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流浪記的好詞好句和感想
最近,我讀了一本漫畫書,是《三毛流浪記》,里面的故事把我深深地打動了。
同親愛的爸爸媽媽圍坐在桌邊,吃著可口的飯菜,感受著雙親的愛撫和體貼,背著嶄新的書包去上學,和同學們一起感受著燦爛的陽光,聆聽著老師溫暖的話語,接受著知識的洗禮……在當今的中國大多數孩子都能享受的快樂。
可是,在舊中國,那三毛卻是個無爹無娘的流浪兒,他小小年紀卻飽嘗了常人難于想象的痛苦:他沒有飯吃,常常揀別人的剩飯,實在不行時,還肯樹皮,他穿不起衣服,不管什么時候,都是光著膀子,而且常常被人欺負,對他來說能夠擁有一個家庭,能夠背著書包上學,簡直是海市蜃樓,空中樓閣,是鏡中花,水中月……而我們呢,和三毛比起來,過的簡直是天使般的日子,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享受著陽光一般燦爛的童年,有時卻還要在雙親面前撒嬌,嬉鬧…… 三毛雖然貧窮,但是他人窮志不短,他恨壞人經常同那些欺壓人民的壞蛋作斗爭,連夢中都在用頭把三個壞人頂到大江里去了,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而現在,我們就像生活在蜜糖中,卻不好好珍惜美好的時光,學習上不踏實,懶散,作業不認真完成,不積極動腦,成績也不怎么理想,媽媽整天嘮叨,說我胸無大志,沒有理想……與三毛相比,真是天壤之別呀
三毛機智勇敢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
有一次,他看見有個小弟弟跑到河邊,扶著鐵欄桿朝下邊看,用小手夠河岸石縫里長著的一朵小黃花。
小弟弟夠了兩下沒夠著那朵花,就干脆把頭探出了欄桿外邊,使勁夠。
可他手抓的欄桿不知怎的活動了一下,小弟弟往前一栽,“呼”地一下就從岸上掉下去了,“撲通”一聲,落到了水里。
站在一邊的三毛看見了,就趕緊一縱身,從欄桿上一個猛子扎到了水里去救人,而自己,卻被河水澆了個透。
讀到這里,我被他同情好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
而現在,社會中的許多人,見到壞人,卻像沒頭蒼蠅一樣,跑開了。
有一次,我正要去買早飯,突然,有一個高個子的初中學生向我要錢,我不給,他就搶了起來,周圍看到的人卻跑得無影無蹤了,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幫助我,我個子小斗不過他,真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得無奈地把身上的僅有的準備買早點的2元錢給了他,難道這些人就連舊社會的一個窮孩子的精神境界都沒有嗎
看了這本畫冊,我感慨萬分:我恨舊社會,恨那些欺壓人民的壞人
我十分同情三毛,也喜歡三毛,畫里的三毛雖然只是一個人,但代表著千萬的流浪兒。
可惜,令我十分痛心的是在當今的新社會,像三毛這樣的流浪兒似乎還有不少,我也經常會在街頭巷尾看到現代三毛的身影。
我大聲地呼吁我們的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體公民都來關心他們,給他們幸福,給他們陽光,讓他們都能像我一樣幸福地成長,快樂地生活
讀《三毛流浪記》有感《三毛流浪記》是一部描寫舊社會的漫畫,講述了孤兒三毛的辛酸遭遇。
他沒有家,沒有親人,無家可歸,吃不飽,穿不暖。
吃貼廣告用的漿糊,睡在垃圾車里,冬天就以破麻袋披在身上御寒。
為了生存,他賣過報,拾過煙頭,幫別人推黃包車,但總是受人欺侮,但他掙到的錢連吃頓飽飯都不夠。
只有與他命運相同的流浪兒關心他,給他溫暖。
《三毛流浪記》讓人們引起對社會的反思。
