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桑木扁擔——寧折不彎】(歇)桑木質地堅硬,做成的扁擔即使被壓斷了也不會彎曲。形容人性格剛強,寧死也不屈服。
【第2句】:【騎驢看唱本——走著瞧】(歇)唱本:記錄曲藝或戲曲唱詞的小冊子。本指邊走邊看唱本,轉指事情結局如何,等著看以后的發(fā)展變化。 也作騎在毛驢上看唱本——走著瞧。 騎著毛驢看書——走著瞧。
【第3句】:【刀快不怕脖子粗】(諺)只要砍刀鋒利,哪怕脖子再粗也能砍斷。比喻只要具有無堅不摧的力量,就不怕敵手強硬,不怕困難重重。
【第4句】:【放下一星火,能燒萬仞山】(諺)仞:一仞為八尺。投放一點火星,就能燒毀萬丈山林。比喻小小的失誤,會釀成無法估量的大禍。 也作“放著一星火,能燒萬頃山”。 頃:百畝為一頃。萬頃山:形容極寬闊的山林。
【第5句】:【求只求張良,拜只拜韓信】(諺)張良、韓信:西漢的開國元勛,張良為謀士,韓信為大將。指要想得到真正的幫助,不可隨意拜求平庸之輩,一定要拜求高手。
【第6句】:【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諺)指當官就必須為老百姓辦事,不然就枉吃國家俸祿,還不如回家做點小買賣。
【第7句】:【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釋義:民間傳說姜太公曾在渭水河邊用無餌的直鉤在離水面三尺的水上釣魚,說:“負命者上鉤來!”比喻心甘情愿上圈套,受騙上當。 例句:再說她一臉正經和自己談話,并沒有輕浮舉動。至于那幾個碟子酒菜,那是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我姓冷的不用說動筷子,連屋也不進。
【第8句】:【好事全歸花大姐,壞事全怪禿丫頭】(諺)花大姐:富貴人家的小姐。禿丫頭:侍候小姐的丑丫頭。 好事情全都歸在小姐的名下,壞事情全都扣在丫頭頭上。借指有功勞都是頭頭們的,有錯誤都是手下人的。 也作“好事總歸花大姐,壞事總怨禿丫頭”。
【第9句】:【誰人不知,哪個不曉】(慣)形容名氣很大,誰都知道。 也作“誰人不知,誰人不曉”。
【第10句】:【老鼠進口袋,自己找死】 釋義:比喻自尋死路。也比喻人的困難或危險是自己造成的。 例句:老鼠進口袋,自己找死,和我無關!
【第11句】:【開口奶要吃得好】(諺)開口奶:嬰兒出生后吃的第一口奶。指嬰兒第一口奶吃好了,以后喂奶就順利。比喻學習或創(chuàng)業(yè),開始時基礎要打好。
【第12句】:【東方不亮西方亮】 釋義:比喻這里行不通,還可以到別的地方去,希望總是有的。 例句:中國是一個大國——東方不亮西方亮,不愁沒有回旋的余地。
【第13句】:【山水還有相逢日,豈可人無會合時】(諺)山山水水都可能有相逢的機會,人別離后還能沒有再見面的一天?指人和人離別不必愁苦,定會有再見面的一天。
【第14句】:【冬天的大蔥,葉黃根枯心不死】 釋義:比喻不甘心失敗,妄圖作垂死掙扎。 例句:這些人也像冬天的大蔥,葉黃根枯心不死。我們就應該來個剝皮刨根,不給它一點喘息機會!
