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濟南的春天》中心思想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詩意盎然的寫景散文。
文章生動而真切地描寫了冬天的濟南氣候溫和、山青水綠、度冬如春、美麗如畫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的贊美之情。
望采納
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秀氣是加點字。
表達作用什么
(1)作者在這篇文章中主出南冬天的“溫晴”特點氣特點。
(2)濟南三面,冬天少雪,一切都是的,唯有冬天——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山尖全白了,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這是張小水墨畫,或者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
水中的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況且那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
這塊水晶里,包著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老舍的《濟南的秋天》全文
濟南的秋天》老舍 濟南的秋天是詩境的。
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墻,環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紅袍綠褲的小妞兒。
你的幻想中要是這么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
設若你幻想不出-許多人是不會幻想的——請到濟南來看看吧。
請你在秋天來。
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終年給你預備著的。
可是,加上濟南的秋色,濟南由古樸的畫境轉入靜美的詩境中了。
這個詩意秋光秋色是濟南獨有的。
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把春天的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
秋和冬是不好分開的,秋睡熟了一點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喚醒,所以作個整人情,連秋帶冬全給了濟南。
詩的境界中必須有山有水。
那末,請看濟南吧。
那顏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發的不同了。
以顏色說吧,山腰中的松樹是青黑的,加上秋陽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淺的顏色,把旁邊的黃草蓋成一層灰中透黃的陰影。
山腳是鑲著各色條子的,一層層的,有的黃,有的灰,有的綠,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兒。
山頂上的色兒也隨著太陽的轉移而不同。
山頂的顏色不同還不重要,山腰中的顏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幾句詩。
山腰中的顏色是永遠在那兒變動,特別是在秋天,那陽光能夠忽然清涼一會兒,忽然又溫暖一會兒,這個變動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顏色覺得出這個變化,而立刻隨著變換。
忽然黃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層看不見的薄霧在那兒流動,忽然像有股細風替自然調合著彩色,輕輕的抹上一層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兒。
有這樣的山,再配上那藍的天,晴暖的陽光;藍得像要由藍變綠了,可又沒完全綠了;晴暖得要發燥了,可是有點涼風,正像詩一樣的溫柔;這便是濟南的秋。
況且因為顏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顯然了。
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線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
看山頂上那個塔
再看水。
以量說,以質說,以形式說,哪兒的水能比濟南
有泉--到處是泉--有河,有湖,這是由形式上分。
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濟南是自然的Sweet heart吧
大明湖夏日的蓮花,城河的綠柳,自然是美好的了。
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
濟南有秋山,又有秋水,這個秋才算個秋,因為秋神是在濟南住家的。
先不用說別的,只說水中的綠藻吧。
那份兒綠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綠色,恐怕沒有別的東西能比擬的。
這種鮮綠色借著水的清澄顯露出來,好像美人借著鏡子鑒賞自己的美。
是的,這些綠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為誰看的。
它們知道它們那點綠的心事,它們終年在那兒吻著水皮,做著綠色的香夢。
淘氣的鴨子,用黃金的腳掌碰它們一兩下。
浣女的影兒,吻它們的綠葉一兩下。
只有這個,是它們的香甜的煩惱。
羨慕死詩人呀
在秋天,水和藍天一樣的清涼。
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皺。
天水之間,全是清明,溫暖的空氣,帶著一點桂花的香味。
山影兒也更真了。
秋山秋水虛幻的吻著。
山兒不動,水兒微響。
那中古的老城,帶著這片秋色秋聲,是濟南,是詩。
要知濟南的冬日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濟南的冬天》的讀書筆記.超急
急
急
一、作者簡介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
生于北京一個城市貧民家庭。
1918年師范畢業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學校長、天津南開中學語文教員。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開始用白話創作。