在我的記憶里,有兩篇故事最能反映當代的社會的普遍現象,第一篇故事是: “三毛和小男孩外出撿破爛,路遇一個大伯,送來一堆罐頭、禮盒,并叫三毛他們拿著這些食品拍照,照完相,大伯突然露出兇相,一把奪過三毛和小男孩手中的食品,趕他們走。
三毛和小男孩的照片被貼到救濟社的門口,原來是救濟社的社長要為自己歌功頌德,把三毛他們找來作假證,三毛和小男孩氣憤極了,拿出筆,把照片上的三毛和小男孩都改成社長的樣子,還畫了一只手,寫上‘都是他’三個字,指向社長的照片。
” 第二篇故事是:“ 有錢人家的小孩有書讀,可是卻吵著不肯上學。
他的媽媽好言規勸不管用,小孩竟然扔下書包一溜煙跑了。
三毛指指自己,對那個媽媽說:‘我要讀書
讓我去讀吧
’婦人別過身,惡聲惡氣的叫到:‘快滾
’” 讀完這本書以后,我體會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也覺得應該珍惜現在的幸福時光,不要等到災難降臨時,才后悔莫及。
我們也應該像三毛一樣,在災難降臨時無所畏懼,就像一個故事所說的那樣:杯子里面有半杯水,樂觀的人會說,還有半杯水;悲觀的人會說,只有半杯水。
跋 涉世未深。
在物質生活極度豐富的今日,作為新時代的寵兒,89點中的太陽,我們似乎更加多了些許理由去無病呻吟——猜想,我們是不是貧窮的只剩下聲息
正如同三毛貧窮的只剩下三根頭發——不,三毛比我們擁有的更多。
他有我們沒有的堅強,他有我們沒有的堅持,他有我們沒有的知足常樂,他有我們沒有的……在讀完了《三毛流浪記》這本書后,我暗揣:我們中的每一個人應該都如同三毛一般,有過迷茫,有過對燈紅酒綠的這個世界的困惑,有過因這個世界的不公而吶喊,卻更多的是在風雨之后的堅定腳步,是自己尋找到了專屬于自己的方向。
三毛是早已讀過幾遍罷。
猶記得孩提時代,便捧著小人書不肯放罷。
當初還像個壞孩子般,竟在課堂上忍不住偷瞄兩眼。
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時,因沒有認真聽講,滿臉通紅,想說我在看《三毛流浪記》。
可那“三”字剛說出口,老師便說正確坐下。
現在想起那道題,根本是沒什么印象,只是那一份被老師叫起來的緊迫感還身臨其境,更清楚的記得三毛帶給我的回憶以及快樂和三毛的魔力。
我們每個人都要想三毛一般,即使在那樣的辛苦的年代,我們也要每一天都開心的面對生活——記住,只要笑一笑,沒什么過不了——這是三毛交給我們的。
如今,作為一本紅書來再一次的閱讀,也添了幾分不一樣的情緒。
三毛從軍記,是以“1937年,中華民族的危亡到了最后關頭,全國進入非常階段。
無家可歸的三毛參了軍”為開端的故事,卻以“三毛第一期復了員。
他摘下帽露出久違的三根白毛。
農村荒蕪,城市凋敝。
三毛不知該向何處去…”無奈的命運為結束的。
在這部片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很爆笑。
可是,卻在爆笑的時候感覺很心痛。
還記得有一幕,三毛到了軍中,因為太小和別人搶飯吃,不夠別人搶,只有吃粘在桶壁上的飯粒,他的表情、動作配合起來十分搞笑。
可是,笑完后,我覺得很心痛,那么小的一個小孩子去當兵,無疑是一種摧殘祖國未來的花朵。
在當初那個時代,又有多少人會認為那是花朵呢,可能更多人認為是累贅吧,那是一種怎樣的悲哀
想比之下,我們現在能夠安安穩穩地坐在學校里上課是多大的幸福呢
還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三毛的隊長正在殺雞,三毛不敢看殺雞,這時,一個敵人匆匆走過,沒有發現三毛和隊長,三毛鎮定的拿出手槍把鬼子斃死。
我們可以看出三毛對許多事物充滿了愛憐之情,而對敵人(鬼子)卻心狠手辣。
三毛有正確的價值觀,他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
我馬上要進入三年級了。
