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的名人名言
【第1句】: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孫中山
【第2句】:其實,我真的是一個賊:當我拎著禮品來到某人的家里,我將我自己的自尊和自愛偷得一點兒不剩,我是我自己的竊賊。我到人家的家里,卻是為了偷竊自己。——葛紅兵
【第3句】:智者閱讀群書,亦閱歷。——林語堂
【第4句】: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劉向
【第5句】:天地最有情,少年莫浪投。——陳毅
【第6句】:如果你正用常識來處理會很簡單的事情搞得復雜,或是正把虛榮當成是實惠的話,令人遺憾的說,你也許已經變成了自己曾經鄙視的舊式人群。——李易峰
【第7句】:不怕讀得少,只怕記不牢。——徐特立
【第8句】:讀書忌死讀,死讀鉆牛角。——葉圣陶
【第9句】: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馮夢龍
【第10句】:人必須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魯迅
【第11句】:智者閱讀群書,亦閱歷人生。——林語堂
【第12句】:讀書要從薄到厚,再從厚到薄。——華羅庚
【第13句】:立志是讀書人最要緊的一件事。——孫中山
【第14句】: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臧克家
【第15句】: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里淘金”。——趙樹理
【第16句】:重人者人恒重之,侮人者人恒侮之。——梁啟超
【第17句】:人類要在競爭中求生存,便要奮斗。——孫中山
【第18句】:韜略終須建新國,奮發還得讀良書。——郭沫若
【第19句】:愿每次回憶,對生活都不感到負疚。——郭小川
【第20句】: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第21句】:立志在堅不欲說,成功在久不在速。——張孝祥
【第22句】:讀書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是創造。——吳晗
【第23句】:沒人跟你過不去,是生活本身矛盾密布。——柴靜
【第24句】:物競天擇勢必至,不優則劣兮不興則亡。——梁啟超
【第25句】:一個人可以無師自通,卻不可無書自通。——聞一多
【第26句】: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么出發。——柴靜
【第27句】:讀書,永遠不恨其晚。晚比永遠不讀強。——梁實秋
【第28句】: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血。——魯迅
【第29句】:現在很多華語武俠片雖然都很賣座,全球成功。但是武俠片只是我們的一部分,很多國家很多人對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精神還不夠了解。——吳宇森
【第30句】:我們一面要養成讀書心細的習慣,一面要養成讀書眼快的習慣。心不細則毫無所得,等于白讀;眼不快則時候不夠用,不能博搜資料。——梁啟超
【第31句】: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魯迅
【第32句】:生在現今的時代,捧著古書是完全沒有用處的。——魯迅
【第33句】:有結果未必是成功,但是沒有結果一定是失敗。——馬云
【第34句】: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速度,時間就是力量。——郭沫若
【第35句】: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過去,回不了當初。——郭敬明
【第36句】:如果把生活比喻為創作的意境,那么閱讀就像陽光。——池莉
【第37句】:看別的書也一樣,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觀察。倘只看書,便變成書櫥,即使自己覺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實是已在逐漸硬化,逐漸死去了。——魯迅
【第38句】: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陶行之
【第39句】:如果早起的那只鳥沒有吃到蟲子,那就會被別的鳥吃掉。——馬云
【第40句】:我讀書奉行九個字,就是“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冰心
【第41句】:讀書力求三性:韌性、記性、悟性。有韌性沒有記性,讀了白讀;有記性沒有悟性,書是死書。三性具備,堪稱知識富翁。——魏明倫
【第42句】:我站在天堂向你伏身凝望,就像你凝望我一樣略帶憂傷。——郭敬明
【第43句】:讀書要四到:一是眼到,二是口到,三是心到,四是手到。——胡適
【第44句】:一個人處在沉悶的時代,是容易喜歡看古書的,作為研究,看看也不要緊,不過深入之后,就容易受其浸潤,和現代離開。——魯迅
【第45句】:錦城雖樂,不如回故鄉;樂園雖好,非久留之地。歸去來兮。——華羅庚
【第46句】:知識無涯,而生命有限。既要博古,又要通今,時間實在不夠用。所以,用功讀書開始要早。青年不努力,更待何時?——梁實秋
【第47句】:每日所讀之書,最好分兩類:一類是精讀的,一類是瀏覽的。——梁啟超
【第48句】:人最大的痛苦就是心靈沒有歸屬,不管你知不知覺,承不承認。——柴靜
【第49句】: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人才有真進步。——魯迅
【第50句】: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實際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魯迅
【第51句】:曾經美好的不要讓他逝去了才去挽回,那樣只會空留回憶和遺憾。——韓雪
