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慣)比喻雙方都是高手,勢均力敵,才智相當。 也作棋逢敵手,將遇良才。 棋逢對手,將遇作家。作家:行家。
【第2句】:【給臉上貼金】見“往臉上貼金”。
【第3句】:【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句至理名言是勉勵人們要惜時如金。要知其來源,先要知其時間是怎么得來的,寸陰是多長時間。 古代用日晷計時,日晷是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的計時儀器。 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晷針垂直地穿過晷面中心,日晷安放在石臺上,呈南高北低之勢,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上劃上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投影就會投向晷面,并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移動,于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鐘表的指針,晷面則是表盤,以此來顯示時刻。將晷面上的格子用“寸”來衡量,晷針投下的陰影,就叫“寸陰”。 那么“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句話是怎么來的,古人早就使用“寸陰”一詞了。如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南宋陳亮《上光宗皇帝鑒成箴》:“當效禹王,寸陰是惜;當效文王,日昃不食。”此處均是用“寸陰”代表光陰。將“寸陰”最早比作“寸金”的是唐代詩人王貞白,其詩云:“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后來元代詩人同恕《送陳嘉會》也這樣比喻:“盡歡菽水晨昏事,一寸光陰一寸金。”說的最完整的是清代周希陶編著的《重訂增廣賢文》云:“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從此,這句話就十分流行。
【第4句】:【學得薄技在手,勝似腰纏萬貫】(諺)薄技:小的技藝。貫:古時錢制,一貫千文。只要能掌握一門薄技,也比擁有萬貫錢財強。指維持家計,靠積存的錢財,不如靠技藝的收入。
【第5句】:【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諺)在錦緞上再繡上花容易,往雪地給受凍的人送炭取暖很難。舊指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越是有錢有勢的,奉承的越多;越是貧賤失勢的,越沒人接濟。 也作錦上添花到處有,雪中送炭幾多無。 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
【第6句】:【人貧智短,馬瘦毛長】(諺)人窮困,受著經濟的掣肘,就顯得智謀不足;馬瘦了,肌肉不豐,毛就顯得又長又亂。指貧窮能使人智謀受到限制。 也作人貧志短,馬瘦毛長。志:志氣。 人窮志短,馬瘦毛長。
【第7句】:【順情說好話,干直惹人嫌】干直:沖撞直言。順著情面說對方愛聽的話,就討人喜歡;直言不諱沖著人說話,就討人厭。指說話要考慮效果。
【第8句】:早睡早起,怡神爽氣。貪房貪睡,添病減歲。夜里磨牙,肚里蟲爬。
【第9句】:【說書的嘴,唱戲的腿】(諺)指說書的人,憑著過硬的嘴功;唱戲的人,憑著過硬的腿功。也泛指各個行業的人,都有自己獨到的專業功夫。
【第10句】:【倒打一釘耙】 釋義:比喻反皎一口。 例句:我們前些天,揭發批判了李春山,他現在公開賴賬,還對李克同志倒打一釘耙,真是無恥已極。
【第11句】:【牽著鼻子走】(慣)比喻控制別人,強迫其按著自己的意思去做。
【第12句】:【富不教學,窮不讀書】(諺)指富人不愿教學,因為教學清苦、勞神;窮人不去讀書,因為讀書費錢財、費時間,窮人承受不起。 也作“窮不讀書,富不教學”。