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并進行文學創作。
1929年離英回國,先后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
1937年,他的代表作《駱駝祥子》問世,被譯成十幾種文字,產生較大的國際影響。
抗戰爆發后,他在周恩來的直接關懷和幫助下,從事抗戰文學活動。
1946年赴美講學。
1949年回國后,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文聯副主席、全國作協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市文聯主席等職。
由于他的勤奮創作,解放后寫了20多個劇本,被譽為文藝隊伍中的勞動模范。
1966年去世,終年67歲。
二,主要內容開頭一段,寫濟南冬天的天氣。
作者以自己的親身感受,通過和北平、倫敦、熱帶的對比,寫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奇跡”“怪事”,突出它的“溫晴”,贊譽它是個“寶地”。
這是貫串全文的主線,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都是與此相聯系的。
第2段開始,“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個重要的過渡句,轉到對冬天山水的描寫。
在分寫山水之前,先給人以濟南的總體感,用擬人的筆法烘托出一個“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
作者緊扣住這一點,繪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現濟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對祖國河山真摯的愛。
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先寫陽光朗照下的山,次寫薄雪覆蓋下的山,再寫城外遠山,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
第5段寫冬天的水色。
作者極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
又拓展想像,將天光、水色融為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
最后,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一句結束。
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
三,好詞:見課后“讀一讀,寫一寫”四,好句:見課后“研討與練習”二五,體會: 本文寫作特色: 1)謀篇布局層次井然 2)比喻擬人生動貼切 3)情景交融飽含真情 4)遣詞造句講究精妙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原文】: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作者】:李清照
【朝代】:南宋
【體裁】:詞
【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二十六宥;可二十五有 \\\/ 二十六宥通押。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
【譯文】 昨夜雨小風急,我從沉睡中醒來,酒醉沒有全消。
試問卷簾的侍女,她卻說海棠花依然如舊。
知道嗎
應是綠葉更加茂盛,紅花卻已凋零。
【賞析】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
“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
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
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
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
于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樣了
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
”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
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
然后一個“卷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
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于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
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
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
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
它寫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
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
“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寫作手法】 使用擬人化的手法。
詞中把本來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來用以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漸消失。
【集評】: 黃蓼園《寥園詞選》:“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
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圣于詞者。