【第15句】:【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諺)不經受徹骨般的嚴寒,就不會有梅花開放的撲鼻清香。比喻人只有經受艱難困苦的磨煉,才能取得出類拔萃的功績。 也作“若無三冬霜雪侵,難有梅花放清香”。
【第16句】:【剪草除根,萌芽不發(fā)】(諺)指除草必須連根除掉,才能除得徹底。 比喻必須從根本上消除禍患,不使它有再滋生的機會。 也作剪草若除根,萌芽再不生。 斬草除根,萌芽不發(fā)。
【第17句】:【拉住狀元喊姐夫】(慣)譏諷人不顧廉恥去攀附權貴。
【第18句】:【洞房】“洞房”指新婚夫婦的房間。為什么把新娘新郎的房間稱為“洞房”呢?源出兩處。 出處之一。傳說,這是我們的祖先軒轅黃帝規(guī)定下來的。當時,群婚制度存在著極不利于團結的因素,經常發(fā)生搶婚事件,不光男搶女,也有女搶男。時間一長,矛盾必然激化,部落之間面臨著分裂的危機。黃帝提出建立一夫一妻制。今后凡配成一男一女為夫妻的,舉行完結婚儀式后,將夫妻二人送進事前準備好的洞穴(房)里,這就叫正式婚配,再不允許亂搶他人男女。為了區(qū)分已婚與未婚,凡結了婚的女人,必須把蓬亂頭發(fā)挽個結,人們一看,知道此人已結婚,其他男子不能再打此女主意。否則,按部落法規(guī)(族規(guī))處治。 這個主張很快就得到各個部落群民的支持擁護,人們都爭著為自己兒女挖洞穴(房),凡兒女們一結婚,舉行儀式后,就把他們送入洞房。 出處之二。相傳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為了尋歡作樂,建造了規(guī)模宏大的阿房宮,強選天下美女陪伴他。其中有一個俊俏聰明又勇敢的姑娘,因在家排行第三,稱為三姑娘。她不甘心過那種被奴役、蹂躪的生活,便以驚人的記憶力把宮中路徑記清了,在一個暴君大搞宴樂的日子偷偷逃離了阿房宮,直奔華山。 當時,一位名叫沈博的儒生為避“焚書坑儒”的迫害,也逃到了華山。 因同是天涯淪落人,相處日子久了,三姑娘同沈博相互愛慕,心心相印,產生了愛情。他們對天盟誓,結成了患難夫妻。兩人身處深山老林,荒無人煙,哪里有房棲身!他倆在一塊大青石底下,發(fā)現(xiàn)一個能容納兩人的石洞,他們就把這洞作為結婚的住房。雖然他們生活清苦,但相親相愛,日子過得甜蜜而幸福。后人很羨慕他們親密無間、與世無爭的夫妻生活,就把結婚用的新房叫做“洞房”了。 “洞房”雖簡陋,一旦成新婚的殿堂,便被詠唱不衰,宋入洪邁的“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最為有名。
【第19句】:【手里沒有金剛鉆,不敢攬這瓷器活】見“沒有金剛鉆,不敢攬瓷器”。
【第20句】:【吃江水,說海話】 釋義:比喻口氣大,凈說不著邊際的大話。 例句:“你真是吃江水,說海話,口氣那么大,也不怕閃了舌頭。”
【第21句】:【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諺)皇帝的寶座也應該是輪流著坐,不應該是由一人獨占到底。指任何權利都應平均享用。
【第22句】:【一個鼻兒的罐子,豁著掄了】 釋義:比喻不顧一切,與人相拼。 例句:既然走到這步棋上了,就得一個鼻兒的罐子,豁著掄了;他成心要我死,我臨死也要皎他兩口!
【第23句】:【貴人多忘事】(諺)原指地位高權勢大的人最容易忘卻故舊的交情,后泛指人善忘。也用作對人健忘的安慰或戲謔語。 也作貴人多健忘。 貴人愛忘事。
【第24句】:【吃飽了一家不饑,鎖住門不怕餓死板凳】(慣)指家里只有單身一人。為對單身漢的諧謔語。
【第25句】:【擰成一股繩】 釋義:比喻團結一心。 例句:只要咱們大家擰成一股繩,按著黨的話好好干,有啥困難都能克服。
【第26句】:【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見“拼得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第27句】:【大肚羅漢瞧觀音——睜只眼,閉只眼】(歇)羅漢:阿羅漢的簡稱,佛教稱斷絕了一切嗜欲,解脫了煩惱的僧人。觀音:即觀世音菩薩。 看見了裝作沒看見。指敷衍了事,不認真去管。
【第28句】:【鼻子是鼻子,眼是眼】i(慣)本指人長得有模有樣,比喻做事情條理清楚,有水平,夠標準。