【第13句】:【駙馬】“駙馬”是皇帝的女婿。這一稱謂是怎么來的呢?歷來眾說紛紜,主要有兩種說法。 其一。相傳,楚漢相爭時,每當兩軍交戰時,劉邦便會專門坐在一輛由兩人駕馭的馬車上指揮戰斗。馬車上共有三個座位,劉邦坐在后面的位置,前面設兩個座位,為車夫所坐,分為“正馬”與“副馬”,一正一副,輪流駕駛馬車,儼然現在的火車司機,一正一副。有一日,劉邦與項羽激戰,劉邦大敗,落荒而逃,項羽乘勝追擊。此時,劉邦左右只剩下了兩個車夫和十幾名將士。不料,正馬被亂箭射死,在這危急關頭,副馬頓生一計,他把自己的紅袍脫下,與劉邦的黃袍對換了一下,讓劉邦從馬車上跳下來,自己繼續揮舞馬鞭,趕車向前方奔去。項羽的人馬都把穿黃袍的當做劉邦,拼命追趕,當趕上馬車時,車上已空無一人,只留下一件黃袍。原來副馬早已跳車逃跑了。后來劉邦當了皇帝,把此事一直記在心上,為了報答副馬的救命之恩,便四處張貼皇榜尋找副馬。找到后,官封都尉,劉邦還將小女兒許配于他,人稱“副馬都尉”,后因“副馬”一詞不雅,人們便將其改成“駙馬都尉”。自此,駙馬便成了歷代皇婿的代稱了。 其二,據歷史記載,駙馬是“駙馬都尉”的簡稱,駙馬都尉本是漢代官職,是皇帝的近衛侍從官之一。這個官職從漢武帝時開始設立,起初多由外戚和王公大臣的子弟擔任。史書記載,真正將公主的丈夫專稱為“駙馬”是魏晉以后。曹魏時的何晏,因為與公主結婚,所以憑借公主夫婿的身份加授了駙馬都尉一職。還有晉代注《左傳》的杜預娶司馬昭的妹妹高陸公主為妻,是司馬懿的女婿。后來司馬炎稱帝,追尊司馬懿為晉宣帝,授杜預為駙馬。 東晉的劉惔、桓溫是明帝的女婿,也都做了駙馬。從此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以封號,一律稱“駙馬”,自然也就不再是官職了,而成了皇帝女婿的代稱。
【第14句】:【人心不足蛇吞象】(諺)指人的貪心永遠不會滿足,得寸進尺,不斷膨脹,就像小小的蛇也想吞下大象一樣。 也作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 人心不足蛇吞象,得了鍋臺想上炕。
【第15句】:【左右是左右】(慣)指反正是那么一回事,豁出去了。
【第16句】:【死知府不如一個活老鼠】(諺)知府:舊時州府最高的行政長官。 知府一下了臺,無官無職,在人們眼里,連只活著的老鼠也不如。舊指官場重在權勢,權勢在人情在,權勢沒人情滅。
【第17句】:【開口告人難上難】(諺)告人:求人。指張嘴求人是非常為難的事。 也作“開口求人難”。
【第18句】:【屬長生果的——表是一把柴,瓤是一包油】(歇)長生果:即落花生,外表是殼,可當柴火燒,花生仁可以榨油。比喻人外表不起眼,實際上很優秀。
【第19句】:【僧不僧,俗不俗】(慣)俗:俗人,一般人。既不像和尚,也不像俗人。形容不倫不類,不像個樣子。
【第20句】:【寡人】古代皇帝自稱寡人,這是怎么回事呢?“寡人”就是“寡德之人”的意思,是古代君王的一種謙稱,意思是說自己無能無德,有負臣民的重托。 應該是一種美好的愿望,是一種謙虛的姿態。但實際上明君不多,暴君、昏君卻不少,同稱“寡人”。 作為皇帝專稱的“寡人”,有一個發展過程。先秦時期,可以自稱寡人的人很多《禮記·曲禮下》記載:“諸侯見天子,日‘臣某侯某。’其與民言,自稱日‘寡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趙王問藺相如:“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除此之外,士大夫也有自稱寡人的。《世說新語》中:“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到了唐代,寡人成了皇帝自稱,其他身份的人都不能自稱寡人了。
【第21句】:【君子不念舊惡】(諺)舊惡:過去發生的怨仇。指道德修養高的人,總以寬恕為懷,不會計較過去的怨仇。
【第22句】:【兵熊一個,將熊一窩】 釋義:熊:無能。士兵無能,只他一人,將領無能,影響整個部隊。說明領導者能力差就會影響全局(yipinjuzi.com)。 例句:“咱們的廠子換了幾茬領導了,總是搞不好,為啥?兵熊一個,將熊一窩。放著有本事的人,他們不用,專門用那些大草包,怎么能不垮!”
