿卜因失掉水分而中空。 本指蘿卜變得不辣了,轉喻人變得不那么厲害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