【第52句】:生活真象這杯濃酒,不經三番五次的提煉呵,就不會這樣可口!——郭小川
【第53句】:外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黃庭堅
【第54句】: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第55句】:永遠要把對手想得非常強大,哪怕非常弱小,你也要把他想得非常強大。——馬云
【第56句】:偉大的成績和辛勤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魯迅
【第57句】:在勞力上勞心,是一切發明之母。事事在勞力上勞心,變可得事物之真理。——陶行知
【第58句】:自覺心是進步之母,自賤心是墮落之源,故自覺心不可無,自賤心不可有。——鄒韜奮
【第59句】:為什么要魯迅離我們遠點?難道是要我們的青年不做民族的脊梁而去當漢奸么?——柯巖
【第60句】:讀書好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遠;讀書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獲更豐滿。——臧克家
【第61句】: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郭沫若
【第62句】:時代環境全部遷流,并且進步,而個人始終如故,毫無長進,這才謂之“落伍者”。——魯迅
【第63句】:應做的功課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樣的書,即使和本業毫無相干的,也要泛覽。——魯迅
【第64句】: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后天很美好,但絕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陽。——馬云
【第65句】: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余秋雨
【第66句】:時間是一個恒定的參數,而生活的曲線就照著它上下波動,每一次歸零都意味著下一個開始。——韓雪
【第67句】:攀登科學文化的高峰,就要沖破不利條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條件,并去創造新的條件。——高士其
【第68句】: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張潮
【第69句】:一個人只要熱愛自己的祖國,有一顆愛國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決。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冰心
【第70句】:你們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見礦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魯迅
【第71句】: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錢能買的。我的音樂,要獻給祖國,獻給勞動人民大眾,為挽救民族危機服務。——冼星海
中國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之一,這篇文章由成功勵志網收集整理,有時候一篇文章,一個故事就能讓人的一生改變,希望有關于名人名言之一的這篇文章能對您有所幫助!
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與奔向前去的時候,才美麗,才有意義。張聞天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進程中的伴隨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條件。弗洛姆
人生有兩出悲劇:一是萬念俱灰,另一是躊躇滿志。肖伯納
懂得生命真諦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長。西塞羅
不要以感傷的眼光去看過去,因為過去再也不會回來了,最聰明的辦法,就是好好對付你的現在--現在正握在你的手里,你要以堂堂正正的大丈夫氣概去迎接如夢如幻的未來。郎費羅
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長了人的生命。魯迅
應該笑著面對生活,不管一切如何。伏契克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陶潛
生命,只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長久的。塞內加
在我們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們已將它消磨了一半。赫伯特
人生不售來回票,一旦動身,絕不能復返。羅曼·羅蘭
人的活動如果沒有理想的鼓舞,就會變得空虛而渺小。車爾尼雪夫斯基
理想,能給天下不幸者以歡樂!高爾基
鷹擊天風壯,鵬飛海浪春。司馬光
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李白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就在這個意義上,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愛因斯坦
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會枯萎。富蘭克林
我們唯一的悲哀是生活于愿望之中而沒有希望。但丁
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要駛向哪個碼頭,那么任何風都不會是順風。塞涅卡
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川上的橋梁。克雷洛夫