【第23句】:【良禽相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佐】 釋義:佐:助。好鳥看好樹木棲身,賢能的臣子選擇明君效勞。 例句:良禽相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佐。聞說唐君德勝堯舜,欽文敬武,天下紛紛以有德而伐無德,以有仁而伐無仁。如今望二位大人注意也。
【第24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釋義:廖化:三國時蜀國將軍,武藝不太出眾。三國后期,蜀國名將相繼死亡,廖化就成了突出的人物。比喻當地沒有出色人物或主事者,個別一般人物就擔當了重任或出了名。 例句:“好比何來?”亭面糊學著鄉里說書的人的口氣。“好比無牛捉了馬耕田:好比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第25句】:【敬神如神在】(諺)拜神就要恭敬得如同神真的在一樣。指舉行祭神儀式要誠心誠意。
【第26句】:【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癥多】(諺)王叔和:魏晉時期名醫,著有《脈經》十卷。熟讀王叔和的醫著,不如多積累臨床診治的經驗。指醫家貴在臨床實踐。
【第27句】:【打雁一生,倒老反被大雁啄瞎了眼】 釋義:比喻在某一方面有經驗、自負,卻恰恰在這一方面摔了跟頭或吃了虧。 例句:周祖鎏兩眼望天,自罵自嘆道:“祖鎏啊!你打雁一生,倒老反被大雁啄瞎了眼吶!嗬,嗬,嗬!”
【第28句】:【菜三菜三,三日露尖;水菜水菜,一凍便壞】 釋義:指蔬菜下種后,一般生長得很快,三天便可出苗;蔬菜水分多,最怕受凍。 例句:秋日諺云:頭伏蘿卜末伏菜,尖頭蔓箐大頭芥。菜三菜三,三日露尖;水菜水菜,一凍便壞。
【第29句】:【民不舉,官不究】(諺)舉:告發。 指舊時的訴訟案件,受害人如果不提出訴訟,官府絕不主動審理。 也作民不告,官不究。 民不催,官不理。 民不告狀,官難過問。
【第30句】:【家有萬石糧,揮霍不久長】(諺)家里縱然有萬石存糧,要是揮霍浪費,很快也會耗完。指無論怎樣厚實的家底,也經不住揮霍浪費。
【第31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釋義:比喻利用或依靠近便有利條件。 例句:張二哥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們山區竹木多嘛,不利用農閑時間搞點副業,一人只有幾分田,咋能養活得了呢?”
【第32句】:【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在我國又稱“小寫數字”,比起中國的大寫數字簡省、方便得多。它現在是世界通用的數字,發明者可謂對世界科學進步貢獻大焉。 阿拉伯數字并非起源于阿拉伯國家,它的發源地在印度。印度在自然科學方面,最杰出的貢獻就是發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計數法,創造了包括“。” 在內的10個數字符號。那么,為什么叫阿拉伯數字呢?是因為這種數字符號和計數法產生后,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了西方,被命名為“阿拉伯數字”。
【第33句】:【打錯了算盤】(慣)比喻盤算錯了,打錯了主意。
【第34句】:【物有不同物,人有不同人】(諺)物和物不一樣,人和人也不會相同。指人與人總有差別,不能強求一律。
【第35句】:【到鄉隨鄉,騎馬隨鞍】(諺)指到一個新的生活環境里,就要隨順著這個地方的風俗習慣和人情,這跟騎馬必須貼著馬鞍是一個道理。 也作“騎馬隨鞍,入鄉隨鄉”。
【第36句】:【當家三年狗也嫌】(諺)當家的時間長了,連家中的狗都會嫌棄。指當家人和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有直接的利害沖突,有意見是正常的。 也借指群眾對領頭人總少不了有意見。 也作“當家三年,貓狗都嫌”。
【第37句】:【見了丈母娘叫大嫂子——沒話搭拉話】見“管丈母娘叫大嫂子——沒話找話”。
【第38句】:【七錢銀子二分銅的銀元——假也假不了多少】(歇)銀元:也作銀圓,舊時使用的銀質硬幣,價值相當于七錢二分白銀。一個銀元摻進了二分銅,所占的比重很小。 指即使有假也假不到哪里去。
【第39句】:【一個要補鍋,一個鍋要補】(慣)比喻兩人想法合拍。
【第40句】:【忍事敵災星】(諺)指為人處事,能做到克制忍讓,就可以消除災禍。 也作“忍字敵災星”。
【第41句】:【老鷹捉小雞】 釋義:形容動作又猛又狠,準確無誤,手到擒來。 例句:那老鬼大出意外,早已如老鼠見到貓,縮成一團。老六怒火正上,一手捉住他的衣領,正如老鷹捉小雞:“你有自己打算?好呀,我立刻就叫你滾!”