這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和考驗,就像三毛在他的一生中有過的各種各樣的苦難一般,我會遇到新的老師新的同學,我會面臨學業上的困難,我會漸漸地了解這個世界這個社會……但我知道,我會很好很快樂的度過這一切,如同三毛的堅強和樂觀。
快開學了,我們大家要像三毛一樣的努力啊
別忘了,即使是三毛,也是上帝的寵兒啊
我一口氣看完了《三毛流浪記》這本漫畫書,心中激動萬分。
張樂平爺爺以漫畫加文字的形式描述了三毛一個個感人的故事。
精彩、生動,讓我愛不釋手。
我的眼睛眨也不眨的盯著書中每一幅畫,每一個字,生怕錯過每一個情節。
從書中我了解到三毛是一個孤苦伶仃的孩子,沒一個親人,吃不飽、穿不暖,甚至沒有遮風避雨之處。
他一無所有,甚至連頭上的頭發都只三根。
他流浪,到處流浪……在饑餓難忍的時候,他甚至和狗搶食物,把訓狗的鏈子套在自己頭上,還吃貼標語的糨糊,三毛的童年真是太悲慘了。
看到這,我的眼淚奪眶而出,淚水一滴一滴地滴在書上,我傷心極了。
我的童年和三毛相比,真是差別太大了,我生長在蜜罐里,我擁有的真是太多了,我心中暗暗告誡自己一定要珍惜我們現在的生活。
三毛受盡屈辱和磨難,為了活命,小小年紀,替別人擦皮鞋,賣報紙,當保姆,做學徒等等。
為了活著,他甚至給自己貼了個標簽:我賣一萬元,商店里的洋娃娃還賣十萬元呢。
天哪
我咬緊牙關為三毛深感不平。
我為他的頑強而感動,為他的痛苦而流淚,為他的歡樂而高興。
當同學們都嘲笑三毛這么大還穿開襠褲時,三毛覺得很難為情,于是就找來紙和筆,寫了“不是開襠褲”幾個字,蓋住屁股。
調皮的同學,拿著扇子在三毛后面用力一扇,結果三毛的光屁股又露了出來。
我看了笑彎了腰,覺得三毛實在是太可愛了。
三毛是一個聰明、機智、正直、善良,可愛的孩子,他的身上有很多優秀的品質,如:拾金不昧,見義勇為等。
三毛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
將來不管前進的路上遇到多少困難,我都要頑強不息,奮勇向前。
回憶我童年讀過的書,我只能記起《365頁故事》和《三毛流浪記》了。
在我很小的時候,家里的書柜里就只有這兩套適合我看的書。
《365頁故事》的包裝為黑色,分為上下兩冊,封面上畫著一個媽媽和一個孩子,孩子正津津有味地聽著媽媽講故事。
《三毛流浪記》也分為兩冊,一冊是粉紅色的封面,上面寫著《三毛流浪記》,而另一本的封面則是綠色的,上面的大字變成了《三毛從軍記》。
對于《365夜故事》里的文字我已經忘卻,倒是能依稀記得《三毛流浪記》里的情節。
現在想來倒覺得有些奇怪,幾乎沒有文字的圖畫,我卻能從中讀出許多故事。
小時候看書,只關注它是否有趣,沒怎么多想其背后深刻的意義,因為這次的作業,我又上網重溫了這部漫畫,因為好多細節都記不住了,必須再看看才能寫出點東西。
沒想到才看第一眼,記憶的水龍頭就像被打開一樣,每幅畫似乎不是從電腦屏幕映射到眼睛里,而是從記憶里蹦出來一樣,不斷的在我腦海里跳動。
這里我想小小的感嘆一下:小時候的記憶力果然好,不像現在,昨天看得書今天就忘了。
真后悔小的時候沒多看點文學名著,落到現在肚子里沒多少墨水。
對于三毛,我想說他真是個倒霉的孩子,一個誕生于中國漫畫家張樂平筆下受盡凌辱、身世凄涼、窮得只剩下三根頭發的倒霉孩子。
他在各個小故事中遭遇著各種各樣的不幸,也許小故事的開頭他會碰上好運,可小故事的結尾他必定又會倒個大霉。
小時候看書,大多是看書上本身就具備的東西,不會想太多,而現在就不同了,現在能看到書本以外的東西,就像這次重溫《三毛流浪記》,我沒有因為三毛滑稽倒霉的經歷而開懷大笑,反而因為三毛的可憐遭遇而感到難過。
在看的過程中腦袋里會跳出從電視劇中積累的有關舊社會的畫面,畫面中總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燈紅酒綠歌舞生平,而另一個則是窮困潦倒水深火熱。