【第29句】:【攙上八兩水,不信漲不出半斤分量來】(諺)八兩:舊制秤一斤是十六兩,八兩正好是半斤。在面里摻進半斤水,自然會增加半斤分量。 比喻付出多少,就必定能收獲多少。
【第30句】:【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在民間,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是人們十分熟悉并崇拜的一對至高無上的天神,主宰世界上的一切。其實,這兩位神仙根本不是一家人。這是怎么一回事呢?是誰亂點鴛鴦譜,把他們二人撮合在一起的? 王母的概念在遠古就有了,在《山海經》中就記載:“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是狀如人還不屬于人類。在《竹書紀年》和《穆天子傳》中,西王母是人間的國王,不是神仙。 東漢后期,道教產生后,天帝和西王母都成了道教所崇拜的神仙。但直到現(xiàn)在,在所有的道教典籍中,都沒有兩位天神是夫妻關系的記載。天帝是被道士正式奉為玉皇大帝的,道教認為玉皇大帝是眾神之王,在道教神階中地位最高,神權最大。 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成為夫妻,源自南宋以后的小說家們。在宋代的《太平廣記》中,還看不到西王母同玉皇大帝有關系,所以把西王母強行嫁給玉皇大帝的應該是南宋以后的劇作家和小說家。宋、元、明時期,許多文學家皆以王母蟠桃會為題材,寫入小說、戲曲中,如《蟠桃會》、《瑤池會》、《王母祝壽》等,都是那時期的作品。特別是明代吳承恩的《西游記》所描寫孫悟空大鬧蟠桃會的故事,就是對上述劇本的進一步演繹,而且把西王母的戶口從西方昆侖山遷到了天上,并給玉皇大帝作了皇后。從此,兩位本互不相干的神成了夫妻,并千百年來被百姓所認同。
【第31句】:【煙不出火不進】(慣)形容人不表白自己心里想的事。也形容人老實或窩囊。
【第32句】:【死豬不怕開水燙】(諺)豬已經死了,任開水怎樣燙都毫無知覺。比喻人身處絕境,無計可施,索性橫下一條心,任由事態(tài)發(fā)展去。
【第33句】:【夫妻無隔宿之仇】(諺)隔宿:隔夜。指夫妻之間即使發(fā)生沖突,也很快便會消除,彼此不會記仇。 也作夫婦之恨不隔宿。 夫妻沒有隔宿怨。
【第34句】:【公雞鉆籬笆,進不去又退不回】 釋義:比喻進退兩難。 例句:一時間,他真有點像“公雞鉆籬笆,進不去又退不回?!?/p>
【第35句】:【狗掀門簾全靠嘴】 釋義:比喻沒什么本事,只會說嘴?!伴T簾”又作“簾子”?!翱俊庇肿鳌皯{”。 例句:大寶說:“他是狗掀門簾全靠嘴,誰不知道他和錢萬利穿著一條褲子,一個窩窩撒尿。”
【第36句】:【離了紅蘿卜,照樣辦酒席】(諺)辦筵席,紅蘿卜是可有可無的一味菜蔬。比喻離開某些無關緊要的人物,事情照樣辦得好。
【第37句】:【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諺)比喻凡事跟在別人后邊學樣,不如自己去開拓創(chuàng)新。
【第38句】:【嘴上抹石灰——白吃】(歇)白:本指白色,轉指無代價。指吃喝后不付錢。
【第39句】:【人各有志,不可相強】 釋義:各人有各人的志向,別人無法改變。 例句:“豈不聞語云:‘人各有志,不可相強’?便是婦人女子的志向,也有個不同?!?/p>
【第40句】:【天上一個,地下一個】(慣)形容兩人德才或相貌相差懸殊。
【第41句】:【交游滿天下,知交有幾人】(諺)知交:知心的朋友。結交的朋友雖然很多,可知心的朋友能有幾人? 指知己難得。 也作交遍天下友,知心有幾人。 相交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第42句】:【座右銘】最初并非是置于座右的銘文,而是一種稱為欹器的酒具。欹器是一種奇特的盛酒器,空著的時候往一邊斜,裝了大半罐則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刂绷⑵饋?,裝滿了則一個跟頭翻過去。這種欹器給人以不能自滿,自滿就要翻跟頭的啟迪。 春秋時期的齊桓公生前非常喜歡這種欹器,座位右邊總是放著一個欹器,用以警戒自己,不要驕傲自滿。而耐人尋味的是名震天下的一代霸主,竟被自己寵信的奸臣軟禁起來,活活餓死,以致腐尸臭爛流出尸水才被人發(fā)現(xiàn)。 一次,孔子帶著學生到廟堂里來朝拜,看到了此酒器,他知道欹器的來歷,便給弟子們講述當年齊桓公置欹器于座右警戒自己的故事。說完,他就讓學生取來水倒進欹器,果然一切正如孔子說的一樣??鬃颖銓χ鴮W生說:“讀書也是一樣,謙受益,滿招損。你們一定要牢牢記住。”回到家中,孔子也請人做了個欹器放在座位的右側,用來警戒。 以后,欹器被刻在金屬上的銘文所代替,“座右銘”是由欹器發(fā)展而來的。再后,“座右銘”的材質和位置都發(fā)生了變化,有的貼到墻上,有的擺到桌上。
