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一人計短,二人計長】(諺)指獨自一人考慮問題難免有局限,人多了共同出謀定計自會高明。
【第2句】:紙上畫大炮——打不響
【第3句】:【鵝蛋子——又圓又滑】(歇)本指鵝蛋外形圓、表面滑,轉以形容人圓滑。
【第4句】:棉花槌打驢——不痛不癢
【第5句】:【 一咒十年旺】指一種逆反心理,從吉利的方面去對待惡 言惡語。明代《醒世姻緣傳》:“沒賬!叫他咒去!一咒十年 旺,神鬼不敢傍!”
【第6句】:【三人誤大事,六耳不通謀】見“六耳不通謀”。
【第7句】:雨傘抽了柄——沒了主心骨
【第8句】:不怕年老,就怕躺倒。
【第9句】:臘月里遇著狼——冷不防
【第10句】:穿山甲打洞——挖深挖透
【第11句】:屬刺猬的——誰碰扎誰手
【第12句】:鐵將軍把門——關門閉戶;沒人啦;鎖著
【第13句】:【水火無情,刀槍無義】釋義:水火不講情面,會害人;刀槍不懂情義,會傷人。指水火刀槍都能傷人。例句:我們學生、文人,是民族的精華,他們能饒了我們?而且水火無情,刀槍無義,打起仗來,誰能保住不死?
【第14句】:【粳米粉的線條——拉不長】(歇)粳米粉:用粳稻米碾磨出的粉,沒有黏性。長:本指空間距離長,轉指時間距離長。指某事時間持續得不長久。
【第15句】:【風后暖,雪后寒】(諺)指大風過后,氣溫回升,人會有暖和的感覺;雪融化時,需吸收熱量,因此天氣會更加寒冷。
【第16句】:【在炕頭上耍威風】(慣)比喻在自己人面前盛氣凌人或大發脾氣。
【第17句】:【一鉚對一竅】(慣)鉚:鉚釘。 竅:指鉚眼兒。形容算計得正合適,不多也不少。
【第18句】:【沒把你孩子丟到井里】沒做過對不起人的事,沒有冤仇。 李準《龍馬精神》:“芒種,我又沒把你孩子丟到井里邊,你怎 么和我這么大冤仇!你小大是個干部,說話不能血口噴人 啊。”
【第19句】:【好事不在忙】(諺)指好的事情做起來不必急躁忙亂。
【第20句】:【雙手難捉兩條魚】(諺)人的兩只手不能同時捉住兩條魚。指做事得有先有后,不能不分輕重緩急,同時完成兩方面的任務。
【第21句】:一放學,我就練起了“少林拳”。忽然,手碰到了磚棱上,我“哎喲”一聲,捂著手哭起來。媽媽看見了,不來看我的手,反而說:“這次你可要記住,‘人猖沒好處,老鼠猖了貓咬住’。”(陜西·隴縣)
【第22句】:鄰居大嬸同她公公吵架,張大爺路過這里,急忙過來勸說。沒想到不講理的大嬸卻向張大爺嚷道:“半天云里掛小豬——出來個挨刀鬼。”(河北·蔚縣)
【第23句】:麥稈當秤——沒斤沒兩
【第24句】:三十晚上盼月亮——沒有指望
【第25句】:耗子拉秤砣——自塞門路
【第26句】:王大叔富了,人們說他再也不會恁仔細了吧。奶奶說:“我看不一定,他多半輩子都是吐口唾沫也要潤濕塊坷垃,會過著呢!”(河北·邢臺)
【第27句】:【綠色軍裝】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服是草綠色的,老百姓稱之為“軍綠”。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學人民解放軍的背景下,軍綠是絕對流行色,特別是學生。那么,綠色軍裝是怎么形成的呢?發明綠軍裝的是19世紀南非的布爾人。1899年,英國軍隊大舉入侵南非,與荷蘭移民的后裔布爾人爆發了英布戰爭。當時,布爾人兵力很少,與英軍人數比例僅為1:5,在與擁有優勢兵力兵器的英軍初戰中,布爾人損失慘重。后來布爾人發現,在其作戰區域地面植被多為綠色,行軍打仗穿綠色衣服不易暴露目標。而英軍穿的是紅色軍裝,目標特別明顯,極易成為被打擊的活靶子。于是,布爾人便馬上將自己的軍裝改為草綠色,甚至把武器也涂成綠色。這樣一來,布爾人利用綠色偽裝常常神出鬼沒地接近英軍,并突然發起進攻,使英軍防不勝防,損失極為慘重。當時在南非作戰的15萬英軍中,先后就有9萬多人死于布爾人的突襲戰和狙擊手的射殺中,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例。英軍在南非戰場的慘痛失敗震驚了世界,戰后大多數國家的軍隊紛紛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將軍裝顏色改為綠色或偏綠色,并一直延續至今。