漫畫中那些人物的面容我都覺得有些可怕,不管是“不白之冤”里的大嬸,“推車上轎”里的有錢夫婦,“小心燭火”里的老大爺,還是“學習印刷”里的小工,我都覺得他們的面孔是扭曲的,我不知道現在的小孩子看這部漫畫能得出什么感悟,我只能落入俗套的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三毛流浪記》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丑惡與冷酷。
或許我們還能從其他角度剖析他的含義,比如培養孩子的同情心,激勵孩子學會一種叫不屈不饒的精神等等。
我們所認為的兒童文學應該具有純美、質樸、稚拙、歡愉等特點,但我覺得自己看了《三毛流浪記》之后沒有愉快的感覺。
三毛那衣衫襤褸的形象沒讓我覺得他有一點可愛,特別是三毛的一些痛苦的表情甚至讓我覺得他有些可怕,不知道現在的小孩子看這部漫畫會不會有被嚇到的感覺。
雖然《三毛流浪記》無情地鞭撻了舊社會人間冷酷、殘忍、欺詐和不平,頌揚了在極度困境中依然意志堅強、樂觀、善良、機敏、幽默的“三毛精神”。
但對于這部陪伴我走過童年歲月的漫畫,它給予我更多的是一種情感,一種對童年生活美好的回憶。
想到它,我就想到綠色、粉色的兩本小書,就想到我趴在床上隨意的看著它,在某個時候被它里面的情節深深地吸引,但一合上我似乎有能馬上忘記它,立刻就回到了自己的世界。
對于它我只想說三毛活在我的心里,活在我的童年歲月里,也許它還活著幾代人的童年歲月里,三毛的故事能激起了幾代人的共鳴。
很高興為您解答,祝你學習進步
【語數英科】團隊為您答題。
有不明白的可以追問
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
請點擊下面的
【選為滿意回答】按鈕,謝謝
如果有其他問題請另發或點擊向我或團隊求助,答題不易,請諒解,謝謝
你可以隨時加入我團隊,我隨時恭候。
不要鄙視等級低的人,親,請及時采納啊
動畫三毛流浪記三毛的身世什么很好奇三毛的父母到底是誰滿意評價
三毛母親是上海的舞女父親得病而亡 因為沒了父親母親去了上海
讀了三毛流浪記的感受(140個字左右)
我讀了《三毛流浪記本書,讓我發出很多的。
《三毛流浪記》這本書讓我感到三毛很可三毛在舊社會四處流浪,他把垃圾桶當成床,把報子當成被子,把溫暖的太陽當成爸爸,把純潔的月亮當成媽媽。
三毛來到烤鴨店,沒有錢只能看不能吃,餓了就把腰帶系緊,有時三毛還被富人家的孩子欺負,他們在三毛跟前吃烤鴨,讓三毛直流口水。
三毛沒有錢買果汁,就把橘子泡在水里喝。
三毛嘗盡了我們無法想像的苦,如果我過他那樣的生活,我一天也活不下去了,我真佩服三毛的堅強。
這使我想起我們現在有吃有穿,豐衣足食,記得小時候有一天我想穿那件昨天剛買的新衣服,媽媽說:“還是穿別的吧
”我不聽,硬要穿那件衣服去上幼兒園。
中午放學,我想去外面的一家飯館吃飯,媽媽說:“家里有飯,不出去吃了”。
我不聽,非要出去吃,還怪媽媽對我不好。
媽媽沒有辦法,只能帶我出去,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和三毛比一比,我真是害羞啊。
如果回到三毛的年代,我一定要幫助三毛,讓他過上幸福的生活。
現在我要向三毛學習,做一個又聰明、又善良、又堅強的人。
三毛流浪記的讀書心得怎么寫小學三年級
這位知友,三毛流浪記的作者是張樂平,浙江海鹽人,畢生從事漫畫創作,畫筆生涯達60個春秋。
他所創作的三毛形象,婦孺皆知,名播海外,被譽為“三毛之父”。
三毛之父張樂平(陳懋平的干爹),是中國當代最杰出的漫畫家之一
三毛流浪記讀書筆記好詞好句主要內容
三毛流浪記》無情地鞭撻了舊社會人間的冷酷、殘忍、欺詐和不平。
頌揚了極度凄苦無依困境中,依然意志堅強、樂觀、善良、機敏、幽默的“三毛精神”。