” 胡云翼《宋詞選》:李清照在北宋顛覆之前的詞頗多飲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種極其悠閑、風雅的生活情調。
這首詞在寫作上以寥寥數語的對話,曲折地表達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寫得那么傳神。
“綠肥紅瘦”,用語簡練,又很形象化。
《唐宋詞百首詳解》:這首詞用寥寥數語,委婉地表達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活潑、平易、精煉,極盡傳神之妙。
齊魯文化對山東人品格形成的影響
剛健自強是齊魯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其發展的內在動力。
它像源頭活水,給齊魯文化以無窮的生命活力。
齊魯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姜太公、管仲、晏嬰、孔子、孫子、墨子、孟子等,以他們為,,弋表的儒、墨、管、兵等家學派,都是積極入世、救也,充滿剛健進取、自強不息精神的。
管仲重功名,尚有為,不拘小節,力行改革,富國強兵,相齊桓公,,霸諸侯,成就了齊桓公的首霸事業。
孔子重“剛”,把“剛”作為仁的德目之一,積極進取,“為之不厭”,“好古敏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論語·述而》)孔子的這些思想,在《易傳》中有所發展。
《彖傳》提出“剛健”觀念,贊揚剛健’精神云:“剛健而文明”(《大有》),“剛健篤實輝光”(《大畜》)。
《象傳》提出“自強不息”原則。
云:“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乾卦》)。
孫子兵家,為安定天下,統一天下,主張用正義的戰爭制止不義之戰。
墨家比儒家在進取有為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
為了救世救民,推行其兼相愛、交相利的主張,“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莊子·天下》),“牽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
其他齊魯諸子,雖觀點不同,但在剛健進取方面,則是一致的,齊魯文化這一基本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得到充分發揚,成為我們民族的基本精神,對我們民族的自強、自立、發展、壯大,獨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了巨大的積極作用。
二、崇尚氣節的愛國精神 氣節即志氣和節操,指的是為堅持正義和真理,寧死不向邪惡屈服的品質。
氣節之中,民族氣節為重。
民族氣節是愛國主義的道德基礎,它以維護民族、國家利益為最高原則,表現出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和強烈的憂國憂民意識。
在這一點上齊魯諸子是有共同特點的,是他們共同鑄就了齊魯文化尚氣節的愛國精神,但是最突出的還是儒家。
兒子有“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的名言,孟子有“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公孫丑》)的壯語。
孔、盂是說到做到的。
孔子周游列國,到處碰壁,窮于宋、困于鄭、呃于陳蔡之間。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論語·衛靈公》),繼續彈琴唱歌。
在強暴面前,孔干表現出大無畏的精神,如公元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
齊有司黎彌以獻舞樂為名,欲劫持魯君(定公)。
在千鈞一發之際,孔子“歷階而登,不盡一等,舉袂而言”,以禮嚴辭痛斥齊國君臣,挫敗了齊人的陰謀,保衛了魯君安全,維護了魯國的尊嚴。
(見《史記,孔子世家》)在真理面前孔子是“學而不厭”,“敏以行之”。
他創辦私學授徒三干,整理文化遺產,進行思想文化的創建,為我們民族文化的建設,作出了永不磨滅的貢獻。
孔子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其思想永遠閃爍著愛國主義的光輝。
孟子則善養“浩然正氣”,以充塞天地的氣概,推行其王道主義,把治理天下作為己任,提出“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梁惠五下》)的主張,為追求真理,維護正義,可以舍生忘死。
管仲,自古有爭議。
他與召忽輔佐公子糾,公子糾死難后,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反事其仇公子小白,也就是齊桓公。
因此,有人非議他。
孔子的學生子路、子貢就提出管仲“非仁乎?”的問題。
孔子對管仲以仁許之,說:“如其仁!如其仁
”又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如今受其賜。
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豈若匹夫匹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論語·憲問》)管仲自己解釋這件事,不死于公子糾之難,是因為他“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史記·管晏列傳》)管仲的“功名”是與治天下連在一起的。
他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尊王攘夷,救邢,存衛,立曹,北逐戎狄,捍衛了中原和平和文明。
這與死于一人、一姓的主人相比,是大局,是民族國家的大節。
孔子以仁許之,正是對他這種大節的肯定,故管仲的愛國主義是深層的,一般具有忠君忠主思想的人是不能理解的。
其他齊魯諸子及其思想也都表現出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愛國行動和愛國精神。
曹劌自薦,領兵敗齊,保衛魯國,孫臏用兵敗魏于桂陵、馬陵,保衛了齊國,信陵君竊符救趙,既救趙,又強魏,這些是一種類型的愛國行動。
魯仲連義不帝秦,用三寸不爛之舌解楚南陽之圍,退趙伐高唐之兵,卻侵占聊城的燕國10萬之眾,淳于髡“數使諸侯,未嘗屈辱”;子貢出使,不辱君命,并有“一出而存魯,滅吳,弱齊,強晉而霸越”的奇跡;晏子長于辭令,善于人交,使楚舌戰群敵,增齊國威,墨子日夜奔走,消弭戰爭等外交活動,又是一種愛國型類。