【第28句】:【啞姑姑做夢——誰醒誰知】(歇)指某事只有當事人自己清楚,別人都不會知道。
【第29句】:【傻眼】“傻眼”形容出乎意料、措手不及、舉止無措、沒有辦法的尷尬狀。它源自“傻”和“眼”的巧妙組合。首先看一下“傻眼”一詞的使用效果。某醫院為一孕婦多次進行產前檢,確定是雙胞胎,且狀況良好,結果生下來是連體嬰兒,醫生頓時傻了眼。“傻眼”一詞用得實在絕妙,把當時的情況唯妙唯肖地描述出來了,換任何一個詞都達不到這樣的效果。 “傻眼”之所以傳神,是把常用來形容糊里糊涂、呆頭呆腦的“傻”字,拿來偏偏放在了本是活潑好動的心靈之窗“眼睛”之上,形成了巨大反差的目瞪口呆的“傻眼”,頓時讓人領悟到,那促使人傻眼的意外,是多么讓人無法捉摸驚詫莫名。
【第30句】:群眾在哪里,勝利就在哪里。
【第31句】:我們放麥假了。媽媽說:“現在正是焦麥炸豆的時候,你也要于點力所能及的活。”(河南·魯山)
【第32句】:【三歲至老】(諺)一個人從很小時候的言行舉止上,就能看出他一輩子有多大的作為。指人的性情、志趣和氣度,往往到老不變。 也作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
【第33句】:【扯葫蘆倒秧】(慣)比喻東拉西扯地說些無聊的話。
【第34句】:娘勤女不懶,爹懶兒好閑。
【第35句】:【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仕”是流行很廣、影響很深的一句話,很多人把它理解成“學習優秀就應該當官”,是一種典型的“讀書做官論”。其實這是犯了望文生義和斷章取義的嚴重錯誤。那么,“學而優則仕”源自哪里,又怎樣正確理解它呢? “學而優則仕”出自《論語·子張》,原文為“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有人常常把它當成孔子的話,其實這話并非出自孔子之口,而是他的弟子子夏的高論。按《辭海》的解釋,“優”字的含義其中有一條為“充足、富裕”;“仕”字的含義其中有一條為通“事”。如果按此理解,“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本意應該是“做事有充足的空閑時,應該學習;學習尚有富裕時間,應該做事。”這才是這句話的真正含義。看來,“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本義就是“知行合一”,即“實踐與認識相統一”,這和我們現在所倡導的“工學結合,處理好工學矛盾”是相似的。南宋大儒朱熹就持這種觀點。他在《論語集注》中說:“優有余力也。仕與學理同而事異,故當其事者,必先有以盡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學,則所以資其仕者益深;學而仕,則所以驗其學者益廣。”顯然,朱熹也把“學而優”解釋為“學有余力”,并認為“仕”與“學”同等重要。對此,北京大學一教授解釋說,“學”是理論總結,“仕”是運用理論到實踐。“學”可以增加“仕”的深度,“仕”可以增加“學”的廣度。《論語集注》是南宋以來官方認定的權威版本,它的解釋無疑是最正確的。
【第36句】:【一風吹】(慣)比喻一下子全部否定掉,全都不算數。
【第37句】:今年竹子來年筍——無窮無盡
【第38句】:【用哈哈鏡照人】歪曲別人的形象,錯看了人。《北京日 報》(1984,11,25):“但是有少數同志用哈哈鏡照人,把萬元 戶看歪了。”
【第39句】:【山河容易改,秉性最難移】見“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第40句】:【駱駝擱在橋板上——兩頭無著落】(歇)兩頭:本指駱駝的頭和尾,轉指雙方、兩方面。著落:本指落在地上,轉指落實。指兩頭都落空,或兩方面都不落實。