【第43句】:【賤陀螺——不打不轉】(歇)陀螺:海螺形玩具,木制,玩時用繩子或布條纏繞后用力抽開,使直立旋轉,越抽打轉得越快。本指陀螺不抽打就不轉,轉喻不施加壓力或不來硬的就不聽從。
【第44句】:【結發(fā)夫妻】“結發(fā)夫妻”是指原配夫妻,為什么叫結發(fā)夫妻呢? “結發(fā)”又叫“束發(fā)”。我國古代講究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此為孝行必須做到的基本要求。因此,男女皆要蓄留頭發(fā)。男子“二十而冠”,即到二十歲把頭發(fā)盤成發(fā)髻,再戴上冠(帽子),表示已經成年;女子“十五而笄”,即到十五歲也要把頭發(fā)盤成發(fā)髻,再插上簪子,表示長大成人。 這里的“結發(fā)”即表示初成年。 成年之后,男女可以建立婚姻關系,在結婚之夜,由新郎把束在新娘發(fā)髻上的絲纓解開,這是“結發(fā)”夫妻的一項重要儀式。據(jù)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記載:“凡娶婦,男女對拜畢,就床,男左女右,留少頭發(fā),二家出匹緞、釵子、木梳、頭須之類,謂之合髻。”此外,新婚夫妻,在飲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綹頭發(fā),綰在一起表示同心。婚禮之夜,夫妻二人要“對鏡結紐”,即對著鏡子把頭發(fā)束好。唐宋時期婚禮中的這些禮儀,就是由“結發(fā)”演變而來。由此,人們稱首次結成的夫妻為“結發(fā)夫妻”。倘若再婚,就沒有資格稱為“結發(fā)夫妻”了,男方稱為續(xù)弦,娶二房稱為納妾,女方則稱再醮了。
【第45句】:【棋力酒量】(諺)指下棋比的是智力,智力不高,棋就下不贏;飲酒比的是酒量,酒量欠缺的人,多飲一杯就會醉倒。
【第46句】:【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釋義:相互牽連,榮辱與共。 例句:“《紅樓夢》里有句話:‘—榮俱榮,—損俱損’,反正我是跟定了?!?/p>
【第47句】:【日思夜夢】(諺)白天想的什么,夜間就容易夢到什么。指入睡覺做夢,往往是醒時心里想的事情,睡著后反映到夢境里。 也作日之所思,夜之所夢。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第48句】:【屬長生果的——表是一把柴,瓤是一包油】(歇)長生果:即落花生,外表是殼,可當柴火燒,花生仁可以榨油。比喻人外表不起眼,實際上很優(yōu)秀。
【第49句】:【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諺)指敢于冒險的人,可撈到許多好處;膽小怕事、謹小慎微的人,不敢越軌半步,往往得不到一點好處。 也作撐煞大膽,餓煞小膽。 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 吃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第50句】:【以五十步笑百步】 釋義:作戰(zhàn)時逃跑五十步的人譏笑逃跑了一百步的人。比喻自己也有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稍輕,就去譏笑別人。 例句:想到這里,他覺得即使自己的手不是那么軟,也不能去打瑞豐了;他和瑞豐原來差不多,他看不起瑞豐也不過是以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第51句】:【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慣)指辦成事情的本領不大,把事情搞糟的本事卻不小。 也作成事不足,壞事有余。 敗事有余,成事不足。