稷下先生“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世主”(《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并進行文化思想創造,又是一種類型的愛國表現。
孔、孟、墨稷下先生等都辦教育,育人才,傳播科學文化,也是一種類型的愛國之舉,總之,愛國是多種形式的,關鍵是在生死關頭能不能全節,“表現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精神。
在這方面齊魯諸子為我們留下了光輝的思想、模范的行動,齊魯文化的這一基本精神,對我們國家的統一鞏固、民族的團結凝聚,起了極大的積極作用,也成為我們民族的基本精神之一。
三、經世致用的救世精神 上節我們在講齊魯文化的特點時把經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作為將齊魯諸家諸派思想聯結為一體紐帶進行了分析,也就是說,盡管各家各派思想特點和體系有別,但積極人世、救世的精神是一致的,因此形成了齊魯文化的經世致用的基本精神。
(略) 四、人定勝天的能動精神 人所共知,齊魯文化,甚至中國傳統文化有個基本觀點,叫做天人合一。
不僅神道主義者認為,天是人的主宰,“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
以類合之,天人一也。
”(《春秋繁露·陰陽義》)就是作為哲學的自然觀,也是“天人合一”的觀點。
孟子講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是天人合—‘觀點的開端。
孟子的所謂性,就是人固有的本性,如“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
所謂心,就是思維器官:“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
”(《孟子·告子上》)所以,盡心便能知性,知性也就知天了。
但孟子沒有明確提出天人合一。
《易傳》講“人與天地合德”思想。
云:“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镕,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
”(《乾卦·象傳》)又說,“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
”(《泰卦·彖傳》) 陰陽家更將天象和人事掛在一起,講“天人感應”:這種觀點影響至深,至今中醫、氣功、宇宙全息論等以此為基本理論。
但是,在天人合一思想貫穿的齊魯文化當中也不乏天人相分、人定勝天的能動精神。
其代表人物是荀子。
《荀子·天論》云:“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
舍其所以參而愿其所參,則惑矣,”明確天人之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定勝天”的光輝思想,強調人的能動作用。
這種思想在古代是難能可貴的,里面充滿了辯證、唯物精神。
對后世影響至深至大。
五、“民貴君輕”的民本精神 “民貴君輕”思想是孟子首先提出來的。
《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是民本主義發展到戰國時代極激進的口號。
其實,民本主義并不是形成于戰國,在春秋時期已形成一種思潮,影響了諸子思想,最早提出的“以人為本”的是管仲,齊國諸子都是管仲的信徒,自然都是人本主義者。
然而魯國的儒、墨在“重民”、“愛人。
”方面,更加激進,理論也更系統。
孔子的仁學思想體系,就是在民本思想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仁者愛人”,是對人本主義的最高概括。
“民貴、君輕”是對人本主義的一種激進的注腳。
(略) 六、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 “人道”是相對于“神道”來講的。
“神道主義”以神為本位,把人放在被神支配的被動地位,是沒有獨立人格的。
如“夏道尊命、事鬼神而遠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
”(《禮記·表記》)人在神面前是奴隸,奴隸是不被當人看待的。
人道主義是以人為本位,強調人的價值,尊重人的獨立品格,維護人的尊嚴和權利,一句話,把人當人看待。
把人當人看待,在中國始于西周的“敬天保民”,或“敬德保民”,二者意思一致,重點在“保民”。
“德”和“天”也不分。
因為周人還不是人道主義者,仍然重天講命,只是鑒于殷亡,看到了奴隸的力量。
至春-秋奴隸解放運動中,人本主義形成之后,古典人道主義才真正形成。
人道精神,是齊魯文化的靈魂和核心。
齊魯文化是圍繞“人”這個核心展開的,因此,我們把齊魯之學概括為“人學”或“仁學”。
也就是說,齊魯諸子百家,無不高舉人道旗幟,把人作為治國的根本。
如管、晏主張富民、利民、順應民心,因民之俗,從民之欲,稷下先生基本遵循管、晏思想,稍變形式,而本質一樣。
墨家的兼愛、非攻、非命、節葬、貴義、興利,“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非樂上》),無不從“人”出發,為人謀利益,為勞動人民謀利益。
因此,無不放射著人道精神的光輝。
當然,人道精神體現最突出、理論最系統的還是儒家,孔于是當時、甚至是中國古代最光輝的一面人道主義的旗,他創立的儒家文化體系稱為仁學體系,也就是人學體系。
他那“仁者愛人”的命題,是人道精神的最高體現。
孔子比管、墨高明,似乎他突破了階級的、種族的、國家的、地域的局限,把“人”作為一大類來看待。
他的“愛人”,是“人類之愛”,這和他的“有教無類”是一致的。
當然,對孔子其人其思想是有爭議的,特別是在極左思潮鋪天蓋地的“文革”時期,孔于是被徹底打倒的“偽君子”、“復辟狂”、“沒落奴隸主貴族的總代表”、最大的反動頭子、歷史的罪人。
他的“愛人”被說成是只愛奴隸主貴族,只愛沒落奴隸主階級,他的“愛人”思想成了非人道的東西,首在批倒之列,就連“人道”一詞也被當作資產階級的東西,沒人敢提。
至于“人類之愛”就更不用說了,那是違背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點的。
但是我們說孔子的“仁愛”是講的“人類之愛”,是從孔子思想的實際出發的。
孔子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不懂什么階級觀點,提出“人類之愛”是不足罪、不足怪的。
在當時,我們只能說是難能可貴的。
至于孔子對“愛人”的論述,他的“仁學”思想體系,本書有專篇論述,在此無法也無須展開,人們對孔子“愛人”思想的種種看法和爭論,已是學術界熟悉的問題,不說也會知道。