【第41句】:【東不成,西不就】(慣)指擇偶或擇業不順利,總是不成功。也泛指事情總是辦不成。
【第42句】:【打和事鼓】(慣)指從旁攛掇或撮合。
【第43句】:有一次,外婆來我家玩,媽媽訴苦說:“我整天做家務,累死人!”外婆同情地說:“雜事無功,累死長工。”(安徽·宣城)
【第44句】:【請神請到鬼】(慣)比喻本想請人幫忙,結果請來了壞人。
【第45句】:【千金小姐】“千金小姐”是敬辭,多稱別人的女兒。女孩何以稱千金小姐,典出春秋伍子胥。 “千金小姐”和我國古代的貨幣單位有關系。兩千多年前的秦朝以一鎰為一金(鎰是古代重量單位,一鎰為二十兩或二十四兩),漢朝為一斤金子為一金。秦漢時金多指黃銅,“千金”實為銅千金。后人借“千金”以言貴重,如“一字千金”、“一言千金”、“一諾千金”等均是。公元前522年,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逃離楚國,投奔吳國。途中他饑困交加,見一位浣紗姑娘竹筐里有飯,于是上前求乞。姑娘頓生惻隱之心,慨然相贈。伍子胥飽餐之后,出于安全原因,要求對方為他的行為保密。但姑娘猛然想起,男女接觸為禮教和輿論所不容,她隨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子胥見狀,傷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書:“爾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十年之后,千金報德!” 后來,伍子胥在吳國當了國相,率軍隊攻入楚國。公元前506年伍子胥“掘平王墓,其尸鞭之三百。”伍子胥報了大仇,又想到要報恩,但苦于不知姑娘家地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當年跳水的地方。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來。用“千金”來比喻女子,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元代曲作家張國賓所寫的雜劇《薛仁貴榮歸故里》:“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請自穩便。”以后就流行起來了。
【第46句】:【紅顏多薄命】(諺)紅顏:美貌女子。薄命:命運不好。指舊時的美貌女子往往遭受厄運。 也作紅顏自古多薄命。 自古紅顏多薄命。
【第47句】:空心谷子一頭仰得高
【第48句】:【張口三分利】只要說話,主動提出要求,就有好處。周立 波《暴風驟雨》:“你要哪塊地,得說呀,張口三分利,你要不 說,分上壞地,怎么娶媳婦,養小子?”
【第49句】:【秀才遇見兵,有理講不清】(諺)舊指說理的秀才遇到不講理的大兵,再有理也沒法說清。泛指和蠻不講理的人是無法講道理的。或指講理要看對象。 也作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秀才碰上兵,有理講不清。 秀才見了兵,有理說不清。
【第50句】:【 腥鍋里熬不出素豆腐】指人受環境不良影響。韓志君等 《古船·女人和網》:“不是我小心眼兒,是那個地方不好!腥 鍋里,還能煮出素豆腐!”
【第51句】:順坡推轱轆——滾得快
【第52句】:【井水越打越來,力氣越使越有】釋義:人越干活、越鍛煉,越有勁。例句:石山說:“我一點也沒感到苦。井水越打越來,力氣越使越有。下鄉來,順便挑點東西算什么。”
【第53句】:奶奶望著門前那等著收割的小麥說:“半個月前還青青的,現在變得黃澄澄了,真是麥老過座橋,人老路上搖啊!”(江蘇·通州)
【第54句】:腳踏樓梯板——步步高升
【第55句】:【一園瓜,就一個熟的】只有一個成熟、出眾。成語:出類拔 萃。韓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網》:“你咋知道我沒照顧?就 你有情,別人都沒意?一園瓜,就你一個熟透了!”