【第42句】:寧給好漢拉馬,不給懶漢作爺。
【第43句】:【恩愛夫妻不到頭】(諺)夫妻恩恩愛愛,情感過深,往往難以白頭到老。舊指夫妻間關系過于和美的,反不如那些吵吵鬧鬧的能夠長久。
【第44句】:【經一失,長一智】見“吃一塹,長一智”。
【第45句】:【老實的終須在】(諺)為人老實厚道,最終會有個好結局。指人要老實,才能長久。 也作“老實常常在,奸狡是禍害”。 奸狡:為人奸詐狡猾。
【第46句】:【喝了牛皮散,神仙也不管】 釋義:牛皮散:北京人稱燒酒。酒喝多了,膽量大,誰也不怕。 例句:有道是:“喝了牛皮散,神仙也不管。”烏世保借酒傾訴一番,那車把式就借酒大罵起來,聲稱他要見徐煥章敢抽他鞭子,碰上谷佐領,準罵他祖宗。
【第47句】:【土地不負勤勞人】(諺)指土地不會辜負勤勞耕作的人,只要下工夫,就會有好的收成。
【第48句】:【龍不離海,虎不離山】(諺)龍不能離開大海,不然就無從發揮它的神力;虎不能離開深山,不然就難以施展它的威勢。比喻權勢人物不能超越自己行使權勢的特定范圍。 也作龍不離灘,虎不離山。 虎不離山,龍不離淵。
【第49句】:【茅坑里的石頭——屎硬】(歇)屎:諧“死”。指人呆板、生硬,頑固不化。常含責罵意。
【第50句】:【膽小如鼠,狡猾如狐】 釋義:形容人膽小、狡猾。 例句:“膽小如鼠,狡猾如狐。”這句話,大致可以概括周拐子的閏倒寺征了。
【第51句】:【久病床前沒孝子】見“百日床前無孝子”。
【第52句】:【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慣)指老老實實地有什么說什么,不夸大也不隱瞞。
【第53句】:【黃鱔泥鰍不一樣長】 釋義:比喻兩種人不一樣,有區別。 例句:“那不同啦,有區別的。”季交恕放下酒杯,聲音稍為大一點。“帝國主義是洋人那邊橫行霸道的大財主。‘黃鱔泥鰍不一樣長’罷,你知不知道?”