男兒不展風云志,空負天生八尺軀。馮夢龍
人有了物質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談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與生活的不同嗎?動物生存,而人則生活。雨果
即使一動不動,時間也在替我們移動,而日子的消逝,就足以帶走我們希望保留的幻想。羅曼·羅蘭
大自然把人們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們永遠向往光明。歌德
理想如星辰-----我們永不能觸到,但我們可以象航海者一樣,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舒爾茨
如果能追隨理想而生活,本著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誠實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則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居里夫人
正如樹枝和樹干連接在一起那樣,脫離樹干的樹枝很快就會枯死。奧涅格
我覺得人生求樂的方法,最好莫過于尊重勞動。一切樂境,都可由勞動得來,一切苦境,都可由勞動解脫。李大釗
勞動是一切知識的源泉。陶鑄
所有現存的好東西都是創造的果實。米爾
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勞動訓練。沒有勞動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盧梭
既然思想存在于勞動之中,人就要靠勞動而生存。蘇霍姆林斯基
從此我不再仰臉看青天,不再低頭看白水,只謹慎著我雙雙的腳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腳印!朱自清
應該記住,我們的事業,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童第周
靈感,不過是"頑強地勞動而獲得的獎賞"。列賓
世間沒有一種具有真正價值的東西,可以不經過艱苦辛勤勞動而能夠得到的。愛迪生
懶惰象生銹一樣,比操勞更能消耗身體;經常用的鑰匙,總是亮閃閃的。富蘭克林
沒有頑強的細心的勞動,即使是有才華的人也會變成繡花枕頭似的無用的玩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我國近代的翻譯與留學論文
【摘要】隨著近代西方列強對我國的侵略,并被迫與之打交道,產生了我國近代最早的翻譯;隨著洋務運動的深入發展,產生了我國近代最早的留學。在一定程度上,翻譯必然導致留學,而留學又促使翻譯向廣度和深度進展。翻譯的突出代表為嚴復。翻譯與留學對我國各個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翻譯留學嚴復
在明前期,我國民族關系發展,海外交通也比較發達,因此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和境外的國家都有比較頻繁的交往。為了解決交往過程中的語言問題,太常寺專門設立少卿一人,提督“四夷館”。“四夷館”初隸翰林院,選國子監生于此學習少數民族及外國語言,翻譯文字。永樂時有蒙古、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八館,正德時增設八百館、萬歷時增設暹羅館,共為十館。故四夷館譯字生所受的待遇較高,如參加科舉考試中式,可以得到鄉、會試科甲的同樣出身。「1」
后來,由于明朝的國際影響力逐漸下降,“四夷館”也日趨寥落。據隆慶時大學士高拱所說:“譯自字生自嘉靖十六年(1573)考收之后,迄今垂三十年,中多事故更遷,所存者僅余一二。世業無傳,番譯俱廢。”「2」可見,翻譯最初的含義就是“番譯”,即將少數民族和外國的語言轉譯成我國的漢語。和現在“翻譯”的含義,即將一國的語言轉譯成另一個國家的語言的含義是有差別的!
清朝長期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和國外的交往幾乎處于與世隔絕的狀態,翻譯一事就無從說起了。但是到了清朝晚期,由于民族危機四伏,一些封建官僚中的開明士大夫,為了挽救民族危機,開始注目世界,其中杰出的代表就林則徐、魏源,他們是有名的“經世派”。“經世派”士大夫最關心的問題是了解擅長海事的西方。但是,如何了解呢?在欽差大臣林則徐看來,有效的途徑是通過翻譯。1839年在廣州時,曾命令翻譯廣州、澳門、新加坡和印度的外國報紙。后來魏源建議設立一個官辦譯書局。……除報紙外,西方的歷史、地理、法律和政治情況的資料都在收集之列。「3」這應該是我國近代最早的翻譯事業,直接為當時的現實服務。
xx戰爭以后,來華的外國人漸多,我們也必須和外國侵略者打交道,就要涉及到語言的交往問題。特別是第二次xx戰爭時簽訂的中英《天津條約》規定,以后中外交涉的條約均用英文書寫,僅在3年內可以附用漢文。這就必然要求統治者正視我國當時翻譯人才奇缺的現實,想方設法培養自己的翻譯人才。
為了避免受制于人,同治元年恭親王奕上《奏設同文館折》,認為:“欲悉各國情形,必先諳其言語文字,方不受人欺蒙”,主張設立同文館。并以“止學言語文字,不準傳教”為條件,聘請英國傳教士包爾騰教授英文,漢人徐樹琳教習漢文,同文館由此產生。「4」同文館是我國的第一個培養外語翻譯人才的機構,但是奕奏設同文館的目的僅僅在于培養滿族的`翻譯人員,人數也極為有限,同治元年七月二十五日奏定的《新設同文館斫擬章程》中規定,學生人數先定10人,最多不超過24名。「5」顯而易見,這些可憐的人數根本就無法滿足現實的需要。
隨著洋務運動的推進,對翻譯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單單要懂得外國語言,還必須懂得一些專業的術語。為此,同治二年,李鴻章奏請在上海和廣州建立外語學校,他認為:“彼西人所擅長者,推算之學,格物之理,制器尚象之法,無不專精務實,……果有精熟西文者轉相相習,一切輪船火器等巧技,當可由漸迪曉。”「6」因此,李鴻章設想中的新學校應該比京師同文館有更廣泛的目標,即在學習歐洲語言的同時,還要學習數學和自然科學。自然對語言的要求是達到“精熟”的程度!