【第56句】:【好虎難抵眾犬】力量孤單,抵擋不住。或說:好虎抗不住 一群狼。成語:寡不敵眾。張孟良《兒女風塵記》:“張天保 單騎戰群兵,好虎難抵眾犬,被瘋狗似的差人打了出去。”
【第57句】:鄰居叔叔因為賭博,使好端端一個家幾乎傾家蕩產。看到身邊活生生的現實,爸爸教育我說:“十個賭博九個窮,傾家蕩產害人蟲。因為染上賭博而家破人亡的自古就有啊!”(廣東·龍門)
【第58句】:【勢大仗權,腰粗仗錢】(諺)仗:依靠,憑借。勢大壓人,憑的是手中的權力;腰粗氣壯,憑的是手中的錢財。指權重了勢就大,錢多了氣就粗。
【第59句】:【遺子黃金,不如一經】(諺)遺:留給。經:經書。給子孫后代遺留黃金,不如教他們學好一部經書。 指留給子孫的,金錢不如知識。
【第60句】:【久病成醫】(諺)指患病時間長了,對病因、病情以及用藥治療等都有切實的了解,幾乎算得個醫生了。
【第61句】:【拴不到一個槽上】弄不到一塊兒。申躍中《掛紅燈》:“光 抓了你大叔去,也算是他應分的事。誰叫他跟人家拴不到 一個槽上呢?”
【第62句】:【螞蟻進磨盤——條條是道】(歇)磨盤:磨的底盤。道:本指磨的底盤里條形的溝槽,轉指道路。 形容可走的道路很多。
【第63句】:“大毛”常偷偷摸摸,誰知他的兒子才十來歲,手腳也不干凈了。鄰居們說:“這真是啥山照啥影,啥葫蘆出啥種;老鼠溜屋檐,輩輩往下傳哩!”(河南·新野)
【第64句】:【敵不可縱,縱敵患生】(諺)縱:放縱,寬容。對于敵人,絕不能寬容,以免留下無窮的后患。指對敵對勢力不能心慈手軟,必須徹底消滅。
【第65句】:【東一榔頭,西一棒槌】釋義:比喻說話沒有頭緒,或做事缺乏計劃。例句:茍峰見巧玲情緒好轉了,心里叉高興又得意。他“嘿嘿”一笑,朝苦娃做個鬼臉兒,就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順壟溝子耪(p a ng)開了。
【第66句】:【魚怕水淺,人怕護短】(諺)魚在淺水中,不容易存活;人要是護著短,越護短處越多。指人有錯誤要指正,護短只能發展缺點。
【第67句】:【一度著蛇咬,怕見斷井索】(諺)索:繩索。比喻人在某方面受過大的驚嚇,再遇到類似情況就不由得心驚膽顫。 也作一朝被蛇咬,三年怕帶子。 一次被蛇咬,三年怕草繩。 一回蛇咬腳,十年怕踩草。
【第68句】:【 賊咬一口,入骨三分】被壞人誣告,難以洗清。賊,也說: 蛇。老舍《柳家大院》:“張三嫂可抓了瞎,任憑怎么能說會 道,也禁不止賊咬一口,入骨三分!”
【第69句】:【猜啞謎】(慣)啞謎:指隱晦的話語。比喻猜測別人話語的真實意思或事實真相。
【第70句】:【又吃紂王水土,又說紂王無道】(慣)紂王:商朝最后一個君主,荒淫無道,是有名的暴君。比喻既要靠人養活,又說人壞話。
【第71句】:沙石打青石——石打石(實打實)
【第72句】:【無求到處人情好,不飲從他酒價高】(諺)無求于人,走到哪里人們都不會小看你;你不飲酒,何必管他酒價漲得有多高。指人能做到對人無所求,對事無所求,那就是個高超的人。
【第73句】:【高山見官遠】釋義:偏遠的地方離官府遠,見到當官的很難。例句:你到俺們這山上來,可夠辛苦啦!過去人說高山見官遠,現在你這個官都親自走上山來了。
【第74句】:【拼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謂不怕死,向統治者或有權 勢的人斗爭。拼著,也說:舍得。清代《紅樓夢》:“俗語說, 拼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他窮瘋了的人,什么事做不 出來?況且他又拿著這滿理,不告等請不成?”
【第75句】:【孩子哭了,抱給他娘】(慣)比喻出了問題或有了矛盾交給上級處理。 也作“孩子哭了抱給他媽”。
【第76句】:【 三拳打不出一個悶屁來】人太老實,不會說話。成語:寡 言少語。臺灣瓊瑤《幾度夕陽紅》:“他那個太太呀,和他正 相反.三拳打不出一個悶屁來,問一句,答一句,別別扭扭, 不過很漂亮。”
【第77句】:【小車不倒只管推】(諺)小車:獨輪手推車,農家用的舊式小型運輸工具。比喻做事貴在堅持,只要還有最后一分力氣,就要堅持到底。
【第78句】:爸爸的一位朋友終年在家養雞,搞科學種田,幾位親戚勸他進城去做生意,說那比養雞、種田要合算多了。可那位叔叔卻不這樣想,他說:“打魚的不離船邊,找柴的不離山邊,我這個莊稼漢怎能離開田邊?”(江蘇·海安)
【第79句】:【 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原為商店謹防假冒的用語,引申為 唯一的意思。成語:獨一無二、絕無僅有。老舍《四世同 堂》:“說真的,她的咖啡,點心,和招待的殷勤,到底是只此 一家,并無分號,在咱們這條胡同里!”