【第52句】:【龍不離海,虎不離山】(諺)龍不能離開大海,不然就無從發(fā)揮它的神力;虎不能離開深山,不然就難以施展它的威勢。比喻權勢人物不能超越自己行使權勢的特定范圍。 也作龍不離灘,虎不離山。 虎不離山,龍不離淵。
【第53句】:【撐門面】(慣)指勉強維持外表的體面。 也作“撐面子”。
【第54句】:【駝子跌在街心上——賣翹】(歇)翹:諧“俏”。指人故意造作嬌媚姿態(tài)來誘惑人。含譏諷意味。
【第55句】:【繞圈子】(慣)1比喻說話不直截了當。2指局限在某一范圍內出不來。 也作繞脖子。 繞彎子。
【第56句】:【產處不如聚處】見“出處不如聚處”。
【第57句】:【老鼠舐貓鼻梁子】(慣)比喻做十分冒險的事情。 也作“老鼠啃貓鼻子”。
【第58句】:【為驢扭棍,傷了紫荊樹】(慣)紫荊樹: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花紫紅色,供觀賞,樹皮、木材可入藥,為較名貴樹種。為了折一根趕驢的棍子,損壞了紫荊樹。比喻因小失大。
【第59句】:【人生七尺軀,畏此三寸舌】(諺)七尺軀:七尺高的身軀。三寸舌:三寸長的舌頭。指人言可畏,讒言可以殺人,惡語能夠傷人。
【第60句】:【千招要會,一招要值】(諺)指武術方面的一般招數(shù)不但要會,其中還必須有一招是絕招,能使對方無法招架。也泛指一般技藝都應掌握,但必須有一門特長。 也作“千招要會,一招要好”。
【第61句】:【風不吹,樹不搖】 釋義:風要是不吹,樹不會搖動。比喻事出有因。 例句:馬長勝說:“風不吹樹不搖,說你有缺點,也不是平白無故的。”
【第62句】:【窮在路邊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見“富家山野有人瞅,貧居鬧市無人問”。
【第63句】:【大姑娘上轎——頭一遭】(歇)指初次經歷某事。
【第64句】:【寶劍托與烈士,紅粉贈與佳人】 釋義:指把物品要送給與之相稱的人。 例句:常言道:“寶劍托與烈士,紅粉贈與佳人”?,F(xiàn)在,你把你的祖?zhèn)鲗毼锝o那人,日后你必定后悔。
【第65句】:【金榜】科舉時代俗稱殿試錄取的榜為“金榜”。金榜是相對于桂榜、杏榜而言的,沒有前二榜,也不會有金榜,因為鄉(xiāng)試、會試、殿試是層次遞進的。古代科舉考試先后有三榜:桂榜、杏榜和黃榜。桂榜是鄉(xiāng)試錄取舉人的公告榜,因為放榜時正值桂花盛開而得名;杏榜是會試錄取貢士的公告榜,因放榜時正值杏花盛開而得名;黃榜則是殿試之后朝廷發(fā)布的錄取進士的公告榜,因該榜用黃紙書寫而得名。黃榜也叫金榜,且有大小之分。小金榜由奏事處進呈于內,大金榜則由內閣學士加蓋“皇帝之寶”的大印后張掛于外。 大金榜就是通常所說的黃榜。
【第66句】:【主人翁】“主人翁”一詞現(xiàn)在的含義是指當家作主的人。 據(jù)載,漢朝有個叫董偃的人,他母親是個珠寶販子,常年出入館陶公主家做生意。館陶公主是漢武帝劉徹的姑母兼岳母。董偃十三歲隨其到館陶公主家賣珠寶,館陶公主見這小孩長得白皮嫩肉,人見人愛,就喜歡上他了,把他留下來做養(yǎng)子,請人教他騎馬射箭,讀書算術,音樂書法等。 館陶公主五十歲那年死了丈夫,董偃十八歲。日久生情,兩個年齡懸殊的養(yǎng)母子,終于發(fā)生了“不倫之戀”,非法同居了。 館陶公主不是一般的有錢,小情人一天花銷只要不超過一百斤金子、一百萬錢、一千匹帛的上限,就不必上報,任由他去。 如此金錢鋪路,上流社會的酒席上總少不了帥哥董偃的身影,許多公卿名人都樂于和他交往,全城都尊稱他為“董君”。 后來,連漢武帝劉徹也知道了這事,有一天他找借口去看望姑姑館陶公主,其實是想看看這個“新姑父”到底長得什么樣,所以一進門,就單刀直人地對館陶公主說:“我想看看主人翁呢!”這就是“主人翁”最早的出處,這個詞算是漢武帝的一大發(fā)明。 館陶公主一聽皇上稱董偃為“主人翁”,不知是諷刺還是玩笑,嚇得直冒冷汗,渾身像扎了鋼針一樣不自在。急忙向劉徹磕頭請罪:“臣妾做事不成體統(tǒng),辜負了皇上的好意,罪該萬死,請皇上治罪吧!”劉徹笑道:“姑媽不必如此,且請主人翁出來說話?!别^陶公主急忙把董偃領出來與皇上見面,嚇得他戰(zhàn)戰(zhàn)就就,跪著不敢出聲。還是公主代他說道:“館陶公主庖人偃,冒死拜謁?!?