三毛的故事激起了一切善良人們的共鳴。
講述了孤兒三毛的辛酸遭遇。
在解放前的上海,三毛是舊上海的一名流浪兒童,他沒有家,沒有親人,無家可歸,衣食無著。
吃貼廣告用的漿糊,睡在垃圾車里,冬天就以破麻袋披在身上御寒。
為了生存,他賣過報,拾過煙頭,幫別人推黃包車,但總是受人欺侮,但他掙到的錢連吃頓飽飯都不夠。
只有與他命運相同的流浪兒關心他,給他溫暖。
家長委員會競選理由及打算
真沒我作為一個普通的級學生家長,學校和老師會給我這個難得的參與優長評選,其實在家庭教育方面,我所做的也只不過是一個普通家長應盡的責任,我女兒在班級中能取得較好的成績,離不開各科老師的關注,特別是賀老師的傾心付出。
我們的孩子從走出幼兒園到現在,剛剛經歷了一個學年的正規學習,在這一年當中,我們每一個家長都在努力幫助孩子適應新的環境,培養他們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我很希望能和其他家長共同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聽取好的方法,協助孩子提高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我和大多數家長一樣,很注重幼教和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為此我也看了不少的書,聽過幾次專家的講座,我覺得多看這些專家的建議能給我們家長很多啟示和指導。
我們做家長的要根據自己孩子所特有的性格、脾氣、優點長處,給予相應的教育。
我女兒性格溫和、開朗,有時比較內斂,膽子較小,學習能力還可以,最大的毛病是粗心。
從總體上來講,我們對她這一年來取得的學習成績和對待問題的看法還是比較滿意的,雖然在處事能力上比不上一些老練的同學,但我們相信隨著今后不斷努力,她會漸漸出色。
希望這一學年會是一個良好的開端,為她以后的學習及成長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礎。
下面我想談一談我在家庭教育方面一些粗淺的心得:首先,我們的原則是先教做人,經常教育孩子要做誠實、勤勞、善良的人,并且一有機會就跟孩子舉例說明,這學期的語文課本中有很多這樣的課文、句子和諺語,我們在家也會跟女兒其中的道理。
平時多讓她看一些有益的書籍,她現在也背會了一句日本的名言:“只有陽光和空氣是免費的,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所得。
”雖然我們孩子現在才七八歲,不是很明白一些大道理,但隨著潛移默化,慢慢會懂得這些做人的原則。
少說多做,以身作則。
前幾年,我對教育孩子的觀念還是多講道理,后來我發現我這個思想其實并不十分正確,雖然孩子小,但人與人之間的本性是一樣的,我們大人不喜歡聽嘮叨,小孩也是一樣,聽得多了就沒有效果。
比如以前我自己在上網,要求孩子認真做作業,她做了一會也要跑過來看看網頁,有沒有啥小游戲,盡管我對她說小孩不準玩游戲上網之類的話,她口頭上也同意,但我想我的話肯定沒有多大的說服力。
自那以后我在家基本也不上網了,她做作業,我就在沙發上看報紙和書。
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學習氛圍,和孩子平等相處。
家是每一個人心靈的港灣,對小孩子尤其重要,父母關系的融洽是孩子快樂成長的基礎,特別是父親的形象,因為父親是一家的精神支柱。
我經常在女兒面前稱贊她爸爸是多么厲害,在聽到我說爸爸給一個學校的老師們在教唱時,她簡直聽得呆了,在她看來,能給老師當老師,那是怎樣的了不起。
雖然我女兒是一個不善表達自己情感的孩子,但她對爸爸的崇拜那是不可掩飾的。