【第54句】:【金女銀男,不如生鐵老伴】(諺)值金值銀的兒女,也比不上生鐵般的老伴。指人到老年,貴在有老伴彼此體貼照料。
【第55句】:【煮熟的鴨子飛了】(慣)比喻眼看到手的東西又意外地失去了。
【第56句】:【人熟是一寶】(諺)要辦事,人緣熟了就順手,這是個法寶。指凡事人地生疏難行動,人熟地熟好辦事。
【第57句】:【烏龍球】“烏龍球”指自進本方球門的球,特指足球等得分方式的球類比賽。 “烏龍球”源自英語,是音譯。由香港球迷將其稱為“烏龍球”。其實,它是音譯和意譯相結合的產物。中國自有“烏龍”,有個成語叫“自擺烏龍”。它源于廣東的一個民間傳說:久旱之時,人們祈求青龍降下甘露,以滋潤萬物。誰知青龍未至,烏龍現身,反而給人們帶來了災難。“擺烏龍”引用到足球賽場上,指本方球員誤將球弄人自家大門,不僅不得分,反而失分,這與民間的傳說主旨十分吻合。香港又屬粵語方言,從語言的角度說,粵語“烏龍”有搞錯、糊涂等意思,自此,“烏龍球”便流行起來。
【第58句】:【金戒指】“金戒指”原來并非定情之物,鎖定姻緣,一定終身。“金戒指”原為“經戒指”,意即婦女經期應該戒止性生活,因“經”、“金”諧音而改名。 早在漢代,宮廷已經盛行戴金戒指了,開始時,只限皇后和嬪妃戴,每逢皇后或嬪妃月經來潮時戴用,示意在此期間,帝王不可與之同房。因為月經一詞在帝王面前是要避諱的“穢語”,不能直接說出,而當她的手戴“經戒指”時,帝王見了心里自然明白了。后來,王公宰相、文武百官的眷屬相繼效法,成為古代文明禮節與衛生的習慣,并逐漸風靡民間,演變為現在的金戒指,詞義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第59句】:【甕里走了鱉——左右是他家一窩子】(歇)左右:反正。指某事反正是他家里的人干的,與外人無關。
【第60句】:【馬在軟地上打前失,人在好話里栽跟頭】(諺)打前失:前蹄閃失。 栽跟頭:跌跤受損。指馬跑在軟地面上容易失蹄,人處在恭維話中容易受騙吃虧。
【第61句】:【大懶使小懶】(慣)指懶人支使懶人做事,一個比一個更懶。
【第62句】:【三打不回頭,四打連身轉】(慣)形容人反應遲鈍,懦弱膽小。 也作三答不回頭,四答和身轉。 三推不上肩,四推和身轉。
【第63句】:【做夢吃星星——想法不低】(歇)指人想得美,卻不切實際。含譏諷或責罵意。
【第64句】:【施恩不望報,望報不施恩】(諺)施恩:給予別人好處。指真正的好心人,施給人恩惠不圖報答;施恩希望厚報的,不是真正的施恩。
【第65句】:【又怕燒著,又怕燙著】(慣)形容膽小怕事,顧慮重重。
【第66句】:【被頭里做事終曉得】(諺)比喻事情再隱蔽也會暴露出來。
【第67句】:【猛火烤不出好燒餅】(諺)燒餅:面食的一種,用火烤熟。指火力過猛,烤出的燒餅皮焦里生。比喻操之過急辦不好事。
【第68句】:【是親三分向,是火熱如炭】(諺)舊指人情從來就是有親必顧的。 也作是親三分向,是火就熱炕。 是親三分向,是灰熱過土。 是親三分向,不親不一樣。
【第69句】:【把死蛤蟆說成活的,活蛤蟆說成死的】 釋義:比喻混淆是非,顛倒黑白。 例句:這里還有一種人叫“律師”,專門“編筐捏簍”,顛倒黑白,只要你有錢,他能把把死蛤蟆說成活的,活蛤蟆說成死的。一張傳票下來就得要幾塊錢酒錢。
【第70句】:【百人百條心,千人千個樣】(諺)指人各有自己的思想、行為與性格,各不相同,這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相貌一樣。
【第71句】:【亂彈琴】(慣)比喻不按規矩或安排做事。
【第72句】:【不怕外來盜,就怕地面賊】(諺)外來盜:從外地竄來的盜賊。地面賊:熟悉情況的本地盜賊。指本地盜賊熟悉情況,容易作案。