漢武帝親手將他扶起來,不僅沒有責怪,還賜他衣冠,而且又一次親熱地稱他為“主人翁”,特許他和館陶公主一起陪自己飲酒。 連天子都叫董偃“主人翁”,還有誰再敢輕視。大才子東方朔就敢.他對皇上說:“董偃應該砍頭,理由有三:一是以家臣的身份私通主人;二是不婚而居敗壞風氣;三是蠱惑陛下沉迷聲色犬馬,這樣的人是國之大賊,死有余辜!”這番話說得劉徹心服口服,賞了東方朔三十兩黃金。 從此,劉徹就慢慢冷落了董偃,董偃老擔心劉徹會找岔子殺了他,不到三十歲就抑郁而死。 如此猥瑣的“主人翁”,怎么脫胎換骨轉義成為光明磊落的褒義詞,這要歸功于梁啟超先生,是他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教告留學生諸君》一書中首先使貶義轉換成褒義,開頭即稱“中國將來主人翁留學生諸君閣下。”可謂對留學生期許甚高,寄望甚切。
【第67句】:【水手水手,三十六行懂透】 釋義:作為水手,要對船上各行都精通。 例句:“水手水手,三十六行懂透。”這是因為船行大海之中,五面靠天,一面靠水,凡事無法求人;船上有三十六行的工具,水手也有三十六行的手藝。
【第68句】:【情人節(jié)】“情人節(jié)”本是洋節(jié),現(xiàn)在中國人也開始過起了情人節(jié),每到2月14日,花店的玫瑰花脫銷,情人商品走俏,土產的“情人節(jié)”“七月七”卻反遭冷遇。 公元270年,英國一個名叫瓦泰因的青年基督教徒,因反抗羅馬統(tǒng)治者的專制而遭到逮捕。在獄中,他與監(jiān)獄長的女兒產生了戀情。隨著刑期的臨近,和自己心愛的姑娘訣別的日子也迫近了,在2月14日臨刑之前,他給自己的心上人寫了一封情書,述說了自己的情懷,之后便昂首走上了刑場。從此,基督教徒們?yōu)榱思o念這位為了自由而獻身的年輕人,就把2月14日這一天定為情人節(jié)。
【第69句】:【繡花針對鐵梁,大小各自有用場】 釋義:比喻不論大小,各有各的用處、作用。 例句:你看的不對,繡花針對鐵梁,大小各自有用場??蓜e瞧不起小燕。
【第70句】:驢騎后,馬騎前,騾子騎在正中間。
【第71句】:【破麻袋繡花——底子差】見“麻布袋上繡花——底子太差”。
【第72句】:【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個俗語的意思是事情看似如此,其實另有他圖。它源自北宋歐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北彼谓艹龅奈膶W家歐陽修,別號“醉翁”。他在散文寫作上成就頗高,《醉翁亭記》便是其中的名篇之一。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當滁州太守時寫的。滁州州署在今安徽滁縣,縣城西南有風景秀麗的瑯邪山;山中有泉,名“釀泉”;泉旁有一座亭子,據(jù)說是山里一個和尚修建的,歐陽修給這座亭了取了個名字,叫做“醉翁亭”。為什么取這樣的名字呢?他在《醉翁亭記》這篇文章里,道出了緣由。原來歐陽修常與朋友相約來此飲酒,歐陽修年歲大了,飲一點便酩酊大醉,他便給自己取了個“醉翁”的別號。 歐陽修酒量不大,很容易醉,那他為什么還愛喝酒呢?文章說:醉翁的本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賞山水風光。他是借喝酒的興致,以獲得欣賞山水的樂趣。 后來,人們大多只用前半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忘卻了“在乎山水之間也”。作為俗語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就轉義了。
【第73句】:【艄公多了打爛船】(諺)艄公多了,沒了專一的航行方向,船就會失事。比喻主事人一多,瞎亂指揮,就無法辦好事情。
【第74句】:【蘿卜青菜,各有所愛】(諺)比喻人的追求與志趣各不相同,不能強求一致。 也作蘿卜青菜,各有一愛。 蘿卜白菜,各有所愛。
【第75句】:【鑼鼓聽聲,說話聽音】(諺)指聽話要善于聆聽話的弦外之音。 也作鑼鼓聽聲,聽話辨音。 鑼鼓聽音,說話聽聲。
【第76句】:【五湖四海都行船】 釋義:比喻哪里都可以去,在哪里都有行動的自由。 例句:“你剛才說得好,五湖四海都行船,咱們各走陽關道,你憑啥仗勢欺人?