我們覺得家長應該都要在孩子面前幫對方樹立起崇高的形象,在教育方面,我們兩人的意見都是統一的,即使有分歧,我們也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講,這樣會造成孩子對父母的懷疑。
平時我們盡量控制自己的情緒,多用商量和口氣和女兒說話,也時時告訴她父母是她最好的朋友,如果有什么事情要多和爸爸媽媽講,有困難我們共同解決。
除了我們父母要樹立起正確的形象,還要幫老師在孩子面前樹立起威信,這是非常重要的。
關于學習氛圍問題,我在前面已經提到過,陪讀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這個陪讀,并不是盯著孩子做每一道題,我不贊成一發現她題目做錯,就馬上去指責她改正,這樣三次下來孩子的精神會大有挫敗感,后面的題目大多不會做好。
陪讀的好處在于我們自己也有機會多學一點知識,或者能拿起以前多年不看的小說,對于孩子來說,她不懂的題目也能馬上給她指正,自從她在課堂學習查字典以后,象碰到不會組詞的字,我就讓她自己查字典,讓她學會用工具。
再者在這樣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孩子做完了作業也會象你一樣,拿起一本課外書一起讀。
在這里還要特別指出的是,最好能讓孩子能隨手拿到一本書來讀,而不是特地跑到書去取書,我們家就在沙發旁邊擺放了一個4層的書架,平時盡量多跑跑書店,回各類的書籍,這樣沒事就可以隨時拿到自己喜歡的書,有些書雖然現在孩子沒興趣,但并不代表她將來沒興趣。
去年我給女兒了四本《三毛流浪記》,我記得當時她根本不要看,但去年下半年開始,她就突然非常喜歡了,經常自己一個人在那里翻看,有時還會給我講里面的內容。
俗話說,書籍是最好的老師,這話一點不假,我女兒雖然不知道阿基米德是誰,杠桿原理到底是怎么回事,但她卻從中知道了有人說能用一根桿子撐起整個地球這回事。
這樣無意當中學到很多知識,也增強閱讀能力了。
重視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鍛煉她的動手能力。
我們做父母的平時要多觀察孩子的興趣,了解他們的內心,盡量支持他們。
我女兒對手工、烹飪比較感興趣,她要是提出要看電視上的烹飪節目、要自己炒飯、做面餅、要洗衣服,要和我玩食品的游戲,我總是很樂意讓她去做,和她一起玩,盡管她把干面粉撒得滿桌都是,做出來的面餅又硬又咸,但我總是夸她做得好吃,讓她享受成功的喜悅,吃的時候也要提醒她下次少放點鹽,我相信這樣她才會不斷進步。
她不止一次地說她的理想是當一名廚師,雖然從內心我是希望她能說出“我想當一名老師”或“”之類體面的職業,但我從不打擊她的信心,反而很積極地鼓勵她多學知識,因為當一名優秀的廚師也要過硬的技能和知識。
說到贊美鼓勵,陶行知先生在50多年前就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是解放孩子,而解放孩子,首先就要賞識孩子。
沒有賞識就無從談教育。
”這一點我們認為太重要了,我們大人也是一樣有深刻的體會。
當我們單位里的領導給我們一個肯定的眼神或鼓勵的話語時,我們的干勁肯定要比以前足,如果能再加幾百元工資,那以后的工作效率還會更強。
所以對待孩子,也要用相同的方法,看到孩子一點的進步,就要適當地表揚,但表揚要實質性的,要針對性的,不能空洞泛泛的,不能全部都以“你真棒”來代替。
比如我女兒去年底跟我們說要一輛正式的自行車,我們讓她等一等,在春節的時候以禮物的形式送給了她,頭幾次學,她連推都要倒下,終于第三次學的時候,能騎一兩步了,我們就表揚她“進步不小了,再努力幾天馬上就能學會了,媽媽上四年級才學會騎自行車,你真是了不起。
”這樣她的信心更足了,到了第五次,完全能自己騎了,不用我們扶著車把了。