我們只說:“人道”思想是齊魯文化的核心思想,人道精神是齊魯文化最基本的精神,離開了“人道精神”,齊魯文化不僅會黯然失色,而且簡直變成另一種樣子,失去了它的重要意義。
七、大公無私的群體精神 中華民族崇尚集體主義,講合群,講和諧,講統一,強調大公無私。
群體主義精神,是齊魯諸子、各家學派的又一共同主導精神。
首先,管仲及管仲學派對合群、團結、同心同德是十分重視的。
他們認為合群、團結、萬眾一心是力量的源泉,克敵制勝的根本。
盡管管仲及管仲學派傾向于霸道,其學術思想基本是從霸業出發的,但是對“人和”“同心”等是強調的。
墨家以天下為己任,強調:“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以“利他”、“利人”、“無我”為極限,可說是大公無私的典型。
但是在理論的全面系統上則比儒家大差一籌,首先,孔子把“和”、“同”分開,強調:“君子和而不同”(《論語。
子路》),為其大公合群的思想建立了理論基礎。
其次,孔子在總結前人關于群體主義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
并繪制了他那理想社會的藍圖,即《禮記·禮運》所載:“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那段話。
這種理想社會,自然是空想的,但它卻把“大公無私”的群體主義精神發揮到了一個高度,使人們向往,并把它作為一種高尚的追求,為之奮斗不已,吸引著、凝聚著我們民族的群體,在他設計的現實的“小康”之目標下不停地前進。
繼孔子之后,另一位集大成儒學大師荀子把群體主義提到了人類理性的高度。
《荀子·王制》云:“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亦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何以能群?曰:分。
分何以能行?曰:義。
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故人生不能無群”,“群道當則萬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長,群生皆得其命”。
對我們民族的群體精神或集體主義觀念,在文化討論中時常受到否定性的批判,認為它束縛子個體人性的發展。
但是,我們認為,大公無私的群體精神和集體主義觀念的形成決非無因,是我們民族在數千年文明歷史發展中總結出的思想,早已成為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精神之一,它對我們民族的心理心態、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和思維方式都有深刻影響,對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所起積極作用是巨大的。
首先,我們民族的凝聚、人民的團結、國家的統一,雖歷盡外來民族和外來文化的沖擊而顛撲不破,群體精神起了不可忽視的作。
其次,大公無私的集體觀念,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克己奉公,舍生忘死,成仁取義,英勇獻身。
再次,中國古代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雖不科學,但與未來共產主義理想在精神上是有內在聯系的。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共產主義理論能在中國這塊古老文化哺育的土地上生根、開花、結果,是與二者之間內在的精神聯系分不開的。
深入發掘中國民族大公無私的群體精神,對我國現代化事業也是有意義的。
八、勤謹睿智的創造精神 齊魯古代文化之所以興旺發達、人才濟濟、圣賢輩出,優越于其他地區,除了上文我們講的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民族聚居融合的動力以及上述基本精神之外,還有一點,很值得深入研究,那就是常被人們忽視的齊魯文化中勤謹睿智的創造精神。
這一精神不僅表現在先秦齊魯諸子百家,而且表現在史前東夷人的發明創造, 史前東夷人的發明創造很多,小至弓、矢、舟、車的發明,中至魚、獵、農、牧、釀造、冶煉技術的創造,大至天文、地理、律歷、禮樂制度的發現和創建,據文獻記載和歷史傳說。
大多無出東夷者。
征諸考古資料、文獻記載和歷史傳說是大體可信的(具體見下編)。
因為東夷民族是勤勞、勇敢、聰明睿智、善于發明創造的民族,而又以仁厚、遜讓、謹慎著名。
勤勞則聰明技巧,謙遜則進取向上;仁厚則寬容,善于和易于吸納外來文化、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故史前東夷人發明創造居多。
春秋戰國時代,齊魯地區似乎再現了史前東夷文化繁榮的時代,管仲是偉大的政治家,管仲改革,就是一次宏偉的創建工程,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到軍事等,都有重大的創建,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過去人們受“述而不作”夫子自道的束縛,認為他只是文化的繼承和傳授者,其實,他的思想文化的創造革新是全面的,無與倫比的。
拿中國傳統的禮樂文化來說,一般認為是周公的創造,孔子只是“從周”、“繼周”者,是的,周公是禮樂文化的首創者,但是周禮文化到春秋時期早巳崩壞,雖然孔子自己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但周公的禮樂是個什么樣子,恐怕孔子自己也說不清,只是為自己的創新找個權威性的依托而已。
孔子的禮樂文化思想完全是他的創造。
后世流傳的禮樂文化傳統實際是孔子的一套。
孔子被尊為至圣先師是恰當的。
齊國兵學獨樹一幟,其他各國無與倫比。
孫子集其大成,著成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影響的兵典——《孫子兵法》。
在科學技術方面,春秋戰國時代的主要成就也多出齊魯。
魯班不僅是能工巧匠,被尊為土木工匠的祖師,他也是一位發明家。
傳說鋸、傘等是他發明的。
在天文學方面,齊人甘德在全國是首屈一指的。
他的天文著作與魏人石申的著作合為一本,叫《甘石星經》。
二人各有所長,但總的看甘氏早于也高于石氏。
在地理學方面,鄒衍的大九州說,雖是由近及遠、“由小推大”地推測加想象推出來的,但征諸后來的地理發現,不能說他不是一項科學的推測。
同時,他深觀陰陽的變化,作“五德終始”論,也是有天文學深厚基礎的。
在醫學方面,神醫匾鵲——秦越人出于齊地鄭陽,在當時也是無人可與他比肩的。
上一篇:商場先進柜組獲獎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