【第77句】:【夠不著房檐怨地矮】(慣)比喻做不成事情不從自身找原因,而是埋怨客觀條件不好。
【第78句】:【狗口里吐不出象牙】(諺)象牙:大象的門牙。比喻庸人的嘴里不會說出高雅的詞語。也比喻惡人嘴里沒善言。 也作“狗口無象牙”。
【第79句】:【從來好事多風險,自古瓜兒苦后甜】 釋義:美好的事總要經歷許多風險。 例句:有句俗話說,“從來好事多風險,自古瓜兒苦后甜”,辛鎮(zhèn)也不是避風谷,田家鳳投入了另一個斗爭的旋渦。
【第80句】:【城隍廟里賣假藥——哄鬼】(歇)指用編造假話或玩弄手段欺騙人。
【第81句】:【種大煙的多,抽大煙的多,種高梁的多,吃高梁的多】 釋義:大煙:鴉片。比喻提倡什么,什么就多。 例句:俗語說:“種大煙的多,抽大煙的多,種高梁的多,吃高梁的多。”共產黨提倡人人當好人,所以好人就多。
【第82句】:【有今天沒明天】(慣)1指人年老或病重,將不久于人世。2指生活貧困,今天有吃的,明天的還沒有。 也作“有今日沒明日”。
【第83句】:【檐頭雨滴從高下——一點也不差】(歇)屋檐的雨水絲毫不差地滴在老地方。指毫無差錯。
【第84句】:【錢是一個一個上萬的,糧是一顆一顆上石的】(諺)石(dan):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錢必須一文一文地攢,才能上萬;糧必須一顆一顆地積,才能上石。指積少才能成多,積零才能成整。
【第85句】:【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還有一個一字之差的反版:“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卻截然相反,這是怎么回事呢?看看它的來龍去脈、發(fā)展變化就清楚了。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源自元代馬致遠《漢宮秋》一折:“教他受苦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薄盁o毒不丈夫”在元代用例很多。 那么,它是怎樣由“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變成“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的呢? 儒家認為,謙謙君子應該“溫良恭儉讓”,應該“己所不欲,先施于人”。而“無毒不丈夫”這一俗語顯然與儒家的君子標準相抵觸。產生這樣反叛儒家道德準則的俗語是需要有一定的社會思想文化基礎的,而元代平民社會中便具有這種基礎,因此“無毒不丈夫”這個俗語能夠得以生存并被廣泛使用。 后來人們用正統(tǒng)的儒家道德觀念去改造這個俗語,結果是“毒”通過同音替換的方式被曲解為“度”,為了與“度”對偶,“恨”被換作“量”,“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訛變?yōu)椤傲啃》蔷樱瑹o度不丈夫”。但由于“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生命力太強大,影響太深,結果形成了流傳至今的“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應該有肚量,有志氣有作為的人該狠毒時就要狠毒,像電視連續(xù)劇《水滸傳》主題歌唱的那樣“該出手時就出手”。 經過改造的“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境界雖高,使用率卻遠不如“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原因是高處不勝寒。
【第86句】:【鳥惜羽毛虎惜皮】(諺)比喻人最愛惜的是自己的名聲。
【第87句】:【把眼藥吃到肚里】 釋義:眼藥不能吃,比喻把事情搞錯了。 例句:“有人說咱張獻忠服輸了,真想投降,這可是把眼藥吃到肚里啦。”
【第88句】:【除了死法有活法】(諺)除去原本固定的辦法,更有許多靈活變通的辦法。指做事不要死守成規(guī),只要放開思路,辦法很多。