另外,能在眾人面前表揚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能更快地促使孩子增加自信心。
當然犯了錯誤了也要適當批評指正,但是我們家長也要和老師一樣,要注意批評的方法和尺度,不能給孩子造成思想上的巨大負擔,最好不要在公眾場合批評,挫敗孩子的自尊心。
這里說到了一個耐力的問題,就是我女兒想要自行車,我們沒有給她馬上,我們也發現了這個社會現象,就是當今城里的孩子,無條件和馬上能得到的東西太多了,就比如我的女兒,不知道什么是苦難,不知道她的媽媽一二年級的時候也上山撿過柴,拔過秧苗,這樣久而久之,容易造成不會珍惜和性格暴燥的局面。
幾個月前我給我女兒做過一個實驗(書上看來的),我要給她吃巧克力,一種是只能吃一塊,能馬上吃;另一種是能吃二塊,但要等20分鐘以后才能吃。
她考慮了一會說第二種,我很高興,雖然這個實驗在整個班級里做效果會更好一些(因為肯定有部分孩子選擇第一部,剩下的孩子眼巴巴看著他們吃只能咽咽口水),但她能選擇第二種,說明她還是有一定的耐力和思想,以后在做各種事情上肯定都會慢慢表現出來。
在當今的學習環境里,我們很難對課業成績不在乎,因此孩子在學習中的壓力是非常大的,我們要給孩子要求,但要求不能太高,不要提不合理和難以實現的期望,要根據自己孩子自身的情況來定,也別拿自己孩子的缺點跟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去比,說不定別人的缺點正是自己孩子的優點呢。
多鼓勵孩子能馬上用到學過的知識,遇到困難時自己先想辦法,實在想不出,我們來幫助她。
讓她知道課堂上學過的這些知識對生活是有用的,而不是為了考高分才學,打好基礎和真的理解遠遠比成績重要,我可不希望我的女兒長大以后只會背誦知識。
前幾天我們在電視上看了一個動畫片,叫《杯水車薪》,說的是一個書呆子家里著了火,不知道該怎么辦,他翻遍了書架上所有的藏書,找出了一個成語,杯水車薪,才想起拿一個杯子去滅火。
這個片子對我女兒啟發很大,我順勢跟她講了讀死書也是沒用的這個道理。
正確對待失敗。
失敗對于我女兒來說,最直觀的一件事情就是畫畫,她參加過幾次繪畫比賽,都沒有得獎,后來老師再讓她去參觀,她就有點心灰意懶,跟我說反正拿不了獎,不去了。
我知道,盡管每種比賽都會有這樣那樣的暗箱,可能有些家長會這樣安慰說,“得不了獎不怪你,那得獎的那是有來頭的”。
我覺得這樣反而造成孩子對社會的不安全感和懷疑,我還是仔細勸導她,你別看某某人得了一等獎,你不知道人家都經歷過多少次的失敗才有得獎的一天,每一個人都是這么過來的,你才經歷過幾次失敗,這種失敗算什么,拿一等獎的人可能以前都失敗過幾十次呢。
聽我這樣解釋,我女兒心里的疙瘩才解開。
家校配合的問題。
在這一點,我們是非常支持學校和老師的工作的,學校和班級開展的各項工作,我們都盡可能參與,讓孩子主動積極參與,鍛煉她各項能力的提高。
再說家長參加老師布置的活動,孩子心里也高興,臉上也神氣。
我女兒的各門功課大體上來講還是不錯的,她最大的缺點是粗心,我為此也找了很多對策來慢慢訓練她,目前來說效果不是很快,我希望以后她慢慢會改掉這個壞毛病。
再者她膽子不夠大,在公眾場合不敢馬上發言,不善長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情感,容易造成別人對她的誤解,這些東西不能急于改正,只能慢慢來。
理財方面,我覺得讓孩子盡早融入到這個上對她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也是有幫助的,我們不希望現在對孩子控制太嚴,或者隨意濫花,長大后成為一個月光族,不知道怎樣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
雖然一年級我們沒讓她直接用過錢,最多也是去小店里醬油和鹽,但我們已經打算在二年級開始,讓她自己掌管零用錢,她對我們這個計劃非常興奮,也很有信心把它理好。