【第73句】:【四大喜事、三大悲、三急】人生有四大喜事,三大悲,還有人的三急,它們分別是: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三大悲:少年喪母,中年喪妻,老年喪子。 人的三急:上廁所,人洞房,生孩子。 上述“四、三、三”源自人們的常識積累。人的一大優勢是善于總結,歸納類推,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對人本身也是一樣,你總結一條,他總結一條;今年總結一條,明年再總結一條,久而久之,最終形成大家公認的、流行很廣泛的諺語性格言。以上四喜、三悲、三急就是如此。
【第74句】:【往火坑里推】(慣)比喻使人遭受苦難,陷入悲慘的境地。 也作“向火坑里推”。
【第75句】:【靠山吃山,靠山養山】(諺)靠著山區居住,就要憑山區的資源養活自家;靠山區資源養活,就必須愛護與建設山區。指在什么環境就靠什么生活,靠什么生活就必須在這方有所投入。 也作靠山吃山,吃山養山。 靠山吃山要養山,造林成林要護林。
【第76句】:【樹不成林怕大風】(諺)樹木如果不能形成森林,孤孤單單,就最怕狂風襲擊。比喻人如果不團結成堅強的群體,就無力抗擊天災人禍。
【第77句】:【為人容易做人難】(諺)指人活在世上容易,要做個有品格、有作為的人不容易。
【第78句】:【人不說不知,木不鉆不透】見“話不說不知,木不鉆不透”。
【第79句】:【瞎子磨鐮刀——快了】(歇)快:本指刀刃鋒利,轉指不要多長時間。指事情快有結果了。
【第80句】:【吃葷飯】(慣)比喻靠敲詐勒索為生。
【第81句】:【時勢造英雄】(諺)時勢:時局發展的形勢。指時代的風云會把普通人造就成英雄人物。 也作時勢造英雄,亂世出豪杰。 時勢造英雄,亂世好做官。
【第82句】:【有意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諺)用心栽花,花反不成活;無意插柳,柳卻長得樹粗冠大。指人往往刻意要做好的事偏做不好,不經心的事反倒意外地成功。 也作“著意種花花不活,等閑插柳柳成蔭”。
【第83句】:一塊塊磚頭砌起墻,一條條小河匯大江。
【第84句】:【吃了燈草灰兒——說得輕巧】(歇)燈草:燈心草莖部的中間一段,質地很輕,可做油燈的燈芯。 譏諷人把事情說得過于輕巧。
【第85句】:【惱在心里,喜在面上】(慣)指心里氣惱,臉上卻裝出高興的樣子。
【第86句】:【攀得高,跌得重】見“爬得高,跌得腫”。
【第87句】:船穩不怕風大,有理通行天下。
【第88句】:【小家碧玉】金枝玉葉、大家閨秀、小家碧玉都是形容女子的詞。不過,她們的出身不同,差別可謂三級跳。金枝玉葉一般指皇族之女,大家閨秀指官宦巨富之女,小家碧玉指平民百姓之女。而小家碧玉又特指小戶人家年輕美貌的女子。那么,小家碧玉是從何說起呢? 小家碧玉源自晉朝孫綽的《情人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 感郎意氣重,遂得結金蘭。”詩中的“碧玉”是一個女子的名字。此后,“小家碧玉”即成為小戶人家年輕美貌女兒的代稱。她們一般生長在平民家庭,容貌俏麗,性情或溫柔或活潑,但因從小家貧失學,又不與外界接觸,所以不會附庸風雅,但對一些家務女紅往往比較精通。小家碧玉雖不及大家閨秀學問深,懂禮儀,但絕不比大家閨秀品行差,且更具心靈手巧的優勢。
【第89句】:手心手背都是肉。
【第90句】:【敢怒而不敢言】這一俗語的意思是心里憤怒但嘴上卻不敢說。此典出自唐代杜牧《樊川文集·阿房宮賦》:“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阿房宮”是秦朝的宮殿,且早已被焚毀,杜牧何以想起要作此賦。原來,唐敬宗(李湛)時,大修宮殿,以致朝政昏亂,民不聊生。大詩人杜牧為了維護李唐王朝的封建統治,借助揭露秦朝統治者大修防房宮的奢侈荒淫,對唐敬宗進行諷諫,借古諷今。看來,杜牧也是敢怒而不敢言,顧此而言彼。 杜牧的《阿房宮賦》中寫道:秦始皇應以自己的心去體會千萬人的心。 秦人喜愛奢侈豪華,臣民百姓也都思念自己的家園。為什么把錙銖一般微小的東西都掠奪干凈,卻像泥沙一樣地去使用!使支撐棟梁的柱子多于田里辛勤勞動的農夫;梁上的椽子比織布機上的織女還多;一顆顆的釘頭比糧倉里的谷粒還多;縱橫的欄桿比九州的城郭還要多;雜亂的管弦樂器聲音超過了集市上人們的說話聲。統治階級這樣的窮奢極欲,天下臣民嘴上不敢說,心里卻滿懷著無比的憤怒….|