李鴻章的建議得到清政府的批準,上海同文館于同治三年在上海興辦起來,錄取學生50名;廣州同文館根據李鴻章的奏折,在同治三年夏以同樣的方式創辦。
但是,只要不跨出國門,無論你的語言達到如何“精熟”的程度,都只能是閉門造車,無法了解和掌握西方真正的技術。對于這一點,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的精英們是知道的!因此,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留學外國學習西方的一個長遠的計劃必須提上議事的日程。
同治九年,曾國藩、李鴻章上《奏派遣幼童赴美肄業辦理章程折》,詳細說明了派遣留學生的理由:一是辦理洋務的急需。洋務學堂的學生對西方近代技術“本源無由洞徹,曲折無以自明,”因此無法學到真正的西方技術,而“造募學生出洋肄業西學”,可以彌補洋務學堂育才之不足,是為當務之急;二是條件已經成熟。同治七年簽訂的《葡安臣條約》第七條規定:“中國人欲入美國大小官學學習,須照所有最優國之人民一體優待;美國人欲入中國大小官學學習,也照最優國之人民一體優待。美國人可以在中國按約批準的外國人居住地設立學堂,中國人也可以在美國辦理學堂。”也就是說中國人可到美國游學有了法律依據;再加上我國第一個畢業于美國耶魯大學的留學生容閎的活動,丁日昌、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支持,同治十一年七月初八(1872年8月11日),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30人赴美。自同治十一年至光緒元年,清廷每年分別派遣30名,共120名幼童赴美。「7」
我國的第一批留學生后來雖然因為國內頑固派的反對以及美國制造的排華事件而被迫全部撤回,但是我國的留學腳步就再也沒有停下來,反而呈現愈演愈烈之勢,并且促成了我國留學風氣的形成和清政府留學政策的逐步確立,并且留學的目的地漸由歐美轉向日本。其原因,張之洞在其名著《勸學篇》講得非常明白:“出洋一年,勝于讀西書五年……入外國學堂,一年勝于中國學堂三年……”,并進一步認為:“游學之國,西洋不如東洋。一,路近費省,可多遣;一,去華近,易考察;一,東文近于中文,易通曉;一,西書甚繁,凡西學不切要者,東人已刪節而酌改之。中東情勢風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無過于此。”「8」光緒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間,中國出現了第一次出國留學高潮。光緒三十二年,僅留日學生人數就達一萬三四千人。「9」
因此,在和外國侵略者打交道被迫學習外國語言的過程中,以及隨后的洋務運動產生的“洞徹”外國“制器之密”的愿望,促成了留學的出現。但是,正是這些留學生在海外的學習經歷,進一步了解了國家的強盛不單單在于器物,還在于制度。鄭觀應就明確指出:“西人立國……育才于學堂,論政于議院,軍民一體,上下同心,務實而戒虛,謀定而后動,此其體也。輪船、火炮、洋槍、水雷、鐵輪、電線,此其用也。中國遺其體而求其用,無論竭蹶趨步,常不相及;就令鐵艦成行,果以足恃歟?”「10」第一批留學生以及后來者反過來又把他們認為促使西方強盛的一些制度方面的書籍介紹到中國。梁啟超就說過:“今日之中國欲自強,第一策,當以譯書為第一事”,這句話有點偏頗,但這也是當時很多有識之士的想法!
近代中國的翻譯,當首推嚴復。嚴復的翻譯,被譽為:“自中土翻譯西書以來,無此宏志……自來譯手,無似此高文雄筆。”「11」
嚴復(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復,字幾道,福建侯官人。少年時期,嚴復考入了福州馬尾船政學堂,接受了嚴格的自然科學的教育。1877年到1879年,嚴復等被公派到英國留學,先入普茨毛斯大學,后轉到格林威治海軍學院。留學期間,嚴復對英國的社會政治發生興趣,涉獵了大量資產階級政治學術理論,尤為贊賞達爾文的進化論。嚴復譯書,重點在社會科學上面,特別是西方資產階級學術經典著作上,尤其是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邏輯學,政治學等。他認為只有從這些著作中才能找到西方國家強盛的真正命脈之所在,其他的都不過是“形下之粗跡”。他把譯書與尋求救國道路結合起來,翻譯《國富論》是為了發展中國的資本主義,翻譯《論法的精神》是為了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倡導君主立憲制度等等。
在他的筆端下,西方資產階級稱譽的優秀著作,基本上都由他介紹到了中國。亞當·斯密的《原富》,斯賓塞爾的《群學肄言》,穆勒的《群已權界論》和《名學》,孟德斯鳩的《法意》,耶芳斯的《名學淺流》,甄克斯的《社會通詮》,赫胥黎的《天演論》被稱為“嚴譯八大名著”。
在嚴復的所有譯著中,影響最大的是《天演論》,康有為曾說“《天演論》為中國西學第一者也。”「12」在書中,嚴復反復強調“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向中國人民敲起了危亡的警鐘,大聲疾呼要順應“天演”的規律,改革現狀,變法維新,才能避免危亡之禍,否則就會被淘汰。
《天演論》的發表,不僅促進了維新運動的發展,而且對行將到來的革命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正如革命派所指出的那樣:“自嚴氏之書出,而物競天擇之理,厘然當于人心,中國民氣為之一變。即所謂言合群言排外言排滿者,固為風潮所激發者多,而嚴氏之功,蓋亦匪細。”「13」
可見,翻譯在促使社會變革方面的巨大影響力。而后來的新文化運動,李大釗、陳獨秀等人介紹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竟然開啟了我國歷史一個嶄新的時代!