再說到學習上來。
孩子成績差和厭學都是表面現象,其中一定有原因的,無非是家長不聞不管,或隨意打罵,或大人包辦,嘮叨數落,或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或者孩子沒有意識到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我一直相信智力上的差距每個小孩都不會太大,個別除外,我們做父母的如果不能明智地對待孩子的學習,只能讓孩子越來越不喜歡學習,現在我們孩子處在一年級起步階段,我們家長要努力隨時反省自己,看看做得是不是不夠到位,阻礙了他們在學習上的興趣。
我想抓好了親子關系、習慣培養等這些問題,我們的孩子應該會很優秀的。
王子與貧兒的讀后感。
急需5篇,一片300字
今天,我讀了一本美國著名作家寫的代表作品——。
故事是這樣的:在很久以前的一天里,故事的兩位主人公王子愛德華與貧民湯姆在同一時間出生了。
雖然是這樣,但他們的身份卻是天壤之別。
一個是衣衫襤褸的貧民湯姆,一個是王位的繼承人愛德華。
在他們十三歲的一天中,由于一個偶然的機會,湯姆和愛德華戲劇性地對掉了角色。
由于他倆長得像,所以無人認得出來。
湯姆在宮里待的時間長了,學會了應付和使用權力。
而由于他小時候在“垃圾巷”生活,知道一些人民的疾苦,所以廢掉了很多殘忍的刑罰;而愛德華在社會底層受盡了苦難,親身體驗了人民的痛苦和不平以及官員們的盛氣凌人。
還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再次與湯姆互換了角色,登上了國王的寶座,廢除了王法,制定了新法,最終成了一位受人愛戴的新國王。
我認為湯姆在十三歲以前一直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他當上王子純粹是一個偶然。
這本書上說得對,貧民想擁有一個王子的榮華富貴,卻不愿意放棄自己的自由;而王子希望擁有自由,但也不愿意放棄自己的榮華富貴,這說明人在任何時候都有一個奢望,就拿湯姆和愛德華來說,湯姆在他十三歲以前,是一個乞丐,雖然沒有錢,但他卻能自由玩耍,幻想能當上王子,擁有榮華富貴,可他當了王子之后,便覺得自己被囚在一個黃金做的“籠子”里。
雖然享受榮華富貴,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
但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思念在“垃圾巷”的自由時光。
當真正的國王愛德華如自己的心愿,喘著破爛不堪的衣服,像湯姆以前一樣,到處流浪。
雖然這樣,我覺得他們這樣弄拙成巧。
因為愛德華貧困潦倒,所以嘗盡了人生中的辛酸苦辣,因此從中受益匪淺:因為過著與老百姓一樣的生活,所以發現了政治弊端,這對他統治國家是大有益處的,況且,我還認為湯姆和愛德華都很善良,因為如果王子不善良的話,湯姆也不會進宮,更不會引出這一系列的事情。
而且湯姆當了王子后,廢除了許多殘忍的法律,釋放了許多無辜的犯人。
好人有好報,最后王子終于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湯姆也成了一名皇帝的顧問。
讀了這本書后,我想到了以前從未想過的:人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使自己的生活十全十美,做什么事都有利有弊,因為所有事情都是相對的:你擁有了這樣,就必須放棄另一樣。
而且,我還感受到人不論是在榮華富貴中,還是在貧困交加中,都要本著一顆善良的心,為大家,為別人做好事
上一篇:三年級讀書收獲及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