【第89句】:【小廟的神——沒見過大香火】(歇)香火:迷信的人供佛敬神時點燃的香和燈火。比喻經歷淺、見聞不廣,未見過大世面。
【第90句】:【久賭無勝家】見“常賭無贏客”。
【第91句】:【提起錢,便無緣】見“若說錢,便無緣”。
【第92句】:【笨人有笨福】(慣)笨的人自有他的福氣。多指意外得來好處。
【第93句】:【是這鳥,叫這聲】(諺)什么樣的鳥會叫什么樣的聲音。指鳥的種類各異,叫出的聲音也各不相同。 多比喻哪個層次上的人,會說哪個層次上的話。
【第94句】:【抱粗腿】(慣)指攀附有錢有勢的人。
【第95句】:【拋繡球】“拋繡球”是“彩樓招親拋繡球”的簡化。說到拋繡球,自然聯(lián)想到彩樓招親,專指凰求鳳。 拋繡球招親,在文學作品中常見。古典小說《西游記》描寫玄奘的父親陳光蕊高中頭名狀元,在欽賜游街時被相府小姐殷溫嬌看中,拋下繡球打中烏紗帽,歡天喜地結為鸞儔。明代詩人高啟《觀顧蕃所藏宋賜進士絲鞭歌》:“影梟夕陽何處去,曲江園里宴初歸。天街直拂花枝過,擇婿樓高彩球墜?!?如戲劇。《彩樓記》、《三擊掌》等,說的是唐代王丞相之女王寶釧,在彩樓上用繡球打中乞丐薛平貴,由此演繹出一系列精彩故事。 經考證,這些故事皆屬于子虛烏有,雖然文學作品多有描寫,但在史料中卻難覓蹤影。不過,拋繡球招親絕非憑空想象,這種說法是怎么來的呢? 有人認為源于壯族人民的一種傳統(tǒng)體育游戲。兩千多年前,壯鄉(xiāng)就有用青銅鑄造的兵器“一飛砣”,應用于作戰(zhàn)和日常狩獵。后來飛砣逐漸演變成拋擲的布囊,姑娘們又將它改造成彩球,人們在空閑時間拿來拋接作為娛樂。尤其是每到春節(jié)、三月三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彩球就會出現(xiàn)在賽歌會上,姑娘們一邊對歌一邊將此作為選擇伴侶的道具,手中的彩球會投向自己的意中人。小伙子如果看上這位姑娘,可在繡球上系上精心準備的小禮品,回敬過去,姑娘接住禮物時,或繼續(xù)對歌表達情意,或相約到僻靜處聚會,這就是拋繡球選婿的來歷。到了文學家之手,就編出了許多精彩絕倫的“彩樓招親拋繡球”的故事來。
【第96句】:【冤家】“冤家”一詞,原意為怨家,指仇人?,F(xiàn)在指愛的親昵之稱,是反語,如同情人之間女子說情郎“你真壞”一樣。“冤家”一詞源自唐代,唐張薷《朝野僉載》有“此子與冤家同生”之句。 到了宋代,“冤家”這個詞,通過“不饒人”這一語義成分,從所仇轉為所愛,表示似恨而實愛的感情。如黃庭堅《晝夜樂》詞:“其奈冤家無定據(jù),約云朝又還雨暮?!薄抖庠鲙洝芬蝗眨骸罢清氤呤窃┘?,渾如天樣遠。” “冤家”的這種含義,在“冤家”一詞的運用過程中得到了豐富。宋蔣津在《葦航紀談》中對“冤家”的這種豐富含義作了總結:后閱《煙花記》有云:“冤家之說有六:情深意濃,彼此牽系,寧有死耳,不懷異心,所謂冤家者一;兩情相系,阻隔萬端,心想魂飛,寢食俱廢,所謂冤家者二;長亭短亭,臨岐分袂,黯然銷魂,悲泣良苦,所謂冤家者三;山遙水遠,魚雁無憑,夢寐相思,柔腸寸斷,所謂冤家者四;憐新棄舊,忘恩負義,恨切惆悵,怨深刻苦,所謂冤家者五;一生一死,觸景悲傷,抱恨成疾,迨與俱逝,所謂冤家者六?!薄霸┘摇钡倪@六重含義,無不傳達了男女之間那種又愛又恨,又疼又怨,纏綿悱惻的復雜感情,難怪古往今來的戀人都愛以“冤家”相稱了。 “冤家”一詞,除了指心愛的人外,還指心愛的東西。如《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日:“婆子袖里扯出個小帕兒來。道:‘就是這個冤家,雖不值錢,是一個北京人送我的,卻不道禮輕人意重。…
【第97句】:【重打鑼鼓另開戲】 釋義:重新敲起鑼鼓,從頭另開演一場戲。比喻從頭再干或另作新的打算。 例句:人們的勁頭又來了,又好像頭年,蕭隊長找著一百二十多個貧雇中農男女,愿意重打鑼鼓另開戲。
【第98句】:【跟著龍王吃賀雨】(慣)賀雨:指舊時人們向龍王求雨時擺上的供品。比喻跟著有權有勢的人沾光得好處。
【第99句】:【睜著眼做,合著眼受】(慣)指自作自受,不怕受罰。 也作“開著眼做,合著眼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