【第80句】:【先生】“先生”一詞作為一種稱呼,在我國已經使用了3000多年,其間有若干變化,但總趨勢是使用范圍越來越廣。在先秦文獻中,“先生”之稱,最早見于《論語》。“先生”的含義較多,然其最主要最基本的含義是“古者稱師日先生”(《初學記》卷十八引《釋名》)。自先秦以來,“先生”是一個使用范圍很大的稱謂。不僅一般人使用,皇帝對臣下也以“先生”稱之,如漢武帝稱東方朔。不僅尊稱別人,文士們還用作自稱。“先生”成為文人別號中常見之稱,如“五柳先生”。唐宋以后,“先生”之稱愈用愈廣。清人王應奎在《柳南隨筆》卷一有如下感嘆:“古者師日‘先生’……未嘗混施也。今則不然,同輩而先生之矣,后進而先生之矣,醫卜而先生之矣,商賈而先生之矣,甚則輿臺皂隸而亦先生之矣。”清代末年,“上海高等妓女,世俗所稱之‘書寓長三’是也,亦稱先生而不稱小姐。”實是指責“先生”之稱越用越濫。總之,十多種稱呼謂“先生”:古代老師稱先生,知識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稱先生,醫生稱先生,管賬的稱賬房先生,文人學士自稱先生,老成之人稱先生,算命、看風水的人稱先生,商賈稱先生,工匠稱先生,現在連婦女稱自己的丈夫也稱先生了。現在,“先生”稱謂發生了很大變化。經常使用先生稱謂的是禮儀之詞“女士們,先生們”。還有對知名人士特別是無黨派民主人士稱先生。而老師和醫生反而很少使用先生一詞了。
【第81句】:新娘子蒙頭——不給面子
【第82句】:爺爺做什么事都干脆利索,可種莊稼老是不慌不忙。今年秋天別人都在種麥子,爺爺還在趕著大牛犁二遍地。我又焦急又奇怪地問他,他還是滿不在乎地笑著說:“孩子,冬耕多一遍,麥收多一石。”(河南·新野)
【第83句】:【 白狗吃食,黑狗當災】代人受過,受罰。冤枉,作替罪羊。 或說:黑狗偷了油,打了白狗頭/黑貓偷吃,白貓替災。類似 的:黃狗吃米,逮住黑狗剁尾。成語:負屈含冤。香港唐人 《金陵春夢》:“白狗吃食,黑狗當災,這副擔子我挑不起。”
【第84句】:陽春三月,風和日麗,百鳥歡唱。我和哥哥拿著彈弓到竹園去打鳥。二叔見了批評我們說:“千萬別打三春鳥,兒在窩中盼母歸。打死一只老鳥,一窩小鳥全得餓死啊!”(安徽·肥西)
【第85句】:【銀樣蠟槍頭】釋義:比喻中看不中用。例句:便都笑那些老爺們、大哥們平日作威作福,橫行霸道,如今也不過虎頭蛇尾,銀樣蠟槍頭,奈他們不何。
【第86句】:蚊子趴到玻璃上——插不上嘴
【第87句】:【為人不當差,當差不自在】(諺)當差:舊時在衙門受人指使跑腿打雜的人。指做人不可當差,當差的人由人擺布,身不由己。 也作為人別當差,當差不自在。 為人莫當差,當差不自在。
【第88句】:【兒行千里母擔憂】釋義:兒女出門在外,母親總是惦念他們。例句:“嗯!常言說:‘兒行千里母擔憂’啊!你娘雖說死了,還有我,還有你姐姐哩!心上牽你,孩子!”