【第91句】:【癡人前不得說夢】(諺)指面對癡呆的人,不可說夢,以免其當真而惹出是非。也指癡人沒有正常人的理解能力,對有深層含義的話沒法理解。
【第92句】:【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慣)比喻各干各的,各行其是。也比喻說法各不相同。 也作各唱各的調,各吹各的號。 各打各的鑼,各唱各的調。 各敲各的磬,各行各的令。 磬:古代打擊樂器,用石或玉制成。
【第93句】:【三一三十一】(慣)原為珠算口訣,用三除十,得三余一。指三個人每人平均一份。
【第94句】:【七兩為參,八兩為寶】(諺)參:人參,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肥大,有滋補作用。七兩、八兩:均為舊制,一斤等于十六兩。七兩重的參稱人參,八兩重的參稱寶參。指人參能長到半斤重,就是難得的寶物。
【第95句】:【知性同樂】(諺)指彼此都能了解對方的性格,就能安樂相處。
【第96句】:【墊踹窩】(慣)踹窩:路面上踐踏而成的坑窩。本指墊平踹窩。比喻供人踐踏,代人受過。
【第97句】:【半路出家】“半路出家”這一俗語比喻中途改行,從事另一工作的意思。它源自佛教。 佛教所說的“出家”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自幼出家,一種是成年以后才出家,后一種叫做“半路出家”。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半路出家。釋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太子,姓喬答摩,名悉達多,成道以后稱為“釋迦牟尼”。他在幼年的時候,已經通曉世間的一切學問,年齡稍長,見世界上人類和其他動物互相殘殺,互相吞吃,循環不停,有感于生老病死,在所難免. 感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痛苦,欲求一個解除苦惱的方法。因此,到了十九歲那年,他放棄了榮華富貴,出家修行,經歷許多艱難困苦,決不灰心,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得道成佛。成佛后便周游各處,說法勸化他人。釋迦牟尼如此說法,前后長達四十九年,一直到八十歲涅槃。 其實僧人大多數為半路出家,只有少數是在寺廟里長大,從小做了和尚的。僧人“半路出家”的說法,被俗世借用轉義,變成了半路轉行。
【第98句】:【既生瑜,何生亮】 釋義:瑜:周瑜。三國時東吳大將,氣量小,忌妒諸葛亮的才干。亮:諸葛亮,三國時蜀漢丞相,很有才干。既然生了周瑜,何必又生諸葛亮!比喻把某人視為仇敵。語出《三國演義》。 例句:徐徐又醒,仰天長嘆日:“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
【第99句】:【灶王爺的橫批——一家之主】(歇)橫批:與對聯相配,貼在對聯上面的橫幅。舊時供奉灶王爺的對聯通常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為“一家之主”。指一個家庭當家做主的人。
上一篇:名人名言精選友善篇(關于友善的名言名句大全_友善的名人名言警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