與此同時,著名翻譯家林紓(1852—1924)等人翻譯了西方達二百部小說,這些西洋小說向中國民眾展示了豐富的西方文化,開拓了人們的視野;1897年我國最重要的翻譯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的成立,對國民素質的提高、民智的開啟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日本翻譯過來的一些詞匯,大大地豐富了我們的漢語……可見,翻譯和留學對我們制度的變革、視野的拓展、學術的提升等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注:
「1」方志遠:《明代的國家權力及運行機制》142頁,北京,科學出版社。
「2」孫承澤:《天府廣記》卷27《四夷館》。
「3」《劍橋中國晚清史》第145頁,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
「4」《籌辦夷務始末》(同治)卷8,第29-35頁。
「5」《籌辦夷務始末》(同治)卷8,頁。
「6」《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3,第11-13頁。
「7」容閎:《西學東漸記》,123頁。
「8」張之洞:《勸學篇·外篇》第5-6頁。
「9」《中國人留學日本史》第36頁。
「10」鄭觀應:《盛世危言·自序》。
「11」吳汝綸:《答嚴幾道書》,《桐城吳先生全書》,尺牘一。
「12」《與張之洞書》,《戊戌變法》第二冊,第525頁。
「13」胡漢民:《述侯官嚴氏最近之政見》,《民報》第二期,1905年。
近代的科學和文化教案
教學目標
需要掌握的知識:解析幾何學和微積分的創立;牛頓及《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法拉第及電磁感應原理;原子——分子結構學說的確立;門捷列夫制定化學元素周期表;達爾文及其生物進化論學說;巴斯德及微生物學的創立;居里夫婦及放射性元素鐳。
通過引導學生編制近代自然科學簡表,培養學生歸納、提煉歷史知識的能力。
通過對近代時期自然科學的學習,了解它的迅速發展,認識到是由于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封建制度,促進了生產發展所引起的,同時自然科學的發展,反過來促進了生產的發展,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勝利;通過了解近代科學家的巨大成就及他們獻身科學的崇高品德及勤奮刻苦、執著追求的進取精神,使學生繼承并發揚科學家們的優秀品質。
教學建議
本課地位
本節主要概述了17——20世紀初期自然科學成就。在這近三個世紀的時間里,資本主義經歷了相當長的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并于19世紀70年代開始向壟斷資本主義時期過渡。經濟發展為科技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同時,文藝復興后重視實踐和理性的風氣也促進了科學的進一步發展,自然科學成就轉化為生產力,又推動著社會的進步。
重點分析:
牛頓對力學的貢獻;達爾文創立生物進化學說;門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居里夫婦發現鐳元素;愛因斯坦及相對論。這些科學家在他們各自的研究領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的事跡及獻身科學的精神有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索精神。
難點分析:
涉及了許多自然科學知識,如解析幾何學、微積分、運動三大定律、萬有引力定律、電磁感應原理、原子——分子結構學說、化學元素周期表、生物進化學說、微生物學等。這些知識都是在生物學、物理學、化學、數學等自然學科中的專門知識,所以以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結構來理解這些自然科學知識是非常困難的。
重點突破方案:
對于重點知識可以運用講故事的方式激發興趣、設疑、引導學生在課上或課下主動探究近代自然科學的成果與奧秘,并思考科學家們的事跡給學生以怎樣的啟示。
難點突破方案:
本節的難點都是自然科學領域中的抽象概念,老師對此稍做說明,使學生有一個簡單的了解,不必作太深奧的講述。由于歷史人物較多,可充分運用歷史圖片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
牛頓對力學的貢獻;達爾文創立生物進化學說;門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居里夫婦發現鐳元素;愛因斯坦及相對論。
難點:
解析幾何學、微積分、運動三大定律、萬有引力定律、電磁感應原理、原子——分子結構學說、化學元素周期表、生物進化學說、微生物學等。
教學思想:
以近代自然科學家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和事跡教育感染學生,以科學家們如何在現實生活中發現找到科學研究的切入點,使學生課上或課下能夠積極主動地探究科學家的事跡及其成就,勇于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進行探究。
教學手段:自制PowerPoint多媒體課件;圖片教學;圖示法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提問:14世紀,一股資產階級文化的新潮流在意大利興起,這種資產階級文化運動在歷史上被稱為什么?請同學回憶文藝復興的成就表現在哪些方面?教師指出:文藝復興不僅在當時是思想文化領域里的一場偉大變革,而且成為近代文化的先驅,在重視實踐和理性分析的社會風氣下,自然科學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飛速發展,涌現了許多杰出的自然科學家,他們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領域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講授新課:
【第1句】:數學的進展
【第1句】:用小數表示分數。
【第2句】:代數符號規范化
【第3句】:笛卡爾創立解析幾何學。教師解釋概念,并闡明解析幾何學與微積分的關系。
【第2句】:物理學的進展
1.力學及其發展。解釋力學的概念,說明17世紀以前人們運用力學知識的狀況,并請學生列舉生活中運用力學的實例,啟發學生動腦思考,體會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第2句】:牛頓對力學的貢獻: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教師可以先請學生講或者直接由老師講關于牛頓的小故事,或者介紹牛頓的名言,然后師生共同閱讀了解牛頓的貢獻,教師要講明《自學哲學的數學原理》的重大意義及地位,最后請學生分析牛頓只所以做出如此重大貢獻的原因。如善于思考、勤于實踐、刻苦努力、重視和精心研究前人和同時代人的科學研究成果。
【第3句】:法拉第與電磁感應原理。教師回顧電、磁發展簡史,突出法拉第在這方面的特殊貢獻。
4.電磁感應原理的應用。請學生列舉電磁感應原理在生產生活中應用的例子,激發學生積極思維。
【第3句】:化學的發展
1.原子——分子結構學說的確立。教師講清三個問題:(1)19世紀之前,人們掌握的化學知識還很零散和膚淺,缺乏系統的理論來總結和提高。(2)道爾頓創立原子學說及其意義。(阿佛加德羅的原子——分子學說及意義。
2.門捷列夫與化學元素周期表
提問學生元素周期表是由誰發現的,教師講門捷列夫是如何在困境中成才的.小故事。再說明元素周期表的貢獻。
【第4句】:生物學的發展
1.生物進化思想的產生。請學生列舉生物進化的例子,啟發學生動腦思考問題,教師介紹神創論者關于生物進化思想主張及其影響,盡管神創論者影響深遠,但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經過多年的艱苦斗爭,生物進化的理論終于戰勝了傳統的神學觀點而獲得勝利。
2.達爾文創立生物進化理論。達爾文是怎樣完成這一偉大的創舉呢?達爾文成功的秘訣是什么?(看圖、老師講達爾文遠航考察的故事)講術理論內容及意義。
3.巴斯德開創微生物學
(1)請學生講什么是微生物。(2)巴斯德在一系列化學實驗中證明引起發酵的細菌來自空氣,并發現殺滅細菌的消毒方法。(3)微生物學在醫學方面的應用與貢獻。(4)請學生閱讀教材134頁資料,回答材料反映了什么情況,給學生什么啟示?
【第5句】: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的科技進步
【第1句】:放射現象的發現: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一種能穿透金屬板使底片感光的X射線,被廣泛應用于醫學。
【第2句】:居里夫婦發現鐳元素:請學生講述或者教師講述居里夫婦為科學獻身的故事,培養學生的進取努力的精神。
【第3句】:愛因斯坦與相對論:教師簡要介紹什么是相對論,重點突出相對論的意義: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提示了時空的可變性,否定了牛頓的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觀念,相對論的提出使愛因斯坦成為繼牛頓之后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結合圖片講述愛因斯坦獲諾貝爾獎及他原子彈爆炸的故事,啟發學生思考科學發明與社會政治經濟的關系。
課堂小結:請學生列舉近代自然科學家及其成就,課后繪制自然科學簡表。
上一篇:個人座右銘勵志名言-經典名人名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