【第89句】:竹籃子打水——場空
【第90句】:猢猻耍把戲——有啥本事都拿出來
【第91句】:【受熬煎】(慣)指倍受折磨。 也作“受煎熬”。
【第92句】:【不是吃素的】不吃素,則吃葷,需要油水。指敲詐,動武 等。清代《官場現形記》:“再加派去的委員亦并不是吃素 的,萬太尊斟酌送些,他再借些,自然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了。”
【第93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一俗語比喻造什么因,得什么果。它看似一條農諺,卻是一個典故,典出明代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二十九卷。說的是宋高宗(趙構)紹興年間,有個叫柳宣教的書生考中進士,當上臨安(今杭州)府尹。上任時,廳下一應人全部來參拜,唯獨城南水月寺住持玉通禪師不到。柳宣教懷恨在心,決心報復他,定下一計,讓一個叫紅蓮的絕色女子去與玉通禪師私通。玉通禪師得知上當,當晚自處圓寂。他死后,同樣沒有放過柳宣教,投胎柳妻,生下一女,名叫柳翠,不守婦道,干盡風流韻事。佛家認為這是玉通禪師對柳宣教的懲罰性報復,該到此為止了,便決定找個機會度玉通禪師出世。也就是說要使玉通禪師的化身——柳翠皈依佛門。所以,佛家委派法空長老點化柳翠。一天,法空長老來到柳翠門前化緣,柳翠問道:“師父,你有何本事來此化緣?”法空長老說:“貧僧沒有什么本事,只會說些因果之事。”柳翠問道:“什么因果?”法空長老說道:“前為因,后為果;作者為因,受者為果。如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樣,種是因,得是果。沒有播種,哪里會有收成?好因得好果,惡因得惡果。”一番話,說得柳翠一下子明白了。她死后,人們都說是活佛顯化,很多人趕來送葬。
【第94句】:【家有一老,黃金活寶】(諺)家里有一位老人坐陣,抵得許多金銀財寶。指老人生活經驗豐富,是家庭極為寶貴的財富。 也作家里有一老,炕頭坐活寶。 家有老,是個寶。
【第95句】:六月里的冬瓜——越大越不值錢
【第96句】:我的字總寫不好,爸爸說我的字像是春天的蚯蚓秋天的蛇。我埋怨說筆不好,爸爸說:“驢不好好拉套,還嫌套桿子彎。”(河南·新野)
【第97句】:【狗不理】一提“狗不理”,人人都知道是天津那個“狗不理”包子鋪。清咸豐年間,河北武清縣楊村(現天津市武清區)有個名叫高貴友的年輕人,其父四十得子,由于期望他無病無災,健康成人,好養活,故取了乳名“狗子”。高貴友十四歲到天津學藝,在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里做小工,練就一手好活。三年師滿后,他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種手藝,于是就自立門戶,開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由于高貴友手藝好,制作的包子色香味美,加上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引得十村百里的人都慕名而來,生意十分興隆。由于來吃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不可開交。后來高貴友急中生智,想出了一個新的經營點子。顧客們想買包子,他要求先把零錢放進碗內,然后他按價給相應的包子。顧客們吃完包子,放下碗筷離店時,高貴友常常忙得顧不上跟他們說話。于是街坊鄰里都取笑他說…狗子’賣包子不理人”,…狗子’賣包子,一概不理睬”。后來,好事者干脆把他的包子店改名“狗不理”,把他制作的包子叫“狗不理包子”,而高貴友對此也一笑而已,并不介意。此名一經傳開,原店鋪字號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鮮美而名揚中外,關鍵在于用料精細,制作講究。在做工上,它有明確的規格標準,每個包子褶花疏密一致,宛如白菊花形,都是十五個褶。剛出屜的包子,大小整齊,色白面柔,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膩,所以一直深得大眾百姓和各國友人的青睞。據說袁世凱在天津編練新軍時,曾把“狗不理包子”作為貢品進獻給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品嘗后大悅,道:“山中走獸云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這個一百多年老店至今生意興隆,為保住名聲,慎設分店。但頭腦活絡的商人卻打起了擦邊球,“天津包子”卻在全國遍地開花。
【第98句】:【 一肚子花花腸子】壞主意多。韓志君等《古船·女人和 網》:“巧姑這娘們兒,一肚子花花腸子。今天這事兒,硬是 讓她給攪了!”
【第99句】:珠穆朗瑪峰——獨高天下
上一篇:最有哲理的話,留著做簽名吧!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